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組織- 阿孝上課:新聞學 - Google Site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 主編責任制:以編採分離制為主體,但由編輯負責協調整合相關人力、科技和新聞資源,可以克服分工過細產生的缺點。

肆、組織化個人. 1. 阿孝上課:新聞學搜尋這個協作平台 阿孝上課新聞編輯數位傳播網路新聞專題新聞學媒介實務生命力新聞教學群組阿孝札記 目錄A1我的學習A2咱來比報B1新聞定義B2新聞市場B3公共新聞B4新聞產製C1客觀報導C2公民新聞C3新聞編寫D1媒介真實D2真實建構E1新聞倫理F1閱聽分析G1數位知能 作業01新聞比報02讀書報告03參與事件 連結A1阿孝教學網A2阿孝札記A3輔大新聞傳播學系B1馮建三個人網站B2媒體改造論壇B3目擊者雜誌B3中華傳播學會C1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2Stopthepresses!C3OnlineJournalismReviewD1傳播工作者一定要聽的演講D2台大演講網D3開放式課程網頁 最近的協作平台活動清單由陳順孝建立習作繳交由陳順孝建立B2新聞市場編輯者陳順孝新聞學1021教學計畫編輯者陳順孝A1我的學習編輯者陳順孝ViewAll 新聞學1021教學計畫‎>‎ 新聞組織 新聞組織:控制與保護的中樞   壹、大量而快速產製資訊的組織 1.     廿四小時運作 2.     以快速、大量、定額生產新聞為目標的機構 3.     組織科層化,上統合下分工 4.     運作彈性、調度靈活,似足球隊形(相對於棒球隊形、籃球隊形) 5.     特重時效,先求有再求好;除了正確性外,截稿時間重於一切 6.     責任制,上班時間與長短不固定,到媒體上班的時間長度往往與貢獻成反比 7.     會隨社會與媒體情境的改變而調整組織,並非一成不變(如網路時代)   貳、新聞採訪網守千株待萬兔 1.     為了把多變的採訪工作例行化、以最少的人力和時間得到最多的資訊而建立 2.     通常部署在能每天或經常大量供應具時效性資訊的定點 3.     這些定點集中在大國、大城市、合法的大機構 4.     這些機構通常是某類資訊的流通中心(如罪案通常會上報警察局),或本身就是新聞的製造中心(如立院、政院) 5.     從這些定點得到的新聞通常是重大的、類型化的、官方形塑或認可的題材, 6.     採訪網實際涵蓋的社會機構、報導的題材只佔應涵蓋、應報導的一小部分,且其分布具有偏倚性 7.     採訪網的優點在能使記者易於掌握新聞、不易漏,缺點則是:依賴消息來源過深以致被操縱、淪為大機構公關人員的傳聲筒(沒心力去挖內幕)、新聞雷同性高且高度類型化、記者聯誼會分贓、只知記者互鬥不知有讀者(相互否認、寫些同業而非讀者注重的新聞)   參、編採合一與編採分離 1.     編採分離制:編輯與記者平等、平行運作,不相統屬;利於大兵團作戰,缺點是編採溝通不良。

2.     編採合一制:主編指揮記者、小兵團作戰;優點是團隊默契佳,缺點是各團體易成獨立王國,整個報紙缺乏整體風格 3.     混合制:核心版(如一至五版)新聞流通性大,採編採分離以求靈活;專業版(如體育)獨立作戰,採編採合一以求專業。

4.     主編責任制:以編採分離制為主體,但由編輯負責協調整合相關人力、科技和新聞資源,可以克服分工過細產生的缺點。

  肆、組織化個人 1.     政策執行者而非決策者 2.     當個人意志與組織意志衝突時,須以組織的意志為意志 3.     只有在組織懶得管的範疇才能有個人的空間 4.     久而而之會將組織的意志內化個人的意志,不須操控即已馴服   伍、新聞室的社會化 1.     媒體在甄選新人時,會選擇與自己立場相近或立場不太明顯、具有「可塑性」的人 2.     新人在應考一個媒體時,通常已喜愛或至少不討厭其觀點 3.     新人錄取後為了答謝賞識、求表現,常以媒體的政策為奮鬥目標,而欠缺反省 4.     新人初期不懂基本技藝,向老手學習,在學習技藝過程中把隱身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吸收了 5.     由於組織具有權威和制裁力量、自己又渴望升遷,有時明知被控制也自我欺騙 6.     對記者的控制往往是隱晦的,由記者自行揣摩;對編輯則常直接下指令 7.     社會化往往在編輯記者不自覺的情況下進行,甚至完成   陸、網路時代的新聞組織 1.     同心圓工作團隊(編制員工、加盟員工、活躍讀者、一般讀者) 2.     變形蟲組織 3.     從生產導向到編輯導向   柒、參考書目 1.      李金銓(1984,修訂再版)︰大眾傳播理論,第4章第1節「傳播機構是龐複的科層組織」,頁61-63;第2節「傳播組織 的『中間人』」,頁63-64;第3節「新聞組織如何處理空間與時間」,頁66-71。

台北︰三民。

2.      竹內郁郎編,張國良譯(1989)︰大眾傳播社會學,第3章第3節「大眾傳播媒介的內部」,頁42-48。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      李瞻編(1985,再版)︰新聞採訪學,第4章第3節「採訪部的新聞路線」,頁28-33。

台北︰政大新聞所。

4.      B.Roshco著,姜雪影譯(1993)︰製作新聞,第5章「新聞路線與消息來源的選擇」,頁95-126。

台北︰遠流。

5.      密蘇里新聞學院寫作組著,褚高德譯(1986)︰新聞寫作教程,第2講「報紙編輯部內部工作情況」,頁19-39。

北京︰新華出版社。

6.      陳順孝(1993)︰台灣報社編輯的守門行為,第4章「自由時報的組織結構及其運作流程」,頁93-117。

台北︰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7.      楊士仁(1989)︰透視經濟新聞,第5篇第1章「前瞻部隊的編組與運作」、第2章「機動部隊的編組與運作」、第3章「後勤部隊的編組與運作」、第4章「編輯部的『鐵三角』」、第5章「紐約時報的編輯作業」,頁457-595。

台北︰聯經。

8.      汪琪、彭家發(1986)︰「時代」的經驗。

台北︰東大。

9.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第1章「新聞部的結構與角色」,頁11-26;第2章「新聞製作的流程」,頁27-42。

台北︰遠流。

  Comments Signin|RecentSiteActivity|ReportAbuse|PrintPage|PoweredByGoogleSite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