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及其養士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爭養天下士,扶危濟弱,名動一時。

利用「養士」大量集中人才,除可提高自己聲譽和國家威望外,號召天下士,亦能壯大自己的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5.22.106.144)您好!臺灣時間:2022/06/2518:53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陳淑貞研究生(外文):CHEN,SHE-CHEN論文名稱:戰國四公子及其養士研究論文名稱(外文):TheResearchofFourChildesandTheirDisciplesDuringTheWarringStates指導教授:柯金虎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玄奘大學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門:人文學門學類:中國語文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0畢業學年度:98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94中文關鍵詞: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養士相關次數: 被引用:3點閱:1337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0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爭養天下士,扶危濟弱,名動一時。

利用「養士」大量集中人才,除可提高自己聲譽和國家威望外,號召天下士,亦能壯大自己的政治力量,稱霸於諸侯。

本篇論文即以「戰國四公子及其養士研究」為題目,全文共分六章進行論述。

首章為緒論,敘述本論文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第二章討論養士之風形成的背景,分別闡述春秋戰國以來,在政治、經濟、社會及思想觀念上的變遷,期使對養士當時的背景有更完整的認知。

第三章針對養士之風的盛行及其功用加以分析,人才倍受重視及社會風氣的推衍,使「養士」對諸侯權貴、士本身及整個社會都發揮了重要功用。

第四章聚焦於戰國四公子養士形象的探究,先對四公子生平加以介紹,次而分析比較四公子養士待客及納諫情形,並依此歸納整理四公子的評價及養士之影響。

第五章針對戰國時期食客形象加以討論,食客的身分並非一成不變,其來源廣泛,價值觀殊異,故呈現不同的性格傾向,最後以戰國時代為時間軸點,往上分析春秋與戰國養士上主客依附關係之差異,往下探討以食客取才後,歷代用人制度發展的盛衰情形。

第六章為結論,將本論文研究成果,加以歸納整理。

DuringtheWarringStates,therewerefourfamousChildes,MengChangJyun,PingYuanJyun,ShenLingJyun,ChunShenJyun,whowerewell-knownforrescuingtheweakandliftupthefallen.They,atthattime,triedverybesttoattractsomemostbrightandcleverdisciplesaroundtheworldtoworkforthemselvesrespectively.TheChildes,byraisingdisciples,attractedandretainedlotsoftalents.Insodoing,itimprovedtheirreputationaswellastheprestigeofrespectivecountries,and,inthemeantime,itfurtherincreasedrespectivepoliticalstrengthtooverpowerotherfeudalwarlords.Basedontheaboveargument,theresearchisentitledto“TheResearchofFourChildeandTheirDisciplesduringWarringStates”whichfeaturessixchapterstoexplorethissubject.Chapterone,thepreface,comprisesthepurposeofresearch,literatureresearch,researchmethodology,andresearchcontents.InChaptertwoitproceedswithdiscussionofhowthecultureofraisingdisciplesbegins.Itdepictsthechangesintheareasofpolitics,economy,society,andthinkingsothatthereaderscanhavefurtherunderstandingsofthebackgroundofraisingdisciples.Chapterthreefocusesontheanalysesofthefunctionandprevalenceofraisingdisciples.Owingtothefactthattheelitetalentsarecherishedbythegeneralpublicandtheformingofnewsocialculture,raisingdiscipleshasgreatinfluenceonthewarlords,therichandfamous,thedisciples,andthewholesociety.ChapterfouriscenteredontheimageofraisingdisciplesbyfourChildes.Itfirstintroducesthecareerofeachchildeandthencompareshowtheytreattheirdisciplesandanswerthecriticismsrespectively.Finally,itgeneralizesthecommentsregardingfourchildesandtheeffectsofdisciples.Chapterfivediscussestheimageof“dependants”duringWarringStates.Theidentityof“Dependants”willnotremainthesame.Becausecomingfromeverywhereandsharingdifferentpointsofview,eachofthemhasuniquecharacter.moreover,itaddressesthedifferencebetwee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andtheWarringStatesregard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ldesanddisciples.Atlast,itdiscussestheevolvementofpersonnelsystemthroughouttheChinesehistoryafterselectingthetalentsfrom“dependants”.Inchaptersix,itsystemizesandthenpresentstheresultofthisresearch. 目次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2第二節、文獻探討…………………………………………3一、關於《史記》文本研究……………………………4二、關於《戰國策》資料研究…………………………6三、關於其他文獻資料研究……………………………7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內容…………………………………9一、研究方法……………………………………………9二、研究內容……………………………………………10第二章、養士之風形成的背景…………………………13第一節、邦國性質的嬗變…………………………………15一、外部規模擴大,兼併戰爭激烈……………………15二、內部結構改變,部份世卿衰微……………………17第二節、社會性質的嬗變…………………………………19一、生產技術提升………………………………………20二、都市與商業逐步發展………………………………22三、井田制度瓦解………………………………………24第三節、「士」性質的嬗變…………………………………26一、時代性的轉換………………………………………26二、廣泛性的來源………………………………………29三、普遍性的角色………………………………………31四、突破性的階級………………………………………33第三章、養士之風的盛行及其功用……………………37第一節、人才的自由流動…………………………………39一、遊仕觀念的產生……………………………………40二、任能機制的形成……………………………………44三、人才任用的原則……………………………………46四、人才流動的方式……………………………………50第二節、社會風氣的盛行………………………………54一、遊說拜官之風盛行………………………………54二、逐利拜金之風盛行…………………………………57三、養士之風盛行………………………………………60第三節、儲才養士的功用…………………………………63一、諸侯權貴養士以擴充實力…………………………64二、「士」覓主以實現自我……………………………68三、遊士與養士結合……………………………………72第四章、戰國四公子養士形象…………………………77第一節、四公子生平傳略…………………………………79一、養客脫難的孟嘗君…………………………………79二、盡散家財的平原君…………………………………81三、軍事奇才的信陵君…………………………………82四、辯才出眾的春申君…………………………………84第二節、四公子養士態度…………………………………85一、屈身待客部份……………………………………86二、識才取能部份……………………………………93三、納諫氣度部份……………………………………99第三節、四公子的評價…………………………………106一、就人物性格而言…………………………………107二、就養士取才而言…………………………………113第四節、養士的影響……………………………………118一、學術上的百家爭鳴………………………………119二、軍事上的幕府形成………………………………122三、社會上的遊俠報恩………………………………124四、精神上的士德變遷………………………………127第五章、戰國時期食客形象……………………………135第一節、食客的身分變化………………………………136一、權貴舉薦…………………………………………137二、自我推薦…………………………………………139三、主動創造機會……………………………………140四、逆境中求變………………………………………142第二節、戰國四公子食客的類型…………………………144一、足智多謀而忠心耿耿……………………………145二、投機鑽營而重利忘義……………………………152三、大智大勇而積極愛國……………………………154四、捨生取義而知恩圖報……………………………156五、雕蟲小技而奢華虛榮……………………………158六、狹隘自傲而敏感多疑……………………………160第三節、春秋家臣與戰國食客之差異……………………162一、從一而終與士無定主……………………………163二、仕於主人與食於主人……………………………167三、忠主謀事與立功揚名……………………………169第四節、從食客制看人才選拔的歷史轉變………………171一、養士和軍功………………………………………172二、察舉和徵辟………………………………………174三、九品中正制………………………………………176四、科舉考試…………………………………………177第六章、結論……………………………………………181參考文獻……………………………………………………187 參考文獻【說明】書目之排列,為清楚見出學術研究的脈絡發展,分為古代典籍、近代專著、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四部分,排列順序說明於各項目後,出版年月,統一以西元為主。

一、古代典籍部份:(按朝代順序排序,朝代相同者次序依出版時間排序)周.荀況原著:《荀子集解》,(台北:台灣時代書局,1975年1月)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周.韓非原著、陳奇猷撰《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年7月)周.孫武撰、林子編著:《孫子兵法》,(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10月)周.墨翟著、王冬珍/王讚源校注《墨子》,(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5月)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秦.孔鮒撰、宋.宋咸注:《孔叢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年)秦.呂不韋撰、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8月)漢‧劉向原著、盧元駿註譯:《新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4月)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漢.陸賈原著、王利器校注:《新語》,(台北:明文書局,1987年)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1月)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1月)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1月)漢.司馬遷著、明.凌稚隆輯校:《補標史記評林》,(台北:世界出版社,1992年)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漢.王充原著、袁華忠/方家常譯注:《論衡》,(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漢.劉向編、謝浩範/朱迎平譯注:《管子》,(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4月)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1月)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1月晉.葛洪著、李中華譯注:《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南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東華書局,1967年)唐.李白撰、清.王琦集注:《李太白詩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11月台三版)唐.杜佑:《通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唐.《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唐.杜牧撰:《樊川文集》,(台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宋.蘇軾著:《蘇東坡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宋.朱熹匯編、林松/劉俊田/禹克坤譯注:《四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7年)宋.朱熹集註:《詩經集註》,(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6年8月)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湖南:岳麓書社,1994年5月)日本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二、近代專著部份:(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王余光:《中國歷史文獻學》,(台北:天肯文化出版社,1995年5月)王保珍:《中國文學家傳》,(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王基倫、洪淑苓:《四史導讀》,(台北:臺灣書局,1999年8月)王雲:《古典文學知識》,(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6月)王運熙、顧易生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五刷)王齊:《中國古代遊俠》,(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田人隆:《窮究天人通古今》,(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6月)史仲文、胡曉林:《中國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丘述堯:《史記新探》,(台北:明文書局,1992年1月)甘懷真:《中國通史》,(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1月)任天豪:《史記英雄列傳》,(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吳見思:《史記論文》,(台北:中華書局,1970年)吳福助:《史記解題》,(台北:國家出版社,1986年6月三版)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9月)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9月)余英時:《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8年4月)汪惠敏:《史記政治人物述評》,(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4月)何世華:《史記美學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4月)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杜正勝:《中國文化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李宗侗:《歷史的剖面》,(台北:文星書局,1965年3月)李勉:《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1月)李景星:《史記評議》,(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4月)李震、陳廷元:《中國歷代戰爭史》,(台北:黎明文化有限公司,1976年10月)李歷城:《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6月)李曉箏:《緃橫辯術》,(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5月)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杜維運:《中國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3月初版四刷)易中天:《帝國的惆悵》,(台北:大地出版社,2006年7月)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周虎林:《司馬遷與其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5月)林炎成:《中國的舌戰》,(台北:金陵圖書有限公司,1979年9月)林芳蘭:《史事人物和典故》,(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6月再版)林達禮:《中國五千年大事紀》,(台南:大孚書局,1990年10月)林達禮:《中國五千年》,(台南:大孚書局,2006年3月)林蓮:《中國歷史講話》,(香港:上海書局,1966年8月)門冀華編著:《圖治名臣—王安石》,(台北:旭昇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香港:南國出版社,年不詳)胡念貽:《論史記的文學價值》,(高雄復文出版社,1992年12月)姚苧田:《史記菁華錄》,(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2月)姚祖恩:《史記精華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2月二版)徐文珊:《史記評介》,(台北:維新出版社,1980年再版)晁福林:《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張其昀:《中華五千年史》,(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8月)張習孔、林岷:《中國古代著名戰役》,(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張維嶽:《司馬遷與史記新探》,(台北:崧高書社,1985年)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6月)陳文德:《戰國寡頭競爭》,(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8月)陳玟玟:《中國史話》,(台北:大地出版社,2006年10月)陶希聖:《辯士與游俠》,(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1月)許倬雲:《中國古代社會史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黃大受:《中國史綱要》,(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69年8月八版)黃大受:《中國通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3年7月初版)黃兆強:《廿二史劄記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3月)黃沛榮:《史記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7年9月三版)湯承業:《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0年6月)傅樂成著:《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0年8月)傅樂成著:《中國通史--先秦史》,(台北:眾文圖書出版社,1994年9月)傅樂成編:《隋唐五代史》,(台北:眾文出版社,1998年2月二版)楊世文、鄭曄:《縱橫家的智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4月)楊寬:《戰國史》,(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11月)楊燕起/陳可表/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3月)裴默衣:《春秋戰國外交群星》,(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年12月)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8年8月)劉紀曜:《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10月)劉惠孫:《中國文化史述》,(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劉澤華:《士人與社會(先秦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魯迅:《魯迅全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黎建球:《中國百位哲學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9月)蔡信發:《話說史記》,(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5年10月)鄭惠文:《改變中國歷史的故事》,(台北:莊嚴出版社,1987年)鄭樑生:《司馬遷的世界》,(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11月)樊樹志:《歷史長河》,(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3月)賴炎元:《韓詩外傳考徵》,(台北:台灣省立師範大學,1963年7月)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5月五版)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4月)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12月)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9月)霍雨佳:《英雄逐鹿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6月)賴漢屏:《史記評賞》,(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8月)蕭公彥:《史記:多采深情的人間》,(台北:慧眾文化出版社,1992年6月)鍾克昌:《雋永的說辭戰國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11月)韓兆琦編注:《史記選注滙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韓兆琦選注:《史記選注》,(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初版)韓兆琦:《史記博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韓復智:《中國史論集》,(台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1988年8月)蘇俊良:《漢代典章制度》,(長春:吉林出版社,2002年)顧頡剛:《史林雜誌初編》,(台北:中華書局,1963年)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4年8月)三、學位論文部份:(按博士碩士、出版時間排序)金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褚錦婷:《戰國游士的興起—中國傳統知識份子出現的社會史考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陳凱莉:《唐代遊士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巫淑如:《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6年)郭璽瑜:《尋找一個位置--中國古代士階層的角色問題》,(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張強:《史記人物成敗因素析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李洪源:《《史記.游俠列傳》析論》,(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繆曉敏:《春秋戰國之際的士人》,(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3月)謝佑昌:《東周中期邦交與士德》,(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陳天生:《《史記》戰國四公子列傳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四、期刊論文部份:(按出版時間排序)蕭良章:〈讀信陵君救趙論〉,《生力月刊》第三期,1970年6月何烈:〈中國牛耕技術的起源〉,《大陸雜誌》第55卷第4期,1977年10月許倬雲:〈兩周農作技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2卷,1977年劉澤華:〈戰國時期的士〉,《歷史研究》第四期,1987年李李:〈史記信陵君列傳之人物析評〉,《中國語文》,1988年9月張岱年:〈稷下學宮的歷史意義〉,《管子學刊》第1期,1994年韓雲波:〈試論先秦游俠〉,《貴州大學學報》第2期,1994年簡綉鈺:〈從〈馮諼客孟嘗君〉一文看馮諼與孟嘗君〉,《國文天地》10卷1期,1994年6月王澤民:〈春秋時代士階層的崛起及其社會文化性格〉,《西北民族學院》第4期,1995年趙慧峰,〈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錄用制〉,《中國行政管理》,1996年4月王光福、司秀英:〈孟嘗君父子功過考〉,《管子學刊》第1期,1996年魏聰祺:〈論戰國四公子養士態度與門客回報〉,《台中師院學報》第11期,1997年11月周光慶:〈歷史的風采:稷下學宮與稷下先生〉,《荊州師專學報》第1期,1998年杜成憲、金勇:〈稷下學宮新論〉,《黃淮學刊》第14卷第1期,1998年3月譚學書、賈永三:〈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爭奪戰和人才流動〉,《成都市委黨校學報》第5期,2001年劉德貴:〈戰國養士風尚及其影響〉,《合肥教育學院學報》19卷2期,2002年寧松夫:〈試論先秦時代的用賢機制〉,《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卷第4期,2002年12月魏聰祺:〈馮諼客孟嘗君事件評析〉,《台中師院學報》第17期,2003年6月袁禮華:〈論春秋戰國時期的游說拜官〉,《南昌大學學報》第1期,2004年鄢烈山:〈門客文化探源〉,《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6月方建春、曹鳳琴:〈春秋戰國時期幕府制度的起源〉,《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4年7月劉蓉:〈春秋時代的私徒屬〉,《史學集刊》第4期,陝西延安大學,2004年10月張忠智、莊桂英:〈鑑往知來—史記魏公子列傳新論〉,《遠東學報》第21卷第4期,2004年10月黃夏玉:〈中國科舉制以前官吏選拔制度的嬗變〉,《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5年李西亞:〈戰國四君子與呂不韋門客的比較及其啟示〉,《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第4期,2005年黃芸:〈「托於私門」和「托於諸侯」略論戰國養士之道〉,《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12月王靜:〈論史記對戰國四公子人物的塑造〉,《大眾文藝》,文史哲出版,2006年楊甯寧:〈社會變遷條件下的春秋戰國食客〉,《思想戰線》第3期第32卷,廣西大學中文系,2006年楊甯寧:〈古代的「食客」定義與身份辨析〉,《閱讀與寫作》,廣西大學中文系,2006年6月楊志文、包小忠:〈對井田制興起和衰落的一種契約分析〉,《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第4期第5卷,2006年李生:〈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展原因新探〉,《唐山師範學報》第28卷第6期,2006年11月鐘雲星:〈從「養士」的異質看司馬遷的人文關懷〉,《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0卷第2期,2008年6月李華雍、韓維志:〈論先秦文學中獨立家臣形象的意義〉,《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8年王倩影:〈淺析戰國四君子養士與秦之用人〉,河南師範大學《今日南國》第112期,2008年12月王淳:〈戰國四封君怎麼又成了四公子〉,《史學月刊》第2期,2009年王燕:〈出奔現象與春秋社會變動〉,《燕山大學學報》第10卷第3期,2009年9月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 2. 《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 3. 《史記》人物成敗因素析論 4. 唐代遊士研究 5. 戰國游士的興起:中國傳統知識份子出現的社會史考察 6. 《史記‧游俠列傳》析論 7. 尋找一個位置--中國古代士階層的角色問題 8. 東周中期邦交與士德 9. 《史記》信陵君列傳研究   1. 簡綉鈺:〈從〈馮諼客孟嘗君〉一文看馮諼與孟嘗君〉,《國文天地》10卷1期,1994年6月 2. 李李:〈史記信陵君列傳之人物析評〉,《中國語文》,1988年9月 3. 何烈:〈中國牛耕技術的起源〉,《大陸雜誌》第55卷第4期,1977年10月   1. 《史記》信陵君列傳研究 2. 《史記》戰國四公子傳中人物形象分析 3. 魏公子評述的歷史變貌 4. 《史記》人物成敗因素析論 5. 戰國游士的興起:中國傳統知識份子出現的社會史考察 6. 《史記‧游俠列傳》析論 7. 尋找一個位置--中國古代士階層的角色問題 8. 戰國策人物形象研究 9. 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 10. 從《史記》探討戰國時代的社會變化與政治運作 11. 戰國策策士研究 12. 先秦知識分子——「士」階層研究 13. 戰國遊士的興起--中國傳統知識份子出現的社會史考察 14. 《史記》秦國策士研究 15. 〈留侯世家〉暨楚漢逐鹿謀臣謀略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