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的護理 - 長者健康服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傷口感染的症狀 ; 局部症狀:, 傷口有痛楚、紅腫、發熱、水狀滲出物、腐爛、異味、出血或含膿等情況。

; 全身性症狀:, 發燒、震顫、呼吸和脈膊加速、頭痛、 ... Skiptocontent 健康晚年居家安全 傷口的護理 傷口的護理 引言 人體皮膚破損時就會形成傷口,若處理不當,便可能會受到細菌感染。

皮膚的老化及慢性疾病亦會影響傷口的癒合,所以認識傷口的種類及正確處理傷口的方法十分重要。

皮膚的結構及功能 皮膚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組成。

具保護、感覺功能、調節體温、分泌、排泄、防疫及製造維生素D等功能。

傷口癒合的過程 傷口的癒合過程可分為發炎期、增生期及重整期3個階段。

癒合的時間長短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外在和內在因素。

外在因素: 傷口長期受壓(影響血液循環)、重複受損、受細菌感染或受到不當的處理(如使用無效的消毒劑或敷料)等,這些都會減慢傷口癒合的速度。

內在因素: 年老、疾病如糖尿病、長期使用藥物、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破壞血管)、酗酒(影響營養吸收)等,這些都能使免疫力下降,使傷口易受感染,影響癒合。

傷口的種類及護理方法 急性傷口: 急性傷口多由損傷引起,如擦傷、割傷、燒傷或燙傷等。

當意外發生時,應保持鎮定,評估傷口的位置、其嚴重性及出血的情況,作出相應的處理。

沒有異物的出血傷口,可以採用「直接壓法」,在傷口上直接施加壓力,維持約5-15分鐘,以制止傷口出血。

然後清潔傷口並包紮妥當,以免傷口受到細菌感染。

若止血無效或有異物藏於傷口深處,不要試圖取出異物,以免引致大量出血,應立即到急症室求醫。

如果傷口污穢,尤其染有泥濘或鐵銹等不潔物,而傷者從未接受過破傷風疫苗,或已接受疫苗注射超過10年者,便應接受破傷風疫苗注射。

整個療程包括3次疫苗注射,完成療程後約有10年免疫能力。

如果是燒傷或燙傷,處理原則應以降温為主,以免熱力擴散至皮膚深層,可以用清水沖洗至少10分鐘,然後再用消毒無黏性敷料包紮傷口。

若情況嚴重,便應送院診冶。

慢性傷口: 指無法在4個星期內癒合之傷口,如壓瘡和靜脈性潰瘍。

慢性傷口需以無菌技術定時清潔,再以無菌(防敏感)敷料包紮,以免傷口受到感染,亦可加快癒合速度。

傷口敷料之選擇需視乎傷口狀況及護士的指示而定。

患者亦須保持均衡飲食(以攝取足夠營養),並做適量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以助傷口癒合。

壓瘡的預防及護理方法: 壓瘡,又稱褥瘡,常見於長期臥床者,是因為皮膚長期受壓、磨擦和潮濕所引起,多見於骨突處,如骶骨、足踝等,故處理原則是定時轉換姿勢,以減低傷口受壓。

患者應避免長時間處於同一個姿勢,及增加活動,若患者活動能力有限,需由家人或照顧者代為轉換姿勢。

注意避免磨擦皮膚,以減少皮膚受損。

為了保持皮膚衞生和傷口清潔,患者要每天沐浴和清潔傷口,若衣物、床單弄濕了或敷料濕透時,便應立即更換。

此外,攝取足夠營養以保持皮膚的健康也很重要。

護理傷口的原則 (1)預防感染 保持傷口清潔,換症(洗傷口及換敷料)時須執行無菌技術,確保所用物料經過消毒殺菌程序。

(2)促進痊癒 使用膠布或繃帶包紮時,不宜過緊,以免壓著傷口。

如患者不便轉動,便要按時協助轉換位置,以免阻礙血流供應。

注意均衡營養,有助傷口癒合。

(3)減少傷害 避免傷口受到不必要的損傷,如受壓、磨擦或敷料敏感等。

護理傷口要點 家中護老者須知 -護老者可按醫生的指示陪同長者到就近的診所換症,體弱或行動不便者可申請社康護理服務,詳情可在覆診時向醫生查詢和要求轉介。

家人宜留意傷口有否被感染的徵狀,有需要時提早覆診。

傷口感染的症狀 局部症狀: 傷口有痛楚、紅腫、發熱、水狀滲出物、腐爛、異味、出血或含膿等情況。

全身性症狀: 發燒、震顫、呼吸和脈膊加速、頭痛、噁心、食慾不振或身體不適等。

如有以上問題出現,情況轉壞或傷口長期未能癒合時,應儘快求醫。

安老院舍員工須知 皮膚檢查與傷口評估及記錄 目的是為了預防壓瘡和避免皮膚感染。

護理員應定期為體弱、行動不便、失禁或長期臥床的院友作皮膚檢查。

護理員可於替院友更換衣服、洗澡、更換尿片、轉換姿勢或協助社康護士換症時,觀察院友的皮膚狀況,特別是身體受壓的部位。

如發現皮膚變紅或破損,應增加姿勢轉換的次數及作適當的傷口處理。

準確的傷口評估與記錄,有助監察及掌握患者之傷口復原情況。

評估範疇包括受傷的原因及病歷、傷口的位置、狀況(顏色、大小、深度、滲液及感染徵狀)、疼痛程度及患者的營養狀況。

建議每1至2週評估1次。

若發現傷口受感染,應儘早延醫診治。

常用之清洗劑及敷料 生理鹽水(0.9%NaCl)是常用的清洗劑,它與人類的體液濃度相近,不刺激傷口組織及較少引起痛楚。

而消毒劑可能會刺激傷口或引致過敏反應。

一般沒有細菌感染的傷口,可使用生理鹽水清洗,不需使用消毒劑。

若傷口受細菌感染,則應按醫生指示處理。

一般使用之敷料包括: 紗布: 可吸收滲液。

透明薄膜式敷料: 透明半通透性之敷料,具透氣、防菌及防水之作用。

透明薄膜式敷料: 能軟化黃色腐肉,把壞死的組織除去;可吸收滲液,移除時不會黏著傷口基部;可減少換藥次數。

抗菌性敷料: 具殺菌能力,須由醫生處方。

洗傷口程序(換症程序) 換症前的準備 -在換症前的2小時內應儘量避免掃地、抹塵等工作。

-保持光線充足。

-已消毒妥當的換症車(先用洗潔精及水清洗,然後再用70%火酒消毒)。

-物料:可選用用完即棄的換症包(包括無菌症巾、鉗子、盛器、棉花球、及紗布等)、清洗劑(依據醫生指示)、口罩及手套(需要時)、污敷料袋、繃帶、膠布及剪刀。

-安排患者於舒適的位置,以方便換症,並要保障患者私隱及避免著涼。

-換症前用梘液徹底清潔雙手。

無菌技術的換症方法 -開啟無菌換症包及排好鉗子。

-將適量清洗劑倒進盛器內。

-用鉗子將舊敷料除去(若換症包內只有兩隻膠鉗,可戴上即用即棄的膠手套,把舊敷料除去)。

-如果敷料與傷口黏連,先將外層敷料除去,再用生理鹽水將內層敷料浸濕後揭去。

-用過的鉗子和舊敷料應放在污敷料袋內。

-用另外兩隻膠鉗清洗傷口和處理無菌敷料。

-用鉗夾起沾了適量清洗劑的棉球,由內而外抹拭傷口,每粒棉球只用1次,不斷重複此步驟,直至傷口清潔為止。

-用紗布將傷口輕力印乾。

-蓋上無菌敷料,用膠布或繃帶適當地固定敷料。

-注意整個過程,不要用手觸碰消毒敷料或傷口,以免傷口受污染。

換症的善後工作 -將所有用完即棄物品放在膠袋內紮緊,並放進垃圾箱內。

-換症後必須用梘液把雙手徹底清潔。

-把傷口的情況記錄於安老院院友個人健康記錄內。

請按此觀看「居家安全:傷口的護理」短片(廣東話旁白配以繁體版字幕) 請在此下載短片的文字內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