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香港關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華民國機構人員被香港政府拒絕入境連串事件 台灣與香港關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香港特別行政區與中華民國關係 香港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辦事機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負責人主任(因暫停運作,現未指派)處長(現由香港雇員運作) 台灣與香港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之間的雙邊關係,目前為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一部分。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香港事務局分別以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1年前稱中華旅行社)、遠東貿易服務中心以及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的名義在香港運作[1]。

相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中華民國首都台北市設香港旅遊發展局台北辦事處及香港貿易發展局台北顧問辦事處[2]。

2007年5月1日,因應香港旅遊團在阿里山區發生車禍,陸委會表示希望港府能在台灣設立辦事處[3]。

2011年7月15日起,香港政府得在台設立綜合性辦事機構,並於2011年12月19日在台北市設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

不過由於兩地關係愈趨惡化,2021年5月18日全面暫停服務。

[4] 中華民國駐香港特區和澳門特區的外交代表機構,是唯二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代表機構。

目次 1歷史 2政治關係 2.1中華民國機構人員被香港政府拒絕入境連串事件 2.2一度緩和 2.3刪走「國立」二字事件 2.4陸委會關注香港立法會議員的宣誓問題 2.5全面緊張 2.5.1港區國安法與台灣對香港人道援助專案 2.5.2相互拒簽 2.5.3香港駐台人員撤離 2.5.4駐港人員撤離 3法律關係 4簽證 5民間 6參見 7參考資料 8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在臺灣日治時期,就有臺灣人前往香港的記錄。

隨著日本政府的「南進」政策及「對岸」政策,亦出現前往華南、南洋的臺灣人。

據1935年臺灣總督府的數據,當時在香港的「臺灣籍民」有120人。

[5] 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大日本帝國向英國宣戰。

同年底香港被日本佔領,許多英軍戰俘和官員被日本押送到台灣監禁,包括香港總督楊慕琦[6]。

當時也有許多台籍日本兵隨軍駐港。

而日本占領及二戰結束期間,國民政府代表中國就香港主權歸屬問題,曾與英國政府有過多次交涉,但最終無果。

1947年底,台灣獨立運動先驅廖文毅為尋求擴大台獨力量從上海前往香港[7]:169。

住在九龍金巴利道諾只佛台[8]一號,並提供謝雪紅、蘇新、楊克煌、王萬得等上海「台灣再解放聯盟」成員生活費。

藉由廖文毅的人望與雄厚資本,加上走私盤尼西林與糖精到日本謀利而籌得政治資金,[9]:97於香港建立起台獨根據地。

1948年2月28日,廖文毅以原上海「台灣再解放聯盟」為基礎,加上廖文奎文章作為理論依據,於香港成立「台灣再解放聯盟」。

廖文毅出任主席,黃紀男任秘書長,成為戰後首個台獨團體。

[7]:170 國民政府對此雖然曾派基隆煤礦大王顏欽賢擔任說客,以讓出「民社黨台灣省黨部主委」作為條件勸誘廖文毅返台。

然而國民黨當時對香港「台灣再解放聯盟」並未十分重視,由於香港台灣人很少,又多屬工商界人士,對政治不感興趣,加上國府用以對付香港台獨的人選難覓(熟悉粵語及英語,而又忠貞可靠的台灣人)。

然而香港「台灣再解放聯盟」內部也理念不一致,到1948年底已名存實亡。

加上香港為國共暗鬥之地,台灣人與台獨運動難以立足,香港政府又通令聯盟成員不得從事政治活動,廖文毅本人最後於1949年12月轉往有許多台灣人的日本發展台獨運動[9]:總論9[7]:171。

第二次國共內戰後,大量難民從大陸逃到香港。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兩岸分治。

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仍將中國籍香港居民視為中華民國國民。

1950年4月4日,在台灣成立「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今中華救助總會)救濟難胞。

1952年,臺灣獨立運動先驅之一的廖文奎在香港逝世。

1956年,親中華民國政府及國民黨的香港人士發動雙十暴動[10]。

1957年,總統蔣介石試圖邀請香港總督葛量洪來台訪問,未果[11]。

1983年,英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香港主權問題談判時,行政院院長孫運璿提出異議。

到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夕,中華民國政府官員仍認為「中華民國擁有香港主權」。

1997年3月,立法院通過《香港澳門關係條例》,規範台灣與港澳之間的往來事宜。

現今的台港關係不少程度上影響著台灣與澳門關係,而中華民國政府把香港、澳門兩地合稱為港澳地區,有別於中國大陸。

政治關係[編輯] 中華民國機構人員被香港政府拒絕入境連串事件[編輯] 1999年7月,台灣駐港代表、中華旅行社總經理鄭安國在香港電台闡述李登輝總統的「特殊兩國論」,其後引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指示香港特區政府不應宣傳和支持「兩國論」[12][13],部份香港親中傳媒批評傳媒不應該「鼓吹台獨」[14][15][16]。

11月,鄭安國工作簽證期滿,但香港政府沒有續發簽證,被調回台灣[17],但繼任的張良任亦未能得到香港入境處簽證[18][19];等待十三個月後,於2001年1月才成功赴港履新[20]。

對於此事,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表示中華旅行社代表要接受某些條件[21];香港特區政府則聲明台灣當局及其人員在港從來沒有官方地位[22]。

2005年,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原訂於1月10日前往香港大學演講「從台北看華文城市的興起」及一系列觀光推廣演講訪問活動,但截至啟程前一日仍未取得香港入境處簽證,故宣佈不得已取消行程[23][24],並表示曾兩度有香港特區特使遊說他取消訪港,馬英九當場反對[25];馬英九亦指出與他反對中共的《反分裂國家法》有關[26][27]。

香港政府保安局局長李少光則表示,沒有拒絕馬英九申請簽證入境,但拒絕評論個別入境申請[28]。

中聯辦則表示注意到有關被拒的消息,尊重特區政府決定,及歡迎馬英九在合適時間訪港[29]。

2008年3月23日,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在記者會再次重申對2005年簽證被拒、未能訪問出生地一事仍感到失望[30],而馬英九在得到各國的勝選祝賀後,香港政府仍然沒有任何表示[31]。

2007年3月23日傍晚,中華民國陸委會官員及記者組成香港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觀選團,但隨團委員張志宇在機場被拒入境,折返台北[32]。

陸委會發表聲明認為港府行為不友善,漠視台港關係[33],港府入境處則表示一貫按照香港法律及既定程式,處理入境個案[34]。

2008年10月21日,高雄市市長陳菊自1997年後經歷多次申請被拒,終於首次獲簽證抵港訪問[35],同日,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林瑞麟表示要小心處理特區是否邀請馬英九總統訪港,並否認政府在推動港台發展上後知後覺[36]。

一度緩和[編輯] 2008年8月,隨著兩岸關係一度緩和,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訪問香港,中聯辦在消息稿中,首次以中華民國政府的官方名稱「大陸委員會香港事務局局長」稱呼「中華旅行社總經理」楊家駿,是為總統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關係的又一突破[37]。

同年10月,高雄市市長、民進黨人陳菊獲准入境,推銷旅遊業[38]。

2009年4月1日,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以第2屆世界佛教論壇港澳代表團名譽團長的身份,赴台北出席世界佛教論壇的閉幕典禮,成為首位赴台的香港高官[39]。

是次訪問並非官方性質,但曾德成表示不排除與台灣官員接觸。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表示,香港官員此後會以適當身分訪台[40]。

同年4月,台中市市長胡志強率團訪港,參加由香港特區政府舉辦的香港-台灣城市交流論壇,並與港府高層會面,是為香港主權移交以來,首次港台雙方的官方接觸。

他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商談港台經貿事宜,並禮節性拜會行政長官曾蔭權,而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分別宴請代表團。

期間胡志強亦到香港大學演講。

港府發言人稱將加強港台交流互動,雙方關係並已踏上新台階。

2011年7月15日起,「中華旅行社」將改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而香港與澳門將在台灣設立「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41]。

2010年4月初,台港分別成立「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和「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作為半官方洽談機構。

2015年3月,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主席兼新北市市長朱立倫訪港,是首位訪問香港的國民黨主席[42]。

刪走「國立」二字事件[編輯] 2016年3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斥資主辦、劇團「糊塗戲班」製作的舞台劇《惡童日記第三部曲之第三謊言》,場刊內個人簡歷中,藝術行政主任兼執行監製羅淑燕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國立」字眼,被康文署職員口頭要求刪改,改為以英文「TaipeiNationalUniversityofArts」也不獲批准,惹起軒然大波,並損害一度緩和的台港關係[43]。

由國立臺北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淡江大學、世新大學等15間台灣大學的香港校友會,所組成的臺灣各大學香港校友會總會發表聲明譴責康文署,指事件涉及香港數萬名在臺畢業校友尊嚴權益,對康文署以「莫須有」之意識形態,強迫刪改校名,批評做法是「荒謬又可怕的政治審查」,予以嚴厲譴責[44]。

由於正值香港人對中國內地的不滿情緒高漲,引來不少香港市民的關注,其中香港各大討論區則用內地演員「張國立」、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李國章」的名字來仿效康文署職員的做法,藉此諷刺康文署「親中」。

2019年,有部分香港的大專院校稱呼部分台灣的大專院校時,刪走「國立」二字。

陸委會關注香港立法會議員的宣誓問題[編輯] 2016年10月20日,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發言人邱垂正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到香港立法會議員宣誓事件時,表示梁頌恆和游蕙禎均由直選一人一票產生,具有民意代表性。

邱垂正又指出,對於該兩位議員資格的處置,必須考量民主精神及民意正當性,並透過理性和平方式進行溝通,妥善處理相關爭議。

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發稿回應,指台灣政府不應以任何形式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45]。

全面緊張[編輯] 2018年,原澳門台北辦事處處長盧長水因為簽證問題一直未能夠赴港就任。

2019年,駐港法務祕書因工作簽證不獲延簽,簽證到期後返台。

港區國安法與台灣對香港人道援助專案[編輯] 2020年5月,中華民國行政院有鑑於全國人大涉港決定預料將順利通過,依照總統蔡英文指示組成「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46]。

專案內容於同年6月18日由大陸委員會公布,包含成立專責辦公室「臺港服務交流辦公室」、專案諮詢服務與專案協處服務;但對於專案之經費與人數,陸委會無法具體回應。

辦公室預定於7月1日正式營運[47]。

在港區國安法於2020年6月30日23時(UTC+8)正式生效後的11個小時,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與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張小月共同為「臺港服務交流辦公室」揭牌,並宣布正式營運[48]。

根據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表示,「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已經被香港對口單位表明拒絕往來[49]。

相互拒簽[編輯] 2020年7月,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辦事處代理處長高銘村工作簽證效期屆滿準備續簽,遭到港府要求簽署「一個中國承諾書」,但高銘村拒絕,簽證無法獲准延期,7月16日,高銘村返回台灣[50]。

7月20日,台灣推出反制措施,在香港駐台辦事處人員工作簽證期滿時,將不被續發籤證[51]。

香港駐台人員撤離[編輯] 2021年5月18日,適逢大台北地區本土疫情爆發,香港駐台辦事處在無預警情況下暫停運作。

2021年5月21日,香港特區政府指控台灣方面多次干預香港內政,造成無可彌補傷害。

經貿辦在台運作環境日趨惡化,人員亦曾受台灣激進人士威嚇,由於經貿辦已難達成立目的,同時為保障駐台香港人員安全,故決定暫時關閉,並撤走所有駐台人員[52]。

駐港人員撤離[編輯] 2021年6月21日,八名駐港人員當中七名因簽證到期未獲續簽而先行撤離,同年七月駐港經濟組長倪嘉伯撤離香港,自此雙方派駐人員全面清零。

法律關係[編輯] 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與港英政府沒有簽訂任何罪犯引渡協議。

而在法理上,中國籍香港居民被視為中華民國國民,本身可申請中華民國華僑身份。

香港4大探長之一的呂樂及其下屬曾啟榮因貪污逃到台灣。

演員劉永在台灣犯案後潛逃香港[53]。

東方日報創辦人馬惜珍1978年被控販毒,後棄保潛逃至台灣並一直被港府通緝,但至2015年病逝也未曾回港受審。

1984年,台灣把周大福劫案主犯黃志明視為「不受歡迎人物」遣返香港[54]。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法律依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關於處理香港原有法律的決定》,定義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區域——台灣與香港、澳門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組成部分(參見:中國大陸在法律上的用法)。

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之間的特殊關係,雙方並無主權國家之間建立罪犯引渡協議的可能。

2016年香港荃灣灰窰角街工廈水泥藏屍案4名涉案人潛逃台灣,最後通過被遣返的方式,「引渡」回香港,成為1997年後香港和台灣首宗移交案件[55][56]。

參加2016年農曆新年旺角騷亂的李倩怡棄保亦選擇流亡台灣[57]。

2018年2月,港人陳同佳於台北殺害香港女子潘曉穎後潛逃回港,台灣士林地檢署三次透過陸委會向港府提出司法互助請求但不果。

香港政府翌年二月以解決此案為由提出修訂逃犯條例,擬以個案形式移交逃犯到中國大陸、澳門和台灣等未有司法互助安排的司法管轄區。

修例引起軒然大波,中華民國政府表明不接受港方以「一個中國」前提下移交陳同佳來台受審。

香港民間亦發起多場數以百萬人計的大遊行,亦包括6.12金鐘衝突和7.1佔領立法會等抗議行動。

最終迫使港府「暫緩」修訂逃犯條例,維持現有局面。

有議員和法律學者提出「港人港審」或採用日落條款方式修例,惟港府再三拒絕,使陳同佳送台案至今還沒有解決方法。

2019年10月6日,一名來自台灣林姓男子於香港尖沙咀打劫一間錶行後逃回台灣,其後於台中被捕,其後台中地檢署於12月12日透過法務部經陸委會向港府提出司法互助,希望取得香港警方採得的證據,以及讓被害人取回贓物,但香港保安局以「沒有法律可以與台灣當局進行司法互助和移交逃犯事宜」為理由拒絕向台灣提供司法互助。

法務部批評港府做法令正義無法申張,並且感到遺憾。

[58][59][60] 簽證[編輯] 主條目:中華民國簽證政策和中華民國公民簽證要求 主條目:香港簽證政策、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簽證要求和英國國民(海外)簽證要求 持有中華民國護照的中華民國在台有戶籍國民,如在台灣出生或曾以中華民國國民身份前往香港及並無持有由中華民國政府以外機關簽發的任何旅行證件(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及由香港入境事務處簽發的入境許可證除外),可申請有效期2個月的網路簽證進入香港2次,每次可停留最多30天。

另外,持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可免簽證入境香港停留最多30天[61]。

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及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持有人如在香港或澳門出生或曾於1983年後以港澳永久居民身份前往台灣,可申請網路簽證或落地簽證在台灣停留最多30天[62]。

民間[編輯] 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1年2月22日) 早年香港的民國派團體的政治理念都均趨近中國國民黨的右派,緊隨當年總統蔣中正在台灣號召之光復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63]。

後來受到兩岸形勢的遽變,及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影響,使其理念有所變化,之後民國派團體以支持香港公民普選、民主化運動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為主,但在台灣方面仍然支持國民黨,反對民進黨的台獨主張和政策。

直至2014年,香港爆發雨傘革命導致中港矛盾加劇、民主派香港人對親中的香港建制派更為敵視。

同期台灣爆發的太陽花學運令國民黨的親中立場政策表露無遺,令香港民主派及本土派將其視之為建制派同類,太陽花一役亦令更多港人認識到台灣民進黨的政治理念實際上和香港民主派較為貼近,出於「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想法之下對民進黨的觀感開始改善;除此以外,雨傘革命解散後香港本土主義開始抬頭,香港人亦開始較能接受民進黨的台獨主張。

兩年後的台灣大選中,國民黨敗選失去政權,更多香港親台派改為支持民進黨。

2019年,香港爆發規模浩大的反修例示威,反中情緒達到高峰,事件擴散效應亦令民進黨得以在翌年大選大比數擊敗國民黨。

與此同時,示威期間台灣民進黨政權亦對示威高調表達口頭支持及給予港人實際支援,亦令香港人對台灣的好感大幅上升。

目前親台派在香港區議會中取得五席,但因宣誓制度所有民國派人士均已請辭。

參見[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中央人民政府處理「九七」後香港涉台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政策 香港對外事務 中華民國外交 在臺香港人 香港親台團體 台灣與澳門關係 參考資料[編輯] ^駐港澳機構服務事項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6).  ^香港貿易發展局全球辦事處:台北顧問辦事處.[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30).  ^香港旅遊團來台旅遊車禍後續處理說明.陸委會新聞稿.2007-05-01[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近藤正己著,林詩婷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

2014年9月。

頁65-66。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北京:朝華出版社,2007年6月。

^7.07.17.2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玉山社.2006月初版.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應為諾士佛臺 ^9.09.1張炎憲等採訪.《台灣獨立的先聲:台灣共和國》.吳三連基金會.2000月5月第一版一刷.ISBN 957-97656-1-8.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1956年雙十暴動釀59死.[2017-09-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6).  ^葛量洪著,曾景安譯,《葛量洪回憶錄》,240頁。

^錢其琛箝制兩國論港報反應不一.聯合報.1999-08-21[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錢其琛警告香港不得宣傳或支持「兩國論」.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海峽兩岸關係紀要.1999年8月[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香港左報抨擊鄭安國對兩國的論闡示.聯合報.1999-08-01. [永久失效連結] ^兩國論餘波未了言論自由受挑戰.香港電台傳媒透視八月傳媒記事簿.1999年8月[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鄭安國當年談兩國論掀風波.大紀元.2002-08-19[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鄭安國突調回台招猜測.BBC中文網.1999-11-23[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張良任赴港履新簽證起風波.BBC中文網.2000-04-23[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政府就張良任的入境申請發表聲明.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00-05-17[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張良任30日赴港履新.ETtoday.2001-01-29[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行政長官談中華旅行社問題.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00-05-25[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政府就中華旅行社問題發表聲明.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00-04-22[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馬英九被港府拒絕入境】馬:去不成,真是蠻遺憾的.明報.2005-01-05. [永久失效連結] ^2005年1月5日馬英九遭港府拒入境星島日報 ^馬英九證實港府兩度派遣特使遊說他自己取消訪港行程.自由亞洲電台.2005-01-07. [永久失效連結] ^【馬英九被港府拒絕入境】馬英九指港府拒簽非常不智.新浪網.2005-01-05. [永久失效連結] ^港府拒簽證馬英九訪港被迫取消.大紀元.2005-01-05[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馬英九被港府拒絕入境】李少光:沒拒絕馬英九申請.明報.2005-01-10. [永久失效連結] ^中聯辦:歡迎馬英九適時來港.國際日報.2005-01-05. [永久失效連結] ^馬:優先解決兩岸關係 出訪?有需要「會考慮」.nownews.2008-03-23[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9).  ^港生也沒用……香港特首沒給馬英九當選賀電.nownews.2008-03-30[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1).  ^台陸委會委員張志宇被拒入境港.ChinaPress.Com.2007-03-24[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2007年3月25日我官員入港遭拒,顯示港府不友善,漠視台港關係陸委會新聞稿.[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張志宇被拒入境港府:簽證去年7月到期.星島環球網.2007-03-24[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3).  ^陳菊訪港推廣高雄旅遊.星島日報.2008-10-21. [永久失效連結] ^林瑞麟:是否邀請馬英九訪港須小心處理.香港電台中文新聞.2008-10-21[2015-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8).  ^江丙坤訪港掀台港關係新章,江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亞洲週刊》,2008年8月3日 ^台綠營市長陳菊順利訪港喜出望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BC,2008年10月20日 ^曾德成抵台北出席佛教論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亞洲時報》 ^林瑞麟:港官員今後會以適當身份訪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亞洲時報》 ^我駐港澳機構地位提升港澳即將來台設處.中央廣播電台.2011-07-04[2015-07-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過去連戰及吳伯雄皆只是途經香港訪問中國大陸。

^【政治審查】康文署禁本地劇團場刊 刊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字《立場新聞》2016-03-21.[2016-03-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禁寫國立】15台大學港校友會發聲明譴責康文署羞辱全球校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6-03-23蘋果日報 ^【青政宣誓風波】台陸委會表關注 籲尊重民意 港府:不應干預香港內部事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6/10/21立場 ^鍾麗華.香港人道救援行動方案陸委會:將儘速對外說明.自由時報.2020-05-28[2020-07-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4).  ^李修慧.陸委會公布「香港人道援助專案」、設立專責辦公室,但經費、人數多少都無法回應.TheNewsLens關鍵評論.2020-06-18[2020-07-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謝莉慧.「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今揭牌盼以實際行動幫助港人.Newtalk新聞.2020-07-01[2020-07-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楊淳卉、施曉光.蔡:與國際社會不斷關注香港情勢.自由時報.2020-07-02[2020-07-02].  ^拒签“一个中国”切结书台驻港处长被迫回台.[2020-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1).  ^{台湾推反制措施港驻台官员签证期满不续发并警告有后续.  ^关闭经贸文办为保障人员安全.[2021-05-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1)(中文(簡體)及中文(香港)).  ^港台無條例引渡逃犯.[2016-05-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4).  ^97後台首次移交罪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香港蘋果日報,2016年04月04日 ^《蘋果台北直擊 兩地首次移交犯人3疑兇遭20港警押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香港蘋果日報,2016年4月13日 ^台灣順利「移交」港疑犯警務「協作」拓新台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成報,2016年4月13日 ^旺角衝突涉事香港少女「流亡」台灣:能否獲政治庇護?.BBC中文.2017-08-29[2017-08-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白錫鏗.台版陳同佳案港府拒司法互助中檢:偵查步驟不受影響.聯合新聞網.2019-12-23[2020-0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1).  ^【台版陳同佳】港府拒司法互助台中地檢署:偵辦不受影響.蘋果日報(香港).中央社.2019-12-23[2020-0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1).  ^批港府拒司法互助、陳同佳投案無下文 台法務部:司法正義無法伸張 令人遺憾.立場新聞.2019-12-23[2020-0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4).  ^居住在海外及台灣的中國籍人士來港的入境安排.入境事務處.[2015-12-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香港、澳門永久居民申請入出境證─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事務局).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事務局.[2015-12-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7).  ^香港回歸10年/親台團體萎縮 部分轉型關注民生議題.2007-07-01[2019-06-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6).  外部連結[編輯] 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閱論編香港對外事務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政府總部禮賓處·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大陸、海外、台灣)兩岸四地 中國內地 廣東 深圳 上海 福建 四川 澳門 台灣 其他國家 澳大利亞 加拿大 法國(英語:France–HongKongrelations) 喬治亞 德國(英語:Germany–HongKongrelations) 印度(英語:HongKong–Indiarelations) 印度尼西亞(英語:HongKong–Indonesiarelations) 日本 以色列(英語:HongKong–Israelrelations) 列支敦斯登(英語:HongKong–Liechtensteinrelations) 馬來西亞(英語:HongKong–Malaysiarelations) 馬爾地夫(英語:HongKong–Maldivesrelations) 納米比亞(英語:HongKong–Namibiarelations) 尼加拉瓜 北韓 巴基斯坦(英語:HongKong–Pakistanrelations) 菲律賓 卡達(英語:HongKong–Qatarrelations) 新加坡 韓國 南非(英語:HongKong–SouthAfricarelations) 西班牙(英語:HongKong–Spainrelations) 瑞士(英語:HongKong–Switzerlandrelations) 泰國 英國 美國 有關事項 香港移民潮 香港回流潮 閱論編台灣主題歷史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考古遺址 荷治時期 西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牡丹社事件 日治時期 自治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首個政黨 首次選舉 戰後時期 二二八事件 戒嚴 國府遷臺 白色恐怖 臺灣奇蹟 美麗島事件 民主化 解嚴 野百合學運 修憲 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全民直選 首次政黨輪替 對外關係史亞太 中國大陸 兩岸三通 服貿協議 太陽花學運 福建 香港 澳門 日本 琉球 韓國 印尼 菲律賓 越南 歐美 英國 西班牙 荷蘭 法國 德國 瑞典 俄羅斯 美國 巴西 地理 城市 氣候 自然災害 地震 地形 島嶼 海岸 火山 百岳 山峰 河流 湖泊 瀑布 濕地 地質 斷層 溫泉 特有種/保育物種 國家公園 國家風景區 自然保護區 自然生態保護區 環境保育 政治內部 政府 總統 副總統 行政院院長 總統府 行政區劃 臺灣 憲法 民主化 選舉 審查制度 國家安全會議 國安局 法律 警政署 國籍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軍事 國防部 國軍 空軍 海軍 陸軍 資通電軍 憲兵 後備兵 兵役 政黨 外部 外交 統獨議題 臺海現狀 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一邊一國 兩個中國 兩國論 特殊非兩國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 議題 中華意識/台灣主體意識 臺灣意識論戰 去中國化/去臺灣化 台灣本土化運動 中國史觀/臺灣島史觀 台灣民族主義/中華民族主義 中國統一 台灣獨立運動 白色恐怖 南北差距 轉型正義 不當黨產 軍公教爭議 年金改革 經濟 銀行 中央銀行 新臺幣(貨幣) 統一發票 經濟史 美援 十大建設 十二項建設 六年國建 亞太營運中心 新十大建設 愛台十二建設 前瞻計畫 台灣農業 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科技 科學園區 半導體產業 能源 電力 礦業 都會區 證交所 期交所 櫃買中心 集保結算所 臺灣ETF TAIEX 交通 公路 汽車客運 鐵路運輸 台鐵 高鐵 捷運系統 飛航 民航相關事業列表 航空公司列表 港口 漁港 社會概觀 台灣社會學會 公衆假期與國定假日 文化輸出 臺灣書院 國際排名 人權 LGBT 社會運動 台灣之最 台灣之光 文化 文化史 次文化 飲食 小吃 夜市 茶文化 公益彩券 電影(電影列表) 戲劇 布袋戲 歌仔戲 梨園戲 電視劇(列表) 音樂 流行文化 語言 文學 文學史 建築 列表 攝影 觀光景點 台灣八景 哲學 人口 臺灣人 族群 原住民 漢族 本省人 外省人 閩南人 客家人 臺灣新住民 在臺外國人 省籍情結 國語政策 日本情結 倭寇 皇民化運動 國語家庭 灣生 去日本化 族群械鬥 原漢衝突 閩客械鬥 漳泉械鬥 海外臺灣人 日本籍 越南籍 美國籍 加拿大籍 澳大利亞籍 媒體 媒體史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新聞記者協會 電視 電台 報業 報業史 雜誌 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 電玩 雜誌及期刊 地下電台 兩報三台 老三台 南臺灣三大報 媒體操縱 黨政軍退出媒體 亂象 財團化 統派 泛藍 親中 獨派 親綠 三民自 醫療 十大死因 國家衛生研究院 衛生福利部 全民健保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醫療機構 醫學中心 教育 教育史 發明與發現 體育 學術期刊 文獻資料庫 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政大機構典藏 華藝學術資料庫(英語:Airiti) 國家檔案館 環境 環境汙染 空氣汙染 垃圾焚化爐 分類 主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台灣與香港關係&oldid=69351260」 分類:香港雙邊關係中華民國與亞洲關係中華民國與香港關係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自2017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自2019年10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自2021年2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EnglishעבריתBahasaIndonesia日本語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