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你如何看待這句話? - 小熊問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從這句話隱含的意思看,它是一個比喻,讀書是內在的活動,是學習,行路是外在的活動,是實踐。

這個比喻雖然過於絕對化,但是它 ... 選單首頁娛樂體育汽車科技育兒歷史美食數碼時尚寵物收藏教育財經社會國際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讀書知識實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你如何看待這句話?由 春華745944080186 發表于 歷史2021-09-05春華7459440801862019-06-0314:37:31讀萬卷書如行萬里路,意思是說:走萬里路所遇到的一切,都在萬卷書中記載著。

譬如說:一路上山景、人文、地理、歷史古蹟、美食、各種民族服飾、夭氣變化、飛禽走獸等等都在萬卷書中所著。

行萬里路所經歷的一切,如讀萬卷書。

這也是打了一個比喻:讀萬卷書與走萬里路都不容易,必須下苦功才能完成。

其實走萬里路容易,讀萬卷書還就是真需要實功夫。

萬里路需要走兩年半,萬卷書需要讀十年。

顯然不是用時間來計算的,一定是按所見所聞來比喻的,意思就是見多識廣,多讀書能知天下事。

柳暗花明美文苑2019-06-0523:10:51誠謝悟空邀答!“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出自明代董其昌的《畫旨》:“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

”其意闡明瞭讀書與實踐的重要性。

本提問“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實則為後人對此經典金句一系列詮釋演繹的說辭之一。

可從以下幾個層面正確理解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的關係:讀萬卷書——讀書而明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透過讀書,學習詩書文化;透過讀書,攝取科學知識;透過讀書,涵養人文禮儀;透過讀書,掌握思維工具;透過讀書,借鑑“他山之石”。

行萬里路——實踐而增才。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

讀書並付諸實踐,在實踐中驗證;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總結。

只讀不行——空中樓閣。

讀書萬卷而不實踐,那是死讀書,讀死書;那是花架子,書呆子;那是讀書的巨人,定踐的矮子。

只行不讀——目光短淺。

只顧“行路”實踐,不重讀書學習,必然盲人摸象,坐井觀天。

沒有理論的指引,往往四處碰壁。

本提問“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中的“不如”則有輕讀書而重實踐之嫌,有偏頗意味。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有機整體。

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刻苦讀書,勤奮實踐,學以致用,行而善學方為正確之道。

孤心淡12019-04-3020:37:31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且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又怎及躬親一度。

這個問題說的是見識深淺的比較度而言,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到最後還得身體力行,才能知曉其中的真諦!謝謝!木鬼2019-06-0314:28:41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的理解是在行走中得到的感悟更深。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皆是在行走當中感悟人生,作的名篇。

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便是觀水而作“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杜甫的《望嶽》是觀泰山而作“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王維的《使至塞上》出使邊塞而作“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曹操的《觀滄海》登山望海而作“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可見人在行走當中,面對的風景,人文和地域的差異,都是不同的,那麼當時的心境和感悟自然也不是不同的。

古來著名詩人,所寫的詩,詩中有畫,畫中含詩,便是山水風韻當中給人的,或讚歎,或悲憫,或蕭索,或疏闊蒼茫,或大氣磅礴的不同感悟。

而且只有面對那在行走中經歷的曲折坎坷,驚訝崇拜,才明白浩瀚之星,人之微渺。

“落下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在行走中才能看到。

文字在感悟中的書寫才蘊含了更深的含義與靈魂。

2018唱曉2019-04-2315:40:30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對這句看法,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行萬里路,雖然可以真真切切的讓自己體會到在書本上體不到的知識和見聞,但是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經歷都自己親身經歷一次,這是不現實的,而且有些經歷其實並沒有那麼深刻,只是停留在表面,而讀萬卷書,它更多強調的是透過一種間接的形式去學習知識,去體驗社會,這種形式對於很多人來說更現實和更有效,因為,書籍裡面融入了作者的心血,裡面有作者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作為支撐去闡述一件事情或者一個觀點,讀者透過閱讀可以獲得一定有深度的認知和成套的知識體系的訓練,而且這些事可以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了解,所以我們應該更多透過閱讀書籍來獲取知識儲備,然後透過行萬里路去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去感受和體會書中所學的知識,透過行萬里路去驗證我們所學的知識是否正確,而反過來,行萬里路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原先在書中所學到的對知識的理解,因此,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兩個相輔相成的關係,相互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讀萬卷書可以,讓我們走得更遠走得更穩平臺GZ2019-04-2408:24:23讀萬卷書在於理論,行萬里路在於實踐!重點在於知行合一!書上的知識理論是別人的標準,路上的一切幫助你樹立自己的標準。

我有個朋友的媳婦兒,是研究生畢業,孩子馬上上小學了,據我所知從上大學戀愛,到結婚生子的現在,幾乎沒參加過工作。

顯然她的文化知識高於社會一般水平,居然恐懼社會工作,當然原因複雜,但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實踐太少!當然不能單純從字面意思理解這句話,古人的意思應該是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鼓勵不要只讀書,死讀書。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也只是知,而不是會,紙上談兵而已!古代交通不便,行旅不易,資訊閉塞,所以行萬里路就尤為重要!但也不是隻行路而不讀書。

販夫走卒可行萬里路,社會地位與人文學識也進不得上層,在此基礎上又能破萬卷書的話,自當別論了,所見所聞所學,融會貫通,定有出頭之日。

總而言之,行萬里路,更要破萬卷書!楊明宇2019-06-0315:15:27“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誰的名言,老夫才疏學淺,無可考證。

倒是這段話很有意思,使人頓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貴人相助;貴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自己不悟,神仙也難相救”。

說到底就是一句話:凡書學者,必從於實踐;凡事勿靠於人,唯自救也。

讀萬卷書,實際上就是一個博覽群書,累積知識的過程。

讀書可以增加對人類社會的認識以及對各類事物的瞭解,是一個不斷豐富自己理性認識的過程。

但是,只求一味地讀書也無大用,必行萬里路也。

行萬里路,就是融理性知識於實踐,瞭解世間風土人情與自然構成之奧妙,把書本這個“死東西“與實際這個”活東西“相結合,達到活學活用,立竿見影之效果,不斷在實踐中增長見識,積累經驗的過程。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詩曰: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

‘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

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

古人之言,乃真理也。

西山國學2019-04-2408:12:57“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從這句話隱含的意思看,它是一個比喻,讀書是內在的活動,是學習,行路是外在的活動,是實踐。

這個比喻雖然過於絕對化,但是它表達的意思非常清楚,學習與實踐的關係,“紙上得來終覺偏,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同樣是學習和實踐的關係。

我記得王健林也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上北大與清華,不若膽子大。

膽子大不是去幹壞事,是鼓勵我們去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很贊同它的這個觀點,學富五車,不去實踐等於空,決心再大沒有行動,等於零,知識只有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財富,才能體現它的價值。

我們學習知識,就是為了實現人生的價值,為社會造福,為家庭和個人某取幸福的生活。

我們用了很多時間去上學,十分的辛苦,畢業後沒有好好的實踐它,為了混口飯吃,總想找一個好的工作,挑三揀四,高不成低不就,害怕艱苦的環境,害怕工資低,有些人又去考研究生,上完研究生髮現工作還是難找,又去考博士,上完博士發現工作更難找,沒有窮盡,不就是為了一個工作,混口飯吃,為什麼要和文憑較勁呢?導致的結果是30多歲了,還沒有走入社會,越來越害怕進入社會,越來越焦慮,最後重壓之下,精神也崩潰了。

其實生活很簡單,找個工作,從工作中去學習,需要哪些知識,就去鑽研哪些知識,效果好,也有成就感,時間成本也最低,社會實踐能力也最強。

說道這裡,有些人就該說了,誰不想找個好的工作,誰不想自己的層次高點,誰不想自己生活的更好點,這個想法我想人人都能理解,問題是學歷再高,最終也得迴歸到社會,回到實踐中。

在同一個時代,機會總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就老了,父母年齡也大了,需要我們養活,可是我們自己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何況我們還要成家,結果生子,都需要錢,人生好失敗,我們被時代牽著鼻子走,生活的重壓,讓我們很難有還手之力,一個字錢。

試問我們學到的知識,到底有多少可以利用,辯論誰都不是我們的對手,論知識我們就是活電腦,論文憑,我們高高在上,論經濟,我們倒數靠前,一種難以言說的悲壯之情,知識也有兩面性,知識讓人開竅,但同時它也是約束,讓人迂腐,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有時候一味講道理,也是行不通的,需要靈活使用。

知識多了眼界高了,太精明,利益關係也看得很透,變得沒有人情味。

其實社會實踐,高中就夠了,如果為了工作,有個本科就夠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好工作就是錢多,生活中還有多少東西讓我們去選擇,錢多的工作並不見得有樂趣,我們只是缺錢而已,真是一生為錢所累,賺錢很難嗎,不難,問題是我們學到的東西很難轉化成錢,我們走入了一個怪圈。

原因在於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太差,對社會了解的不夠,對人情世故不懂,生活的壓力讓我們忘記了對別人微笑,知識的增多把我們變得勢力,利己,把生活看的太透太現實,不懂得適當的捨棄,不懂得放下,沒有了博愛,讀書也許只能明理,而不能完全等同於生存和工作。

我覺得大部分人對生活理解的不夠,生活中太剛,太強,不懂的向生活低頭,讓我們揹著沉重的包袱,非常辛苦。

獨上蘭舟2019-06-0509:09:16“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般不這樣說,正常組合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的關係是並列的,相輔相成的,強調的是知行合一。

這句話是有出處的。

萬卷原指:皇帝的試卷,讀萬卷書意為:讀書為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

行萬里路意為:走入仕途,為皇帝辦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現解釋為:讀萬卷書:是指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

行萬里路:是指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示例】如果說讀萬卷書為了金榜題名,那麼行萬里路,就是大展宏圖,學為所用。

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為學子的信條!現在這句話有進一步延伸:行萬里路跟讀書是互補的,讀書是靜態的,行路是動態的,書中知識有限,只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

如果非要強調“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無非是說讀死書不如多實踐,學的東西再多也必須用到實處。

安茂秀—隨心姐姐2019-06-0319:14:55謝邀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是階梯,可以讓我們登的更高,看的更遠;書是船隻,可以帶我們去遠航,瀏覽更多更美的風景;書是良藥,可以療愈治療我們身心內具有的不良習慣,幫助我們剷除不良嗜好;書是老師,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個不同的世界,領略一個個不同的境界,無聲勝有聲的教會我們廣泛的知識;書是智慧導師,引領我們的靈魂所思所想所為……所以,讀書可以讓我們見多識廣,是基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就是要求把我們書中所學所思所用在工作和實際生活中體現出來,才能尋得黃金屋,才能擁有顏如玉,才能推動社會發展,讓世界因我們更加美麗!如果只讀書,自身沒有實踐,沒有改變,沒有提升,就枉費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就是死讀書。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保持讀好書看好書的好習慣,就一定會收穫更好的自己!吾名執銳2019-06-0313:56:24我的理解是讀書不要讀死書,要學會和實踐相結合。

一味地讀死書,閉門造車,而不去實踐去印證,真應了那句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就像之前看到一個笑話,一群高學歷的在討論一滴水從多少米的天空中落下,能不能砸死人,一群人又是算加速度,又是算重力勢能,結果一個農民說下雨的時候也沒見雨滴砸死人。

雖然是個笑話,但是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只讀書,不去結合實際,脫離實際,終歸會鬧出笑話的。

再說有很多社會上的經驗是書本上所沒有的,即使有人把人家成功的經驗完完整整寫出來,別人照搬照抄未必就能成功,即使成功了也未必能達到人家的高度。

所以,知識要轉化為力量,不僅僅和實踐相結合,還要積累足夠的經驗。

這就是我認為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謝廣廣廣廣廣廣廣廣謝2019-04-2320:40:34對不起!以前我回答過!謝謝!大語文劉老師2019-04-2301:03:39為什麼會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說法呢”?其實是想強調實踐的重要性,畢竟“盡信書不如無書”。

但是在我看來,行萬里路是一手經驗,讀萬卷書是二手經驗,這兩個同等重要,因為我們不可能有精力把所有東西都親身經歷一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透過讀書,把他們的經驗以及他們對世界的感知吸收過來,為我所用,是一種更高效的學習方法。

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想要變得有趣,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因為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快刀家2019-06-0313:43:17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怎麼形容?說的就是課本上能真管你的開闊視野,以及思考能力,行萬里路,實際上說的就是你書上學的和看到的跟自己真正實際體驗的到底聚在哪裡?所謂的學以致用,講的就是這種精髓,要不然就是,趙括的紙上談兵,誇誇其談而已,就像我們每個人讀書出來的大學生一樣,在學校裡,課堂上書本上學到的不一定在你出社會工作的時候有用對得上專業,那比如說你要做的這種專業,有時候自己不懂就要再去書本上找,但書本上找的,畢竟是過去式,經驗是,但實際應用中可能發生你數本上根本就學不到的,那就需要你有實際的操作力以及實際通道上的問題,光讀書不應用那就是,一介書生而已,做論道不如立爾行喜歡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是吧?那就送你們幾張圖片吧使用者686254514172019-06-0314:14:49原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原文出處:1、明朝,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中有“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

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遊,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中:“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

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董其昌《畫旨》中有“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

‘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

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

”2、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有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擴充套件資料萬卷原指:皇帝的試卷,讀萬卷書意為:讀書為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

行萬里路意為:走入仕途,為皇帝辦事。

現解釋為:讀萬卷書:是指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

行萬里路:是指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北京看中國看世界2019-04-2322:16:31讀萬卷書就是獲得對世界的理性認識;而行萬里路卻是獲得對世界的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如果能夠得到感性認識的輔助,當然就會最終獲得最深刻的認識,比如對泰山和黃河的認識。

讀書還會獲得很多難以用行萬里路去檢驗的認識,這些就是知識,比如物理和化學。

知識是在應用中去體驗的,當然不是每個知識都要去體驗,但是他人的體驗也可以檢驗你從書本上讀來的知識,比如宇宙飛行。

萬卷書裡有萬年來萬千前人走萬里路獲得的知識,這些知識你不可能都去自己體驗一遍,你只能去體驗你最感興趣,或者最需要解惑的那一部分。

所以,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相輔助的,不是相對立的。

坤緣堂2019-04-2409:27:40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我認為這兩件事情是相輔相成的。

互相彌補,相輔相成。

缺一不可,互相依存。

前者是要汲取書本上的知識。

後者是用行動來驗證書本上的知識。

要帶著問題闖世界。

有充分的知識積累。

才會有對事物的清晰認知的。

行萬里路是一個實踐過程。

是糾正錯誤理解的一個過程。

面對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

我們都會得到一個新的認知。

從而與原來是學的知識可以融會貫通。

有利於我們修正原來的錯誤觀點,從而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生,對外界的事物和人都會有一個新的瞭解。

讀萬卷書是行萬里路的根本。

春秋時期,孔子攜眾弟子周遊列國,可見孔子對行萬里路的重視程度。

上一篇波羅申科宣稱,若贏得烏克蘭總統連任,將解僱所有州長。

為何說這是在自掘墳墓?下一篇別克威朗和名爵6,如何抉擇?猜你喜歡當計算機老師是不是要實操?你怎麼看?你是否也錯過展示能力的機會,到處吃虧碰壁?假設,有一個小孩從小看書但不上學,每天都看(有營養價值的書),那他的以後會怎樣?搜索隨便看看2022-03-17老年人受騙上當,都是貪小便宜的惡果,你認同嗎?荷塘月色的荷韻的賞析?2022-03-17怎樣把汽車尾部的字去掉?2022-03-17炸牙籤豆瓣是怎麼做的?2022-03-17首頁娛樂體育汽車科技育兒歷史美食數碼時尚寵物收藏教育財經社會國際Copyright©2022小熊問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