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打造韌性企業 - 今周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土新冠疫情延燒,全國升至三級警戒,產業受影響程度不一,幾家歡樂幾家愁,卻意外催化數位轉型步伐。

進入疫後新常態,黑天鵝不時而至,企業亟需提升韌性 ... 在今天看見明天 × 數位轉型打造韌性企業 唐祖湘、林玉圓 科技 工業技術與資訊 2021-08-31 +A -A 加入收藏 瞬息萬變的環境,淬礪出企業的韌性,地緣政治、疫情肆虐,黑天鵝不時而至,唯有掌握自身優勢,借力新興數位科技,方能在下世代競爭中蛻變躍升! 疫情催生新常態 數位轉型:產業蛻變的力量   本土新冠疫情延燒,全國升至三級警戒,產業受影響程度不一,幾家歡樂幾家愁,卻意外催化數位轉型步伐。

進入疫後新常態,黑天鵝不時而至,企業亟需提升韌性、加強應變能力,化危機為轉機,而導入數位科技,將是臺灣產業邁向嶄新世代的最佳解方。

  進入疫後新常態,黑天鵝不時而至,企業亟需提升韌性、加強應變能力,化危機為轉機,而導入數位科技,將是臺灣產業邁向嶄新世代的最佳解方。

    全臺疫情三級警戒持續2個多月,不少企業實施遠距/居家上班,高中以下學校也全面停課。

為切斷傳染鏈,視訊會議、遠距學習、APP點餐購物成為日常,重塑人們職場與生活模式,一夕之間,「數位化」、「數位轉型」成為企業經營的顯學,更是企業主心心念念的第一要務。

  「原本預期2030年,數位轉型發展才會漸趨成熟,達到一定比例,如今在這波疫情催化下,時程已大幅提前,」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說。

  製造、服務業疫情衝擊兩樣情   疫情蔓延,企業的「韌性」成為致勝關鍵。

根據工研院、七大公協會與工研院院友會,針對國內製造業者及服務業者在6、7月三級警戒期間進行的「疫情升溫對產業影響調查」,約7成企業認為疫情對營運影響在±25%內,情況尚可控制,然不同產業影響有別。

出口導向的製造業,供應鏈受疫情、地緣政治影響,各地爆缺貨潮,表現比去年同期成長;服務業以內需為主,受到5月本土疫情升溫的衝擊較為嚴重。

  調查顯示,製造業者主要擔心「異地分流導致產能調派不易」、「物流配送受阻」。

蘇孟宗分析,這場疫情給產業的啟示,就是面對疫情或天災等不可控制狀況,風險控管要更仔細。

在供給端方面,對於及時生產(Justintime;JIT)庫存物料,無論是自家工廠,或是下單給供應商,都會比先前更保守。

在品牌需求端,不管面對一家、或是多家材料供應商,都要更加謹慎評估。

  擁有豐富製造業經驗的蘇孟宗也分享,早年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系統的時代,製造業決定庫存水平要經過蒐集訊息、分析市場走勢,進行情境預估等多方研究;近年AI人工智慧、雲端資料庫等數位工具興起,市場資訊繁多,但重點仍在了解客戶需求,針對諸多不確定因素規劃情境布局。

對客戶端的了解,進而評估、控管風險,人為判斷不可少,而數位工具可扮演輔助工具,做出最佳決策。

  蘇孟宗直言,臺灣市場規模有限,無論企業大小,要追求成長,一定要走向國際,但走向國際勢必面臨當地企業的競爭壓力,大型企業尚有能力作全球布局,中小企業缺乏資源,難以調派人才至全球各地,「因此一定要加速自動化與數位化的腳步,像是遠距工作、線上受訓,運用AI輔助決策等等,這些是中小企業較不擅長,卻必須體認的現實。

」   每間企業定位不同,首先要認清自己處於哪一階段,就像在看健康檢查報告,針對紅字改善,讓自己持續不斷進步。

  數位轉型從認清自身做起   然而,不少企業對如何數位轉型仍感到無所適從,盼能有系統化作法可以依循。

蘇孟宗表示,每間企業定位不同,首先要認清自己處於哪一階段,是工業2.0走向3.0,抑或已經在3.0,朝向4.0邁進?「就像在看健康檢查報告,針對紅字改善,讓自己持續不斷進步。

」   其次是掌握外在環境,了解競爭對手在哪一個層次,尤其從此波疫情可以看到,保護主義與地緣政治興起,全球經濟10年之內恐將不會維持零關稅,顯示區域經濟與在地製造極為重要,「製造業要走出去,除了降低成本,還要格外注重數位化與自動化的進展。

」   「不過,數位轉型最大挑戰,還是來自企業本身,」蘇孟宗妙喻,好比患者明明知道自己有三高,必須從根本改善,卻依然不控制飲食,或者怠惰不運動,「企業面對數位轉型也是一樣,自已本身要有動力才行。

」蘇孟宗直言。

  跟著客戶、同業與產業領袖走   究竟該如何突破內部阻力?蘇孟宗表示,過去製造業者往往跟隨重要客戶指示,客戶要求廠商有ERP系統、ISO認證,廠商跟著進階,這是臺灣企業與時俱進的動力所在。

如今經營環境變遷,「客戶拉力」依然是很重要的因素。

例如近年來愈來愈多客戶要求廠商乃至整體供應鏈需達到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SG)的目標,或是生產方式需符合當地環保永續原則,合作廠商跟著一起走就對了!   「同業壓力」也是製造業突破瓶頸的動力來源,就像一群頂尖的佼佼者參加奧運比賽爭取金牌,輸了至少也是銀牌或銅牌,但隨著產業紅海競爭愈來愈激烈,將改變「既競爭又共享」的市場局面。

蘇孟宗預測,「未來全球布局選擇下,或許只會有一名勝出,」尤其精密的高科技產業,愈難有兩家廠商供應同一產品,高度競爭環境下導致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因此企業非做改變不可。

  還有一個關鍵是「組織領導者的經營方向」,例如為響應全球2050年全球淨零碳排目標,台積電將供應鏈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重要指標,供應商若沒有達成綠色永續指標,很可能就會失去台積電生意。

以往像這種永續要求多半來自國外廠商,如今台積電成為全球晶圓代工指標廠商,登高一呼動員所有供應鏈,勢將加速朝更好方向改變,拉抬整體競爭力。

  近年來愈來愈多客戶要求廠商乃至整體供應鏈需達到ESG的目標,或是生產方式需符合當地環保永續原則。

  面對數位轉型 產業心態要更積極   臺灣製造業生意多半來自海外市場,在國際客戶引導下,尚能搭上數位轉型、自動化或IT技術的全球浪潮。

反觀占國內GDP比重接近7成的服務業,靠的是內需市場支持,缺少帶動升級的外在力道,建構數位化的能力相對沒這麼高。

但在大型賣場、便利商店體系中不乏國外知名服務業,未來若外資服務業運用新興科技,如AI人工智慧幫助決策或行銷,國內服務業者將更趨於劣勢。

  蘇孟宗特別點出製造業與服務業的不同處境,臺灣製造業面對的是對成本、品質及交期要求特別高的國際客戶,與來自全球的競爭者搶訂單,長期下來,已經養成臺灣製造業,24小時待命、一通電話就得飛往國外開會、解決客戶問題的「習慣」,建立起「製造服務業」的認知。

  「相比之下,服務業有沒有學習製造業『服務化』的優點?或使用製造業擅長的數位工具?公司主管與幹部的國際化程度是否足夠?這些都會影響服務業的競爭力,以及未來有無打進國外市場的機會。

」鑑於兩者心態與風格都不相同,蘇孟宗呼籲,服務業更需要積極規畫來促進數位升級轉型。

  國外目前已有服務業成功數位轉型的案例,例如日本某造型網路平台集結了4萬名年輕設計師、美髮與美甲師,消費者可在平台上預約個人化服務,並推銷相關產品。

疫情期間,創造出50萬人預約的佳績。

  教育方面,補教、家教業者也紛紛改為線上教學,不用舟車勞頓,或由功課好的學生輔導學弟妹,達人級專家透過數位平台傳授知識等。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善用數位工具,服務業者不用靠著等機會上門,也能化被動為主動,」蘇孟宗說。

  教育方面,補教、家教業者也紛紛改為線上教學,不用舟車勞頓,或由功課好的學生輔導學弟妹,達人級專家透過數位平台傳授知識等。

  中小企業可透過合作夥伴提升數位能力   面對數位轉型挑戰,相關數位人才培育也是一個重點,除了透過教育訓練,像是派員工到人工智慧學校進修,學成後回到企業內發揮應用之外,蘇孟宗也建議可以尋找好的合作夥伴。

「有些新創公司提供數位學習平台的第三方解決方案,提供中小、微型企業在雲端學習用AI做資料分析與行銷,這比起花大錢挖角數位人才,對中小企業而言,更有效而實際。

」   另一方面,疫情衍生的遠距工作風潮,也讓人們重新思考人才的進用模式。

蘇孟宗舉例,Google、Facebook等國際大廠,吸納許多亞洲工作者,其中也不乏臺灣優秀人才。

隨著遠距工作興起,臺灣企業或許也可以向這些擁有豐富數位科技經驗、兼具國際視野的人才招手,讓他們為臺灣企業所用,是值得嘗試的方向。

  不論是數位轉型或數位人才養成,都需要經營者在財務、資源與時間的投資。

蘇孟宗坦言,短期內投資一定大於獲利,但從中長期角度來看,若不快啟動數位轉型,眼前可能就會失去客戶訂單,長期更將影響企業競爭力、人才流失。

數位轉型何時產生效益,雖沒有一定答案,但「如何讓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進步,是一個不能迴避的課題,建議企業領袖以這樣的態度與認知,擁抱數位轉型,在挑戰中蛻變重生,迎向嶄新未來。

」   體質良好、邏輯明確 工研院展現防疫敏捷   今年5月,臺灣疫情升溫,工研院在全臺疫情三級警戒的隔日,隨即再度啟動遠距上班與異地分流,全院約8,000名員工,一度有6成居家上班,營運維持如常。

有此敏捷的應變能力,有賴2020年初的超前部署,與多年數位轉型基礎。

工研院總營運長余孝先分享過去一年多的歷程,並建議企業,勇於跨出數位轉型步伐。

  工研院在全臺疫情三級警戒的隔日,隨即啟動遠距上班與異地分流,維持營運如常。

有此敏捷的應變能力,有賴2020年初的超前部署,與多年數位轉型基礎。

  2019年底,武漢首度傳出COVID-19病例,2020年1月,疫情出現向國際擴散的跡象。

農曆春節剛過,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即指示成立「防疫應變小組」,成為國內防疫進度跑在相當前面的民間機構。

  及早準備 邏輯明確 應變能力佳   工研院總營運長余孝先回憶,當時適逢春節,同仁們大多在國內外度假,但警覺性很高,隨時關注國際媒體報導。

應變小組成立後,1周內即推出第一版的防疫應變手冊、2月15日公布居家上班機制,成為後來防疫工作的準則。

余孝先說,「工研院防疫工作推動還算順利,有兩個因素十分重要:體質良好及邏輯清晰。

」   第一、早在疫情之前,工研院已在院長劉文雄指示下著手推動遠距工作,以迎接未來職場趨勢;為了要達成這個目標,相關配套均已開始推動,例如擴大頻寬、加強資安、提升基礎建設,如將桌機改為筆電等。

這些工作逐步到位,因此當疫情驟然襲來,應變能力自然好。

  第二、訂定原則,確立方向。

疫情爆發之初,從政府到民間,難免千頭萬緒,工研院也不例外,尤其員工高達8,000人、北中南均有院區,在防疫管理上更須掌握重點。

余孝先訂出三大原則,讓防疫邏輯更為清晰,在執行面有所依循。

  三大原則 防疫工作更有序   首先是「符合法規、超前部署」,以中央的防疫規範為底線,設計出更符合工研院需求的前瞻作法。

例如推出「同心圓」概念,以確診者為第一圈、確診者的接觸者為第二圈、接觸者的接觸者為第三圈,以此類推。

員工涉及到各式各樣的案例時,以同心圓的觀念檢視,立刻可以決定適當的防疫強度。

  為了讓疫調更完善,工研院人資團隊化身柯南,仔細爬梳同仁接觸史,甚至有同仁不清楚自己的足跡,或者不明白為何被匡列,也有勞人資一一抽絲剝繭。

而在這個「同心圓」的原則下,該不該居家,很快就能清楚的判斷。

  第二個大原則是「滾動檢討、因地制宜」。

余孝先說,疫情瞬息萬變,因應對策也不能一成不變。

過去一年多,防疫應變小組已召開58次全體會議,個別會議更遠超過這個數字,透過頻繁的檢討溝通,訂出最合時宜的作法。

此外,工研院除了各分院,還有眾多進駐廠商,防疫應變小組除了訂出通則之外,也須就不同地點有因地制宜的做法。

  第三個大原則為「不遺漏、不省錢」。

防疫小組的成員都來自於各單位,原來就有既定的職掌,例如行政處的職掌就不包括駐外單位,但防疫時必須考慮進來「我提醒應變小組每位同仁,跨出自己既有職掌的框框,周全地思考如何做到全面防疫」余孝先說。

此外,工研院對於物資採購,向來斤斤計較、把關省錢。

疫情爆發後,防疫物資大缺貨,所以團隊快速多方採購、快速部署,給員工即時妥善的保護。

  科技含量高 居家辦公無障礙   遠距工作與分流的落實,更展現了工研院長期在營運面導入科技的成果。

余孝先坦言,「我們的管理思維十分前瞻,在尚未啟動分流前,已擬妥居家辦公的管理機制。

劉院長上任後,重新定位資訊處,強化以新興IT科技優化工作流程,包括文件電子化、資料上雲等,已是工作日常,一旦啟動遠距工作模式,門檻相對低。

」   在應對遠距工作上,資訊基礎建設不可少。

工研院原本就有提供員工自院外連入院內的虛擬私有網路(VPN),但面對數千位同仁同時自外部登入,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工研院資訊團隊迅速擴充頻寬、備妥協作軟體與雲端會議平台、員工居家前完成資安訓練、2020年疫情初起時即先演練測試等,都是遠距/居家上班成功實施的準備功夫。

  轉型再進化 招標也能數位化   疫情也促成工研院更為數位化,例如招標流程的數位化。

疫情前,為符合傳統的政府採購流程,招標必須召開實體會議、由證人出席、當場拆封文件、審查會議也必須實體進行。

「疫情發生後,團隊想出既能遠距不群聚又能符合採購法的方式,透過全程錄影、開標e化來完成。

」成為疫情加速數位轉型的經典範例。

  新冠疫情推翻了習以為常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全世界進入新常態。

余孝先認為,新常態下的許多措施和思維,即便在疫後,也會持續維持,例如遠距上班就成為普受認同的選項之一。

他建議企業,「可趁此疫情的推力,加速數位化腳步,提升競爭力,因為事實證明,改變可以更好。

」   迅速擴充頻寬、備妥協作軟體與雲端會議平台、員工居家前完成資安訓練、2020年疫情初起時即先演練測試等,都是工研院成功實施遠距/居家上班的準備功夫。

  想了解更多數位轉型精彩報導,請看8月號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工研院 數位轉型 製造業 供應鏈 新冠疫情 自動化 人工智慧 服務業 數位化 5G 延伸閱讀 點名聯想侵害6項鏡頭專利 再掀訴訟戰大立光跨海提告劍指舜宇光學? 2022-01-10 台灣經濟成長連續2年都比韓國強!謝金河:台灣的人均所得將超過南韓 2022-01-28 46歲拼2胎也不怕,郭董0到6歲幫你養發出3.1億!鴻海寶寶每位領130萬「保母幼稚園全包」 2022-01-30 ETF不是懶人首選嗎?怎麼定期定額才8個月就賠破30%...艾蜜莉:投資ETF我的挑選4條件 2022-02-18 今日確診數破200例!本土暴增83例 境外移入120例 2022-03-27 台股大盤概況走勢 熱門: 熱門話題 /HOTARTICLES/ 最新文章 /HOTNEWS/ 熱門推薦 /HOTRECOMMEND/ x 曾窮到得為富人遛狗圖溫飽...42歲無業工程師花4年致富,錢多到子孫繼續領:一款遊戲改變一生 台股大盤走勢 熱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