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目錄-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臺灣首次前進北極圈中央大學北極探險隊成功執行科學... 作者/ 整理報導|李依庭. 477期. 北極,指的是環繞在地球北方周圍 ... Search/搜尋 分類選單 -文章分類- 焦點話題 精選好讀 重磅快評 生醫先鋒 科技智財 專訪時間 特別報導 動態時報 懷念科月人 科技報導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2022.02.15 韋伯望遠鏡成功完成部署預計半年後開始展開宇宙探索 作者/編譯|李依庭 482期 去(2021)年12月25日,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SpaceAgency,ESA)的亞利安5號運載火箭(Ariane5)搭載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建造的韋伯望遠鏡(Webbtelescope),於當地時間上午9點20分從法屬圭亞那的蓋... 宇宙韋伯望遠鏡天文望遠鏡光學儀器紅外光可見光紫外線亞利安5號拉格朗日點L2 2022.02.15 世界首例跨斷層地震光纖開啟新一代臺灣地震觀測與災... 作者/整理報導|李依庭 482期 臺灣位於地震活躍的環太平洋火山帶,且橫跨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

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平均82公分的速度朝西北碰撞歐亞板塊,使得臺灣的地震活動十分頻繁。

地震環太平洋火山帶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921大地震米崙斷層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光纖地震觀測技術車籠埔斷層鑽井 2022.01.15 預覽元宇宙的黑暗面 作者/洪朝貴/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481期 元宇宙(metaverse)技術的逐步成熟,給教育界、醫療界、投資界等領域帶來許多興奮與期待。

但是我們也應該要對它的黑暗面有所警覺。

元宇宙虛擬世界程式碼法律物理定律VR頭盔主流媒體資訊 2021.12.14 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落幕,新的減碳協議真能防止... 作者/編譯|李依庭 480期 今(2021)年11月13日,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上,來自近200個國家的代表簽訂《格拉斯哥氣候公約》(GlasgowClimatePact),承諾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且更頻繁地更新各國減碳進展,並為... 氣候變遷溫室氣體減排承諾工業化減碳行動能源化石燃料 2021.10.19 IPCCAR6第一工作小組報告揭露的氣候危機 作者/許晃雄/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 478期 今(2021)年8月9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PanelforEnvironmentalChanges,IPCC)公布由第一工作小組完成的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SixthAssessmentReport)第一冊(AR6... IPCCAR6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溫室氣體2050淨零排放 2021.09.10 臺灣首次前進北極圈中央大學北極探險隊成功執行科學... 作者/整理報導|李依庭 477期 北極,指的是環繞在地球北方周圍的地區,包含北極海、阿拉斯加、挪威、芬蘭、瑞典、冰島等8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且與南極地區共同構成地球的寒帶地區。

由於北極富含不同於熱帶、溫帶的特殊生物體,包括能存活在極冷地區的... 科技報導中央大學中央大學北極探險隊北極北極圈冰河地形地質研究地球物理 2021.05.15 從電力管理到抗輻射設計,一窺探索木星登陸火星的關鍵... 作者/CharlesLee/ADI亞太應用工程總監。

473期 為尋找火星中的古代微生物蹤跡,以證實火星是否曾是個有水、有生物的星球,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於去(2020)年7月30號再度發射了「毅力號」(Perseverance)火星探測車,已於2021年2月18號抵達火星。

火星亞德諾半導體電力電子系統太空抗輻射硬化技術太陽系輻射 2020.07.15 成大打造環境氣候地圖可望解決都市高溫問題 作者/郭家銘/本刊特約編輯。

463期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在科技部計畫的支持下,日前與研究團隊打造出「都市環境氣候地圖」,並與臺灣各縣市政府合作,利用地圖資訊逐步解決各式建築物所帶來的都市高溫。

成大氣候地圖都市環境氣候地圖 2020.05.14 全球首個氣象衛星星系─福衛三號功成身退 作者/編輯部 461期 福爾摩沙衛星三號(以下稱福衛三號)於2006年4月15日,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搭乘美樂達(Minotaur)1號火箭升空,持續運轉14年後,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以下稱國研院太空中心)日前正式宣布福衛三號於今(... 福衛三號氣象衛星星系掩星觀測原理桑迪颶風 2019.12.20 臺灣也看得見星光黑洞現形記:半年後再次沸騰的黑洞... 作者/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因碩士論文開啟了中研院天文所... 456期 今(2019)年4月黑洞第一張照片發表後,席捲全球報章媒體的頭條、焦點新聞,在社群媒體上也成為各界轉發的焦點。

即便已經過了大半年,10月底臺灣中央研究院一年一度院區開放參觀活動(OpenHouse),策畫「黑洞」相關演... 黑洞事件視界望遠鏡格陵蘭望遠鏡 2019.11.15 地殼與地幔誰拉著誰走?科學家提有趣觀點 作者/編輯部 455期 對地球學家而言,有個問題一直深深地困擾著他們:究竟,是構造板塊(tectonicplates)的運動受地幔(mantle)影響,還是地幔被板塊「牽著鼻子走」呢? 地殼地幔 2019.11.15 找尋蟲洞新方法前提是它真的存在 作者/編輯部 455期 近期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atBuffalo)的研究人員發布在《物理評論》(PhysicalReviewD)的最新研究顯示,假設蟲洞真實存在,人類仍有能力進行觀測。

蟲洞 2019.11.15 手機就能拍到銀河,天文學家為什麼還要蓋超大望遠鏡? 作者/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因碩士論文開啟了中研院天文所... 455期 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在相機解析度上也逐漸提升,讓大家能夠隨時隨地記錄日常生活。

甚至只要用一般手機搭配腳架,就能拍出以往只有專業相機才能捕捉的畫面,好比說那天上的銀河和月球表面的陰影。

然而,天文學家卻仍不斷... 超大望遠鏡王祥宇 2019.10.16 新式土壤溼度感測器改善農業水資源利用 作者/編輯部 454期 水文學(hydrology)領域研究的是大地的表面、土壤、岩石及大氣中水的各種行為,並釐清水與生物之間的互動與關聯。

而其中,土壤與水牽涉到許多農業行為,例如灌溉。

灌溉用水的量要怎麼拿捏呢? 農業水資源土壤溼度感 2019.10.16 天文學家李太楓與紫金山天文台張鈺哲 作者/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因碩士論文開啟了中研院天文所... 454期 公元前300年左右,屈原望著蒼天問道:「茫茫宇宙的起始,誰能描述?無天無地的模樣,誰能考察?昏昏暗暗、混混沌沌的型態,誰能辨別?元氣瀰漫、空洞無物的境界,誰能探查?光明黑暗的消長,為何發生,如何發生?陰氣陽... 天文李太楓張鈺哲 2019.10.16 集集地震後的重建與前進國研院發表20年來的研究成果 作者/李依庭/《科學月刊》主編。

454期 今(2019)年,適逢921地震後的20年,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研院國震中心)也於上(9)月16日舉行「921之後臺灣震災防治的進展」記者會,將震後這20年來國研院所做的研究成果發表。

集集地震重建 2019.10.16 讓樹回到原是森林的地方—武陵廢耕地的生態復育 作者/邱清安/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副研究員、森林學系合聘副... 454期 臺灣中海拔的一些山區,早期為了增加經濟收入,剷除了原有的森林,種植了高麗菜等短期作物。

這些窮盡地力、過度利用的菜園,因生態復育目的被政府收回十餘年,但森林還是無法自然恢復。

近年,筆者團隊正想辦法把樹木種回... 武陵廢耕地生態復育 2019.09.18 大堡礁有救?海底火山噴發引後續效應 作者/編輯部 453期 目前有群150平方公里、約兩萬多個足球場大小的浮石群(pumiceraft)正漂浮在海上,並朝著澳大利亞的方向前進,約7~8個月的時間便可抵達澳洲西岸。

除了有機會接觸到數十億海洋生物賴,這群不速之客的到來也可望再次修補... 大堡礁海底火山 2019.09.18 減緩熱島效應的策略需因地制宜 作者/編輯部 453期 現代城市中充滿人工發熱器械,且建築物和道路等均為高蓄熱體,加上綠地逐漸減少,使得該地產生高溫化的「熱島效應(urbanheatislands,UHIs)」。

熱島效應 2019.09.18 「福衛七號太空任務」回顧於台視播出再次見證臺灣航... 作者/編輯部 453期 近年,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共同執行福衛七號計畫;為讓民眾更了解福衛七號,科技部與台視新聞台攜手合作,製作「福衛七號太... 福衛七號 2019.09.18 使用水收集器對抗旱災 作者/編輯部 453期 水資源匱乏是目前全球各地所面臨的環境議題之一,因水資源分配不均,加上近年來的極端氣候影響,尤其以乾燥地區來說,取得乾淨水源變得更為困難。

旱災水資源 2019.08.16 國家與自然的關係,因科學悄然改變...... 作者/編輯部 452期 日前,臺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簡旭伸,以中國目前積極發展人造雨科技背後的政治、社會分析為例呼籲,人類應謹慎面對地球工程帶來的社會發展及國際局勢影響。

人造雨 2019.08.16 小麥產量受氣溫影響,威士忌恐成絕響? 作者/編輯部 452期 隨著全球暖化影響加劇,世界各地的小麥與其它穀物收成欠佳,而包含威士忌在內的酒類生產也可能遭受波及。

在沒有這些穀類的前提下,人們還有機會喝到威士忌嗎? 小麥氣溫威士忌 2019.07.21 3D珊瑚礁-水下調查立體結構的新方法 作者/陳冠言/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生,來自基隆大海的男... 451期 珊瑚礁有著極其多變的立體結構,這些三維空間如同海裡的社區住宅和便利商店,是提供海裡居民(魚、蝦、貝類)生活所需的各種基礎建設,研究這些結構的多樣性有什麼生態與保育意義?他們在面對逆境時會如何變化?這些都是... 珊瑚礁水下調查立體結構 2019.07.18 福衛七號順利發射升空可望帶來更多氣候資訊 作者/編輯部 451期 臺灣最新的氣象衛星群──福爾摩沙衛星七號(以下稱福衛七號),於上(2019年6)月25日順利發射,且成功與臺灣通聯! 福衛七號遙測 2019.07.18 衣服髒了還一直穿?當心製造更多污染「雲」 作者/編輯部 451期 污染臭氧 2019.07.18 探索外星生命首部曲搜尋類木行星存在證據 作者/編輯部 451期 自古以來,外星生命的存在與否一直是人們好奇的千年疑問。

對天文學家而言,找尋外星生命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先尋找某恆星系統中,是否有與木星及土星相似的大型類木行星。

畢竟,類木行星的存在能夠確保其他星球上的生命... 類木星恆星 2019.06.24 福衛七號「分身」開展邀您前往桃園機場見證歷史 作者/編輯部 450期 福爾摩沙衛星七號(FS-7,以下稱福衛七號)預計於今(2019)年6月23日,搭乘由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所研發、製造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FalconHeavy)發射升空。

為此,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也在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 福衛七號 2019.06.21 行萬里路-全球最大地球科學研討會百年慶典與會札記 作者/詹海柏/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450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古往今來人們充實學識、砥礪專業知能的必經途徑。

在行萬里路前,若可做好完整的行前籌劃,多一分的會前預備將使得參加大型國際研討會的果實更加豐碩圓滿。

地球科學研討會 2019.06.19 2019臺灣地球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從災害中學習、建立... 作者/李依庭/《科學月刊》主編。

450期 近幾十年以來,因著工業革命後人類的快速開發,加上科技的進步與世界經濟的發展之下,使得地球人口數的逐年快速攀升,加劇地球的資源快速流失和自然腹地的大量消失。

不僅如此,人類的活動所造成地球氣候的改變,更對環境... 永續發展地球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 12 » 頁次: 1 2 資料總數:54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

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