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溪崩移(slumping)褶皺構造-牡丹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崩移構造能指示古陸坡的傾斜方向與古水流的流向。

此地區的崩移構造幾乎都是由北向南崩移。

崩移構造造成的地層褶曲與構造作用產生的褶縐 ... 四重溪崩移(slumping)褶皺構造-牡丹層 此露頭位於石門埔附近。

由199號縣道30.5Km處的叉路口右轉進入,直行至石門埔護岸,右轉沿著堤防前進。

約五分鐘後會遇到一叉路口,路口有大的鐵桶路障,寬度只容人及機車通行,直行約40m後會出現另一鐵桶路障。

此後路面變成礫石及柏油混雜,右側是一大片的西瓜田,在此即可見露頭。

崩移構造能指示古陸坡的傾斜方向與古水流的流向。

此地區的崩移構造幾乎都是由北向南崩移。

崩移構造造成的地層褶曲與構造作用產生的褶縐不同。

若為構造作用,則全區各層面的pole方向大致相同,且褶皺不會只限於一處。

在應力分析上,則會有一個大的應力方向,與崩移造成的方向混雜有所不同。

露頭全景。

可在照片中上方發現一明顯的地層褶曲。

但下方的第層卻很一至的往右側傾斜。

這代表了造成褶曲的因素並不是構造活動。

崩移構造細部。

野外圖解此崩移構造的成因及上下岩層。

可與上方實景圖相對比。

中央大學地質遙測實驗室張中白老師手繪。

崩移構造下方的傾斜岩層中,可見許多小規模的正斷層。

張中白老師正再向同學解釋如何區別上下盤的移動方向。

斷層擦痕細部。

野外圖解斷層面位移方式與測量方法。

並且如何在野外粗略製圖   中央大學地質遙測實驗室張中白老師手繪。

張中白老師野外講解中。

回程時約面對北北東方向拍攝。

道路的右側是四重溪河床;左側是西瓜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