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面部表情範圍可以從眉毛向內傾斜到完全皺起。

... 雖然大多數經歷憤怒的人將其喚醒原因(英語:arousal)解釋為「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但心理學家指出,憤怒的人很可能對 ... 憤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系列條目情緒 愛慕(英語:Adoration) 愛意 憤怒 畏 苦惱(英語:Anguish) 煩惱 預期(英語:Anticipation) 焦慮 冷漠 喚醒(英語:Arousal) 敬畏 厭煩 信心 蔑視(英語:Contempt) 滿足 勇氣 好奇 抑鬱 欲望 絕望 失望 厭惡 不信任(英語:Distrust) 狂喜 尷尬 同理心 熱心 羨慕 欣快 恐懼 挫敗 感恩 喪慟 內疚 幸福 仇恨 希望 驚悚(英語:Horrorandterror) 敵視 羞辱 興趣 妒忌 快樂 孤獨 愛 情慾 激憤(英語:Outrage(emotion)) 恐慌 激情 憐憫(英語:Pity) 愉快 驕傲 暴怒 後悔 出世 自責 苦悶(英語:Resentment) 悲傷 薩烏達德 幸災樂禍 自信 羞恥 震驚 害羞 憂傷(英語:Sorrow(emotion)) 痛苦 驚訝 信任 驚異(英語:Wonder(emotion)) 憂慮 閱論編 憤怒,或生氣等,是一種強烈情緒狀態,涉及對感知到挑釁、傷害、威脅強烈不舒適、不合作反應。

[1][2]一個經驗到憤怒情緒的人,通常也會體驗到相應的身體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

[3]有些人將憤怒視為一種情緒,它會觸發部分戰鬥或逃跑反應。

[4]當一個人有意識地選擇採取行動,以立即停止另一種外部力量的威脅行為時,憤怒就會成為行為、認知、生理上主要感覺。

[5] 憤怒會產生許多身體、心智上後果。

憤怒外在表達可以在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生理反應、有時公開攻擊行為中找到。

面部表情範圍可以從眉毛向內傾斜到完全皺起。

[6]雖然大多數經歷憤怒的人將其喚醒原因(英語:arousal)解釋為「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但心理學家指出,憤怒的人很可能對起因有所誤解,因為憤怒會導致自我監控(英語:Self-monitoring)能力、客觀觀察能力喪失。

[7] 現代心理學家將憤怒視為一種正常、自然、成熟的情緒,幾乎所有人有時都會經歷,並且具有生存功能價值。

然而,不受控制的憤怒會對個人、社會生活品質產生負面影響[8][9],並對周圍的人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許多哲學家都警告不要自發、無法控制的憤怒發作,但對憤怒內在價值存在分歧。

[10]早期各地哲學家就已討論或處理有關憤怒的問題,但現代心理學家與其不同,另外指出了壓抑憤怒可能產生的有害影響。

[10] 目次 1哲學解釋 1.1古典時代 1.2中世紀時代 2學術觀點 3行為表現 4原因 5參見 6參考資料 哲學解釋[編輯] 古典時代[編輯] 古希臘時代,在描述、評論憤怒情緒時,哲學家對不受控制的憤怒有相對敵對的態度。

其中蓋倫和塞內卡認為憤怒是瘋狂的另一種體現,他們兩人不同意憤怒會自發性的不受控制的發作。

他們覺得受控制的憤怒有其可能性並且也有其價值,然而塞內卡覺得憤怒哪怕在戰爭中也沒有價值,他進一步總結在運動項目中變得憤怒是一種錯誤。

[11]另一方面,亞里斯多德把因不公正而產生的一些價值觀歸給憤怒,他認為這對預防不公正的出現有幫助。

[12]他還指出,憤怒的對立面是一種感知力的喪失。

[11] 人類性情的區別通常被視為是人內心不同的性格和情緒混合而形成的,塞內卡認為紅臉和紅髮的人是脾氣暴躁的,原因在於多餘的焦慮情緒。

古代哲學家對女性的憤怒情緒幾乎沒有引述,有討論的人中塞內卡認為女性相對於男性更有憤怒傾向。

[11] 塞內卡也對控制憤怒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認為要掌握憤怒的情緒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如何避免產生憤怒的情緒?如何停止產生憤怒的情緒?如何對待他人的憤怒情緒?[11]他建議,為了預防自己產生憤怒的情緒,應當一直記得會造成這一情緒的原因。

一個個體應避免過於忙碌或接觸會激怒他人的人;避免不必要的飢餓感或口渴感;聆聽舒緩心情的音樂。

[11]而為了停止憤怒的情緒,則需要個體反省自己說的話,注意到個人惱怒的緣由。

和他人打交道時,不能過於追根溯源,聽聞所有事物不一定能平復情緒。

當有人看起來冒犯到個人,需要對他先善意推定,應當去了解這一情況的完整背景。

同時,個體也要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事物,試著了解他人的動機和任何情有可原的因素,如年齡、病症等。

[11]塞內卡還建議了個人應每天對不好的習慣進行反省,對待擁有憤怒情緒的人時,冷靜是最好的應對方式,他認為和憤怒的人打交道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欺騙。

[11] 中世紀時代[編輯] 在西方的中世紀,人們繼承了古代所解釋的憤怒的概念,哲學家伊本·西那、羅吉爾·培根和托馬斯·阿奎那都認同了早期哲學家的觀點,說動物無法變得憤怒。

[11] 學術觀點[編輯] 阿喀琉斯的狂怒 古代哲學家與作家建議要抑制自發性、可能不可控制的憤怒情緒;但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抑制憤怒會妨礙解決問題。

憤怒是一種心理現象,是不可強行避免的。

行為表現[編輯] 積極的表現:由各種方式攻擊對方,藉此達到雙方落差。

或對外人進行求援,誘發對方成為弱勢。

爭吵、羞辱(謾罵)、指責、數落、猜忌、負面宣傳 暴力、鬥毆(肢體暴力)、兇殺 迫害、剝削 宣告關係的破裂 報復 革命 消極的表現:損害自我以引發對方歉疚,或引起外人為自己仗義。

抱怨 被動攻擊行為(如:拒絕履行命令) 自我傷害自殘 自殺 原因[編輯] 引起憤怒的原因有: 尊嚴、健康遭受踐踏。

不受到尊重。

當關心的人事物與價值觀不斷地被冒犯。

被強加不認同的意識形態或觀念。

(思想改造、壓迫) 急迫且重要的需求被拒絕、壓制。

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義憤,因弱者遭受不當處境,進而產生保護弱者的意志。

不斷被迫做自己非常厭惡的事。

遭受重大的背叛。

遭到霸凌、剝削、迫害。

遭到環境污染、公害。

遭到威權統治。

意見不合。

事實遭到扭曲。

純粹為了擴張氣勢。

遭到極權統治。

欲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對自己表現不滿意 參見[編輯] 七宗罪 參考資料[編輯] ^Videbeck,SheilaL.PsychiatricMentalHealthNursing3rd.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2006.ISBN 9780781760331. 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link) ^Alia-Klein,Nelly;Gan,Gabriela;Gilam,Gadi;Bezek,Jessica;Bruno,Antonio;Denson,ThomasF.;Hendler,Talma;Lowe,Leroy;Mariotti,Veronica;Muscatello,MariaR.;Palumbo,Sara;Pellegrini,Silvia;Pietrini,Pietro;Rizzo,Amelia;Verona,Edelyn.Thefeelingofanger:Frombrainnetworkstolinguisticexpressions.Neuroscience&BiobehavioralReviews.January2020,108:480–497.PMID 31809773.doi:10.1016/j.neubiorev.2019.12.002 .  ^Angerdefinition.Medicine.net.[2008-04-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3).  ^Harris,W.,Schoenfeld,C.D.,Gwynne,P.W.,Weissler,A.M.,Circulatoryandhumoralresponsestofearandanger,ThePhysiologist,1964,7,155. ^RaymondDiGiuseppe,RaymondChipTafrate,UnderstandingAngerDisorders,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pp.133–159. ^MichaelKent,Anger,TheOxfordDictionaryofSportsScience&Medicine,OxfordUniversityPress,ISBN 0-19-262845-3 ^RaymondW.Novaco,Anger,EncyclopediaofPsychology,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RaymondW.Novaco,Anger,EncyclopediaofPsychology,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JohnW.Fiero,Anger,Ethics,RevisedEdition,Vol1 ^10.010.1SimonKemp,K.T.Strongman,Angertheoryandmanagement:Ahistoricalanalysis,The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Vol.108,No.3.(Autumn,1995),pp.397–417 ^11.011.111.211.311.411.511.611.7SimonKemp,K.T.Strongman,Angertheoryandmanagement:Ahistoricalanalysis,The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Vol.108,No.3.(Autumn,1995),pp.397–417 ^AccordingtoAristotle:"Thepersonwhoisangryattherightthingsandtowardtherightpeople,andalsointherightway,attherighttimeandfortherightlengthoftimeismorallypraiseworthy."cf.PaulM.Hughes,Anger,EncyclopediaofEthics,VolI,SecondEdition,RutledgePress 閱論編各種情緒(各種情緒的分類與比較(英語:Contrastingandcategorizationofemotions))情緒 欽佩(英語:Admiration) 愛意 恐懼 急躁(英語:Psychomotoragitation) 疼痛 滑稽 憤怒 精神痛苦(英語:Anguish) 煩惱 焦慮 冷漠 警醒(英語:Arousal) 人際吸引 敬畏 無聊 冷靜 同情 輕蔑(英語:Contempt) 滿足 失敗主義 抑鬱 絕望 慾望 失望 厭惡 狂喜 尷尬 同理心 注意 熱心 羨慕 欣快 興奮 挫折 感恩 喪慟 內疚 幸福 快樂 仇恨 思鄉病 希望 恐怖(英語:Horrorandterror) 敵意 羞辱 歇斯底里 迷戀 不安(英語:Emotionalsecurity) 侮辱 興趣 敏感 妒忌 孤立(英語:isolation(psychology)) 孤獨 森林裡的孤獨 城市裡的孤獨 愛 貪念(英語:Lust) 憂鬱 物哀 忽視(英語:Neglect) 懷舊 恐慌 閉門恐慌 激情 可惜(英語:Pity) 愉快 撒嬌 驕傲 傲慢 暴怒(英語:Rage(emotion)) 後悔 排擠 悔恨(英語:Remorse) 不滿(英語:Resentment) 報復 悲傷 薩烏達德 幸災樂禍 懷念(英語:Sehnsucht) 感傷(英語:Sentimentality) 羞恥 害羞 憂傷(英語:Sorrow(emotion)) 惱怒(英語:Spite(sentiment)) 壓力 慢性壓力(英語:Chronicstress) 學業壓力 急性壓力反應(英語:Acutestressreaction) 痛苦 驚訝 好奇 擔心 世界觀 存在主義 犬儒主義 失敗主義 虛無主義 樂觀主義 悲觀主義 自閉 麻木、無感(英語:Weltschmerz) 宿命論 形上學 社會正義 隱居 厭世 閱論編心理操縱正向強化 注意 賄賂 魅力攻勢 兒童性誘拐 阿諛諂媚(英語:Flattery) 禮物 逢迎(英語:Ingratiation) 愛情轟炸(英語:Lovebombing) 讚頌 勾引 微笑 撒嬌 假慈悲 負向強化 憤怒 人格暗殺 哭 情感敲詐 恐懼散播(英語:Fearmongering) 皺著眉頭(英語:Frown) 怒視(英語:Glaring) 罪責 注意力不集中 恐嚇 嘮叨(英語:Nagging) 吹毛求疵的批評 被動攻擊(英語:Passive-aggressivebehavior) 處罰 關係攻擊(英語:Relationalaggression) 性虐待狂 羞恥(點名和羞辱(英語:nameandshame)) 社會排斥 髒話 脅迫 騷擾 指責受害人 扮演受害者 大呼小叫(英語:Vociferation) 其它技術 誘餌和開關(英語:Bait-and-switch) 欺騙 拒絕(英語:Denial) 取消編程 假情報 認知扭曲 分心 分而治之 雙重約束(英語:Doublebind) 釣魚執法 閃避(英語:Evasion(ethics)) 誇大 煤氣燈效應 好警察壞警察 灌輸 低球策略(英語:Low-ball) 謊言 最小化(英語:Minimisation(psychology)) 挪動門柱 有關自負與自尊得攻防(英語:Pride-and-egodown) 合理化 李德偵訊技術(英語:Reidtechnique) 過分失敗(英語:Settinguptofail) 特洛伊木馬(商業)(英語:Trojanhorse(business)) 尾隨 惡意軟體 垃圾郵件 釣魚式攻擊 內容 精神虐待 商品虛偽標示 霸凌 天主教罪惡(英語:Catholicguilt) 詐騙範例列表(英語:Listofconfidencetricks) 罪感文化(英語:Guiltsociety) 訊問(英語:Interrogation) 刻板印象 道德恐慌 媒體操縱 精神控制 心理競爭遊戲(英語:Mindgames) 威嚇 政治宣傳 推銷 代罪羔羊 恥感文化 抹黑策略 社會工程 社會工程學 政治化妝師 耳語運動(英語:Whisperingcampaign) 相關 反社會人格障礙 獨斷(英語:Assertiveness) 責罵(英語:Blame) 邊緣性人格障礙 向下沉淪(英語:Dumbingdown) Enabling(英語:Enabling) 謬論 蛇蠍美人 輕信(英語:Gullibility) 戲劇化人格違常 印象管理 權術 自戀 自戀型人格疾患 個人界限(英語:Personalboundaries) 勸說 知名度 投射 精神病學模式(犯罪學) 魅力 沉默螺旋 閱論編七宗罪相關罪宗 色慾 暴食 貪婪 怠惰(憂鬱) 暴怒 嫉妒 傲慢(虛榮) 相關人物 龐帝古斯主教(英語:EvagriusPonticus) 教宗額我略一世 但丁·阿利吉耶里 彼得·賓斯費爾德(英語:PeterBinsfeld) 相關作品 《神曲》 《七罪宗與四末事(英語:TheSevenDeadlySinsandtheFourLastThings)》 《七宗罪(英語:TheSevenDeadlySins(1952film))》(1952年電影) 《七宗罪(英語:TheSevenDeadlySins(1962film))》(1962年電影) 《現代七宗罪(英語:TheSevenDeadlySinsofModernTimes)》 七宗罪(1995年電影) 七大罪(2012年漫畫) sin七大罪(2012年跨媒體作品) 相關概念 罪 罪論 七宗罪相應的惡魔 三超德 四樞德 七美德 七情 六慾 五毒 規範控制 AAT:300055151 GND:4135424-2 NDL:0056401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憤怒&oldid=72377153」 分類:​情緒七宗罪各類情緒面部表情隱藏分類:​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Frysk贛語KriyòlgwiyannenGalegoAvañe'ẽ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Latina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मराठीBahasaMelayuMirandés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ਪੰਜਾਬੀ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ᱥᱟᱱᱛᱟᱲᱤSicilianu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TagalogTürkçeXitsong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ייִדיש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