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張姓起源於長姓,張字和長字在戰國以前互為通假,「張」姓在春秋之前,並不是 ... 以Zhang(漢語拼音)、Chang(威妥瑪拼音)與Cheung(粵語拼音)等最為常見。

張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8月24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張姓"—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8年8月24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姓氏  張姓 《百家姓》第24位 2: 馮陳褚衛蔣沈韓楊 3: 朱秦尤許何呂施張 4: 孔曹嚴華金魏陶姜 郡望  清河郡 各地寫法 繁體中文 張 簡體中文 张 白話字 Tiuⁿ 越南國語字 Trương 日語 張 平假名 ちょう 片假名 チョウ 韓國標準語 장 讀音/拉丁轉寫 中國大陸漢語拼音 Zhāng 台灣威妥瑪式 國語:Chang臺語:Tiunn/Tionn/Tiong客語:Zong24Zhong53Zhong33Zhong11 香港港府粵拼 Cheung 澳門澳門粵拼 Cheong 韓國文觀部式 Jang 北韓馬-賴轉寫 Chang 日本音讀羅馬化 Chō 新加坡 華語:Zhang閩南語:Tiu/Tio/Teoh潮語:Teo粵語:Cheong客語:Chong 馬來西亞 華語:Zhang閩南語:Teo/Teoh/Tiong潮語:Teo/Teoh粵語:Cheong客語:Chong 泰國 Sae-ChangSae-TioSae-Teo 閩南語白話字 Tiuⁿ 閩東語羅馬字 Diŏng 張是漢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

張姓是中國大陸第三大姓,有848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07%[1][2],張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2],為世界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之一,也是上海市的第一大姓。

張姓起源於長姓,張字和長字在戰國以前互為通假,「張」姓在春秋之前,並不是寫作「張」,而是「長」。

歷史上張姓有商朝至西周初年的方國「長國」和十六國政權之一的「前涼」兩個政權,其中在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隱山長子口大墓是比諸侯級別高的南北兩個墓道的中字型大墓,根據禮制,天子用方鼎,諸侯用圓鼎,而在長子口大墓出土是方鼎,證明長國君主級別比諸侯高[3],河東「解邑張城」(今山西運城臨猗縣西)。

春秋時晉國是張姓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河東「解邑張城」是張姓重要的聚集地和發祥地,古張城在今山西臨猗西的黃河東岸。

張氏世代事晉,晉滅後事韓。

張老、張侯(即解張)均是晉國的大夫,張老的後代韓國貴族張良成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解張也被一部分張姓後裔奉為先祖,現張姓後人聚集於今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洛陽村附近。

由於在標準漢語及多種漢語方言中,張的發音近似其它姓(章姓、仉姓等),為了區別清楚,張姓多以「弓長張」作為強調。

目次 1來源 2郡望 3堂號 4拉丁字母轉寫 5相同的粵語發音 6參考文獻 7延伸閱讀 8參見 9外部連結 來源[編輯] 黃帝的孫子(一說為第五子)名揮,官為弓正(監管製造弓箭的官),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其後裔居於尹城青陽郡(今河北清河,或說山西太原),是為清河張氏。

[4] 源自長姓,張字和長字在戰國以前互為通假,「張」姓在春秋之前,並不是寫作「張」,而是「長」。

[5] 出自春秋時期,源自解姓。

晉國大夫解張,子孫以「張」為氏。

而三家分晉後,此支張氏後代分居韓國、趙國、魏國[來源請求] 源自聶姓,三國曹魏名將張遼原姓聶,先人為西漢山西馬邑巨商聶壹,曾獻計漢武帝於馬邑圍捕匈奴軍隊。

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滿族、蒙古族、藏族、壯族、苗族、瑤族、黎族、阿昌族、納西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均有改張姓者,臺灣原住民亦不乏用張姓之人。

郡望[編輯] 安定張氏,郡望安定郡 敦煌張氏,郡望敦煌郡,敦煌郡為漢武帝從酒泉郡分置。

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武威張氏,郡望武威郡,武威郡為西漢置。

相當於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

清河張氏,郡望清河郡,清河郡為漢高帝置。

相當於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

范陽張氏,郡望范陽郡。

范陽郡為三國時曹魏改涿郡為範陽郡,在今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縣,房山縣一帶。

南陽張氏,郡望南陽郡,南陽郡為戰國時秦置。

相當於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吳郡張氏,郡望吳郡,吳郡為漢末年分會稽郡置。

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一帶。

治所吳縣,即今江蘇省蘇州市。

堂號[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7年4月24日) 張姓堂號有: 百忍堂 清河堂 三省堂 金鑒堂 孝友堂 同盛堂 親睦堂 冠英堂 燕貽堂 敦睦堂 宗岳堂 敬誼堂 源流堂 敦倫堂 儒林堂 鳳池堂 玉海堂 太尉堂:開漳始祖(唐)張虎,字伯紀.入閩平亂後,立籍漳浦中營24°05′58.68″N117°35′51.29″E/24.0996333°N117.5975806°E/24.0996333;117.5975806. 拉丁字母轉寫[編輯] 以Zhang(漢語拼音)、Chang(威妥瑪拼音)與Cheung(粵語拼音)等最為常見。

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多有Chong、Cheong、Teo(閩南語),Tiong(福州語),Diong,Deong(福州語) 相同的粵語發音[編輯] 章姓 參考文獻[編輯] ^2017年姓氏排名大陸李姓多台灣陳姓多「張偉」奪榜首.鉅亨網新聞中心.2016-12-25(中文(臺灣)).  ^2.02.1「2018全球姓氏大数据」世界姓氏排行榜,前三位都在中国.新浪網.2018-01-22(中文(中國大陸)).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太清宫隐山大墓.》第二和第三集提及.[2021-06-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普通話). 引文格式1維護:未識別語文類型(link) ^姓氏龍宮(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20210528太清宫隐山大墓.[2021-06-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編輯] 《百家姓》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張姓部》,出自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 參見[編輯] 張皇后 四姓 百家姓 張簡姓 張廖姓 常見姓氏列表 外部連結[編輯] 黃帝祠-百家姓 (簡體中文)中華張姓網 (簡體中文)張姓全球網絡 (簡體中文)中國姓氏排行(2007年4月24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簡體中文)中國姓氏排行(2006年11月) 閱論編臺灣前一百大姓氏01~025位 陳 林 黃 張 李 王 吳 劉 蔡 楊 許 鄭 謝 洪 郭 邱 曾 廖 賴 徐 周 葉 蘇 莊 呂 26~050位 江 何 蕭 羅 高 潘 簡 朱 鍾 游 彭 詹 胡 施 沈 余 盧 梁 趙 顏 柯 翁 魏 孫 戴 51~075位 范 方 宋 鄧 杜 傅 侯 曹 薛 丁 卓 阮 馬 董 温 唐 藍 石 蔣 古 紀 姚 連 馮 歐 76~100位 程 湯 黄 田 康 姜 白 汪 鄒 尤 巫 鐘 黎 涂 龔 嚴 韓 袁 金 童 陸 夏 柳 凃 邵 2018年6月30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全國姓名統計分析,黃/黄、溫/温、鍾/鐘分別統計 閱論編中國大陸前一百大姓氏1~25位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徐孫馬朱胡郭何林羅高鄭梁謝宋唐26~50位許韓鄧馮曹彭曾蕭田董潘袁蔡蔣余于杜葉程魏蘇呂丁任盧51~75位姚沈鍾姜崔譚陸范汪廖石金韋賈夏傅方鄒熊白孟秦邱侯江76~100位尹薛閆段雷龍黎史陶賀毛郝顧龔邵萬覃武錢戴嚴莫孔向常出自202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蕭與肖、戴與代、閻與閆、邱與丘、傅與付等分別統計。

另見:中國姓氏排名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張姓&oldid=68938921」 分類:漢字姓氏張姓中國姓氏朝鮮語姓氏越南姓氏京族姓氏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維護:未識別語文類型自2018年8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8年8月可能帶有原創研究的條目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含有閩南語的條目含有越南語的條目含有日語的條目含有朝鮮語的條目含有漢語拼音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自2017年4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Mìng-dĕ̤ng-ngṳ̄ČeštinaDeutschEnglish贛語日本語NederlandsNorskbokmål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