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秦之白起、王翦;趙之李牧、廉頗。

秦趙各一半。

南朝梁武帝時期,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奉皇命編撰《千字文》。

其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來形容戰國 ... 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秦之白起、王翦;趙之李牧、廉頗。

秦趙各一半。

南朝梁武帝時期,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奉皇命編撰《千字文》。

其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來形容戰國時期這四位戰功赫赫的名將。

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

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千字文》受文字不能重複及押韻的限制,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

在整個戰國時期,有許多偉大的名將或軍事家,可參看武廟十哲。

基本信息姓名:白起,廉頗,王翦,李牧別稱:戰國四大名將所處時代:戰國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中國主要成就:多次指揮戰役,所向無敵李牧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

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抗擊匈奴,在趙國的政治軍事活動。

抗擊匈奴戰國四大名將終其一生,主要是作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台的。

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

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定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

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

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入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

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

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牧。

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取代他。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

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

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守,李牧謝絕,堅稱有病,閉門不出。

趙王再三勉強,李牧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

”趙王應允,於是李牧再度到了邊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

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

於是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勇士五萬人,射手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

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眾布滿原野,誘使匈奴入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

匈奴單于貪得民眾財物,便率大軍入侵,李牧嘗設奇陣,用兩側包抄,痛擊敵人,大破匈奴10餘萬騎。

接連又滅掉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于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

政治軍事活動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246年)以後。

這一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

兩年後,悼襄王繼位。

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

悼襄王二年(前243年)他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

此時,秦國迅速地兼併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對向趙國。

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

三年(前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

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齮兵敗潛逃。

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齮(楊端在《戰國史》中認為他就是樊於期)之首。

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

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前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今河北平山縣),李牧出擊,秦軍敗逃,但趙的軍力損失也很大。

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正遷七年(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瑞和率河間兵卒進圍趙都邯鄲。

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

含冤而死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

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

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蔥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

李牧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

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

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蔥,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軍事思想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它是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政治制度大變革的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併,戰事不斷,國家的興衰莫不與戰爭聯繫在一起。

為了求生存、謀發展,各國竟相招攬優秀的軍事人才,不少卓越的軍事家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脫穎而出。

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的卓越軍事家,戰功卓著,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

以前史家大多只是研究其生平事跡、軍事活動,但對支配其軍事活動的軍事思想研究甚少。

現對李牧的軍事活動作一介紹,並據此分析其軍事思想。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少數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遭失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

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分別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和圍殲戰的典型戰例。

古代作戰,必須處理好君臣關係、軍民關係、官兵關係三大關係,並採取正確的作戰方略。

現從這幾個方面分析一下李牧的軍事思想:君臣關係強調將帥的獨立性、便宜行事權。

作戰中,戰況瞬息萬變,必須及時應對方能取得作戰的勝利。

而欲如此,將帥必須有獨立性、便宜行事權;否則,就會喪失戰機,應對失策,從而導致作戰失利。

李牧對此特別看重,以至趙王責其膽怯,竟不予理睬。

當趙王因罷免他而飽嘗對匈奴作戰失利的惡果,請其再度出山抗擊匈奴時,他一再稱病謝絕。

趙王再三勉強,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

”趙王應允,他才到了邊地。

趙亡國前夕,趙王遷中了秦的反間計,聽信郭開讒言,罷免他,而以趙蔥、顏聚取代他時,他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

軍民關係力求不擾民,爭取民眾對軍事活動的支持、配合。

兵民是勝利之本,軍隊作戰,離不開廣大民眾的支持、配合。

而欲達此目的,必須禁絕搶掠民財、奸人妻女、毀民田苗、亂占民間房舍等擾民行為,切實保護民眾利益。

史書中對此雖沒有專門論述,但他和軍民不得輕易出擊的約定能夠順利實施,其駐守過的地區的民眾在其遇害後紛紛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沒有擾民,保護了民眾利益,深受民眾愛戴。

官兵關係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關係。

作戰中,軍官是指揮者,士兵則是直接衝鋒陷陣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揮正確,將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戰勝強敵;否則就會兵將離心,士不用命,導致作戰失敗。

李牧對此有深刻認識,故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結果贏得了士兵的深情愛戴,甘為自己衝鋒陷陣。

作戰方略謀劃全面、周詳、得當,富有針對性。

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力求壯大自身實力。

戰勝強敵,以自身力量的強大為前提;自身虛弱,就難以戰勝敵人。

就軍隊而論,壯大自身實力,首先是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其次是組織的完善,再次是經濟實力的支撐。

對這三點,李牧都提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教練士卒騎射,是謀求軍隊戰鬥力的提高;他根據實戰需要,他設定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既是謀求組織的完善,又是謀求壯大經濟實力。

第二,力求削弱、麻痹敵人。

要想戰勝敵人,必須先削弱敵人。

削弱敵人的方法很多,耗費敵力、分散敵力、靡費敵財、挑起敵方內部衝突、使敵信息不通、斷敵交通運輸、誘敵做出錯誤決策、調虎離山等皆是削弱敵人的有效措施,但常會因客觀條件的限制而力不從心,但麻痹敵人,使其放鬆警惕,則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較少,較易實行。

李牧在麻痹敵人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李牧抵禦匈奴時,故意偽裝膽怯、不敢出戰,在大破匈奴前夕,當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指揮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結果匈奴兵將見民畜布滿原野,便毫不戒備,入侵趙地,結果被李牧圍殲,損失10餘萬眾。

第三,力求保持信息靈通,了解敵情。

要戰勝敵人,必須先了解敵人,掌握敵情。

同時信息交通必須靈敏快捷,迅速傳遞。

否則,即便掌握了敵情,也會因不能迅速傳遞而喪失戰機。

史載李牧常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這便是謀求保持信息靈通,了解敵情。

第四,力求把握好時機。

對敵作戰,必須掌握好時機,時機不到或錯過時機,都會導致作戰的失敗。

李牧對時機的掌握非常準確。

開始抵禦匈奴時,因時機不成熟,他就是不出擊,即便被稱膽怯,遭受趙王責備、罷免,也不改初衷,但當趙軍訓練成熟,裝備完善,紛紛請戰,而匈奴兵將心高氣傲,大舉入侵時,他便果斷出擊,布下口袋,一舉全殲匈奴騎兵。

第五,認為單一兵種作戰都有不足,各兵種應協同作戰。

在大破匈奴之戰中,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進行戰鬥編組,組建一支由各兵種編成的出擊兵團。

靠這些兵種的協同作戰,終於取得了全殲入侵敵軍10餘萬的巨大勝利。

第六,力求以己之長對敵之短。

李牧針對匈奴騎兵機動靈活、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陣地戰,軍需全靠搶掠的特點,實施堅壁清野,使敵優勢無從發揮,軍需無法補充,同時採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戰鬥力;俟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後,集中力量,充分發揮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進行包圍。

這使匈奴騎兵的優勢不能發揮,缺陷盡顯,而使自身車戰、步戰的長處得以發揮,而機動性差的缺陷得以避免。

第七,在得失關係上,認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於付出必要的代價以換取全局的勝利。

大破匈奴前夕,為誘敵,故意放縱邊民外出放牧牲畜而被匈奴兵搶去,雖付出了一定代價,但卻換來殲滅匈奴騎兵10餘萬的巨大勝利。

第八,在攻防關係上,認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後能攻。

對匈奴作戰,雖最終目的是打垮匈奴,但開始卻專意防守,不輕易出戰,當防守工作做得有條不紊,準備就緒之後,方才出擊,與匈奴大戰。

在大破匈奴之戰中,當李牧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誘匈奴騎兵l0餘萬人深入趙境,正式作戰時,開始也採取守勢作戰,以車陣從正面迎戰,利用戰車限制、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以弓弩兵輪番發射;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制于軍陣側後。

當匈奴軍衝擊受挫時,李牧乘勢將控制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

經激烈格鬥戰後,除單于率少量親衛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

人物評價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

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胡三省注《通鑑》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繫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

”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

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

這種義憤。

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

廉頗主要事跡戰國四大名將戰國後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諸侯國,都想要稱雄天下,相互兼併的鬥爭十分激烈,戰爭的烽火燃遍了整箇中國大地。

頻繁的戰爭產生了眾多的軍事家,趙國的廉頗就是活躍在當時軍事舞台上的著名將領。

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趙國的疆域包括的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各一部分,國都邯鄲是歷代的軍事要地。

趙國的西鄰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日趨強大,不斷向東擴張勢力。

使趙國面臨著被秦國逐漸蠶食的威脅。

趙國以廉頗為干城,使秦國難以東進。

他驍勇善戰,名振天下,前後四十多年,為趙國的生存,建立了不朽的功業。

公元前三〇六年,秦昭王即位。

他在安定了國內的局勢以後,便不斷派兵進攻趙國。

公元二八五前年,秦昭王和趙惠文王約定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會談,秦國暫時停止了對趙國的進攻。

公元前二八三年,廉頗率領趙國軍隊打敗了齊國,奪取了陽晉(今山東鄆城縣西)。

當年,他因戰功被趙惠文王拜為上卿,主持趙國的軍事。

此後廉頗又數次伐齊,阻止了齊國復興,鞏固趙在東方的霸主地位。

從此,廉頗的聲名也就傳遍了各個諸侯國,使趙國保持了此較強大的地位。

公元前二六九年,秦、趙,許諾易地,趙惠文王違約,秦昭襄王派中更胡陽領兵伐趙,被趙將趙奢擊敗於閼與(今山西和順)。

秦王仍不甘心,又出兵攻趙地幾(今河北大名)。

廉頗率軍迎戰,大敗秦軍。

此後秦、趙保持了數年的和平。

公元前二六二年,秦、趙雙方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下)相峙。

這時,趙惠文王已死,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

趙國的國勢已大不如前,廉頗統帥趙軍,他針對秦軍來勢洶洶的鋒芒,採取守勢,築壘堅守,不與秦軍直接交鋒。

秦軍多次挑戰,廉頗堅守不出,想以長期堅壁固守消耗、疲憊對方,迫使秦軍不戰自退。

秦軍屢屢求戰不得,就千方百計地想要去掉廉頗。

他們散布謠言說:“秦軍不怕廉頗,只怕趙括。

假如趙括擔任大將,秦國就非敗不可了。

”趙王不知是計,輕信了謠言,埋怨廉頗堅守不戰,有失國威,改派趙括為將代替廉頗。

趙括雖然自幼熟讀兵書,但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

他指揮軍隊和秦軍交戰,被打得落花流水。

趙括本人被殺,四十餘萬趙國官兵被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大軍。

這時,趙王后悔不迭,才重新起用廉頗統兵。

公元前二五一年,燕王聽從丞相栗腹的意見,以為長平一戰,趙國國內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大概有機可乘,就派兵進攻趙國。

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英勇奮戰,大破燕軍,殺死了燕軍主將栗腹,並乘勝進軍,包圍了燕國都城薊(今北京),燕國只好割地求和。

廉頗因功封為信平君,代理相國。

負荊請罪廉頗不但勇猛善戰,而且顧大局,識整體,勇於改錯,有著高尚的品德。

這更使他在戰國後期的軍事將領中出類拔萃,受到各國的尊重。

公元前二七九年,趙國的外交家藺相如因為先後挫敗了秦王的詭計,維護了國家尊嚴,被拜為上卿,位居於廉頗之上。

起初廉頗自恃戰功不服氣,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

但相如總是主動避讓。

後來廉頗知道藺相如是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讓秦國有機可乘,才處處忍辱讓步,於是感到十分慚愧,就解開上衣,背負荊條,去藺相如家請罪。

他見到藺相如即跪倒在地,誠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寬恕。

他們從此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和共同扶助趙國、增強國力的政治家、軍事家。

這就是著名的「將相和」故事和「負荊請罪」典故的由來。

秦國得知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睦,很長一個時期內,對趙國就不敢再輕易侵犯。

廉頗到了晚年,因趙王聽信奸言,被剝奪了兵權,只得客居異國,但仍然思念趙國,最後鬱郁而死。

謀勇雙全廉頗是四大名將中武功最強的,謀略能與白起相比,受到趙惠文王的重用,攻打各國,消滅各國部隊不計其數,下面是廉頗的戰功,廉頗是攻打齊國燕國魏國最有戰功的將軍,但未能被趙孝成王(趙惠文王之子)重用,結果長平大敗齊國1、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

2、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3、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年),廉頗伐齊,攻陷九城。

公元前280年,攻占齊國麥丘公元前241年,攻占齊國饒安公元前274年,攻占齊國昌城、高唐(齊國五都之一)。

公元前271年,攻至齊平邑公元前287年,攻齊公元前286年,攻齊魏國公元前276年,廉頗攻魏幾,拔之公元前282年,拔魏伯陽公元前245年,廉頗帶兵攻取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公元前275年,攻魏房陵、安陽拔之燕國公元前251年—250年,燕國丞相栗腹以給趙王祝壽為名,出使趙國,偵探趙國虛實。

回國後向燕王建議,趙國青壯年在長平均被秦將白起坑殺,國內儘是孤兒寡婦,無力再戰,乘此良機攻趙必勝。

燕將樂間認為趙國連年同秦作戰,百姓熟悉軍事,若興兵攻趙,燕軍一定會敗,堅決反對出兵。

燕王喜不聽樂間勸告,決意發兵攻趙國。

他派栗腹為將,領兵60萬,戰車二千乘,兵分兩路大舉進攻趙國。

栗腹令部將卿秦率軍20萬攻代,自率主力40萬攻鄗。

燕軍到達宋子(今河北晉縣南)後,趙孝成王令上卿廉頗、樂乘統兵13萬(一說25萬)前往抗擊。

廉頗分析燕軍的來勢後認為,燕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驕傲輕敵,加之長途跋涉,人馬睏乏,遂決定採用各個擊破的方略。

令樂乘率軍5萬堅守代,吸引攻代燕軍不能南下援救,自率軍8萬(一說20萬)迎擊燕軍主力於鄗。

趙軍同仇敵愾,決心保衛國土,個個奮勇衝殺,大敗燕軍,斬殺其主將栗腹。

攻代燕軍聞聽攻鄙軍大敗,主帥被殺,軍心動搖。

樂乘率趙軍趁機發起攻擊,迅速取勝,俘慶秦。

兩路燕軍敗退。

廉頗率軍追擊500里,直入燕境,進圍燕都薊(今北京城西南)。

燕王只好割讓五座城邑求和,趙軍始解圍退還。

戰後,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假相國。

公元前265年,攻燕拔中陽公元前265年,攻燕拔三城公元前249年,廉頗大舉攻燕,圍其國都,燕國再次割讓五座城邑求和公元前243年,攻燕,拔武遂、方城公元前236年,攻燕,拔狸、陽城韓國公元前265年,攻韓拔注人秦國公元前269年,秦攻趙閼與,廉頗領兵大破秦軍公元前269年,秦又攻趙幾,趙將廉頗擊敗秦軍公元前257年,秦乘長平之戰的勝利,進圍趙都邯鄲,趙聯合魏、楚大破秦軍公元前241年,組織合縱攻秦,拔壽陵公元前233年,秦攻趙,率師與秦軍戰於肥,秦軍大敗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主要事跡白起,戰國時秦國郿人。

善用兵,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

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

因功晉升為國尉。

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靳(司馬錯次孫)聯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趙,占取郭狼城。

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

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

秦國以郢都為南郡。

白起受封為武安君(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

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附註: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大將司馬錯發兵攻取黔中等地,但三十年白起攻楚,復取巫、黔中,初置黔中郡。

期間黔中等地可能為楚國奪回,故而史籍中出現司馬錯和白起兩次攻取黔中的記載。

)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韓趙魏(韓趙魏又稱三晉)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

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

長平之戰秦昭王四十七年[3](公元前二六○年),秦將王齕攻趙,趙將廉頗堅守,秦不能克。

秦人行反間曰:「秦不畏廉頗,獨畏趙括耳。

」趙王信之,使趙括代廉頗將。

秦王陰使白起為上將軍攻趙,趙括出擊。

秦軍佯敗而走,趙軍出追。

秦軍堅守壁壘,趙軍不得入。

白起命出奇兵二支:一支絕趙軍糧道;一支絕趙壁間,分趙軍為二。

趙軍敗,急築壁堅守。

秦王聞之,盡發十五歲以上民兵至長平,重圍趙軍。

歷四十六日,趙軍糧盡,竟相殺食。

趙括欲突圍出,分為四隊,四五復之,終不得出。

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趙軍敗卒四十萬降於白起。

白起盡坑殺之。

遣其小者二百餘人歸趙。

趙人全國大驚。

秦相范雎懼白起功高難為之下,說秦王罷兵許趙和,由是白起與范雎有隙。

白起之死白起遂稱病。

秦使王陵攻趙邯鄲,少利。

秦王欲使白起代王陵,白起以邯鄲實未易攻辭。

秦軍多亡失,秦王使范雎強勸之,白起終稱病篤不起。

秦王怒,遷白起離鹹陽,賜之劍令自刎。

白起嘆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良久曰:「我坑趙降卒,固當死。

」遂自刎。

作戰特點白起的作戰特點有四個:一.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

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

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很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

二.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

三.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

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四.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赫赫戰績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

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

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

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

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賬單。

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後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被王齕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

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

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

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

長平之戰也反映了戰爭自身發展概貌。

後人紀念《史記》記載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白起有功,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台灣嘉義東石先天宮奉白起為白府千歲,頗享香火。

《異跡略》中,記載陝西寶雞一帶,只要疫病一起,就會立“克長平四十萬士卒秦太尉武安君白起”、“武安副將司馬靳”旗號祭祀,希望白起與其副手司馬靳能保佑當地居民免於瘟疫。

王翦(?-220BC),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東鄉人,秦國名將。

據說,周靈王太子宗敬,人稱王家,因以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孫。

秦王尊其為師。

攻打趙燕魏戰國四大名將十一年(236BC),親政不久的秦王政,就以王翦為將軍,與桓齮、楊端和分路出兵,以救燕為名,進攻趙國,奪取其漳水流域的閼與(今山西和順)等九城。

三路大軍又並並由王翦指揮,王翦對軍隊進行整編,士卒及斗食以下的軍官十抽其二,以精兵對頑強堅守的軍事重鎮鄴(今河北臨漳)發動進攻,僅十八天時間,就攻得該城,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

其後,秦軍與趙將李牧反覆爭奪,李牧雖數次周鏇,但其兵力損失嚴重,國土也喪失頗多。

十七年(230BC),趙國大旱,饑荒。

秦國乘機於次年派大兵伐趙,王翦率上郡兵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

趙將李牧、司馬尚迎戰,翦以反間計使趙殺李牧,廢司馬尚,以趙蔥、顏聚代之。

經過一年多的征戰,王翦大破趙軍,殺趙蔥,敗顏聚,克邯鄲,俘趙王遷。

秦設邯鄲郡。

趙王遷的異母弟公子嘉率其宗族數百人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自立為代王。

二十年(227BC),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事敗,秦王派王翦、辛勝率兵攻燕,在易水之西大敗燕軍。

次年,取薊城,燕王喜逃至遼東。

秦將李信率兵緊追不捨,太子丹逃至衍水,燕王不得不殺太子丹獻秦。

王翦之子王賁此時也成為將軍,帶兵於二十二年(225BC)滅魏。

滅楚之戰秦國攻滅三晉,奪燕都,並一再打敗楚軍,秦王政決定乘勝一舉攻滅楚國。

他問李信:「我想攻取楚國,你看需要多少軍隊?」李信回答:「有二十萬就足夠了。

」秦王政又問王翦,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政說:「王將軍真是老了,怎么這樣膽怯!」於是以李信為主將、蒙武為裨將,率領二十萬軍隊伐楚。

王翦見自己的意見不為秦王所用,就以生病為由,告老還鄉。

秦軍兵分兩路,李信軍攻平輿(今河南平輿北),破鄢郢(今安徽壽春),蒙恬軍攻寢(今安徽臨泉),連敗楚軍,兩軍會師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

楚軍在老將項燕指揮下,尾追李信軍三天三夜不停頓,終於攻破其兩壁,殺七都尉,秦軍敗走。

訊息傳到鹹陽,秦王政大怒,親自趕到頻陽,向王翦道歉說:「寡人不聽將軍之計,果然兵敗。

楚軍日益西進,將軍雖然有病,能忍心丟下寡人不管嗎?」王翦說:「臣年老糊塗,大王還是另擇良將吧!」秦王政說:「算了,將軍不必再說。

」王翦說:「大王一定要用臣,非要六十萬兵不可。

」秦王政應允。

二十三年(224BC),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出鹹陽,秦王政親自到灞橋餞行。

酒酣之際,王翦請求朝廷賜給他很多的良田美宅園池,秦王政不解地問:「將軍出征,還擔心貧窮乾什麼?」王翦說:「在大王手下為將,有多大戰功他不予封侯,所以,在大王正信用臣時,請賜這些作為兒孫的產業。

」秦王政大笑。

王翦出關之前還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要求賜給良田。

手下的將領們都困惑不解,王翦這才吐露心跡,說:「大王驕矜,而不相信人。

如今將全國的甲兵都交給我指揮,我如果不多多地要求田宅讓他認為我胸無大志,豈不是讓他懷疑我嗎?」王翦領兵至大梁以後,轉而南下,拔楚舊都陳,西越潁水,進抵平輿。

楚人出動全部軍隊由項燕率領前來迎戰。

王翦命令部隊構築堅固的壘壁防守,不與楚軍交戰。

楚軍多次挑戰無效,只得向東撤退。

王翦立即以壯士為先鋒,出動追擊,大破楚師於蘄(今安徽宿縣東南)南。

項燕立昌文君為楚王,反秦於淮南。

王翦、蒙武率兵繼續攻楚,於二十四年(223BC)破楚軍,攻入壽春,擄楚王負芻,昌文君死,項燕自殺,楚亡。

秦在楚地設楚、九江、長沙三郡。

滅百越燕趙齊王翦軍乘勝南征百越之君,平定江南,設會稽郡。

二十五年(222BC),王賁率大軍攻取遼東,擄燕王喜,燕亡。

王賁回軍攻代,擄代王嘉,趙亡。

二十六年(221BC)王賁、蒙恬率兵自燕南攻齊,突襲臨淄,齊人不敢反抗,齊王建降,齊國亡。

至此,秦兼併天下。

人物評價王翦畢生的代表一戰就是用六十萬大軍對楚的大戰,這一戰成了三十六計中“以逸待勞”這一計的典型戰役。

以逸待勞講究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

王翦不光會打仗,還懂為臣之道,對韜光養晦這四個字深有研究。

後世的人評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便是其中之一。

王翦是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

他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一生征戰無數,戰必勝、攻必取,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史記·王翦白起列傳》)備註此為戰國後期秦滅六國時的四大名將,他們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時代,主要戰爭都是秦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戰爭。

至於前期七國並強時的吳起、孫臏(由於身體原因不能上戰場衝殺,嚴格來說不算將,與張良類似)、樂毅等人,其軍事思想、統兵能力、作戰方略等未必比以上四人差。

在古代用兵者必稱孫武,以他們的軍事思想為行動指南,可見他們在古人心中地位之重。

而他們不在戰國四名將之列,只是編者過於著重戰國末期,而且中國人對“四”有濃厚的情節,例如四大神獸、四大天王、四大美女、四大才子、四大名著等,不願意評一個戰國六大名將、七大名將罷了。

相關詞條 白起[戰國名將] 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出自羋姓。

楚國白公勝後裔,唐代許多白氏墓志銘詳言,其祖先... 家世淵源   人物生平   軍事才能   歷史地位   歷史評價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名將、軍事家] 王翦,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

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

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

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 人物生平   人物成就   人物評價   後世地位   相關成語 人屠[戰國名將] 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出自羋姓。

楚國白公勝後裔,唐代許多白氏墓志銘詳言,其... 人物生平   歷史地位   主要成就   歷史評價   後世紀念 李牧[戰國名將]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 人物生平   後世地位   人物評價   家族世系   後世紀念 王剪[戰國末期秦國名將、軍事家] 王翦(出生和逝世時間不詳),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 人物生平   人物成就   人物評價   後世地位   相關成語 戰國春秋 在《戰國春秋》開始的時代中,周王姬涅於驪山設伏,殺申侯、繒侯,大敗犬戎。

翌年,以“五德流轉,王氣東流”為由,下旨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當玩家進入遊戲發生的... 遊戲信息板   《戰國春秋》背景介紹   遊戲特色介紹   遊戲攻略   相關介紹 廉頗[戰國時期趙國名將] 廉頗,生卒年不詳,嬴姓,廉氏,名頗,山西太原(一說山西運城,山東德州)人。

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曾率兵討伐齊國,取...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歷史評價   後世地位   軼事典故 中國十大不敗名將 中華五千年浩瀚的歷史大幕中,閃爍著無數璀璨的將星,然而究其一生從未嘗敗績的確是屈指可數,以下就來列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名將。

他們分別是:孫武、王翦、霍... 孫武   王翦   霍去病   祖逖   高長恭 相關搜尋藺相如戰國四大名將劉德華馬東升兵馬俑史記秦始皇唐宣宗白起范雎西施推背圖廉頗高陵[曹操墓]平遙古城中國文化大革命熱門詞條HANNspreeMNET不見不散中長髮偶像練習生凡人仙夢吳文瑄御龍戰記指望放風箏新聞急先鋒於海杯盤狼藉氫氧化鉀溫水煮青蛙無花果乾繽紛美猴王蘇打餅迷羊遊戲測試員陳彥儒電負度魯班鎖CSJOHNMAYERmomentstronger三杯透抽丘位元大國重器天擇孔賢珠明末邊軍一小兵月曆溯愛監聽耳機福州羅福星聖淘沙名勝世界遠通電收股份有限公司阿尼青春紀行餘敏靜essay三星GALAXYNote4作文網刑警小樽運河布魯·瑪麗星星知我心蒼鷺戰國四大名將@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