Google退出中國大陸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Alphabet Inc. Art Project · Calico · Chrome實驗 · Code-In · Code Jam · 開發者日 · 商業小組 ... Google退出中國大陸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8年8月28日)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內容。

完成修改時,請移除本模板。

Google退出中國大陸事件是指2010年Google公司因內容審查問題與中國政府出現分歧,並最終關閉中國版網頁搜尋服務,轉用香港域名(www.google.com.hk)及伺服器為中國使用者提供簡體中文服務的事件,該網址最終也無法在中國大陸地區存取。

目次 1概要 2背景 2.1谷歌中國的審查 3過程 3.1聲明考慮取消審查 3.2關閉Google.cn網頁搜索服務 4各方反應 4.1Google公司 4.2政府 4.2.1中國政府 4.2.2美國政府 4.2.3香港特區政府 4.3中國 4.3.1網民 4.3.2「非法獻花」 4.3.3競爭對手 4.3.4媒體 4.4其他地區 4.4.1媒體 4.4.2其他IT公司 4.4.3專家 5影響 6後續報導 7嘗試重返中國 8參考文獻 9參見 10外部連結 概要[編輯] 2010年1月12日,Google公司聲稱遭中國的駭客攻擊[1],暗指這些駭客攻擊具有政府官方背景,並透露在中國業務方面與中國政府的衝突。

長期以來以接收中國政府行政命令標誌的紅標頭檔的形式配合審查讓Google相當不滿,一直對中國政府的審查要求消極執行。

表示希望以更加西方化的法律框架下的類似法院判決書的形式配合審查。

將與中國政府在此方面進行談判,有可能選擇退出中國大陸市場。

Google內部也有不同聲音,Google總裁施密特不贊同退出中國市場,但Google兩位工程師出身的聯合創始人對這種審查十分堅決地表示拒絕忍受,寧願為此放棄中國市場份額。

同年3月23日,Google中國聲明因「遭受中國駭客攻擊」和「網路審查」決定退出中國市場[2]。

Google公司將原有Google中國的兩域名(google.cn和g.cn)中的網頁、圖片和資訊(後更名為「新聞」)等搜尋服務重新導向至Google香港(google.com.hk)。

其在香港的伺服器提供未經中國大陸審查過濾的搜尋引擎服務。

Google位於大陸北京的伺服器在隨後很長一段時期內並未關閉,大陸網友可通過修改系統hosts檔案(基本失效)或使用VPN代理等方法存取,以避開中國政府對Google境外伺服器的存取干擾。

Google退出中國事件成為中國2010年重大網際網路新聞,Google不服從中國當局資訊審查退出中國市場的行為,引發廣大關於網路自由、言論自由的討論[3],中國網友表達了對此事的不同看法,有不少網際網路從業者的惋惜聲音,間接表達對中國防火牆的不滿,但更多是中國網友對逼退Google者的詆毀攻擊[來源請求]。

史諾登事件後,美國對Google服務也有監視與入侵的事實曝光[4],(Google董事長施密特批評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截取Google伺服器之間傳送的資料,2013年11月)[4],亦引發相關政府對網際網路監察行為底線的討論。

2018年漢斯·布洛克導演的紀錄片,網路清道夫TheCleaners(2018)[5],又名網路審查員,描述了Google現有的依據美國法律制定的網際網路監察和過濾機制,並提出其運作方式所帶來的弊端。

Google將Google中國服務重新導向至Google香港後,中國網友存取Google開始遭受干擾,如中國大陸知名作家韓寒在新浪博客中所寫的搜尋「溫度計」與「胡蘿蔔」會因包含「溫」「胡」二字會被中國大陸防火長城立即中斷連接。

隨後Google開始部署加密搜尋,使防火牆無法審查搜尋內容,不久後中國大陸存取Google境外伺服器開始受隨機丟包干擾,存取變得困難,尤其政治敏感時期。

後長期一段時間維持這種干擾狀態。

Google幾年間逐步強制加密一切網路服務後,中國網友對Google搜尋服務的存取越發困難,Gmail等服務也受很大影響。

[6] Google占中國大陸搜尋引擎市場已由2009年四季度(退出中國大陸前最後一季度)的17.5%滑落2013年的2%。

背景[編輯] Google中國的審查[編輯] 參見:Google中國和Google審查 Google中國成立於2006年4月,建立Google中國的主要原因為google.com由於不過濾搜尋結果時常會被中國大陸封鎖、無法正常而穩定地在中國大陸存取。

google.cn的伺服器主要置於中國北京因此不受防火長城干擾,是Google搜尋唯一一個伺服器設在其控制資料中心以外的在地化版本。

當時公司發表聲明稱,中國版搜尋引擎會遵守中國相關網際網路法律,對搜尋結果進行過濾審查。

[7]在退出中國事件之前,使用者在Google中國版搜尋政治敏感或色情(如:性、粗口詞句)等內容時,會在網頁尾部顯示「據當地法律法規和政策,部分搜尋結果未予顯示」,同時過濾了不符合規定的搜尋結果。

Google也證實其被迫協助中國政府進行網路審查,[8]但其不向中國政府提供使用者的搜尋記錄等資訊。

[9] 一些網際網路使用者[10]、無國界記者[11]、人權觀察[12]、國際特赦組織[13]等均批評Google協助中國政府侵犯人權。

其協助中國政府審查,但不執行美國政府的同樣請求(然而Google在2009年參與了稜鏡計劃,積極配合美國政府並長期向其提供使用者資料,與之相對應的是2010年拒不配合中國政府要求而退出中國大陸地區),也被自由媒體運動(英語:FreeMediaMovement)(FreeMediaMovement)譴責為「虛偽」。

[11]2006年有示威者進行了「massbreakupwithGoogle」活動抗議Google中國的政策。

[14][15]一些反對者也認為Google中國違背了Google「不作惡」(Don'tbeevil)的口號。

[16]同時由於Google中國的審查與Google的「不作惡」口號產生巨大矛盾,包括聯合創始人之一的謝爾蓋·布林等大量Google高官對於Google中國的審查也態度曖昧。

布林就在事後表示對幼時蘇聯鎮壓的記憶使其更加支援拋棄Google中國的既定政策,中國在關於審查監視異見人士等方面讓人不安。

[17] 與此同時,Google中國的審查也受到來自中國政府的壓力。

在2009年的Google涉黃事件中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宣稱Google中國傳播不良資訊,稽核不足,最終「有關部門對Google中國傳播淫穢色情資訊行為依法處罰」。

[18]《人民日報》等機關報多篇文章批評Google中國,同樣聲稱其違反「不作惡」口號。

[19][20][21][22] 過程[編輯] 聲明考慮取消審查[編輯] 2010年1月12日,Google公司在其官方部落格作出一篇題為《新的中國策略》(AnewapproachtoChina)的聲明[23],稱公司將考慮取消Google.cn的內容審查。

Google聲稱,2009年12月中旬,Google旗下Gmail受到來自中國「精心策劃且目標明確」的駭客攻擊,導致其智慧財產權被竊,入侵的手段十分複雜,利用InternetExplorer上的一個漏洞來進行攻擊。

[24];受到來源相同的攻擊的還有至少20家其他的公司,分別從事金融、科網、傳媒、化學等行業(此次攻擊行為被稱為極光行動);駭客主要竊取中國人權活躍人士的電子郵件[25][26][27]。

雖然Google並未明確指出攻擊帳戶是中國大陸政府所為,但據與Google關係密切的人士透露,Google工程師確實追蹤到中國政府或是其代理人[28]。

加之2009年內中國大陸政府進一步限制網上言論自由的行為,他們將重新審視對Google.cn下搜尋資訊的過濾行為以及在中國市場的運營策略。

Google宣布不再願意過濾Google.cn的搜尋結果,並稱接下來幾周內將和中國大陸政府進行討論,在法律範圍內建立一個不進行過濾的搜尋引擎。

如果無法協調一致,也很可能意味著必須關閉Google.cn乃至於Google設在中國的辦公室。

[23][29][30] Google的聲明中稱本次決定是由美國的管理團隊做出的,中國團隊對此毫不知情,也未曾參與。

有解讀指,Google之所以未提前知會Google中國團隊,是為了保護Google中國員工的安全。

[31]聲明發出後,Google中國員工被拒絕存取美國資料資源庫的任何代碼,並且可以帶薪休假。

[32]直到1月18日,Google中國表示上周發表聲明當天給予員工休假一天,使公司能做內部的測試與掃描,確保網路的安全:「Google中國的員工如今已回到崗位上,公司運作一切照常。

」[33][34]自此日起,google.cn上也幾乎不再進行新的審查,審查尺度大大放寬。

中國其他主流搜尋引擎也隨之放寬了審查尺度。

[32][35] 1月中旬,Google的執行長埃里克·施密特透露說,他們正在與中國政府就Google中國的去留問題進行商討。

他並不否認有繼續留在中國的可能性,同時也表示公司並不僅被商業利益所左右:他們退出中國市場是「基於價值的抉擇」,否則就應當遵從商業抉擇而「繼續參與中國市場」。

[36][37]1月14日,中國聯通接獲通知,Google公司不再授權其使用Google標識及應用產品的合作內容。

原定於1月20日舉行的兩款WCDMAGoogle手機(GooglePhone)上市發布會也在Google建議下取消。

[38]《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由於考慮到許多服務前景難料,Google認為現在在中國市場推出這兩款手機「不負責任」。

Google並未表示這兩款手機的推出將延後多長時間,也沒有提供更多細節資訊。

[39] Google與此同時,北京也傳出了駐華外國記者的Gmail遭到駭客入侵的訊息。

駐華外國記者協會18日發布通知稱,北京數個外國新聞機構的記者站都有員工發現其Gmail遭到入侵,裡面的電子郵件被轉發到一些陌生的電子郵件位址。

美聯社指,他們與法新社、道瓊通訊社與路透社等新聞機構的駐華站點去年9月也曾遭受病毒電子郵件襲擊。

協會呼籲會員要做好Gmail的保安措施,防範遭到「劫持」。

[40] 1月19日,Google中國部落格發表劉允和楊文洛的澄清聲明指,Google中國的員工目前都在正常工作,部分報導稱Google已關閉中國的辦公室和員工已經接到通知將於近期離職的訊息都是不實的。

Google總部管理層近期宣布他們將會在未來的幾個星期與中國政府就一些事宜進行商討。

[41]此外新聞媒體還披露,攻擊行動的目標其實是對Google網路特定部分有存取權的人,有關行動可能獲得在Google中國職員從旁協助,公司現正展開調查。

[42][40]然而《紐約時報》指,中國政府在3月中旬就提醒Google的商業夥伴(如新浪網、趕集網等)要提早準備,以免哪一天自家網站無法使用Google服務時會措手不及。

政府提醒商業夥伴要不是把搜尋者從原先的中國版Google.cn導向Google.com主搜尋頁面,就是得另外再物色合作夥伴,或是自己過濾搜尋結果,以符合中國法規。

不過報導說,使用Google.com不是簡單的迴避方法,因為當局仍可加以封殺,就像封鎖YouTube、Flickr和其他網站一般。

[43] 關閉Google.cn網頁搜尋服務[編輯] 由於中國政府「非常明確地指出,自我審查是不可協商的法律要求」,Google與中國政府談判失敗。

北京時間2010年3月23日凌晨,Google總部發表聲明稱:[2] Google及另外二十餘家美國公司受到了來自中國的、複雜的網路攻擊,在對這些攻擊進行深入調查的過程中,通過我們所收集到的證據表明,幾十個與中國有關的人權人士的Gmail帳號定期受到第三方的侵入,而這大部分侵入是通過安裝在他們電腦上的釣魚軟體或惡意軟體進行的。

這些攻擊以及它們所暴露的網路審查問題,加上去年以來中國進一步限制網路言論自由,包括對Facebook、Twitter、YouTube、Google文件和Blogger等網站的持續封鎖,使我們做出結論:我們不能繼續在Google.cn搜尋結果上進行自我審查。

在此聲明發出的同時,Google中國停止了內容審查,原有Google中國的兩域名(google.c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和g.c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的網頁搜尋、圖片搜尋和資訊(新聞)搜尋重新導向至Google香港域名google.com.h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後於2014年5月被全面封殺),並使用通過其在美國及香港的伺服器實現的、未經審查過濾的搜尋引擎服務。

據Google發言人,google.cn將繼續在中國大陸提供地圖和音樂搜尋服務,並將保留在中國的銷售和研發業務,而Google行動版業務也會隨後轉至香港。

[44]而實際上google.cn上的剩餘服務在接下來的幾周也陸續被關閉並重新導向至Google香港。

Google香港新設的簡體字中文版首頁下方書寫著「歡迎您來到谷歌搜尋在中國的新家」。

[45][46]香港版網站為迎接中國大陸使用者已經做了一些更改。

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這些更改包括用大陸常用的簡體中文顯示指向谷歌搜尋引擎的連結,使網站在視覺上很像Google.cn。

網站還有一些連結指向Google只在大陸提供的產品。

受防火長城影響,中國大陸使用者使用Google香港的搜尋服務,必須經過中國的防火長城,從而導致搜尋結果被審查,其使用者體驗與登陸其他海外網站無異。

[47]而中國政府仍可以復原Google.cn的經營許可證,並有能力封鎖或干擾大陸網友登入google.com.hk。

作為對隨時可能被封鎖的回應,Google「將密切監測網址存取問題,並製作了一個新頁面使使用者可以即時地了解到在中國哪些Google服務是可用的。

」[2][48]這個「新頁面」為「Google服務在中國大陸的可用性(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供使用者檢視Google的網頁搜尋引擎以及YouTube、Gmail、Blogger、Picasa網路相簿和Google協同運作平台等服務在中國大陸地區是否可用,並在3月24日更將此網頁連接加入google.com.hk簡體版首頁。

[49]不久被「Google資訊公開報告」替代並沿用至今。

中國官員則稱將打擊把使用者從中國政府批准的「.cn」域名轉向提供被政府認為是非法內容的網站的行為。

[50]而香港特區政府聲明「完全尊重資訊自由」、「不會審查Google香港內容」。

[51]對於Google中國員工的去留,Google表示不排除把部分員工從中國大陸調往香港或其他地方,但目前沒有採取這種措施的計劃。

[47] 2010年年初,中國大陸地區使用者如果未經任何技術處理直接存取Google中國的域名,一般並不會受到防火長城阻攔,但如果使用者試圖搜尋中國政府認為敏感的關鍵詞,則與google.com.hk的連接將會被防火長城強行中斷一段時間。

《金融時報》24日指,中國政府已開始加大力度封鎖Google香港的搜尋結果,諸如搜尋中國領導人姓名,連接就會被中斷。

[52][44] 3月30日,不少中國大陸使用者反映無法使用Google.com和Google.com.hk搜尋服務。

美國時間30日晨,Google聲明,他們在搜尋頁的網址中使用的一個名為「gs_rfai」的URL參數[53],結果由於包含了「rfa」字樣,與在大陸被封鎖的自由亞洲電台的網址和英文縮寫巧合,遭到了中國的防火長城的封鎖,使得大量的大陸使用者無法存取Google的搜尋頁。

Google稱問題正在解決當中。

[54]數小時後,Google搜尋頁的URL參數未變,但封鎖被取消。

Google也進一步聲明,該參數於幾星期前就已被使用,但當時未被封鎖,因而應該是防火長城的URL封鎖規則改變的緣故。

[55] google.com.hk(簡體中文)預設開啟安全搜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功能,以審查色情和粗口詞彙(並非政治審查),介面下可以設定關閉(簡體中文版除外)。

2014年6月以來,Google的服務包括搜尋引擎網站/Youtube/Gmail/Map/GooglePlay市場等在中國大陸完全被封鎖。

網友必須通過「翻牆」等手段才可以存取。

[56] 2020年2月3日起,中國Google地圖(maps.google.cn)停止服務。

[57] 至今,Google公司提供的所有服務中,僅Google翻譯中國(Translate.google.cn)、GoogleChrome中國版可以在中國大陸正常存取。

其他所有服務在Google.cn存取都會跳轉到香港域名(Google.com.hk) 各方反應[編輯] Google公司[編輯] 據2010年1月14日援引《中國日報》的報導。

Google公司方面表示,即便同中國政府的談判未果,Google中國(Google.cn)因不能在中國提供未過濾搜尋而關閉,也不會影響Google.com對相關中文語言搜尋服務的支援。

[58]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的報導,若Google.cn關閉,Google也將保留其在華的辦公室,並繼續改進中文版Google.com的效能。

Google承認,預計屆時Google.com會時不時被中國政府封鎖,就像以往曾經發生的那樣。

[39] Google建議個人使用者為電腦加裝安全程式,為系統打好安全補丁,更新網路瀏覽器,對於網路請求個人資訊時要時刻提防,保護好個人隱私。

[23]目前Google已經對其郵件伺服器進行全面加密。

[59] 2013年11月,Google公司執行主席埃里克·施密特呼籲中國開放網際網路、尊重民眾的言論自由。

他說中國的新聞檢查問題明顯惡化,他對中國當局加緊打壓網路言論、對轉發所謂「網路謠言」500次入罪的司法解釋感到擔憂,並表示如果中國不改變目前的新聞檢查制度,Google就不會重返中國。

[3] 政府[編輯] 中國政府[編輯] 據彭博社報導,中國工信部發言人王立健在事後表示,目前不了解具體情況,不便作出評論。

中國外交部亦直接拒絕評論。

[60] 13日正午時分,四大入口網站開始採用同一則標明來自人民網的稿件。

與之前各入口網站編譯的詳細版本相比,這則稿件參照了Google高層不願意繼續審查「Google中國」搜尋到的結果的表態,去除了對中國政府及網路攻擊、入侵電子信箱的指責。

自此起,原有的Google新聞、評論連結開始變為失效,編輯們趕製的專題亦不再出現,網易亦關閉了相關新聞的網友評論功能。

[61]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報導,中宣部已經發出命令禁止Google退出中國事件的深度報導,國新辦要求網站刪除網友向Google辦公室獻花的文章及圖片。

[62] 1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針對Google退場一事回應說:「中國的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駭客攻擊行為」,「中國網際網路很開放,中國政府鼓勵網際網路的健康發展,而有關管理措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

」[63]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10年1月15日表示,尚沒有接到Google申請退出中國市場的報告,並稱無論Google作出任何決定都不會影響中美貿易關係。

[64] 3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路局負責人表示Google公司違背書面承諾、停止過濾並就駭客問題指責中國的行為是完全錯誤的。

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將商業問題政治化」,對Google公司的指責和做法「表示不滿和憤慨」。

[65] 美國政府[編輯]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對位於美國的郵件伺服器受到駭客攻擊及偷竊代碼事件發表聲明,呼籲中國政府作出解釋,她說,這起事件引發了「嚴重的擔憂和問題」。

[66] 華裔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2010年1月13日敦促中國確保Google和其他美國公司的營商環境安全。

[67] 希拉蕊·柯林頓2010年1月21日就網路自由問題發表講話時批評中國政府,表示Google事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且美國政府敦促中國當局就迫使Google公司宣布撤出中國的網路攻擊事件展開徹底調查,並希望中國方面確保對這一事件的調查和調查結果的透明度。

[68] 2010年1月22日白宮發言人比爾·伯爾頓表示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同意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的看法。

歐巴馬對Google遭駭客攻擊事件一直感到憂慮,希望中國政府做出解釋。

[69] 2010年3月23日美國國務院表示Google的做法是商業決定,國務院並未介入。

但也認為資訊自由為普世原則,國務院將繼續與中方討論網際網路自由的問題。

美國白宮則重申了支援網際網路言論自由的立場。

[70] 香港特區政府[編輯] 《華爾街日報》就Google將中國大陸的搜尋服務遷移香港一事向香港政府查詢,港府重申香港並不會審查網際網路,完全尊重資訊自由,而進入以香港為基地的網站也沒有任何限制,包括從中國大陸進入。

[71] 中國[編輯] 網友[編輯] 中國Twitter使用者對此反應劇烈,並紛紛在更新中加入「#GoogleCN」等表示關注,「#GoogleCN」、「Google」和「China」亦很快登上Twitter熱門關鍵詞榜並曾超越關於2010年海地地震的「HelpHaiti」[72]。

有北京網友到Google在中關村的總部獻花以示聲援,他們不滿政府箝制網際網路發表意見的空間[73]。

但有網友稱獻花的舉動遭到保安阻攔,保安稱獻花需先申請,否則屬「非法獻花」。

[74] 據人民網在1月14日轉述中共中央機關報主辦、《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網當日在進行中的線上調查,超過半數的受訪網友表示「Google退出不會對其使用網際網路產生影響」,另有約70%的受調查網友認為「中國政府不應接受Google提出的條件」[75]。

隨著訊息的公布,之後的投票出現逆轉。

對此,環球網自稱是「有人對環球網的調查發動干擾」[76]。

環球網聲稱「逾七成受訪網友認為Google事件實為美國政治操作」、「Google退出中國源於與百度競爭失利」等[77][78],但大陸作家韓寒在部落格中質疑這個網路調查結果[79]。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有Google中國使用者稱,如果政府出於報復而再次封鎖Google的國際搜尋網站,他將嘗試「翻牆」以繼續使用Google[80]。

英國《每日電訊報》3月23日對Google事件和中國的Google使用者群進行了分析,認為儘管百度主導整個中國的搜尋引擎市場,但Google在中國的中等收入階層中還是占有一席之地。

其中,上海「富裕工薪階層」在Google退出中國內地之前是谷歌搜尋引擎的忠實使用者,不過報導在調查了上海的「Google使用者群」後得出結論:「Google並沒有贏得他們的同情」[81]。

部分網友認為Google不滿中國網路審查制度而撤出是有骨氣的表現,因而以其同音字衍生出潮語「骨哥」[82]。

「非法獻花」[編輯] 主條目:非法獻花 網友在中關村Google總部進行「非法獻花」。

2010年1月13日上午,由於Google在官方部落格表示可能關閉google.cn,不少人來到Google中國辦事處,並獻上鮮花。

Google中國辦事處所在地的清華科技園的保安聲稱,向Google獻花,必須事先向有關部門申請,獲得審批後方可進行,否則屬於非法獻花。

「非法獻花」作為網路名詞,由此產生。

[83][84][85][86][87] 一些中國大陸的網站早先報導了這一訊息[74],但是不久就被從標題頁中刪除。

不久,大陸主流網站紛紛在網站上封鎖了「非法獻花」的相關內容。

[88]2010年1月16日在百度網頁搜尋「非法獻花」曾一度顯示「搜尋結果可能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未予顯示。

」 競爭對手[編輯] Google中國的競爭對手百度首席產品設計師孫雲豐事後在自己部落格中發表名為《關於Google退出中國》。

[89](轉載時謬傳以《Google市儈,我感到噁心》為題)的博文,並在文章中就該事件對Google做出負面評價。

認為Google是「市儈分子」,「因經濟利益退出」,卻用Gmail信箱被攻擊來「塗脂抹粉」,他對Google「感到噁心」。

此言論在網上遭到很多網友批評[90],孫雲豐後來關閉了此文。

其他轉載此文的網站也陸續刪除相應文章,據稱是受到了百度方面的壓力。

[91]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百度負責廣告銷售的員工表示,百度已經安排逐個聯絡Google的廣告客戶,其「內部調侃這是撿錢計劃」。

花旗證券分析師凱薩琳·梁在研究報告中也認為,百度可能會搶到Google留下的中國市場份額的大部分。

[92] 媒體[編輯] 第一次聲明發出後,中國各大網路媒體曾做過報道,但隨後都將Google退出中國事件從主要新聞報導中刪除,並且迴避了Google聲明中的網路審查,大多將Google中國退出中國原因解釋為「Google中國在華業績不佳」或因「在華劣跡」而執行不良。

[93][94] 在Google正式宣布關閉中國版搜尋服務後,由於中國官媒的輿論導向,中國各大入口網站,幾乎一邊倒地支援政府在Google問題上採取的立場。

美國之音稱,有大陸著名入口網站只顯示對政府有利的言論。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說,中國各大網站和媒體均接到上級宣傳部門的口頭電話通知,在Google問題上,要和政府保持一致。

[95] 中國大陸的主要報紙,除《環球時報》等評論類報紙對Google退出中國進行評論之外,其他報紙和網路媒體基本對Google持謹慎態度. 2010年3月27日,《重慶晚報》在「悅覽室」版面中刊登了一篇名為《網路神獸古鴿遷移記》的文章,普遍認為這是以隱語的方式記述Google部分業務退出中國大陸市場一事。

隨後文章的網路版被刪除。

[96][97] 2020年8月3日,《環球時報》發表社評,指出「中國從來沒有禁止美國高科技公司來華開展業務」,Google拒絕配合中國法律規定,「是它自己在10年前退出了」[98]。

其他地區[編輯] 媒體[編輯] 《衛報》在其文章中說,Google的網路審查與百度相比是低限度的,這為別的企業樹立了一個榜樣,那就是多為使用者想想而不是僅僅為了商業利益。

Google為在中國的員工的潛在威脅考慮,所以是由總部作出決定而沒有中國分公司員工參與。

[99] 其他IT公司[編輯] 雅虎發言人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雅虎站在Google這邊,反對侵犯使用者隱私的行為。

[100]而雅虎中國的中國合作夥伴阿里巴巴則認為「雅虎上周就Google事件做出的聲明和支援Google立場的表態,由於缺乏事實根據,因此是草率的。

阿里巴巴對此並不同意。

」其創始人馬雲表示,阿里巴巴始終遵守中國各項法律法規。

[101]中國雅虎實際控制公司是阿里巴巴。

時任微軟公司執行長史蒂夫·巴爾默表示,這次的事件是「Google的問題」,[102]「每個大公司都在遭駭客攻擊,我不認為這是網際網路安全環境的一個基本變化」。

巴爾默還表示,微軟公司在中國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商機。

[102][103][104] 美國惠普公司執行長馬克·赫德也認為,中國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

據悉,來自中國消費者的強烈需求是去年美國技術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

[102] 專家[編輯] 2010年1月23日,世界著名密碼學家布魯斯·施奈爾在CNN發表一篇評論,指出九一一事件後,NSA與FBI等美國政府情報機構多次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義,建立了用於搜集資料的基礎設施,對公民進行了上千次的非法的監聽和活動,其他國家如瑞典、加拿大與英國的企業也曾為了為政府監視網路提供便利,重新對產品進行了設計。

施奈爾認為,無論這些政府監視的動機是好是壞,都有可能被政府和犯罪分子利用,對公民造成嚴重威脅;美國國會的一些議員正在試圖立法禁止美國公司幫助外國政府監視公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政府存在的相同問題;中國政府之所以能夠入侵Google,歸根結底的原因恰恰是美國政府自身的網路監視所致。

[105]2013年史諾登事件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證實了施奈爾的說法。

影響[編輯] 據Marketwatch報導,在1月13日Google宣布可能退出中國後,當日競爭對手百度股價大漲13.71%,同時Google股價跌約0.6%。

[106] 3月23日根據DoNews的統計,當日百度股價上漲1.77%,Google股價回落0.45%。

而自2010年1月份Google宣布考慮撤離中國以來,百度股價共上漲44.5%,Google股價跌近6.5%。

[107] 域名註冊服務商GoDaddy與NetworkSolutions宣布停止.cn域名註冊服務,但公司稱與是次事件無關,停止原因是中國要求域名註冊公司向政府提供域名申請人的身分證明檔案的彩色圖像、商業許可證和已簽署的書面合同,GoDaddy只是不願把客戶個人資訊上交中國政府。

[108](現Godaddy已支援.cn域名註冊[109][110][需要第三方來源]) 由於防火長城使大陸存取Google搜尋服務不穩定,導致其中文搜尋的流量出現了大幅下降。

一些廣告客戶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他們將轉向百度等其它搜尋引擎。

[111] 自2010年以來,在中國就一直難以使用Google服務。

在周年紀念日或政治會議等被中國政府視為敏感的時間,試圖登入Google的網站就變得更加困難,接入速度異常緩慢。

不過只要有足夠的耐心,使用者通常可以使用Google網站。

[112] 後續報導[編輯] 根據維基解密披露的一份美國駐華大使館密電檔案指,本次事件是由中共高官李長春和周永康一手主導的。

密電說,李長春在Google輸入自己的名字進行搜尋時,發現一些「批評他的搜尋連結」以及其子女的資料,令他非常震驚[113],也鑑於當時Google國際版網站(Google.com)不受審查,還同時支援中文搜尋,遂決意加強打壓其中國業務,包括下令國營電信公司(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停止與Google的業務往來,希望制止Google讓過濾版網站Google.cn連結到其「非法的」國際版網站。

密電也引述一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官員的親戚[誰?],聲稱李長春曾「命令」攻擊Google在美國的伺服器。

不過當《紐約時報》對此進行查證時發現:當時向美國披露訊息的「官員親戚」指,中宣部部長劉雲山才是負責協調向Google施壓的人;李長春與周永康曾在數次事件中下達過批准指示,但沒有直接資料顯示兩人是否涉及駭客入侵Gmail的案件。

[114][115]另一方面,一些電文指出,Google地圖提供高解析度衛星圖片從而引起北京當局的擔憂,也可能是遭受攻擊的原因之一。

[116] 嘗試重返中國[編輯] 有網友指在2014年1月26日晚上到1月31日20時以及後面一段時間(google.cn)能順利存取。

Google董事長兼CEO埃里克·施密特表示,Google將在未來10年內,用「encryption(加密)」技術進入稽核制度較為嚴格的國家,其中包括中國和朝鮮。

[117][118] 自2016年百度旗下的血友病吧被賣事件爆出後,網路上不斷出現關於百度各項服務的負面新聞。

這一連串的事件也讓網上出現不少讓Google儘快重返中國的聲音。

2015年9月,據TheInformation稱,時隔五年後,Google最早會於今年秋季獲准在中國推出特別版的GooglePlay應用商店。

知情人士透露,當年秋天,Google就希望獲得中國政府的批准,在通過政府稽核的情況下,打造特別版的應用商店來滿足中國市場的需要,並將資料儲存在的大陸地區,以此進入中國。

但實際並沒有推出特別版的GooglePlay應用商店[119]。

Google已在上海自貿區註冊了一家名叫「澎集資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公司,為重返中國做準備。

Google還在中國設立了伺服器,對中國版GooglePlay(GooglePlayChinaEdition)進行內測[120]。

中國版GooglePlay和普通版GooglePlay將使用不同的帳號體系,因此使用者需要重新註冊帳號[121]。

2016年3月27日到3月28日凌晨期間,中國大陸地區出現短暫性可以存取Google部分網站,原因是由於Google在亞太地區添加了幾組伺服器,28日凌晨,Google在亞太添加的伺服器再遭中國防火長城封鎖。

2016年6月1日,Google現任CEO桑德爾·皮蔡表示,關於谷歌搜尋等服務回歸中國市場一事需要與政府方面進行談判,根據具體情況來看,Google方面持「絕對的開放」態度,並表示:「如果我們能妥善處理相關事宜,Google非常希望能重返中國。

」[122] Google開發者大會於2016年12月8日和2016年12月14日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舉辦,並在中國大陸開放了Google開發者中國站(http://developers.google.c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7年5月,中國烏鎮圍棋峰會在烏鎮網際網路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此活動是Google自2010年退出中國大陸後與中國政府合作舉辦的最大的公開活動[123]。

2017年12月13日,Google在上海舉行的開發者日上宣布在北京成立GoogleAI中國中心,由李飛飛和GoogleCloud研發負責人李佳博士共同領導[124]。

這表示Google睽違七年後正式重返中國。

2018年5月,Google在中國大陸影片分享網站BiliBili上開通帳號「Google中國」並發布第一個影片,不過其發布的影片均為普通的代碼教學和開發者故事。

2018年8月,TheIntercept報道Google正研發自我審查版的搜尋App,並已對中國政府展示計畫。

此項服務將以「Dragonfly(蜻蜓)」為代稱,從2017年春季起便開始投入研發,預計將會在近期內上線運作[125][126][127]。

2018年12月,Google公司在內外壓力下放棄研究蜻蜓計畫。

Google發言人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沒有否認這一訊息。

許多參與蜻蜓計畫的工程師被重新分配到與巴西,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相關的專案中[128]。

2019年6月,非營利組織OpenMic在Google股東大會上提出決議要求Google停止為中國開發過濾版搜尋引擎,但遭到Google反對,該決議未能在Google股東大會上通過[129]。

2019年7月,Google公共政策副總裁卡倫·巴蒂亞在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證實蜻蜓計劃已被「終止」。

Google發言人也承認Google已沒有在中國啟用搜尋服務的計劃,且沒有任何相關的開發正在進行中[130]。

2020年7月,彭博社報導,Google公司已於5月終止了名為「隔離區」(英語:IsolatedRegion)的雲服務專案。

[131]該專案啟動於2018年初,有全球數百員工參與,它將允許把使用者資料儲存在地區境內,而非境外的Google全球儲存中,旨在為世界各地的客戶和監管機構提供雲服務,包括中國[131]。

這被認為是Google重返中國市場的又一次努力。

[131][132]該專案的關閉反映了Google全球策略的重大轉變。

[131][133] 參考文獻[編輯] ^维基解密电报:中国政府涉及攻击谷歌.voa.2010-11-28[2010-11-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1).  ^2.02.12.2关于谷歌中国的最新声明.Google官方網站.2010-03-23[2010-02-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9).  ^3.03.1Google:中國不改言論審查就不會重返中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之音,11.05.2013 ^4.04.1谷歌董事长批评美国监控过火.[2014-06-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纪录片TheCleaners(2018).[2019-07-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3).  ^终于找到Gmail访问缓慢的原因了.[2017-06-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7).  ^GooglecensorsitselfforChina.BBC.2006-01-25[2008-01-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9).  ^Liedtke,Michael."GoogleAgreestoCensorResultsinChi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reitbart.c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6-01-24. ^MarcGunther.TechexecsgetgrilledoverChinabusiness.CNNMoney.2006-02-16[2010-09-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1).  ^Google:StopparticipatinginChina'sPropaganda.2006-01-27[2010-09-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5).  ^11.011.1GooglebowstoChinesecensorshipwithnewsearchsite.Forbes.com.2006-01-25[2008-01-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2).  ^"RacetotheBottom":CorporateComplicityinChineseInternetCensorship:II.HowCensorshipWorksinChina:ABriefOverview.[2010-09-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1).  ^AmnestyInternational.[2010-09-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20).  ^Fung,Amanda."MidtownprotesttargetsGoogle'sChina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ewYorkBusiness.2006-02-14. ^NOLUV4GoogleWeb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hn,WilliamA.(2 –Autumn/2007)Yahoo'sChinaDefense."TheNewPresence." ^谷歌创始人布林详谈退出中国始末.華爾街日報.2010-03-25[2010-03-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8).  ^衛敏麗.有关部门对“谷歌中国”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行为依法处罚.新華網.2009-06-19[2009-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2).  ^境外淫秽色情信息借谷歌传入境内遭强烈谴责.人民網.2009-06-19[2009-06-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2).  ^谷歌“不作恶”口号沦为遮羞布.人民網.2009-06-19[2009-06-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警惕谷歌假整改蒙混过关.人民網.2009-06-24[2009-06-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6).  ^查处谷歌中国淫秽信息,公众都叫“好”!.人民網.2009-06-26[2009-06-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30).  ^23.023.123.2Google.AnewapproachtoChina.2010-01-12[2010-01-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3)(英語).  ^MicrosoftadmitsExplorerusedinGoogleChinahack.BBCNews.2010-01-15(英語).  ^Google事件燒不退各方角力挑戰道德底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FA,2010年1月15日 ^音訊:艾未未談網際網路自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BC中文網,2010年1月15日 ^維權人士Gmail紛遭入侵[永久失效連結],明報,2010年1月15日 ^GooglecyberattackfromChinareverberatesaroundtheworld.MercuryNews.2010-01-13[2010-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3)(英語).  ^谷歌中国称将停止内容审查.金融時報.金融時報.2010-01-13[2010-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5).  ^谷歌考虑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華爾街日報.華爾街日報.2010-01-13[2010-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6).  ^GoogletoStopCensoringSearchResultsinChinaAfterHackAttack.Wired.Wired.2010-01-12[2010-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4). 也有可能是Google中國和美國總部在經營策略上有矛盾。

^32.032.1Google放大絕嗆聲!解除過濾關鍵字讓百度出糗?.Nownews今日新聞.2010-01-14[2013-06-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9).  ^GooglesuspectshackingbyChinastaff:report.法新社.2010-01-19[2010-01-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2).  ^谷歌表示在中国业务目前仍正常进行.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10-01-19[2010-01-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2).  ^Tiananmen'TankMan'photoavailableonGoogleChina.AFP.2010-01-14[2010-0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英語).  ^FareedZakaria.AConversationWithGoogle'sChairmanandCEO.新聞周刊.2010-01-15[2010-01-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9)(英語).ThebusinessdecisionwouldobviouslyhavebeentocontinuetoparticipateintheChinesemarket.Itwasadecisionbasedonvalues.Wetriedtoaskwhatwouldbebestfromaglobalstandpoint. 中文譯文可見此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谷歌首席執行官去意未定 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01-17[2010-01-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谷歌单方面取消Gphone在华合作计划.財新網.鳳凰網.2010-01-19[2010-01-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2).  ^39.039.1谷歌思忖中国业务下一步落子何处.華爾街日報.2010-01-20[2010-01-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3).  ^40.040.1更多迹象显示谷歌正调查在华员工.BBC.BBC中文網.2010-01-19[2010-01-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1).  ^澄清不实的传言.Google中國官方部落格.2010-01-19[2010-01-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2).  ^传谷歌查网络受攻击是否有中国雇员涉及.聯合早報.2010-01-19[2010-01-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2).  ^中国警告谷歌伙伴:赶快找备胎吧,TechDaily,2010-03-16[2012-06-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44.044.1谷歌出走香港下文尚待分解.華爾街日報.2010-03-24[2010-03-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7).  ^NicholasCarlson.BREAKING:GooglePullsOutOfChina.businessinsider.com.2010-03-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4)(英語).  ^欢迎您来到谷歌搜索在中国的新家Google.com.hk.2010-03-22[2010-03-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4).  ^47.047.1谷歌其他在华业务或继续正常运营.華爾街日報.2010-03-24[2010-02-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7).  ^谷歌中国停止内容审查.金融時報.2010-03-23[2010-03-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6).  ^AnewapproachtoChina:anupdate.TheofficialGoogleblog.2010-03-22[2010-03-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3)(英語).  ^谷歌避走香江前路难测.華爾街日報.2010-03-23[2010-02-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6).  ^谷歌由大陆转香港港府:完全尊重信息自由.聯合早報.2010-03-24[2010-03-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7).  ^中国对谷歌加大过滤审查力度.金融時報.2010-03-24[2010-02-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6).  ^URL參數形如:「http://[网址]?[参数1]=[值1]&[参数2]=[值2]&[参数3]=[值3]」。

從Google.com或Google.com.hk主站點搜尋進入的搜尋頁網址中帶有「&gs_rfai=」,因而在當天於大陸被封;其他如Firefox的OpenSearch搜尋方塊中進入的搜尋頁沒有使用此參數,可正常存取。

^AlexeiOreskovicandMelanieLee.GooglesaysChina's"greatfirewall"blockedsearch.Reuters.2010-03-30[2010-03-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1)(英語).  ^SAMGUSTIN.GoogleBlamesChinaforSearchOutageAmidConfusion.AOL-DailyFinance.2010-03-31[2010-03-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3)(英語).  ^谷歌被封大半月无解封迹象查力度.RFA.2014-06-18[2014-06-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9).  ^maps.google.cnNotWorking.2020-02-05[2020-02-11](英語).  ^专访谷歌公司:中国网民或可继续使用google搜索.新浪網.2010-01-14[2010-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加密的HTTPS成為Gmail的預設值.iThome.2010-01-14[2010-0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谷歌考虑退出中国市场工信部外交部拒评.TechWeb.com.cn.2010-01-13[2010-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6).  ^不是头条的大新闻.金融時報.2010-01-14[2010-01-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中国官方:中国互联网是开放的但是网上监控很有必要.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10-01-14[2010-0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谷歌退出中国称言论受限外交部回击:中国互联网很开放.法治資訊.2010-01-14[2010-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商务部称谷歌作出任何决定都不会影响中美贸易关系.路透.2010-01-15[2010-0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6).  ^国新办网络局就谷歌搜索退出中国内地发表谈话.騰訊科技.2010-03-23[2010-03-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6).  ^谷歌将退出中国?国务卿请中方解释.VOA.2010-01-13[2010-01-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美国敦促中国与谷歌及其他美国公司合作营造安全商务环境.路透.2010-01-14[2010-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美国就谷歌事件严厉批评中国政府.BBC.2010-01-21[2010-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4).  ^奥巴马关注谷歌遭中国黑客攻击.BBC.2010-01-22[2010-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5).  ^美国会赞扬谷歌兑现承诺停止审查.VOA.2010-03-23[2010-03-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7).  ^GoogleDefiesChinaonWeb.TheWallStreetJournal.2010-01-23[2010-03-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4)(英語).  ^(英文)CurrentTwittertrends:GooglevsChina,Haitiearthquake.TheIndependent.2010-01-13[2010-01-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中国网民:鲜花送谷歌.華爾街日報.華爾街日報.2010-01-14[2010-0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6).  ^74.074.1可能吧.[2019-04-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4)(中文(中國大陸)).  ^高友斌.七成受访网民认为政府不应向谷歌让步.人民網-《環球時報》.2010-01-14[2010-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中国网民激烈争论“谷歌退出”环球网投票结果遭干扰.環球網.2010-01-14[2010-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1).  ^逾七成受访网民认为谷歌事件实为美国政治操作.2010-01-16[2010-0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9).  ^谷歌退出中国源于与百度竞争失利.2010-01-16[2010-0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6).  ^韓寒部落格我只是在探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在看一些政府官網的投票結果的時候,你經常覺得自己為什麼永遠是在民意的對立面上,看久了甚至覺得自己是個90後,怎麼從來都是非主流。

」 ^中国谷歌用户做好“翻墙”打算.華爾街日報.2010-01-15[2010-0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8).  ^环球网:调查称谷歌未博得中国忠实用户同情(gǔgē).163.2010-03-24[2010-03-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7).  ^中國潮語﹕骨哥(gǔgē).Yahoo.2010-03-26[2010-03-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31).  ^“非法献花”成网络新流行词汇.[2012-1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9).  ^Google稱或退出中國市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voanews.com,2010年01月13日 ^谷歌考虑全面退出中国市场.[2010-0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谷歌官方博客表示考虑关闭“谷歌中国”.[2012-1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谷歌不愿继续审查考虑全面退出中国.[2012-1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Google可能真的要GO了.[2012-1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該文在網路上至少流傳著兩個版本,此為媒體報導的其中一個版本:百度首席设计师孙云丰称Google市侩.21世紀網.2010-01-14[2010-03-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傳百度嚴禁員工評論谷歌事件.新浪香港轉載21世紀網報導.2010-01-14[2010-03-28]. [永久失效連結] ^戴遠端.缺乏道德感的企业不会真正幸福.南方日報.2010-01-19[2010-03-28]. [永久失效連結] ^谷歌宣布考虑退出中国“中国退化到网络石器时代”.南方都市報.2010-01-14[2010-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8).  ^股价大涨13%百度称“幸福来得太快”.第一財經日報.(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4).  ^谷歌考虑全面退出中国市场.2010-01-14[2010-0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NYTimes(January13,2010):Google'sThreatEchoedEverywhere,ExceptChina.[2010-0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6).  ^媒体热评中国继伊朗北韩后成为又一个不容谷歌的国家.VOA.2010-03-24[2010-03-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30).  ^《重庆晚报》大胆载文纪念谷歌.BBC中文網.2010-03-28[2010-04-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31).  ^重慶晚報刊神獸古鴿遷移記悼谷歌.亞洲時報.2010-03-29[2010-04-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2).  ^社评:围猎TikTok是最丑陋的美剧之一.opinion.huanqiu.com.[2020-08-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GoogletoendcensorshipinChinaovercyberattacks.[2010-0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6).  ^YahooisalignedwithGoogleoverChinadebate.(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6).  ^支持谷歌雅虎被指“草率”.英國:金融時報.2010-01-18[2010-0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1).  ^102.0102.1102.2GoogledrawslittlesupportonChina.英國:《金融時報》.2010-01-14. [永久失效連結] ^Microsoft'sBallmerCallsOutGoogleOverChinaStance.富比士.2010-01-22[2013-1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2).  ^Microsoft'sBallmer:We'restayinginChina.CNet.2010-01-14[2013-1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1).  ^U.S.enablesChinesehackingofGoogle.CNN.2010-01-23[2010-01-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6)(英語).  ^谷歌考虑退出中国股价微跌百度大涨13.71%.網易科技報導.2010-01-14[2010-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9).  ^百度股价大涨谷歌股价微跌.DoNews.2010-03-23[2010-03-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6).  ^最大域名商GoDaddy停对华业务拒中国政府要求交用户资料备案.明報.新浪北美.2010-03-25[2010-03-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1).  ^注册.cn域名.Godaddy.[2016-0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5).  ^ABOUT.CNDOMAINNAMES.GodaddyHelp.[2016-0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5).  ^席佳琳.谷歌中文搜索服务流量大幅下降.《金融時報》.2010-04-01[2010-04-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4).  ^“六四”临近谷歌多项在华服务被封.華爾街日報中文網.2014-06-03[2014-06-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5).  ^USembassycables:Googlehacking'directedbyChinesepolitburoitself'.《衛報》.2010-12-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6)(英語).  ^「李長春周永康監督封殺Google」有地位綫人﹕無法證實下令黑客攻擊.明報.2010-12-05[2011-03-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2).  ^VastHackingbyaChinaFearfuloftheWeb.紐約時報.2010-12-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6)(英語).  ^维基解密:中共高层策动攻击谷歌.BBC.2010-12-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6)(中文).  ^谷歌CEO施密特:谷歌将用“加密”重回中国.財經網.2014-01-26[2014-06-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谷歌中國回來了?Google.cn域名暫能打開.國際財經時報.2014-01-29[2014-06-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9).  ^GoogleNearsRe-entrytoMainlandChina.TheInformation.2015-09-04[2015-10-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6).  ^微信朋友圈APP可一键下载GooglePlay入华或遇阻.中工網.央廣網.2015-12-31[2016-01-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回归”在即!中国版GooglePlay现身.中華網.2016-01-10[2016-01-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6).  ^谷歌CEO表态希望能重返中国不看好联想模式.21世紀經濟報導.新浪網.2016-06-03[2016-06-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8).  ^GoogledeploysAIforGotournamentinChinacharmoffensiveAlphaGo.FinancialTimes.[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8).  ^谷歌官方宣布AI中国中心成立.界面新聞.2017-12-13[2017-12-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3).  ^傳Google為回中國推審查版搜尋內部出現雜音.中央社.2018-08-02[2018-08-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Google可能以代號「Dragonfly」計畫推動中國版搜尋服務.聯合新聞網.2018-08-02[2018-08-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GooglePlanstoLaunchCensoredSearchEngineinChina,LeakedDocumentsReveal.TheIntercept.2018-08-01[2018-08-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1).  ^有媒体称谷歌放弃迁就中国审查的项目,谷歌未否认.[2019-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4).  ^阻止谷歌推中国定制版搜索引擎的股东决议未通过.[2020-03-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2).  ^Google已正式结束备受争议的“Dragonfly”计划.[2020-03-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8).  ^131.0131.1131.2131.3GoogleScrappedCloudInitiativeinChina,OtherMarkets.彭博社.2020-07-08[2020-07-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8).  ^谷歌放弃面向中国市场的云计算产品.新浪網.2020-07-09[2020-07-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1).  ^谷歌放弃在中国等敏感市场推出“隔离区”云服务计划.聯合早報.2020-07-09[2020-08-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4).  參見[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國際關係主題 網際網路主題 Google中國 Google審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審查 極光行動 網路主權 Google涉黃事件 電信條例 蜻蜓計畫 非法獻花 外部連結[編輯] Google資訊公開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oogle服務的資訊公開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2010年谷歌總部聲明:1月12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3月23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6月28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金融時報》專題:Google與中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華爾街日報》專題:Google在中國 路透中文網專題:別了,Google? BBC中文網專輯:Google威脅撤離中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概述 歷史(英語:HistoryofGoogle) 公司收購列表 產品列表 對Google的批評 審查 玩笑和復活節彩蛋列表 不做惡原則 資訊公開報告 廣告 AdMob Ads Adscape AdSense 分析 廣告專家認證 DoubleClick DoubleClickforPublishers(英語:DoubleClickforPublishers) 通訊 快訊 AppsScript(英語:GoogleAppsScript) Duo 日曆 通訊錄 朋友群 Gmail 潮流同步 網上論壇 環聊 同步(英語:GoogleSync) 文字轉語音服務(英語:GoogleText-to-Speech) 翻譯(神經機器翻譯系統) Transliteration(英語:Googletransliteration) Voice Fi Currents 軟體 Chrome Chromium 網上應用店 恐龍遊戲 雲端列印 地球 星空 月球 火星 Gadgets(英語:GoogleGadgets) Goggles Lens 輸入法 Gboard 粵語 注音 拼音 日文 相簿 Keep 新聞與天氣 即時資訊 OpenRefine(英語:OpenRefine) 工具列 助理 Crowdsource(英語:Crowdsource(app)) Podcast 平台 帳戶 Android 歷史版本 Auto TV Wear Pay AppsforWork Classroom 身分驗證器 雲端平台 軟體引擎 BigQuery BigTable Firebase 儲存(英語:GoogleStorage) 計算引擎 Body 圖書 圖書館計劃 Caja(英語:Cajaproject) Chromecast ChromeOS ChromiumOS Chromebit(英語:Chromebit) Chromebook Chromebox ChromeZone(英語:ChromeZone) ContactLens(英語:GoogleContactLens) 可程式化搜尋引擎 Dart 地圖引擎 Fit 眼鏡 Go 檔案系統 Marketplace(英語:GoogleAppsMarketplace) NativeClient Nexus OpenSocial Pixel Play 音樂 圖書 影視 PlayPass 商店 PublicDNS 問答 Pay(PaySend) Stadia ActionsonGoogle 開發工具 AJAXAPIs(英語:GoogleAPIs) 應用開發者 ClosureTools(英語:GoogleClosureTools) 代碼(GoogleGson) GadgetsAPI(英語:GoogleGadgetsAPI) GData(英語:GData) Googlebot(英語:Googlebot) Guava(英語:GoogleGuava) Guice(英語:GoogleGuice) KML Kythe(英語:GoogleKythe) MapReduce Sitemaps Storage(英語:GoogleStorage) WebToolkit 網站管理員工具 WebsiteOptimizer(英語:GoogleWebsiteOptimizer) Swiffy Flutter Dialogflow 出版 Blogger 書籤 相簿 Picasa 雲端硬碟 文件 繪圖 我的地圖 協同運作平台 表單 FusionTables(英語:GoogleFusionTables) Domains FeedBurner MapMaker YouTube Vevo Zagat(英語:Zagat) 搜尋 Appliance Audio 部落格搜尋 圖書 財經 航班 圖片 地圖 街景 新聞 新聞檔案 專利 學術 購物 網上論壇 演算法 PageRank Panda(英語:GooglePanda) Penguin(英語:GooglePenguin) Hummingbird(英語:GoogleHummingbird) 特徵 搜尋歷史 個性化搜尋 即時搜尋 即搜即得 安全搜尋 語音搜尋 分析 搜尋解析 趨勢 知識圖譜 KnowledgeVault 停止開發 Aardvark(英語:Aardvark(searchengine)) Answers Ara 瀏覽器同步(英語:GoogleBrowserSync) GoogleBase(英語:GoogleBase) Buzz Checkout 瀏覽器內嵌框架 Reader Click-to-Call 雲端連接 代碼搜尋 潮流同步 桌面 詞典(英語:GoogleDictionary) Dodgeball FastFlip(英語:GoogleFastFlip) Gears GOOG-411 GoogleTV Jaiku Knol 健康 iGoogle ImageLabeler(英語:GoogleImageLabeler) 實驗室 縱橫 Lively 混搭編輯器 筆記本 Offers(英語:GoogleOffers) Orkut 軟體精選 PageCreator Picnik PowerMeter(英語:GooglePowerMeter) 指令碼轉換器(英語:GoogleScriptConverter) SearchWiki 網頁註解 Slide(英語:Slide.com) Squared Talk 更新器 Urchin(英語:Urchin) 影片 影片市場 Wave 網際加速器 Panoramio Google+(消費者版) Inbox 拼音 Picasa Allo 即時資訊啟動器 Spaces(英語:GoogleSpaces) GoogleTrips Cardboard Daydream 人物 艾立克·史密特 艾倫·尤斯塔斯(英語:AlanEustace) 約翰·杜爾 約翰·軒尼詩 雷蒙德·庫茨魏爾 安·馬瑟(英語:AnnMather) 保羅·奧特利尼 羅恩·康韋(英語:RamShriram) 雪莉·蒂爾曼 阿爾·戈爾 拉基恩·西斯(英語:RajenSheth) 文頓·瑟夫 艾倫·穆拉利 大衛·德拉蒙德(英語:DavidDrummond(Google)) 派屈克·皮謝特(英語:PatrickPichette) 阿米特·辛格爾 傑夫·迪恩 奧米德·科蒂斯坦尼(英語:OmidKordestani) 雷切爾·惠特斯通(英語:RachelWhetstone) 撒拉·卡曼加(英語:SalarKamangar) 桑德爾·皮查伊 蘇珊·沃西基 烏爾斯·霍爾茨勒(英語:UrsHölzle) 創始人 賴利·佩吉 謝爾蓋·布林 其它 AlphabetInc. ArtProject Calico Chrome實驗 Code-In CodeJam 開發者日 商業小組(英語:GoogleBusinessGroups) DataLiberation(英語:GoogleDataLiberationFront) Takeout DeveloperExpert(英語:GoogleDeveloperExpert) GoogleEnterprise(英語:GoogleEnterprise) 無人車 光纖 Express(英語:GoogleExpress) Google化 Grants Google.org 商標 塗鴉 列表 聖誕老人追蹤器 月球X大獎 Materialdesign 先進科技與計劃部門 Ventures WiFi X 活動 ScienceFair Searchology(英語:GoogleSearchology) I/O 開發者日 演講 CodeJam HighlyOpenParticipationContest(英語:GoogleHighlyOpenParticipationContest) Code-in 夏日程式碼大賽 GoogleEYEProgram 專案 Loon Tango Zero 房地產 Googleplex 第八大道111號(英語:111EighthAvenue) Google資料中心 Google台灣資料中心 Google中國(歷史) Google時惠 Google音樂 Google金山詞霸 265上網導航 Google涉黃事件 Google退出中國大陸事件 非法獻花 蜻蜓計畫 Google審查 Google香港 2014年中國大陸封鎖Google服務事件 相關 AIChallenge 轟炸 谷姐網 MonopolyCityStreets Unity 主題頁面 相關分類 共享資源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oldid=71238139」 分類:​自2016-02-12缺少可靠來源的條目Google2010年中國大陸網絡事件2010年中國政治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審查2010年代中美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政治事件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自2019年1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自2019年6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自2018年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自2018年8月待更新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缺少可靠來源的條目在模板中使用無效日期參數的條目缺少主語或者主語不夠具體的語句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