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為1626至1642年間,西班牙帝國於北台灣歷時16年的殖民統治。

行政上屬於新西班牙總督轄區菲律賓都督府。

雖然台灣很靠近已是西班牙帝國版圖的呂宋島, ... 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Hermosa(西屬)艾爾摩沙1626年5月16日-1642年8月26日 旗幟 徽章 1626年西班牙人所繪基隆港與淡水港地位新西班牙總督轄區的轄下治區(西屬東印度群島)首都大雞籠嶼常用語言西班牙語(官方)、巴賽通用語)、噶瑪蘭語宗教羅馬天主教雞籠淡水長官 歷史時期舊帝國主義• 建立1626年5月16日• 向荷蘭東印度公司投降1642年8月26日 貨幣西班牙里爾 前身 繼承 台灣荷蘭統治時期 台灣荷蘭統治時期 今屬於 中華民國 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為1626至1642年間,西班牙帝國於北台灣歷時16年的殖民統治。

行政上屬於新西班牙總督轄區菲律賓都督府。

雖然台灣很靠近已是西班牙帝國版圖的呂宋島,西班牙人卻沒有完全佔領台灣,反而讓荷蘭共和國奪得先機。

直到1626年,為了突破荷蘭人對馬尼拉的貿易封鎖,才出兵雞籠,並逐步征服北台灣。

可是西班牙人無力驅逐荷蘭人,也無法賺取足夠的利潤來維持駐軍的花費,反而要靠馬尼拉補助北台灣的經營[1]:162。

因此馬尼拉經濟衰退以後,西班牙人就縮減駐軍,給了荷蘭人可乘之機。

最後在1642年荷蘭人攻陷雞籠,結束西班牙人的統治。

目次 1歷史 1.1醞釀征服 1.2征服與擴張 1.3衰亡 2族群 2.1地域概述 2.2西班牙人 2.3菲律賓人 2.4巴賽人 2.5漢人 3經濟 4天主教的傳佈 5西班牙駐台灣長官 6相關條目 7參考文獻 7.1引用 7.2來源 8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臺灣歷史、臺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1661-1683 清治時期1683-1895 日治時期1895-1945 戰後時期1945迄今 其他政權 宋治澎湖 ·元治澎湖 ·明治澎湖 ·法佔澎湖 淡水國 ·雞籠國 ·荷治雞籠 '蛤仔蘭'卑馬巴 大肚王國中部  ·大龜文 ·加祿堂 ·崩山八社 ·普卡爾 ·斯卡羅酋邦 ·魍港十寨(諸羅外九莊) ·大明永和 ·林氏天運順天 ·陳氏天運 ·鎮海光明 ·張氏天運 ·戴潮春政權 ·大南澳政權 ·臺灣民主國 ·鐵國山 ·大靖政權 ·大明慈悲國 ·臺中地區治安委員會 臺灣專題史 政治史(憲法史-外交史-軍事史-戰爭史) 經濟史(貨幣史-鹽業史-糖業史-農業史-漁業史-林業史-建築史(百大建設-十大土木史蹟)-工業史-礦業史-煤礦史-茶業史-彩券史) 文化史(文學史-藝術史- 電影史-攝影史-漫畫史- 動畫史-臺語文史) 媒體史(報業史-電視史) 交通史(鐵路史-航空史-公路史-古道史-郵政史-通訊史) 體育史(棒球史-賽馬史) 教育史 社會史(人口史-猶太人史) 科學史(地質史-地圖史-氣象史-天文史- 鳥類學史-昆蟲學史) 臺灣地方史 臺北史(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 宜蘭史-桃園史 新竹史-苗栗史-臺中史 彰化史-南投史-雲林史 嘉義史-臺南史 澎湖史-高雄史-屏東史 花蓮史-臺東史-小琉球史 綠島史-蘭嶼史-龜山島史 歷史列表 臺灣歷史年表 臺灣古蹟列表-臺灣遺址列表 臺灣第一列表 臺灣舊地名列表 臺灣城市歷史人口列表 臺灣行政中心列表 臺灣歷代行政機關職稱列表 臺灣社會運動(黨外-臺獨-學運-環保-勞工運動) 臺灣統治者(總統) 史前臺灣歷史年表 荷治臺灣歷史年表 西治臺灣歷史年表 明鄭臺灣歷史年表 清治臺灣歷史年表 日治臺灣歷史年表 戰後臺灣歷史年表 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列表 其他史料 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 新帝國主義-臺灣抗日運動 太平洋戰爭-國共內戰 二二八事件-臺灣白色恐怖 美麗島事件-本土化運動 臺灣問題-臺海現狀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族群-經濟-交通 地理-文化-教育-法律 政治-政府-軍事-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閱論編 台灣荷西時期時,西班牙統治(綠色)位置圖 醞釀征服[編輯] 參見:西屬菲律賓 1571年,西班牙人在馬尼拉建立殖民地後,就以此地為東亞貿易的中心,逐步征服菲律賓其他島嶼。

雖然台灣很靠近呂宋島,但西班牙人選擇往南方的民答那峨島、摩鹿加群島擴張[2],並無意佔領台灣。

臺灣被西班牙文獻稱為「艾爾摩沙」(IsiaHermosa),意即「美麗島」,位於呂宋島北方七百公里處。

在16世紀後期的文獻顯示,西班牙官員總是把臺灣島當作菲律賓群島的一部分,因此認為臺灣也屬西班牙王室管轄。

1586年,馬尼拉總督與五十個西班牙居民簽署請願書上呈西班牙國王兼葡萄牙國王菲立普二世,敦促他出兵前往艾爾摩沙島以及菲律賓群島中較偏遠的島嶼,因為「他們的情況日趨腐敗......為了他們好,也為了我們自身的安全,必須由我們伸手去安撫他們,再晚一些就會來不及了。

」國王雖然回說馬上會去收服艾爾摩沙等地,旦菲律賓官員在1596年以前沒有急迫的理由要到臺灣設立據點。

[1]:163等到傳出日本豐臣秀吉打算以台灣為跳板進攻呂宋島[3],但事實上以當時的日本完全不夠同時代的西班牙帝國對抗。

西班牙人才體會到台灣的戰略價值,不少官員催促馬尼拉當局佔領台灣,不過也有人反對,最後只派艦隊去偵查,卻遇上惡劣天候而無成果[4]。

後來豐臣秀吉於1598年去世,馬尼拉當局眼見威脅已緩和,不再打算佔領台灣。

到了17世紀初,馬尼拉當局的威脅很快就從日本人變成荷蘭人。

荷蘭因為荷蘭獨立戰爭和西葡聯邦敵對,所以荷蘭人擴張到東亞後,欲阻斷西班牙的貿易[5]。

1618年,菲律賓總督派遣道明會神父馬蒂涅(BartolméMartinez)去警告明朝當局小心荷蘭人截擊開往馬尼拉的中國商船,他在旅途中兩次躲到臺灣西南平原避難,並根據此一經驗指出西班牙應將此島併入帝國中,他在1619年的備忘錄寫道「沒有比將馬尼拉的銀子送到中國的大門(也就是美麗島)之前更好的方法,可以弄走荷蘭人和其他種種的敵人了」。

[1]:164而荷蘭人考量馬尼拉的繁榮來自中國的絲以及美洲的白銀貿易,首要之務就是攻擊這兩地出入馬尼拉的船隻[6]。

不過仍有華商願意冒險前往馬尼拉,讓荷蘭人了解只靠封鎖馬尼拉並不夠,因此改變戰略,決定在靠近中國的地方建立據點,搶走菲律賓群島的對華貿易[7]。

然而荷軍奪取澳門與澎湖的作戰都告失敗(見:澎湖縣歷史與澎湖之戰),便轉進南台灣的大員。

這時馬尼拉當局才察覺事態嚴重,為了對抗荷蘭人,也決定在台灣建立據點。

1625年,菲律賓西班牙總督施瓦爾決定在艾爾摩沙島建立據點,道明會神父馬蒂涅與其他五個道明會神父於1626年2月8日,隨軍出征。

[1]:165 征服與擴張[編輯] 1626年5月5日,瓦德斯率領艦隊,自菲律賓馬尼拉出發,由於荷蘭已占領臺灣南部。

西班牙軍沿著臺灣東海岸北上。

5月11日先到三貂角(Santiago),[8]:47-485月12日進入雞籠港,命名為「SantisimaTrinidad(英語:SantisimaTrinidad(Taiwan))」(意為「至聖三位一體」)。

[8]:48西班牙人於雞籠灣內的小島(今和平島)登陸。

[1]:1695月16日在社寮島舉行占領典禮。

[9]:88[8]:48 西班牙人建立聖薩爾瓦多城(SanSalvadoe,意為「救世主」)作為統治中心,[8]:48此島也連帶被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10]。

可是據點才建立不久,馬上就陷入困境。

因為島上金包里社(Taparri)、大雞籠社(Kimaurri)的原住民的村落遭到西班牙軍奪取,因此拒絕出售食物。

馬尼拉的補給船又無法適時抵達,不少西班牙人因此生病或餓死,倖存的人只得吃狗、老鼠來充飢。

[1]:170-171直到有華商來雞籠販賣糧食,情況才好轉。

到了1627年,苦於糧食短缺的瓦德斯,派了20名士兵前往淡水河,準備與圭柔社(Senar)原住民收購糧食[11]。

西班牙軍停留了1、2個月後,卻遭附近部落聯合反抗,隊長及7位士兵被殺,其餘人則逃回雞籠[12]。

1628年,瓦德斯派100名士兵進攻,原住民不敵而逃亡,西班牙軍便進入村內搶奪糧食,滿載而歸[12]。

原住民只得割讓土地以談和,西班牙人便在此地建造了聖多明哥城(SantoDomingo)作為據點[2],圭柔社則改遷往他處。

1629年7月,荷蘭曾派軍北上淡水,攻打西班牙軍要塞。

但因西班牙防禦工事堅固,荷軍未攻下而潰敗。

至此西班牙已占領從雞籠西方至淡水一帶。

[8]:48 西班牙人擁有雞籠、淡水後,由於來往兩地的海岸線過於崎嶇,加上海路受限於季風以及洋流的時節,因此希望能找到一條更便捷的路線。

1632年,長官阿爾卡拉索派80名士兵,進入台北盆地探路。

這支部隊沿著淡水河逆流而上,再沿基隆河前進,終於找到一條來往兩地的路線[2]。

這次探索,也讓西班牙人接觸許多淡水河、基隆河流域的部落,後來西班牙人陸續征服這些部落。

1632年4月,一艘西班牙船漂流至蘭陽平原,全船皆遭當地的噶瑪蘭族殺害。

因黑潮自東台灣的海岸開始轉流向東北方,西班牙船從菲律賓前往北台灣的據點時,必會經過此地。

西班牙人早已覬覦宜蘭的戰略地位,打算搶先荷蘭人占領此地,只是都沒有付諸行動[13]。

這次噶瑪蘭人殺害西班牙人的事件,讓阿爾卡拉索以此為由攻入宜蘭,派兵摧毀了噶瑪蘭族7座村落,並殺死了10~12名原住民[13]。

然而噶瑪蘭人選擇退往山區,繼續與西班牙人對抗,直到1635年,當時擔任長官的羅美洛,才再次派兵擊敗噶瑪蘭人[14]。

衰亡[編輯] 主條目:雞籠之戰 原本西班牙人盤算佔領北台灣後,就可免去荷蘭人的威脅,可是局勢並不如意。

就算佔領了北台灣,荷蘭人只要在中國沿岸阻止商人,照樣可以威脅馬尼拉的經濟。

而且從雞籠運來商品,物價沒有比華商直接運到馬尼拉更便宜[1]:198-200;反而維持駐軍要花大量經費,又無法打開中國和日本的貿易。

再加上從1630年起,美洲的白銀產量逐年遞減,馬尼拉就因流入白銀的減少,而陷入經濟衰退[15]。

北台灣的經營幾乎都要仰賴菲律賓的補助,可是菲律賓本身也要資金應付和穆斯林的戰爭,西班牙人越來越難撐下去。

1637年,菲律賓總督科奎拉(英語:SebastiánHurtadodeCorcuera)(SebastiánHurtadodeCorcuera)為了減少開支,決定削減北台灣的軍力。

他下令毀掉淡水的聖多明哥城,僅駐軍於聖薩爾瓦多城。

[1]:203-205雞籠防備空虛,終究引來荷蘭人的覬覦,1641年荷蘭人前來雞籠一探虛實,並伺機進攻。

這時西班牙人的威望已大不如前,許多原住民轉而加入荷蘭人,不過荷軍認為火砲數量不足以攻破城堡,[1]:206勸降西班牙守軍失敗後,就返回大員。

1642年8月,荷軍大舉進攻雞籠,並奪取了雞籠島上的制高點。

西班牙軍已無力抵抗,8月28日向荷軍投降,從此退出台灣。

[8]:50 族群[編輯] 地域概述[編輯] 西班牙人以地緣關係,大概把當時的台灣劃分成以下地理區(或稱省區),分別為淡水河流域的淡水省區(Tamchui)、宜蘭平原的噶瑪蘭省區(Cabaran)、從花蓮立霧溪口至秀姑巒溪口的海岸與縱谷地帶的哆囉滿省區(Turoboan)[16],以及不屬於三大區但是亦為重要的地區,例如基隆北海岸的大雞籠-金包里((Quimaurri-Taparri),以及三貂角(Satiago)、圭柔(Senar)、八里坌(Patao)等[17]。

然而所謂省區只是區域概念而非行政區域,噶瑪蘭或哆囉滿此二區,西班牙人並無設官分治[18]。

西班牙人[編輯] 前來北台灣的西班牙人,以士兵占最多數,也有少數的官員、傳教士與自由市民。

因人手不足之故,低階官員也多由士兵充任,只是於職務任期終了才發薪,在當時是很普遍的事,就有一位簿記官因多次要求發薪未果,卸職後便拒絕交出保管的金庫鑰匙[19]。

每年平均大約有250~300位士兵,分別駐守各據點[20],其中不少是菲律賓住民的傭兵,因西班牙女性不多,便有一些士兵與台灣原住民通婚,並在雞籠島上發展成小型聚落[21]。

西班牙人在北台灣的生活,與來自馬尼拉的補給船息息相關,補給船會帶來薪餉、食物、藥品、衣物等物資,同時也是傳達命令、官員或士兵輪調的時候[22],補給船甚至也載來士兵喜愛的菸草[23]。

只是西班牙人始終過得不太好,占領初期就曾因補給船未準時抵達,而陷入糧荒,後來雞籠之戰被俘虜到大員的人,便很羨慕荷軍物資充足。

[1]:209-210 菲律賓人[編輯] 主條目:在臺菲律賓人§ 歷史 西班牙人據有北台灣後,因人數過少,便大量徵召菲律賓人擔任士兵及勞工。

菲律賓人主要來自卡加揚與邦板牙,也有極少數的他加祿人在聖薩爾瓦多城擔任鐵匠[24]。

士兵除了作戰外,也會擔任哨兵;勞工則是建築要塞、教堂及房屋或是在船上服勞役。

原本駐台的菲律賓人過了一段時間,應該有另一批人來輪替職務,實際上卻是待了好幾年仍無法回家[24],因犯罪而服勞役的人,服刑期滿也被強制留下[25]。

有些菲律賓人便展開逃亡,成功逃走後就藏在台灣原住民的部落,也有人逃亡失敗被抓回來處死。

雖然西班牙人隨後於雞籠之戰敗仗,菲律賓人的處境並未好轉,他們無法像西班牙人一樣得以遣返,而是被扣留下來充當奴隸,荷蘭人甚至把之前藏在原住民部落的人抓回大員[24]。

巴賽人[編輯] 主條目:巴賽族 狹義的巴賽族係指分布於基隆北海岸的原住民,可分成三大社群,分別為金包里(Taparri)、大雞籠(Kimaurri)、三貂(St.Jago)[26],其對應的文化則為十三行文化的舊社類型[27][28]。

位於宜蘭平原的哆囉美遠(Talebeouan)以及花蓮立霧溪口的哆囉滿(Taroboan),因為住民也使用巴賽語,亦有學者歸類為廣義的巴賽族[29],其相應文化則為十三行文化的普洛灣類型[28]。

巴賽人迥異於一般以務農、捕魚、狩獵為生計的原住民,係以手工藝及貿易謀生,經常遊走各地與漢人及宜蘭、花蓮一帶的原住民進行交易,也會替其他村社製造弓箭、刀斧、縫紉衣服甚至建造房屋,巴賽人在北台灣海岸的貿易圈扮演的地位,讓巴賽語成為當時北台灣的通用語[30]。

本來原住民的交易方式係以物易物為主,然而巴賽人隨著與西班牙人與漢人的接觸,逐漸也了解貨幣的價值。

漢人會要求巴賽人賣貨物給西班牙人時索取白銀,再以白銀向漢人購物;原本巴賽人結婚時多以瑪瑙、衣物、陶甕做為聘禮,因銀貨的流行,多改以披索支付,巴賽人甚至還教淡水原住民了解白銀的價值[30]。

漢人[編輯] 經濟[編輯] 刻有「台灣」二字的西班牙元 早在西班牙人統治前,北台灣已有巴賽族出售黃金、硫磺、鹿皮給中國、日本商人。

交易方式仍係以物易物為主,也用珠子、白銀、布作為交易媒介[31]。

黃金原產於東台灣的海岸山脈,當地原住民於河川下游採集沖刷而成的砂金,經過多次轉手交易才流入北台灣[32],不過產量不足以大量供應。

硫磺則是最大宗的出口物,盛產於內北投社(Ki-pataw)、金包里社(Ki-taparri),中國商人主要都為了收購硫磺而來。

原住民係於9-12月採礦,只是中國的硫磺價格經常變動,華商不會定期前來收購[33]。

西班牙人統治以後,駐軍所需的物資以及貿易用的白銀都要從馬尼拉運來,補給制度就成為北台灣的經濟命脈[34]。

馬尼拉大多每年會派二次補給船,一次於8月、另外一次約為5月,把美洲來的白銀運到雞籠,以購買華商的絲、紡織品,再把商品運回馬尼拉販賣。

雖然西班牙人不被允許和明朝展開正式貿易,但卻以免關稅、免貨物稅,甚至免入關查驗的方式,吸引走私商到雞籠作生意。

[1]:172西班牙人也試圖招攬日本商人,以把雞籠發展成中、日貿易的轉口港,不過德川幕府發布了鎖國令,這種期望從此破滅。

可是這種經濟發展的模式過於依賴馬尼拉,貿易興衰取決於補給船有無載白銀來。

有鑒於此,艾斯奇維曾建議引入中國、日本的農民前來開墾土地,但始終沒獲當局同意。

[1]:211-212所以自西班牙帝國的白銀貿易衰退以後,北台灣的經濟也開始蕭條,促使西班牙人退出台灣。

天主教的傳佈[編輯] 主條目:台灣天主教 西班牙人之所以佔領台灣,除了政治以及經濟因素外,也考量台灣的位置方便前往中國、日本傳教,起初就派了5位神父隨軍出征。

前來的傳教士大多出自道明會,不過也有其他的教會參與。

起初只有軍人才能進入原住民的村莊,並無神職人員在村內活動,直到神父艾斯奇維(JacintoEsquivel)抵台灣後,才獲准入村傳教。

艾斯奇維為了更方便傳教,編寫了「淡水語辭彙」(VocabularinodelalenguadelosIndiosTanchuienlaIslaHermosa)以及「淡水語教理書」(DoctrinacristianaenlalenguadelosIndiosTanchuienlaIslaHermosa),不過這兩本書至今仍遺軼[35]。

艾斯奇維為了培育傳教士,在阿爾卡拉索的支持下,成立了聖慈悲兄弟會(西班牙語:HermandaddelaMisericordia(ElPuertodeSantaMaría)),會長一律由長官擔任[36];原本他還打算創辦神學院,只是始終未能實現。

原本西班牙人的傳教範圍,只限於基隆、淡水城堡外附近的部落。

西班牙人勢力擴大以後,傳教士開始往淡水河中、上游以及宜蘭移動,甚至不用士兵作伴,也可以安全地在原住民部落施洗。

[1]:181-182只是好景無法維持多久,從北台灣裁軍以後,西班牙勢力大幅衰退,傳教士也就無力遠離城堡去傳教。

基本上原住民係考量部落的安全,才肯接受天主教。

有傳教士在,西班牙士兵較不會來騷擾,也可和西班牙人合力對抗敵對部落[37]。

可是不同部落間的敵意,也阻礙傳教的進展。

只要傳教士前往敵對部落,原住民就會產生敵意,成果立即化為烏有,甚至有傳教士因此被殺[37]。

雖然有不少的傳教士來台灣,可是他們認為到中國、日本傳教才是首要之務,只把台灣看作是前往兩地的跳板[38]。

所以傳教士停留的時間都不長,也難以取得重大成果。

西班牙駐台灣長官[編輯] 主條目:雞籠淡水長官 相關條目[編輯] 西治臺灣歷史年表 臺灣荷西統治時期 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歐陽泰(Andrade,Tonio).《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市:遠流出版.2007年2月一版.ISBN 978-957-32-5940-4.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2.02.12.2李毓中,從大航海時代談起:西班牙人在淡水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5-12. ^《雞籠山與淡水洋》,頁106-110 ^《雞籠山與淡水洋》,頁123-125 ^荷蘭在臺灣打的獨立戰爭 ^《雞籠山與淡水洋》,頁189-190 ^《雞籠山與淡水洋》,頁197-198 ^8.08.18.28.38.48.5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一刷.ISBN 978-957-11-2738-5.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翁佳音、黃驗.《解碼臺灣史1550-1720》.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0月25日初版六刷.ISBN 978-957-32-8033-0.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西班牙人在臺灣》,頁36 ^李毓中,荷西時期總論,台灣大百科 ^12.012.1《雞籠山與淡水洋》,頁219 ^13.013.1李毓中,〈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歷史月刊》,第222期,頁32 ^《西班牙人在臺灣》,頁88-89 ^《雞籠山與淡水洋》,頁287-295 ^哆囉滿的位置考證可參見,詹素娟,Sanasai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1-03.,平埔文化資訊網 ^《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頁21 ^陳宗仁,〈1632年傳教士JacintoEsquivel報告的解析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9-28.〉,《臺灣文獻》,第61卷第3期,頁9 ^《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頁205-206 ^《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頁208-210 ^《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頁192-193 ^《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頁244-245 ^《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頁265 ^24.024.124.2李毓中,〈十七世紀跟著西班牙人來到臺灣的菲律賓外勞〉,《歷史月刊》,第231期,頁21-23。

^陳宗仁,菲律賓原住民的臺灣經驗 ^《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頁123-126。

^《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頁123。

^28.028.1詹素娟,馬賽,臺灣大百科 ^康培德,十七世紀上半的馬賽人,《臺灣史研究》,10卷1期,頁5 ^30.030.1《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頁66-73 ^《雞籠山與淡水洋》,頁39-40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頁166 ^《雞籠山與淡水洋》,頁251-253 ^《雞籠山與淡水洋》,頁209 ^中村孝志原著,賴永祥譯,〈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的佈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頁125 ^《西班牙人在臺灣》,頁79-80 ^37.037.1《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頁176-177 ^《西班牙人在臺灣》,頁90 來源[編輯] 阿瓦列斯(Alvarez,JoséMaría)原著,李毓中、吳孟真譯,2006,西班牙人在臺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ISBN9789860077698 歐陽泰(Andrade,Tonio)原著,鄭維中譯,2007,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台北:遠流,ISBN9573259400 鮑曉鷗(BoraoMateo,JoséEugenio)原著,那瓜(NakaoEki)譯,2008,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台北:南天,ISBN9789576387111 陳宗仁,2005,雞籠山與淡水洋,台北:聯經,ISBN9570828803 康培德,2005,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ISBN9860030839 詹素娟、張素玢,2001,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ISBN9570281367 翁佳音,2008,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板橋:稻鄉,ISBN9789866913310 外部連結[編輯] SpanishGovernors-General,Governors,andMissionaries(HowTaiwanBecameChinese:AppendixB) 十七世紀西班牙時期台灣北部原住民聚落圖(1620-1640's) 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 從大航海時代談起:西班牙人在淡水 閱論編臺灣歷史文化與政權史前時代(代表文化)舊石器時代澎湖原人·大崗山人*·左鎮人·長濱文化·網形文化新石器時代大坌坑文化·訊塘埔文化·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東部繩紋紅陶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芝山岩文化·營埔文化·大湖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史前→歷史時代原住民政權大肚王國·大龜文酋邦·瑯嶠十八社中原政權南宋晉江縣(澎湖群島)·元&明澎湖寨巡檢司其他稱呼蓬萊山*·夷州*·流求國*·福爾摩沙·高山國1624年-1895年主要政權荷蘭東印度公司·西班牙帝國·明鄭(東都明京→東寧)·大清(福建省臺灣府→福建臺灣省)次要政權大明永和·林爽文(天運·順天)·陳氏天運·鎮海光明·張氏天運·戴潮春·美利士&荷恩氏大南澳·法蘭西共和國遠東艦隊(法語:escadred'Extrême-Orient(France))(澎湖地區)1895年-1945年主要政權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次要政權 臺灣民主國·鐵國山·大靖·大明慈悲國1945年-主要政權中華民國(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政府→中央政府)次要政權台中地區治安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錫安山*·高砂國*·台灣民政府*·中華民國台灣軍政府*說明:標*者尚存爭議 閱論編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1626年-1642年)組織 菲律賓都督府 馬尼拉 西屬菲律賓時期(英語:HistoryofthePhilippines(1521–1898))(1521–1898) 西班牙帝國(1492–1975) 事件 西班牙福爾摩沙遠征(1626) 第一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1641) 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1642) 地點城堡 聖多明哥城 聖薩爾瓦多城 省區 淡水省區 哆囉滿省區 噶瑪蘭省區 村落 雞籠萬里(Quimaurri-Taparri) 人物雞籠長官 伐爾得斯 胡安·德·阿爾卡拉索 羅美洛 帕囉米諾 波爾的里奧 淡水長官 伐爾得斯 格司曼 奧就 赫爾南勒茲 傳教士 哈辛托·艾斯奇維(1631—33) JuandelosAngeles(1636—42) 聖劉方濟(1641—42) FrancisDíez(1641—42)…… 其他人物 哈魯斯(HendrikHarouse) 拉莫提(英語:IsaacJohannesLamotius)(JohannesLamotius)之子 閱論編臺灣各時期最高行政區劃及最高政府機構  荷西時期 福爾摩莎 荷蘭東印度公司 艾爾摩莎 西班牙帝國  明鄭時期 東都明京(承天府) 東寧  清治時期 臺廈道(臺灣府)→臺灣道→福建臺灣省  臺灣民主國臺灣民主國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 中華民國時期 臺灣省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政府(自1998年起已虛級化)) 中華民國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1949年-1950年) 中華民國政府 閱論編臺灣主題歷史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考古遺址 荷治時期 西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牡丹社事件 日治時期 自治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首個政黨 首次選舉 戰後時期 二二八事件 戒嚴 國府遷臺 白色恐怖 臺灣奇蹟 美麗島事件 民主化 解嚴 野百合學運 修憲 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全民直選 首次政黨輪替 對外關係史亞太 中國大陸 兩岸三通 服貿協議 太陽花學運 福建 香港 澳門 日本 琉球 韓國 印尼 菲律賓 越南 歐美 英國 西班牙 荷蘭 法國 德國 瑞典 俄羅斯 美國 巴西 地理 城市 氣候 自然災害 地震 地形 島嶼 海岸 火山 百岳 山峰 河流 湖泊 瀑布 濕地 地質 斷層 溫泉 特有種/保育物種 國家公園 國家風景區 自然保護區 自然生態保護區 環境保育 政治內部 政府 總統 副總統 行政院院長 總統府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 憲法 民主化 選舉 審查制度 國家安全會議 國安局 法律 警政署 國籍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軍事 國防部 國軍 空軍 海軍 陸軍 資通電軍 憲兵 後備兵 兵役 政黨 外部 外交 統獨議題 臺海現狀 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一邊一國 兩個中國 兩國論 特殊非兩國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 議題 中華意識/台灣主體意識 臺灣意識論戰 去中國化/去臺灣化 台灣本土化運動 中國史觀/臺灣島史觀 台灣民族主義/中華民族主義 中國統一 台灣獨立運動 白色恐怖 南北差距 轉型正義 不當黨產 軍公教爭議 年金改革 經濟 銀行 中央銀行 新臺幣(貨幣) 統一發票 經濟史 美援 十大建設 十二項建設 六年國建 亞太營運中心 新十大建設 愛台十二建設 前瞻計畫 台灣農業 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科技 科學園區 半導體產業 能源 電力 礦業 都會區 證交所 期交所 櫃買中心 集保結算所 臺灣ETF TAIEX 交通 公路 汽車客運 鐵路運輸 台鐵 高鐵 捷運系統 飛航 民航相關事業列表 航空公司列表 港口 漁港 社會概觀 台灣社會學會 公衆假期與國定假日 文化輸出 臺灣書院 國際排名 人權 LGBT 社會運動 台灣之最 台灣之光 文化 文化史 次文化 飲食 小吃 夜市 茶文化 公益彩券 電影(電影列表) 戲劇 布袋戲 歌仔戲 梨園戲 客家大戲 電視劇(列表) 音樂 流行文化 語言 文學 文學史 建築 列表 攝影 觀光景點 台灣八景 哲學 人口 臺灣人 族群 原住民 漢族 本省人 外省人 閩南人 客家人 臺灣新住民 在臺外國人 省籍情結 國語政策 日本情結 倭寇 皇民化運動 國語家庭 灣生 去日本化 族群械鬥 原漢衝突 閩客械鬥 漳泉械鬥 海外臺灣人 日本籍 越南籍 美國籍 加拿大籍 澳大利亞籍 媒體 媒體史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新聞記者協會 電視 電台 報業 報業史 雜誌 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 電玩 雜誌及期刊 地下電台 兩報三台 老三台 南臺灣三大報 媒體操縱 黨政軍退出媒體 亂象 財團化 統派 泛藍 親中 獨派 親綠 三民自 醫療 十大死因 國家衛生研究院 衛生福利部 全民健保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醫療機構 醫學中心 教育 教育史 發明與發現 體育 學術期刊 文獻資料庫 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政大機構典藏 華藝學術資料庫(英語:Airiti) 國家檔案館 環境 環境汙染 空氣汙染 垃圾焚化爐 分類 主題 閱論編西班牙帝國 歷史 收復失地運動 天主教雙王 地理大發現 哥倫布首航 殖民美洲 殖民亞太 托德西利亞斯條約 義大利戰爭 哈布斯堡王朝 黃金時期 監護征賦制 西印度新法 驅逐摩里斯克人(英語:ExpulsionoftheMoriscos) 英西戰爭 八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 法西戰爭 葡萄牙王政復辟戰爭 西班牙王室繼承戰爭 波旁王朝 波旁改革 七年戰爭 拿破崙入侵 第三次聖伊德方索條約 西屬美洲獨立戰爭 自由憲法 卡洛斯戰爭 美西戰爭 德西條約 西班牙內戰 摩洛哥獨立(西撒哈拉衝突) 赤道幾內亞獨立  領土 歐洲 西班牙(卡斯蒂利亞 ·萊昂 ·阿拉貢 ·納瓦拉) 南義大利和西西里島 那不勒斯 與神聖羅馬帝國的聯合 米蘭 西屬尼德蘭(尼德蘭 ·比利時 ·盧森堡 ·法國北部) 北加泰隆尼亞 法蘭琪-康堤 與葡萄牙的聯合  亞洲 菲律賓 西太平洋(關島 ·馬里亞納群島 ·加羅林群島 ·帛琉、馬紹爾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 ·摩鹿加群島) 北台灣 蒂多雷  北美 佛羅里達 新西班牙(美國西部 ·墨西哥 ·中美洲 ·加勒比海 ·路易斯安那) 哥斯大黎加  中美 海地 貝里斯 牙買加 千里達及托巴哥  南美 秘魯 新格拉納達(巴拿馬 ·哥倫比亞 ·西部與北部蓋亞那 ·厄瓜多 ·巴西亞瑪遜河流域北端) 拉普拉塔(阿根廷) 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 智利  非洲 幾內亞 西屬北非(伊夫尼省 ·尤比角 ·西屬摩洛哥 ·西撒哈拉)  政治 印度議會 教宗詔書 薩拉曼卡學派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  區劃總督轄區 哥倫比亞 新西班牙 新格拉納達 秘魯 拉普拉塔 都督府 智利 古巴 瓜地馬拉 菲律賓 波多黎各 聖多明各 委內瑞拉 尤卡坦 內部省 州 黃金卡斯蒂利亞(英語:CastilladeOro) 古巴 新安達魯西亞(1501–1513年) 新安達魯西亞 新卡斯提爾 新托萊多 巴拉圭 拉普拉塔河 皇家審問院 波哥大 布宜諾斯艾利斯 加拉加斯 康塞普西翁 庫斯科 瓜達拉哈拉 瓜地馬拉 利馬 馬尼拉 墨西哥 巴拿馬 基多 聖地牙哥 聖多明各  經濟貨幣 銀圓 銅幣(英語:Spanishmaravedí) 西班牙埃斯庫多(英語:Spanishescudo) 雷亞爾(英語:Spanishcolonialreal) 貿易 馬尼拉大帆船 西班牙珍寶船隊 通商院 布宜諾斯艾利斯通商領事 巴塞羅那貿易公司 西班牙之路  軍事軍隊 無敵艦隊 西班牙大方陣 佛蘭德斯軍團 加泰隆尼亞志願者自由連隊 西班牙外籍軍團 印第安輔助軍 軍事家 布拉斯·德萊索 貢薩洛·科爾多瓦 尤利安·羅梅洛(西班牙語:JuliánRomero) 阿爾瓦公爵 阿方索·德·阿瓦洛斯 奧地利的唐胡安 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 福朗西斯科·托萊多 費爾南多·托萊多 亞歷山德羅·弗朗西斯 航海家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平松兄弟 斐迪南·麥哲倫 胡安·塞巴斯蒂安·埃爾卡諾 胡安·德·拉·科薩 胡安·龐塞·德萊昂 米格爾·洛佩斯·德萊加斯皮 阿爾瓦·努涅斯·卡韋薩·德·巴卡 阿隆索·德·奧赫達 瓦斯科·努涅斯·德·巴爾沃亞 安東尼奧·烏略亞 征服者 埃爾南·科爾特斯 法蘭西斯克·皮澤洛 佩德羅·德·巴爾迪維亞 佩德羅·德·阿爾瓦拉多 迭戈·德·阿爾馬格羅 潘菲洛·德·納爾瓦埃斯 胡安·龐塞·德萊昂 法蘭西斯科·德·奧雷亞納 塞巴斯蒂安·德·貝拉爾卡薩爾 法蘭西斯科·賀南德茲·德·哥多華  殖民征服 美洲 加那利群島 哥倫比亞 瓜地馬拉 貝登 墨西哥 秘魯 尤卡坦  國家象徵 國歌 國旗 國徽 王冠 國家格言 軛與箭 海格力斯石柱 勃艮第十字  文化遺產 帝國主義 殖民主義 哥倫布大交換 哥倫布日 美洲黑人 印地安人大屠殺 西班牙殖民建築 中美洲手抄本(阿茲特克 ·瑪雅 ·墨西特克 ·墨西哥) 西印度群島綜合檔案館 西班牙語美洲 伊比利亞美洲(成員 ·組織 ·峰會) 西班牙語圈(國家和地區列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oldid=69981910」 分類:​1626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1642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前西班牙殖民地台灣歷史政權基隆市歷史新北市歷史宜蘭縣歷史1626年台灣建立1642年台灣廢除新西班牙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使用未知infoboxcountry參數的頁面在infoboxcountry或infoboxformercountry使用flagcaption或類型欄位的頁面在infoboxcountry或infoboxformercountry使用symbolcaption或類型欄位的頁面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西班牙語的條目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CatalàEnglishEspañolEuskaraFrançaisעבריתBahasaIndonesiaItaliano한국어LietuviųNederlands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Bân-lâm-gú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