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葉癲癇(別名:顳葉性癲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 健康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顳葉癲癇症狀 · 1.語言障礙. 部分失語或重複語言; · 2.記憶障礙. 曾相識感或不相識感,或對熟悉事物產生沒有體驗過的感覺,或對過去經受過的事物的快速回憶; · 3.識別障礙. 健康猴 健康問答健康經驗疾病百科飲食百科疾病查詢 顳葉癲癇(別名:顳葉性癲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顳葉癲癇症狀 顳葉癲癇發作是腦功能障礙的結果,常有意識障礙,多見於複雜部分發作。

臨床表現主要有: 1.語言障礙 部分失語或重複語言; 2.記憶障礙 曾相識感或不相識感,或對熟悉事物產生沒有體驗過的感覺,或對過去經受過的事物的快速回憶; 3.識別障礙 包括夢樣狀態,時間感知的歪曲,不真實感,分離狀態; 4.情感障礙 在發作中表現為非常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覺,帶有自卑或被遺棄感的強烈抑鬱; 5.錯覺 表現在自覺物體的大小、距離、外型發生變化; 6.幻覺 即在沒有任何外界變化的情況下可有視、聽、味、空間感及物體成像等方面的變化。

本型的發作特點在於有意識障礙,表現為在感覺、運動等症狀的基礎上與更為複雜的症狀,如意識障礙、精神症狀等,這些症狀可單獨或相繼出現,也可擴散形成大發作而終止。

顳葉癲癇病因 圍生期因素和分娩因素(20%): 最近把圍生期的諸多因素和分娩時疾病看成是引起顳葉癲癇的高危因素。

特別是新生兒與胎盤分離進入新環境的代謝變化,經產道時可能發生的腦損傷。

致癇性驚厥(20%): 小兒的致癇性驚厥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原因。

人的顳葉病變多是局限性的和單側性的,而小兒熱病性驚厥和產傷所致的顳葉損害多為廣泛性和兩側性。

腦外傷引起的瘢痕和感染(15%): 腦外傷時所引起的腦膜腦瘢痕,顱內感染,缺氧性,變性疾病所致腦萎縮等均可成為其病因。

腫瘤(10%): 腦瘤和其他佔位性病變。

發病機制 在顳葉的鉤回,海馬回,海馬和杏仁核等都有硬化性改變,過去曾有人認為顳葉癲癇的癇灶在海馬,現經大量顳葉癇灶切除的病理證明,海馬只是顳葉受累的一部分,除發現海馬硬化外尚發現顳葉的小血管病變,微小膿腫或腫瘤,局部萎縮,瘢痕及膠質細胞增生,神經細胞變性等。

顳葉癲癇診斷 診斷 根據患者的病史及臨床表現,一般可做出初步診斷,腦電圖仍是最重要的癲癇診斷和癇灶定位方法。

鑒別診斷 需要與一些可能由於顳葉部位的腫瘤,感染灶或血管畸形引起的癲癇相鑒別,影像學表現有助於做出明確的診斷。

顳葉癲癇治療 顳葉癲癇西醫治療 顳葉癲癇的治療可以分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 1.藥物治療 是基本的治療方法,每個病人必須首先經過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鈉、撲米酮等單獨或聯合使用,當藥物治療無效時考慮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 (1)手術適應證: 1經長期藥物治療,癲癇發作頻繁仍不能控制其發作者。

2經腦電圖檢查證實癇灶位於一側顳葉者。

3雙側顳葉均有癇灶波,但經異戊巴比妥頸動脈注射試驗排除鏡面灶而確定原始癇灶側者。

4CT、MRI或X線檢查提示一側顳葉有致癇原病變者。

5一側腦室下角擴大或變形顯示有腦膜腦瘢痕癇灶者。

(2)手術禁忌證: 1兩側顳葉病變,癇性放電兩側差別不大者。

2經長期癇性發作患兒智力低下嚴重或需要輔助生活,估計難以恢復自理生活能力。

3超出顳葉範圍的廣泛性瀰散性癇灶病變。

(3)麻醉:除不能合作的病人與小兒使用全麻外,一般局麻下手術,以便術中應用腦皮層電極,探測致癇灶部位與範圍。

在左側顳葉切除時尚可進行功能定位,以避免損傷重要功能區。

(4)手術操作:採用顳葉及顳底部骨瓣開顱,將中央溝下部和外側裂顯露在手術野內,骨瓣盡量靠近中顱凹底及顳尖部,以便利於切除顳極及顳葉內基底部。

切除癇灶可在皮層電極指導下進行,如不用腦皮層電極則可根據事先確定的範圍切除顳尖及顳葉前部,如用皮層電極在切除這部分顳葉後應進行複查以無異常放電後才達手術目的。

目前顳葉癇灶切除範圍有四類方法,即 1顳極部切除。

2顳葉前部及內側基底部切除(包括海馬和杏仁核)。

3切除下吻合靜脈以前的大部顳葉。

4顳下回及顳葉外側面切除。

顳葉的切除則多使用細的吸引器,從外側裂下方顳上回開始,左側切除時應保留顳上回上部防止感覺性失語,特別注意保護側裂內血管,一般顳葉前後切除的長度以5~6cm為好,以不超過下吻合靜脈為度,切除的腦葉應包括鉤回、杏仁核和海馬的前部,側腦室下角前端常被打開,切除內側基底部時要防止損傷動眼神經與後交通及大腦後動脈,如切除顳葉的長度超過6cm時要注意視放射的損傷。

若癇灶放電超過顳葉範圍波及外側裂上方或額葉基底部時,在這些部位應補以軟膜下橫切手術以減少癇性放電的擴散。

當癇灶位於右側必要時可切除島葉的下部。

當把致癇灶切除後,應行皮層電極再探查,發現殘留之棘波灶仍應再切除,直至癇灶放電波消失,腦電節律恢復正常,在切除癇灶邊緣上要保留軟腦膜,在軟膜下把癇灶切除,這樣使術後癇灶放電就會大大減少。

(5)手術結果:當把顳葉癇灶切除後,不僅癲癇發作可以停止或減少,而且腦功能也可得到很大的改善。

根據多數病例報道的分析,顳葉切除對精神運動發作,術後完全停止或顯著減少者占80%以上;對癲癇大發作者,術後亦可停止或明顯減少;顳葉癲癇性精神障礙術後可得到明顯改善。

預後 顳葉切除是術後效果最好的術式,一般預後良好,多無重要功能的損害,對因長期癲癇發作而引起其他腦部的功能影響,術後可得到顯著的改善。

顳葉癲癇中醫治療 一:治則概述 癲癇一病,多屬本虛標實,以上盛下虛的證候為多。

在發作期雖有本虛的見症,但多以風陽、痰熱、氣逆、絡阻的"標實"症狀較為突出。

風痰濁邪蒙蔽腦竅,壅塞清陽之氣,元神失控致上盛的症狀比較明顯。

按中醫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應先以祛邪為主,可用開竅醒神,平熄肝風,清化痰熱,活血通絡,通腑洩熱轉氣等治法。

此時邪氣亢盛,證候偏實而病程短暫,所以治無緩法,應迅速的祛除病邪為好,可針藥並用,中西醫並舉。

總之,癲癇總的治療法則是消除病因,平降逆氣,穩定腦神以控制發作,調整臟腑、經絡、氣血功能,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消除病因要有針對性,有熱清熱,有痰逐痰,有瘀化瘀,有風熄風,有驚鎮驚,有積消積,有蟲驅蟲;平降逆氣,要抓住運脾,平肝,通腑,因逆氣之驟生、多因肝氣上逆,脾胃轉輸紊亂;調整臟腑、經絡,氣血功能要重在調理脾胃。

另外由於癲癇病情複雜、纏綿難愈,所以在臨床上還應注意以下的治療原則。

(一)病證結合,標本併圖 癇病在不同的病程階段,在發作期和休止期,不同的病人會有不同的病理變化。

因此中醫治癇以辨證論治為基本治則。

如明王肯堂所云"所因不同,治療亦異,如驚者安神,痰者吐之,火者清神"。

癇症為患,不外乎風、痰、火、瘀、虛,病之初起和發作之時,邪氣有餘,多為風、痰、火、瘀標證,當以治標為要。

對癲癇病的治療要中西醫辨病辨證的結合,不同的癇證其臨床表現不同,疾病轉歸有別,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樣會更切合病情,減少失誤,提高療效。

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癇病》指出"陽癇痰熱客於心胃,聞驚而作,若痰熱甚者,雖不聞驚亦作矣,宜用寒涼;陰癇亦本乎痰熱,因用寒涼太過,損傷脾胃而成陰癇,法當燥濕溫補祛痰"。

在明·魯伯嗣《嬰童百問·驚癇》中也有相關記載,認為陽癇,多為初發,治以熄風滌痰瀉火為主;癇證病久,多屬陰癇,以調補臟腑氣血為主。

在中醫辨證治療上,我的體會是應該在確立中醫病名診斷的基礎上,重視證類診斷,而諸如胎癇等的病類診斷僅是對多種類似證類的一個概括,對指導治療極不全面。

證類診斷是最基本的診斷,要辨證出病性、病位、病勢和病機轉化。

同時一定要結合西醫診斷和分類。

(二)治癇宜早,貴在辨證準確,用藥持久 早期治療,這是臨床治療癲癇非常重要的環節,只要診斷為癇病就要馬上用藥。

即使一時尚不能確認的抽搐病人,也要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及時處理,堅持治療,千萬不要延誤。

正確用藥,首先要辨證準確,在這個基礎上選擇確有療效又無明顯毒、副作用的方藥。

現在不少治癇方中用硃砂、鉛粉或巴豆等有毒之品,千萬注意勿過量,勿久服,需要長期服藥者,一定將有毒之品去掉。

一般初期或病重者可用湯劑,長期服用則以片、散、丸、丹為宜。

用藥宜簡不易繁,不要多種方藥混治。

如果已經加用抗癲癇西藥,一定不能驟減、驟停,這是必須遵循的治療原則。

由於癲癇是慢性病,病程相當長,在確定治療方案並取得效果之後,不要隨意更改,服藥時間、服藥方法、服量都要固定。

當然若治療無效或病情發生變化,還需要隨證變化治療方案。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既要千方百計控制癲癇發作,又不能以此為最終目的。

因為某些頑固性癲癇,在目前醫療條件下,中、西藥物均難控制發作,能想方法減少其發作,減輕病人痛苦,就達到一定的目的。

相反,任意加大用藥量或使用不恰當的、帶有毒性的藥物,即使控制一時,也可能因為藥物中毒,給患者帶來危險。

二、針灸治療 目前,針灸治療癲癇的療效已得到證實,並在臨床得到普遍利用。

常用的針灸治療方式有:單純針刺、針藥聯合、單純穴位埋線、埋線與藥物聯合、耳針及灸法等。

針灸治療癲癇特殊是難治性癲癇的幫助性治療,均有較好改良症狀、把持發作且幾乎沒有副作用的特點和療效優勢。

從針灸治療癲癇有效性的前景看,應深刻探討針灸治療癲癇的作用機制,進一步說明腦內遞質、調質及其它活性因子參與的情形,為臨床供給治療癲癇的新思路和最佳治療計劃。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 下壹篇:發皰性甲蟲皮炎 上壹篇:淋巴癌 推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