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症-精神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抽搐指的是一種驟然、重覆性、沒有目的的不自主發聲或動作。

雖然說是「不自主」,其實病人常常能在短時間壓抑住,只是無法忍太久就是了。

所以有時候家長 ...   抽搐症  作者:精神部 個案一:   小明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平日乖巧聰明,最近媽媽卻發現他老是有一些怪動作:不是拚命眨眼,就是用力搖晃頭部。

每次罵他要他不要露出這種醜態,小明就一副很無辜的樣子,說他不是故意的,只是覺得自已非這樣動不可。

解釋的同時,小明反而動得更厲害起來。

媽媽半信半疑,暫時不再責罵,繼續暗中觀察,卻發現他獨自做功課的時候非常正常,一走過去看他,就又舊態復萌,眨眼搖頭起來。

觀察到這種變化,媽媽懷疑小明是不是用這種方式引人注意,不然怎麼會沒人在場時就正常無恙?過了幾天,媽媽接到級任老師的電話,抱怨小明在課堂上不只是眨眼晃頭,甚至會突然敲桌子踢椅子,影響上課的進行。

由於和以前的小明判若兩人,老師建議媽媽帶他去看看兒童心理衛生中心,是否在心理上有什麼問題。

個案二:   小華小學五年級,個性好動調皮,從小就常常受到父母老師嚴格管教,不過其他倒沒有什麼不良的行為,功課也還不錯。

最近他的級任老師卻發現他偶而會突然發出一聲怪叫,有時連續好幾聲,不只是在下課時間,甚至連上課中也會。

注意到他的時候,常會看到他閉著嘴巴,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

過了幾天,小華變本加厲不只是怪叫,更喊出髒話:「幹」來,氣得老師罰他站,卻仍然阻止不了他。

老師懷疑他這種行為是不是跟壞朋友學來的,於是通知父母到學校來會談。

  小明和小華的奇怪表現其實都是同一種疾病,稱為抽搐症:小明的是以動作來表現,稱為動作抽搐症;而小華的則是以發聲來表現,稱為發聲抽搐症。

假如兩種抽搐都出現,而且時間超過一年以上,在醫學上有個特別的名稱,叫「土瑞症候群」。

土瑞就是發現這種疾病的一位法國醫師Gilles delaTourette,1885年他在老師─著名的神經學家Charcot(也是佛洛伊德的老師)指導下完成了第一篇描述這群病人的論文。

  抽搐症其實並不少見,主要是發生在兒童及青少年,平均年齡約為11歲,出現在男孩子比女孩子的多,比例大概是3:1。

許多孩子可能只是短暫出現一陣子,不需要什麼治療自己就會好,但也有少部份的孩子會同時出現動作及發聲抽搐,時間及嚴重度足以影響到他的生活、家庭、學業或人際關係,這時往往需要專家診斷並且給予藥物治療。

  抽搐指的是一種驟然、重覆性、沒有目的的不自主發聲或動作。

雖然說是「不自主」,其實病人常常能在短時間壓抑住,只是無法忍太久就是了。

所以有時候家長把孩子帶到門診,醫生若不小心就會沒注意到孩子正在努力克制,而錯失診斷。

光光聽家長的描述,常常會以為只是孩子調皮好動,或是適應困難藉此吸引大人注意而已。

有時候孩子會說自己只是想清清喉嚨或是伸展一下筋骨,所以外人也會當他是有意的,而非「沒有目的」。

由於臉部的症狀往往最早呈現,被診斷成眼睛鼻子過敏,打針吃藥進而減敏治療,也是在所多有。

  動作抽搐可以有很多型式,最常見的是發生在臉部,次則頭肩,然後依序是上肢、下肢及身體。

臉部的包括眨眼、做鬼臉、伸舌頭、動下顎;頸肩部則會有左右或上下搖晃頭部、聳肩、扭動脖子;上肢則可能彈、敲手指、甩動手臂;下肢可能踢、跳、抖腳、蹬足;而身體方面則可能有扭動、搖晃等等動作。

有時候動作不止是像前面所列的種種簡單動作,而是以較複雜的行為來表現:例如像梳弄頭髮、聞嗅束西、觸摸束西、碰觸自已或別人的身體、敲打束西、甚至全身上下手舞足蹈。

更奇怪的是有些動作抽搐是以模仿別人行為、逗弄別人、傷害自已來表現。

出現這麼奇怪的動作,許多家長老師或是醫生都會懷疑這個小孩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他們真的不是故意的嗎?   發聲抽搐表面上和動作抽搐完全不同,其實只是抽搐的部位是在喉嚨等發聲器官而已。

發聲抽搐也同樣有些較簡單,有些則相當複雜。

簡單的發聲例如清喉嚨、聞嗅、咳嗽、喉嚨咕嚕作響、吐痰、單音的叫聲等。

而複雜的發聲抽搐則包括學動物的叫聲、重複別人或自己的話語,最叫人驚奇是會口出髒話,像一些三字經之類的字眼。

就像我們在文章開始提到的例子,當小華在學校中喊出那種字眼時,大概沒人會料到那竟然是一種疾病吧。

  正常人有時很難想像這些動作及聲音是怎麼發生的。

其實我們平日有些行為動作是頗為相似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例如眨眼,試試看專心注意自已的兩邊眼皮,努力不要讓它們閉起來。

短時間還可以辦到,但是時間一久就會覺得怪怪的,最後還是受不了忍不住眨一眨。

或例如搔癢,有時候我們會突然覺得臉上癢癢的,雖然既沒有風沙,也沒有蚊蟲叮咬,就是覺得想抓一下、摸一下,試試看忍住不要動,隔一段時間,有時那種感覺就消逝了,有時卻愈來愈強烈。

許多抽搐症病人的感受就是這樣,身體各部位產生一種難以忍受的衝動,忍不住就會動一下、叫一下。

  抽搐症病人的主觀感受曾經是研究者很有興趣的主題,剛開始出現抽搐症狀的時候,多數的個案會覺得莫名其妙,自己也分不清是有意還是不自主,只是覺得身體變得怪怪的,時時刻刻必須用心注意控制,若是控制不住,則得想辦法閃避掩飾,以兔周圍的父母家人、老師同學覺得奇怪。

由於症狀的確可以短暫壓抑,個案常會自我要求,力求正常,然而因為不可能完完全全控制,加上四周的眼光及責備,個案總是屢遭挫折而感覺無助。

  隨著身心的發展及症狀經驗的累積,個案逐漸能察覺身體的一些蛛絲馬跡,預知抽搐症狀的發生:他們形容身體 (常常是在抽搐發生的部位)會有脹、癢、酸、痛、緊繃等各種不舒服的感覺,逐漸積蓄滿溢,直到他們非得動一動、叫一叫,那些不舒服才得以抒解,但是過不多時,同樣的過程又再度開始。

雖然個案好像比較有能力控制症狀,有時更運用一些技巧,例如在人前完全壓抑,隔一段時間找個沒人的地方痛快地動動叫叫,但是仍然難以達到完全控制,個案總是因此煩惱疲憊,甚至深懷罪惡感,自責不夠努力、言行不端。

  少部分的個案會出現極顯著的身體感覺,其強度比抽搐還令個案困擾。

根據他們描述,身體某部位的感覺異常才是他們最在意的,而抽搐只是用來暫時解除不舒服感覺的行動,是他們有意而自主的行為。

聽到這種主訴的醫師,如果不瞭解病裡的來龍去脈,常會懷疑是不是嚴重精神病患的怪異妄想幻覺。

有些臨床研究者確認這些沒有不自主動作的感覺困擾,又因其驟然、重覆、無目的、不自主的特性,稱其為「感覺抽搐」,而且認為此一症狀也有相同的藥物治療反應。

  抽搐症的病程極具變化:通常一開始常是簡單的動作抽搐,尤其是臉部的,例如不斷眨眼,出現一段時間就消失,過一陣子陸續發生其他部位及其他型式的抽搐。

發聲抽搐往往比動作抽搐晚出現一兩年,也是常先有簡單的,像清喉嚨的聲音,晚期才出現較複雜的發聲。

有些人只有動作抽搐而無發聲抽搐,較少數的人剛好相反,而所謂的「土瑞症候群」則同時或先後具有兩種抽搐。

許多孩子一輩子可能只出現短暫的一段時間,既不會持續,也不再復發;有些個案的病程卻是高低起伏,時有時無,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常難預料。

  抽搐持續的時間可長可短,有時短短一兩星期症狀就自行消逝,有時則起起伏伏,即使用藥也拖上幾個月,症狀消失的難以預測,常使醫生不確定到底是治療成功還是自然病程。

不少個案在青春期即將開始或剛開始時,症狀的型式及強度會出現較嚴重的波動變化,此時往往需要積極的藥物治療,有時甚至嚴重到需要住院。

不過大多數個案在進入成人期後,症狀趨於平緩幾乎消失,藥物治療上也較易調整掌握,不過也有不少個案報告終其一生難以控制的抽搐症狀。

  這個疾病的原因是什麼呢?是不是孩子心理出了問題?是不是功課或人際關係的壓力太大?尤其在看到比較厲害的抽搐症狀,許多家長會問,我的孩子是不是精神錯亂了?從1920到1960年代,它總是被視為心理甚至道德上的問題:意志薄弱或是個性惡劣;然而1960年後藥物 haloperidol 的治療成功,卻使人對其瞭解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

  雖然確切的病因還未肯定,但目前許多研究顯示抽搐症其實主要來自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而這種腦部功能的失常,往往與其先天體質有關。

許多抽搐症孩童的家族中,有其他輕重不一的抽搐出現在親屬之間,所以遺傳因素在病因上占了一席之地。

另外,一些調節改變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藥物,包括前述的 haloperidol及治療過動症最常用的methylphenidate,能夠改善或惡化抽搐症的症狀,也間接證明了它的病因是屬於生物性的,而非一般人懷疑的教養問題或是心理障礙。

  不過心理因素、環境因素並非完全無關,很多學齡個案是在學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例如剛開學、考試前發病或是惡化,寒暑假則症狀幾乎消失;許多孩子在公共場合症狀容易變得嚴重,專心玩耍時卻消失;緊張時特別容易出現,放輕鬆或睡覺時則不會出現;有些控制力較好、年齡較大的個案,則呈現症狀在校輕微、在家嚴重的對比。

所以,心理及環境因素的確影響病情病程,但是研究者大多同意單純的心理環境因素並非抽搐症的成因。

  其實在歐美各國,雖然抽搐症的發現已經100年,廣泛深入的研究也不過十餘年。

許多研究顯示抽搐症不單單只是所謂的「動作障礙」,有些個案會合併其它的精神疾病及行為困難,其中最常被提到的是過動症及強迫症。

  過動症的特徵是個案的活動量極高、注意力不佳以及行為衝動。

這些孩子無法專心靜坐,整天動來動去,行為衝動難以自我控制,常常成為家長及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

一部份過動症的孩子會在病程中發展出抽搐症狀,程度或輕或重,假如原來已在接受藥物治療,往往需作調整,因為治療過動症最常用的 methylphenidate(Ritalin) 會使抽搐症狀加劇。

有時一些抽搐症個案的表現較不典型,例如不明確的動作或發聲加上有意無意的壓抑掩飾,臨床上會看起來像是突然發病 (例如小學二年級)的過動症(一般過動症總是自幼即逐漸呈現,很難確定發病時間),此時若當作過動症而給予藥物,症狀反而越來越嚴重。

  強迫症的特徵則是一些有目的,反覆難止的思考或行為,例如老會一直耽心門沒鎖、瓦斯沒關、手沒洗乾淨,於是反覆檢查或清洗個不停。

強迫症狀的發生年齡一般略晚於抽搐症狀,所以即使是已經診斷的抽搐症個案,也必須注意強迫症狀的新發生,在處置上予以適當調整。

有些較複雜的動作抽搐表現如同儀式化行為,和強迫行為極為接近,也常常增加診斷及治療的困難。

  除了以上兩種病症之外,拒學、畏懼、焦慮、憂鬱及行為規範障礙等問題,臨床上也經常出現在抽搐症的個案中,往往需要相當積極密切的評估處理。

至於這些並存的行為精神問題與抽搐症的關係究竟為何,則是研究者尚在努力的目標。

  抽搐症並不是大病,但是由於表現怪異特別,不只是家長老師耽心,往往也給病童也帶來各方面的困擾;許多伴隨抽搐症狀而來的行為精神問題,更需要適當的協助處理。

臨床上的表現特殊、變化多端也帶給醫療上不少的挑戰,近年來許多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推陳出新,必能使我們更加掌握此一病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