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成立背景 - 黄埔军校同学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黄埔军校成立背景 ... 黄埔长洲岛位于广州市区东南20多公里处,是一座山峦起伏、树木丛生、四面环水、方圆6平方公里的美丽小岛,岛上筑有炮台多处,隔江 ... 首页 本会介绍 黄埔要闻 各地动态 黄埔论坛 黄埔杂志 天下黄埔 黄埔资料 视频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成立背景 日期:2008-06-2515:13:00 来源: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埔长洲岛位于广州市区东南20多公里处,是一座山峦起伏、树木丛生、四面环水、方圆6平方公里的美丽小岛,岛上筑有炮台多处,隔江与鱼珠、沙路炮台并峙,构成自古以来长洲军事要塞,是由海上和虎门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门户。

清朝末年,还在这里创办了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这两所学校的原址上,创办了“黄埔军校”,它的全称是“陆军军官学校”,后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名虽多次变更,但校址不变,通称黄埔军校。

   1924年(民国13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

   孙中山想建立一所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学校的愿望已有很久了。

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以来的失败教训,深深感到依靠军阀的武装是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同时,列宁领导革命军队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也使他得到很大启发。

   1921年(民国10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

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孙中山欣然接受这个建议。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后,孙中山下定了建立军校和革命军队的决心。

他回到上海就多次与李大钊、林伯渠、陈独秀等共产党领导人商谈,与苏联代表越飞会谈,要求中国共产党和列宁派人帮助。

   1923年8月,他委派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和共产党代表张太雷等4人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政治、军事。

他还亲自勘定黄埔长洲岛做校址,把建校工作抓得很紧。

中国共产党派李大钊、林伯渠等人也与孙中山进行多次会谈,讨论了两党合作共同革命问题和如何建立革命军队问题。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在广州钟楼召开,宣告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会议期间,正式决定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

同年1月24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长,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邓演达、张家瑞为筹备委员。

中国共产党委派张崧年(申府)参加筹备工作。

   1月28日,孙中山指定以黄埔长洲岛的原清代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为军校校址。

2月6日,在广州南堤设立黄埔军校筹备处。

孙中山并先后聘请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加伦为军事顾问。

   2月21日蒋介石突然辞职回上海,后返浙江奉化,并发放遣散费,几致军校流产。

2月23日,孙中山在蒋介石致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辞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职的函件上批示“不准辞职”。

在同一天,孙中山派廖仲恺代理该委员会委员长,负责筹建军校。

不久,孙中山派许崇智到奉化劝告蒋介石回校,蒋介石于4月间才重返广州。

5月上旬,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委派廖仲恺为驻校国民党代表;第一期学员500人也全部入校。

5月5日,黄埔军校最终正式成立并开学了,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两年前的6月16日,是陈炯明叛变革命的日子,两年后,孙中山选择这个特殊的日子作为军校的开学典礼日,是要人们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为建立一支革命的军队而无私奉献、努力奋斗。

   6月16日国共两党人士500多人,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

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的身份亲临致词,发表重要演说,指明军校宗旨: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他在这个著名的开学演说中号召全体师生:“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不“贪生畏死”。

他还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军校大门上: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孙中山还亲自制订了"亲爱精诚"的校训,批准了军校校歌。

   军校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总理、校长、党代表组成校本部。

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部和总教官室。

后增设教育长、参谋处长,教授部与教练部合并为教育部,政治部一仍旧制,其他各部均改为处。

后又增设军法处、军械处和入伍生队总队长。

教学贯彻执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针。

军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为多;还有来自越南、朝鲜、马来亚和泰国的革命青年。

   黄埔军校建立后,孙中山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方针政策上给予巨大的关心和指导,同时孙中山也非常关心军校的建设和发展。

1924年8月31日军校开学两个多月后,孙中山就到军校视察。

以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军校“海关楼”小住,检查工作,听取汇报。

要求师生严格掌握“政治与军事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方针,并根据“亲爱精诚”的校训,倡导“团结”、“牺牲”、“奋斗”三大精神。

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先生为商讨国是北上之前,特来军校检阅学生的演习,赞许学生“忍苦耐劳,努力奋斗”,还叮嘱师生:“不论是国民党员或是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都应该把鲜血流在一起”。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重,当他获悉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骨干的东征军胜利的消息时,马上电告广州黄埔学校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和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要爱惜黄埔学生,并对随军东征的学生表示亲切的慰问。

当军校领导向学生们宣读孙中山先生发来的电报,宣布军校学生克日开拔返校时,全体学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军校的学生在孙中山办校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学习和训练,具备了良好的政治、军事素质。

1924年10月,军校师生参加了平定广东商团之乱,首树军威。

1925年参加两次东征和南征,先后击溃了陈炯明、申葆藩、邓本殷等反动军阀,从而统一了广东,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1926年又参加北伐战争,连战皆捷,战果辉煌。

   校本部是军校的最高领导,它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组成。

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6部。

政治部先后由戴季陶、周恩来、汪精卫、邵力子、熊雄等人为主任,聂荣臻为秘书,恽代英为教授部主任教官,胡汉民、肖楚女、张秋人、安体诚等人为政治教官;王柏龄为教授部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李济深为训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

聘请鲍罗廷为总顾问,还聘请加仑将军等几十名苏联红军干部担任顾问或教员。

学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

学制为6个月。

1924年10月,黄埔军校创设教导团。

团、营、连均设党代表。

   黄埔军校坚持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

军事教育分为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两个方面,既学习步兵操典、战术学、兵器学、射击规范等军事理论,又教以制式训练、实弹射击和野外演习等军事技术。

政治教育以革命理论为主要内容,课程有: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社会主义、社会进化史、经济学等。

周恩来亲自给学生作过《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武力与民众》等讲演。

谭延凯、张静江、毛泽东、刘少奇、苏兆征、何香凝、鲁迅等人也应邀到该校作过专题讲座。

军校的政治工作以共产党人为主体,他们被"视为学校中的革命灵魂。

"    黄埔军校师生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起模范作用。

   如民国13年(1924年)10月在镇压商团叛乱中,军校师生英勇出击,配合友军采用"火攻",仅一天内就彻底打垮叛军。

次年初,盘踞于东江的陈炯明乘孙中山病重北上,广州国民政府群龙无首之际,悍然发兵进犯广州。

广州国民政府组织以黄埔学生军教导团两个团为主力的"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

同年6月,驻广州的桂军首领杨希闵、刘震寰乘革命军远征东江,在广州举兵叛乱,广州国民政府危急万分。

黄埔学生军奉命回师广州参加平乱,很快击溃叛军,保住了广州国民政府。

这时,被打败的陈炯明卷土重来,国民政府于同年10月举行了第二次东征。

这时,黄埔学生军已扩编为国民革命第一军。

他们攻克号称天险的惠州城,接着,东征军分三路直捣东江,于11月初收复东江,平定了广东最凶顽的军阀陈炯明。

   民国15年(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黄埔学生军成为北伐军重要骨干力量。

叶挺独立团是北伐的先锋,该团参谋长周士第、团参谋董仲明、营长曹渊、许继慎、连长卢德铭和袁也烈等是黄埔军校第一、二期毕业生。

该团在汀四桥、贺胜桥的关键性战役中,创立奇功、北伐军从此长驱直进,在半年多时间里就占领了半个中国。

   民国15年(1926年)3月1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日举行成立典礼。

校长蒋介石、国民党代表汪精卫及各部处主任宣布就职。

   从民国13年(1924年)5月创办至民国16年7月,黄埔军校共招收了6期学生,共培养了2万多名干部,其中除了第五、六期是在蒋介石公开叛变,大革命失败后毕业外,其余1-4期共4981人,都是大革命时期毕业的,大都成了创建和壮大国民革命军的中坚力量,有的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军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1926年3月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集中统一培养军事政治人才,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把国民革命军第二、三、四、五、六军开办的军事学校合并到黄埔军校,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还先后建立潮州、南宁、长沙、武汉分校,军校改组时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

   黄埔军校的创办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当孙中山准备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时,一系列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在革命斗争中,组建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何等重要。

他决心仿效苏俄红军建军经验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军队的基础,创办黄埔军校,是孙中山革命事业中的重大决策,也是他历经数次挫折和失败后作出的英明抉择。

   在参照苏联模式后,军校以孙中山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为国共两党培养造就军事政治人才。

为此国共两党对该校都极为重视,皆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孙中山亲自兼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熊雄先后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60多年后,当年的学员对当天依然记忆犹新:当日检阅台正中央高悬校训:“亲爱精诚”,两边配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正是孙中山试图通过黄埔师生为纽带,团结两党共同革命的写照。

   然而历史的书写并非一厢情愿。

黄埔军校机构庞大,组织严密,从一开始就是全国军事精英云集之地。

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人戴季陶因国共合作,在军校开学12天即辞职,预兆了未来黄埔师生的分裂。

此后,周恩来从法国回国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正式下令筹建黄埔军校后,决定在全国19个省招生考试。

由于当时全国许多省区尚在军阀统治下,无法正常报考,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绍。

尽管如此,报名人数依然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

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除派来军事顾问小组外,还向军校赠送了大批武器和经费。

而蒋介石则从保定军校、云南、广东、浙江的陆军讲武堂、江西海陆军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中挑选众多人员任教职。

   20年后,国民党方面黄埔师生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有近40人;共产党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5人出自黄埔,十名大将中黄埔出身的占了3位,1955年授衔的57名上将中有黄埔师生9人。

由于国共两党分裂后,黄埔军校成为国民党的军校,所有黄埔出身的共产党将领都毕业于前五期,如此密集程度,在世界军事教育史上都绝无仅有的。

   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黄埔军校最大的价值在于培养了中国革命的军政人才。

这些年轻的革命者因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希望,而成为国共双方争取的对象。

许多黄埔学员同时加入了国民党和共产党,随着两党的彻底决裂,不得不从同学变成敌人。

在邓演达倡导下建立的黄埔军校中间派“黄埔革命同学会”被蒋介石全部逮捕后,黄埔军校的学员只能成为朋友或者对手。

尽管国共两党同学曾经共同参加北伐东征,但随着“中山舰事件”,此后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黄埔军校学员彻底决裂。

从1924年一直到1950年,黄埔师生断断续续相互对峙交战26年。

   抗日战争是黄埔师生可以称得上的“第二次合作”,也是他们军人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

1937年8月,黄埔四期学生林彪在山西取得“平型关大捷”;1939年底,黄埔一期学生杜聿明在广西昆仑关大败有“钢军”之称的日军板垣征四郎师团,获得广西“昆仑关大捷”。

黄埔军人在国家和民族存亡面前都表现出革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无数黄埔军人血洒疆场。

然后抗战后蒋介石发动内战,林彪和杜聿明在东北重新兵戎相见。

   回想当年,众多有志青年为共同理想来到黄埔,却因不同的理想分道扬镳。

黄埔校友未能实现孙中山先生“亲爱精诚”校训,实现中国统一,不能不说是最大遗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 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江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山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广西黄埔军校同学会 海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新华网 人民网 中新网 中国政府网 人民政协网 外交部 全国台联 中国侨联 中国日报两岸频道 中央电视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在线 中国台湾网 中国西藏网 西藏文化网 辛亥革命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