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南北朝時期民歌]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

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 ... 敕勒歌[南北朝時期民歌]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

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

最後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

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

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一直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著的一致好評。

對它的學術研究,時至今日也經久不衰。

基本信息中文名稱:敕勒歌出處:樂府詩集朝代:南北朝文學體裁:民歌原文《敕勒歌》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意:“見jiàn”應讀xiàn注釋譯文注釋《敕勒歌》:敕勒(chì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

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穹廬(qióng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籠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蒼蒼:蒼蒼:青色。

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見(xiàn):同“現”,顯露。

異版“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兩句作一句“天似穹廬蓋四野”。

(成書於萬曆三年(1575)的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六中所看到的《敕勒歌》)持此觀點的人有王世貞、胡應麟,王夫之、王士禎。

其他史料證據有來源於清雍正十一年編就印行的《朔平府志》和雍正十三年刻印的《朔州志》。

譯文譯文一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譯文二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陰山下,天空仿佛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

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

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創作背景《敕勒歌》的誕生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的北朝時期。

此時,今黃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國少數遊牧民族鮮卑族的統治之下。

敕勒,在漢代時稱為丁零,魏晉南北朝時稱狄歷、敕勒,到隋朝時稱作鐵勒。

因所用車輪高大,亦稱高車。

《隋書》記載鐵勒各部分布於東至獨洛河(今圖拉河)以北、西至裏海(今裏海)的廣大地區,分屬東、西突厥。

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與回紇為最著。

唐貞觀末,於東部鐵勒分設都督府、州,隸燕然都護府。

”在秦漢時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它的南邊是匈奴,西南是烏孫。

匈奴在冒頓單于統治時期,先後征服了很多部族,當時丁零也和其它周邊的部落一樣,遭受匈奴的奴役。

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擄去作了匈奴的奴隸。

在公元前三世紀末至公元後一世紀間,丁零不斷和匈奴進行武裝鬥爭。

據《漢書.匈奴傳》中記載,公元前71年,匈奴單于領兵攻打遊牧與伊犁河上游流域的烏孫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時被匈奴奴役的烏桓、烏孫和丁零乘機對匈奴進行襲擊,結果殺死了數萬匈奴騎兵。

從此匈奴國勢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擺脫了匈奴的控制。

公元一世紀中葉以後,匈奴由於統治階級內部鬥爭,分裂為南、北兩部。

公元87年,丁零聯合南匈奴、鮮卑及西域各族共同夾擊北匈奴,北匈奴大敗,被迫西遷。

東漢時,除大部分丁零人仍遊牧於貝加爾湖一帶外(這部分丁零人被稱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遷徙遊牧於伊犁河流域和阿爾泰山一帶(這部分丁零人被稱作西丁零),還有一部分丁零人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內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

“五胡十六國”時期,丁零人在中原一帶先後參加了各族統治者的混戰。

後來,這部分丁零人後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敕勒歌》漢末魏晉時,又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遷,這樣,富饒的漠南地區成為敕勒人遊牧的地區。

當然大部分敕勒人還留在原來的牧地。

當時敕勒人的遊牧地域東到貝加爾湖,西到土拉河、阿爾泰山一帶。

當時,由於敕勒人造車業很出名,他們造的車車輪直徑最長者達1.4左右,超過了當地牛身的高度,與馬的身高相差無幾。

這種高輪大車,可以在草茂而高,積雪深厚,且多沼澤的地區順利通行。

所以當時南方人稱他們為高車。

據記載,當時的鐵勒部落分布廣在大漠南北的9個地區,共有四十個不同名稱的部落。

比較著名的部落有副伏羅部、斛律部、吐突鄰部、袁紇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

由於遊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強大起來,對當時的柔然和北魏統治階級構成了威脅。

北魏統治階級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這樣很多敕勒部落相繼歸附北魏。

五世紀初,北魏王朝曾把貝加爾湖東部敕勒人數十萬落都遷徙到漠南一帶。

使漠南一帶畜牧業發展很快。

由於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逐漸懂得了農耕。

據記載,北魏文成帝時期,“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繞歌聲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於此。

”這樣空前的盛會,敕勒人乘著高車,唱著優美的牧歌,行進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來,也是很壯觀之事。

由於漠南地區當時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們把漠南一帶成為“敕勒川”。

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後被翻譯成漢語。

鑑賞評價作品賞析敕勒歌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

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

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

“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裡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

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中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

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南北朝民歌具有顯著的差異,前者輕艷綺麗.委婉纏綿,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溫柔;後者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恰似塞北健兒,勇悍率真,豪爽坦直。

若用西洋美學概念來表示,前者屬於“優美”的類型,後者則更具“崇高”的傾向。

這種審美趣味上的差異,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䲁我們不妨從《敕勒歌》來作些分析,這對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義的。

敕勒是古代中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它的後裔融入了今天的維吾爾族.這首詩就是敕勒人當日所唱的牧歌。

不過,北朝時敕勒族活動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前四句是對他們的生活環境的詠唱。

“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條河流,而且即使在當時,也未必是一個固定的專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區的河川罷了。

陰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內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綿亘千里。

敕勒人歌唱起他們所生活的土地時,就以這樣一座氣勢磅礴、雄偉無比的大山為背景。

就具體的地理位置而言,這樣說未免有些含糊,但作為詩的形象,一開始就呈現出強大的氣勢和力量。

接下去,詩人又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蒼茫遼闊的圖卷: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氈帳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

如此風光,使人心胸開張,情緒酣暢。

作品評價敕勒歌在江南,山嶺起伏,河流曲折,植被豐富多彩,景觀充滿細部的變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細膩的審美感受,關注於色彩與線條的微妙韻味。

而在北方,特別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觀是單純的,色彩和線條也沒有多少變化。

由於缺乏可供細細觀賞的東西,於是抬眼就望到天際,開口就是粗豪的調子。

這裡面還有一種不易察覺的因素在起作用。

草原上的人,是沒有土地私有觀念的。

他們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間,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視為自己的家。

即使,由於習慣,由於不同的種族分別占有了各自的疆域,他們的活動也有一定範圍,這範圍也決不像農業地區、尤其是江南地區人們日常活動的範圍那么狹小:一座村莊、幾所房屋、若干畝土地。

在視界裡,牧民的“家”仍舊是無邊無際的。

這種生活.培養了草原上人們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養了壯麗的美感。

他們不會像江南人那樣,歌唱小小荷塘里嬌艷的蓮花,村頭路旁婀娜的柳絲;在他們的感覺中,敕勒人共同擁有著望不到盡頭的大山,望不到盡頭的河流,望不到盡頭的草原,而天恰似“穹廬”(現在所說的蒙古包),籠蓋著他們共同的“家”,他們便謳歌這樣的“家”。

“天蒼蒼,野茫茫”,仍然以渾渾浩浩的筆調寫景,但這已經是為下一句作背景了。

“風吹草低見牛羊”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我們看到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

時而在這裡,時而在那裡,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畫面開闊無比,而又充滿動感,瀰漫著活力。

詩沒有寫人,但讀者不會不意識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

他們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

只有他們,才能給蒼茫大地帶來蓬勃生機,帶來美的意蘊。

在詩中,我們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壯闊,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們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性格。

那是未被農業社會文明所馴服、所軟化的充滿原始活力的人性。

牧人歌唱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人不斷得到新的東西,也不斷失去原有的東西。

因而,就像成年人經常回顧童年的歡樂,生活在發達的文明中的人們,常常會羨慕原始文明的情調。

《敕勒歌》在重視詩的精美的中國文人中,也受到熱烈的讚美,原因就在於此吧䲁前不久,電影《紅高梁》大放異彩,歌壇“西北風”勁吹不息,也是類似的現象。

但是,當江南人嚮往草原的壯闊的時候,草原上的人們又何嘗不嚮往江南的溫媚䲁人類的生活極其豐富,美感也同樣是豐富的。

最可厭的態度,就是在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之間,隨意拿一種來否定另一種。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們如今只能閱讀它的歌辭而無法欣賞它的曲調,實在遺憾。

一個著名的傳說也許可以稍微彌補這一遺憾:據說,在公元646年,統治中國北部的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之間爆發一場大戰,東魏喪師數萬。

軍心渙散,主帥高歡為安定軍心,在宴會上命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這個故事令人想像:《敕勒歌》的歌聲,該是多么雄壯豪放䲁又據史書記載,這首歌辭原是鮮卑語,很早就譯成了漢語。

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應該會用敕勒語唱。

大約因為東魏貴族多為鮮卑人,他才用鮮卑語演唱。

也就是說,這首古老的歌辭,是經過了兩重翻譯的。

那么,最初的歌辭又是什麼樣的䲁真是令人神往。

學術研究研究價值《敕勒歌》在布局、結構、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都有許多傑特之處。

但這首詩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文學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間互相影響、南北詩風互相融合的實例;也是中華境內各族從征戰對抗走向和解交融的歷史見證,是一元主體、多元格局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典型個案。

其史學和文化學乃至民族學上價值絕不低於文學創作。

主要分歧作者關於《敕勒歌》一文的作者問題,主要有這樣幾種認識:斛律金所作或所唱;斛律金之子斛律光所作;高歡所作;民間或集體創作並廣泛流唱。

族屬和語言《敕勒歌》的民族屬性和語言屬性是互相關聯的。

在這個問題上,研究者主要有三種認識:鮮卑族或鮮卑語;敕勒族或敕勒語(維吾爾民歌);蒙古族或蒙古語(台灣省國小“國語”課本,“國立編譯館”第十一冊第十三課)。

描寫地域對於《敕勒歌》描寫的遊牧地區,主要有三種觀點:內蒙古;山西;其他。

研究動向《敕勒歌》景色對於《敕勒歌》的學術研究眾多,涉及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創作年代,創作故鄉,歌詞作者,歌詞語言,歌詞釋文,歌的科學價值,敕勒川的地望,歌與斛律金的關係,敕勒族的命運等方面。

有眾多學者在這些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如:《內蒙古師院學報》1980年第3期,《河北師院學報》1981年第1期,《新疆社會科學》1984年第4期,《旅遊天地》1984年第1期,《學林漫步》第10輯(1985),《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內蒙古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歷史教學》1986年第7期,《新疆藝術》1987年第4期,《文史知識》1981年第1期及1988年第2期,《求索》1988年第4期,《地理知識》1989年第5期,《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北朝研究》1991年上半年刊(總第四期),《陰山學刊》1993年第1期,《光明日報》1983年4月12日“文學遺產”第582期,《呼和浩特晚報》1987年6月30日(第三版),王達津《〈敕勒歌〉小辨》(《光明日報》1983年4月12日),劉先照《千古絕唱〈敕勒歌〉》(《文學評論》1980年第6期),吳庚舜、侯爾瑞《關於〈敕勒歌〉的創作背景、作者及其他》(《河北師院學報》1981年第1期),永安《民族大融合的瑰寶——關於〈敕勒歌〉的產生和流傳》(《文學遺產》1987年第6期);周蒙、馮宇《雄渾質樸率真自然——〈敕勒歌〉論析》(《蒲峪學刊》1989年第3期)等。

相關詞條 敕勒歌[南北朝時期民歌]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

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 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鑑賞評價   牧人歌唱 《敕勒歌》[南北朝時期民歌]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

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 原文朗讀   注釋翻譯   鑑賞評價   牧人歌唱   歷史背景 敕勒川 敕勒川(敕勒歌)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創作於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

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

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展現出中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敕勒川博物館 敕勒川博物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右旗,作為內蒙古博物院分院,總建築面積為2.5萬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為1.8萬平方米,總投資為2.2億元人民幣,是內... 簡介   建造背景 《敕勒歌塞北》 《敕勒歌塞北》作者溫庭筠,是唐朝的一部詩詞。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敕勒長歌 內容介紹《敕勒長歌》主要講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舉例說明了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概況了中華民族的地理環境、範圍及陰山山脈,還有史前文明,石器,早期的匈奴,明代的蒙古和塞外風情。

... 內容介紹 敕勒歌餐飲有限公司 敕勒歌首創“全羊細分”的經營宗旨,並提倡“綠色、營養、健康的”飲食文化理念。

創業以來在消費者的大力支持和公司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敕勒歌已發展成為餐... 敕勒 敕勒:中國古代民族,屬於原始遊牧部落,又稱赤勒、高車、狄歷、鐵勒、丁零(丁靈)。

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

匈奴人稱其為丁零,鮮卑人因其使用車輪高大的... 簡介   歷史 相關搜尋馬奶節《敕勒歌》故宮暹羅貓觀潮寶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法拉利布達拉宮梅里雪山敕勒歌[南北朝時期民歌]圓明園頤和園《留侯論》漢樂府敕勒歌餐飲有限公司敕勒歌敕勒川南北朝雙色球柔然斛律金曹煒敕勒高歡《歸去來兮辭》《儒林外史》朱異熱門詞條2APPSFOX中正公園傑士派全面戰爭:羅馬2冰沙劉維吳勇濱吳子龍走吧愛情門徒我的好朋友捆綁文乃的幸福理論汪洋中的一條船為甲狀腺素簽名設計軟體統聯美孚潤滑油趙芸遊戲網香阪百合鶇琉璃adviseBAScelebrate含香命運之輪土行孫快速貸未名架子炒螺肉烤狀元臺中縣詭嬰鄭邦鎮錯點鴛鴦戲點鴛鴦開漳聖王雪山馬景濤鯊客龍威倍數像童話一樣卷心酥天啟之門小可愛愛的城堡趙碩之防火漆敕勒歌[南北朝時期民歌]@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