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郵票是郵政機關發行,供寄遞郵件貼用的郵資憑證。
發送者為郵政服務付費的一種形式。
發送者會將郵票貼在信件上,再由郵局蓋章(通常是郵戳)銷值,以用於在郵件被寄 ...
郵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可參照南非語維基百科、德語維基百科和西西里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它們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1年10月23日)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page}}標籤。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1年2月28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郵票"—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圖為尼加拉瓜於1891年發行的郵票,面額1比索。
一張郵票主要由四部分組成:1.圖樣2.齒孔3.面額4.國名
郵票是郵政機關發行,供寄遞郵件貼用的郵資憑證。
發送者為郵政服務付費的一種形式。
發送者會將郵票貼在信件上,再由郵局蓋章(通常是郵戳)銷值,以用於在郵件被寄出前,證明寄郵人已支付全部或部分傳遞費用。
為方便使用,郵票四周一般會打上齒孔,背面則加上一層背膠。
世界上的第一枚郵票是英國的黑便士。
郵票發行由國家管理,通常是國家主權的象徵,甚至是某些國家重要的財源,如列支敦斯登。
郵票是收藏品,集郵已經成為世界重要風潮之一。
目次
1郵票的歷史
1.1郵票出現之前
1.2第一枚郵票的誕生
1.3郵票的推廣
1.4法律作用
1.5郵票應用高潮
1.6郵票成為宣傳工具
1.7郵票的今天
1.8新式郵票
2郵票的特點
2.1銘記
2.2造型
2.3發行形式
2.4齒孔
2.5塗膠
2.6材料
3郵票的造型設計
3.1內容和圖案
3.2印刷
3.2.1中國的郵票印刷
3.2.2德國的郵票印刷
3.2.3台灣的郵票印刷
4售賣
5郵票的種類
5.1普通郵票
5.2紀念郵票
5.3特種郵票
5.4福利郵票
5.5公務郵票
5.6航空郵票
5.7欠資郵票
5.8郵資票
5.9信銷票與蓋銷票
5.10其他的一些郵票種類
6郵票的蓋銷
7集郵
8偽造郵票
9錯票
10世界珍郵
11注釋
12參考資料
13外部連結
郵票的歷史[編輯]
郵票出現之前[編輯]
在1840年郵票誕生以前,出現過有很多種郵件付費形式。
巴黎郵局的佃戶讓—雅各·雷奧爾德·德·維利埃在1653年發明了一種名為「付款票」(或應付票據,法語:Billetdeportpayé),這是與郵票類似的紙樣收費條,價值一蘇。
這種付款條背面並無粘性,需要用夾子或繩帶固定在信件上。
目前這種付款票已經很難見到,而且流傳至現世的情況不詳。
在英國也有類似郵票前身製品。
自1680年起倫敦芬尼郵局的商人威廉·杜克瓦和羅伯特·穆里發展出新的郵價統一系統,他們為發信者的郵件蓋上郵戳的做法非常受歡迎,致使當時約克公爵在郵政領域的壟斷地位岌岌可危。
不過公爵向芬尼郵局施壓,迫使後者在兩年後放棄該項業務,而且被併入郵政總局。
而芬尼郵局一些流傳下來的三角形郵票現在依然可在博物館見到。
另外最少有四枚為私人所收藏。
19世紀初一些城市出現了所謂的「城市信封」,也可看作為貼在信封上印刷郵票的前身。
1818年薩丁島出現一蓋有郵戳的信紙,1821年前後由不列顛報紙發出的回覆卡也已經有郵戳印記。
世界上第一張印有郵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從雪梨發出的郵簡。
第一枚郵票的誕生[編輯]
郵票的誕生,是由於郵資的徵收對象的改變:不再是收信人,而是發件人付費。
這是一種「預付模式」(先付費後使用)。
而且郵資的費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費也變得簡單起來,通信因此走入尋常百姓家。
羅蘭·希爾。
黑便士。
早在1836年來自盧布爾雅那的奧地利人勞倫斯·科師爾向奧地利政府提出建議,引入郵票簡化郵政服務。
蘇格蘭書商詹姆斯·查門斯在1838年遞交了類似的建議。
建議可能為羅蘭·希爾所採納,而後者在1835年受不列顛政府委託去對郵政進行改革。
希爾因此成為郵票使用的倡導人。
在19世紀早期,郵資是按郵件送遞路程遠近和信件紙張數量分別逐件計算的,即「遞進郵資制」,費用由收件人支付。
按照規定,郵程在15英哩之內收費4便士;20英哩內收費5便士;300英哩內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郵遞條件還會另加郵資。
郵資非常昂貴。
據記載,一封從倫敦到愛爾蘭的信件就要花費一個鐵路工人一個月工資的兩成。
如此高昂的郵資不僅平民望而卻步,連國會議員也難以承受,為此國會竟決定議員可享有免費郵件。
結果一些議員將這些免費郵件大肆贈送給親朋好友,免費郵件竟占郵件總數的75%,郵政部門因此虧空嚴重。
而民間也想盡辦法逃避郵資,諸如請人代送或拒絕收件等方法層出不窮。
希爾於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名為《郵政改革—其重要性與現實性》的書籍,主張取消郵件免費特權,在英國本土郵件重量只要低於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並且由寄件人預付郵資,還提出用一種印刷精美的郵政用品來預付郵資,引起廣泛迴響。
1839年7月22日,希爾的郵政改革主張終於在下議會通過。
8月17日,該方案獲得了維多利亞女王的通過,決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實行。
1840年3月,第一批郵票240個郵票模版製作完成,4月15日開機印刷,並於同年5月1日正式發行,並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經有人在使用了)。
因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稱之為「黑便士」,是為世界上第一枚郵票。
該郵票圖幅為19公釐×23公釐,無銘記,無齒孔,有背膠,有小皇冠水印。
最初的兩枚郵票設計也是多得羅蘭·希爾。
為之他收到數千份設計,最後都為他棄之不用。
郵票上的畫像來自於一枚他特別喜歡的1837年紀念幣。
面值1便士的郵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則是藍底。
亨利·科巴為之製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則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廠承擔。
而黑便士郵票也有其不足之處,郵票上的黑色郵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鑽漏洞將其反覆使用。
為此,之後的1便士郵票改用紅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紅便士宣告誕生。
郵票的推廣[編輯]
兩枚郵票誕生後不久,其他國家也開始跟著使用起郵票來。
1841年和1842年在美國出現了一些郵票。
1843年巴西也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郵票,共3枚,面值分別為30、60和90雷依斯,被稱為牛眼郵票,是世界珍郵之一。
1843年3月1日,瑞士蘇黎世州發行地方郵票,分別以阿拉伯數字4和6為主圖案,這是世界第一套雙色郵票。
1849年,法國發行了第一套郵票,以穀物女神色雷斯為圖案。
德國的第一枚郵票則是黑一,在1849年11月1日由巴伐利亞王國發行。
1850年德國城邦漢諾威、普魯士、薩克森、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還有巴登緊隨其後。
奧地利則在1850年6月1日開始發行郵票,它們在列支敦斯登境內同樣有效。
中國的第一張郵票是大清郵政在1878年1月發行的大龍郵票。
大龍郵票有三個版式,即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
很快就有新的郵票種類誕生,例如在奧地利1851年出現的報紙郵票。
而1871年秘魯值第一條鐵路開通之際發行了世界上第一枚紀念郵票。
但並非所有歷史學家都贊成此觀點[1]。
郵票開始具有廣告效果。
90雷依斯牛眼郵票。
黑一。
秘魯世界第一枚紀念郵票。
日本第一枚郵票。
大龍郵票「叄分銀」。
法律作用[編輯]
郵票的正式名稱為「郵值標籤」。
這個詞來自於君主階層,卻很好的說明了郵票的法律歷史來由。
貼上郵票意味著為運送郵件繳納了事先規定好的郵資。
郵政是屬於國家管理的,或者是由國家制定的寡頭經營(有時候有其他的名字,如藤和塔西斯家族),所以公民的郵政行為屬於國家法管理範疇。
德國聯邦郵局在私有化以前的郵政條例是等同於法律條例的,它管理著郵政服務與郵政使用者之間的關係。
這種關係有時可以免去私法對郵政服務所規定的稅款。
郵票應用高潮[編輯]
在19至20世紀之交,一戰前夕,郵票應用達到高峰。
由於鐵路的迅速發展,郵件成為了最重要的通訊手段。
郵票印刷數量達到歷史新高。
奧地利最主要的5和10赫勒面值郵票在1908年印數達30億。
而且這些郵票只能在奧匈帝國境內奧地利部分,即切斯萊坦尼亞使用。
匈牙利自1867年奧匈協議後獨立發行自己的郵票。
隨著郵票的發展,出現了所謂的「郵票語言」。
郵票在信封上的位置,放法有著某些隱含的含義,例如「永遠忠於你」。
但是之後這門語言又日漸式微。
郵票成為宣傳工具[編輯]
納粹德國於1942年發行的希特勒郵票,面值10芬尼。
一次大戰期間郵票發展成宣傳工具。
在作戰雙方國內各自出現其偽郵票,主要是起到醜化對手的作用。
而所謂的「間諜偽詐」,就是一方仿製對方郵票,通過中間人以敵方郵遞途徑傳播宣傳材料。
也因此被人命名為戰爭郵政偽詐。
所以若在戰時以私人名義大量購買郵票是很容易引起對方注意的。
宣傳偽詐則是模仿對方郵票,但是有所更改,以達到醜化之目的。
這些手法在二戰最甚。
英美兩國曾以此來擾亂納粹德國的郵政系統及暗中對德國國民進行心理戰,是為「玉米片行動(英語:OperationCornflakes)」。
其主要偽造希特勒紀念郵票(如圖),國名「德意志帝國」(DeutschesReich)被改成「無意志帝國」(FutschesReich),頭像也被改成有著一副骷髏面孔,或者以希姆萊替代來暗示其爭位企圖。
作為反擊,德國也偽造了一些英國紀念郵票,例如有一套把喬治五世的頭像改為史達林的頭像,並將錘子鐮刀圖案與六芒星畫入其中,並註上「THISWARISAJEWSHWAR」(意為「這場戰爭是一場猶太人的戰爭」,但JEWISH被誤印為JEWSH)。
冷戰期間也可見。
郵票同樣也可以作為間諜工具。
奧匈帝國曾經以郵票圖案作為情報,以此來達到觀察南斯拉夫各部隊駐地的目的。
二戰中,一名德國女間諜通過信封上郵票的郵戳得以了解一支法國炮兵部隊的地址與行蹤,最後這支炮兵部隊被幾乎全殲。
不但是敵對雙方會將郵票作為宣傳工具,就是部分國家,如納粹德國通過大量印製郵票製造對希特勒的個人崇拜。
類似的還有北韓的金日成和金正日,蘇聯的列寧和史達林,羅馬尼亞的尼古拉·齊奧塞斯庫、英國的伊莉莎白一世,美國的開國之父喬治·華盛頓、中國的孫中山和毛澤東、東德的馬克思等。
蘇聯曾為其卓越的航天技術發行相關郵票,向加盟國顯示自身的科技實力。
郵票的今天[編輯]
隨著當代郵資機的應用與電子郵件的迅速普及,郵票的使用量在不斷減少。
即使如此,郵票的每年世界使用量還是數以十億計的。
收藏者是郵票的一大主顧,為了迎合這些用戶,郵政當局發行了很多紀念郵票,例如正值世界盃之際發行的世界盃紀念郵票,還有一些仿古製品。
一些小國家的郵票已經不再是為了郵政用途,而是向收藏者售賣,作為自身財政一大來源,如梵蒂岡、列支敦斯登、聖馬利諾、朝鮮,還有一些非常貧困的第三世界國家。
新式郵票[編輯]
參見:個性化郵票
自2002年起,德國的用戶可以通過軟體STAMPIT在網際網路上下載列印郵票。
自從郵政改革之後,郵政事業的壟斷開始瓦解,一些私營企業也可以出版自己的郵票。
例如柏林的PINAG2004年就東德喜劇系列的Abrafaxe發行了郵票。
2003年荷蘭和芬蘭郵政(後者顯示面向企業用戶)引入一些可以由用戶自己設計的郵票。
他們可以將相片,圖片或者是標識導入到模板中付印。
奧地利在2003年也提供該服務,最低印數為200,但2005年後則降至100。
而美國則只需20張即可。
瑞士在9月6日發行了四張印有手機照片的郵票,所有瑞士公民都可提供這些手機照片。
奧地利在1988年引入了全息照片郵票。
但該技術花費甚高,所以並未成為主流,這是為了特定場合而制。
這種郵票現只有120張左右,而且自成了一種收集方向。
郵票的特點[編輯]
銘記[編輯]
銘記用來表示郵票的發行國家與機構。
1874年,郵政聯盟規定各國郵票都必須印上國名;1889年修訂的《萬國郵政公約》又明確規定應當用拉丁文來標記國名。
目前世界各國的郵票銘記主要是採用文字標註,這通常是國名或國名加郵政字樣,有的還加注英文或其他拉丁字母,舉例如下:
中華民國:1912年12月中華民國印製發行的第一套郵票「中華民國光復紀念」與「中華民國共和紀念」,票銘為中文「郵票」以及英文"POSTAGE",1913年5月發行第一套普通郵票(帆船郵票),開始以中文「中華民國郵政」以及英文"REPUBLICOFCHINAPOSTAGE"為銘記,1929年英文銘記簡化為"REPUBLICOFCHINA",1955年9月軍人節郵票之後,中文銘記改為「中華民國郵票」,英文銘記仍為"REPUBLICOFCHINA",2007年2月至2008年8月陳水扁執政末期,郵票銘記曾短暫改為「臺灣TAIWAN」,2008年8月改回「中華民國郵票」,並加註英文"REPUBLICOFCHINA(TAIWA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成立初期至1950年2月以繁體「中華人民郵政」為銘記,1950年2月至1955年12月改為繁體「中國人民郵政」,1955年開始推行漢字簡體化,1956年1月起郵票銘記改為簡體「中国人民邮政」,至1992年1月起簡化為「中国邮政」並加註英文"CHINA",1949年至1991年發行的郵票均不加英文票銘。
朝鮮:以朝鮮文「조선우표」(朝鮮郵票)表示,並於後期加注國名英文縮寫「DPRK」或「DPRKorea」。
韓國:在立國之初以韓文「대한민국우표」(大韓民國郵票)及太極標誌作銘記。
後改為「대한민국」(大韓民國),加注英文「Korea」,太極標誌亦繼續沿用。
日本:大日本帝國時期以日文「大日本帝国郵便」做銘記,1947年改國號為「日本國」後以「日本郵便」表示,並在後期加注羅馬字「Nippon」至今。
俄羅斯:俄羅斯帝國開始以俄文「Россия」做銘記。
蘇聯解體後國名恢復,並加注羅馬字「Rossija」。
後期改注英文「Russia」。
蘇聯:以俄文「ПочтаСССР」(蘇聯郵政)做銘記。
美國:在20世紀40年代之前多以「UnitedStatesofAmerica」(美利堅合眾國)做銘記,50至70年代主要用「UnitedStates」、「US」或「USPostage」表示,80年代起改為「USA」並一直使用至今。
德國:從1949年立國起以德文「DeutschesBundespost」(德國聯邦郵政)為銘記,1990年兩德統一後繼續沿用,1995年改為「Deutschland」(德國)並一直使用至今。
威瑪共和國於1918至33年使用「DeutschesReich」(德意志國)為銘記,納粹德國時期繼續沿用。
1943年改為「GroßdeutschesReich」(大德意志國)直至1945年德國戰敗。
戰後過渡時期的郵票則以「DeutschePost」(德國郵政)表示,並使用至1949年,即德國分裂的一年。
東德於1949年起使用國名全稱「DeutscheDemokratischeRepublik」(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為銘記,後期改用縮寫「DDR」至1990年兩德統一,當地郵政亦於同年併入德國聯邦郵政。
西柏林起初的銘記為「DeutschePost」(德國郵政),1952年改為「DeutschePostBerlin」(德國郵政柏林),1955年起改為「DeutschesBundespostBerlin」(德國聯邦郵政柏林),其銘記雖與德國聯邦郵政相似,但該機構在存續期間為獨立實體,兩者在法律上並無關聯,西柏林郵政直至1990年兩德統一後才併入德國聯邦郵政。
法國:有法文「France」(法國)、國名全稱「RépubliqueFrançaise」(法蘭西共和國)及縮寫「RF」三種銘記,且一度輪流使用。
從2004年起多以「France」表示。
維琪法國時期則啟用名稱「PostesFrançaises」(法國郵政),1944年被解放後恢復為上述銘記。
法屬地發行的郵票則會在印上地名之外再加上「RF」縮寫。
英國:因世界第一枚郵票誕生於英國,萬國郵政聯盟允許英國郵票無需標識國名,一般以皇家形象(如剪影、畫像等)做銘記,不標任何文字,現今郵票銘記為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側面剪影。
英屬地則會在郵票印上地名之外加上時任君主的皇家記號。
目前使用的是英女王的「EIIR」銘記。
歐洲一些國家聯合發行的歐羅巴郵票上,會加注有「EUROPA」和「CEPT」字樣。
造型[編輯]
郵票最早的造型是長方形,直立比橫放要普遍。
長方形郵票可以非常美觀的放置在方連裡。
長方形的特殊形式—正方形的郵票比較少見。
匈牙利就很喜歡發行漂亮的正方形郵票。
除了四角郵票外,早期的一些郵票還呈現出三角形。
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國殖民地好望角發行的一套三角形郵票。
最近的十幾年,很多國家都發行了形式多樣的郵票,例如以足球為主題的圓形郵票。
這種郵票不像四角或三角郵票那樣容易從方連撕下來,因此它們常以郵票塊的形式出現。
非洲國家獅子山以其特殊形狀郵票而出名,例如徽章、水果、鳥、地圖和椰子形。
法國郵政曾發行過心形郵票。
由於矩形有節省原料的優點,所以成為大量發行的普通郵票票形首選,而三角形也有相同優點,是除矩形外使用最多的票形。
有些形狀如圓形、菱形、心形以及包括水果、鳥、地圖等各種事物的形狀,會浪費原料,所以這些票形多用在發行量較少的紀念郵票上。
好望角於1868年發行的世界第一枚異形郵票。
德國第一枚圓形郵票(德國足協成立100周年)。
發行形式[編輯]
郵票常以小型張、小全張、小版張和小本票等其他形式的形式發行:
小型張是指將一枚或數枚郵票印在一張面積較大的紙上,在郵票四周的空白處一般印有相關文字和圖案的小開張郵票。
小全張屬於小型張的同類特殊版式,是指全套郵票印在一張紙上的郵票,其面值、圖案、枚數與同時發行的郵票完全相同。
二者在邊紙上大多都會飾以相關圖案或說明文字,有時還會以高於面值的價格出售。
世界上第一枚小全張是年盧森堡發行於1906年的紀念威廉四世大公登基小全張郵票。
中國的第一枚小全張是中華郵政發行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的「節約建國」郵票。
小本票又稱為「郵票小冊」,是郵政部門將一套郵票印製成連票並裝訂成冊,配有封底的郵票稱為小本票。
這種郵票經常由於由於裝訂的原因而有一邊、兩邊無齒孔或二、三邊無齒。
小版張是郵政部門在發行全版張之外另印製的小開張郵票。
小版張四周一般有裝飾或與郵票主題關聯的文字與圖案。
法羅群島於1987年發行的小型張。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小全張。
「節約建國」小全張。
齒孔[編輯]
一枚無齒孔的美國郵票(發行於1851年)
到了今天制齒則成為了針對郵票邊緣最受歡迎的加工方法,這種方法也成就了郵票這種獨一無二的外形樣式。
郵票邊緣的齒其實是郵票打孔的摩登樣式。
開始的時候郵票的邊緣不會怎麼被加工。
沒有齒,使用者需要用剪刀方能從郵票方格分離出來。
而英國人亨利·亞瑟爾(HenryArcher)則打算改善這種情況。
他首先應用了一種穿孔機,裡面有著細小的刀排,人們能用它在兩張郵票之間作出等距切口。
世界上第一張以這種方法制出的郵票出現於1848年。
亨利·阿舍並沒止步於此,他不斷改進該機器,後來利用鑽芯代替小刀。
這種方法非常受歡迎。
當第一枚邊緣帶齒的郵票在英國出現後,世界各國也緊隨其後應用該做法。
在打孔機發明之後,大部分郵票都是有齒孔的,但有時因不具備打孔條件(如戰爭時期等),小部分郵票也沒有齒孔。
這種郵票收藏價值普遍高於有齒孔郵票,有時郵政部門為了滿足集郵者的需求而故意發行無齒孔郵票,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62年8月8日發行的紀94號郵票「梅蘭芳舞臺藝術」和1963年8月5日發行的特59號郵票「熊貓」。
塗膠[編輯]
2000年法羅群島郵政郵票
郵票的背面會塗膠,之後只要濕潤其表面就會產生粘性,可以粘貼到信封表面。
時至今天郵票會在印刷之前就用機器上膠。
但早期卻是先印後膠的,而且在相應的機器出現之前,塗膠是手工用刷子完成的。
膠的主要成分是塑料,例如聚乙烯醇(PVA),是一種碳多聚物。
後來則是動物粘著劑,也見植物粘著劑,如糊精或阿拉伯膠。
一些郵局則開始應用帶粘性的塑料薄膜。
大部分使用者使用舌頭濕潤塗膠層,因此很多郵局想辦法使郵票帶「味」。
例如德郵在1955年到1956年測試了帶薄荷味的塗膠材料。
亦有部分郵票使用不乾膠作為塗膠,如中華人民共和國2004年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特种邮票以及美國2013年發行的國際郵資永久郵票。
材料[編輯]
郵票的紙是特製的,要符合技術上的要求,它們既要對防偽識別起作用,又要張張如一(在戰爭期間就很難做到),所以價格昂貴。
現今的郵票使用的紙會發光。
螢光、磷光和郵票的這種光效增益的性質是不一樣的。
郵票的這種發光性質一方面可防偽,另一方面自動蓋戳機要靠它來識別戳印位置。
德國每天需要25噸郵票用紙。
兩種不同的紙
很多其它的國家則使用木或布料制郵票。
例如瑞士就發行過這些郵票,但只面對收藏家。
從1955年開始發行郵票的不丹,在1973年4月15日發行了一套68到100公釐的唱片郵票,它們既是郵票又是唱片。
蘇聯1965年印有兩枚以航空為主題的鋁郵票。
東德在1963年發行了一滌綸郵票,因滌綸一詞Dederon從發音上非常接近東德的德語首字母縮寫DDR。
蒲隆地在建國三周年之際發行了金薄膜郵票紀念其獨立。
2003年義大利發行牛仔褲料郵票。
2004瑞士發行木料郵票。
在2000年6月21日,瑞士還發行了世界第一套刺繡郵票。
2007年,朝鮮發行了一套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主題的DVD光碟郵票,光碟收錄內容為大型團體操《阿里郎》的相關介紹[2]。
但是歸根究柢,紙還是郵票的最實用材料。
2017年8月17日在香港發行的「香港珍稀植物」特別郵票的郵票用紙更以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紙張印刷[3]。
郵票的造型設計[編輯]
內容和圖案[編輯]
很多國家借用郵票宣傳自己。
郵票的內容從早期君主元首肖像到現在的多元化內容,如文化、植物、技術、運動、建築、藝術、書法、名人和盛事。
一枚德國郵票的有效圖
世界各國的郵票發行與設計工作都是極為嚴密的。
1999年12月7日,中國國家郵政總局成立了第一屆郵票選題咨詢委員會,負責郵票的選題論證。
在德國郵票是由德國財政局與一個名為「德國郵政藝術組」(DeutschePostAG)的計劃顧問團合作發行。
郵票設計者需要將設計圖放大六倍,以顯示其所有細節。
郵票的設計也不是毫無禁忌的,在美國就規定不得為宗教人士發行紀念郵票,總統只有在去世後才能在其生日發行紀念郵票。
郵票的設計不屬於官方作品,故受到版權的保護。
該版權屬於郵票發行的郵政局,但是臨摹郵票內容卻是可以的。
如果臨摹行為不涉及郵票全貌,而是明顯抄襲其中的局部,是觸及版權法的。
世界各國對在書籍或網站貼出郵票的行為反應有別。
例如法羅群島是容許他人作其郵票全貌的插圖的,在德國這種行為則受到限制:其臨摹需要比原圖大25%或小10%以上,或者是在其一角印上一斜槓。
後者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
印刷[編輯]
郵票印刷要注意保護設計的完整性。
現在有多種印刷方法,也見幾種方法混合使用。
以下介紹各種印刷方式。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是最早的一種郵票印刷方式。
近代凸版郵票印刷是照相粉色後銅版製版印刷的,印版版面上有凸起和凹陷,圖紋著墨凸起,空白部分凹陷。
印刷時油墨塗在印版上,將紙張放在版面上,從上施加壓力,沾有油墨的印版凸起部分與紙解除就形成紙上的有色圖紋,與蓋章的原理相近。
由於印刷壓力較重,因而往往在郵票圖紋邊緣處留下油墨外溢的痕跡,這是凸版郵票的特徵與缺陷。
世界上西德和羅馬尼亞經常採用該方法印刷。
凹版印刷
原理與凸版印刷相反。
印版上也有凹凸,但塗抹油墨後,凸起部分的油墨會被刮去,之留下凹陷部分的油墨,之後把紙張放在版面上加壓,凹處的油墨便印刷到紙張上,形成有色部分。
凹版印刷分為雕刻凹版印刷;照相凹版印刷和電子雕刻印刷三種。
雕刻凹版印刷又稱雕刻版,工藝非常複雜,需要由專業雕刻師藉助放大鏡用手在鋼板上精確地雕刻出與郵票大小相同的圖案和文字。
之後製造成母模,再用母模復制子模拼成印版。
這種郵票油墨在紙上隆起,用手觸摸即有感知,可以輕易鑒別出來。
雕刻版郵票的特點是墨色深厚,線條突現,立體感強,具有版畫般的藝術效果,但缺點是色彩單調。
但是,雕刻版印刷仍然是評判一個國家郵票印刷水準高低的標準。
照相凹版又名影寫版,由捷克人克萊爾·格利奇發明於1890年前後。
特點是網紋細,版紋深,表現力強,有濃郁的色彩和細膩豐富的層次感。
不僅深受集郵者喜愛,也是當今世界上各國印刷郵票常用的方法。
電子雕刻凹版印刷屬於較新的影寫版製版方法,全部由電子計算機控制操作。
特色是圖案清晰度高,套印精密度高,而且生產效率也較高。
平版印刷
平板印刷印版版面上沒有凸凹,圖紋著墨部分和空杯部分處於相同平面上,利用油水不容的原理,圖紋部分親油著墨,空白部分親水不著墨。
在印刷過程中,親油部分有油墨形成的有色圖紋親水部分則沒有油墨從而形成票面上的空白。
平板印刷又可分為石版印刷、膠版印刷和珂羅版印刷(又名玻璃版印刷)三種。
混合版印刷
用兩種及以上印刷方式混合套印的印刷方式即為混合版印刷。
其可以融合各種印刷方式之長,讓郵票達到完美境界。
最常用的是影雕套印和膠雕套印。
影雕套印是影寫版和雕刻版的結合,其特色是色調豐富,層次鮮明。
膠雕套印則是雕刻版與膠版的結合。
除了上述的四大方式外,還有一種郵票印刷方式,就是油印,這種印刷方式通常伴隨著印刷條件的極端簡陋,常在戰時出現,但平時幾乎不用。
另外,近些年也有多種新印刷方式出現。
如日本的階調凹版等。
在正式印刷之前,郵局通常會先進行試印。
雖然郵票的印刷有著質量監控,再加上試印,但是錯版依然存在,例如圖像的偏移。
這些錯版對收藏家有著很大吸引力。
諸如顏色甚至圖像倒轉的嚴重錯誤是很罕見的。
世界上最有名的錯版當屬瑞典的「黃三基林」(TreSkillingBanco),只有一枚傳世,還有美國1918年的「倒置的珍妮」。
聯邦社會法庭50周年紀念
德國盲文郵票「DienstamNächsten」
中國的郵票印刷[編輯]
八年抗戰勝利後中央印製廠發行的中華民國郵票
在中文裏,「郵票」一詞最早見大清帝國光緒14年(1888年)2月21日臺灣郵政總局(由清廷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於臺北設立)頒佈的「臺灣郵政條款十六條」[4]及3月22日郵政業務正式運行辦理所發行的《臺灣郵票》,此後「郵票」一詞便流傳至今,成為中文裏的標準譯名。
而在郵票傳入早期還有「信票」、「信印」、「信資圖記」等對英文「postagestamp」一詞的譯名[5][6]。
中國郵票在清代及中華民國初年多在國內印製,部分由外國代印。
清朝前3套郵票,即大龍郵票、小龍郵票、慈禧壽辰郵票,均由海關(總稅務司)上海造冊處所雕版印製,唯所用郵票紙由英法進口。
清代郵票由外國代印者,包括石印版蟠龍郵票委由日本築地活版印刷所,紅印花郵票、倫敦版蟠龍郵票及宣統紀念郵票委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Waterlow&Sons)印製;民國初年北洋政府郵票大多由北京財政部印刷局(創立於1908年,原名大清度支部印刷局)印製,包括2套普通郵票、5套紀念郵票及1套航空郵票,國外代印者僅有1套(倫敦版帆船郵票),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印製。
國民政府至抗戰爆發之前(1928-1937年),郵票多數仍由北京財政部印刷局印製,包括1套普通郵票、6套紀念郵票及2套航空郵票,僅國父像倫敦一版、倫敦二版由英國德納羅公司(ThomasDeLaRue&Co.)印製,抗戰爆發後北京淪陷,郵票改在香港由中華書局、大東書局、商務書局等民間單位印製,1941年香港淪陷後改由重慶中央信託局、重慶中華書局、福建百城印務局印製,抗戰期間仍有部分郵票委由國外包括美國鈔票公司、英國德納羅公司等代印。
[7]
抗戰後期,1945年3月重慶中央信託局印製處改組為中央印製廠,抗戰勝利後遷至上海,隸屬中央銀行,後併入北京財政部印刷局(改稱中央印刷廠北平廠),1949年後再度遷移至台北。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由北京印鈔廠、北京人民印刷廠、上海市印刷一廠,華東稅務司署造冊廠、華東郵政南京印刷廠、上海商務印書館、上海大業工業公司、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等承辦。
其中1959年7月開始投產的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郵票印製局(北京郵票廠)負責了絕大部分的郵票印製任務[8]。
目前在中國大陸,除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郵票印製局外,負責印製郵票的還有河南省防偽保密印刷公司(河南省郵電印刷廠)與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9]。
德國的郵票印刷[編輯]
德國聯邦印刷所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承擔了為德國國民印製郵票的任務,而且它是德國唯一的授權郵票印刷所。
發行人則是德國財政局。
印刷所還會印大量的外國郵票。
印刷所成立早期(1879年)使用皇室印刷器,年產6億張普通郵票。
而今天的機器年產量達40億。
印刷追求「無瑕」的質量。
倘若檢察員發現哪怕是最小的顏色走樣或是邊緣部分出現偏差,就會將郵票定為「錯誤印刷」而將它銷毀。
在這種謹慎細密的質量控制下,錯版更難出現,反而更刺激了收藏家尋求錯版的欲望。
台灣的郵票印刷[編輯]
主條目:台灣郵票
台灣第一張郵票在大清帝國1888年2月設立郵政總局並發行郵票和郵資。
1895年大日本帝國統治後,首先在佔領地設立的野戰郵便局,之後逐步轉移至交通局辦理,台灣的郵件屬歸日本郵政,由遞信省負責製印發行。
1945年二戰後,台灣郵務系統改由中華民國的中華郵政管理,1949年中華民國遷移台灣,同時也將中央印製廠播遷至臺北縣三重市,又再搬遷至臺北縣新店市先後成立青潭廠及安康廠,並青潭廠負責印製中華民國郵票迄今。
[10]
售賣[編輯]
1997年部長郵票冊
郵票能在郵局或是部分文具商店單張或是以方塊形式出售,但大多數郵局可能只有普通郵票。
而收藏家的購買方式則不一樣。
他們通過「收藏者訂購」就能夠得到約1/4當前發行的郵票。
有時還能買到已蓋戳的郵票。
對收集國外郵票的收藏家來說,訂購是最有效的手段。
收藏家可通過「郵票年冊」集得當年某國所有郵票。
此外還有其他的郵票售賣形式,如部長郵票冊。
很多郵票喜歡在郵票日發行。
世界各國的郵票日不一。
第一個郵票日在1935年12月奧地利出現。
而從1948年起德國的郵票日則是10月最後一個星期天。
奧地利的則大多數在5月份。
郵票的種類[編輯]
郵票有很多種。
只是因為自其誕生之日起,郵票被賦予越來越多的用途,可分類歸納為:
普通郵票[編輯]
主條目:普通郵票
普通郵票既是最古老又是最為常見的郵票種類。
購買普通郵票是交納郵費的一種方式。
普通郵票面值齊全,發行量大,票幅較小,圖案比較固定。
往往多次印刷,有多種版別。
世界第一枚普通郵票即為黑便士。
紀念郵票[編輯]
主條目:紀念郵票
大日本帝國發行的瀨戶內海國家公園紀念郵票。
紀念郵票是為某一事件或場合特別發行的郵票。
秘魯在1871年暨其第一條利馬和卡亞俄之間的條路開通之際發行了世界第一枚紀念郵票,之後世界各國紛紛效仿。
許多國家將紀念郵票作為自我廣告的一種形式。
特別是一些小國家,其紀念郵票成為自身財政來源之一(但是有時也可能存在著宣傳目的,例如德國第一枚紀念郵票就是在納粹時代出現的。
)紀念郵票主要面向的是收藏者,因為它們基本上不會用到信封上面。
所以比起長期郵票,罕見附有紀念郵票的信件。
紀念郵票通常票幅比較大,設計印刷精緻,圖案豐富,不允許重印,有特定的發售期限。
特種郵票[編輯]
主條目:特種郵票
為宣傳特定事物而發行的郵票,基本上只要不是普通郵票和紀念郵票的郵票都屬於此類,範圍比紀念郵票更加廣泛。
福利郵票[編輯]
主條目:福利郵票
又稱附捐郵票,是為福利、健康、賑災、慈善等事業而發行的郵票。
其面值分為兩部分,一是郵資本身,二是附捐金額。
世界最早的附捐郵票是1897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發行的1便士郵票,其售價比郵票面值高12倍,多餘的金額即用於捐贈。
公務郵票[編輯]
克羅埃西亞的公務郵票(1942年)。
羅馬尼亞的航空郵票(1963年)。
奧地利的欠資郵票(1925年)。
主條目:公務郵票
公務郵票是政府機關單位用於支付公務郵件所使用的郵票。
因此在一般郵局是不會看到有公務郵票出售的,而且它們也不能由於普通郵寄。
所以實際上是沒有濫用或盜用公務郵票的事件的。
第一枚公務郵票於1866年英屬印度被發行。
中國的第一枚公務郵票是中華郵政在新疆發行的鑿孔「公文貼用」[11]。
德國則要等到1920年才有自己的公務郵票,但二戰結束後又被廢除了。
東德在1954年到1960年使用過公務郵票。
奧地利則只有在德國1938年到1945年占領期間才出現過公務郵票。
瑞士則在1918年到1944年使用過公務郵票。
列支敦斯登從1932年起發行公務郵票。
1983年,美國發行的公務郵票上注有「美國公文郵票」和「私人使用將罰款300美元」的字樣。
因此又被稱為處罰郵件郵票。
航空郵票[編輯]
主條目:航空郵票
航空郵票適用於空運郵件,因此也被稱作「空運郵票」。
但它們只能用於空運郵件,普通郵遞是不能使用航空郵票的。
自20世紀中期起,空運郵件成為郵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會發行自己的航空郵票。
票面圖案通常為氣球、鴿子或飛機等。
德國和瑞士在1912年就引入了第一枚航空郵票。
奧地利則是在一戰時1918年3月30日發行第一枚航空郵票。
大部分歐洲國家在二戰之後廢除了航空郵票。
現在普通郵票已可用於空運郵件。
欠資郵票[編輯]
在很多國家存在著欠資郵票,它們用作計算郵寄欠資。
工作人員在郵件寄出之前會給郵費投入不足的信件貼上郵資郵票,並且會在郵件交付的時候結清。
欠資郵票既不能作為郵資預付的憑證,郵局也不會銷售。
世界最早的欠資郵票出現在1859年,出現於法國。
奧地利在1894年發行了第一枚欠資郵票。
直到2002年引入歐元時被廢除。
德國從沒有過欠資郵票。
只有當時享有郵政主權的巴登和巴伐利亞在1862到1870年發行過欠資郵票。
瑞士在1878年到1938年間發行過欠資郵票。
列支敦斯登在1920年與奧地利分開郵政之前一直有用奧地利的欠資郵票。
在之後它先是發行奧地利貨幣欠資郵票,再在1940年轉成瑞士貨幣的。
中國最早的欠資郵票發行於1904年4月1日,1956年停用舊幣後就再無發行。
香港在1923年發行第一套欠資郵票,並於1987年和2004年發行過第二及第三套欠資郵票,直至2016年2月22日被欠資標籤取代後就再無發行。
郵資票[編輯]
主條目:郵資票(英語:Variablevaluestamp)
郵資票又稱郵資券、電子郵票,是由機器發售,面值可依用郵人士之需求來設定的郵品。
其名稱,在幾個已採用的先進國家裡各有不同;如最早推出此郵品之德國郵政,將其喚作簡易郵票或自動式郵票;法國或美國則僅視為郵資已付籤條;香港稱之為郵資標籤;而集郵人士則通稱「不定面值郵票」。
電子郵票與捲筒郵票一樣,係採單排成捲方式印製,以便裝在自動販賣機中,供公眾隨時投幣購買。
當把硬幣投入自動售票機內再按動所需面值的鍵時,由電腦控制的號碼機就在空面值郵票上加蓋面值出售。
這種電子郵票一般無齒孔,分有無背膠兩種。
是1981年西德首次實驗發行的。
電子郵票的使用方法與傳統郵票相同,可以單獨貼用,也可以同傳統郵票混貼,同樣要用日戳蓋銷。
在國際郵政領域內「電子郵票」至今還未成為標準化名詞,萬國郵聯法規文件中從未出現過「電子郵票」一詞,只是將其包括在內統稱為「交付郵資標記」。
1957年起萬國郵聯不定期編制國際郵政業務多種文字詞彙彙編,但「電子郵票」一詞至今未能列入彙編。
由於各國郵政尚未統一「電子郵票」的名稱,叫法五花八門,對電子郵票也沒有形成規範的定義,所以「電子郵票」在國際郵政領域內至今沒有統一命名,還不屬於一個標准化名詞。
雖然目前在萬國郵聯法規中,已經在交付郵費方法和特徵方面將電子郵票等交付郵資標記與郵票並列在—起,但是萬國郵聯並未將「電子郵票」正式確認為「郵票」,電子郵票與郵票畢竟在印製發售方式、面值設置、自動出售機數量配置及使用範圍等方面還有一定的區別。
信銷票與蓋銷票[編輯]
蓋過郵戳的郵票按其狀態可分為兩類。
分別是信銷票和蓋銷票。
信銷票指的是實際寄過信,作為郵資使用過的郵票,也稱實銷票。
蓋銷票又稱特銷票,是郵局已表示作為郵資使用過,專為集郵人士提供的郵票。
這種郵票比新票略便宜,郵票上郵戳痕跡鮮明清晰,有背膠的保持原膠。
其他的一些郵票種類[編輯]
快遞專用郵票
專門用來郵寄快信,於1955年在美國首度發行。
掛號郵票
專供在掛號郵件上貼用的郵票。
軍用郵票
供現役軍人或軍事機關減免郵寄費用的專用郵票。
世界上最早的軍用郵票於1879年發行,發行國是奧匈帝國。
包裹郵票
供寄送包裹貼用的專門郵票,又稱包裹印紙。
一般不單獨出售,只可在寄送包裹付款時由郵局人員將其貼於包裹上並加蓋。
世界上最早的包裹郵票發行於1879年的比利時。
報紙郵票
專供郵寄報紙和雜誌。
最早於1852年發行於奧地利。
匯兌郵票
供匯兌的專用郵票,又稱匯兌印紙,採用飄匯方式辦理郵政匯兌業務時,貼在匯票及其核對收據上的匯款金額憑證。
有面值,不能作為郵寄郵件的憑證,最早的匯兌郵票發行於1884年的荷蘭。
電報郵票
在發電報時使用,非常罕見。
試印票
在郵票正式印刷前,郵局會為了檢查效果而先以郵票樣式印刷一些樣張,是為試印票。
發光郵票
這種郵票因為塗抹了特殊材質,可在暗室內發光。
根據發光物質的種類又可細分為熒光郵票和磷光郵票。
加蓋郵票
在原有郵票上加蓋文字以變更面額及發行者而產生的新郵票就是加字改值郵票。
這種郵票的出現多是因為政權輪替與通貨膨脹。
也有在普通郵票上進行加蓋以限定使用範圍。
永久郵票
又稱無面值郵票。
郵票上不印面值,其價值永遠等於當地基本郵資,以避免郵資變動導致不便。
賀卡專用郵票
中國大陸特有的一種郵票,一般不單獨發售,而是貼在郵政部門發行的賀卡或郵資封上發行。
但有商家以低價購得滯銷的賀卡或郵資封,將郵票取下販售。
軍用郵票。
報紙郵票。
電報郵票。
加蓋郵票。
蘇聯火箭紀念郵票
永久郵票
郵票的蓋銷[編輯]
主條目:郵戳
"Sarajewo20/7"的手工消值
2014年5月18日17時,成都大石東路郵戳
為了讓郵票不可再次使用,郵局會對郵票進行蓋銷。
最常見的是蓋戳印(通常是黑色的)上會表明地址和日期。
而特殊的紀念郵戳和首發日郵戳則是在特殊場合才會被用到,它們除了一般的地址日期外還會有對該事件的標示。
收藏者對後者比較感興趣。
普通郵戳現在都是機器打上的,在郵票上面畫上數排直線或波浪線,既沒有地點也沒有日期。
20世紀90年代在加拿大和英國等地,噴墨印表機技術使得機器蓋戳更為普遍。
中國大陸的郵戳一般是圓形的,其內自上而下文字排有寄出地、寄出日期和開箱時間(小時)、郵局名稱。
其中寄出地和郵局名稱沿上圓邊和下圓邊排版,寄出日期和開箱時間則位於居中位置。
此外還有很多蓋戳形式,特別是郵票誕生之初的19世紀。
一些小郵局還沒有自己專屬的郵戳,他們會用刪除線畫過郵票並用人手寫上地點和日期。
一些國家,如西班牙,郵票會被打洞註銷。
而在鄂圖曼帝國很長一段時間內郵票都是靠「剪刀或紙刀消值」的。
一些國家在大批量運輸郵件時會提前消去郵票的值。
郵票會先用特殊的凸版印章或圖章消值再送交運輸商。
這樣就不需要逐張蓋章,簡化了程序。
與此相對的是隨後消值,這種方法時至今天還可見。
郵票會由郵差用橡皮章或者是接受方郵局蓋章註銷。
集郵[編輯]
主條目:集郵
郵票的廣泛使用帶攜了集郵的興起。
法國人喬治·赫品(GeorgesHerpin)在1864年新造了一詞Philatelist來表示「集郵者」該詞來源於希臘語,「phil」是「愛,好」之意,「atel」來源於「ateleia」,有「免付」之意,指出了郵票是一種預付的模式。
雖然這個詞並沒有很好的描述了集郵人士的特性,但是並沒有妨礙它走進各種字母文字。
現在郵票已成為世界一大熱門收藏品。
起初人們只是為了裝飾而收集郵件上的郵票,並將它們貼在燈罩上,這樣的做法經常會燒壞郵票。
慢慢地一些愛好者開始用心對待郵票。
早期的集郵者都是「一網打盡」的集郵者,他們立志集齊天下郵票,這種雄心壯志也只能在郵票誕生的早期才有實現的可能。
當今的郵票發行量如此之大,這種集郵策略很難有可行之道。
隨著集郵活動的開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集郵工具。
1860年出現了第一本集郵冊。
僅僅一年之後的1861年,就出現了郵票目錄的前身。
1862年出現第一份集郵雜誌,這是一本在郵票誕生地在1862年12月15日發行的月廣告刊(TheMonthlyAdvertiser)。
這本雜誌主要是一個資源交流平台,還提供一些發布資訊和集郵小知識。
除了集郵工具,越來越多的集郵協會和專題活動也開始出現。
美國1856年集郵者聚會了一次,1866年他們則更進一步,成立了精益求精郵票協會(ExcelsiorStampAssociation),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個郵票協會。
而隨著集郵者協會的增多,它們之間的聯誼合併也開始增多。
世界最大的集郵組織是位於瑞士蘇黎世的國際集郵聯合會(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Philatelu,FIP)。
許多人集郵的目的並非是為了欣賞郵票,而是為了投資。
郵票通常具有保值的功能,其貶值幾率相對較小,一些「珍郵」的價格更是始終穩步上漲,但一些郵票也可能會因為滯銷而出現市場價跌破面值的情況。
因此郵票已與古董等收藏品相同,成為世界投資市場中的一員。
部分投資者甚至視郵票為股票,收藏的目的完全變為儲蓄與增值。
而郵市本身也有起落,所以郵票的實際市場價值並非任何時候都能保持強勁。
偽造郵票[編輯]
主條目:假郵票和花紙頭
伴隨郵票的迅速增長並非只有正的一面。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偽造郵票有利可圖。
當第一枚郵票在1840年5月6日在英國誕生沒多久,第一枚「全偽」郵票也跟著誕生了。
除了全偽的,還有大量半偽的郵票。
這些半偽的郵票修改了郵票的面值,再投入使用。
手法可以是由化學藥品改變郵票上的顏色,或是直接在數字上做文章,提高面值。
還有將已經去值的郵票重新使用的行為,他們將兩張(或更多)的去值郵票通過剪貼合成一張未去值的郵票。
或者是用化學試劑將去值時畫在郵票上面的鋼筆線甚至是郵戳去掉。
還有將一張部分蓋戳的郵票和一張新郵票一併,並用新的郵票掩蓋戳。
面值50赫勒郵票,帶漆條紋和沒有帶漆條紋之對比
其實郵政當局一早就已經使防偽措施,最早的措施是使用水印。
這種技術在希爾提出使用郵票之時已經被應用。
有些國家則使用纖維紙。
這種紙可以見到在製作時混入紙漿中的絲纖維。
有一些則在紙團還呈漿狀時加入有色的絲纖維。
這種技術可見於的德國的巴伐利亞和符騰堡,還有瑞士。
有色紙也能起到類似防偽的作用。
如果只是紙的正面染色,會被稱作「染紙」(gefärbtemPapier)。
巴伐利亞的一批郵票就是使用了這種技術。
在奧地利則應用漆條紋(Lackstreifen),這種措施能很好的對付刷除郵戳的行為。
但這種漆條紋會在遇水時與部分郵票圖案一起溶化。
郵票暗記也是應對假郵票的一種方法。
部分郵票會在一些很難察覺的地方印上特殊字符,需要用高倍放大鏡才能清晰看到,一般印刷機很難印製這種文字,也增加了不法分子印製假郵票的成本。
一些郵票會在票面上印刷螢光編碼,或在郵票部分圖案上使用螢光油墨,需要用紫外線燈才可看到螢光效果。
早期的偽造郵票行為主要是為了少繳郵費,後期則主要是針對集郵者。
偽造郵票的方式包括變造、臆造、修補等,具體的還有假無齒、假齒孔、假水印、假背膠、假郵戳等。
此外,有一種名為「花紙頭」,帶有銘記、面值和齒孔等郵票的要素,實際上沒有任何郵資憑證的功能,多以中東的阿治曼、烏姆蓋萬等國名義發行,用以騙取外匯,也被視為假票的一種。
膠印郵票容易被偽造,因為膠印機遍地都是。
錯票[編輯]
世界上有很多郵票都有錯誤,其中有的是因為印刷失誤,有的則是因為設計者的疏忽導致郵票的內容產生謬誤。
而前者導致的,通常會讓這枚郵票身價倍增,世界上許多珍郵都是因此而來的。
後者也並不鮮見。
智利在19世紀末發行的一套哥倫布紀念郵票中,哥倫布留著大鬍子。
1937年,法國郵政發行了一套紀念笛卡爾創立解析幾何300周年的郵票,郵票主圖是笛卡爾肖像與其名著《方法論》。
郵票上圖書的法文名字出現了錯誤。
1951年,波蘭發行了一套巴黎公社紀念郵票,誤將作曲家頓勃羅夫斯基·亨利克的頭像當作軍事家頓勃羅夫斯基·雅羅斯拉夫畫在郵票上,該錯誤直到1962年才改正過來。
1956年,東德發行的一套紀念音樂家舒曼逝世100周年的郵票中,誤將舒伯特的曲譜作為舒曼的曲譜採用在郵票上。
1961年,中國發行的《中國共產黨成立40周年》郵票中的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畫成了三層樓,實際上應為四層樓。
1968年,中國發行的《全國山河一片紅》,因南海諸島、雲南、西藏等邊界地區繪製錯誤,發行前日迅速收回,少量流出成為集郵珍品。
1972年,古巴發行了一套航海史郵票,其中一枚蘇聯列寧號破冰船在北極海域航行的郵票的背景中出現了企鵝。
世界珍郵[編輯]
物以稀為貴,一些郵票因為數量少而備受收藏家追捧。
世上並沒有最珍貴和最稀有的郵票,因為有很多孤本郵票在世。
其中最有名的如下:
黑便士(英國-1840年)
黑便士郵票
做為世界第一枚郵票,黑便士是許多集郵者爭相收集的對象。
然而人們對黑便士的價值有一些誤區,並不是每一枚黑便士都價值連城。
事實上使用過的黑便士郵票至今存世極大,在2014年普通的黑便士舊票在EBAY上的拍賣價格只有90-130美元左右。
真正珍貴的黑便士是未使用的聯票以及帶版銘的新票。
其中最珍貴的黑便士--VR黑便士是一種公事郵票,此票並沒有真正投入過使用,新票價值數十萬英鎊
模里西斯「郵局」郵票(模里西斯-1847年)
1847年9月,模里西斯總督夫人舉行舞會,為郵寄請柬,當地郵局發行了兩種郵票,面值分別為桔黃色1便士和藍色2便士,圖案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側面頭像,各500枚。
這是英國殖民地最早發行的郵票。
郵票由一位名叫約瑟夫·巴德納的鐘表匠雕刻,由於是第一次做而且他視力極差,結果將「postpaid」(已付郵費)印刷成「postoffice」(郵政局)。
但是當時沒有人發現這錯誤。
舞會結束後,大部分請柬都被丟掉,只有十幾枚郵票被一班輪船運到了歐洲和印度。
1869年後,人們才發現這枚郵票的錯誤。
目前實寄封僅發現1個,1993年以500萬美元的價格拍出。
而1便士郵票新票存世15枚,2便士新票存世12枚。
均為世界珍郵。
薩克森深紅色變體票(薩克森-1850年)
薩克森三芬尼郵票
薩克森在1850加入德奧郵政聯盟後,發行了第一套無齒郵票,郵票面值3芬尼,凸版印刷,共印50萬枚,實際售出463058枚,其餘銷毀。
這些郵票專供寄雜志報紙等印刷品,在取出郵件後大部分都被棄毀,因此存世稀少。
而錯色變體票更加稀罕。
一枚使用過的錯色變體票四方連於1987年3月14日以50萬馬克的價格拍出。
傳教士郵票(夏威夷-1850年)
夏威夷在1851年發行了第一套郵票,面值有2分、5分和13分。
由於當時的郵政局長是傳教士的兒子,且貼這類郵票的信件多為傳教士,故有「傳教士郵票」之名。
現該票新票2分拍賣價為35000美元;5分為35000美元;13分為175000美元。
3斯基林邦科錯色票(瑞典-1855年)
該郵票發行於1855年,由於印刷工人當時錯把3斯基林邦科的子模錯置在8先令郵票的印版中,使得原本綠色的郵票印成了黃色。
1894年,郵王費拉里用400英鎊買走。
1922年又以694英鎊賣出。
1937年被羅馬尼亞國王以5000英鎊買走。
1996年以227萬美元的高價拍出,是迄今為止世界最貴的郵票。
英屬蓋亞那一分洋紅(蓋亞那-1856年)
1856年初,英屬圭亞那當地的郵票短缺,新印刷的還未從英國送到,因此只能在當地報紙印刷廠內趕印了少量的洋紅色1分和藍色4分郵票。
這些郵票印刷的非常粗糙。
其中洋紅色一分郵票主要用來貼用新聞報,因此非常罕見。
1922年,美國集郵家海因德以32148美元的高價買走。
海因德逝世後,該郵票又數易人手,1980年該郵票以93.5萬美元的高價拍出,是迄今為止世界第二貴的郵票。
「錢五百文」中心倒印龍票:(日本-1871年)
1953年被一名名為J·C·林斯雷的美國集郵者購得,當時是夾在一本郵集中,「錢五百文」綠色龍票的中心文字印倒了。
1973年被日本一名集郵者以75000美元的價格買走,目前已發現的僅一枚。
紅印花加蓋暫作郵票(滿清-1897年)
或稱「紅印花郵票」,是清朝在1896年國家郵政正式開辦,公佈了《郵政開辦章程》,因其中規定郵資改洋銀計算,在各種較高面值郵票需要均甚迫切下,1897年經將造冊處儲存未經使用之紅色3分海關印紙六十五萬枚,分批加蓋黑色「大清郵政」、「當X圓」、「當X分」、「暫作洋銀X分」等不同款式字樣,以(1)小字當壹圓(2)大字當壹圓(3)當伍圓(4)當壹分(5)小字暫作肆分(6)大字暫作肆分(7)小字暫作貳分(8)大字暫作貳分,等八種面值來暫作郵票,於1897年2月2日(清光緒23年1月1日)起發售,同年9月30日(清光緒23年9月5日)停售[12]。
其中加蓋的小字當壹圓與肆分郵票兩種,因當局嫌字太小,加蓋數極少,未公開販售,但仍有少量流出,目前存世小字當壹圓郵票僅發現32枚,小字肆分郵票百餘枚,紅印花郵票名列中國珍郵之首,有「東方最珍貴郵票」之稱。
2004年12月7日在香港蘇黎世亞洲(ZurichAsia)秋季郵品拍賣會上,一枚紅印花綠色加蓋暫作小字2分郵票以345萬港幣成交,而紅印花小字當壹圓更在2013年北京拍賣會,以577.3萬元人民幣成交(折合港幣722.8萬元)[13]。
宮門倒印票(中華民國-1915年)
北京一版宮門倒蓋票
中華郵政於1915年發行的北京老版帆船普通郵票,其中以「元」為面值主圖的郵票是以北京國子監牌坊作為主圖的,通稱「宮門票」。
在印刷部分面值2元的郵票時,因套印的紙張倒置,造成圖中宮門圖案顛倒,因此稱為「宮門倒印票」。
被稱為「民國四珍」之首,目前存世僅50枚。
1996年5月20日在北京的一個拍賣會上以38萬人民幣成交。
倒置的珍妮
倒置的珍妮(美國-1918年)
倒置的珍妮,俗稱「倒飛機」,於1918年在美國發行。
由於印刷錯誤,郵票中的「柯蒂斯·珍妮-4」飛機的圖案上下倒置,估計大約有100張這樣的錯版郵票存世。
印刷上的倒置使該郵票身價不菲,在2006年,一張「倒置的珍妮」大約價值50萬美元。
藍軍郵(中華人民共和國-1953年)
1953年中國郵電部和軍委通信部聯合決定發行一套軍用郵票,分三枚,圖案相同,面值相同,底紋刷色則分別為桔紅色、棕色和藍色,在集郵界俗稱為「紅軍郵」「黃軍郵」「藍軍郵」。
三種郵票印量分別為4250萬枚;3250萬枚;3250萬枚。
本來擬定於1953年9月開始下發使用,但是在下發過程中發現沒有信箱代號的情況下容易洩露部隊番號,而且使用對象不易控制。
因此最後決定停用。
當時已有部分黃軍郵下發,而藍軍郵在8月24日才印畢,因此流出極少,成為珍郵。
1999年8月,一枚藍軍郵四方連以374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拍出。
全國山河一片紅(中華人民共和國-1968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成立革命委員會而在1968年11月25日發行的郵票,印刷數量3000萬枚,但在發行前北京郵局已提前售出500餘枚。
由於該郵票中中國和蒙古、緬甸、不丹的國界線與官方國界線不符,而且沒有畫出南海諸島,被地圖出版社一名編輯檢舉,隨後郵電部緊急宣布暫停發售,今後也不再發行,全部銷毀。
另外,還有「大全國山河一片紅」的票樣,沒有正式印刷。
大一片紅曾在1999年8月以50萬人民幣的高價拍出。
猴票(中華人民共和國-198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的第一張生肖郵票。
該郵票圖案由著名畫家黃永玉繪製,圖像美觀,印刷精緻,深受集郵愛好者歡迎,因而隨著時間推移,價格水漲船高。
截至2011年,單枚猴票價格已經破萬(人民幣)。
注釋[編輯]
^(英文)PaperHeritage-Peru:1871'Trencito'issue.[2007年4月7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4月13日).
^朱祖威.朝鮮為北京奧運會發行特種印製郵票[J].上海集郵,2008(1):16-16.
^香港郵政發行「香港珍稀植物」特別郵票(附圖).[2017-08-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晏星.中華郵政發展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230.ISBN 9789570510058.
^《實用集郵學教程》第18頁,李曙光
^清代科技發展.contest.ks.edu.tw.(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中華郵政.郵票寶藏.www.post.gov.tw.
^中国邮票印制简史.cpi.com.cn.[12.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6).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邮票印刷:讲好中国故事.中國經濟網.[2016-10-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30).
^中央印製廠歷史沿革.[2009-09-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03).
^集邮常识..sxpost.com.cn.[12.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4).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郵票寶藏紅印花加蓋暫作郵票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5-06.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2014-05-29]
^紅印花小壹圓東方大觀春拍再創新高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5-29北京東方大觀2013年北京京方春季拍賣公司[2014-05-29]
參考資料[編輯]
《實用集郵學教程》李曙光著,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年9月初版,ISBN7-115-10111-6/G·776
《精彩紛呈的郵票世界》林衡夫著,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ISBN7-115-09922-6
MartinaGorgas:MerianKompass-BriefmarkeninEuropa.München,TravelHouseMedia2004,ISBN3-7742-6767-7
JoachimHelbig:Vorphilatelie.Schwaneberger,München2004,ISBN3-87858-553-5
WaldemarGruschke:Markenländer-Lexikon.BooksonDemand,Norderstedt2004,ISBN3-8334-1044-2
GuidoSchmitz:Esmußnichtgleichdie"BlaueMauritius"sein.Das"langweiligsteHobbyderWelt"undwiedasBriefmarkensammelnrichtigspannendwerdenkann.MartinSchmitz,Kelkheim2004,ISBN3-922272-91-6
GerhardWebersinke:MichelSammler-ABC.Richtigsammelnleichtgemacht!Schwaneberger,München2001,ISBN3-87858-539-X
Michel-KatalogDeutschland2005/2006.Schwaneberger,Unterschleißheim2005,ISBN3-87858-034-7
HansReichardt:Wasistwas?Band52-Briefmarken.NeuerTessloff-Verlag,Hamburg2001,ISBN3-7886-2920-7
HeinzKühne:WirsammelnBriefmarken.Mosaik,München1976,ISBN3-570-02285-4
Buschmann,Konrad:DagingdiePostab-DieGeschichtederMotorisierungderPost.Bd3.MichaelWeyand,Trier2002,ISBN3-924631-98-0
ChrisGatz:Briefmarken-PerlenausPapier.Phil*CreativGmbH,Schwalmtal1993,ISBN3-928277-08-1
S.Jakucewicz,F.-J.Könsler,M.Szwemin:EineBriefmarkeentsteht.DarstellungundErläuterungallerProduktionstechniken,Phil*CreativGmbH,Schwalmtal1999,ISBN3-928277-18-9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郵票
查詢維基詞典中的邮票。
(英文)名人郵票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集郵專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國集郵者聯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國青年集郵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國郵票競投聯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國郵票150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郵票寶藏
中華郵票在線
中國集郵信息網
漢堡集郵者圖書館協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奧地利集郵者協會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1-15
瑞士集郵者協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集郵新聞,趣聞,信息還有更多
集郵百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集郵辭典:德文,英文和法文互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郵票和集郵者史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DR的"PlanetWissen"節目:郵政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DR節目「LexiTV」:郵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郵政和遠程通信博物基金
郵政簡史
郵票歷史
經典郵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集郵者資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經典集郵者-集郵者資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文)協和飛機郵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hinuminal-在線郵票硬幣報
私人郵政"postmodern"目錄
奧地利郵票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國郵票收藏投資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世界四大平面藏品郵票•煙標•火花•酒標
閱論編紙製品容器
盒子
瓦楞紙盒
煙標
咖啡杯套
封套
外帶盒(英語:Oysterpail)
紙袋
紙板
紙杯
衛生
面紙
餐巾
擦手紙
衛生紙
濕紙巾
文具
連續報表紙
賀卡
索引卡
書信
馬尼拉文件夾(英語:Manilafolder)
郵票
明信片
便利貼
金融
紙幣
名片
優惠券
預付卡(英語:Paycard)
存摺
出勤卡
裝飾
Ingrainwallpaper(英語:Ingrainwallpaper)
壁紙
知識傳播
圖書
報紙
雜誌
相片
新聞紙
小冊子
銅版紙
感熱紙
字典紙
娛樂
碎紙片
摺紙
紙玩具(英語:Papertoys)
遊戲牌
撲克牌
其他
杯墊
表單
砂紙
防偽紙
牛皮紙
碳式複寫紙
水彩紙
原稿紙
漫畫原稿紙
濾紙
咖啡濾紙
捕蠅紙
蟑螂屋
閱論編郵政系統組件
郵件
信封
郵票
郵政系統
信箱
郵筒
郵政信箱
郵局
郵資機符志
郵政編碼
郵戳
國際回信券
智能快遞櫃
郵路
航空
水陸路
空運水陸路SAL
傳遞方式
郵差
郵輪
飛鴿傳書
砲彈
氣球
飛行船
郵件類別
信函
印刷品
郵包
郵簡
明信片
盲人讀物
附加業務
掛號郵件
保價郵件
存局候領
預約投遞
相關項目
速遞
集郵
郵政史
萬國郵政聯盟
列表
郵政系統列表
規範控制
AAT:300037321
BNF:cb119336763(data)
GND:4008242-8
LCCN:sh85105428
NARA:10643534
NDL:0057439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邮票&oldid=68335858」
分類:自2021年10月需要從南非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自2021年10月需要從西西里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需要從西西里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紙製品郵票郵件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Webarchive模板archiveis連結模板中使用無效日期參數的條目需要從南非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自2021年10月需要從德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需要從德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自2011年2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卡努里語的條目含有日語的條目含有俄語的條目含有德語的條目含有法語的條目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العربيةঅসমীয়া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alegoગુજરાતી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gure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Plattdüütsch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PolskiPiemontèis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Sicilianu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郵票- 優惠推薦- 娛樂、收藏2021年12月| 蝦皮購物台灣
你想找的娛樂、收藏網路人氣推薦郵票商品就在蝦皮購物!買郵票立即上蝦皮台灣商品專區享超低折扣優惠與運費補助,搭配賣家評價安心網購超簡單!
- 2台灣郵票- 人氣推薦- 2021年12月 - 露天拍賣
共有72699個搜尋結果- 露天拍賣從價格、銷量、評價綜合考量,為您精選和台灣郵票相關的商品.
- 3集郵迷注意!建國110年、虎年郵票登場中華郵政第四季全面發售
集郵迷注意!中華郵政公司今(9/29)表示,將於110年第四季發行4種新郵票品,分別為中華民國建國110年紀念郵票、古典詩詞郵票110年版、客庄節慶郵票 ...
- 4郵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郵票是郵政機關發行,供寄遞郵件貼用的郵資憑證。發送者為郵政服務付費的一種形式。發送者會將郵票貼在信件上,再由郵局蓋章(通常是郵戳)銷值,以用於在郵件被寄 ...
- 5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郵票寶藏
繼98年3月12日及10月14日發行「花卉郵票」系列常用郵票第1輯、第2輯後,本公司續以黃玉蘭、蕾... 常129 花卉郵票(第3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