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平面與岩層位態 - 首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走向與傾向互為垂直。

在測量作業中,直線方向是以方向角或方位角定義的。

方向角(Bearing)又稱象限 ... 空間平面與岩層位態 (空間平面研究系列之二) 1.前言 所謂岩層位態(Attitude),指的就是走向(Strike)-傾角(dip)或傾向(Dip direction)/傾角。

一般採用簡記如(085/50),或(N05W,50E)或(S05E,50E),都代表同一個平面。

走向與傾向互為垂直。

在測量作業中,直線方向是以方向角或方位角定義的。

方向角(Bearing)又稱象限方向角,為自N或S起算,向左或右量測之角度,其大小介於0及90間,標記方式以英文字母『N』或「S」開始,後面以『E』或「W」字母收尾,如N30°E,N45°W等;方位角(Azimuth)則又稱全圓方位角,其完全以指北起算,依順時針方向量度,標記如185。

兩者之關係可以參考圖1.1。

而部份地質學家則以Bearing代替Azimuth,Bearing是方位角,也就是一般工程師所稱之傾向。

圖1.1方向角與方位角 2.位態相關常用地質名詞    在討論到岩層位態,必須先瞭解與位態有關的常用地質名詞,在此我們將盡 可能以比較符合數學概念的方式來定義地質名詞,讓讀者能瞭解其真正意義,同 時很快的懂得如何應用數學方式求解相關問題。

2.1露頭(Outcrop) 露頭為自然作用致使地下岩層露出而可憑觀測者,常在峭壁、河谷、山區之深開挖地層或採礦場邊坡上出現。

圖2.1走向、傾向、傾角等示意圖 2.2傾向向量(Dipvector) 傾斜平面上沿重力方向滑動之直線位置向量,或傾斜平面上與走向垂直之直線向量。

圖2.1中傾斜平面CBGH上OP、BG或CH即為平面CBGH之傾向向量。

如單位位置向量為[x,y,z],則傾向α=Atan2(y,x),傾角β=Asin(z)。

2.2.1傾向(Dip direction) 斜坡面上與走向垂直之直線位置向量,圖2.1中傾斜平面CBGH上OT、BE或CF即為平面CBGH之傾向,其水平方位角(由北起算)為∠NOT。

如單位傾向向量為[x,y,z]= [cos(α)cos(β),sin(α)cos(β),sin(β)],則傾向如以單位向量表示為[cos(α)cos(()),sinαcos(0),sin(0)]。

2.2.2正傾角(Dip) 傾斜地層之不連續面單位傾向向量與自身水平投影之夾角,圖2.1中傾斜平面CBGH上OT平行於AB 或DC,OP垂直於CB,故OP之正傾角為∠FCH、∠EBG或∠TOP。

如傾向向量為[x,y,z],則傾角β=Asin(z/sqrt(x^2+y^2+z^2)),或β=Acos{[cos(α)cos(β),sin(α)cos(β),sin(β)]?[cos(α)cos(()),sinαcos(0),sin(0)]} 或β=Acos{[x,y,z] ? [x,y,0]/sqrt(x^2+y^2+z^2)/sqrt(x^2+y^2)}。

2.2.3走向(Strike) 走向為傾斜地層之不連續平面上等高線之方位角,為非向量。

圖2.1傾斜平面CBGH上直線CB或HG為走向線,水平面上之∠NOB為走向CB之銳角走向角。

計算時可選用角度較小方向的位置向量表示,以單位球體座標表示,如傾向/傾角為α/β,則走向單位位置向量為[cos(α-90)cos((0),sin(α-90)cos(0),0]。

2.2.4視傾角(Apparent dip) 視傾角為任意直線向量與其自身在水平面投影之夾角,其值小於正傾角,只有在直線與構造面傾向相平行時,才等於正傾角。

圖2.2中平面AFGD上在AG方向之視傾角為∠CAG;而在AX方向之視傾角為∠YAX。

圖2.2正傾角、走向、視傾角、側傾角及傾沒角等示意圖   2.2.5線向(Trend) 線向為直線之傾向。

圖2.2.中上AG直線之線向為AC或EG。

2.2.6傾沒角(Plunge) 傾沒角為直線之傾角,為位置向量與走向之夾角。

圖2.2中AG直線之傾沒角為∠CAG。

如直線向量為[x,y,z],則傾沒角q=Asin[z/sqrt(x^2+y^2+z^2)] 2.2.7側角或側傾角(Pitchor rake) 側角或側傾角為傾斜地層上直線與該地層走向之夾角。

圖2.2中傾斜地層AFGD上AG直線與AD走向線銳角之側角為∠DAG。

如直線向向量為[x,y,z],走向向量為[s,t,0],則傾沒角q=Acos{[x,y,z] ? [s,t,0]/sqrt(x^2+y^2+z^2)/sqrt(s^2+t^2)}   3.走向-傾角轉換為傾向/傾角 一般地表地質的野外調查工作,多利用地質羅盤(geological compass)直接量測岩層不連續面之位態、間距、填充物、粗糙度等。

地質羅盤種類繁多,何種最為適合?完全取決個人習慣,只要能量測到最正確完整資料,即符合要求。

在野外有些構造線位置在人員不能直接到達,或真正之位態不能直接量測時,此時可利用下列方式之一以間接方式取得。

(1)量測同一不連續面上任兩直線之傾向/傾角,利用向量叉積之特性或作圖法求解兩直線共平面。

(2)同一不連續面上構造線,在不同觀測點,利用地質羅盤(附有望遠鏡者)量測其在視線投影面上之側角,先求含構造線之投影平面線向/傾角,再求含投影線之兩平面交線,最後求出構造線所在之真正位態。

(3)利用測量儀器,測量不連續面上任意3點不共線之(x,y,z)座標求平面之真正位態。

野外地質調查時,一般地質師多喜歡將走向-傾角標記為NxxxE(W)-yyE(W)。

如何將走向-傾角轉換為傾向/傾角,可依照下列原則處理: (1) NxxxE走向,傾角yyE時,傾向=(xxx+90)°,傾角=yy° (2) NxxxE走向,傾角yyW時,傾向=(xxx+270)°,傾角=yy° (3) NxxxW走向,傾角yyE時,傾向=(90-xxx)°,傾角=yy° (4) NxxxW走向,傾角yyW時,傾向=(270-xxx)°,傾角=yy°   3.座標系統與空間平面 有關本報告所引用座標系統(已在V字法則介紹過,詳圖3.1),採用x為水平面(或赤道面)上指北(N)座標,y為水平面上指東(E)座標,z則為垂直x、y平面之朝下座標,且x、y、z互相垂直並成右手螺旋(大拇指朝下)定則。

單位位置及單位法線之朝下向量,以單位球體座標(1,α,β)表示為: r=[x,y,z] =[cosαcosβ,sinαcosβ,sinβ] n=[a,b,c]=[-cosαsinβ, -sinsαsinβ,cosβ]   圖3.1直角座標系統示意圖   考慮一般平面方程式(圖3.1):  Ax+By+Cz=D………………(3.1)              圖3.2空間平面示意圖 如其通過座標原點O(0,0,0),即空間平面通過地球球心時,則D=0, 故Ax+By+Cz=0……………… (3.2) 方程式(3.1)中,如z(高程)= k(常數)時,空間平面方程式Ax+By+Cz=D,可化為Ax+By=D-Ck=E之直線系(等高線)方程式,i.e.  Ax+By=E……………… (3.3) 上述直線系代表不連續面之走向方程式,如要以向量(取方位角較小之方向)表示時,為L=[-B,A,0]。

式(3.3)微分可得:(dy1/dx1)=-A/B=tan(ρ)( ρ為走向線與x(N)軸在x-y平面之夾角),另由位置向量定義(B/A)=sin(α)sin(β)/cos(α)sin(β)==tan(α)=(dy2/dx2),此表示α與ρ相差90°。

圖3.3單位立方體與平面關係示意圖 圖3.3中平面ABGH之∠DAH為因其為平面DAH為鉛垂面(平行於包含平面ABGH之傾向與傾向向量),故其正傾角(β),利用兩相量點積定義可得: cos(β)==,β=45.0°,另由AH=[0,1,1]=[0,,] =[cos(α)cos(β),sin(α)cos(β),sin(β)],可得α=90°,β=45.0°。

平面ABGH上向量任意向量AG=[1,1,1],因其不與走向垂直,故∠CAG為視傾角q,AC為向量AG在水平面上之投影,稱之為線向, AG與走向AB夾角∠BAG為AB在傾斜平面ABGH上之側傾角或側角p。

AG視傾角∠CAG,依向量點積公式,由 cos(q)==,q=35.264°。

另AG =[1,1,1]=(,,)= [cos(p)cos(q),sin(p)cos(q),sin(q)] ,可得p=45°,q=35.264°。

側傾角∠BGA=cos ()=54.736°。

上述解法可另由平面方程式定義及向量觀念求得相同結果。

如令平面上任意單位位置向量[xc,yc,zc]=[cos(p)cos(q),sin(p)cos(q),sin(q)] ,則由平面上任意向量必須與其平面法線相互垂直,則平面方程式可寫成  acos(p)cos(q)+ bsin(p)cos(q)+csin(q)=0……………… (3.4) 式(3.4)中如p已知,則可解出視傾角(q);反之,如q已知,則可解出線向(p)。

另如平面之位態(α/β)已知,則平面走向向量與任意線向向量[xc,yc,zc] 之側傾角(γ),可由走向向量(兩方向角取較小者)與其平面上任意線向向量之點積求得: Cos(γ)=[cos(α-90)cos(0),sin(α-90)cos(0),sin(0)]‧[cos(p)cos(q),sin(p)cos(q),sin(q)]   =[cos(α-90,sin(α-90),0)‧[cos(p)cos(q),sin(p)cos(q),sin(q)] …………(3.5) 以(150,30)為例,[a,b,c]=[0.4430,-0.2500,0.8660],求其在p=80時之視傾角q: (0.4430*0.1736-0.2500*0.9848)cos(q)+0.8660sin(q)=0 ,ie. 0.1682cos(q)=0.2462sin(q) à q=11.11° 線向位態(80/11.11)時,單位位置向量[xc,yc,zc]=[0.1704,0.962,0.1937],則 cos(γ)=[0.4430,-0.2500,0.8660] [0.1704,0.962,0.1937]=0.9219 à γ=22.80° 表3.1為利用Excel試算表計算130/30平面上傾向變化時視傾角及側傾角之結果。

  表3.1 30/30平面上傾向變化時視傾角及側傾角    4.空間平面三已知點求岩層問題   已知空間平面上不共線3已知點求解平面方程式之問題,是初、高中簡單數學問題,本不值得討論。

但在地質學上,3鑽探孔位置岩心座標求岩層位態,岩層不連續面上不共線3點座標,露頭地質圖岩層位態求解(含作圖法或數學法)等多屬三點問題(Three point problem),因其涉及如何取得正確的方位角?如下面之露頭地質圖(圖4.1)上,取同一條露頭線上任意3點(如取高程相等2點最為方便,3點間距愈大答案愈正確),高程相等2點連線方向角為走向,自第3點作走向線之垂直線,量取第1點位置與第3點位置高程差絕對值∣z∣除以第3點至垂足點水平距離(h),則傾角β=Atan(∣z∣/h)。

至於數學解法,則有2向量叉積(Cross product)及解聯立方程解法。

假定平面方程式為ax+by+cz=d(d≠0),將3點座標代入方程式中可得:     圖4.1露頭地質圖(60/30)   a*x1+b*y1+c*z1=d a*x2+b*y2+c*z2=d a*x3+b*y3+c*z3=d 解3聯立方程式可得a=p*d, b=q*d,c=r*d(p,q,r為實數),α=Atan2(q*d,p*d)=Atan2(q,p),β=Acos[r*d/sqrt((p*d)^2+(q*d)^2+(r*d)^2)]= Acos[r/sqrt(p^2+q^2+r^2)]。

或解下列兩方程式, a(x2-x1)+b(y2-y1)=-c(z2-z1) a(x3-x1)+b(y3-y1)=-c(z3-z1) 得:a=m*c, b=n*c,c=1*càα=Atan2(n,m),β= Acos[1/sqrt(m^2+n^2+1)] 平面法線向量[a,b,c]三分量為相對值關係,解方程式時可假定d為不等於0之任意值(如1,10,-1,-10等)。

表4.1為露頭地圖上3點Pt1(-130.5,131.2,40),Pt2(24.5,41.4,40),Pt3(-33.6,36.5,20) 由第1,2點可算出走向向量為[155,-89.8,0],走向角為Atan2(-89.8,160)=329.91或149.91°。

依據3點原理所計算出之(a,b,c)=(-0.2557,-0.4449,0.85770),β=Acos(0.8566) =30.9 4°;依α=Atan2(-0.2557,-0.4449)=239.34,惟最後答案卻取59.34°,理由為何?容我在此賣個關子。

如讀者仍不明白,請看圖4.2中法線與傾向方向,或許就會明白原因。

本文所引用之Excel試算表,可上網http://www.chday169.url.tw下載。

  表4.1三點問題解法   圖4.2法線與傾向方向關係示意圖 首頁 | 空間平面與岩層位態 | 空間平面與等角度投影 | 空間平面與等面積投影 | 空間平面與岩層構造線 | 空間平面與隧道開挖 | 空間平面與岩楔及幾何性質計算 | 空間平面與鑽探取樣求位態 | 空間平面與隧道開挖穩定分析 | 空間平面與等密度圖製作 | 空間平面與露頭地質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