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一個關隘。

故址在豫西靈寶縣舊城西南,因「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以為名」。

與雁門關、仙霞關、劍門關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

函谷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函谷關洛陽市新安縣漢函谷關考古遺址博物館穿過310國道位置中國河南三門峽山脈秦嶺坐標34°38′N110°55′E/34.63°N110.92°E/34.63;110.92座標:34°38′N110°55′E/34.63°N110.92°E/34.63;110.92顯示中國北部的地圖顯示中國的地圖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一個關隘。

故址在豫西靈寶縣舊城西南,因「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以為名」[1]。

與雁門關、仙霞關、劍門關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

目次 1地勢 2歷史 3道家 4現況 5參見 6註解 地勢[編輯] 函谷關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由秦國所建。

「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

」[2]關隘地處深險谷地,地勢險要,窄處只能容一輛馬車通行,所謂「車不方軌,馬不並轡」。

而且由於這段黃河流域丘巒起伏,有中條山、崤山等阻斷,函谷關底成為附近地區唯一東西向平坦的通道,自然成為軍事要衝。

歷史[編輯] 函谷地西至潼關,東抵崤山,古稱桃林或崤函,在戰國初年屬魏國[3]:158。

前330年,秦國全部收復河西地區失地,隨即開始東進擴張,為守衛關中,憑藉黃河、崤函、少習山之險要地勢,在西端修建臨晉關、函谷關和武關,來阻攔敵軍入侵[3]:160-161。

戰國時期,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餘六國曾聯合對抗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禦住六國聯軍的攻勢。

秦如控制函谷,退可以守住關中門戶,保八百里秦川不失;進可以出兵豫東,爭雄天下;如果該地被敵國占領,秦軍則被封閉在潼關以西,難以東進,而且隨時面臨敵軍入侵馳踏關中平原[3]:164。

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什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趨循遁逃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

由於函谷關易守難攻,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抗秦後,新立的楚懷王為儘快平息戰亂,宣告誰先入關中,得為關中王,此處所提的關亦是函谷關,之後劉邦先入關中,不過並非直入函谷關,理由即是函谷關易守難攻,加上關內即是秦的首都咸陽,護守函谷關的秦軍必是精銳,為了避免與秦軍主力硬碰硬,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繞道進入關中。

不過,項羽不滿劉邦先入關,設下鴻門宴,但又不願違逆楚懷王當初的宣告,因此在冊封時將劉邦封為巴王,之後封為漢王,劉邦仍然在漢中成功積蓄力量,最終在楚漢相爭中戰勝項羽。

[4] 西漢建立後,在函谷關邊設縣,稱弘農,治弘農郡。

東漢末年群雄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強迫漢獻帝從洛陽遷都長安時,就以函谷關堅固易於防守為理由[5]。

三國時代,曹魏曾在附近建關樓,常被稱為新關,與秦函谷遙相呼應。

此後兩千年間,地勢險要的函谷關常常成為軍事爭奪的對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亂、現代抗日戰爭等。

道家[編輯] 函谷關另一個比較特殊之處是他被道家和之後的道教視為聖地,因傳說老子是在此地創作《道德經》的。

2009年5月19日,河南省靈寶市在函谷關太初宮舉行千人誦讀老子著作《道德經》活動[6]。

現況[編輯] 1992年,函谷關遺址被開發,新建了東門關樓等復古建築,以及道家道教相關的太初宮、函谷大道場等,是現在河南省內的旅遊景點之一,位於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距三門峽市市區75公里。

[7]2021年3月27日(農曆二月十五)是傳說中的老子誕辰2592周年,同日靈寶市在函谷關舉辦《道德經》文化藝術周活動[8][9]。

參見[編輯] 關中 註解[編輯] ^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六〈河南道二〉引《西征記》,1983年,北京:中華書局,第158頁 ^《辭海》 ^3.03.13.2宋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ISBN 978-7-5004-7633-7.  ^函谷关:千年雄关风云际会(下)--大河网.大河網.[2022-02-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4).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裴註:「關東方亂,所在賊起。

崤函險固,國之重防。

」 ^函谷关太初宫举行千人诵读《道德经》活动.中國網.[2022-02-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记者“亲叩”函谷关.荊楚網.2005-05-24[2008-06-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0).  ^2021中国•灵宝《道德经》文化艺术周开幕-新华网河南频道.新華網.[2022-02-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4).  ^2021中国•灵宝《道德经》文化艺术周开幕-中国网.中國網.[2022-02-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2).  閱論編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漢魏洛陽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 ·新安漢函谷關遺址 ·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陝西省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張騫墓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 ·大雁塔 ·小雁塔 ·興教寺塔 ·彬縣大佛寺石窟甘肅省玉門關遺址 ·懸泉置遺址 ·麥積山石窟 ·炳靈寺石窟 ·鎖陽城遺址新疆高昌故城 ·交河故城 ·克孜爾尕哈烽燧 ·克孜爾石窟 ·蘇巴什佛寺遺址 ·北庭故城遺址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開阿利克遺址 ·塔爾加爾遺址 ·卡拉摩爾根遺址江布爾州阿克托別遺址 ·庫蘭遺址 ·奧爾內克遺址 ·阿克亞塔斯遺址 ·科斯托別遺址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碎葉城(阿克·貝希姆遺址) ·八剌沙袞 ·新城(科拉斯納亞·瑞希卡遺址)參看:絲綢之路 閱論編中國山口中國地理邊界 哈薩克 阿拉山口  吉爾吉斯 別迭里山口 伊爾克什坦口岸 吐爾尕特山口  塔吉克 排依克山口 闊勒買口岸 納茲塔什山口 烏孜別里山口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瓦根基達坂 托克滿蘇達坂  巴基斯坦 紅其拉甫口岸 基里克達坂 明鐵蓋達坂 木斯塔山口  印度 邦拉山口 卓拉山口 底富山口 東卡拉山口 IndiraCol(英語:IndiraCol) 則里拉山口 喀喇崑崙山口 更巴拉山口 空喀山口 里普列克山口 瑪那山口 乃堆拉山口 熱贊拉 什布奇山口 斯潘古爾山口  尼泊爾 科里山口 洛拉山坳 囊帕拉山口 南坳  緬甸 底富山口 伊述拉孜山口  越南 友誼關 境內長城 大境門 古北口 嘉峪關 黃崖關 井陘關 居庸關 娘子關 平型關 山海關 陽關 雁門關 玉門關 關中平原 大散關 潼關 武關 蕭關 新疆 迪拉山口 印地他什達坂 鐵門關 柯克阿特達坂(黑卡子達坂) 麻扎達坂(賽力亞克達坂) 木扎爾特達坂 桑株達坂 西藏 加果拉達坂 那根拉山口 拉那克山口 拉巴拉山坳 馬攸木拉達坂 北坳 桑木拉大坂 唐古拉山口 多雄拉山口 其他 扁都口 雀兒山口 函谷關 虎牢關 劍門關 崑崙關 臘子口 梅關 Category:中國地形 香港山坳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函谷关&oldid=71988233」 分類:​中國山口靈寶市三門峽地理河南歷史關絲綢之路世界遺產點隱藏分類:​維基數據存在坐標數據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English日本語SvenskaTiếngViệt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