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碩、博士論文獎」得獎公告 -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碩、博士論文獎」委員會審查流程如下:. 一、由審查初審,先剔除極少數與STS題目、內容相距甚遠的論文,之後由委員會三月共同討論決定送 ... 跳至主要內容 2021-06-08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 發佈留言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 TaiwanScience,Technology&SocietyAssociation 2021年「碩、博士論文獎」 2021年「碩、博士論文獎」是歷年投稿最踴躍的一年,共有29篇碩士論文、6篇博士論文。

「碩、博士論文獎」委員會審查流程如下: 一、由審查初審,先剔除極少數與STS題目、內容相距甚遠的論文,之後由委員會三月共同討論決定送交給相關領域的學者(特別要感謝近30位龐大的STS的學者,慷慨的允諾貢獻出自身學術專業知識與心力)。

二、一個月後,在全部審查意見回來後,「碩、博士論文獎」委員會三位委員,在避免彼此干預的情況下,先自行閱讀審查意見,排列出各自認為得獎名單,後來發現這份名單高度重疊。

三、五月中委員會三位委員,根據外審審查意見經過兩個多小時逐篇審慎討論, 決定得獎名單,仍不免有許多優秀的作品成為遺珠之憾,只能說這些論文集體見證台灣STS新一代的豐沛學術量能。

「碩、博士論文獎」委員會中研院社會所蔡友月、成大歷史所區曣中、政大創新國際學院楊智元 得獎名單 (依姓名筆畫排序)    博士論文優選獎 何俊頤   化暗為明:戰後臺灣地下水的觀測與治理 指導教授   洪廣冀、陳良治 學位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評審意見: 此論文以「治理大尺度的環境如何可能」為核心提問,並試圖聯繫國家的環境治理能力與STS所重視的現場知識生產問題,深入分析1948年以來台灣對於地下水監測系統的建立與實作。

論文結構嚴謹,在地下水議題的討論上區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討論水權與治理,另一部分討論水井與地質觀測實作。

這樣的區分看來把問題一分為二做了區隔,實際上卻能夠深入且有效地運用環境治理與科技觀測操作兩大層面的議題,並且透過歷史檔案資料的爬梳,將「如何建立國家的地下資源」與「如何訓練實用科學人才」這兩個主題的前後關聯,透過水權治理以及顯現和水文地質的觀測實作知識連結起來,呈現出台灣地下治理理性的盤根錯節現狀。

主要貢獻除了能夠針對台灣戰後技術官僚對國家發展型態的想像,進行歷史反思與評價,並對於台灣地下水治理與觀測技術,STS所關心的在地實作,透過觀測形成的權力,進行「去中心主體」的拆解論述。

在博士論文的理論與實作的結合能力上,此論文可以說運作成熟,提出重要的貢獻。

   博士論文佳作獎 李梅君   The“Nobody”Movement:DigitalActivismandtheUprisingofCivicHackersinTaiwan 指導教授   LiZhang 學位   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DepartmentofAnthropology博士 評審意見: 此論文具高度原創性,以公民科技組織g0v的「沒有人」作為人類學探討的主體,將黑客松及相關活動的參與轉化成民族學誌的田野地,詳細的探討與分析台灣數位行動主義與公民黑客的發展所呈現出的價值與社會意涵。

全文帶入STS視角,分析全球新興科技崛起下台灣案例的特殊性,一如論文文獻對話中指出,當今針對公民科技與公民黑客的研究,多是以歐美社會研究對象,對於其他地方與社會的探討則多聚焦在極權政體下透過數位科技進行的民主動員,此論文則另闢蹊徑,深入描繪與分析台灣獨特之數位行動主義,及其追求開放政府與數位治理的實作,對於理解晚近台灣開放政府的科技實作面向,具有相當的價值。

黃令名   TheBirthoftheTaipeiMetroandTechnologicalHybridityunderAmericanHegemony 指導教授   JohnKrige 學位   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TheSchoolofHistoryandSociology博士 評審意見: 此論文探究台北捷運的發展歷程中的技術與社會關係特性,承繼相關台灣戰後對技術文化的歷史研究成果,進一步探討受美國霸權影響、混血技術、工程自主等面向與國家認同的發展關係。

作者以在美國霸權(Americanhegemony)下建立的科技混種(technologicalhybridity)定位這個過程,並視北捷的建造與營運文化為一種國族打造(nationbuilding)工程。

在科技混種上,文中透過三個重要面向:知識(knowledge)、形式和功能(stylesandfunctions),以及系統(systems),分析歷史資料,這對後續的捷運社會科學研究相當有幫助。

整體而言,這是一份資料蒐及廣泛、研究分析深入,帶入STS視野,細緻以台北捷運的大型現代系統工程,論述台灣戰後技術發展特性的技術史研究,具有一定貢獻。

     碩士論文優選獎 吳柏賢   老舊石化工業設施的風險性與地方感知:以高雄市大社石化工業區為例 指導教授   杜文苓 學位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評審意見: 此論文以2018年迄今大社石化工業區降編爭議為焦點,帶入KimFortun「晚期工業主義沉積尺度和系統」多層次、多面向的研究取向,並運用Howes等人的「矛盾性基礎建設」與Boudia等人「殘留」概念,描繪大發展後、工業設施老舊崩解的時空狀態中,各個不同的社會群體、人與非人等角色,以及不同議題上關於空氣污染不同層次的複雜互動。

此研究在不同團隊合作的環境倡議架構中,結合個人的田野研究與集體的政治行動,同時深化了空污與工業社會的相關知識,並匯聚在地種種解決問題的努力。

洪崇仁   爪哇藥水科學化:假藥危機、國族主義與在地智慧的翻譯 指導教授   趙恩潔 學位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評審意見: 此論文取材新穎,問題意識極有創意,以印尼的Jamu藥水為中心,探索該傳統由藥婆或巫師挑選藥草並調製在當代印尼仍被廣泛使用的藥水,如何在透過印尼衛福部的主導下科學化。

研究者成功跳脫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二元對立,把傳統醫療的科學化定義為「科學與文化的交織計畫」,分析它們如何隨著不同社會時空被賦予不同的概念與意義,全文指出Jamu科學化時,其檢視的科學不只是藥理學或醫療,而擴及植物學、人類學等多重的學科,並指出這些學科遭到挪用與轉譯時的權力不對等關係,是一篇勇於處理高難度,高跨域的論文,值得肯定。

鄭兆庭   重構飛安:台灣飛航事故調查的科技法律爭議 指導教授   傅大為、陳嘉新 學位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 評審意見: 此論文對飛安事故處理的歷史做了精彩的回顧與分析,從案例探討台灣飛安調查的實際運作,並從規範上與事故調查中各種「劃界」,探討事故調查過程中對於飛安的知識建構對飛安管制的影響。

飛安問題及相關科技法律爭議既有文獻相當有限,加上資料取得的困難,作者能對此一問題作深入的討論,甚為難得,文末除了提出擲地有聲的政策建議,也對於調查過程排除罹難者、家屬與公眾參與提出反省,附錄所提供之申請複製起訴書及筆錄的經驗,對於未來想從事類似研究者而言,是十分寶貴的紀錄,具有高度的學術價值。

   碩士論文佳作獎 阮思瑀   識別金石:美國礦物學在晚清的傳播與再生 指導教授   洪廣冀、陳慧宏 學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評審意見: 此論文藉由《金石識別》在清末中國的翻譯與生產、市場發行、及讀者使用情況,生動地描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礦物學知識在中國形成的過程。

此論文細緻地把瑪高溫和華蘅芳將美國礦物學重要著作ManualofMineralogy介紹給中國讀者時,選擇那些內容該留下、那些該刪除,甚至那些該被加入,顯示清末西學翻譯其實是知識重組與再造的工作。

此論文最具原創性的是採用書籍史研究取向,呈現出《金石識別》的市場面、印刷方式及讀者的使用之交互影響。

周紹傑   神經多樣族群的機器人互動:以戲劇方法來達成負責任的創新研究 指導教授   林宗德 學位   國立清華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碩士 評審意見: 此論文涉及人工智能或機器人在醫療照護上的應用與倫理考量,以及神經多樣性、責任式技術創新、戲劇方法的設計等重大議題。

作者以台灣少見的理論框架(負責任創新),並採用台灣少見的戲劇模式,將機器人應用於台灣神經多樣性族群、自閉症,理解他們對於倫理議題的意見。

此論文具有一定的議題重要性,方法上也相當創新,是頗具潛力的探索性研究。

陳震遠   社會理性的建構與重構:新竹「我們要喝乾淨水行動聯盟的運動軌跡」 指導教授   洪意凌 學位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評審意見: 此論文以水資源管理為主,探討一個沒有產生「病因敘事」環境運動的發展軌跡,取材與視角頗具新意,強調行動聯盟因沒有產生「病因敘事」,反而能成功地與科學主義保持距離,進而主導了水源管理這個問題框架的持續發展,行動聯盟主導下的問題框架因此排除了科技專家。

作者雖並未繼續討論哪些技術專家屬於新問題框架,略顯可惜,但仍具有一定的貢獻。

溫志強 製造臺灣的工業人:工業職校的師生(1950-1970年) 指導教授 嚴曉珮 學位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 評審意見: 此論文以翔實的史料呈現分析台灣1950─1970年代工業職業教育,尤其是高工的建立、運作及其與美援與本地政府機構之間的互動,並以文獻和受訪者的觀點分析歷史實作中工業職業教育,指出其所培育的「工業人」重視服從紀律勝過重視勞動與技術、重視往上爬升離開工人階級勝過在工業現場發揮職人精神。

此論文對當代技職教育的長年弊病提供了實用的歷史解釋,有其貢獻。

PostViews: 7,010 文章導覽 ←【通知】2021年會論文上傳延期2021年「王玉豐年輕學者論文紀念獎」得獎公告→ 熱門文章與頁面2022年「碩、博士論文獎」得獎公告2022錄取論文【徵件】2022年博碩士論文獎徵件開始2022年會避孕科技、家庭計劃與性別政治2022報名及交通 最新文章 2022年「碩、博士論文獎」得獎公告 【活動】性別化創新在臺灣:政策推動與教研案例 重要:2022年會延期通知 2022.5.14開去國家鐵道博物館!【STSx鐵博籌備處】對談!! 「SICSS2022資訊化社會科學夏季工作坊」報名即將截止! 【活動】2022年調查研究方法研討會 【活動】WHO、臺灣生物政治民族主義的全球連結與例外治理 最新回應文章分類 文章(73) 最新消息(67) 未分類(8) 熱門關鍵字RCA STS STS大家講看麥 人文社會 人類學 傳統醫學 八仙樂園塵爆事件 公民參與 公民科學 哲學 工作坊 工程教育 成功大學 技術 日本 歷史 物質文化 生產 研究中心 碩博士論文獎 社會參與 社會學 社會研究 社會脈絡 福島核災 科學 科學史 科學哲學 科學實作 科學教育 科學知識 科學研究 科學素養 科技、醫療與社會 科技災難 科技與社會 行動者網絡理論 跨領域 通識教育 通識課程 醫學 醫學史 醫病關係 醫療史 高等教育 適用電子郵件訂閱網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站的新文章,使用電子郵件接收新通知。

一起加入其他123位訂閱者的行列 電子郵件位址 訂閱 RSS訂閱RSS-文章 版權所有©2022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TaiwanSTSAssociatio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