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概論 - 微生物學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是以科學的方法來探討與生命有關的各種事實與現象,並希望 ... 六)生殖生物會繁殖後代,細胞會分裂為二,沒有新陳代謝,生物不能稱為,沒有生殖,生物也不能活到下一代。

生殖能將原有之種族特性維持下去(species conservation)。

生殖的過程因各種生物不同,由細菌的分裂生殖(binaryfission)到高等生物的卵與精子之彼此結合成為受精卵,或在其他生物中稱為結合子(zygotes)。

受精卵然後再分化發育,這是生物之極為精采的部份。

(七)適應 生物有高度的適應能力,生物當感應到外界的變化時,從細胞、器官和個體都可能產生對應的變化,來適應環境。

透過生物的突變(mutation)和適應環境過程中所產生的篩選,因而產生了生物的演化,那就是大家所瞭解的天擇(natural selection)。

因此生物能變化形性以配合所屬的環境,但是限制生物分佈的因子很多,如水、光、溫度、食物其他生物種種,而沒有一種生物能適應所有的環境。

所以生物因地區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圖1- 10)。

同樣地,太陽系之星球中,至今為止只知地球有生物存在。

原因無它,因為限制生物生存的因子很多,只有地球適合生物之演化。

自然生成學說(Spontaneous GenerationTheory) 無論看得到或者微小到看不到,我們對於現存的生物的特徵是很容易瞭解的,我們要問的是:生命是如何形成的?怎樣才能形成有上述特徵的個體?推測生命形成最合理的機制之前,讓我們先瞭解一下,長期以來古人對生命形成觀念上的辯論。

早在希臘時期,人們相信生物是由無生物經過分解腐敗而後自然生出來的,尤其他們以腐肉生成蛆為例子,也以青蛙在田間出現是因為適當的氣候條件所致。

尤其自1675年賴文虎(Antonie VanLeuwenhoek)(圖1- 11)發現細菌以來,他們以肉汁會有細菌滋生,更是深信這種生命是自然生成的。

這便是所謂自然生成學說(Spontaneous GenerationTheory)。

人們對此深信不疑,包括大哲學家、甚至十八世紀初期的一部份科學家。

其實當時東西方的想法是相同的,我們說「物必先腐而後蟲生」便是指腐敗的肉中會生出蛆蟲,觀念相似。

西遊記描述孫悟空的誕生就是一種自然生成生命的觀念。

有許多熱心的科學家包括LazaroSpallanzani(1729—1799)、FranzSchulze(1815—1873)、Theodor Schwann(1810—1882)(圖1- 12)、JohnThydall、LouisPasteur(巴斯德,1822一1895)(圖1- 13)等人的共同努力,終於把自然生成的學說推翻。

但是巴士德學所推翻的只是肉汁中的細菌不是自然生成的,肉汁腐敗乃因為空氣中的細菌進入而腐敗發酵的,巴士德的貢獻乃在於說明細菌的作用(圖1- 14)。

而對真正的生命是如何形成,並沒有提出答案。

生命也許不會在我們現在地球的情況下發生,但是它可能在幾十億年前發生,因為那時的空氣與海洋與現在截然不同,生命極可能自然地發生。

  生命的起源之推想 那麼生命究竟是怎樣來的?這有許多不同的假設,有的說生物原來就有的,即於地球被形成的同時便存在的。

但是這種說法與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的發現並不符合。

因為地球形成約五十億年前,但是生物的起源,最早的藍綠藻化石,僅在三十億年左右,因此至少有廿億年的期間,地球沒有生物的存在。

也有一種說法,說生物是其他星球來的,隨著流星、隕石或其他方式來到地球。

這種說法也很有問題,因為它只是將生命推到別的星球,對生命之形成仍沒有回答。

再說太空中運行,其間環境如溫度的變化、輻射及大氣種種條件並不適於攜帶現在的生命形式。

那麼生命必然在地球上發生的,根據地質學、天文學之研究發現,及生物學、化學等之發現,我們推測生命形成的過程是如此的。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大約五十億年前,剛剛形成的地球是一個混混沌沌的熾熱熔體。

所含有的種種元素(我們在這過程裡不能再追問這些元素是怎樣來的,我們必須接受元素是地球形成時就有的),不斷組合、分解、再組合。

以後地球的岩石礦物慢慢的冷凝下來,許多元素原來是以原子狀態游離存在的,當溫度降低至各原子間可以形成穩定的化學鍵時,漸漸的形成了分子和化合物。

例如氧和氫化合成水H2O,氮和氫化合成氨NH3,,但是那時的氧和氮並非游離的氣體,而是還原形態的化合物。

但是由於日光,紫外線能夠充份的達到地面,且空中有放電的電能及放射性元素衰變時所發出的輻射能,大氣中具有充沛的能源。

這些能量使大氣中、地球上的物質發生很多化學作用,使得氧氣和氮氣逸出大氣,同時使甲烷(CH4) 、氨、水、氮等氣體發生化學組合作用,而形成了簡單約有機分子。

簡單的有機分子又逐步構成複雜的有機分子,而這複雜的有機分子,更進一步的組成了有獨特性質的分子系列,當這些獨特性質能夠自己能複製(self-reproducing)自己的,也就是能夠利用周圍環境的物質而製造與本身構造相似的分子—這就是生命的雛型,也是最初生命的開始,當然這經過時數億年的演變而成。

這種生命物質形成的推想是有相當的證據的,至少它有下述三個實驗可以輔證上述的說法: (1)Harold.Urey和StanleyMiller:將甲烷、氨、氫與水汽(模倣地球初期的大氣成份),在一特殊的裝置裏,作強力放電的處理,結果發現產生了胺基酸分子(amino acid),胺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單體。

(2)SidneyW.Fox等:將18—20種的胺基酸,混合加熱到熔點,可以製造有蛋白質特徵的錐狀構造。

把氨基酸組合一起就成為蛋白質,而蛋白質就是生物中重要的組成份。

(3)MelvinCalvin等:以珈瑪射線(γ—ray)作用於模擬地球初期的大氣成分,結果發現產生了嘧啶(pyrimidines)和嘌呤(purines)等屬於核酸的物質,而嘌呤和嘧啶是遺傳基因的主要成分。

所以將這些蛋白質、嘌呤類、嘧啶類以及其他約有機物質,互相結合而形成一個能自己複製的構造—原始生命。

此類能夠自己複製的分子系是什麼呢?由於有嘌呤和嘧啶分子的存在,和生物化學中去氧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核糖核酸(Ribonucleicacid.,RNA)的分子相類似。

到目前為止,也只有這兩類分子能夠自行複製,因為遺傳學家已經證明這些是遺傳的基本物質,所以從這點就可以知道它是原始生命了。

這些原始生命,可能乍生乍息,其間可能經歷過無數次的產生與解體,但是也許在某種情況之下,某種形式的生命系統,終於保存了下來。

而這最初的生命系統和今日存在的生物濾過性病毒(viruses)極其類似。

因為簡單的病毒,外邊是一層蛋白質,內部為核酸,它的構造完美、穩定並且具有自己複製的能力。

當然這種論說不是沒有不妥之處,至少到目前為止並不能夠以這種方法真正製造成原始的生命,但是這總是在目前的證據之下的合理推測,因為終究我們不可能複製地球當初的情境。

今日我們的濾過性病毒,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中,利用寄主細胞中的酵素,以進行其生長、繁殖等生理機能。

在生命最初形成時,這原始生命如何得到可以自行繁殖的酵素系統呢?,這些仍是未解決的問題。

我們從許多證據可以發現,其演化的過程可能就是依照下列的過程的: (1)由無氧而有氧:最初的生命並不需氧的存在而生活,目前地球大氣中氧氣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大氣中的水汽受到紫外線的作用而發生光解離(photodissociation),二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所產生的。

因為光合作用不可能早於細胞的出現,因而早期的細胞可能並不需要氧來生活,所以演化的過程一定是從無氧而到有氧。

(2)由無機而有機:前面所說明的實驗便是證明,生命的形成便是由無機到有機的例證。

(3)由異營(heterotrophy)到自營(autotrophy):首先的生物是靠外面的有機物質以進行生長及繁殖,由於地球上的情勢發生理化,有機物質逐漸耗用殆盡,生命陷於困境,新的自養性生命才應運而生,自養就是自行製造有機物,例如光合作用。

由於原始生命物體的形成,當然經過演化,而最早的生物化石為具有細胞構造的藍綠藻類與細菌,由於這類生物細胞,構造極其簡單,沒有細胞核,DNA股索在細胞質中排列為線狀,細胞分裂時,沒有紡綞體發生,細胞質中各部份也沒有顯著的分工現象。

有些有葉綠素,可以行光合作用,製造食物。

由於生命細胞的演化,向分工和特化兩個方向前進,慢慢複雜的演化而形成了今日複雜的生命世界。

現在我們暫且把生命形成後的演化部份不談,先回頭來看細胞的基本物質和構造,及基本的生命現象把這些現象稍為清楚的概念後,再來談演化的問題,也許對這多彩多姿的生命世界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地球上生物的起源內容 太空來的水分 銀河系氨基酸 生命來自外太空?   之二 探索外太空生命 人類祖先? 地底下之生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