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地形 - 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野柳岬西北側,接近海水面的位置附近有「豆腐岩」小地景,其形成原因是岩層受到大地構造應力而產生兩組平行節理,切割岩體而形成塊狀的岩塊,很類似豆腐 ... 本網站使用cookies等相關技術以持續優化網站服務,並有助於為您提供更佳的體驗,當您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使用政策。

另外,本網站也提供周邊景點自動偵測服務,我們建議您允許本網站取得您的位置資訊,以開啟及使用此智慧化服務。

知道了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首頁以石為道野柳地形 列印 分享 LINE Facebook Twitter Plurk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野柳地形 單面山(monoclinestructure) 野柳的地層主要由傾斜的層狀沉積岩組成,從小停車場處向岬端遠望,或者從遊客中心上方山坡上回望入口處,可看到明顯的單面山構造。

野柳地區在造山運動中擠出兩個斷層,將在海水面下的岩層彎曲隆起,露出水面形成一側平緩、一側陡峻,左右兩側坡度不對稱的地形,稱為單面山。

單面山是指一翼坡度陡急、一翼緩傾的山形,是因為地層被不等量抬升所形成的一種構造地形。

從野柳的單面山可看出岩層至少可分為數層,將岩層對應到平台上,岩質差異而有不同的地形演育,如蕈狀岩、燭台石、薑石即分佈在不同岩層上,在水平面上顯現帶狀的分佈。

海蝕崖、海蝕凹壁、海蝕洞與海蝕平台(ocean-erosioncliff、seacavesandocean-erosionplatform) 海蝕崖是海岸受波浪侵蝕而形成的陡高海崖。

海崖下方近海水面的地方因為波浪侵蝕作用強,常會使得崖壁上被挖蝕成一凹壁。

因此,由海蝕凹壁的位置通常可推測海平面所在的位置;若依崖壁上有一垂直系列的凹壁,則可推估各時期不同海水面的位置,看出海水面的升降情形。

圖片由左至右為單面山、野柳景觀、海蝕洞、海蝕平台 海岬、海灣(seacapeandbay) 陸地上的山嶺伸入海域而成海岬,海水伸入谷地形成海灣。

海水面的升降對形成這樣的地形有很大的影響。

海積地形 在野柳岬附近地區的海灣沙灘地貌。

通常兩個海岬之間,海浪的能量分散,會有沈積物堆積,形成海灘地形。

在野柳的潮間帶地區,有許多海草附生,除了有許多當地居民以採集海草維生之外,也吸引許多遊客駐足其間。

左圖1、2為海灣照片;最右圖為海積地形   海蝕溝(ocean-erosionditch) 在野柳岬有釵h節理與岬角延伸方向垂直,節理面易受波浪侵蝕而擴大成海蝕溝。

由節理所形成的小地景—海蝕溝。

因為岩層中的節理是主要的弱面,經過海水拍打等風化與侵蝕作用而持續擴大。

在同一個節理面中,下方的部分因為接近海平面,海水持續作用,因此裂縫要比上方的部分大,管理所搭建橋樑以方便遊客通行。

在風景區範圍中有小橋是為了跨越這些海蝕溝所設置的。

海蝕壺穴(marinepotholes) 波浪攜帶石粒在海蝕平台上進行鑽蝕作用,配合著其它風化作用便可形成海蝕壺穴。

壺穴是圓形的洞穴,周壁圓滑,直徑從數公分到一公尺都有,它的發育是從海蝕平台表面的凹穴開始,凹穴所受的風化作用(重複乾濕、鹽的結晶風化)再加上岩屑的鑽蝕,會使得凹穴逐漸擴大,有的甚至可將數個壺穴壁切穿,使其相連,形成聯合壺穴。

圖左邊1、2張為海蝕溝;右邊1、2張為海蝕壺穴 豆腐岩(棋盤石chessboardrock) 在野柳岬西北側,接近海水面的位置附近有「豆腐岩」小地景,其形成原因是岩層受到大地構造應力而產生兩組平行節理,切割岩體而形成塊狀的岩塊,很類似豆腐的外型,因此取其形而稱之為豆腐岩。

野柳的兩組節理中,有一組的方向與岩層走向平行(也就是與海岬延伸的方向平行),另外一組則大約垂直岩層的走向。

堅硬的岩層被兩組節理切割後的破裂面,漸漸地被侵蝕而擴大,形成了一塊塊類似豆腐外型的岩塊。

燭台石(candlerocks) 野柳風景特定區內最奇特的小地景首推燭台石,這是十分罕見的奇岩。

燭台石略呈圓錐狀直立於地面,直徑約在半公尺到一公尺之間,上細下粗,頂部中央有含石灰質的圓形塊石(結核),周圍有環狀溝槽,像是蠟燭台一般,有些突出地面高達2公尺。

在燭台石發育初期,頂部較硬的結核會對下方的岩石形成保護效應,在差異侵蝕與鹽風化的作用下,會形成侵蝕殘餘而突出的蠟燭芯(結核)與蠟燭體,四周則向下凹的特殊造型。

當結核斷裂脫離後,四周的岩體因為缺乏保護而開始加速侵蝕,最後整個燭台石會消失,有如蠟燭燒盡一般,非常特殊。

這也表示燭台石小地景是十分珍貴而易遭到破壞的。

燭台石為於較高的位置,平常遠離海水的作用,但是在颱風或是東北季風盛行時,海面上的浪會高達數公尺,持續對燭台石進行雕塑。

當海面風浪較高時,海水往往會越過燭台石上方,形成侵蝕的現象。

燭台石中央的結核會保護周圍的岩體,其他部分的岩石會慢慢受侵蝕而消失,形成差異侵蝕,使結核漸漸突出,這就是著名的燭台石的形成原因。

圖左1、2張為豆腐岩;圖右1、2張為燭臺石 蕈狀岩(mushroomrocks) 野柳地區因岩層交錯,因差異侵蝕作用造就野柳許多形狀特殊的小地形。

如蕈狀岩的形成是由於上方含鈣的砂岩較下方岩層堅硬耐侵,長期侵蝕作用後形成上粗下細,貌似磨菇的岩柱。

野柳的蕈狀岩屹立成群,排列有序,遙望成層,約有180多個。

女王頭是野柳蕈狀岩中形狀最為特出的一個,也是野柳風景區的獨特標誌。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女王頭頸部明顯變細,可瞭解當地自然侵蝕作用的強烈。

若遊客時常觸摸,會使表面膠結不良的沙粒掉落,加速女王頭的斷頸。

蕈狀岩的頭部原來是一相互連接的傾斜堅硬砂岩層,厚約2公尺。

此一岩層被兩組互為垂直的節理切割之後,風化侵蝕作用繼續沿著節理處進行,逐漸形成一塊塊類似豆腐的方塊。

遠處的單面山與近處的蕈狀岩,其岩層的傾角相同。

單面山向東南傾斜約20度。

在岩層受到構造運動而持續露出海水面時,受到海水的差異侵蝕作用形成蕈狀岩。

蕈狀岩所在地因地層出露程度的差異,頸部有不同的形式。

因為地層傾斜的緣故,蕈狀岩中含鈣岩層出露的高程也不同,故蕈狀岩的頸部外型也有所不同,從陸地向海呈現無頸狀、粗頸狀、細頸狀到斷頸等不同的蕈狀岩,顯現出海水拍打的結果。

長期以來,風化侵蝕作用不曾間斷,因此使得節理不斷加深,分割了這一層堅硬砂岩,往下一層膠結較弱的黃褐色砂岩層繼續侵蝕。

下層的黃褐色砂岩膠結較弱,因此較易被侵蝕,在差異侵蝕的作用之下,終於形成了頭大頸細的蕈狀岩。

依蕈狀岩頭部、頸部的差異狀況,可將他們分成三類:地勢較高的「細頸形」、中間「粗頸形」以及地勢較低的「無頸形」(王鑫、李桂華,1984)。

許多細頸形的擎柱石因負荷上部大岩塊的支撐力較弱,若遇地震或是颱風暴浪,則有瀕臨倒塌的危險。

薑石(gingerrock) 這是外形不規則,表面節理縱橫切割的含鈣質塊石。

由於表面崎嶇粗 最後更新日期:2012-10-18 ::: 地景資源 獨特的地景資源 野柳地形 化石 ::: 開啟網站導覽關閉網站導覽 旅遊情報 最新消息 RSS 認識北觀 所轄範圍 地質景觀 自然生態 人文淺談 玩樂景點 區域導覽 必玩景點 主題推薦 熱門標籤 行程推薦 一日遊 二日遊 無障礙旅遊專區 銀髮族旅遊專區 穆斯林旅遊專區 達人帶路 台灣觀巴行程 自行車旅遊專區 節慶活動 春 夏 秋 冬 食宿購行 美食情報 旅宿指南 交通資訊 旅遊錦囊 線上服務 數位典藏 出版品 相簿集錦 影音專區 台灣好湯LOGO 關於本站 隱私權政策 網站資訊安全政策 意見信箱 資料開放宣告 回頂端 回上一頁 您附近的景點 公里 距離 您可能有興趣的 最新消息 景點 遊程推薦 節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