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被很多國家統治過??? @ wgk3520406t3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本統治台灣,取法於法國統治阿爾及利亞的方式,最後目標在於使居民的風俗習慣、語言徹底同化於本國,手段之一是獎勵本國國民移居。

日本人 ... wgk3520406t3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302050417台灣被很多國家統治過????未分類台灣被很多國家統治過???台灣台灣被很多國家統治過??? 既然被那麼多國家統治過有日本ⲋ荷蘭...等等但為什麼台灣不是多國語言國家呢?!像馬來西亞ⲋ新加坡就會說很多種語言台灣老一輩的人都會說日文那為什麼年輕人就不會了?! 台灣為中國所不可分的一份子;認為,台灣是我國的神聖領土,台灣族人是我們的骨肉同胞;王育德教授,其夫人述在他身上,「台灣話研究」和「台灣獨立運動」是自然而融合的。

以下,就台灣分為幾個大段落,再從中說明其三人的意見,觀點,希望能因此而更明白的比較出三人所不同的地方。

台灣概論:台灣兩字成為慣用是在萬曆年間,在這之前,有著不同的稱呼。

較有記載應是在三國時代,在郭、陳教授一書中都有提到說,當時的吳國曾將武力擴及台灣,把當時的台灣稱為「夷州」。

而到了隋時代以後,「流求」、「琉球」等同音字又成為這裡的代名詞了。

元朝時候,曾兩次企圖經營台灣,但都失敗,但是其實澎湖已經收入版圖之內了。

當時的澎湖每年會有商船數十艘,去泉州貿易,而到後又正式設立巡檢司,他們認為這在台灣的經營史上是一件大事。

但從王教授的文章來看,他認為現在廣義的台灣,的確是包含澎湖島於內,但在過去並非如此。

澎湖的確是有被經營過的歷史,但並不代表是台灣本島啊。

陳教授一書中指出,南宋時,泉州知州在此建房屋、派水軍長期駐守,是大陸封建政府第一次在台、澎地區正式駐軍。

在郭教授的一書中也有提到,到了明朝,台灣的地位逐漸開朗,不再以「琉球」稱之,改用其他名稱,以免和另一個島嶼搞混。

其實中國對於琉球的觀念本來就不大明確了。

而在明朝初年,由於一些其他的問題,明太祖無意經營台灣,甚至連已入中國版圖的澎湖也予以放棄,並下令將其居民內遷漳泉,因水師不易控制當地,且不令居民與倭寇相勾結。

王教授則認為,他們強迫澎湖移民撤難,是中國政府對台灣人歧視壓迫的歷史開端。

荷蘭時代:陳教授書中說到,荷蘭是「十七世紀的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馬克思語),但不論陳、郭、王教授都認為,荷蘭人的入侵,對澎湖或台灣而言,帶給居民的是痛苦。

而荷蘭人又是為什麼來台呢?荷蘭人之所以來到遠東來,主要是為了能夠和中國貿易,且對日通商開始,愈覺得中國地位的重要,更想要在澳閩取得一個據點。

在他們心目中的基地有三個地方:首先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門,其次為澎湖,最後為台灣。

其實一開始,荷蘭先佔澎湖,但因通商無望所以便撤退。

荷蘭並不死心,攻取澳門,為葡萄人所敗。

荷蘭又再次轉向澎湖,引起了一場中荷大戰。

歷時半年多,荷蘭被擊退,於是,便東去台灣了。

在王教授一書中有記載到,雙方戰後締結了停戰協定:(1)荷蘭從澎湖島撤離。

(2)明朝對荷蘭佔領台灣不表示異議。

(3)保障荷蘭對中國的貿易。

在郭教授的書中也有提到,明朝之所以願意以台灣交換澎湖,在於(1)澎湖較之接近大陸,是中國官駐兵之處,且直接關係到海防問題。

(2)荷蘭希望能在附近有據點以便經商。

(3)台灣一像是海盜倭寇出沒地,本為化外之地,以之易回澎湖,較為有利。

荷蘭便在此展開了三十八年的經營生涯。

荷蘭人在台灣建熱蘭遮城,作為在台經營的據點。

王育徳記載到,當時是一個重商主義的時代,殖民地會被殘忍地進行掠奪,還好荷蘭人並沒有那麼不人道。

荷蘭人的目的是在於把台灣當作對日本和中國貿易的中途站。

因為貿易能比掠奪帶來更多的好處,荷蘭藉著輸出台灣的商品再經由許多轉手貿易,獲得了不少的利潤。

只要服從荷蘭,實在沒有殺害虐待殖民居民的需要。

但在陳碧笙書中說,描寫到荷蘭殖民者用威脅利誘直至武力征服種種手段,將其統治權擴張,並強迫居民繳納地租、貢賦、和人頭稅,他覺得荷蘭殖民者是陰險狡詐的。

王教授裡面寫到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就是:在這整個期間內,台灣的經濟發展大大地剝削了大陸和台灣在經濟上的聯繫。

在移民本身不知不覺之間,台灣形成了獨自的經濟圈和政治單位。

最先和荷蘭人接觸的是新港社的高山族,傳教士進入他們的部落學習新港語。

他們在當地建立教堂和學校,教化高山族子弟,採用新港語作共通語言,創羅馬文字,當時後新港社的人民幾乎全都入教。

王育德說到,那些接受荷蘭人教化的高山族,在荷蘭人離開台灣以後,仍給後世留下羅馬字拼寫番語的手段,因此清統治台灣之後,將他們稱為「教冊」,視為讀書份子加以優待。

由此可知,羅馬拼字在當時對於高山族的助益有多大了。

郭廷以覺得雖使番人的文化更進一步,但同時番人也變成了荷蘭忠實的馴服的工具了。

而陳碧笙更是認為這些傳教士一方面從事傳教和教育事業,另一方面是要收集當人民的動態,以便於統治,而新港的人民也是在他們積極的勸誘之下才入教的,這種種的行為,是為了在精神上奴役台灣人民。

郭懷一事件,是因為不滿荷蘭人的統治,所引發的一場動亂。

王育德給予其評價為「是後來台灣人發動的無數大小叛亂的先驅,也是台灣史上直得大書特書的一件大事」。

而郭廷以則評之為「這是台灣漢人為反抗異族,第一次的壯烈舉動,亦是中華民族為光復台灣第一次在美麗之島上所洒的鮮血」。

鄭氏時代: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接替了台灣,成為台灣的統治者。

國民政府或是大陸當局,都稱他為「英雄」。

對國民政府而言,鄭成功是「反攻大陸」的精神化身;對大陸來說,他是把台灣從夷狄「解放」出來的英雄。

王育德認為,鄭氏政權和國民政府有很多類似的情況。

一個是主張自己是中國的正統政府,另一個則是「反攻大陸」的決策。

國民政府驅使台灣人向他們一無所知的大陸發動戰爭─鄭氏也有這種不合理的現象。

且鄭成功的腦子裡起初並沒有台灣的存在。

對他來說,進攻台灣是不得已的手段。

鄭成功對荷蘭下詔書的其中一句話說:「此地乃我先人故物」。

從某些角度上是不合理的,難道台灣是由鄭芝龍一個人所開拓的嗎?這並不合理啊。

陳碧笙則覺得,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也是封建社會後期,東南沿海地區新興海上商葉貿易本集團的代表人物。

一六五九年,鄭成功決定集中全力去收復台灣。

這一項決策,對於大陸分裂局面的結束和台灣的收復,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鄭成功能夠成功,一個在於何斌獻圖,使得鄭成功能夠掌握到台灣地形的優劣之處,得到了好的形勢。

另一個在於台灣人民在荷蘭的統治之下,生活被壓迫著,稅收繁雜,因此一但有機會便起而反抗。

陳碧笙認為,台灣重歸了祖國的懷抱了鄭成功又積極鼓勵沿海居民移居台灣。

鄭成功積極開發,如鞏固台灣的方針,遭到了鄭軍軍內部兩種力量抵制和反對。

一是認為鄭成功不繼續反清而收台灣,是不忠於明氏的表現。

另一種阻力來自留守後方的鄭軍高級將領,鬥爭則遠更為複雜。

在郭廷以書中提到,鄭成功之攻取台灣確是一建艱鉅的工作,軍事上屯兵堅城之下,需時時提防敵人的反攻與增援,政治上需爭取番人的合作,最少需使他們不為荷人所助,經濟上尤須解決糧食供給問題。

在漢人與荷蘭人的鬥爭上,番人的影響力是不可抹滅的。

且鄭成功下令嚴禁騷擾,可見對其番族,絕不採取高壓。

郭廷以書中道,陳永華對於番人的教育,一樣很重視,也設有學校,永華大概是有意要掃除基督教異端的影響,而施之以中國的正統教化。

鄭成功在台灣置天興縣和萬年縣,這是台灣設置郡縣的開始。

他正式官喻,條款大致可區分為四類:(1)為圈地的限制(2)為林地坡池的保護(3)為漁區的規定(4)為墾地的稽查。

因為鄭成功最重視的是糧食問題。

郭廷以認為,鄭氏的收復台灣,無疑是光復台灣,可惜鄭成功去世的太早了。

鄭氏能維持政權達二十三年之久,多有賴於貿易立國這方針。

王育德說到,貿易立國政策使台灣比荷蘭時代更加速和中國大陸脫離經濟上的聯繫。

新的客觀限制已經儼然橫亙於澎湖、台灣與大陸之間。

陳碧笙描述道,清在放棄武力解決方針之後,清曾兩次派人到台灣來招撫。

在這兩次談判中,清政府承認鄭氏世守台灣並開放沿海對台貿易,鄭氏表示願意改奉清朝,稱臣納貢,雙方在此事上已達成協議。

但鄭經始終堅持「需援朝鮮例,不剃髮,不易服」但這點雙方就無法達成共識。

爭論的實質牽涉到台灣究竟是中國的領土,還是中國藩屬這個根本的問題。

陳碧苼認為,過分強調台灣的特殊性,就很容易走上背離祖國的道路,應該說康熙的看法是正確的。

鄭經後鄭克臧即位,卻被鄭克塽起而代之。

克塽為馮錫范的女婿,當時年僅十二歲,政治被馮錫范一幫人所把持。

王育德書中提到,大陸把金門、馬祖留給國民政府,清廷則拼命攻佔鄭氏在沿岸的根據地。

這是由於大陸採取把台灣當作中國的內政問題這個立場,而清廷則將台灣視為外證問題處理,二者態度不同。

如果在台灣海峽畫下一到界線,就沒有「解放」台灣的藉口,所以大陸才留下象徵紐帶的金門、馬祖,清廷則希望在台灣海峽畫下界線,拼命攻佔沿岸的根據地。

清領時代:清庭欲收復台灣,主要就是想來消除來自台灣─鄭氏政權的威脅。

因此在拿下台灣之後,當時棄之而不守的的論點頗為盛行。

他們認為台灣地小又遠,如派兵駐守,恐怕浪費餉糧。

於是主張「守澎湖,徙台灣人民而棄其地」。

施琅得知後,大力的反駁。

他認為台灣是守澎湖的背倚之地,且強制將移民送回大陸過於草率,他還將台灣在海防上的重要性提到很高。

於是康熙才勉強的收台灣入版圖。

台灣總算是保留下來了,但清政府對台灣的看法卻沒有多大的改變。

他們始終認為:「台灣乃海外孤懸之地….,故不宜廣闊土地以聚民。

」而且,就連力保台灣的施琅,對台政策也是消極的。

當時的清廷,對於想前往台灣的人,設「三禁」嚴加限制。

(1)欲渡航台灣者,先給原籍地方照單,在經由稽查,審驗批准才行,嚴禁偷渡(2)渡台者不得攜帶家眷(3)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台。

所謂「位防台而治台」的方針,在陳碧笙一書中,有較詳細的介紹。

(1)驅逐無妻室產業的居民(2)嚴禁偷渡(3)禁止攜眷入台(4)嚴禁漢人進入番地(5)不准台人入伍當兵(6)不許台灣建築城垣(7)限制大陸渡台航線(8)限制鐵器輸入台灣。

王豫得覺得,其實怎麼樣的嚴禁,仍然會有漏洞的出現。

因福建地形之故,所以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港口可用,偷渡者冒著危險奔向台灣,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在大陸無法維生,去台灣能夠找到活路。

清初移民潮促進了台灣島內人口的激增,大大地改變了有史以來地礦人稀,勞動力缺乏的局面。

且因此而開墾了不少地區,也帶來了其他,如興辦水利,的發展。

陳碧苼認為這樣子的移民潮,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應該承認他是一次波瀾壯闊、影響深遠的群眾性運動。

對於他偉大歷史意義,理應有一正確評估。

「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將台灣在這一段期間之內,整個社會的浮動不安的情形描寫出來。

就王育德所言,以林爽文的叛亂為分水嶺,大體上可分為兩期,前期正面提出政治上的目的,後期具有濃厚的經濟上的意義。

前期的特徵在於沒有組織,以反清復明為口號。

典型的例子就是朱一貴的叛亂,朱一貴以打倒貪官污吏反清復明為口號,四方不斷有人呼應,七日便席捲全台。

郭廷以說這不僅是台灣歷史上一件大事,亦是近代中國史上一件驚人的壯舉,更是天地會恢復運動上的、大規模的壯舉。

陳碧笙說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封建起義,最後終於被殘酷的鎮壓下去。

另一起較大的起事,就是林爽文事件了。

王育德寫到這是一起與天地會有關的起義。

郭廷以說這一役,是台灣的第二次的民族大革命。

因天地會之前所擁的朱三太子(朱一貴)已死,所以又捏造出一位朱四太子,重新再謀事。

清乾隆皇帝平定叛亂之後,還將這一次的事件入列入他的十全武功之中。

而陳碧笙也說這是台灣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反封建起義。

一但叛亂,清廷長官就公開招募「義民」進行掃蕩。

王育德認為,義民的本質,說是假藉效勞政府的名義圖謀私立的敵對者,也不為過。

在移民的社會中,還存在著其中這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分類械鬥。

移民來的人會自然的往自己同鄉的地方聚集過去。

隨著移民日漸增多,土地的爭奪也愈演愈激烈,而且清政府在台統治力薄弱,故人民有所不平,只好求諸同姓同鄉的幫忙了。

福建人對客家人,福建內部的漳州人對泉州人,展開了一連串的混戰。

陳碧笙寫到,封建分類械鬥又常常與反封建起義交錯糾纏在一起,起很大的分化瓦解作用。

清政府對於民間分類械鬥採取放任不管態度,與這種以台至台的方針有很大的關係。

到了光緒初年,移民入台和土地開發的高潮逐漸過去,清政府統治日益加強之後,就在也看不到有什麼大規模的分類械鬥了。

而到了日據時代,分類械鬥便完全的絕跡了。

一八八五年,中法戰爭結束後,決定台灣正式建省。

甲午戰爭之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就此展開了五十年的日據時代了。

在王育德書中對這一篇的標題用到「不知不覺之間被遺棄」;郭廷以則寫「忍痛割臺」。

清廷真是不知不覺間就割讓給日本嗎?還是痛失了台灣這塊寶島呢?不管如何,當此消息傳回台灣時,居民感到驚愕不安,慷慨激昂啊。

台灣民主國:政府無力,外援絕望,最後只有自己靠自己了。

台灣巡撫唐景崧被選為總統,同時制定藍底黃虎的國旗,建年號「永清」。

較有名的人物為唐景崧、邱逢甲、劉永福。

唐和丘,在台灣淪陷沒有多久,便出逃回中國了。

劉永福留下來繼續作戰,直到快不保時才離開。

王育德書寫到,民主國所寫的獨立宣言,格調不算高。

「恭奉正朔,遙作屏藩」這句話,令人懷疑其獨立的精神。

這也難怪。

民主國的建立是由混水摸魚的清官吏,想死守自得權益的丘逢甲等大租戶蒹讀書人階級,所串演的一部戲。

唐景崧只是可憐的傀儡。

陳碧笙則敘述道,景崧對此毫不在意,也毫無辦法。

在他的統治之下,中法戰爭時期那種萬民一心,敵愾同仇的局面再也看不到了。

唐景崧沅江希望寄託在國際干涉上,但失敗了,景崧也束手無策。

陳碧笙覺得,唐和丘等成立台灣民主國的動機,完全在於反抗日本統治,盡可能把台灣保留在中國版圖之內。

這所謂「欲為島國,永載聖清」,所謂「仍奉正朔,遙作屏藩」,「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國」這些詞句以及以「永清」為年號中都可以得到有力的證明,而絕不像某些人所曲解的那樣,含有任何想擺脫中國而「獨立」的意向。

郭廷以說,這是遠東的第一個民主國成立了。

此事與其謂為台灣人的光榮史,毋寧謂為台灣人民的傷心史啊!他們絕非對中國獨立,而是要對日本抗戰。

日據時代:王育德一開始就指出,在日本人接收台灣之前,台灣的環境都不是很好,且教育極為落後,居民的學識極為薄淺。

因為大多是勞動階級和原為勞動階級的商人。

而日本人,在整整五十一年的時間,把台灣建設成幾乎十全十美的資本主義殖民地。

日本在台灣實施殖民統治能夠成功,有賴於上自總督下自市民乘國運昌隆之勢。

日本統治台灣,取法於法國統治阿爾及利亞的方式,最後目標在於使居民的風俗習慣、語言徹底同化於本國,手段之一是獎勵本國國民移居。

日本人移居台灣,雖然不向阿爾及利亞的歐籍移民那樣的繁盛,但從結果來說,同化政策相當成功。

其實王育德本人依據他本身過去經驗,憎惡痛批日本統治台灣。

從能用台灣話發行的報紙只有一家看來,就可以知道,日本帝國對於台灣的壓迫如何沉重。

還可以將其和國民政府統治的時代加以比較。

陳碧笙,對於日本的統治感到深惡痛絕。

他認為,日本是一個先天不足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

天皇制的確立,軍人力量的強大,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半封建生產關係、寄生地主和特權資產階級同時並存,決定了他對台灣人民的統治和壓迫具有極大的殘酷性。

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中,除軍事上的大規模血腥鎮壓外,還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加緊奴役、迫害台灣人民,其殘暴和苛酷的程度,為世界殖民史所僅見的。

日本殖民者還在台灣建立一套特殊的警察制度,用以監控人民。

總督的獨裁權利,特殊的警察統治,和保甲制度,構成了日本殖民統治的三大支柱。

人民被剝削了一切自由和基本人權。

在職業分工上,絕大多數的上級行政官吏和企業管理人員,由日本人所充任,而處在社會最低層的工人和農民幾乎全都是台胞,形成統治和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兩個對抗的極端。

陳碧笙書中還繼續提到,清代時的台灣移民墾地,大多不是很明確的劃分出來,因此,日本便利用了這種情形,先後大規模的調查,在任意用極低的價格收購人民的現耕地。

日本國內禁吸食鴉片,但在台灣,卻由政府專賣,用以毒害人民。

那個時代建築了許多的交通建設,表面上對台胞雖然也是有好處的,但主要受益者還是日本人。

總督府財政的收入絕大部分課自台灣勞工階級的人民。

日本又充分利用政治的力量,大力扶植日本壟斷貿易,抑制台灣的民間資本。

日本統治者還採取惡劣的手段壟斷了所有重要農產品的輸出和貿易。

在日本壟斷資本,殘酷的掠奪下,廣大的台灣人民日益貧窮困苦。

郭廷以的見解為,台灣在荷蘭統治、和日本人統治下,這算是中華民族在台灣的兩個黑暗時代。

日本的野心,比荷蘭人大上數十倍,所以他的政策要來的更為狠毒。

我們承認日本在台灣有其見樹,但絕非台灣人民,一切還是以日本人民為重。

五十年之間,受日本人的殘害至極。

郭教授認為,他們最後的目標,正如一九四四年台灣革命同盟會宣言所說,即反對日本主義,要求光復台灣,「期望在民主中國版圖之內,使台灣民眾僅遵奉三民主義,建設自由、平等、進步、康樂的新台灣」台灣光復: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本拿掉了對台灣的統治權。

郭廷以最後寫道,台灣的悲慘命運由於近代中日第一次戰爭因中國失敗而開始。

台灣的光明由於近代中日第二次戰爭,因中國勝利而蒞臨。

中國革命在追求中國中國領土的完全,當然台灣包括在內。

中國永遠不會遺棄台灣,台灣必須依附中國。

但王育德可不這麼認為,因為台灣的主權是歸台灣人所有,不是大陸的。

就如此,台灣的問題現在仍在持續進行中。

語言是會失傳的........語言也是隨潮流在改變.........當另一種語言實用性較大.......其他語言就會漸漸消失........就像日語現在在台灣也不常用一樣........ 因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我們拒絕侵略者的語言。

忘了嗎?台灣曾經被日本統治過!!而且統治時期是在1895年~1945年,以這樣的時間計算老一輩的人都差不多再那個時候出生!!受日本管制,當然要說日語啊!!另外還要改日本姓氏,拜神社,採日本風俗及禮儀等... 荷據時期,荷人利用羅馬拼音,教人民新港文字,所以他們沒有學習太多荷蘭的語言.而日據時代,日本在台推動皇民化運動,學習日語,有能力的甚至可以赴日留學,所以老一倍的人才會說日語,但日據時代之後又變成國民黨統治,國語成了官方語言,至今我們都學習國語,誰會刻意的去學日語呢!?時代在變遷,官方的語言是普遍的,原本學習著中文,只是中間插進了一段改變語言的歷史,當回到過去熟悉的生活後,其間的小插曲,就會漸漸的只被經歷當下的人們記載心裡,卻在後代的生活中慢慢被淡忘~ 因為後來ㄉ蔣奴時代只能說普通話那就是官話學校只交官話不能說閩南話說了會不會被罰當然會所以誰敢講日文閩南話ㄋ還好現在民主時代了你會多一種語言就多一種就業機會 蔣奴時代扁賊只學會說台語. 保證讓你1分鐘軟體變硬體,5分鐘硬體又變軟體喔 http://aaa123.530girl.com 台灣為中國所不可分的一份子;認為,台灣是我國的神聖領土,台灣族人是我們的骨肉同胞----------------------------------以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場白---------------------------不可分的一部分?你目啁親民了ㄡ?現在早就分了阿,不是嗎?事實就擺在你眼前 荷西時期(1624~1662) ↓明鄭時期(1662~1683) ↓清朝時期(1683~1895) ↓日治時期(1895~1945) ↓中華民國時期(1945~現在) 去蔣化|新文學運動|卑南文化|牡丹社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馬關條約|動員戡亂時期|戒嚴令|十三行文化|林爽文|白色恐怖|臨時條款|中日甲午戰爭|國民革命軍|三七五減租|美麗島|獨立運動|倒扁運動|朱一貴事件|劉銘傳|二二八事件|施琅|長濱文化|中華民國|鄭成功|北埔事件|三一九槍擊案|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2104000台灣wgkwroog/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wgkwroog's新文章對頂客族的看法丁克與生孩子哪種夫妻感情更好人口老化對社會安全有什麼影響什麼是”老齡化”呢?想知道這部MV裡所有劇名"大款"是什麼意思?文藻推廣教育商用英語入門一該如何從高雄火車站到文藻四維那家呢?(有幾點的公車)有沒有人去文藻推廣教育中心上過課???從台南火車站到南市北區緊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wgkwroog'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新資料夾 新資料夾 新資料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