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王蕙慈.圖版提供/富邦藝術基金會 - 藝術家雜誌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富邦藝術基金會成立後,最初以「無牆美術館」概念推廣的藝術展覽活動,為1997年開始的「藝術小餐車」,這個以公共藝術為基礎的展覽,邀請藝術家展出繪畫與雕塑作品,最初即 ...
延續無牆美術館精神──翁美慧看富邦藝術基金會的下一步
首頁專題文章藝術家專輯2017年藝術家專輯05|企業的藝術力
專題文章
藝術家專輯02|虎年話虎01|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12|希臘,從西方文明搖籃到現代國家11|海洋、南方與去疆界10|布魯日、福克斯頓三年展+雅典雙年展9|台灣藝術教育的場景與方法2021年藝術家專輯8|旅行的意義7|從藝術再探人與自然的連結6|藝術史中的臉、神情與內在5|上海、光州與利物浦雙年展4|當代藝術中心啟動的可能性3|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新視野2|末日與新生1|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2020年藝術家專輯12|以藝術實踐多元對話與解殖11|從藝術反思人與動物關係10|2020秋季雙年展09|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09|藝術創作的身體感知映現08|藝術與植物07|數位時代的藝術市場06|藝術上線與疫症時代05|肖像與形象04|映現時代的韓國藝術03|網路的未來想像─以藝術做為方法02|現當代雕塑發展重探01|2019視覺藝術年度回顧2019年藝術家專輯12|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11|2019秋季雙年展10|被再現的女性形象09|她者的藝術力08|藝術家的田野技藝07|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06|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05|災難與藝術04|科技.藝術.人文03|當代策展的形變與可能02|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01|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2018年藝術家專輯12|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11|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10|漫畫靈光走進博物館09|從收藏到私人美術館08|2018柏林雙年展/第12屆歐洲聲言展07|商業畫的藝術價值06|影像的敘事與擴延05|素描藝術在當代04|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02|犬之物語01|2017視覺藝術年度回顧2017年藝術家專輯12|熱帶的藝術視野11|他者現身:藝術做為實踐表意的工具10|再探現場藝術09|檔案、聲音與文化場景08|藝術與人文地理的交會07|第14屆卡塞爾文件展06|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05|企業的藝術力藝術收藏+設計專輯3│MINDFLOW原相.心流2│INTUITION&BEYOND藝.無盡藏1│MOTHERHOOD蓋婭.原生母性12│SEEINGKYOTO京都 文化古都之當代藝術巡禮10│ENIGMA生之源.萬物互聯11│造局者FRAMERS9│綠之匯流MOTHERNATURE8│WONDERLAND奇境之遇7│ARTXMUSIC藝樂無界6│BeyondtheFace:ANewApproachtoPortraiture時代肖像5│Coding悟/語2021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4│WovenCosmos集智.寰宇之構3│TheConstructors顯世錄:境造時代2│TimeCapsules時光譜:美之軸承1│ArtasAction藝術:意識興起的篝火2020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12│VISIONARY未來已來11│DIALOGUE對照記11│她:鏡觀時代She&Her:InsightsoftheArtWorld10│啟世.現象為本09│拾光:影像的創作與收藏08│非洲藝術.原生力量的萌現07│感性化外.夢奇地06│披光化影05│距象化藝術.美的雲途04│自然劇場03│潮藝當道02│時代的探針01│探藝.共時與交感2019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12│啟藝.文明史詩11│藝由心生10│光影機杼09│生命的布局08│潮藝萬象07│女藝.靈動之境06│情感博物館05│時間學04│山海經03│心之遊繫02│敘世之執念01│官覺劇場2018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12|藝之食托邦11|創變之維10|時代的拓片:穿越時光的典藏之美09|童萌會08|美之翕影07|超級結構06|疊蘊時華.典藏新詮05|歧界衍境04|奇感錦觀03|維也納現代主義02|跨時之思01|夢行者2017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12|演化移形11|森羅心景10|官覺之遇09|謬斯之約08|尚美之藝07|穿針引線06|天開創想05|曉世界.繪奇觀04|空間之塑作者專欄藝術家專欄 特別報導 ArtTaipei2021特別報導 美學漫遊 藝術視界 美術之眼 香港視線 國際傳真 評藝廣場 聚焦當代 國際藝壇 當代影像藝術關鍵詞 創意陶藝 誌上話陶 封面藝術家 封面評介 展覽評介 藝術人物 地景藝術 新書出版 策展論述 文化行政 數位藝術 圍場散步 台灣美術 藝術動態 美術館行政 名作物語 發現美術館 藝術市場 藝點觀察 當代藝術 雕塑藝術 書法藝術 建築藝術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封面紀事 藝饗美學‧名人收藏 特別報導 設計名家 設計焦點 設計博覽 文化與創意 藝術人物誌 藝術博覽 藝術焦點 藝術視界 世界大藏家 藝術收藏 收藏焦點 當代藝術 藝術話題 時尚美學 影像美學 珠寶美學 創意萬象 市場焦點 文化時潮 藝術大觀 藝術與企業 藝術跨界 建築焦點 建築觀點 藝術家工作室 文物專欄 市場觀察 藝術市場 藝術拍賣 市場專欄 建築設計 藝術龍門陣 品牌、科技、新思維 以收藏.致未來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文化行旅 山海經.風土考 博物館巡禮 設計微言 哈佛隨筆 魏蔚隨筆
02|虎年話虎01|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12|希臘,從西方文明搖籃到現代國家11|海洋、南方與去疆界10|布魯日、福克斯頓三年展+雅典雙年展9|台灣藝術教育的場景與方法8|旅行的意義7|從藝術再探人與自然的連結6|藝術史中的臉、神情與內在5|上海、光州與利物浦雙年展4|當代藝術中心啟動的可能性3|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新視野2|末日與新生1|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12|以藝術實踐多元對話與解殖11|從藝術反思人與動物關係10|2020秋季雙年展09|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09|藝術創作的身體感知映現08|藝術與植物07|數位時代的藝術市場06|藝術上線與疫症時代05|肖像與形象04|映現時代的韓國藝術03|網路的未來想像─以藝術做為方法02|現當代雕塑發展重探01|2019視覺藝術年度回顧12|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11|2019秋季雙年展10|被再現的女性形象09|她者的藝術力08|藝術家的田野技藝07|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06|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05|災難與藝術04|科技.藝術.人文03|當代策展的形變與可能02|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01|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12|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11|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10|漫畫靈光走進博物館09|從收藏到私人美術館08|2018柏林雙年展/第12屆歐洲聲言展07|商業畫的藝術價值06|影像的敘事與擴延05|素描藝術在當代04|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02|犬之物語01|2017視覺藝術年度回顧12|熱帶的藝術視野11|他者現身:藝術做為實踐表意的工具10|再探現場藝術09|檔案、聲音與文化場景08|藝術與人文地理的交會07|第14屆卡塞爾文件展06|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05|企業的藝術力3│MINDFLOW原相.心流2│INTUITION&BEYOND藝.無盡藏1│MOTHERHOOD蓋婭.原生母性12│SEEINGKYOTO京都 文化古都之當代藝術巡禮10│ENIGMA生之源.萬物互聯11│造局者FRAMERS9│綠之匯流MOTHERNATURE8│WONDERLAND奇境之遇7│ARTXMUSIC藝樂無界6│BeyondtheFace:ANewApproachtoPortraiture時代肖像5│Coding悟/語4│WovenCosmos集智.寰宇之構3│TheConstructors顯世錄:境造時代2│TimeCapsules時光譜:美之軸承1│ArtasAction藝術:意識興起的篝火12│VISIONARY未來已來11│DIALOGUE對照記11│她:鏡觀時代She&Her:InsightsoftheArtWorld10│啟世.現象為本09│拾光:影像的創作與收藏08│非洲藝術.原生力量的萌現07│感性化外.夢奇地06│披光化影05│距象化藝術.美的雲途04│自然劇場03│潮藝當道02│時代的探針01│探藝.共時與交感12│啟藝.文明史詩11│藝由心生10│光影機杼09│生命的布局08│潮藝萬象07│女藝.靈動之境06│情感博物館05│時間學04│山海經03│心之遊繫02│敘世之執念01│官覺劇場12|藝之食托邦11|創變之維10|時代的拓片:穿越時光的典藏之美09|童萌會08|美之翕影07|超級結構06|疊蘊時華.典藏新詮05|歧界衍境04|奇感錦觀03|維也納現代主義02|跨時之思01|夢行者12|演化移形11|森羅心景10|官覺之遇09|謬斯之約08|尚美之藝07|穿針引線06|天開創想05|曉世界.繪奇觀04|空間之塑 特別報導 ArtTaipei2021特別報導 美學漫遊 藝術視界 美術之眼 香港視線 國際傳真 評藝廣場 聚焦當代 國際藝壇 當代影像藝術關鍵詞 創意陶藝 誌上話陶 封面藝術家 封面評介 展覽評介 藝術人物 地景藝術 新書出版 策展論述 文化行政 數位藝術 圍場散步 台灣美術 藝術動態 美術館行政 名作物語 發現美術館 藝術市場 藝點觀察 當代藝術 雕塑藝術 書法藝術 建築藝術 封面紀事 藝饗美學‧名人收藏 特別報導 設計名家 設計焦點 設計博覽 文化與創意 藝術人物誌 藝術博覽 藝術焦點 藝術視界 世界大藏家 藝術收藏 收藏焦點 當代藝術 藝術話題 時尚美學 影像美學 珠寶美學 創意萬象 市場焦點 文化時潮 藝術大觀 藝術與企業 藝術跨界 建築焦點 建築觀點 藝術家工作室 文物專欄 市場觀察 藝術市場 藝術拍賣 市場專欄 建築設計 藝術龍門陣 品牌、科技、新思維 以收藏.致未來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文化行旅 山海經.風土考 博物館巡禮 設計微言 哈佛隨筆 魏蔚隨筆
延續無牆美術館精神
翁美慧看富邦藝術基金會的下一步
採訪撰文/王蕙慈.圖版提供/富邦藝術基金會(藝術家2017年5月504期)
富邦藝術基金會自1997年成立至今正好滿廿週年,每年在夏天舉辦的「粉樂町—台灣當代藝術展」,對於許多在台北成長或生活的人肯定耳熟能詳,這個圍繞著東區商圈開展的藝術活動,將藝術創作成功地帶進繁忙的商業區。
過去幾年來,粉樂町邀請台灣與國際知名藝術家參與展出,參展作品結合展出現場的空間條件,或靜態或動態,因跨出了白盒子空間而達到「無牆美術館」的精神。
另一方面,粉樂町也以不同於美術館、畫廊與藝術機構的展覽方式,創造出獨樹一幟的藝術形式,讓人在日常中遇見創作,讓藝術接合生活,沒有門檻、沒有階層分野,完成高難度的整合,歷時十五年完展十次的城市集體記憶。
難能可貴的是,富邦藝術基金會的工作團隊經歷開創市場消長、人事與氣候的變動,輾轉描繪出台北城東的種種輪廓。
在粉樂町暫告落幕、而基金會正好邁入廿週年的同時,執行長翁美慧與總幹事熊傳慧接受採訪,分享她們對於私人企業在推動視覺藝術與大眾接軌的重要性,以及基金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藝術家任大賢於富藝旅大廳展出作品〈線代生活〉
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翁美慧與2008粉樂町韓國藝術家權奇秀作品〈跑!〉合影
粉樂町的過去與未來
富邦藝術基金會成立後,最初以「無牆美術館」概念推廣的藝術展覽活動,為1997年開始的「藝術小餐車」,這個以公共藝術為基礎的展覽,邀請藝術家展出繪畫與雕塑作品,最初即本著將優質藝術品藉由公共空間的展出,帶動民眾欣賞藝術的思惟開展。
2001年的「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將「無牆美術館」的概念更加擴大,從被動利用公共空間展出藝術品,改為主動介入台北東區的各商店空間。
當時的策展人張元茜將展覽定位於呈現年輕的當代藝術創作,期望透過與商店空間的結合,主動將視覺藝術帶入常民生活中。
而展名則挪用1990年代末期的流行語與文化狀態:「粉」代表了當時「很」的口頭流行用語;「樂」定調在藉由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以及之後與觀者的相互對話中,達成的一種心靈愉悅狀態,儘管所有的作品不見得都在陳述一種快樂的特質;「町」做為一個外來用字,突顯了台灣廣納並反芻不同外來文化後的多元特質。
「粉樂町」在此組合下成了一個具有多重文化狀態、散布於東區巷弄的藝術角落。
執行長翁美慧表示,富邦藝術基金會自成立以來,主旨就是期望能夠將藝術美好的一面推介給民眾,因此「無牆美術館」一直是基金會在舉辦活動的核心理念。
「粉樂町舉辦至今,已經達成其階段性的任務,現在東區大部分的商家對於藝術作品的接納度更高,同時基金會在東區深耕多年也有顯著的成果。
除此之外,基金會也會推薦好的作品與展覽給富邦銀行的海外分行,期待能夠帶動公司的同仁欣賞藝術作品,在工作環境中也能培養美感。
」
「藝術小餐車」第18檔展出藝術家賈菲列(FaiyazJafri)作品〈行動小鹿〉
2015粉樂町一景,圖為美國藝術家HENSE在大安變電所的創作。
目前富邦藝術基金會預期在2021年,富邦美術館將會落成,翁美慧也指出,對基金會而言,展覽算是從無牆進化到有牆,「但我們對於分享藝術與美、教育推廣的理念並未改變。
」她提到,目前除了與Google合作將粉樂町的展覽內容全數放到網路空間分享,未來基金會也會將過去舉辦多場講座的影音內容全部上線,做到真正的開放與分享。
對此,翁美慧強調,附屬於私人企業的基金會,功能與學校、專業美術機構全然不同,「我們所面對的是一般大眾,其中有很多人可能是從來沒進去過美術館的,因此富邦藝術基金會的使命,就是要將藝術美好的一面以最具有親和力的方式介紹給民眾,至於部分藝術創作中關注較為嚴肅的議題,考量到傳達上的不易,因此基金會在選擇展出的作品或合作的藝術家,自然會以能帶來視覺或心靈愉悅的作品為主。
」
對於粉樂町活動的暫停,總幹事熊傳慧也指出活動本身在近年面臨著無法解決的困境,「粉樂町的觀展群眾有很大的比例是學生,考量到暑假的檔期最為合適,但近年因氣候異常,展期中常碰到強烈颱風,展覽的舉辦相形困難。
另一方面,東區的店家替換速度快,儘管有些店家已合作出默契,但也確實因店家替換而碰到合作上的困難,因此才決定在去年結束後停辦展覽。
」
2015粉樂町一景,薇若妮卡.蕾希妲諾娃(VeronikaRichterová)在銅山街廢置空軍眷舍,以竹枝、漂流木和回收瓶做成藝術品。
2012粉樂町參展藝術家楊.弗門的「積木修城計畫」
開放資源與藝術的推動者
粉樂町雖然停辦,但受到Google團隊的邀請,歷年來粉樂町的展覽都因此而能保留在網路空間。
熊傳慧說,粉樂町能夠入選此計畫,與展覽是散落於東區巷弄有關,換句話說,它是一個與地圖相關的展覽。
「由於是民間單位發起的活動,藝術家名單豐富,並吸引許多人觀展,加上整個展覽活動是非營利性質,最終因具有影響力與非功利為出發的態度,而獲得Google的青睞。
」熊傳慧表示,基金會除了深入東區並自主性地發行刊物《媒婆報》,過去也因為曾將粉樂町帶去香港展出獲得迴響。
「這些活動在無形中都改變了民眾對藝術的看法,最重要的是,我們把推廣藝術視為企業責任的一部分,把藝術從美術館帶出去,讓作品走進城市中與大眾共享。
」
去年隨著富藝旅飯店的落成,富邦藝術基金會也推動藝術家進駐飯店創作的計畫。
執行長翁美慧指出,除了展覽活動,基金會一直以來試著媒合藝術家的作品轉化為文創商品,「一方面這些能讓母企業,也就是富邦銀行的贈品更具獨特性,提供給集團具吸引力的實用物件,另一方面,藝術家也能因合作增加收入進而投入創作。
」目前在富藝旅飯店,特別規畫出兩個房間提供給藝術家進駐,計畫的執行結合類似駐村概念,提供環境與經濟支柱給藝術家;此外也以飯店本身的優勢,將優秀的藝術家與創作推薦給來訪的民眾。
熊傳慧補充,原則上進駐的藝術家皆由基金會挑選,不接受申請,「受限於空間條件,因此合作的藝術家以小型、軟性的作品為主,除此之外基金會也提供必要的費用如製作費與生活費給合作的藝術家。
」
由柴田英昭與松永和也兩位藝術家共同組成的「淀川技術」參與2014粉樂町,圖為松山文化創意園區展場一景。
藝術需與城市產生共鳴
在過去的粉樂町展覽,富邦藝術基金會陸續邀請了國際與台灣知名的藝術家參與,在挑選合作藝術家的條件上,多數具備視覺上的感動,並且能為觀眾創造思考的契機。
如邀請德國藝術家楊.弗門(JanVormann)在全世界進行的「Dispatchwork積木修城計畫」,加入台北東區與政大校園以積木裝修街區,讓台北也在藝術家的作品地圖上展現。
此類實際進入城市街區與之互動的創作,在在都為觀眾帶來不同於美術館的感動。
熊傳慧表示,粉樂町停辦期間,基金會並沒有因此停止活動,「《媒婆報》轉向網路、富藝旅飯店的藝術家進駐計畫,以及定期在富邦大樓的『福安紀念館』二樓舉辦的『藝術客廳』活動,都是基金會仍進行的計畫。
」除此之外,近期富邦藝術基金會也將贊助藝術家李明維於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創作,熊傳慧表示,目前基金會贊助藝術家的決策吻合以往的宗旨,形式並未有侷限,只要是在國際具有能見度的台灣藝術家,基於創造國際對話機會,台灣優秀當代藝術創作者都是基金會及富邦金控長期挹注的對象。
而讓台灣能在國際平台發光,成就台灣藝術創作者作品的全球注目,自始至終都是核心態度。
關於富邦美術館未來可能有哪些內容,以及相關的展覽形式為何?翁美慧說,美術館的前置作業仍需有三到四年的準備期,儘管細節仍未能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富邦美術館將會帶著粉樂町的經驗立足信義區,與誠品、四四南村等鄰近的單位相呼應,用藝術創造出新的文化視野。
」她並指出,美術館是全球用以識別的載體,「台北城東獨步的無牆形式,讓我們發現更多的活力及創意。
我們期待未來透過民間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展現由外入內的藝術討論,從角落到美學空間,提供民眾擷取各種美好的探索及體驗,一種始於分享再傳遞綿延的美感力量,將是令人期待的富邦藝術基金會成年後的重磅出擊。
」
回上層
延伸文章資訊
- 1財團法人富邦藝術基金會 - 活動通
富邦藝術基金會於1997年成立,以贊助推廣藝術,落實藝術教育,提昇文化品質為創立宗旨。藝術基金會透過各種文化藝術的講座、展覽、表演、活動、研討、學術研究及出版等 ...
- 2採訪撰文/王蕙慈.圖版提供/富邦藝術基金會 - 藝術家雜誌社
富邦藝術基金會成立後,最初以「無牆美術館」概念推廣的藝術展覽活動,為1997年開始的「藝術小餐車」,這個以公共藝術為基礎的展覽,邀請藝術家展出繪畫與雕塑作品,最初即 ...
- 3富邦藝術基金會將以公開申請方式,贊助30位(或團體)創作者
富邦藝術基金會將以公開申請方式,贊助30位(或團體)創作者,赴日參展GEISAI#14,並參與行前經驗分享說明會。 步驟1, 確認資格1) 只要是原創作品, ...
- 4正向關懷-藝術生活 - 富邦金控
藝術生活. 富邦文教基金會 富邦藝術基金會. 富邦致力於「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 ... 自辦藝文活動,提供臺灣原創作品及人才發表平台或透過贊助、購票支持更多優質演出。
- 5富邦藝術基金會Fubonart
財團法人依照財團法人法、民法及有關法令規定組織之,定名為「財團法人富邦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 第二條. 本會以推廣藝術、提昇文化品質為宗旨,依有關法令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