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與西漢交惡,趙佗開始稱帝,其後,閩越 - 姜朝鳳宗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甌國/南越國,又稱為南越-南越國是秦朝將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後於約前204年建立。

前196年,趙佗向西漢皇帝劉邦稱臣,南越國成為西漢的一個「外臣 ... 姜朝鳳宗族 跳到主文 大家好,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本Blog作者為「姜朝鳳宗族」、姜勝智派下、19世、禮字輩、姜先生0952-095331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公告欄 facebook姜太公廟 Apr06Mon202009:11 東甌國/南越國,又稱為南越-南越國是秦朝將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後於約前204年建立。

前196年,趙佗向西漢皇帝劉邦稱臣,南越國成為西漢的一個「外臣」。

約前183年[11],南越國與西漢交惡,趙佗開始稱帝,其後,閩越、夜郎、同師等國皆臣屬於南越國,南越國的勢力影響範圍擴張至頂峰。

前179年,南越國與西漢修好,趙佗再次向西漢皇帝漢文帝稱臣。

前113年,南越國第四代君主趙興因向西漢請求「內屬」,而和丞相呂嘉發生爭議。

呂嘉殺死趙興,立其兄趙建德為新君主,並與西漢對峙 呂嘉-是「趙氏王朝的忠臣」,越眾酋師-是越南「第一個民族英雄」,越族人首領。

第一任南越王趙佗-南越國丞相呂嘉。

他連續擔任趙眜、趙嬰齊、趙興、趙建德四代南越君主的輔臣,權傾一時。

後來,呂嘉因反對西漢對南越的統治,被漢武帝發兵征討,於110年為漢軍所殺。

@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南越國是秦朝將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後於約前204年建立。

前196年,趙佗向西漢皇帝劉邦稱臣,南越國成為西漢的一個「外臣」。

約前183年[11],南越國與西漢交惡,趙佗開始稱帝,其後,閩越、夜郎、同師等國皆臣屬於南越國,南越國的勢力影響範圍擴張至頂峰。

前179年,南越國與西漢修好,趙佗再次向西漢皇帝漢文帝稱臣。

前113年,南越國第四代君主趙興因向西漢請求「內屬」,而和丞相呂嘉發生爭議。

呂嘉殺死趙興,立其兄趙建德為新君主,並與西漢對峙。

前112年,西漢君主漢武帝出兵@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天水堂」除趙姓外,閻姓,皮姓,尹姓,艾姓,狄姓,桂姓,上官姓,樂正姓,姜姓,嚴姓,莊姓,王姓,楊姓,梁姓,紀姓等姓氏以天水堂為重要堂號/清水趙家古厝+大肚大東里內有一個趙氏祠堂「天水堂」,歷史長達250年-皇帝格局傳趙氏祖先以犁頭符「封印」-「犁頭符」就是趙家祖先將符咒塞進耕田用的犁具,因擔心符咒遭風吹日曬雨淋毀損,特地以陶土捏製一個像喇叭形狀的器具作為遮蔽,趙政忠表示,這個符應該已有250多年。

@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趙佗建立的南越國不但是屬於中國歷史,而且就連越南歷史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份。

因為越南從古代至清朝末年,一直都隸屬於中國。

一·南越國的建立者趙佗,是秦朝高階將領越南人認為,趙佗一手建立的南越國,是屬於越南歷史,不屬於中國歷史@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南越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1]或南粵[2],在越南又稱為趙朝[3],是約公元前204年[4]至前112年[5]存在於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位於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6],疆域包括今天中國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7][8][9][10]。

南越國是秦朝將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後於約前204年建立。

前196年,趙佗向西漢皇帝劉邦稱臣,南越國成為西漢的一個「外臣」。

約前183年[11],南越國與西漢交惡,趙佗開始稱帝,其後,閩越、夜郎、同師等國皆臣屬於南越國,南越國的勢力影響範圍擴張至頂峰。

前179年,南越國與西漢修好,趙佗再次向西漢皇帝漢文帝稱臣。

前113年,南越國第四代君主趙興因向西漢請求「內屬」,而和丞相呂嘉發生爭議。

呂嘉殺死趙興,立其兄趙建德為新君主,並與西漢對峙。

前112年,西漢君主漢武帝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爭,並在同年將南越國滅亡。

[12]南越國共存在93年,歷經五代君主。

[1] 南越國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時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使嶺南免遭戰亂之苦。

來源於秦朝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帶來了中原發達的政治制度和先進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使嶺南落後於中原的政治、經濟現狀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南越國君主推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國各土著部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並使中原文化和漢字得以傳入嶺南地區,使嶺南文化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得到了發展 前221年,秦國已經通過戰爭相繼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並建立了統一的中原王朝——秦朝,此時秦朝最大的威脅為北面的匈奴和南面的百越。

[14]約前218年[15],秦朝君主秦始皇派遣屠睢率領50萬秦軍分五路進攻嶺南和閩越地區的百越部族,當時的嶺南和閩越地區還處於原始的部落酋長割據狀態,四支最強的百越支係為南越、西甌、駱越和閩越。

秦軍第一路在餘干(今屬江西省)集結,進攻閩越,攻陷後設立了閩中郡。

第二路在南野(今江西省南康市南)扼守,對閩越和南越形成壓迫之勢。

第三路占領了南越的番禺。

第四路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寧遠縣南)駐守,第五路在鐔城(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西南)附近的越城嶺駐守,準備一起進攻西甌。

與此同時,秦始皇派遣史祿負責運送糧餉,史祿率領士兵在湘水和灕水之間修築了靈渠,順利的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保障了秦軍的後勤供給。

秦軍進攻西甌初時很順利,殺了西甌的首領譯吁宋。

但西甌的越人不肯屈服,逃入叢林推選出新的將領與秦軍對抗。

後來還發動夜襲大破秦軍,將秦軍統帥屠睢殺死。

秦軍受到重創,秦朝只好讓秦軍的另一將領趙佗改為守勢。

前214年,秦始皇派遣任囂、趙佗率領秦軍重新發動攻勢,很快擊潰了西甌人的反抗,此時,嶺南地區已完全納入了秦朝的版圖。

[16][17][18][19]同年,秦朝在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尉。

南海郡下設番禺、龍川、博羅、揭陽等數縣,趙佗被委任為龍川令。

[1][20] 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即位。

前209年,秦朝自秦始皇以來長期的暴政激起了戍卒陳勝、吳廣等人的起義。

接著項羽、劉邦等勢力也紛紛起來反秦,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

[21][22]陳勝吳廣起義後不久,南海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令的趙佗召來,告訴趙佗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可以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的侵犯,並當即頒布文書讓趙佗接任南海尉的職務。

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的橫浦關(今廣東省南雄市北)、陽山關(今廣東省陽山縣北)、湟溪關(今廣東省英德縣境內連江入北江處)等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進犯,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1][23][24]前206年,秦朝滅亡,此時桂林和象兩郡的越人也趁機紛紛獨立,前257年古蜀的王族後裔蜀泮在象郡擊滅駱越部族的文郎國,以螺城(今越南河內市東英縣內)為都城建立了甌駱國,自稱「安陽王」。

前207,趙佗先把兒子趙仲始入贅甌駱國,後又出兵攻打安陽王,接著還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

[1][25][26][27]趙佗考慮到象郡越人部落勢力的強盛,析其為交趾、九真兩郡,僅派兩使者管理重大事務,日常事務仍由各部落首領自己管理。

[28][29]約前203年,趙佗以番禺為都城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1][30] 南越武王趙佗統治時期 南越國立國第二年,前202年,劉邦經過多年征戰消滅了項羽的勢力,在中原建立了漢朝政權,史稱西漢。

劉邦將秦朝的南海、桂林、象三郡封給長沙王吳芮[31]。

前196年,劉邦頒布詔書,分封趙佗為「南越王」,並派遣陸賈出使南越國,讓他勸說趙佗歸屬漢朝。

陸賈來到南越國後,趙佗以越人隨意的裝束和禮節傲慢地接見了陸賈。

陸賈當即指出趙佗是中原人,不應該忘記中原的禮俗。

並指出劉邦已經平定嶺北,國力強盛,南越國一個小地方如果和強大的中原政權相對抗那就大禍臨頭了。

首先趙佗的親人和祖墳都在中原,如果南越國和漢朝交惡,那麼趙佗留在中原的親人就會被誅殺,祖墳就會被夷平。

漢朝再派個將領帶十萬的軍隊前來討伐,南越立國不久,越人還未完全臣服趙佗,如果漢朝發兵十萬攻南越,南越人就很可能殺死趙佗而歸順漢朝了。

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劉邦賜給的南越王印章,對漢朝稱臣,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外臣」。

就這樣,劉邦通過和平方式使南越國歸順漢朝,避免了南越國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此後一段時間,南越國和漢朝一直互派使者,並在邊境開放市場貿易。

[32][1][33][34]前195年,劉邦去世,其子漢惠帝即位,兩國仍然維持友好的關係。

前188年,漢惠帝去世,年幼的劉恭即位,劉邦的妻子呂后實際掌握了朝政。

前181年,在朝臣的提議下,呂后頒布了關閉和南越國交界的關卡和市場,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政令。

趙佗派出內史藩、中尉高、御史平三位南越國重臣前往漢朝請求呂后改變政令,但皆被扣留不能返回南越國。

而且呂后還派人誅殺了趙佗老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的親人,削平了他的祖墳。

趙佗認為呂后這樣做,很可能是漢朝諸侯長沙國從中離間的結果,並認為長沙國有可能想吞併南越國。

於是趙佗宣布與漢朝脫離臣屬關係,自稱尊號「南越武帝」,並出兵攻打長沙國,在攻克邊境數縣後撤回[35]。

呂后下令削掉給趙佗的南越王封號,並派遣將軍周灶前去攻打南越,但由於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越的炎熱潮濕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

前180年,呂后病死,漢朝的軍隊停止進攻。

此時趙佗的聲名威震嶺南及周邊地區,南越國以財物贈送的方式對東邊閩越國施加影響,對西邊甌貉國故地加強控制[36],同時夜郎、同師紛紛臣屬南越國,南越國的勢力影響範圍擴張至頂峰。

趙佗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成為兩個外交姿態平等的政權。

[1][2][37][38] 前179年,呂后死後,漢朝太尉周勃剷除了呂氏集團的黨羽,並迎立劉邦的兒子劉恆即位,是為漢文帝。

此時,趙佗向還在長沙國駐守的漢朝將領周灶送去轉交給漢文帝的書信,請求漢朝尋找趙佗在真定老家的親人,撤去駐守在長沙國境內的軍隊,並希望以南嶺為兩國的邊界,改變目前兩國犬牙交錯的邊界狀況。

漢文帝接到趙佗的書信後,改變了呂后時代對待南越國的政策,他派人重修了趙佗的祖墳,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賞賜了官職和財物,同時還撤回了漢朝在長沙國的部分駐軍。

接著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劉邦時曾出使南越國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國說服趙佗臣屬漢朝。

陸賈到了南越國後,向趙佗呈送了漢文帝的書信。

漢文帝在書信中指出是呂后的錯誤政策致使兩國交惡,而兩國交惡必使邊境爆發戰爭,將士多傷亡,百姓多遭殃。

漢朝已經改變了對南越國的敵對政策,願兩國重修舊好,希望趙佗能放棄皇帝的名號,重新臣服於漢朝。

漢文帝還在書信中以邊界是漢高祖劉邦制定的,不敢違反的理由拒絕了趙佗以南嶺為兩國邊界的請求。

趙佗其後向陸賈表示願意永久成為漢朝的藩臣,並向國內發布命令,去除帝制,重新稱王。

陸賈的第二次出使,使南越國和漢朝恢復了劉邦時期的友好關係。

趙佗重新對漢朝稱臣,並時常派使節朝見漢文帝。

但在南越國,趙佗仍然使用皇帝的名號。

前156年,漢文帝去世,其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漢越兩國仍然保持著這種表面上的友好關係。

[1][2][39] 南越文王趙眜統治時期 趙眜的陵墓——廣州南越文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編號D50) 文帝行璽金印的印面 前137年,趙佗去世,由於他去世時已達百餘歲高齡,其太子趙始已經死去,其孫趙眜[40]即位,趙眜對漢朝自稱「南越文王」,在南越國內自稱「南越文帝」。

前135年,閩越王郢趁機向南越國發動戰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

這時趙眜剛繼承王位不久,國家尚不穩,於是致信漢朝的新一任君主漢武帝,說明閩越正舉兵侵犯南越國,請求漢武帝處理此事。

漢武帝對趙眜的做法大加讚揚,稱其忠於臣屬之職,不興兵互攻,並派遣大行令王恢、大農令韓安國率兵分別從豫章郡、會稽郡前往討伐閩越。

漢朝軍隊還沒有進入閩越,郢的弟弟余善就發動叛變,殺死了郢,投降了漢朝,於是漢朝的軍隊停止了討伐行動。

漢武帝隨後將閩越國一分為二,立前任閩越王無諸的孫子丑為越繇王,立余善為東越王。

於是,曾經臣屬於南越國的閩越和南越國脫離了關係,直接受制於漢朝。

[1][41][42][43] 王恢在出兵取下閩越之後,曾派番陽縣令唐蒙出使南越國告知此事。

此後,漢武帝又派遣中大夫嚴助前往南越國將對閩越的處理結果告知趙眜。

趙眜得知後,向嚴助表達了對漢武帝的深切謝意,並告訴嚴助,南越國剛遭受過閩越的入侵,等處理完後事後,他就去漢朝的京城朝見漢武帝。

隨後,還派太子趙嬰齊跟隨嚴助回漢朝京城長安的宮廷當警衛。

嚴助離開後,南越國的大臣以趙佗的遺訓向趙眜進諫,勸趙眜不要去漢朝的京城,以免被漢武帝找藉口扣留,無法返回南越國,而導致亡國。

於是,趙眜在其十多年的統治時期內,一直以生病為藉口,沒有前往漢朝京城朝見漢武帝。

[1][41][44] 唐蒙在出使南越國時,從南越人請他吃蜀郡出產的杞醬一事中了解到,蜀郡至夜郎,再從牂柯江(今雲南、貴州兩省境內的北盤江)乘船而下,可以直達番禺。

於是唐蒙上書漢武帝,請求在夜郎徵集十萬精兵,乘船沿牂柯江而下,可出奇兵攻打南越國。

漢武帝同意了唐蒙的請求,任他為郎中將,帶領一千士兵和許多的糧食輜重從巴符關(今四川省合江縣附近)進入夜郎,勸說夜郎侯多同歸屬漢朝。

夜郎及其附近的城邑因為受到唐蒙帶來的厚禮,於是都同意歸屬漢朝,漢朝在夜郎設置了犍為郡。

就這樣,另一個曾經臣屬於南越國的夜郎也向漢朝臣服了。

[45][46] 南越明王趙嬰齊統治時期 前125年[47],趙眜病重,他在漢朝宮廷當警衛的兒子趙嬰齊向漢武帝請求回國。

同年,趙眜去世,趙嬰齊即位。

趙嬰齊在沒去長安之前,曾經在南越國娶越人女子為妻,生長子趙建德;趙嬰齊去長安做警衛後,又娶邯鄲樛家的女兒做妻子,生兒子趙興。

趙嬰齊繼位後,立從漢朝帶回的妻子樛氏為王后,趙興為太子。

這種捨長立幼的做法,為南越國的將來種下了禍根。

趙嬰齊是一個暴君,喜歡恣意殺人。

漢武帝多次派使者到南越國,勸告趙嬰齊到長安朝見漢武帝。

趙嬰齊懼怕進京後,漢武帝會併吞南越國,將南越國比照漢朝的內諸侯,在南越國執行漢朝的法令,因此以有病為藉口,一直未去長安,只派遣兒子趙次公去長安當警衛。

[1][48] 南越哀王[49]趙興統治時期 約前113年[50],趙嬰齊病死,諡號「南越明王」。

太子趙興即位,其母樛氏成為太后。

同年,漢武帝派遣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國,前往告諭趙興和樛太后,讓他們比照漢朝的內諸侯前去長安朝拜漢武帝;同時命能言善辯的諫大夫終軍、勇猛之人魏臣等輔助安國少季出使,衛尉路博德則率兵駐守在桂陽(今廣東省連州市),以接應使者。

此時的趙興尚年輕,樛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國的實權實際上掌握在丞相呂嘉手中。

樛太后在沒有嫁給趙嬰齊時,曾經與安國少季私通,此次安國少季出使到南越國,他們再次私通,南越人因此多不信任樛太后。

樛太后感受到朝野的孤立,害怕發生動亂危及自己的地位,也想依附漢朝的威勢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多次勸說趙興和群臣歸屬漢朝。

與此同時透過使者致信漢武帝,請求比照漢朝的內諸侯,每隔三年去長安朝見漢武帝一次,並且撤除南越國與漢朝國界上的邊關。

漢武帝答應了樛太后的請求,賜給南越國丞相、內史、中尉、大傅等予官印,其餘官職由南越國自置,這樣意味著漢朝朝廷可以直接對南越國高級官員進行任免。

漢武帝還廢除了南越國以前的黥刑和劓刑等野蠻酷刑,跟漢朝的內諸侯一樣執行漢朝法律。

同時將派往南越國的使者都留下來鎮撫南越國,力求南越國的局勢平穩。

趙興和樛太后接到漢武帝的諭旨後,馬上準備行裝,準備前往長安朝見漢武帝。

[1][51] 南越國的丞相呂嘉較為長壽,從趙眜、趙嬰齊一直到趙興均由其輔佐,為三代老丞相。

他的宗族在南越當官的有70多人,與南越王室有聯姻,在南越國的地位十分顯要,深得越人的信任,威望超過趙興。

呂嘉強烈反對南越國內屬漢朝,多次勸諫趙興,但趙興一直不聽。

這使呂嘉產生了背叛的念頭,多次託病拒絕會見漢朝使者。

漢朝使者都注意到呂嘉,但迫於形勢,未能殺掉呂嘉。

趙興和樛太后害怕呂嘉首先發難,就安排了一場酒宴,宴請漢朝使者和呂嘉,想借漢朝使者之力殺死呂嘉等人。

在宴席中,樛太后當面指出呂嘉不願歸屬漢朝的行為,想以此激怒漢朝使者出手殺呂嘉。

但此時,身為將軍的呂嘉之弟正率兵守在宮外,安國少季等使者猶豫不決,最終不敢動手。

呂嘉覺察出殺氣,隨即起身出宮,樛太后大怒,想以矛擲擊呂嘉,被趙興阻止。

呂嘉回去後,將其弟統領的士兵分出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處加強防衛,託病不再去見趙興和漢朝使者,並暗中與朝中大臣密謀,準備發動政變。

呂嘉知道趙興無意殺他,所以數月沒有採取行動,而樛太后想殺呂嘉,又沒有這樣的能力。

[1][52] 漢武帝聽說了呂嘉不服從趙興,而趙興和樛太后又無法控制呂嘉,派出的使者膽怯無能也幫不上忙;同時又認為趙興和樛太后已經歸附漢朝,唯獨呂嘉作亂,不值得興師動眾,於是想派莊參率2000人出使南越國。

莊參不願意,漢武帝改派韓千秋和樛太后的弟弟樛樂於前112年率2000人前往南越國。

當韓千秋和樛樂進入南越國之後,呂嘉等人終於發動政變。

呂嘉向國人稱,趙興太年輕,樛太后是中原人,又與漢朝使者有姦情,一心想歸屬漢朝,想把先王留下的珍寶獻給漢武帝,並想把隨從去長安的南越人賣給中原人為奴,不顧及南越國的社稷,只顧及漢朝皇帝的恩寵。

隨後呂嘉和他弟弟領兵攻入王宮,殺死了趙興、樛太后和漢朝的使者。

[1][53] 南越術陽王趙建德[54]統治時期 呂嘉殺死趙興之後,立趙嬰齊和南越人妻子所生的長子趙建德為新的南越王,並派人告知了南越國的諸侯蒼梧王趙光及南越國屬下的各郡縣官員。

這時韓千秋的軍隊進入南越國境內,攻下幾個邊境城鎮。

隨後,南越人佯裝不抵抗,並供給飲食,讓韓千秋的軍隊順利前進,在走到離番禺40里的地方,南越突然發兵進攻韓千秋的軍隊,把他們全部消滅。

呂嘉又讓人把漢朝使者的符節用木匣裝好,並附上一封假裝向漢朝謝罪的信,置於漢越邊境上,同時派兵在南越邊境的各個要塞嚴加防守。

漢武帝得知後,非常震怒,他一方面撫恤戰死者的親屬,一方面下達了出兵南越國的詔書。

[1][55] 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

第一路任命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兵從桂陽沿湟水(今廣東省境內的連江)直下。

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從豫章郡過橫浦關沿湞水直下。

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兩個歸降漢朝的南越人鄭嚴和田甲分別為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率兵從零陵(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北)出發,然後鄭嚴的軍隊沿灕水直下,田甲的軍隊則直抵蒼梧(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

第五路以馳義侯何遺利用巴蜀的罪人和夜郎的軍隊,直下牂柯江。

五路軍隊的最終目標皆為南越國的都城番禺。

[1][56][57]與此同時,東越王余善也向漢武帝上書請戰,並派兵8000人協助楊僕進攻南越國,但東越王的軍隊行至揭陽時,便藉口遇上風浪而不再前進,還暗中派使者向南越國報信。

[41][58] 該年冬天,即前112年冬[5],楊僕率領精兵,搶先攻下尋峽,然後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內),繳獲了南越國的戰船和糧食,乘機向南推進,挫敗南越國的先頭部隊,率領數萬大軍等候路博德的軍隊。

路博德率領被赦的罪人,路途遙遠,與楊僕會師時才到了一千多人,於是一同進軍。

楊僕率軍隊在前邊,一直攻到番禺,趙建德和呂嘉都在城中固守。

楊僕選擇有利的地形,將軍隊駐紮在番禺的東南面,天黑之後,楊僕率兵攻進番禺城,放火燒城。

而路博德則在城西北駐軍,派使者招降番禺城,南越人久聞路博德的威名,於是紛紛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時分,城中的南越國守軍大部分已向路博德投降。

呂嘉和趙建德見形勢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領幾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

路博德在詢問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後,才知呂嘉和趙建德的去向,並派兵追捕他們。

最後,趙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馬蘇弘擒獲,而呂嘉被原南越國郎孫都擒獲。

[1][59] 呂嘉和趙建德被擒之後,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包括蒼梧王趙光,桂林郡監居翁,揭陽縣令史定等皆不戰而向漢朝投降。

鄭嚴和田甲的軍隊,以及何遺調動的夜郎軍隊還未到達,南越國已經被平定了。

這樣,由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經過93年、五代南越王之後,終於被漢朝消滅了。

[1][60]當平定南越的捷報傳給漢武帝時,漢武帝正在前去視察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東南)的途中,當時身處左邑縣桐鄉(今山西省聞喜縣北),於是漢武帝在桐鄉設立了聞喜縣。

前112年冬,呂嘉被漢軍處死後將其首級呈送給漢武帝,當時漢武帝行至汲縣新中鄉(今河南省新鄉市東),於是漢武帝又在新中鄉設立了獲嘉縣。

同年,趙建德也被處死,其首級高懸在漢朝皇宮的北闕上。

其後漢武帝還在益州郡設立嶲唐(今雲南省永平縣西北)、不韋(今雲南省保山市東北)兩縣,將呂嘉的子孫和宗族遷徙過去,以絕南越後患。

[61][62][63][64]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國後,將南越國領地設置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

前110年,楊僕率軍從合浦郡徐聞縣(今屬廣東省)渡海,占領了海南島。

漢朝將其設為儋耳、珠崖兩郡,和前面七郡同隷屬於交州刺史部。

[65] 地理與人口 疆域 南越國建國初期的疆域圖,參照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秦朝嶺南三郡的地圖繪製[66],該地圖的南部邊界在史學界有爭議 南越國是在秦朝南海、桂林、象三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其建國初期疆域和秦朝該三郡的轄區相當。

前179年之後,趙佗通過財物贈送的方式令閩越、夜郎、同師等國一度臣屬於南越國,但南越國並未真正占有這些國家的領地。

[67]西漢滅掉南越國之後,在南越國領地的基礎上建立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個郡,所以南越國後期的疆域應該和西漢該七郡的轄區相當。

傳統的看法認為,秦平南越時,即占有今越南中、北部地區,南越國的後期疆域和前期相比沒有很大的變化。

但近代開始也有學者認為,秦平南越時,未占有今越南中、北部的部分地區,該區域為南越國期間擴展的疆域。

[68] 南越國的東部邊界瀕臨南海。

北部邊界主要以南嶺為界,從西向東沿今廣西北部的三江、龍勝、興安嚴關、恭城、賀州,廣東北部的連山、陽山、樂昌、南雄、連平、和平、蕉嶺一線,大部分地區與長沙國交界。

而長沙國南部的部分縣,如桃陽(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市西北)、觀陽(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南)、桂陽等已越過南嶺的天然分界線插入到嶺南地區。

南越國的北部邊界東段從西向東沿今福建西南部的永定、平和、漳浦一線到達南海,與閩越交界。

西部邊界從北向南沿今廣西環江、河池、東蘭、巴馬、百色、德保一線,分別與毋斂、夜郎、句町等國交界。

南部邊界抵達今越南中部的富安省大嶺一線以北和長山山脈以東地區,部分瀕臨南海。

南越國的領土包括了今中國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69][8][9][10] 行政區劃 南越國立國之後,趙佗在行政區劃上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

在郡的設置上,趙佗保留了南海郡和桂林郡,並把象郡拆分為交趾郡和九真郡。

[25][70]南海郡大體包括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區域,秦朝時設有番禺、龍川、博羅、揭陽等縣,南越國建立之後,趙佗又在此基礎上增設湞陽、含洭等縣。

其中番禺縣是南海郡的郡治,也是南越國的都城,位於今廣州市越秀區內。

1995年和2000年,先後在廣州市越秀區發掘出南越國王宮的御花園遺址和宮殿遺址,證實了南越國都城的確切位置。

龍川縣的縣治位於今廣東省龍川縣佗城鎮,秦朝趙佗在此任縣令時,即築有秦城,南越國建立後,趙佗以此為興王地,在龍川的縣郊修築了宮殿式建築長樂台。

桂林郡包括了今廣西的大部分區域,秦朝時設有布山、四會等縣,一直延續到南越國。

其中布山縣是桂林郡的郡治,位於今廣西貴港境內,1976年,在貴港發掘出土羅泊灣一號墓,該墓的墓主被考古學家認為是南越國桂林郡的最高官吏。

交趾、九真二郡包括了今越南中、北部地區,下設的縣可考者只有秦朝始設的象林縣。

[71] 國內部族 南越國境內的居民,大部分是屬於百越部族的土著居民,另有來自嶺北中原的移民。

這些中原移民包括秦朝征服嶺南的軍人,為軍人補衣服的1萬5千名未婚女子,以及秦朝強迫移居的有罪官吏、犯人、上門婿和商人等。

南越國境內的百越部族又分成南越、西甌、駱越[72]等支系。

南越族分布於今廣東北部、東部和中部,廣西的東部也有少量分布,是由舊石器時代生活在廣東北部的馬壩人發展而來的。

西甌族分布於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和廣東西部,其中主要聚居於西江中游的潯江流域和靈渠以南的桂江流域。

西甌早在秦朝時其部族首領譯吁宋就曾頑強的抵抗過秦軍並被秦軍殺死,南越國時趙佗封譯吁宋的後裔為西吁王,對西甌族進行自治。

至漢朝滅掉南越國時,南越國境內就有四十多萬的西甌人、駱越人[73]。

駱越部族分布於今廣西西部、南部,越南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和貴州的西南部,其中主要聚居於今廣西左江、右江流域,越南紅河三角洲及貴州的北盤江、南盤江流域。

駱越的名字來源於他們墾耕的田地多為山坡間的田地,當地稱這種田為「駱田」。

南越國立國前,趙佗曾率兵征討駱越部族的首領安陽王,並將其擊敗。

[74][75] 政治 政治制度 廣西貴港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三足銅案(編號M1:13),為銅鼓改制而成,該墓是南越國時期桂林郡最高官吏的陵墓 南越國因為是在秦朝嶺南三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並且南越國的開國君主趙佗也曾為秦朝的南海郡尉,所以南越國的政治制度大部分是沿襲秦朝的;後來因為又臣屬於漢朝,所以漢朝的政治制度對南越國的影響也很大。

同時,南越國是個獨立性很大的政權,他們的統治者也制定了一些獨特的政治制度。

[76] 南越國是個君主制的國家,其君主一般稱為「王」,前兩代君主還在國內自稱為「帝」,分別為「南越武帝」和「南越文帝」。

南越國有自己的紀年,採用帝王紀年方式。

南越國的君主採用世襲制,應當繼承王位的王子,預立為太子。

南越國君主的母親稱為「太后」,妻子稱為「后」,妾稱為「夫人」。

從這些制度可以看到,南越國王室的規制均超過漢朝的內諸侯,和漢朝皇室相當,這和南越國對漢稱王,對內稱帝的實際相符。

[77] 南越國的行政體制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以獨立國家的姿態分封了一些王、侯,形成了和西漢基本類似的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郡國制。

在郡縣制上,趙佗保留了大部分秦朝的郡縣設置,同時為了加強有效的統治,又增設了一些郡縣。

在分封制上,據文獻記載南越國分封的王侯有蒼梧王、西吁王、高昌侯等。

蒼梧王名趙光,為趙佗的宗室,其封地在今廣西梧州及其附近地區。

西吁王為西甌部族首領譯吁宋的後裔,趙佗封其為王,是為了讓其對西甌實行自治。

高昌侯為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登基前的封號。

[78] 南越國的官僚制度可分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是一個體系寵大的官制系統。

在中央官制中,包括有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丞相、丞相的助手內史、監督百官的御史、指揮禁軍的中尉、輔王的大傅等掌握著南越國內政外交的重臣,還包括有郎、中大夫等普通的中央官員,將、左將、校尉等軍事武官,以及食官、景巷令、私府、私官、樂府、泰官、居室、長秋居室、大廚、廚官、廚丞、掌御、少內等負責王宮內務的官員。

在地方官制中有郡的官員假守、郡監、使者等,縣的官員縣令等,縣以下的官員嗇夫等。

[79] 南越國還實行了和中原政權相似的其它一些政治制度,比如實行戶籍制度,推行使用漢字,推行使用中原的度量衡制度等。

這些來自於中原的制度對治理南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80] 廣西平樂銀山嶺74號墓出土的圓首雙箍銅劍,銀山嶺墓葬群是戰國晚期至南越國時期的墓葬 軍事制度 南越國的軍隊主要來源於秦朝征嶺南時的大軍,南越國建國之後,一些越人也加入到這個軍隊中。

南越國的軍事官職有將、左將和校尉等,兵種包括有步兵、舟兵和騎兵等。

[81]在南越國墓葬出土的兵器中,主要分為青銅兵器和鐵兵器,其中青銅兵器又占了絕大多數,這反應了當時南越國鐵器的稀缺。

當時,南越國的士卒主要配備的武器為青銅製的短劍、矛、鏃和弓矢等;而將官則使用鐵劍和鐵矛。

[82] 族群政策 南越國的族群政策沿襲了秦朝南海郡尉任囂、趙佗起就實行的「和集百越」的族群政策,對來自中原的移民和本地的百越部族之間的相互融合起了積極的作用。

秦平南越和南越國建國初期都是以中原人為主要依靠力量的,後來逐步吸收了許多越人加入到南越國的政權里來,比如丞相呂嘉、左將黃同等都是越人,呂嘉的宗族在南越國當官的有70多人。

南越國政權還在一些部族複雜的地區分封當地越人為王侯,如在西甌分封的西吁王等,讓其自治。

這些越人治越的方式,增強了越人對南越國政權的認同感。

生活習慣方面,在趙佗的帶動下,南越國政權的中原人入境隨俗,開始遵從越人的風俗習慣。

社會上中原人與越人之間的通婚聯姻越來越普遍,連王室也盛行。

南越國王室與越人丞相呂嘉的家族世代有聯姻,末代南越王趙建德的母親也是越人。

這些政策對南越國的政權穩定、經濟發展、文化交流都起了很有效的作用。

在整個南越國時期,中原人和越人和睦共處,逐漸相互融合。

[83] 對外關係 與漢朝的外交 南越國自前196年第一次向漢朝稱臣後,與漢朝共經歷了兩段臣屬和兩段對抗期,一直到前111年南越國被漢武帝所滅。

[84][85] 南越國首次臣屬於漢朝是從前196年劉邦派陸賈出使南越國,趙佗接受劉邦賜給的南越王印章開始,一直到前181年為止。

在這15年的臣屬期里一方面雙方的政治、經濟來往不斷,兩國都有收益,通過朝貢、回賜和貿易,漢朝獲得了南越國的特產,南越國獲得了漢朝的鐵器、馬牛等。

另一方面,兩國又在互相提防,在兩國交界的關口互相都有重兵布防。

[86]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編號D79),左下角為印文正面,上刻有「文帝行璽」四字,說明第二代南越國君主趙眜雖然對漢朝稱臣,但在國內仍然稱帝 南越國首次和漢朝對抗是從前181年呂后對南越國實行禁絕關市的經濟封鎖,趙佗和漢朝絕裂開始,一直到前179年為止。

在這3年時間裡,趙佗脫離漢朝,公開稱帝,並出兵攻打漢朝的內諸侯長沙國,呂后亦派大將和軍隊前去和南越國交戰。

在這場戰爭中,因為南越國的軍隊成功阻止了漢朝軍隊的南下,使南越國的聲望大增,使閩越、夜郎等也紛紛臣屬於南越國。

[38][85] 南越國第二次臣屬於漢朝是從前179年漢文帝派陸賈第二次出使南越國,趙佗去帝號再次臣屬漢朝開始,一直到前112年為止。

這段臣屬期維持時間非常長,共經歷了四代南越王,總共67年。

在這段時間裡,除了開國君主趙佗外,其餘君主都比較平庸,沒什麼建樹,對漢朝的依附也越來越深。

[85]第二代君主趙眜在閩越侵犯南越國時,甚至把漢武帝搬了出來,讓漢武帝出兵來對付閩越。

此舉使趙佗時期就已經臣屬於南越國的閩越,和南越國脫離了臣屬關係,而直接受制於漢朝,使南越國實際上被孤立起來。

[87] 南越國第二次和漢朝對抗是從前112年丞相呂嘉反叛,殺第四代君主趙興、樛太后和漢朝使者開始,一直到前111年南越國滅國為止。

此時的漢朝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強大,曾在北面數次大敗匈奴,迫使匈奴遠走漠北。

而此時的南越國內部分裂,樛太后和呂嘉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並最終導致了他們之間的互相殘殺。

所以這次南越國的反叛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被漢武帝大敗,最終導致了南越國的滅亡。

[85] 與長沙國的外交 長沙國位於南越國的北面,包括今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和江西的部分地區。

劉邦在分封第一代長沙王吳芮時,把南越國實際統治的南海、桂林、象三郡也一併分封給吳芮,致使長沙國對南越國從一開始就懷有敵意,所以長沙國也聽任漢朝在其南部與南越國交界的地區設置重兵,使其成為漢朝監視南越國的前哨陣地。

實際上,由於長沙國是漢朝的一個內諸侯,在政治上完全依附於漢朝,沒有獨立性,所以通常漢朝對南越國的政策和外交,也就是長沙國對南越國的政策和外交。

[88] 與閩越國的外交 閩越國位於南越國的東北面,包括今福建省的大部分。

閩越國在秦朝時被秦始皇所滅,設為閩中郡,國王無諸被廢。

漢朝立國時,無諸因輔佐劉邦有功,前202年被復立為閩越王。

南越國和閩越國的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前196年趙佗第一次臣服漢朝後開始,此時,南越國和閩越國同臣屬於漢朝,是平等的關係。

第二階段是從前181年趙佗和漢朝交戰,成功阻止漢軍南下開始,此時,南越國的聲望大增,閩越因而臣屬於南越國,開始了對漢朝和南越國的雙重臣屬關係。

第三階段是從前135年閩越王郢襲擊南越國,趙眜請求漢武帝出兵,平復閩越之亂開始,這時閩越國重新歸屬漢朝中央,和南越國恢復了平等的關係。

[89] 與西南夷國家的外交 西南夷位於南越國的西面,與南越國交界的西南夷國家主要有夜郎、毋斂、句町等。

夜郎國是西南夷當中地域最廣的國家,疆域包括今中國貴州、雲南及四川三省的南部地區。

夜郎因為和南越國同屬於百越部族,且共同面對強大的漢朝,所以交往密切,互有通商。

在前180年趙佗成功抗擊漢朝後,包括夜郎、同師在內的一些西南夷國家都紛紛臣屬於南越國,一直到南越國滅亡,都保持著一種鬆散的臣屬關係。

前112年,漢武帝出兵征討南越國時,派何遺徵發西南夷的軍隊,準備沿牂柯江而下攻擊南越國。

但西南夷國家多不願出兵,甚至且蘭的君主還公然反抗,殺死了漢朝使者和犍為郡太守,也從側面反映了西南夷和南越國相互依存的關係南越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越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bit.ly/34cJPWR 南越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水堂」除趙姓外,閻姓,皮姓,尹姓,艾姓,狄姓,桂姓,上官姓,樂正姓,姜姓,嚴姓,莊姓,王姓,楊姓,梁姓,紀姓等姓氏以天水堂為重要堂號/清水趙家古厝+大肚大東里內有一個趙氏祠堂「天水堂」,歷史長達250年-皇帝格局傳趙氏祖先以犁頭符「封印」-「犁頭符」就是趙家祖先將符咒塞進耕田用的犁具,因擔心符咒遭風吹日曬雨淋毀損,特地以陶土捏製一個像喇叭形狀的器具作為遮蔽,趙政忠表示,這個符應該已有250多年。

@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趙姓-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bit.ly/2Xbs0pJ 趙姓,是一個漢姓,嬴姓十四氏之一,在宋代《百家姓》中排第1位。

發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晉國六卿之一。

周穆王時的造父是漢族趙姓之始祖,截至2014年總人口大約有2670萬,趙姓在北方地區是常見的姓氏之一。

2016年最新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由中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趙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29%約2750萬人,排名第七。

造父封於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造父的第七代子孫)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後來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

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

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陝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亡前趙姓的活動範圍還包括今陝西、內蒙古。

秦始皇滅趙國後,把代王趙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範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起源 趙氏的血緣祖先是五帝之一的少昊氏。

其後,又有因為帝王的賜姓、冒姓、婚姻等改為姓趙。

趙姓的始祖造父,嬴姓,伯益的後代,蜚廉五世孫,中國歷史上著名善御者。

趙國的祖先,是顓頊、少昊的後代,將盜驪、驊騮、綠耳等寶馬獻給周穆王。

周穆王讓他駕車,西巡狩,見西王母,周穆王樂而忘歸。

後來,徐偃王反周,周穆王日馳千里馬,大破徐偃王。

於是將趙城賜給造父,從此造父為趙氏。

人口分布 2008年,趙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7.5人以上,有的地區達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6人以上。

趙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6.9%,趙姓人口大約1176萬;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13.7%,趙姓人口大約704萬;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6.8%,趙姓人口大約715萬;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2.6%,趙姓人口大約153萬。

趙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

趙姓在北方地區是常見的姓氏之一,沿黃河流域的省區是趙姓分布的主要地區。

趙姓人口分布 滿族趙姓 趙姓(滿語:ᠵᠣᠣ,穆麟德:Joo,太清:Jou[1])是當代滿族的常用姓氏之一,也是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氏之一。

早在金朝之時就有「金人姓氏斡准曰趙」的說法[2]。

明朝時期,有東寧衛熟女真趙安、建州女真首領趙鎖羅骨等以趙為姓[3][4]。

清朝嘉慶年間,有宗室以其為百家姓之首而改姓「趙」[5]。

源流 由於覺羅氏素有趙宋之裔的傳說[6],又因其音似[7],故為滿族趙姓的主要來源。

其中以伊爾根覺羅氏為主,包含愛新覺羅氏、舒舒覺羅氏、呼倫覺羅氏、阿顏覺羅氏、阿哈覺羅氏、察喇覺羅氏、通顏覺羅氏、西林覺羅氏、嘉穆瑚覺羅氏、格倫覺羅氏等[8][9][10]。

此外,董鄂氏也因系出覺羅氏,而且有人還考證出其先祖為被金人北遷之宋英宗系宗室,故亦姓「趙」[10][11]。

還有吉林烏拉地區的完顏氏、鈕祜祿氏、烏拉那拉氏後裔以改姓趙者為多,分別稱「王趙」、「郎趙」和「那拉趙」[12]。

其餘源流有兆佳吉勒氏、兆佳氏、兆爾佳氏、鄂卓氏、鄂岳氏、喜塔喇氏、喜拉氏、刁落氏、覺爾察氏、蒙鄂絡氏、希卜魯氏、塔察覺爾察氏、吳魯哩氏、伊拉里氏、佟佳氏、巴雅拉氏、特濟氏、赫宜氏;以及加入當代滿族的蒙古扎拉爾氏、趙羅特氏、趙禹特氏、林明克氏、卓特氏、渣特生趙爾氏;漢族和朝鮮族的趙氏等[10]。

朝鮮趙姓 參見:咸安趙氏 趙姓在朝鮮半島是一個頗為普遍的姓氏。

而歷代亦有不少趙姓的名人。

根據大韓民國在1985年所作的人口統計調查,當時在全韓國總共有877,050名姓趙的居民,他們分別屬於54個不同的本貫[13];到2000年,總共有305,963戶983,969名,屬於68個本貫[14]。

起源 朝鮮半島的趙氏有多個起源。

當中有部份不可考,亦有部份仍能保持從中原大陸始祖的起源。

不過即使是源自中原的分支,他們的本貫大多數都以在朝鮮半島的最初聚居地而命名。

不過,朝鮮的趙氏本貫有很多都只能追溯至13世紀時的高麗時代,與南宋滅亡的時間大致相當。

趙姓-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bit.ly/2Xbs0pJ 秦漢時期的南越國竟然是越南的 南越開國之君趙佗恆山人,原為秦朝的將領,公元前219年秦軍南征百越,趙佗任副將;公元前214年嶺南併入秦王朝,在廣州設南海郡,趙佗任龍川令,秦末天下大亂,趙佗領軍割據一方,後代行南海郡尉。

公元前203年因邊禁問題與呂雉交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以廣州為都城。

數敗漢軍,吞併閩越、西甌、駱越,聲威很盛。

文帝之時與漢修好,去帝號;至景帝時對漢稱臣,並遣使來朝見。

至第四代王趙興時,「使者上書,請比內諸侯,三歲一朝,除邊關」,丞相、內史、中尉、大傅均由漢王朝直接任免,與漢的關係更加親密。

這時南越國丞相呂嘉作亂,殺死南越國王、太后和漢使者,立趙嬰齊長子趙建德為王;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攻滅南越國,原南越國分為九郡。

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即南越為漢所滅後設立的交趾三郡: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

南越國 公元40年,越南征氏姐妹反抗漢朝統治,短暫地驅逐了漢朝勢力。

公元43年,大將軍馬援帶兵攻入越南鎮壓,征氏姐妹被斬首,越南再次併入漢朝領土。

此後越南北部一直被中國王朝統治,公元544年,移民到越南的漢人李賁趁梁超內亂建立萬春國,越南第二次獨立。

602年隋朝大軍攻滅萬春國,越南再次被入中原王朝版圖。

五代十國期間,越南人趁中原內亂,擊敗南漢,第三次取得了獨立。

981年的白藤江之戰擊敗宋朝,宋朝正式承認越南的獨立地位。

從此越南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對內使用帝號,對外向中原王朝稱臣。

交趾三郡 1400年越南一位大臣篡位,廢掉陳朝,建立了胡朝。

陳朝的移民請求明成祖出兵平亂,於是明朝出兵越南,於1407年滅了胡朝。

但這時候已經找不到陳朝後裔繼承越南王位,明成祖就乾脆把越南併入領土,設立交址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在越南強制推行漢化政策,激起了越南人的反抗。

越南人黎利領導了反抗明軍的十年游擊戰爭,最終迫使明宣宗撤出越南,並且裁撤了交址承宣布政使司,越南第四次取得獨立。

1803年,越南阮朝請求清朝賜予國號南越。

但嘉慶帝認為南越是中國王朝,本秦時的南海象郡,而越南之地在南越之南,故拒絕了阮朝的請求,而賜名越南,意思就是南越之南的意思,這也是英文VietNam的由來。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由於趙佗建立的南越國(雖然首都在廣州)是越南境內的第一個文明國家,所以即使是今天,趙佗在越南依然有著崇高的地位。

雖說越南史學界主流觀念認為南越國是越南的朝代,但也有人認為:南越帝趙坨是今天中國河北省正定人,是秦始皇派出收百越的漢臣,南越國絕大部分是今天中國的兩廣,今天越南卻大部分不屬於南越國,所以「趙朝」(今天的越南對南越國的稱謂)不應屬於越南史。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v9j6p2.html 南越國是哪個時代的國家?南越國最後的結局如何? 南越國是在秦朝滅亡後建立起來的一個國家,是由秦朝將領趙佗建立的,在嶺南地區,自稱為「南越武王」。

南越國和漢朝一起存在著,將近有九十三年的歷史。

南越國的第一任皇帝是趙佗,在公元前219年的時候,他受秦始皇的指派,成為了五十萬秦軍的副將,征討嶺南地區。

最後嶺南地區成功劃入了大秦的國土,秦朝於是在嶺南地區設置了南海郡,任囂為郡尉,趙佗為當地設置的龍川縣的縣令,秦朝還派了官員過來任職,從此南海郡開始了中原文化和南越文化融合的過程。

南海郡依山傍海,有著天然的地域優勢,在秦末時期,任囂病重,趙佗按照任囂的囑託下令閉關嚴守,堅決不讓中原勢力打進來。

趙佗像 不久任囂病亡,趙佗趁著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時機,率領大軍攻占了桂林郡和象郡,加上本身的南海郡,最終趙佗在人民的擁護下自稱為「南越武王」,在南越地區建立了政權,獨立於項羽和劉邦的勢力之外。

劉邦建立西漢,大約在公元前196年,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後,劉邦派陸賈勸服趙佗歸漢。

在陸賈的勸說下,趙佗接受了劉邦的「南越王」的任命,南越國成為了西漢的一個藩國。

西漢和南越開始互相通市,經歷來往密切。

劉邦死後呂后稱制,呂后和趙佗交惡,呂后嚴令禁止和南越國的相鄰的地區賣給南越鐵器以及其他物品,南越國和西漢的關係日益緊張。

呂后甚至派出了大軍攻打南越,但是大軍還沒有走到南越,就因為水土不服等原因而折損大半了,這一次南越可以說是不戰而勝。

呂后成功的挑起了趙佗的怒火,於是趙佗率領大軍攻占了西漢的幾個縣,最後不再聽從中央的號召,儼然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呂后逝世後是漢文帝劉恆繼位,劉恆和呂后的暴躁不同,他一上位就下令修繕趙佗在西漢的祖先的墳墓。

當初呂后被趙佗氣到了,居然下令刨了趙佗的祖墳,搞得趙佗一生氣就和西漢對立起來了。

如今劉恆繼位,為了安撫南越王趙佗,自然要做出表示,首先就是修好了趙佗的祖墳以示尊重。

接著劉恆派出了當年勸服了趙佗歸漢的陸賈繼續出任說客,出使南越國,勸服趙佗歸漢。

趙佗在陸賈的說服下再一次臣服漢朝,雖然南越有一部分官員反對,但是趙佗知道西漢所屬的中原地區的勢力遠大於南越,南越只是依靠著天然的氣候和地勢才會這麼順利,所以他堅持自己的觀點臣服漢朝。

南越王趙佗劇照 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由於趙佗的兒子們都死了,所以他的皇位就由孫子趙胡繼承。

趙胡剛上位,國內人心不穩,閩越王郢趁機攻打南越,妄想將南越占為己有。

因為此時的南越是西漢的藩國,所以趙胡只能求助於西漢,他向漢武帝稟告了自己的國家南越受到了閩越的侵略,請求漢武帝主持公道。

漢武帝看到趙胡這麼懂事,趙胡的這種向漢朝求助的方式,就是變相的承認了自己是漢朝的藩國,聽從漢朝的命令。

於是漢武帝出面解決了這件事。

但是漢武帝一直對這些藩國懷有疑心,每次都下詔讓南越國的皇帝來長安朝見自己,可是每一任的南越皇帝也都知道自己如果去了洛陽,可能會被漢武帝扣押在西漢而回不來南越,於是往往都稱病不去,反而派自己的兒子代替自己去拜見漢武帝。

可是有一任南越皇帝叫做趙嬰齊,他在南越的時候娶了一個妻子,一起生了一個孩子叫做趙建德,後來他被漢武帝留在了長安,還和漢朝女子生了另外一個孩子趙興。

後來趙嬰齊回到南越繼承皇位,他向漢武帝請求封趙興為太子,將來繼承自己的皇位。

漢武帝當然很高興,將來南越的皇帝就有一半的漢人血統了。

但是就是這一個決定給南越埋下了禍端。

丞相呂嘉殺了趙興而立趙建德為皇帝。

最後南越國還是被漢朝滅亡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93262gj.html 南越國在越南又稱為趙朝,因橫跨中越,中國將南越國視為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部分越南人則把南越國當作越南歷史的一部分,與越南「國統」息息相關。

南越國:中國歷史上神秘消失的古國 https://bit.ly/2V3CAMO 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於西漢,被漢武帝於公元前111年所滅。

圖為漢武帝像 在秦末楚漢相爭之際,時任南海郡尉的趙佗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

南越國是嶺南第一個封建割據政權,在統治嶺南的93年間,推行郡縣制,和輯百越,推廣鐵器和農耕,發展海上交通貿易,促進嶺南地區社會歷史的全面發展,是嶺南開發史上的重要時期。

1、南越國建立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

南越國是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漢朝境內的割據政權,國都位於番禺(今廣州市內),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地區,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一小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

南越國是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尉趙佗於公元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

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於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臣」。

公元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與西漢發生戰爭,被漢武帝於公元前111年所滅。

南越國共存在93年,歷經五代君主。

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封建制國家,它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

來源於秦朝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生產技術,使嶺南地區落後的政治、經濟現狀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南越國君主推行的「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族和南越國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並使漢文化和漢字得以傳入嶺南地區,改變了嶺南落後的文化狀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七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

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公元前214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

秦始皇接著在嶺南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

南海郡下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趙佗被委任為龍川縣令。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繼位。

公元前209年,由於秦二世的暴政激起了陳勝吳廣等人的起義,接著就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

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併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

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公元前203年,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公元前202年,經過多年征戰,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並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軍事勢力。

而此時的中原,已經兵亂多年,百姓生活勞頓困苦,所以劉邦沒有用軍事剿滅的方式來對付南越國。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

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

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劉邦成功地通過和平的方式使得趙佗歸順,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去世,劉邦的妻子呂后掌控朝政,開始和趙佗交惡。

她發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區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他物品的禁令。

趙佗考慮到呂后可能會通過長沙國來吞併南越國,於是趙佗宣布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並出兵攻打長沙國,在打敗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

呂后隨即派遣大將隆慮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趙佗,但由於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越一帶炎熱和潮濕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

一年後,呂后死去,漢朝的軍隊停止了進攻。

這時的趙佗憑藉著他的軍隊揚威於南越一帶,並通過財物結納的方式,使得閩越、西甌和駱越都紛紛歸屬南越,領地範圍擴張至頂峰。

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

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劉恆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趙佗先人的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

接著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

陸賈到了南越後,向趙佗曉以利害關係,趙佗被再次說服,決定去除帝號歸復漢朝,仍稱「南越王」。

一直到漢景帝時代,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像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

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仍然繼續用著皇帝的名號。

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由於他去世時己達百餘歲高齡,其兒子都已經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孫子趙眜繼承。

趙眜即位兩年後,公元前135年,閩越王郢藉機向南越國發動戰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

趙眜剛繼承王位不久,國內民心還不穩,於是就向漢武帝上書,說明閩越侵犯南越的事實,請求漢武帝處理此事。

漢武帝對趙眜的做法大加讚揚,稱其忠於臣屬之職,不興兵互相攻擊,並派遣王恢、韓安國兩將軍前去討伐閩越。

漢朝的軍隊還沒有越過南嶺,閩越王的弟弟余善就發動叛變,殺死了閩越王郢,投降了漢朝,於是漢朝的軍隊停止了討伐的行動。

漢武帝隨後將余善立為新的閩越王,並派遣中大夫嚴助前往南越國將處理閩越的事告諭趙眜。

趙眜得知後,向嚴助表達了對漢武帝的深刻謝意,並告訴嚴助,南越國剛遭受過閩越的入侵,等處理完後事後,他就去漢朝的京城朝見漢武帝。

隨後,還派太子趙嬰齊跟隨嚴助回漢朝的朝廷當宿衛。

嚴助離開後,南越國的大臣們用趙佗的遺訓向趙眜進諫,勸趙眜不要去漢朝的京城,以免被漢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來南越,就成亡國的形勢了。

於是,趙眜在以後統治南越的十二年中,一直以生病為借口沒有入朝見漢武帝。

公元前122年,趙眜病重,其在漢朝當宿衛的兒子趙嬰齊向漢武帝請求回到南越國。

同年,趙眜死去,趙嬰齊繼承王位。

趙嬰齊在沒去長安之前,曾經在南越娶當地的南越女人為妻,並生了長子趙建德,趙嬰齊去長安做宿衛後,又娶了邯鄲樛家的女兒做妻子,生了兒子叫趙興。

趙嬰齊繼承南越王位後,向漢武帝請求立妻子樛氏為王后,趙興為太子,漢武帝批准了他的請求,此舉舍長立幼,為將來南越國之亂種下了禍根。

趙嬰齊是一個暴君,喜歡恣意殺人,漢武帝屢次派使者到南越國,婉轉勸告趙嬰齊去長安朝拜漢武帝。

趙嬰齊懼怕進京後,漢武帝會比照大陸諸侯,執行漢朝法令,因此以有病為借口,一直未去長安,只派遣兒子趙次公去長安當宿衛。

公元前115年,趙嬰齊病死,太子趙興繼承王位,其母親樛氏當上王太后。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派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前去告諭趙興和樛太后,讓他們比照大陸諸侯進京朝拜天子;同時命辯士諫大夫終軍、勇士魏臣等輔助安國少季出使,衛尉路博德則率兵駐守在桂陽,以接應使者。

此時的趙興尚年輕,樛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國的實權實際上掌握在丞相呂嘉手中。

據《史記》記載,樛太后在沒有嫁給趙嬰齊時,曾與安國少季私通過,安國少季來南越後,他們再次私通,南越人因此多不信任樛太后。

樛太后害怕發生動亂,也想依靠漢朝的威勢,多次勸說趙興和群臣歸屬漢朝。

並通過使者上書給漢武帝,請求比照大陸諸侯,三年去長安朝見漢武帝一次,並且撤除和漢朝交界的邊境要塞。

漢武帝答應了南越國的請求,賜給南越國丞相、內史、中尉、大傅等官印,其餘官職由南越國自置,這樣意味著漢朝朝廷直接對南越國高級官員進行任免。

漢武帝還廢除了南越國以前的黥刑和劓刑等野蠻酷刑,比照大陸諸侯用漢朝的法律。

同時將派往南越的使者都留下來鎮撫南越,力求南越的局勢平穩。

趙興和樛太后接到漢武帝的諭旨後,馬上準備行裝,為進京朝見漢武帝而做準備。

2、南越國與西漢的關係 南越國的丞相呂嘉年齡很大,從趙眜、趙嬰齊一直到趙興,曾經輔助過三位南越王,他的宗族在南越當官的有70多人,又與南越王室有聯姻,在南越國的地位十分顯要,深得南越人的信任,甚至超過趙興的威望,是南越國的實權掌握者。

呂嘉多次反對內屬漢朝,但趙興一直未理,這使呂嘉產生了背叛的念頭,屢次託病不去會見漢朝使者。

趙興和樛太后害怕呂嘉首先發難,就安排了一個酒宴,宴請漢朝使者和呂嘉,想借漢使之力來殺死呂嘉等人。

在宴席中,太后當面指出呂嘉不願歸屬漢朝的行為,想以此激怒漢使出手殺死呂嘉。

可此時身為將軍的呂嘉之弟正率兵守在宮外,安國少季等使者猶豫不決,最終沒敢動手。

此時呂嘉見形勢不妙,隨即起身出宮,樛太后大怒,用矛撞擊呂嘉,但被趙興阻止。

呂嘉回去後,把他弟弟的兵士分出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處加強防衛,託病不再去見趙興和使者。

並暗中同大臣們密謀,準備發動叛亂。

漢武帝得到了南越國政權危機四伏的消息,責怪安國少季等使者的膽怯無能;同時又認為趙興和樛太后已經歸附漢朝,唯獨呂嘉作亂,不值得興師動眾,於是漢武帝於公元前112年,派遣韓千秋和樛太后的弟弟樛樂率兵2000人前往南越。

當韓千秋和樛樂進入南越之後,呂嘉等人已經發動叛亂。

呂嘉首先製造輿論,稱趙興太年輕,樛太后是中原人,又與漢朝使者有姦情,一心想歸屬漢朝,沒有顧及南越國的社稷,只顧及漢朝皇帝的恩寵。

隨後呂嘉乘機和他弟弟領兵攻入王宮,殺害了趙興、樛太后和漢朝的使者。

呂嘉殺死趙興之後,立趙嬰齊和南越籍妻子所生的長子趙建德為新的南越王,並派人告知了蒼梧秦王趙光及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官員。

這時韓千秋的軍隊進入南越境內,攻下幾個邊境城鎮。

隨後,南越人佯裝不抵抗,並供給飲食,讓韓千秋的軍隊順利前進,在走到離番禺40里的地方,南越突發奇兵進攻韓千秋的軍隊,把他們全部消滅。

呂嘉又讓人把漢朝使者的符節用木匣裝好,並附上一封假裝向漢朝謝罪的信,置於漢越邊境上,同時派兵在南越邊境的各個要塞嚴加防守。

漢武帝得知後,非常震怒,他一方面撫恤死難者的親屬,一方面下達了出兵南越的詔書。

公元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

第一路任命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兵從長沙國桂陽(今湖南境內),直下湟水;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將軍,走豫章郡(今江西境內),直下橫浦;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兩個歸降漢朝的南越人為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率兵走出零陵(今湖南境內),然後一路直下灕水(今廣西灕江),一路直抵蒼梧(今廣西境內);第五路馳義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調動夜郎國的軍隊,直下牂柯江。

這場戰爭十分激烈,持續了一年,一直到前111年的冬天,樓船將軍楊仆率領精兵,搶先攻下尋峽,然後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門,繳獲了南越的戰船和糧食,乘機向南推進,挫敗南越國的先頭部隊,率領數萬大軍等候伏波將軍路博德的軍隊。

路博德率領被赦的罪人,路途遙遠,與楊仆會師時才到了一千多人,於是一同進軍。

楊仆率軍隊在前邊,一直攻到番禺,趙建德和呂嘉都在城中固守。

樓船將軍楊仆選擇有利的地形,將軍隊駐紮在番禺的東南面,天黑之後,楊仆率兵攻進番禺城,放火燒城。

而伏波將軍路博德,則在城西北安營紮寨,派使者招降南越人,南越人久聞伏波將軍路博德的威名,於是紛紛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時分,城中的南越守軍大部分己向路博德投降。

呂嘉和趙建德見形勢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領幾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

路博德在詢問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後,才知呂嘉和趙建德的去向,並派兵追捕他。

最後,趙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馬蘇弘擒獲,而呂嘉被原南越國郎官孫都擒獲。

3、南越國遺迹 呂嘉和趙建德被擒之後,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包括蒼梧王趙光,桂林郡監居翁,揭陽縣令等皆不戰而下,紛紛向漢朝投降。

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的軍隊,以及馳義侯調動的夜郎軍隊還未到達,南越已經被平定了。

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後,將原來的南越國屬地設置了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

這樣,由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經過93年、五代南越王之後,終於被漢朝消滅了。

毛澤東曾經說過,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他是開發嶺南的第一人。

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創立了「東西萬餘里」的南越國,以後「趙佗歸漢」,嶺南正式列入中國統一的版圖。

公元前208年,趙佗封關、絕道;3年後,於公元前205年兼并桂林、象郡,從而統一了嶺南地區;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禹。

這是嶺南第一個都城。

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時,一把火燒了南越國都城趙佗城,地上的建築蕩然無存,令人十分惋惜。

至20世紀70年代發現廣州三寶之前,除了應無路的越王井之外,有關南越國的遺址,是一無所有的。

史學家研究南越國就只有依靠史料記載了。

1974年底,廣州市文化局職工在挖防空洞時發現了秦代造船工場遺址;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基建工地中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別發現了南越國時期的大型地下石構水池和南越國王宮御苑,這些發現,被認為是嶺南地區考古方面的突破性發現。

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發現南越國宮殿遺址。

這些重大發現十分重要,致使廣州的南越國史和全國的秦漢史都要改寫,甚至每塊磚都可改寫中國的建築史和園林史,這些文物的珍貴,可以說是價值連城。

南越國宮署遺址面積共15萬平方米,東起倉邊路,西至廣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華路,被專家們稱為東方的「龐貝」古城。

而宮署的核心區域為4.8萬平方米,東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廣州大廈門前,這範圍已被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區。

為了保護宮署遺址,市政府已撥出專款5億多元補償外商的地皮價值和搬遷市兒童公園。

目前,廣州市正按申報要求,包括南越王宮遺址、西漢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發現的西漢南越國「水關」(水閘)三處遺址,以「南越國」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00多年前的南越國宮署御花苑,建築時間比頤和園和避暑山莊要早1000多年,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宮苑遺址,是中國的園林之最。

1984年,在廣州的一座大樓施工工地上,發現了南越國御花苑的一個大型地下石構蓄水池。

水池距地面約8米,為冰裂紋密縫石板鋪砌,池壁呈斜坡形,池底平整,用碎石和卵石平鋪,向南埋有木質輸水暗槽。

石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欄杆、石門楣、大型鐵石柱、鐵門樞軸、「萬歲」瓦當、繩紋板瓦、筒瓦和鋪地印花大磚,還有一段木船槳。

據分析,水池可蕩舟,池邊應有石構廊榭或涼亭建築。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鋪地大方磚,堪稱全國之最。

這樣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磚,燒制時沒有變形;確實令人嘆為觀止,說明當時的燒磚技術已經很高。

還有石刻「蕃」字、「貲」字和「閱」字,是嶺南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

1997年,在一處工地地下3~5米處,人們發現了宮署御花苑的全石構曲流石渠,長150米,是一處人工園林水景。

石渠迂迴曲折,由西向東,渠底密鋪黑色卵石。

東頭有彎月形石池,池底發現幾百個龜鱉殘骸,說明這是養龜鱉的水池。

西頭有石板平橋和步石,外連曲廊。

彎曲石渠當中有兩個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

在石渠中有果核和樹葉,可見御花苑有種植水果和花卉。

可以想像御花苑處處小橋流水,水果飄香,花草繁茂,龜鱉爬行,魚翔淺底,十分閑情雅緻,一派嶺南山水園林風光。

石渠連接大型蓄水池引水,並有木質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長年不斷。

御花苑曲渠設計科學,建築精巧,充滿情趣,是一處古代山水園林建築精品,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在御花苑遺址共有7個時代的重疊文化層,發現有秦、南越國、東漢、晉、南朝、唐、宋時期的遺迹遺物。

還發現了83口各個時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國至民國時期,有土井、磚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建築文化特色。

特別有趣的是那八卦磚井,八行豎磚間砌橫磚,成八卦之狀,可見古人已懂得這種剛性力學結構之原理,其築井技術水平確實很高。

中國古代的建築都是木結構,或磚木結構,而這裡恰似羅馬古城的石構建築,在我國秦漢時期的遺址中是獨一無二的。

當然地面還是會有木結構建築的,不過在西漢滅南越時已被放火燒掉。

而曲渠彎流,隔景借景,小巧玲瓏,把大自然山水縮微於庭院之間,是典型的東方園林特色;完全不同於西方園林的幾何方塊對稱排列、一覽無遺的人造園林風格(如法國的凡爾賽宮)。

我們相信,這種恰似羅馬的石構建築技術,又結合東方的造園風格,就是南越國宮署御花苑這個全國首個宮苑實例最突出的特色。

王宮的中心可以清楚看到2000年前兩條南越王宮殿的卵石「散水」,1300年前的唐代鋪磚廊道,1000年前的四列南漢宮殿的「磉墩」基槽,以及各種建築結構的遺址。

漢代建築結構中,以卵石作「散水」是有階級限制的,如果在宮殿屋檐四周地面全部鋪上這種「散水」,是皇宮的標準,只鋪兩邊是王的標準。

很明顯,這座宮殿是南越國依照漢朝皇宮建造的。

出土的只是南越王宮殿的一角,還不到整個宮殿群的百分之一,還未露出宮殿的主體部分。

可見,南越王宮大部分還埋藏在地下。

考古隊在宮署遺址的一口南越井內清理出一百多枚南越國木簡。

這批木簡的發現改寫了廣東無簡牘出土的歷史。

現整簡和殘簡共一百多枚,均為木質,文字最多的有23個字,最少的只有3個字,以12個字居多。

簡文字體多為隸書,也有篆書。

在王宮御苑的原址上出土木簡,這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這批簡文的書寫者應是直接服務於南越王室的書吏,甚至是南越國的書家高手。

這批木簡應是南越國王宮的紀實文書,是「王宮檔案」,它們從多個方面反映出南越國宮廷生活中的各種制度。

如宮室管理,多枚木簡上有「出入」二字,可能是人或物品出入王宮的憑證;職官制度,簡文中有的「陛下」「公主」「舍人」「左北郎」等官職名稱,其中一些屬首見,為傳世文獻所不載;而「陛下」證實了史書中關於南越國割據一方、居國稱帝的記載。

這些南越木簡從多方面反映出南越國的多種制度,直接印證了發現的南越國宮殿與宮苑遺迹,還有明確的紀年,彰顯出南越國遺址的歷史真實性和對該遺迹定性定位的正確,也為南越國史提供了重要補充。

4、南越國未解之謎 就目前所知,南越王宮署由南越王宮殿和御花苑兩大部分組成,這其中隱藏著「五大謎團」。

第一大謎團:「番禺城」存在之謎。

南越王宮殿目前只挖掘出一號殿的一部分和二號殿的一角,350多平方米的發掘現場只佔遺址所在的廣州兒童公園東南一個角,整個宮殿最精華的部分還在2萬多平方米的兒童公園下面。

宮殿找到了,但是在宮署之外還有沒有一個城?據史料記載,秦末漢初時期全國有十多個商都,而嶺南就只有「番禺」這一個重要的商都,來這裡經商的人不少都財運亨通。

專家推測,南越王宮署之外應該還有貿易區(市)、老百姓生活區(坊、里)以及城牆等等,然而這些東西目前卻一點出土的跡象都沒有。

南城王宮署只是番禺的一部分,當時的城在哪裡?城牆修建在什麼地方?關於這些問題,沒有任何答案。

所以說,古番禺城的存在與否仍然是一個謎。

第二大謎團:印章上的外國人頭像之謎。

在南越王宮殿遺址里,人們可以看到多個朝代的珍貴遺迹錯落交疊:20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宮、1600多年前的東晉古井、1000多年前的唐末鋪磚廊道等等。

在堆積成山的出土物件中,最令人感到興奮的是一枚大約5厘米高、質地堅硬、未完成的象牙印章。

這枚象牙印章只有一隻核桃大小,上面還有一道裂痕,來頭卻不簡單。

首先,這枚象牙印章剛好出土在唐代的鋪磚廊道上,在它的周圍還有一些象牙材料、水晶、外國玻璃珠等文物,廣州出土的的唐代文物向來非常有限,直令廣州的考古學家有「盛唐不盛」之嘆,它的出土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同時,南越王墓曾出土過五根象牙,這枚唐代象牙印章也使廣州的象牙工藝製造史中間的空白得以填補。

其次,該印章雖然沒有打磨完成,也沒有挑字署名,其上卻大有乾坤——上面的頭像無論從臉形還是髮式上來看,都是一個明顯的外國人頭像。

從形狀上看,這枚印章不是中國傳統的長方形或正方形,而是橢圓形,而西方印章的形式正是以橢圓形為主。

種種跡象表明,這是枚給外國人刻的印章,說明當時南越國就有外國人的存在。

據文獻記載,唐代的廣州聚集了數萬外國人,尤以西亞阿拉伯人為多。

那麼,這枚印章上面雕刻的外國人到底是哪一國人?當時這一帶外國人的數量有多少?他們為什麼要聚集在這裡?他們是如何來到這裡的?這些謎底仍有待揭開。

第三大謎團:南越王宮「石頭城」之謎。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西方古代建築則是以石結構為主,一木一石,這是中國與西方在建築文化上的差異。

過去一般認為,中國建築在唐宋以後才大量使用石質材料,但是在南越王宮殿和南越王御花苑,人們發現了大量的石質材料,諸如石柱、石樑、石牆、石門、石磚、石池、石渠等等,不一而足。

整個南越王宮署簡直就是一個「石頭城」,部分結構與西方古羅馬式建築有相通之處,這是非常罕見的。

南越王宮署獨樹一幟的石建築,是否意味著當時這裡已經引進了西方的建築技術和人才?如果是這樣,那麼中外建築文化交流史就得重新譜寫了。

但這個猜測至今沒有被證實。

第四大謎團:石渠流向圖形之謎。

南越王御花苑的曲流石渠盡顯「皇家霸氣」。

這條曲流石渠約180米長,由北向南,再向東,注入一彎月形石池後又繼續西流,蜿蜒貫穿整個御花園。

這條以觀賞潺潺溪流為主要功用的渠道,從示意圖上看,上部分是黃河「幾」字形走向圖,下部分也是「幾」字形走向,總體的形狀與黃河有著驚人的相似。

這種相似可能並不是巧合,而是南越王趙佗當年有「覬覦中原」的野心的證明。

那麼,實情到底如何?恐怕只有趙佗自己知道了。

第五大謎團:「龜鱉石池」上的建築之謎。

御花苑中的龜鱉石池,池壁西邊頂上有三條呈放射式的石樑,端部各有一口拳頭大的榫眼,形如牛鼻。

這些遺迹給人們留下了珍貴的啟示——在這些石板、石柱和牛鼻石之上,會有一個不同凡響的建築覆蓋整個石池,很可能是整個南越王宮署中最具亮點的一個建築造型。

那是一個怎麼樣的建築呢?有人認為是一個供帝王及後宮歇息、賞水、賞龜的涼亭;也有人認為是一個池上舞台;還有人認為是一座造型獨特的曲橋……但種種設想,還必須與原有的建築設施和榫眼等相吻合。

2000多年前的石池上蓋建築的結構到底是怎樣建造的,又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隨著進一步挖掘,南越王宮署獨有的歷史之謎還會有更多,歷史遺迹的越不完整,留給後人的想像空間越大。

5、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象崗山上,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趙眜在位期間稱南越文帝,死後謚號「南越文王」。

這一時期,南越國名為漢朝藩屬,實則保持獨立王國的地位。

趙眜墓於1983年6月被發現,古墓位於象崗山腹心深處。

墓室埋藏在崗頂之下20米深的地方,用500多塊紅砂岩大石築成,分前後兩部分,中設2道石門,前部3室,後部4室。

墓主趙眜遺骸置於墓室後部正中,以一棺一槨入殮,均已朽壞。

墓主身著玉衣,兩側共置有10把鐵劍,並有「文帝行璽」金印等印鑒9枚和大批精美的玉雕飾品隨葬。

室內外還發現15具殉人殘骸,當為趙的姬妾隸役等。

墓中出土文物品類繁多,共1000多件,其中以雕鏤精美的各種玉器和具有漢、楚、越文化特色的青銅器最為珍貴。

南越王墓中共發現了兩件印花銅板模,一大一小,是世界最早的彩色套印織物的工具。

大的為主紋板,形如火焰;小的為定位板,呈「人」字形。

印花的方法是完全用手工套印,即印花工人手拿凸版,像蓋印章一樣在展開的織物上一行行蓋印。

板模印花紋樣與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件印花紗相似。

它的發現在紡織工業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南越王墓出土的實用屏風器形碩大,結構奇巧,是我國考古首次發現的最早、最大的漆木屏風。

中間的屏門可以向外開啟,兩側可以展開呈90°。

屏風上部裝飾有青銅鎏金朱雀和雙面獸頂飾,上插羽毛;下部有鎏金人操蛇托座,獨具嶺南特色。

屏風上繪有紅、黑兩色的捲雲紋圖案,絢麗多彩。

在當時製作如此精美的屏風非常不易,由此可見南越王生前生活之奢華。

「文帝行璽」金印是迄今全國考古發現的最大、最早的一枚西漢金印,也是唯一的漢代龍鈕帝璽,為南越王墓墓主身份的重要物證。

金印的印鈕為盤曲成「S」形的一條游龍,印面刻有篆書的「文帝行璽」四字。

印面尺寸略大於當時的帝璽規格,是南越王僭越稱帝的反映。

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由2291塊玉片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又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品種。

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還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國統治者崇玉觀念和厚葬習俗的反映。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銀盒和金花泡在造型、文飾和製造工藝上具有西亞金銀器的特點;5支原支象牙為非洲象牙;銅熏爐和乳香來自東南亞。

這是嶺南地區發現的最早一批舶來品,是兩千多年前廣州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物證。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藍色透明平板玻璃,鑲嵌在長方形銅框牌飾中,成分以氧化鉛和氧化鋇為主,鉛、鋇含量分別高達33%和12%,屬於中國鉛鋇玻璃系統。

這是迄今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平板玻璃,對研究中國古代玻璃製造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平板玻璃作為一種裝飾品使用,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而同一時期,西羅馬帝國已掌握了用吹製法製造各種實用玻璃器皿。

在出土的船紋提筒上有四組船紋,船上有揚起的風帆、戴羽冠的武士、裸體的俘虜、滿載的戰利品,以及古代越族部落象徵權力的銅鼓等,船的周圍以及船底還繪有海龜、海魚和海鳥,反映的是一隻大型古越人船隊在戰爭結束後凱旋歸來的場景。

這是目前考古發現的規模最大、最為完備的海船圖形,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南越王墓是迄今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完好、隨葬品最豐富的一座漢墓,也是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彩繪石室墓,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墓深埋在離山頂20餘米的山腹深處,墓室座北朝南,按「前朝後寢」的格局建造,內有7室,15個殉葬人,陪葬品達1000多件(套),對了解和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以及漢、越民族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在墓主身體兩側發現了10把鐵劍,其中一把長1.46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長的一把西漢鐵劍。

鐵劍上鑲嵌有玉劍飾。

出土時已嚴重鏽蝕,劍身與劍鞘不能分離。

根據墓主的身高判斷,這把鐵劍應該不是實用器而是象徵權力和地位的裝飾品,是南越國尚武精神的體現。

南越王墓中發現了一面直徑為41厘米的繪畫銅鏡,畫面為四個貴婦人看兩人斗劍的圖案,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的最大的一面西漢繪畫銅鏡,其繪畫風格與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畫相似,可見南越文化中有著楚文化的深刻烙印。

6、南越國大事記 公元前203年,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公元前196年,在漢使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南越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

公元前195年,劉邦去世,漢朝與南越交惡。

趙佗宣布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長沙國。

得閩越、西甌和駱越都紛紛歸屬南越。

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

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王位由孫子趙眜繼承。

公元前135年,閩越向南越國發動戰爭。

趙眜請求漢武帝處理。

公元前122年,趙眜病重,其在漢朝當宿衛的兒子趙嬰齊回到南越國繼承王位。

公元前115年,趙嬰齊病死,太子趙興繼承王位。

公元前112年,呂嘉等人終於發動叛亂,殺死趙興、樛太后和漢朝的使者。

公元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10萬人進攻南越。

直到公元前111年的冬天,南越戰敗,呂嘉和趙建德出逃被擒獲,而呂嘉被原南越國郎官孫都擒獲。

南越被平定,南越國滅亡。

責任編輯:白梅  來源:天涯論壇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南越國:中國歷史上神秘消失的古國|☀阿波羅新聞網https://bit.ly/2V3CAMO 古代的南越國王朝位於現在的廣州,是由趙佗建立的。

秦始皇為了統一天下,派兵南下把南越國收腹,駐兵30萬在今天的番禺並成功納入中國的版圖。

​ ​​在漢代時期,南越國就成為​中國與古羅馬帝國的海上貿易中心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成為中原商賈締造財富傳奇的地方。

​ 古代的南越國的疆域也包括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區,他們也稱自己為​趙朝的後代,。

現在的越南地區樣子跟中國人基本一樣,還有很多漢文字和漢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zkovj6g.html 此國曾是中國的一個省,被統治了上千年,獨立後稱:我才是中華! 咱們都知道,現如今,中國附近的很多國家在古代都是中國的藩屬國,今天就要說一個國家,它曾經是中國的一個省,被統治了上千年,但在獨立後卻自稱:我才是中華! 這個國家就是越南,早在秦朝末年,秦軍將領趙佗便趁機佔領了嶺南之地,並建立了南越國,其歷史長達百年。

對於南越國,越南人認為這是自己「建立的一個政權」。

這點在後來越南皇帝向嘉慶帝索要「南越」國號時便體現了出來。

南越國便滅亡後,西漢皇帝在此處設置七郡,在此後的一千多年裡,越南雖然有過叛離,但大體都在中國王朝的統治下,就跟中國一個省差不多。

1418年,越南人黎利發動起義,並號召越南各地反抗明朝的統治。

1426年,明宣宗派出大軍前去圍剿起義軍,結果被越南人利用地形打得大敗,明宣宗在逼不得以之下,只能冊封冊封黎利為安南國王,這也預示著,越南獨立了。

16世紀後期,黎利創立的後黎朝變得十分衰弱,最終南北分裂。

19世紀初期,越南南北統一,並向清朝稱臣,求取了「越南」國號。

越南人表面上對清政府恭恭敬敬,但暗地裡卻對其十分不屑。

根據史書記載,越南身為清朝的藩屬國,其國王卻在國內毫無顧忌地僭越稱「皇帝」。

最讓人感到無語的是,當時的阮朝皇帝認為,「清朝只不過是蠻夷罷了,我越南才是中華!」 各位,對於這事,你們怎麼看? 南越國,亦稱南粵國,是秦末至西漢時期位於中國嶺南地區的一個政權。

從開國君主趙佗至亡國君主趙建德,一共歷經五任國王,享國九十三年(西元前204年至西元前112年)。

秦末,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兼並嶺南的桂林郡、象郡;西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南粵國),自號"南越武王"[1] ,國都定於番禺。

南越國全盛時疆域包括當今中國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福建(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南越國是漢朝藩屬國。

西元前112年夏季,漢武帝劉徹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爭,並於同年冬季滅亡南越國。

史籍中嶺南稱煙瘴南蠻之地,嶺南文明史始於秦平定嶺南,趙佗實施"和輯百越"政策,引入中原農耕技術與先進文化,使嶺南地區迅速從刀耕火種的氏族社會平穩進入農耕文明時代,同時又將異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帶進嶺南,開啟了嶺南文明千年輝煌。

[2-4]  南越國時期對外出口漆器、絲織品、陶器和青銅器,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5] 。

漢代,廣州成為中國與古羅馬帝國的海上貿易中心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成為中原商賈締造財富傳奇的地方。

南越國,亦稱南粵國,是秦末至西漢時期位於中國嶺南地區的一個政權。

從開國君主趙佗至亡國君主趙建德,一共歷經五任國王,享國九十三年(西元前204年至西元前112年)。

【嶺南史話】典籍及出土資訊看南越國前世今生|歷史長河|巴士的報https://bit.ly/2x6MvsP 秦末,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兼並嶺南的桂林郡、象郡;西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南粵國),自號"南越武王"[1] ,國都定於番禺。

南越國全盛時疆域包括當今中國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福建(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南越國是漢朝藩屬國。

西元前112年夏季,漢武帝劉徹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爭,並於同年冬季滅亡南越國。

史籍中嶺南稱煙瘴南蠻之地,嶺南文明史始於秦平定嶺南,趙佗實施"和輯百越"政策,引入中原農耕技術與先進文化,使嶺南地區迅速從刀耕火種的氏族社會平穩進入農耕文明時代,同時又將異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帶進嶺南,開啟了嶺南文明千年輝煌。

[2-4]  南越國時期對外出口漆器、絲織品、陶器和青銅器,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5] 。

漢代,廣州成為中國與古羅馬帝國的海上貿易中心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成為中原商賈締造財富傳奇的地方。

【嶺南史話】典籍及出土資訊看南越國前世今生|歷史長河|巴士的報https://bit.ly/2x6MvsP 南越王趙佗是誰,南越國王趙佗墓地在什麼地方? 毛澤東曾經說過: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趙佗創立了"東西萬余里"的南越國,"趙佗歸漢",嶺南也正式列入中國統一的版圖。

所謂第一人就是十五前列,可見這趙佗所做的貢獻不僅僅是擴展了漢朝的版圖,也有利了現代的中國,正所謂先人種樹,後人乘涼,趙佗這位先人就是做了件創世紀的大事件。

都說人的一生就是一個故事,那麼趙佗的一生又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南越王赵佗简介南越国王赵佗墓地在哪? 趙佗公元的趙佗雕像 南越王趙佗簡介 趙佗,恆山郡真定縣人,原為秦朝將領,與任囂南下攻打百越,後來秦末大亂,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趙佗就此稱王,是為南越王。

不過趙佗建立南越國的年代並沒有史籍直接記載,現代的研究文獻均以《史記》的有關記載推算而得。

西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趙佗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

在在期間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

隨即秦始皇又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並和趙佗一起率領大軍平定越地,前後經過四年努力,到西元前214年,嶺南終於劃進大秦疆土版圖。

成功平定越地之後,秦始皇委趙佗任龍川縣令,趙佗既致力防範越人反抗,又採取"和輯漢越"方針,安撫越族人們。

他勸導士兵在當地養兒育女,促進漢越同化,又上書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遷居南越以傳播中原文化。

在趙佗等治理下,越地的生活漸漸平定、人們安居樂業,知道秦二世胡亥繼位之後,才發生了大轉變。

西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並向他闡述了國家現狀,任囂告訴趙佗,可以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的謀劃。

說完之後任囂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

...查看更多 南越國什麼時候建立的?簡介其發展與滅亡 南越國,亦稱南粵國(粵拼:Naam4-jyut6-gwok3),是位於中國漢地九州南部地區的一個政權。

秦末(西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三年後,兼併嶺南的桂林郡、象郡;於西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國都定於漢族地區南部的番禺。

南越國全盛時疆域包括當今中國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福建(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南越國是漢朝藩屬國。

從開國君主趙佗至亡國君主趙建德,歷經五王,享國九十三年(西元前204年至前112年)。

西元前112年夏季,漢朝第七任皇帝劉徹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爭,並於西元前112年冬季滅亡南越國。

image.png 嶺南地區(漢族地區南部)屬九州(漢族地區)之中的揚州;東漢時期又被分屬荊州、益州(梁州);在晉代,嶺南地區又屬揚州。

南越國時期對外出口漆器、絲織品、陶器和青銅器,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漢代,廣州成為中國與古羅馬帝國的海上貿易中心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成為中原商賈締造財富傳奇的地方。

先秦時期 據廣東郁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考古發現,嶺南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活動。

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14萬年以前,嶺南出現早期古人(峒中岩人)。

廣東英德出土1.4萬年前稻作遺存,農業文明或起源於嶺南。

先秦古籍對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的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諸越等,但不符合民族的定義,其後裔族群的祖先不同,有大禹(漢族)、雄王(京族)、布洛陀(壯族)、袍隆扣(黎族)等等,故百越並非民族概念。

其中吳越(蘇南、浙北)、"閩越"(福建)、"揚越"(江淮)、"南越"(廣東)是漢族先民,而"西甌"(廣西北部)、"雒越"(越南北部、海南島和廣西南部)則是京族、黎族等民族的先民。

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有經濟文化往來。

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

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係。

《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係。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嶺南地區已達到一定的文明程度,並不是落後的原始社會。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考古發掘的深入,將來或許會有更多的文物證據揭開並還原歷史。

春秋時期,廣東東江流域內曾出現過一個"縛婁古國",管轄地域包括今惠州、博羅、東莞、深圳一帶。

縛婁古國遺址發掘出廣東最大的先秦時期的龍窯窯址,出土大量的青銅器、陶器和水晶等文物,實證了嶺南在秦朝之前就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嶺南是中華文明中的漢文明發源地之一。

秦至建國前 西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睢率50萬大軍分五路,一路攻取東甌和閩越(浙江、福建),兩路攻南粵(廣東),其餘兩路攻西甌(廣西)。

據《淮南子》記載:"一軍塞樣子之嶺(今越城嶺一帶),一軍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帶),一軍處番禺之都(今廣州),一軍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軍結餘幹之水(今江西余幹縣一帶)"。

50萬秦軍分五路,平均一路10萬,其中"一軍結餘幹之水"與嶺南地區無涉,可見用於嶺南越地的秦軍數目是40萬。

秦人南伐嶺南之初即佔領番禺一帶的廣東地區並留軍駐守,另外30萬秦軍西赴廣西地區與當地的越人作戰,雖然擊斃西甌部落首領"譯吁宋",然而持續三年的征戰卻失敗,連主將屠睢也在戰爭中被殺。

西元前214年,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和趙佗再次進攻廣西地區的西甌、雒越各部落,同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整個嶺南由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秦始皇將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

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

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

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

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將趙佗任龍川縣令後,上書朝廷要求從中原遷居五十萬的居民至嶺南。

從中原遷來的50萬人,除了遭到貶職的官員之外,大多是「賈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農抑商政策的打擊物件;既懲治"商人",又滲透了嶺南,朝廷認為一舉兩得。

因此,嶺南北方移民的經商血統確實是有根有據的。

據記載,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為了穩定軍心,解決戰後駐留士兵的配偶問題,南海郡向朝廷申請加派3萬單身女性來嶺南,其理由十分含蓄:"為來自北方士兵補衣服"。

秦朝最終批准這個申請,但是在數額上打了折扣,15000名中原寡婦和未婚女子浩浩蕩蕩加入支援邊疆的行列。

image.png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

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

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西元前204年至西元前112年),自稱"南越武王"。

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

南越國實行郡縣制。

西元前209年,山東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並因此而引發了全國性的大起義,四面楚歌的秦王朝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局面,此時的南海郡正是兵強馬的時候,郡尉為任囂,看到秦朝庭無力南顧,便起了割據的野心,對於秦朝庭的徵召,採取拖延觀望的態度;對於其它起義軍,則是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之勢。

但是,此時的任囂,已經是病入膏肓之軀,而他自己的兒子們實在不成器,周圍的心腹又沒有堪當大任、可以委託之人,所以整天吁嘆,總覺得如此良機,不能為我所用,心中實在不甘心;某日忽然想到舊時的部將--龍川縣令趙佗,想想覺得還是他是個可託大任之材,便派人日夜趕赴偏遠的龍川縣,把他招來,然後驅散旁人,在病榻上向他面授機宜,之便後向全郡公開發下文書,文書指定趙佗為自己死後的繼承人,並馬上讓他代理郡尉,行使尉權。

西元前208年,任囂去世,趙佗接任南海郡尉后,按照任囂生前面授的策略,立即命人封鎖了五嶺上所有的交通要道,控制橫浦、陽山、湟溪三座關隘以斷絕與嶺北地區的一切聯繫,同時把郡內那些忠於秦朝庭的軍政官員殺的殺,撤的撤,全部換上自己的心腹,處理好自己郡內的問題后,在得到秦朝滅亡的消息后,即於西元前206年舉兵西向,開始了為時數年的艱苦征戰,先後吞併了桂林郡和象郡(雒越,即甌雒國)。

西元前204年,趙佗正式公開建國稱王,自封為"南越武王",這樣,一個南到越南中部及海南島、北達五嶺、東臨大海、西至滇黔桂交界處的南越國就誕生了,國都設於番禺(今廣州)。

南越武王時期 西元前204年,趙佗正式建立南越國,南越建國的第一年,趙佗為自號"南越武王"。

南越武王趙佗元年。

西元前202年初,漢高祖不承認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為趙佗所有,反而將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給長沙王吳芮。

西元前196年夏季,漢高祖正式承認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為趙佗所有,遣陸賈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受漢高祖所賜南越王印绶,臣服漢朝,南越國遂成漢朝的藩屬國。

西元前181年,因呂後打算停止與南越國貿易關係,南越國不滿,於是發兵攻打漢朝長沙國數縣而去,呂後聞訊遣周灶將兵攻南越國。

西元前180年,呂后崩,漢朝命周灶罷兵歸。

南越國因抗擊漢朝成功而聲威大振,乘機對東邊的閩越國用經濟手段施加影響,而對西邊的西甌、雒越等部落(即甌雒國故地)加強控制。

南越武王趙佗因此而自稱"南越武帝"。

西元前179年,呂後死,漢文帝劉恒即位,派人重修趙佗先人墓,置守墓人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

又經丞相陳平推薦,命高祖時多次使南越的陸賈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

趙佗再次接受了陸賈的勸說,除帝號複歸漢朝,但在南越國內,仍然繼續用著皇帝的名號,而趙佗始終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派人到長安朝覲。

西元前138年,東甌國因受閩越國侵略的困擾,決定全國人民遷往漢朝江淮地區生活。

東甌國故地由閩越國接收。

西元前137年,南越武王趙佗崩,其孫趙胡繼位。

越南陳朝時,趙佗被追封為開天體道聖武神哲皇帝。

趙佗死後,由第二代南越王趙胡安排殯葬,下葬時製造了大量假像,以至趙佗的陵墓無跡可尋。

南越文王時期 西元前136年,南越王趙胡元年。

西元前135年,閩越國在吞併了東甌國故地後版圖大增,閩越王騶郢發兵南侵南越國,在南越文王趙胡的請求下,漢武帝行圍魏救趙之計,發兵,命王恢從西邊、韓安國從北邊攻打閩越國,在外部軍事壓力之下,閩越國以王弟騶餘善為首的權貴殺閩越王騶郢以求和,東南地區一場戰禍就此避免;漢武帝想趙胡入朝,然而趙胡以稱病為詞不入朝,僅遣太子趙嬰齊入朝長安宿衛。

西元前125年,南越文王趙胡重疾,趙嬰齊因而歸國,不久,趙胡崩,太子趙嬰齊歸國登極。

image.png 南越明王時期 西元前124年,南越王趙嬰齊元年。

同年,趙嬰齊立其子趙興為太子、趙興之母婦氏為王後。

趙嬰齊遣其子趙次公入朝長安宿衛。

西元前121年,趙嬰齊向漢武帝貢獻經受訓練的大象和鸚鵡。

西元前113年,南越明王趙嬰齊崩,其子趙興繼位,母生為太后。

南越哀王時期 西元前113年,南越明王十二年。

南越王趙興即位不久,漢武帝派遣安國少季勸說南越王及南越太后入朝長安,並使路博德兵駐桂陽;太后婦爾因圖內屬漢朝而與南越國相呂嘉有隙,呂嘉不願南越國歸附漢朝,漢武帝聞訊遣韓千秋與南越太後婦氏之弟男樂率2000人往南越。

西元前112年夏季,南越王趙興元年,太后與呂嘉的不和很快演變成公開衝突,當韓千秋等人一入南越國,呂嘉即攻殺南越王趙興、南越太后群組及漢朝使者安國少季等人,呂嘉在向南越全國各地及蒼梧秦王趙光說明後,另立南越明王趙嬰齊之子術陽侯趙建德為南越王,同時,呂嘉派兵消滅韓千秋等2000人並調動軍隊防守國境要害處。

同年,漢武帝在得知韓千秋兵敗及呂嘉弑王叛漢的消息后,決定遣兵十萬南伐南越王國。

image.png 南越術陽王時期 西元前112年夏季,南越王趙建德元年。

趙建德即位不久,漢朝與南越國已處於戰爭狀態。

同年秋季,漢武帝所遣的十萬大軍分四路進攻南越王國,一路由伏波將軍路博德率領,從桂陽溯耒水而上,跨越騎田嶺入連江;一路由樓船將軍楊僕率領,溯贛江而上,跨越大庾嶺入湞江;一路由戈船將軍鄭嚴及下厲將軍田甲率領,由零陵出發后,沿灕江而下至蒼梧;一路由馳義侯何遺發巴蜀兵及夜郎國兵,沿北盤江而下。

計劃最終四路大軍在南越國首都番禺會師。

西元前112年冬季,路博德一軍與楊僕一軍先行會合,兩軍一同圍攻番禺,后番禺降於伏波將軍路博德,術陽侯及呂嘉出海西逃時被路博德捕獲,南越國滅亡,時為漢武帝元鼎六年,整個南越王朝歷五王,凡九十三年。

南越國,亦稱南粵國(粵拼:Naam4-jyut6-gwok3),是位於中國漢地九州南部地區的一個政權。

秦末(西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三年後,兼併嶺南的桂林郡、象郡;於西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國都定於漢族地區南部的番禺。

南越國全盛時疆域包括當今中國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福建(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南越國是漢朝藩屬國。

社會經濟 趙佗統治南越國廣大地域六十七年,深具獨創性並取得成功:政治上仿效漢朝制度,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並實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軍事上設立將軍、左將軍和校尉制度,又分為步兵、舟步和騎兵;經濟上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廢"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大量發展水稻、水果和畜牧業、漁業、制陶業、紡織業、造船業、冶鐵業,以及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文化上首先是推行使用漢文,《粵記》說"廣東之文始尉佗"。

凡此種種,使嶺南社會跨入漢朝主流社會的有序發展。

image.png 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及南太平洋沿岸開闢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南越國時期更對外出口漆器、絲織品、陶器和青銅器,根據出土遺物以及結合古文獻的研究表明,南越國已能製造25~30頓的木樓船,並與海外有了相當的交往,主要的貿易港口有番禺(今廣州)和徐聞(今徐聞),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漢書.地理誌》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異物,裡奇雜誌黃金雜繒而往。

'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於漢武帝滅南越國之後。

東漢(特別是後期)航船已使用風帆;大秦(羅馬帝國)已第一次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中國帶有官方性質的商人也到達了羅馬。

這標誌著橫貫亞、非、歐三大洲的、真正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廣州成為中國與古羅馬帝國的海上貿易中心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成為中原商賈締造財富傳奇的地方。

《史記·貨殖列傳》說:"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生殖瑁、果、布之湊";《漢書》說:"粵地處近海,中國(即中原,筆者注)往商賈者多取富焉";《晉書》說:"廣州包出大海,珍異所出,一箧之寶,可資數世"。

語言文字 南越國除了從中原遷移過來的數十萬華夏部落使用古漢語外,本地的南越部落、西甌部落、雒越部落等土著居民大部分使用古越語,分佈在中國廣東、廣西兩地的粵語則就被認為保留了很多古越語的成分。

南越國由於其創立者趙佗和大部分官員均來源於中原,因此漢字成為南越國的官方文字,在南越王墓和廣西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些銘刻有文字的印章、銅器、銀器和陶器等,大部分文字為秦漢隸書。

而本地的南越、西甌、駱越等土著部落一般相信只停留在刻符記事的階段。

音樂舞蹈 南越國的人民能歌善舞,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的樂器,其中打擊樂器有鐘、磬、勾?、铙、銅鼓等,弓弦樂器有琴、瑟等,吹奏樂器有笛等。

在這些樂器中,銅鼓是最有特色的土著樂器之一,它除了作為樂器使用之外,還是古越人地方首領們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在南越國墓葬的出土文物中還發現了不少描繪南越舞蹈的圖繪,據考古學家分析,這些舞蹈主要分為越式舞和楚式舞,越式舞種類繁多,有翔鷺舞、羽舞、武舞、蘆竹舞等,楚式舞只有一種,即長袖舞。

image.png 陶器 據考古專家的研究,珠江流域的早期陶器有近萬年的歷史,而其中幾何形印紋陶更被認為是珠江流域先民的創造。

先秦時期在中國南部出現了這個陶系,其特點是在陶器的表面裝飾有各種幾何圖形的花紋圖案。

印紋陶最早的考古發現是在1914年~1915年廣東南海發現的實物。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環珠江口的香港多個島嶼及粵東海豐一帶的沙丘遺址發現了種類繁多的印紋陶,它們的分佈不限於珠江流域,與福建、江西、浙江連成一片,還流傳到中原地區。

image.png 風俗 南越國的南越、西甌、雒越等部落和其他百越部落一樣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

他們和中原華夏部落的風俗不同,他們當中的大部人很有現代潮流感,喜歡把頭髮剪得很短,喜歡在身上刺上各種顏色和花紋的紋身,即中原史籍所記載的"斷發文身",這也是東南沿海地區及越南地區所有百越部落的習俗。

《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的記載。

我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

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閒時又相約划船競速,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閒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

由於南越國南面臨海,境內河網眾多,所以很多的越人水性很好,他們擅於利用船來進行漁獵,喜歡食用各種魚類和貝類,在一些出土的銅鼓上還描繪有他們競賽龍舟的習俗。

image.png 在中國各地多個發現有早期水稻遺存的重要遺址中,廣東英德雲嶺牛欄洞遺址是廣東發現有水稻遺存最早的遺址。

發現水稻矽質體,將水稻馴化年代前推至最早1.4萬年前,並據此推斷廣東英德牛欄洞很可能是世界稻作發祥地。

古越人的房子多為"干欄式房屋",這類"干欄式建築"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濕熱多雨的地區,是一種底部栽以豎立的木樁使得居住面高離地面的木構建築,上層住人,納涼、防潮、可避毒蟲禽獸,下層或圈養牲畜。

居住形式與各地域生活的自然與經濟條件有密切聯繫,而南方百越部落則住干欄式房屋。

如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有大面積長條形的木結構"干欄式房屋"遺址,這大概是所知的最早的"干欄"房。

在江浙地區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許多遺址都有發現,如浙江的錢山漾、桐鄉羅家角、江蘇丹陽香草河、吳興梅堰等遺址都有此類房子出土。

雲南的劍川海門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見有這種干欄式住居習俗。

江西清江營盤裡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陶制干欄式房子模型。

四川成都十二橋商代遺址和湖北蘄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遺址發現的大型木構建築群,說明夏商周時期干欄式建築和住居習俗尚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流行和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查看更多 南越國歷史:秦軍苦戰多年的嶺南為何被漢朝輕易拿下? 漢朝在問鼎中原后,繼承了秦國留下的大部分人口、土地和國家制度。

同時也繼承了併吞周邊的國家戰略。

在漢的目標中,有不少是周邊民族構成的區域小國,也有很多是先秦貴族和官吏們建立的混合型國家。

從地域面積與實力來看,南越國就是他們當中最強的那個。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看似最強的對手,卻是漢朝兵鋒中迅速倒下。

那些看似非常有利的優勢,在最後時刻都沒有説明到南越國自己,相反還成為了他們迅速滅亡的催化劑。

眾所周知,秦軍在消滅中原一帶的六國后,就將攻略的箭頭指向南北兩個不同的方向。

由三秦主力兵組成的主力軍團,向北攻擊盤踞河套的匈奴勢力。

至於投降的六國殘兵,則編組成新附者軍團,向南方的百越勢力展開大規模進攻。

將新投降的部隊轉用於次要戰場,是古代戰爭中的常用手段。

在後來的鴉片戰爭中,清軍就曾徵調乾隆時作打服的金川虎頭兵出戰。

這種做法既可以打死敵軍除外患,又能打死我軍除內亂。

但就現實層面來說,將寶貴的關中子弟,消耗在南方群山和瘴市中級人民法院,顯然是並不划算。

南方的征服戰爭,註定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治安戰。

始皇帝的本意也並不想在短短一代人時間里,就將戰爭結束。

一方面,將六國的舊兵實質性的流放到和中原隔絕的南方。

一方面可以藉機殖民,在建立了穩固的殖民點后再徐圖進取。

他料想不到的是自己謀劃已久的萬世帝國,在身沒后就成了一堆殘垣敗瓦。

中原的亂局,使參加南征的數十萬軍民,在一夜之間就失去了大後方。

不要說糧食和補充兵,就連回中原的後路也被完全切斷。

這些人應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從舊主秦朝的屍體上站立起來的漢王朝呢? 身為南方軍最高指揮者的南海郡尉趙佗,做出了非常具有野心的選擇。

一面以重兵佈置在屏障南方的五嶺,遮斷通向中原的道路。

一面趁機掃除秦國殘留在南邊的其他競爭對手。

在極短的視窗期內,完成對南方地區的整合。

當漢朝在中原崛起之時,五嶺以南的荒僻之地,形成了以中原移民為核心、兼有百越各部的南越國。

image.png 正因為新國家的核心人群是中原移民,北方的家天下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越國的外交政策。

在漢高祖去世、呂后擅政的關鍵時刻,南越王趙佗果斷發兵攻打漢朝的邊境。

他們還威壓東北方向上的閩越國,進一步控制領內各部落。

最終自稱"南越武帝",企圖與漢朝分庭抗禮。

雖然這個帝號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但南越國這個試圖以中原統治者的最高尊號來樹立統治合法性的舉動,卻彰顯了和漢朝周邊其他國家的不同。

這種中原和本地蠻族二元化國家建構,最終帶來了南越自身的毀滅。

image.png 建國初期的南越國版圖 趙佗死後,繼任南越王趙胡為了表示對漢朝的服從,將王子趙嬰齊派到長安為質。

趙嬰齊在長安為漢武帝充當宿衛,還娶了邯鄲女子婦氏為妻。

將本國女子許配外人,在今天的某些國人看來可能是一件不值得擺上檯面的事情。

但在中國歷史上,利用外嫁女子來爭奪彼國國內的親中原勢力,是帝王們秘而不宣的長計。

這些埋伏在彼國宮廷內的長線,最終效果遠比耗費巨大的軍事行動來的深遠的多。

建氏的存在就是這種套路的典型例子。

原本為了鞏固中原移民和本地族群的團結和聯繫,趙嬰齊在南越時已經娶了一位當地的女子橙氏,並生下了兒子。

這本是外來統治者和本地族群建立堅固的血緣關係的妙棋。

但漢武帝利用趙嬰齊在長安的機會,在趙嬰齊身邊安插了「新」的「新」,於是將南越統治者整頓內部團結的棋局完全打亂。

image.png 趙嬰齊去世後,背靠著強大的漢朝,她生順利將自己的兒子趙興推上了南越王的王座。

自己堂而皇之的成為南越的太后。

對於企圖堅守獨立的南越國,這絕不是一個好消息。

作為從中原來的外人,想鞏固自己在南越的絕對統治,「太後唯一的選擇是完全成為漢朝在南越的利益代言人」。

果不其然,很快漢武帝就派來了規模龐大的使者團隊。

使者安國少季是「老」的舊識,魏臣勇猛能戰,終軍能言善辯。

這就是漢朝為「基爾」的一套完整的朝臣班子。

在這些人的說服下,南越王趙興很快就下定了引漢朝勢力對抗本土舊臣的執政方針。

先行朝貢之禮,然後盡撤邊關,最後甚至將南越朝廷的高級官員人事任免權都交給漢朝。

自己則側身漢武帝的羽翼之下,安安穩穩的做一個太平王。

但作為南越國二元政治結構的基礎之一,本土勢力是絕不能允許趙興這樣將國家拱手送給漢朝的。

一旦長安的代表掌握了主導權,這些在南越握有絕對發言權的本土酋長,就被迅速被邊緣化到可有可無的地步。

image.png 被看作是本土百越族群利益代表的就是南越丞相呂嘉。

按照《漢書》的記載,這應該是一位經歷從趙佗到趙興四朝時代的百歲人瑞。

顯然呂嘉只是賜給百越某位大酋長的漢名而已,歷代前來訪問的漢使對擁有這個名字的人的變化並不真的有所分辨。

不論如何,趙興想要獲得漢朝的徹底支援,就需要剷除這位最大的反漢派領袖。

趙興所用的手段是利用宴會的時機,由漢朝使者和隨從將呂嘉暗殺當場。

如果刺殺真的成功,倒不失為後來在西域屢屢發生的政治暗殺開了一個好頭。

但事機不密,暗殺終於失敗。

在這個陰謀失敗后,漢武帝索性大展陽謀,派遣前濟南國相韓千秋率領2000精兵趕來。

他們打著出使的名義,準備展開武裝推翻呂嘉等本土派勢力的行動。

聽到消息的呂嘉一派,搶先發動政變。

本土派的軍隊攻入王宮,殺死了趙興和其母母的莫生。

隨後立橙氏子趙建德為王。

面對已經趕到的小股漢軍,南越人用誘敵深入的戰法,將漢使及2000人馬都殲滅在都城番禺外40里的地方。

至此,漢武帝柔性解決南越國的計劃全盤失敗。

兩國終於陷入全面武裝衝突。

在武裝力量方面,漢朝相比南越構成了絕對優勢。

南越很不走運的一點在於,衝突爆發的當口正是漢朝武裝的巔峰期。

在討伐南越的差不多十年前,漢武帝發騎兵十萬、步卒數十萬,北出長城。

大軍深入大漠,一舉擊破了匈奴的主力部隊,書寫了中國軍事史上"封狼居胥"的神話。

漢朝的全國軍隊,分為京師兵、郡國兵和邊軍三類。

其中京師兵又由三秦子弟組成北軍,由山東各地郡國抽調的精銳組成南軍。

他們是漢朝依賴為國本的總預備隊。

郡國兵是漢朝在各地的地方軍。

大部分成年人都要應徵為國家當兵,時間約在2年左右。

這些義務兵中的青壯者為正卒,也就是繼承自秦代的材官制度。

一個人年過23歲,就要去京師駐紮1年,並在地方上再服役1年。

在郡國服役時就稱為材官,如果有財力裝備戰馬,則稱為騎士。

在南方駐守和作戰時則稱為樓船。

所以,這些京師兵和郡國兵,正是人兼具軍事經驗和精力的年齡,可謂漢朝最具戰鬥力的精銳。

此外還有在戰事擴大時的緊急徵召制度,形式靈活。

既有招募的勇士,也有徵發來自各地的刑徒和賤民,稱為谪徒。

image.png 由於漢朝在實際上已經統領了原先戰國七雄所覆蓋的區域,也就非常自然的把過去七國軍隊的技術與組織,結合使用。

無論是秦國殘餘,還是三晉特色的中原部隊,甚至是南方楚國故地的山地精銳,都成為漢朝軍隊的一部分。

加上原先七國各自分配的資源,被統一劃歸漢庭掌控。

讓漢朝在中國軍事發展史上,處於一個突飛猛進的階段。

為了進攻南越,漢朝還不得不利用其秦軍南下時開闢的水路。

漢朝將先秦時期發展出的各種內河船隻,造的更為巨大。

戰船按照大小和用途分為戈船、橋船、鬥艦、定期頻繁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由先秦運量船發展而來的樓船。

這些大船高十余丈,實際上是在兩個船體支撐的平臺上,大減的水上碉堡。

船上的每一層,都有不同用途。

第一層用於藏,第二層是弓箭手所在的發射平臺,第三層是眺望敵軍的觀測點。

弓弩手們利用樓船帶來的居高臨下的優勢,很容易殺傷小艇上毫無防護的敵人。

漢武帝特意在長安附近挖掘了昆明池,用於訓練水軍。

儘管這種做法類似於在游泳池裡學游泳,卻也在短時期內培養出了一支基本上能操作戰船的初級力量。

南越國軍隊,大體繼承了先秦的軍隊體系。

秦朝消滅六國之後,在中央置郎官、衛士等宿衛精兵,在外留駐地方軍。

軍隊也按照等級和用途,分為輕車、材官、騎士、樓船等。

其出征南方的部隊則以材官和樓船為主。

按漢代通常的說法,在在平地則善用輕車,在山險則多用材官,在南方多水的地方用樓船。

因為騎士行動迅速,輕車衝擊力強大,材官兩者都不如,卻擅長弓弩遠射,山地步戰。

到了水網交織的地方,則完全成為水軍的天下。

image.png 南越國的主力部隊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一支先秦軍隊 和漢朝相比,南越國軍隊的根本劣勢在於他本身只是一個先秦軍隊的繼承者,而沒有大的融合與發展。

其次,在嶺南地區的他們,沒有一個好對手。

除了偶爾和漢朝邊軍爆發的衝突外,南越國主要對付的是百越蠻族。

百越的戰士精通在山地叢林中戰鬥的技巧,但他們一直不是一個整體。

從銅器時代到銅石混用的小邦、部落,應有盡有。

相反,漢朝卻始終面臨著來自北方的匈奴的巨大威脅,並且在一系列其他內外戰爭中,面對過各種先秦時期留下的軍事後裔。

源自亞歷山大東征帶來的的技術浪潮,也通過西域和匈奴的吸收,最後影響到了漢朝自己。

西元前112年秋天,漢武帝發天下水軍和谪徒10萬人,分五路進軍攻伐南越。

以對匈奴戰爭裡成長起來的伏波將軍路博德為帥。

樓船將軍楊僕,從豫章沿湞水南下。

以南越降將鄭嚴、田甲從零陵出發,率領小型船組成的艦隊進攻南越西部諸郡。

又遣人發懂巴蜀罪人和西南夷各國兵,從今貴州東向包抄南越國後方。

楊僕率領的水軍有數萬之眾,駕駛的又是大型船隻,在運輸大部隊和補給方面有相當優勢。

他們先用樓船軍攻破豫章通向南越國的門戶湞陽峽,再沿湞水一路南下。

南越軍隊出動了小型樓船和獨木舟船隊,但都無法對配備了強弓硬弩和堅固防禦的樓船造成實質威脅。

樓船隊攻陷番禺北20里的石門時,還順便奪取了很多南越船隻,並獲得了南越在此儲存的大批糧食。

南越軍再次出動反撲,仍然被漢軍樓船擊退。

控制整個要塞后,漢軍加緊休整,等待其餘四路人馬的到來。

伏波將軍路博德的進軍路線更長且更艱險。

由於南越的部隊已經習慣了在山林裡進行小股伏擊,讓陸地進軍的對手感覺非常難受。

路博德率領的這路人馬,大部分是罪人和谪徒,戰鬥力較弱不說,行軍速度也比較緩慢。

他索性甩開大隊人馬,而只帶幾千精銳就前往石門和樓船將軍會師。

在仔細考察了南越王都番禺的防禦工事和兵力部署后,兩位將軍決定不等其餘人馬抵達,就展開攻城行動。

進攻依然以樓船將軍率領之數萬人為先鋒,直抵番禺城下。

呂嘉等南越貴族,率軍緊閉城門,憑城死守。

漢軍的樓船以高度優勢,猛攻王城的東南角。

路博德則在城市的西北扎營,派人招降城中守軍。

在今天廣州市番禺區發掘的南越國都城遺址上,人們發現了很多石渠和水道的遺跡,以及用於控制水流的閘門遺址。

這些水道在城池攻防作戰中,成為了漢軍水師進攻的絕佳途徑,也是守城一方的巨大軟肋。

漢軍有專門用於狹窄水道攻防的筒桿無線戰船,船上張掛牛皮來遮擋箭矢,以猛士操槳突進。

城市周遭的小型水渠,也讓漢軍步兵可以以此為缺口突入。

精銳軍士則趁天色昏暗,以樓船為平臺,翻過番禺並不高大的城牆。

到天黑為止,漢軍已經攻入番禺,並趁亂放火燒城。

番禺古城的水渠遺址 路博德在對匈奴的戰爭中,積累了名聲。

並廣為南越軍民所知。

在東南方向破城的時候,失去了抵抗希望的親漢派官兵,便紛紛向路博德營壘投降。

路博德則一面就地賜給投降者官印,一面命他們再進城招降同僚。

這樣投降的南越官兵不斷增加,呂嘉的防禦已經完全崩潰,率領少數心腹和南越王建德一起,乘船逃走。

復盤番禺城之戰,可見缺乏人力的南越國,無法真正建造如中原一樣的高大城塞。

況且緊靠手裡遺留的先秦技術,實際上已經大大落伍。

在讓敵人深入到番禺城下的時候,就已經輸掉了戰爭。

image.png 南越國最合適的策略,應當是將漢軍阻止在湞陽關以北的狹窄地形上。

因南越的邊境多水路,糧食補給不成問題,在險要處屯集重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然而南越的兵力配置,仍然是照搬先秦遺風。

依照京師兵、地方軍、邊地戍卒這樣中原地區的兵力部署,將寶全部壓在了並不堅固的王城。

這種部署思維,更多是用於對地方部族的壓制,而不是面對一個來自外部的敵人。

一旦被兵力佔優勢的敵人突破險要,失敗就無可避免。

南越國的失敗,不僅僅體現在軍事策略層面。

在政治上,他們身上濃厚的中原影響,也直接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除了在早期企圖建立帝號外,對於自身的現實定位也不夠清晰。

在同時代中,先秦殘餘勢力還在漢朝周圍的半島與西南地區都有分佈。

除了南越國之外,都無一例外的選擇融入當地習俗,徹底成為蠻族統治者。

這讓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比實力最強的南越國要延續的持久。

南越国历史_南越国地图_南越国被谁灭亡的_南越国第一代君主是谁_趣历史https://bit.ly/3bTFRoz http://www.cuhk.edu.hk/ics/journal/articles/v49p319.pdf http://www.cuhk.edu.hk/ics/journal/articles/v49p319.pdf 南越國大事記 [歡迎修正]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派[屠睢]做主將、[趙佗]為副將,帶兵50萬攻取嶺南同閩越地區。

攻戰四年,屠睢受襲戰死。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任囂]、[趙佗]率領秦軍重新發動攻勢,好快擊潰[西甌],南越就已經入咗秦朝嘅版圖。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即位。

公元前209年,秦朝暴政激起咗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7年,趙佗將佢個仔[趙仲始]入贅甌駱國,之後出兵攻打安陽王。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公元前203年,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同埋[象郡],喺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公元前202年,項羽自刎於烏江,[楚漢戰爭]結束。

公元前196年,劉邦頒布詔書,分封趙佗為[南越王],重派遣[陸賈]出使南越國,喺漢使陸賈勸講之下,趙佗接受由漢高祖賜畀佢嘅[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南越國就成為漢朝嘅一個藩屬國。

公元前195年,劉邦去世,佢個仔劉盈[漢惠帝]即位,兩國仍然維持友好關係。

趙佗自稱[南越武帝],又出兵攻打[長沙國]。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去世,由年幼嘅劉恭[漢少帝]即位,由劉邦嘅老婆[呂后]實際掌握朝政。

公元前181年,呂后頒布關閉同南越國交界嘅關卡同市場,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同其它物品嘅政令。

公元前180年,呂后病死,漢朝軍隊停戰。

而[閩越]、[西甌]同[駱越]都歸屬南越。

趙佗開始以皇帝嘅身份發號施令,同漢朝成為兩個外交姿態平等嘅政權。

公元前179年,漢朝太尉[周勃]剷除呂氏集團黨羽,迎立劉恆[漢文帝]即位。

公元前156年,漢文帝去世,劉啟[漢景帝]即位,漢越兩國仍然保持著表面上友好關係。

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王位由孫[趙眜]繼承。

趙眜對漢朝自稱[南越文王],喺南越國內就稱[南越文帝]。

公元前135年,閩越王[郢]趁機向南越國發動戰爭,趙眜致信漢武帝,請求處理此事。

漢武帝隨後將閩越國一分為二,立前任閩越王[無諸]孫丑為[越繇王],立余善為[東越王]。

公元前125年,趙眜病重,喺漢朝做宿衛嘅仔[趙嬰齊]返去南越國繼承王位。

公元前113年,趙嬰齊病死,諡號[南越明王]。

太子[趙興]即位,母樛氏為太后。

漢武帝派遣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國。

公元前112年,南越丞相[呂嘉]等人發動叛亂,殺死趙興、樛太后同漢朝嘅使者。

立趙建德為新任南越王。

公元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

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包括蒼梧[王趙光],桂林郡監[居翁],揭陽縣令[史定]等都不戰而降。

公元前111年冬,楊仆率領精兵攻破番禺城北門,南越軍戰敗,蒼梧,桂林郡,揭陽縣投降。

呂嘉同趙建德欲出走,但畀南越國郎官擒獲。

漢朝平定南越國,南越國滅亡。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喺平定南越國之後,將南越國嘅領地設置咗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七個郡。

無聊通識科。

廣東話資料館 過去對於南越國的研究,都是以漢朝中央與南越國的關係為討論中心。

本文將南越國放入當時江淮以南地區整體的政治形勢加以考察,關注南越國、漢朝中央與南方諸侯國三方的態度和互動。

各章依照時間先後順序,分析不同時期南方政治形勢和漢朝統治政策的演變。

第二章討論漢高祖建國時期,對南北邊防的安排佈署,指出漢初對於南方地區形成內外兩層的統治格局。

第三章討論呂后與文景時期南越國與漢朝的關係,指出南方諸侯國在其間扮演重要的角色;並針對南越反叛以及南方諸侯國在七國之亂前後的變化,來觀察漢朝的應變措施。

第四章討論漢武帝即位以後,推動朝內風氣的改變,;以及在多種主客觀因素的作用下,南方地區逐步納入漢朝版圖、貫徹郡縣制度的過程。

漢朝建立之前,嶺南地區已經由原秦朝官吏趙佗建立南越國,成為獨立王國。

漢朝初年,受現實環境的牽制,對於境外的南越和閩越的態度相當消極,境內的南方諸侯國也有高度的獨立地位。

但是,無論諸侯王或是南方諸國,皆與漢朝中央維持上下名分的關係。

南越國在南方諸國中最為強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代表性。

文帝、景帝時,漢朝中央對於南方地區的境內的諸侯國和境外諸國,採取不同的統治方式,三方力量彼此間也存有相當複雜的關係。

介於漢朝中央和南方諸侯國的諸侯王,往往希望凸顯自己為漢朝守邊的功能,而激化與南越等南方諸國的緊張。

南方諸國則往往設法與漢帝直接交涉,來保障本身的安全。

在七國之亂後,南方諸侯國失去獨立地位,使得三方關係轉變成雙邊關係,由漢朝中央直接面對南方諸國。

漢武帝一改之前放任南方諸國的態度,開始介入南方諸國的內政。

首先與南越國建立質子制度,藉此控制其王位繼承,使南越國逐漸喪失原本的獨立性;武帝對於閩越也介入了統治人選的爭議。

等到對匈奴戰爭告一段落後,有了充分的力量可以收服南方。

南越國將太子送入漢朝當質子,漢朝要求太子立與漢女所生之子為太子,才讓其回國登基,使得漢朝力量隨著漢女以外戚的身分進入南越國中。

因此南越國中便存在兩股政治力量,一股是由漢朝而來的太子和太后,另一股則是由南越相呂嘉為首的既定勢力。

由於太子年幼、且與太后長期留在漢朝,跟南越原本的政治力量早已疏離,因此期望藉助漢朝的力量來保存自身地位。

對於入朝一事,太子與太后遭到南越相呂嘉的箝制,漢朝發動大軍南下,採多路併發,南越國終被漢朝所滅。

漢朝也順勢滅掉閩越,一統南方。

漢朝對於南越和閩越的處置不同,是因為這兩個地方對於中原文化的吸收和認同是有相當大的落差。

嶺南地區從戰國的楚國開始,就開始接觸郡縣制,等到秦朝統一六國後,兩次南征嶺南地區,成功將郡縣制遍及嶺南全境。

即使當秦末大亂,趙佗自立南越王時,仍然沿襲郡縣制,因此郡縣制一直都影響嶺南地區,成功的在嶺南地區生根。

而閩越則只有在秦朝時,短暫的成為秦朝的郡縣,郡縣化的程度遠較遲緩。

漢代對南方的統治形態,仍然是在戰國和秦的基礎上的接續發展而來的。

Airiti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_由南越國看西漢南方統治的轉變https://bit.ly/2V7oytk 讀者投書:戴發奎(淡江大學土研所、交通大學土研所博士班。

曾在2000~2010年陪同越籍妻子在越南拍戲,台勞個體戶近身肉搏賺越南人的錢。

) 【Yahoo論壇】極簡越南史1-3/南越國為越南小中華的濫觴-Yahoo奇摩新聞https://bit.ly/2JJmBy0 中國自古外患北有匈奴鮮卑,西有準噶爾土蕃,然而戰爭最頻繁的卻是一下子是君臣關係一下又變成藩屬國南方的越人。

中國人的你不犯我我就不打你的儒家思想只表現在對北方民族上頭,甚至還建起了長城以明志,對於南方越人的態度卻是若是不聽話便出兵攻打就像後母一樣,這筆帳都要算在南越國「趙陀」的頭上。

越南正史記載的「趙朝」,即是秦朝南海郡尉趙佗趁秦朝滅亡楚漢相爭之際於公元前204年建立的「南越國」。

從南越國之後的430年間,越南均把廣東、廣西、海南視作為越南疆域,及在此生活的百姓當作是越南人的祖先。

公元前202年,劉邦統一天下,其臣陸賈諫言「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這位老兄因為能言善辯就被劉邦派往南越國招安趙佗。

當初秦始皇動用四十萬雄獅軍隊花了五年時間才打下的百越諸部,劉邦使臣陸賈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就使南越國向西漢稱臣。

想趙佗已經是一方霸主,陸賈無法用利誘就只剩下威脅,威脅趙佗如果不向漢朝稱臣,那麼他在中原老家的親人就會被殺,祖先墳墓被掘曝屍荒野。

君臣與之後納貢的藩屬國關係意義有很大不同,公元前196年,越南又成為了中國的一部分。

陸賈順利達成使命後即擢升為太中大夫。

侍高祖、惠帝、呂后稱制、文帝四朝,是少數得以善終的開國元老。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去世,呂后掌握朝政,頒布了關閉和南越國交界的關卡和市場,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政令,同時誅殺了趙佗老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的親人,削平了他的祖墳。

公元前183年,趙佗稱帝號「南越武帝」,呂后發兵征討以失敗告終,之後閩越、夜郎、同師等國皆臣屬於南越國,南越國的勢力影響範圍擴張至頂峰,南越國與漢朝成為兩個外交姿態平等的政權。

前179年,呂后死後,漢文帝即位重修了趙佗的祖墳,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賞賜了官職和財物,命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國欲恢復漢高祖時的關係。

趙佗向陸賈表示願意永久成為漢朝的藩臣,並向國內發布命令,去除帝制,重新稱王。

陸賈的第二次出使,使南越國和漢朝恢復了劉邦時期的友好關係。

趙佗重新對漢朝稱臣,並時常派使節朝見漢文帝。

但在南越國,趙佗仍然使用皇帝的名號。

前160年南越國的領土延伸至越南中部。

也因為趙佗始終心懷中國是故主,與漢朝是君臣關係,縱使擁有半壁江山也無貳心,不似北方的匈奴一但恢復元氣就立即揮軍南下攻打漢朝,南越國成為了越南小中華的濫觴,影響後世中國人與越南人深遠。

前113年,南越國第四代君主趙興因向西漢請求「內屬」,而和丞相呂嘉發生爭議。

呂嘉殺死趙興,立其兄趙建德為新君主,並與西漢對峙。

前112年,西漢君主漢武帝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爭,並在同年將南越國滅亡。

南越國共存在93年,歷經五代君主。

漢武帝滅了「南越國」,設南越舊地為「交州」,共置九郡,南海郡、合浦郡、蒼梧郡、鬱林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其中位在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的交趾郡(GiaoChỉ)下轄十縣, 從越南人將「南越國」視作第一個正式國家開始(有史學家認為是從文朗國或甌貉國),僅短短93年,越南人又陷入長達1051年(公元前112年~939年)沒有自己國家的窘境,期間雖經歷數次重大起義,越南人皆沒有完全脫離中國直接統治之下。

【Yahoo論壇】極簡越南史1-3/南越國為越南小中華的濫觴-Yahoo奇摩新聞https://bit.ly/2JJmBy0 秦漢時期南越國的精神文化https://bit.ly/34jP86T 摘要:探討南越國精神文化,對認識南越國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南越王趙昧陵墓展現了富有特色的宗教意識。

孝道觀和忠君觀念在南越國被廣泛認同。

在他們處理與中央皇朝關係時,表現出歸順和割據傾向並存、離心與向心兼容的立國意識。

“和集百越”的政治取向,加速了漢越民族的文化融合。

南越國宮署遺址折射了有創意的建築審美意識。

出土的海外器物可窺見南越國廣泛地開通對外交往的積極姿態,是一種開放精神的物化證據。

廣西漢墓中土著文化的習俗較爲典型,在頑强保持著某些上古舊傳統的同時,也體现漢越文化逐漸融合的趨勢。

上世紀80至90年代以來,廣州考古新發現推動了南越國史研究的持續熱潮,人們將目光聚焦於南越國相當成熟的制度文化和燦爛的物質文化,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但相形之下,對其精神文化的研究卻較爲薄弱。

究其原委,這與研究取向以及史料的匱乏都有關係。

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復原和揭示南越國百年史的精神文化傳統,無疑是當前研究工作的重要課題之一。

如所周知,精神文化是文化結構中的深層内涵,相對於物質和制度層面而言,它是一個相當寬泛的領域,根據文化學者的研究,通常將其定義爲宗教信仰、道德規範、政治意識、價值觀念、審美趣味等層面。

①精神文化又“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的能動體系,它們緊密交錯在一起,結果產生一種特點,這個特點構成每個時代、每個歷史時期文化本質特徵”。

②由此可見,探討南越國時期的精神文化,對於加深對南越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參加秦漢史年會時曾考察遇相關墓葬和遺址,對充滿南國風情的漢墓漢文物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

因此不揣淺陋,在徵信於傳世文獻的同時,也注重從墓葬、遺址和出土文物中提取信息,並充分吸收學界已有成果,擬從宗教意識、政治意識、儒家倫理、建築審美、開放精神等方面作粗略考察。

一、事死如生的社會宗教意識與信仰 南越國是一個“在南越族分布地區、以南越人爲基礎,由中原漢族人割據中央而又臣服中央建立起來的封建王國”。

③在這樣一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南越國的宗教信仰,既與中原相似,又有嶺南地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自身特色。

在古代中國,靈魂不減說淵源久遠,先秦到秦漢時期人們幾乎都相信靈魂的存在和死後世界,戰國墨家將鬼神觀念講得最明確,“天志”、“明鬼”說法代表了世俗對於死後世界的看法。

儒家經典《禮記·郊特牲》云,人死後“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

即便著名的無神論者荀子也承認,“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狀乎無形影,然而成文”④,反映出對喪葬祭祀之文化意義的尊重。

出土的秦簡《日書》,則記錄了周秦之際西部地域的民俗信仰中光怪陸離的鬼世界。

司馬遷在《史記》中百餘次說到鬼,五十五次說到鬼神,兩次說到“地下”世界。

⑤秦漢時期宗教文化發達,鬼神迷信相當活躍,當時喪葬的禮制規範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這種宗教情緒制定的。

立足於上述語境,我們以南越王趙眛陵墓爲個案來解析當地富有特色的宗教意識。

⑥ 南越王陵墓是迄今發掘的嶺南地區規模最大、随葬品最豐富的一座漢墓。

該墓具有“前朝後寢”結構,其設計就是爲了死者冥間的王侯生活而備。

其前室象徵墓主人生前的朝堂,東耳室爲燕樂場所,西耳室爲庫藏之所,墓主安放在中部的主室。

東側室中殉葬夫人,模擬生前的後宮。

⑦該墓雖然不是很大,但設計的布局模仿其生前宮室,體現墓主在冥間享受王者至尊待遇的意識。

南越王陵中使用了罕見的人殉,數量達十五人之多,被殉葬的有越王趙眛的四位嬪妃,另有庖丁、厨役、門亭長、宦者和樂伎等十一人。

廣西出土的羅泊灣1號和2號漢墓,墓主人是受到南越國封爵的西甌君夫婦,在墓槨室下也分別發現了七名和一名殉葬的家奴。

⑧這種現象的根源來自淵源久遠的死亡觀,人們對於死後魂靈的存在篤信不疑,認爲其生活如人間一樣,有著七情六欲乃至日常起居的種種需要,爲了滿足越王和貴族在地下世界的淫侈生活,所以要從人間帶去殉死的嬪妃宮人和侍者。

據《漢書·趙敬肅王傳》,漢律不許殺人殉葬,所以當時中原地區人殉已基本絕迹,僅個別王侯墓葬殘存但數量甚少。

相比之下,南越國不受漢法約束,這種蒙昧的靈魂信仰更帶有較强的原始性和血腥性,反映其社會文明發展程度明顯低於中原。

該墓出土的車馬儀仗圖帛畫殘片,同樣也蕴含了深層的葬俗觀念。

據披露,該墓西耳室中發現的帛畫殘片是用紅黑白三色繪成,能看到類似車輪輻條等圖像。

⑨這是唯一見於石室墓的漢代帛畫,也是漢代所有帛畫墓中墓主級別最高者,反映了嶺南文化與楚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

聯想到該墓中西耳室随葬仕宦器物,東耳室随葬生活用品,再聯繫到馬王堆3號漢墓西壁帛畫爲《車馬儀仗圖》,估計此畫原來也類似車馬儀仗圖。

帛畫內容表明,它與內地諸侯墓葬使用兵馬俑陪葬的用意殊途同歸,不僅爲了滿足王者靈魂在冥間出行的排場,並且保護南越王國及陵寢免遭外來侵犯。

⑩ 墓中隨葬的各種玉器蔚爲大觀,數量多達二百餘件,格外重要的有玉衣、玉璧等類型,均包含重要的象徵意義,投射了當時葬俗文化中對死後世界的複雜認識和矛盾態度。

先說其中的隨葬禮器——玉璧。

據出土報告,墓主身穿絲綴玉衣,玉衣上下和棺槨內外隨葬玉璧達四十七件之多,上面刻有夔龍紋飾和穀紋等。

在古代,人們將玉器視爲通天的靈物,《說文解字》:“巫以玉事神。

”《越絕書》:“夫玉者,亦神物也。

”因玉璧“外圓象天”(11),這成爲古代先民將其與天相關聯的心理基礎。

按照周制,在祭祀天地的儀式場合中使用玉璧,《周禮·春官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黄琮禮地。

”至於喪葬文化習俗中的用玉,《周禮·天官冢宰》云:“大喪,共含玉。

”《周禮·春官宗伯》:“疏璧琮以斂尸。

”東漢鄭康成注曰:“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蓋取象方明神之也。

疏璧、琮者通於天地。

”劉氏注曰:“王者之孝,莫大於嚴父配天,故其斂也,以禮天地四方之玉器爲之。

”上述注文是說明漢代人觀念最有權威性的表白,可知以玉璧随葬殮尸是爲了用它來“通於天地”。

怎樣認識斂尸儀式中溝通天人之目的呢?這可以從漢代葬俗將上述功能具象化,衍化出所謂天門、璧門的現象中來得到解答。

在四川省巫山等地發掘的漢墓中,曾經出土有石棺、銅璧等器物,這些器物上用漢隸鎸刻有“天門”二字,其形制被研究者認定爲是所謂“升龍護璧門”之象徵。

(12)由此推理,漢墓中随葬玉璧的確可能被賦予象徵天門的意義。

换言之,即希冀死者靈魂沿著玉璧的天門或璧門升入天國。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七十一件玉璧,雖然没有見到類似字樣,但璧面所镌刻雙身夔龍紋飾圖形,也是大有深意的。

我們知道,按照古人觀念,龍是引導人類升天成仙的吉祥神獸,鄭玄注《尚書·大傳》云:“龍,蟲之生於淵,行於無形,游於天者也。

”《史記·封禪書》記載了黄帝乘龍升天的傳說。

《大戴禮記·五帝德》說顓頊“乘龍而至四海”。

《山海經·大荒西經》稱夏后啓在“大樂之野”中“乘兩龍”。

特別是馬王堆漢墓帛畫非衣圖中繪有天界、人間和地下世界,畫面上就繪有二龍穿壁圖像(13),寓意是墓主在二龍引導下穿越璧門進入地下世界,並憑藉此力量來升入天界。

據此,便不難揭櫫越王墓中夔龍紋飾的玉璧所寄托的象徵意義。

在出土的玉器中,引人注目的還有使用了兩千兩百九十一塊玉片編綴而成的絲縷玉衣,做工相當考究,這是迄今漢墓中出土玉衣年代較早也是唯一的絲縷玉衣。

以玉衣爲葬服用意何在?根據漢代道家說法,金玉斂尸可使軀體不腐,“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鬱爲枯臘,千載之後,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

(《漢書·楊王孫傳》);《後漢書·劉盆子傳》稱,赤眉“發掘諸陵,取其寶貨”,“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

據李賢注引《漢儀注》曰:“自腰以下,以玉爲札,長尺,廣一寸半,爲匣,下至足,綴以黄金縷,謂之爲玉匣。

”今天看來固然是無稽的訛傳,但反映了古人對玉衣神奇作用的篤信。

稍晚的葛洪《抱樸子·內篇卷三·對俗》亦云:“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爲之不朽。

”上述漢晋典籍表明,當時流行的玉衣斂尸乃是企圖保護尸骨不朽。

(14)那麽,爲何要追求尸骨不朽呢?筆者認爲,這並不僅僅是出於愛護死者的情感,而是基於一種復生意識。

因爲在秦漢時代的觀念中,只有同時具有靈魂和肉體的人纔能得道復生,如果肉體腐敗,靈魂就無法與肉體結合,使死者無法得以復生。

後起的道教經典說:“死者尸體如生,爪髮潜長,蓋默練於地下,久之則道成矣。

”(15)這裏引申出的練形之說,可能比西漢人觀念來的更複雜,但它强調以原有的軀體爲基礎,强調“死而更生”是原有生命的延續,則可以爲上面分析做注脚。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當時佛教尚未傳入中土,人們尚無輪回轉世觀念,對死後世界的安排,或是追求升仙到昆侖山仙界,或將天國視爲靈魂升仙的歸宿。

前者最早見諸戰國的《莊子》,後來主要發展於齊地;而後者則流行於同時期的楚地。

我們在《史記》、馬王堆漢墓帛畫以及後來的漢畫像石中,不難找到這類觀念的直接記錄。

反觀南越國墓葬遺存中,則未見到升仙到昆侖或天國的直接表白,給予更多關懷的是亡靈在幽冥中的起居享樂,可見其意識中的死亡歸宿主要停留在傳統的“黄泉”、“幽都”的地下世界。

但追索玉璧殮尸習俗流露的宗教意識,也幫助我們揭示出南越葬俗文化中相形隱晦的升天觀念。

一方面期望死者在陰間享受奢侈生活,並且藉助玉衣保護尸骨不朽,期待其復生於陰間;另一方面,又希冀死者靈魂在玉璧和神龍引導之下早日升仙,進入天國——南越王墓葬蕴含的升天追求與陰間復生的矛盾,在兩漢社會葬俗文化中看來也帶有相當普遍性。

這種具有內在矛盾的宗教意識,反映了本土高級宗教形成之前民俗死亡觀的不盡成熟。

至於如何避免死亡,也是當時宗教文化所普遍關注的問題。

如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熱衷追求長生不死之藥。

流風所及,遠在嶺南的南越王趙眛也樂此不疲,其墓中随葬的五色藥石和製藥工具就是明證。

據研究,用五石入藥開始於戰國,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就講到齊王服五石治病之事。

應是中原的方術之士將煉丹術和五石帶到了嶺南。

根據鑒定,趙眛的卒年爲四十至五十歲,其早逝很可能與服用了五石有關。

(16)這從一個側面透露了南越國貴族對宗教養生文化和神秘文化的篤信態度,也可以窺見方士文化南播帶來的廣泛影響。

二、以倫理爲核心的儒家禮教精神 儒家禮教精神是中原文化觀念的核心成分,其內容主要包含等級制、禮儀制和以忠孝倫理爲核心觀念的充分內化的價值觀等。

考察儒家禮教文化的南播,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秦朝文字統一措施的推廣和收效問題。

秦統一之初,朝廷詔書至桂林,一般人都不認識。

(17)但曾幾何時,羅泊灣漢墓出土的南越國時期木牘《從器志》表明,“簡牘上的文字書體,與雲夢秦簡、馬王堆簡牘帛書文字相似”(18),其中漢字三百七十二個,標點符號十九個,文字書寫工整,筆法流暢,書法藝術水準不低,說明漢字文化在嶺南的統一是成功的,這成爲儒家禮教文化南播的傳媒平臺。

由此帶來制度文化的相對統一,如南越國官僚制度和禮儀制度的完善,證明了這一點。

在官制方面,出土官印業已證明南越國官署和宮廷設官,幾乎完全是模仿中央朝廷和皇宮官制;在等級秩序爲主導的喪葬制度上,南越王陵墓的形制和埋葬方式基本符合中原諸侯王墓葬規格和形制。

這透露出南越國對華夏政制文化的仰慕和模仿心態,也說明中原禮教文化精神所具有的强大涵攝力。

那麽,南越國文化成就當中是否存在儒家人士的直接貢獻呢?回答是肯定的。

比如可以從其官僚制度和禮儀制度的完善來推測,如没有精通皇朝典制和儒家禮制的儒家人士随之南遷,則這些政治設施的設置是難以想象的。

但另一方面,儒家精緻的典籍文化在這裏的流傳情形卻不容樂觀,我們知道,大量的考古發現揭示,漢初諸侯王陵墓普遍流行以簡帛典籍随葬的文化習俗,但南越王陵墓卻是一個例外,墓中未曾出土任何典籍,究竟是因爲該墓不具備保存書籍的條件,抑或是這種習俗的缺席呢?從該墓中能够保存有漆器和羅泊灣漢墓中存有木牘《從器志》來推斷,後者可能性更大一些。

(19)這足以證明,典籍文化在南越國貴族社會中的流行程度大約遠低於中原。

《後漢書·循吏傳》中所記東漢儒臣在嶺南傳播儒學、移風易俗的事迹也反證了這一點。

再來看禮教核心精神的傳播問題。

在邊遠的南越王國文化中,禮教精神究竟有多少和多大程度上滲透到這裏,則需要從史料線索中仔細鑒別加以判定之。

首先,儒家孝道倫理在這裏屬於普遍認同的基本文化價值。

據《史記·南越列傳》載,在呂后執政時期造成了與南越國交惡的情形下,漢文帝采取了非常措施,“初鎮撫天下……喻盛德焉。

乃爲佗親冢在真定置守邑,歲時奉祀,招其從昆弟尊官厚賜寵之”,後陸賈奉使南越以此相告,並恩威並施,越王趙佗大受感動,“乃頓首謝,願長爲藩臣,奉貢職”。

越佗願意“北面而臣事漢”的動機,也是稱“不敢背先人之故”。

朝廷的感化方式能够奏效,說明孝道觀在南越國是被認同的。

厚葬文化在這裏的流行也是有力證明。

南越國貴族普遍厚葬之風氣甚濃厚,南越王陵墓的厚葬情况已如前述;又如1976年發掘的羅泊灣1號漢墓,整個墓制模仿了商周以來中原貴族墓制度,隨葬器物一千多件。

部份銅器如鼎、壺、鈁、匜等與中原出土者相同,另一部份如銅鼓、銅鐘、越式鼎等富有地方特色。

再如廣州柳園崗漢墓11號,墓室較小,卻出土了一百零一件銅器玉器和陶器等。

(20)可見舉國上下,只要有能力者就實行“厚資多藏”的做法。

厚葬文化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中國人慎終追遠的祖宗崇拜觀念,儒家興起後强調宗法人倫,將孝道思想貫徹到厚葬模式當中,對死去祖先特別是父母的厚葬,被看作最主要的孝行,造成爲中古社會喪葬文化的精神宗旨,也是西漢厚葬風潮泛濫的驅動力。

厚葬事實說明,孝道觀念對這裏同樣有深遠的影響。

女性婚姻倫理觀念和忠君觀念,在南越國史傳亦有絕索可尋。

南越王嬰齊死後,王后與漢使私通,爲當地臣民所不耻,史稱“國人不附”,並成爲激化內部矛盾的導火綫之一,表明中原婚姻的貞節觀念在這裏同樣深入人心。

呂嘉的叛亂固然非一日之寒,但其策略卻是打著維護南越王趙佗威信、懲罰嬰齊王后之背叛越王的“淫行”的旗號,所以司馬遷評論道:“呂嘉小忠,令佗無後。

”(21)他使用“忠君”的尺度評騭史事,頗值得注意。

可以說,這些倫理觀念與呂嘉之亂有多重聯繫,對該地區歷史變局起到很重要的影響。

三、王權至上和向心與離心兼存的政治意識 政治意識是人們在從事政治活動的指導思想和價值目標,它透過思想家的言說和政治家的實踐進而與政治發生互動,影響到歷史的發展。

南越國時期的政治意識,集中反映在統治階層對待君民關係、朝藩關係和民族關係諸方面。

如所周知,在漢初以來的分封制度下,諸侯王獨霸各地,具有君臨一方的威權和勢力。

反映在政治觀念上,就是無條件的尊王意識,這是南越國文化中十分突出的政治精神。

南越王趙眛之墓采用了多達五百塊巨石依山建成,形制的宏偉,陪葬物的極其豐富,無不襯托王權的至高無上,反映南越王的政治權威,包含著彰顯、尊崇王權的專制意識。

歸順和割據傾向並存、離心與向心兼容的政治取向和立國意識,這在南越國統治者處理與中央皇朝關係時均表現得十分突出。

南越國是在中原秦皇朝土崩瓦解的特殊情勢下創建的,就趙佗的心態而言,並没有打算與繼起的中央政權長期對峙,所以劉邦派遣陸賈出使南越,趙佗馬上表示了歸順的意向。

呂后時期轉而采取封銷和打壓措施,激化了雙方之間的矛盾。

後來陸賈奉命出使南越修補,取得了成功。

正如張榮芳先生所指出,“縱觀南越國九十三年歷史,除呂后時期趙佗一度稱帝之外,大部份時間是以諸侯王國的面目出現”。

(22)除了皇朝主動調整對藩政策外,趙佗對故土切不斷的親情聯繫和文化情結,同樣是推動南越國歸屬中原的重要因素。

後來閩越王攻打南越邊境,繼位王趙胡没有擅自興兵反擊,而是請中央派兵,被認爲是“守職約”的表現。

趙胡又派太子嬰齊去長安宿衛天子。

嬰齊死後,子興即位,“因使者上書,請比內諸侯,三歲一朝,除邊關”。

(23)趙佗子孫對中央皇朝的態度也反映了一種歸順心態。

但另一方面,割據情結也是客觀存在的。

據史載,趙佗在漢初和高后時兩度“自尊號爲南越武帝”,“乘黄屋左纛,稱制,與中國侔”。

孝景時趙佗稱臣,“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

(24)第三代王嬰齊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璽”,似乎放棄了帝號。

但其墓葬中發現了南越文帝的龍紐金印。

南越國在國內還使用自己的帝制年號,該墓中出土的八件銅鐃上均有“文帝九年樂府工造”銘文(25),文帝九年相當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另外,在南越國宮署遺址中,曾出土了形式多樣的“萬歲”吉語紋飾瓦當。

“萬歲”一詞在西漢時已逐漸被限定爲皇權政治用語,用來傳達尊君的政治情緒,如劉邦命陸賈著《新語》,“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

(26)再如漢九年,劉邦爲太上皇祝壽,“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爲樂”。

(27)長安考古表明,文字瓦當大約出現於漢景帝時期,“萬歲”瓦當是西漢京畿地區皇家建築的组成部份。

(28)南越國宮署建築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越國制度僭越和妄自尊大心態。

事實上,即便在兩漢同姓諸侯王中,覬覦皇權進而發動反叛者也所在多有,南越國統治集團的確存在明顯的離心傾向。

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形成的差距,導致嶺南與中原之間的政治關係不盡穩固,整個中古時期,許多漢族强力者在邊緣地域中常常窺伺獨立的時機,例如五代時廣州一度也出現過割據政權。

需要强調的,還有南越國“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所體現出來的寬容胸襟和政治氣度。

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依靠“中國人相輔”,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大膽吸收越族首領參加統治,如任用有威望的南越首領呂嘉爲丞相,封呂嘉之弟爲將軍,呂氏宗族中爲長吏者七十餘人。

(29)還采取“以財物賂遺閔越、西甌、駱,役屬焉”(30),“懷服百越之君”(31),與之友好相處。

二是趙佗本人带頭采取一些越人習俗,自稱“蠻夷大長”;三是提倡漢越通婚,如第三代越王嬰齊就娶越女爲妻。

這些政治措施所蕴涵的兼容精神,推動和加速了漢越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南越國政治意識的精華所在。

四、審美意識和建築文化精神 如果說盛行於中原的漢墓壁畫或帛畫在南越國較爲罕見,那麽藝術考古的缺憾則在新的地下發現中得到補償。

2000年,人們在重現人間的南越國宮署遺址中領略到了頗有創意的建築審美意識,這也是迄今發掘的唯一的兩漢地方宮署遺址。

據發掘簡報,該遺址主體是石砌的方形蓄水池和曲流水渠組成的園林水景、迴廊散水和磚砌水井等。

石陂池的整體面積可達四千平方米,與之相連的石砌曲渠長逾一百八十米,這兩處結構聯成一體的人工水景,規模較大,各種相關建築設施也頗具氣勢。

(32) 上述園林水景所展現出來的審美意識,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景觀布局上追求曲徑通幽的曲綫美和深邃美感。

南越宮苑中的彎月形石室,平立面均呈彎月形,凹下如水池,兩個開口處與曲渠連接,東西壁的石墻都砌成圓弧形。

曲流石渠的盡頭建有曲折的迴廊,從殘存的大型石件如礎石、八棱石柱等可推知迴廊建築的規模較大。

南北走向的蜿蜒石砌曲渠,將石池水景和南面的彎月形的石室和曲廊連接起來。

曲渠西端鋪設的石板平橋,橋頭的九塊步石,也作彎月形排列,而曲廊又將宮殿建築群相連接,給人一種曲折迴環、不可窮盡的感覺,在迂回映帶之間形成深遠意境。

二是追求水景的動感和静感互補之美。

據實測數據顯示,曲渠水平高度東高西低,溪水與渠底密鋪的灰黑色河卵石相映襯,形成粼粼碧波的人工水景。

與曲渠相連的彎月形石室,放養了大量觀賞用的龜鱉,水流引進石室凹池後得到緩衝,平静的水面與曲渠潺潺水流相映成趣,兩者之間動静的結合恰到好處。

三是在藉景中營造人工與天然相映成趣的複合美感。

山與水是古代造園中最重要的元素,該宮苑遺址在越秀山之南,從苑中極目北望,層疊的崗巒與宮苑中人工水景交融,遠山近水,開拓了園林中的視野(32),將人造景觀和自然山水融爲一體,體現了古代文化中對“天人合一”藝術境界的追求。

(33) 淺見以爲,還可以將其與都城長安的園林稍作比較,以領略其异同。

在漢人所撰的《三輔黄圖》中辟有“園囿”、“池沼”等篇,記載了都城長安大量的皇家園林水景,如“其水曲折有似廣陵之江”的“宜春苑”,三百餘頃“清淵洋洋”的昆明池,“周迴十頃,有采蓮女嗚鶴之舟”的太液池和“宮人乘舟弄月影”的“影娥池”等,這些園林池沼的造景,多带有宏大開闊的皇家氣派,具有向往彼岸神山聖水的宗教意味;(34)而南越王宮御苑園林則以静致迴環之美取勝。

正如學者所指出,“這種園林的設計專長,在於利用有限的隙地營造出寬廣無窮的自然風光,達到以小見大、以短見長的效果”(35),從而開創了明清時期造園的藝術濫觴。

南越園林與長安宮苑各有千秋,對於揭示漢代建築文化的審美意識來說,具有明顯的互補價值。

南越國宮署遺址高水平的建築文化內涵和豐富的審美意識,無疑爲南越國的精神文化平添了神來之筆,令今人仍舊可以領略到其文化中靈動秀逸的一面。

五、商業意識和開放精神 根據世界範圍內的地域文化類型研究,人們早就發現,沿海文化(但非海洋文化)與內陸型文化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前者富於冒險精神和商業精神,具有較强的文化開拓性等。

循此來觀察南越國文化,大體上可以得出近似的結論。

擁有“負陸面海”優勢的南越國,與周邊東南亞國家的交通有著舟楫之利,因之其航海造船技術起步早,並且達到相當水平,如史籍記載“越王造大舟,溺人三千”(36),近年在當地漢墓中發現的陶質、木質航船冥器很多。

據介紹,廣州漢墓中出土的這兩類船模多達十五件,爲全國之冠。

1975年在廣州發現的秦漢造船廠址,估計可造長二十米左右的大船,河海交通的興盛可見一斑。

(37) 沿海的便利條件,使這裏與外域經貿往來較多。

《漢書·地理志》:“番禺,亦其一都會也。

”“處近海,多犀、象、毒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

”其中的果布,據研究,應即“果布婆律”,是馬來語龍腦香kaparbarus的音譯。

這種香料盛產於蘇門答臘、馬來半島等地。

(38)南越王陵墓中出土有未加工的象牙、象牙器、玻璃器以及瑪瑙、水晶等多種質料的裝飾品,還有罕見的金銀器,據研究,部份器物是從中亞或南亞輸入的。

(39) 南越國對外來物態的接受,轉化爲地域性習俗,有些很快又影響到內地,這方面的典型例證就是燃香之俗。

中國本來没有燃香的習俗,燃香習慣首先從這裏開始。

南越王陵墓出土有香料和香爐。

據統計,廣州地區漢墓出土物中,已發現熏香爐二百餘件,其中珍品有南越王墓中的“四連體銅熏爐”。

漢代考古發現,出土的漢代熏香爐式樣有南北之分,就時間先後而言,南越蓋豆式熏爐在先,中原博山式熏爐在後,這不僅說明香料由海外輸入的路綫是先至番禺再轉運到中原,而且該習俗是由這裏傳播開來的。

另一方面,南越國在對外交往中又輸出哪些物產呢?根據南越王陵墓的發掘報告,該墓出土的絲織物品,其數量和種類都不亞於馬王堆漢墓的成批絲織物。

就出土實物統計,西耳室內共出土絹、羅、紗、組帶、錦、綺六大類織物,每一類中又分別有不同的品種,還有爲數不少的整匹絲絹,但均已碳化。

同時,該墓中還出土了印花凸版,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套織物印花工具,反映了南越國絲織業的相當水準。

在廣西羅泊灣七號墓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實用織機的部件,如紡錘棒、繞綫句”板、吊杆等,被專家鑒定爲較原始的斜織機。

上述現象表明,嶺南地區出産的絲製品很可能已經成爲對外輸出物品中的大宗。

上述可見,南越國的中外文化交流較爲活躍,沿海文化特質較爲明顯,這些成爲釀就其開放精神的温床。

限於史料,本文描述其開放意識的信息來源主要局限在墓葬出土的物態文化上,但這些來自海外的器物,固然是反映了貴族統治者不惜代價,遠距離獲取海外的奇物异珍滿足其奢侈消費和貪欲,但可以窺見南越國廣泛地開通對外交往,與周邊國家互通有無的積極姿態,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有限的開放精神的物化證據。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漢廷平定南越實行郡縣制後,這裏仍舊是漢帝國對外開放的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南越國文化中的開放精神得以綿延久遠。

六、南越國土著的精神傳統 據考證,南越國領土南抵今天的海南省和越南,西抵今廣西,北抵五嶺與長沙國爲界,縱橫數千里,民衆百萬。

在西漢初年的中華大地上,它是一個疆域遼闊、民族衆多的邊地諸侯國,號稱百越的少數民族長期生長於斯,創造了自身燦爛的文化。

秦朝統一後,土著文化與數十萬秦軍隊移民爲載體的漢族文化之間產生了積極的融合,既是南越國精神文化的重要淵源,也是這個時期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我們不宜過高估計當地社會文明水準,到了東漢時漢族循吏還在推進文化傳播和改變當地的落後狀况,反證南越國民間的土著文化可能還停留在較欠開化的層次上。

三國時呂岱回顧說,秦漢之初該地“山川長遠,習俗不齊,言語同异,重譯乃通。

民如禽獸,長幼無別,椎結徒跣,貫頭左衽,長吏之設,雖有若無”。

“及後錫光爲交阯、任延爲九真太守,乃教其耕犁,使之冠履;爲設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學校,導之經義”。

甚至到三國之初習俗還是“男女自相可適,乃爲夫妻,父母不能止”、“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爲俗”。

(40) 根據廣東多年考古發掘,迄今還没有發現越人單獨埋葬的墓地。

(41)這個事實足以說明,當地土著越人已經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漢族文化,或者說漢越文化的融合已經初見成效,由此又可以窺見越人土著對外來高级文化的寬容和接納心態。

值得關注的,是當地少數族墓葬中的民族傳統問題。

儘管在廣東没有發現越人單獨埋葬的墓地,但在其首領墓葬中仍舊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傳統的痕迹。

如廣東發現當時的木槨墓,“隨葬的銅、陶器物全爲地方的器形,没有漢文化的器物共存”(42),據判斷,這些墓主人也許就是越人首領而當了南越國高官的。

南越國土著文化的習俗在廣西漢墓中更爲典型,例如1972年發掘的廣西西林縣普馱墓,該墓隨葬有石寨山式的銅鼓,骨骸以綠松石、玉管和瑪瑙串珠編綴的絹布“珠襦”裹殮,銅鼓裹外随葬器物四百多件。

其中帶筘和珠襦玉石飾品的造型與石寨山所出也極爲近似。

(43)除此之外,還存在著墓底腰坑設置和人殉的習俗,以及采用獨特的民族樂器隨葬。

這方面如廣西羅泊灣一號墓中,發現有七個殉葬者尸骸;墓中出土有羊角鈕鐘、筒形鐘等就是例證。

(44)上述墓葬的文化內涵在於,它們鮮明反映了南越國西甌地區句町上層强烈的民族意識。

在楚漢文化大舉推進並整合土著文化的情勢下,他們並未丟棄自身的民族文化,起碼在習俗層面仍頑强的保持著某些上古舊傳統。

從不同時段墓葬看,大約到了南越國後期,尤其是到西漢中期這類現象就愈趨淡弱了。

另外,墓中銅鍋、耳杯、騎俑等則與內地幾乎完全相同,這類隨葬器物提供了漢越文化逐漸融合的生動象徵。

土著人士中的離心傾向和割據意識,在呂嘉事件中充分地顯示出來。

其實,當年越人頑强抵抗秦軍的事件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民族主義情緒在秦漢之際也是帶有相當普遍性的問題,呂嘉家族反叛事件的深層本質,反映了當地土著貴族對於中央皇權統一的抵制心態。

儘管這在當時可能是民族關係中的一種支流,但的確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後來土著與漢族統治者之間的衝突也並未終結,到了東漢時轉化爲駱越族上層對漢朝的反抗。

邊緣地區的統一與反統一的鬥争是中古歷史上的重要主題。

本文開篇曾援引文化史家貢恰連科的意見,指出了精神文化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的能動體系,它們緊密交錯在一起,所產生的特點構成每個歷史時期文化的本質特徵。

那麼,南越國精神文化的特色是什麽呢?綜上所論,筆者初步認爲,一是漢族文化的主導性。

遠在嶺南地區的諸侯王埋葬制度和其中所透露的宗教意識,表明漢族文化觀念和意識在當地上層中的主導性;冥間世界的安排表明,西漢時期嶺南諸侯國的世俗文化觀念與中原幾乎没有大的差异,世俗觀念的傳播和整合之廣泛程度較高,這無疑成爲後來漢武帝構想並實施“六合同風”文治理想的社會前提。

二是同時又保持了較多的落後性,越王墓和貴族墓的人殉現象以及典籍文化流傳綫索的闕如,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三是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開放性,前者反映在政治意識上的割據傾向,以及風俗層面上對當地土著民族之精神文化的保留上;後者則反映在對楚漢文化的兼容並蓄,乃至對海外習俗的接納等現象上。

南越國統治時期結束後,中原獨尊的儒家文化和其他相對發達的社會文明形態以較快的速度傳播到嶺南地區,這裏迎來了一個精神文化飛躍發展的新時期。

秦漢時期南越國的精神文化https://bit.ly/34jP86T 廣東行腳~深入古墓。

認識南越國@bettyscyu的網路日誌::痞客邦:: 廣東行腳~深入古墓。

認識南越國@bettyscyu的網路日誌::痞客邦:: 閩越-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閩越-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甌(前472年-前138年),又稱東海,是古代一個由越國王室建立的國家,其國土大致在今日浙江省東南部一帶。

東甌相傳是古代越王後裔的封地,越國滅亡之後割據自立。

秦滅六國之後,被降為「君長」。

其「君長」搖率軍參加秦末民變,並在楚漢戰爭中支持漢高祖劉邦,因此在前191年,被中國西漢政權冊封為東海王,其建立的東甌國亦獲得中國西漢政權的承認。

公元前138年,東甌國受到東越的進攻威脅使得全體王室被迫內遷中國,內遷中國的東甌國人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廬江郡(據信為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區),其故地為東越所併。

甌現仍是浙江省溫州市的古稱,甌、東甌、甌越至今常被作為溫州人的自稱。

東甌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bit.ly/3xOf4pp 東甌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甌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全站分類:生活綜合個人分類:客家、宗教、宗族、反核上一篇:國中會考​​​​​​​2020年要上建中或北一女,會考積分要33.8分以上/苗栗縣家長協會分析2019年教育會考竹竹苗區考生5A人數分布,新竹縣798人、占46.3%,新竹市665人、占38.6%,苗栗縣259人、占15%,此外,今年會考前唯一全部學校參加的模擬考,苗栗縣5A學生157人,而成功國中177人,培英國中160人,曙光國中部134人。

/國中教育會考竹竹苗區模擬考,新竹縣成功、新竹市培英國中5A分數學生,比全苗栗縣加起來還多 下一篇:趙佗建立的南越國不但是屬於中國歷史,而且就連越南歷史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份。

因為越南從古代至清朝末年,一直都隸屬於中國。

一·南越國的建立者趙佗,是秦朝高階將領越南人認為,趙佗一手建立的南越國,是屬於越南歷史,不屬於中國歷史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文章搜尋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新聞交換(RSS) RSS訂閱 POWEREDBY (登入) 人在物質中找不到快樂-真正的快樂源自照顧自己和愛其他人 月曆 « 八月2022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我的連結 姜太公廟smallpdf我的google日曆messagesme姜太公後裔連結貼上新增文章後台編輯桃園姜太公廟姜Podcast 姜太公廟 https://www.facebook.com/tom0952095331/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PIXNET Facebook Yahoo! Google MSN {{guestName}} (登出)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

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最多顯示6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標題(最多顯示9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內容(最多140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 送出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