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信息(information)又称资讯,是一个科学术语,其定义不统一,是由它的极端复杂性决定的,獲取信息的主要方法為六何法。

信息的表现形式多不胜数:声音、图片、温度、 ... 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訊息。

采用二进制表示的“Wikipedia”的ASCII代码。

这是计算机信息编码时最为常用的数制 “Wikipedia”二进制ASCII代码的动画演示。

「information」的各地常用譯名中国大陸信息臺灣資訊港澳資訊、信息日韓情報越南通信、通𠒷 信息[1](information)又称资讯,是一个科学术语,其定义不统一,是由它的极端复杂性决定的,獲取信息的主要方法為六何法。

信息的表现形式多不胜数:声音、图片、温度、体积、颜色……信息的类別也不计其数:电子信息、财经信息、天气信息、生物信息……。

在熱力學中,信息是指任何會影響系統的熱力學狀態的事件。

信息可以減少不確定性。

事件的不確定性是以其發生機率來量測,發生機率越高,不確定性越低,事件的不確定性越高,越需要額外的信息減少其不確定性。

位元是典型的信息單位(英语:unitofinformation),但也可以使用像納特之類的單位,例如投擲一個公正的硬幣,其信息為log2(2/1)=1bit,投擲两個公正的硬幣,其信息為log2(4/1)=2bits。

目录 1词源 2狭义定义 3哲学定义 3.1经典的属加种差定义 4呈現及複雜性 5感官输入 6造成改變的影響 7物理的概念 8科技媒介的信息 9分类 10相關條目 11参考文献 12外部連結 词源[编辑] 在古希腊文中信息单词为μορφή或εἶδος,后者是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经常用词(以及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以表示理想的身份或事物的本质。

在英文单词中则源于拉丁文宾格形式(informationem)的主格(informatio):这个名词是由动词反过来又衍生出“informare”(告知)在“togiveformtothemind”,“todiscipline”,“instruct”,“teach”:“这么聪明的男人应该去通知他们的国王。

” 狭义定义[编辑] 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奠基人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ElwoodShannon)在他的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1948)中提出計算信息量的公式,(一個信息由 n {\displaystylen} 個符號所構成,符號 k {\displaystylek} 出現的機率為 p k {\displaystylep_{k}} ),則有[1]: H = − ∑ k = 1 n p k log 2 ⁡ p k {\displaystyleH=-\sum_{k=1}^{n}p_{k}\log_{2}p_{k}} 這個公式和熱力學的熵的本質一樣,故也稱為熵。

從公式可知,當各个符号出现的機率相等,即「不確定性」最高时,信息熵最大。

故信息可以視為「不確定性」或「選擇的自由度」的度量。

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奠基人诺伯特·维纳在他的《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讯与控制问题》中认为,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英国学者阿希贝(WilliamRossAshby)认为,信息的本性在于事物本身具有变异度。

意大利学者朗高在《信息论:新的趋势与未决问题》中认为,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它包含于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本身。

另有以下两种定义: 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

[2] 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形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中的不定性减少。

[3] 沟通 主题传播史 傳播理論 信息 符号学 语言 逻辑学 社会学 领域 话语分析 语言学 大众传播 组织交流 语用学 符号学 社会语言学 学科 演講 话语 文化 議論文 劝说 研究 修辞学 查论编 哲学定义[编辑] 信息是反映(映射)事件的内容。

事件包括判断事件、动作事件等对所有运动的描述。

对信息的定义了解将从根本上揭示智能形成的原因。

经典的哲学定义有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改变方式”。

[4] 经典的属加种差定义[编辑] 属加种差定义是一种严格的定义方式,A是滿足C特質的B。

这里A是被定义项(被定义的),B是A的属,即,这个概念是更一般于A的提前被定义的了,或已经知道的,和C并不代表这一概念,但对所有的陈述来说,A是如何不同于B的所有其他种(即所有别的概念的一般性更小于B)。

例如在“人是两条腿的无羽毛动物”中: A=“人” B=“两条腿动物” C=“无羽毛” 这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演讲中对学生讲的如何进行概念定义的著名例子。

它已经是如此的著名,以至于第二天这位学生将一只剔了羽毛的鸡带到了演讲会上。

在此基础上,FredDretske在《知识与信息流》一书中对信息定义到:粗略地说,信息是能够产生知识的商品,訊息或訊號所携带的正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呈現及複雜性[编辑] 認知科學家及應用數學家認為信息是一個泛及至少和兩個相關實體的概念,目的是在提供量化的意義。

假設有任意定義尺寸的物體集合S,以及其子集合R,在本質上,R是一種S的呈現方式,或者說R傳遞了有關S概念性的信息。

Vigo定義R傳遞有關S的信息量為當將R中的物件從S移除時,S複雜度變化的速度。

依照Vigo定義的信息,模式、不變性、複雜度、呈現方式以及信息可以整合在同一個數學架構下[5][6]。

此架構試圖要克服在表徵及量測主觀的信息時,香農-維納信息定義下的限制。

感官输入[编辑] 信息常被視為是一種對生物或系統的輸入。

輸入可以分為兩種:有些輸入是對生物的某個機能很重要(例如食物),或是對系統本身很重要(例如能量)。

Dusenbery在《感官生态》(SensoryEcology)[7]書中稱這些輸入為必然輸入(causalinput)。

其他的輸入(信息)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和必然輸入有關,而且可以預測稍晚時間(也許不同地點)必然輸入是否會出現。

有些信息重要的原因可能只是和另一信息有關,但最後終究可以連結到必然輸入。

在實務上,信息可能只有微弱的刺激,必需用特定的感測系統來偵測,且經過能量的放大,才能对生物或是系統有用。

例如光對植物是必然輸入,但對動物而言卻提供了一些信息,花朵反射的有色光非常弱,不足以進行光合作用,但蜜蜂的視覺系統可以偵測到,其神經系統用這種信息來導引蜜蜂找到花,採集花蜜或花粉,這些是營養系統的必然輸入。

造成改變的影響[编辑] 信息是任意形式,會影響其他模式形成或改變的模式[8][9]。

以這個意義來說,不需要一個有意識的心靈來認知模式[來源請求]。

以DNA為例,這個由核酸形成的序列,是一個會影響生物形成或改變的模式,即使生物體沒有有意識的心靈也是如此。

系統理論有時會提到此種定義(定義中不需要有意識心靈)的信息,並且將系統中(因著反饋)而循環的模式稱為信息。

可能說此定義下的信息是某種潛在可能被感知的事物,雖然不一定是為了此目的創造或是呈現。

格雷戈里·贝特森對信息的定義是「帶來改變的改變」[10]。

物理的概念[编辑] 在物理學中信息有明確的定義。

在2003年雅各布·貝肯斯坦認為物理學中的一個在成長的趨勢是將物理世界定義為由信息本身組成(也以此來定義信息)(參考數碼物理學)。

這個例子包括量子纠缠的現象,兩個粒子會互相影響,影響的速度甚至高於光速。

信息即使是以非直接的方式傳播,信息的傳播也不會比光速快。

因此可能在物理上觀測某一個和其他粒子纠缠的粒子,觀測本身就會影響另一個粒子,其至二個粒子除了承載的資訊外,兩者沒有任何其他的連結。

另外一個範例是稱為麦克斯韦妖的思想實驗。

在此實驗中呈現了資訊和另一個物理性質熵的關係,其結論是無法在熵不增加(一般是會產生熱)的情形來破壞資訊,另一個更哲學性的結論是資訊可以和能量互相轉換[來源請求]。

因此在邏輯閘的研究中,AND閘發熱量的理論下限比NOT閘的發熱量要低(因為資訊在AND閘中會被破壞,而在NOT閘中只會被轉換)。

在量子電腦的理論中物理信息的概念格外的重要。

細胞自動機等概念也有關。

例如,康拉德·楚澤表明,資訊處理可以解釋物理現象。

数据可视化 主要维度 探索性数据分析(英语:Exploratorydataanalysis) 信息设计 交互式数据可视化(英语:Interactivedatavisualization) 描述统计学 推断统计 统计图形 Plot 数据分析 信息图形 数据科学 信息图类型 线形图 柱状图 柱状图 散点图 柱状图 帕累托图 饼图 面积图 树状图 气泡图 条纹图 控制图 运行图 茎叶图 示意地图 小倍数 火花线 马赛克图 相关主题 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 科学可视化 可视分析 数据 大数据 数据库 感知设计 信息 信息映射 Chartjunk 视觉感知 回归分析 统计模型 misleadinggraph(英语:Misleadinggraph) 软件 查论编 科技媒介的信息[编辑] 估計世界可儲存信息的量從1986年的2.6EB(經最佳化壓縮)-其信息量小於每個人有一片730-MBCD-ROM的信息量,成長為2007年的295EB[11]-信息量約等於每個人有61片CD-ROM[12]。

2007年時,世界上藉由單向廣播可接受信息的技術能力,相當於每人每天174份報紙[11]。

而藉由雙向電信可交換信息的技術能力,相當於每人每天6份報紙。

分类[编辑] 信息依据载体的不同被分为4大类: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

相關條目[编辑] 資訊爆炸 人工智能 智能奇点 信息技术 資訊轉介服務 抽象化 準確與精密 复杂 複雜適應性系統(英语:Complexadaptivesystem) 複雜系統 控制论 儲存裝置 隐含信息(英语:Exformation) 自由信息基礎架構(英语:Free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 信息自由 格雷戈里·贝特森 信息及通信技术 資訊架構 信息经纪人(英语:Informationbroker) 連續資訊體(英语:Informationcontinuum) 熵(信息论) 信息几何 數位落差 信息基礎架構(英语:Information_Infrastructure) 信息梯(英语:Informationladder) 信息映射 資訊超載 資訊處理 資訊處理器(英语:Informationprocessor) 信息敏感度(英语:Informationsensitivity) 資訊高速公路 信息系统 信息论 資訊圈(英语:Infosphere) 辞书信息成本(英语:Lexicographicinformationcost) 台灣資訊教育 图书馆学 信息哲學 預測 宣傳模式 量子信息 ROC曲線 关联 雜訊通道編碼定理 参考文献[编辑] ^1.01.1自然科學概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1–[2014-10-10].ISBN 978-957-11-1185-8.  ^信息化的创始人香农和韦弗,1948年,《通信的数学理论》 ^中国国家标注GB489885《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 ^钟义信,《信息和科学原理》 ^Vigo,R.Representationalinformation:anewgeneralnotionandmeasureofinformation.InformationSciences,181(2011),4847-4859.2011.  ^Vigo,R.(2013).ComplexityoverUncertaintyinGeneralizedRepresentationalInformationTheory(GRIT):AStructure-SensitiveGeneralTheoryofInformation.Information,4(1),1-30;doi:10.3390/info4010001 ^Dusenbery,DavidB.(1992).SensoryEcology.W.H.Freeman.,NewYork.ISBN978-0-7167-2333-2. ^Shannon,ClaudeE.TheMathematicalTheoryofCommunication.1949.  ^Casagrande,David.Informationasverb:Re-conceptualizinginformationforcognitiveandecologicalmodels(PDF).JournalofEcologicalAnthropology.1999,3(1):4–13[2014-03-12].(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12-08).  ^Bateson,Gregory.^Form,Substance,andDifference,inStepstoanEcologyofMind.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2:448–466.  ^11.011.1"TheWorld’sTechnologicalCapacitytoStore,Communicate,andComputeInform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MartinHilbertandPriscilaLópez(2011),Science(journal),332(6025),60-65;freeaccesstothearticlethroughhere:martinhilbert.net/WorldInfoCapacity.html ^"videoanimationonTheWorld’sTechnologicalCapacitytoStore,Communicate,andComputeInformationfrom1986to2010.[2014-11-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1).  外部連結[编辑] 查看维基词典中的词条「信息」。

维基语录上的信息语录 SemanticConceptionsofInform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viewbyLucianoFloridiforthe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 PrincipiaCyberneticaentryonnegentrop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isherInformation,aNewParadigmforScience:Introduction,Uncertaintyprinciples,Waveequations,IdeasofEscher,Kant,PlatoandWheel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isessayiscontinuallyrevisedinthelightofongoingresearch. Informationstheorie-einBeispielfürdasZusammenwachsenderMenschhei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rtikelvonRudiZimmermanüberdieGrundprinzipienderInformations-undInformationstheorie Informationstheori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EinleitungvomWirtschaftslexikon HowMuchInformation?200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nattempttoestimatehowmuchnewinformationiscreatedeachyear(studywasproducedbyfacultyandstudentsattheSchoolofInformationManagementandSystemsatthe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erkeley) Lathéoriedel'informationdeShannonetWeav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Uncourtessaisurl'histoireetlesfondementsdelathéoriedel'information Latransmissiond'information:difficultésetsolutionsfaceàlapertededonnéeslorsdelatransmiss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Unmodèlesurlatransmissiondel'informationdeInesPoppenhägeretNatalieHauenstein 資訊價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formationsordbogen.d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DanishDictionaryofInformationTerms/Informationsordbogen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nowledgeandinformationflow》FredDretsk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技术領域水利土木建築 水利工程 土木工程 建築工程 結構工程 屋宇裝備工程 安全工程 消防工程 海洋工程 交通 交通工程 流量工程 車輛工程 航海 航海工程 航空 航空工程 航天工程 工業工程 工程学 工業工程學 工程技術 系統工程 控制工程 製造 冶金学 冶金工程 陶瓷工程 納米科技 自動化技術 採礦業 机械 機械工程 機械製造 模具 鑄造 鍛造 鈑金 焊接 銲接 热处理 機電整合 電機電子資訊 電動機械學 電機工程學 電子學 電子工程 通訊工程 通訊技術 冷凍空調工程 計算機科學 計算機工程 本體工程 硬體工程 訊號處理 視頻工程 音頻工程 應用數學 資訊學 軟體工程 資訊技術 可視化技術 圖形 人工智慧 數據科學 數據挖掘 機器學習 語音識別 大數據 區塊鏈 密碼學 雲端運算 邊緣運算 分布式計算 能源 核工程 核技術 儲能技術 石油工程 化学工程醫藥護理 化學工程學 化學工程 化學技術 化學資訊學 化學檢驗 生化工程 生化技術 生化檢驗 生物工程學 生物工程 生物技術 生物資訊學 生物檢驗 健康科學 神經科學 醫學 奈米醫學 藥學 護理學 基因工程 組織工程學 農業 農業工程 食品化學 食品工程 食品技術 水產養殖 水產學 營養學 食品微生物學(英语:Foodmicrobiology) 遺傳利用限制技術(英语:Geneticuserestrictiontechnology) 環境科技 綠色建築 可再生能源 永續設計 環境工程 生態工程 潔淨科技(英语:Cleantechnology) 生態技術(英语:Ecotechnology) 環境工程科學(英语:Environmentalengineeringscience) 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學 在線學習 教育軟體(英语:Educationalsoftware) 虛擬校園(英语:Virtualcampus) 應用科學 光學工程 光學 聲學 力學 熱學 電學 磁學 電磁學 材料科學 納米技術 微技術 微系統 半導體物理學 環境科學 考古 軍事 軍事技術 軍事通信(英语:Militarycommunications) 彈藥 炸彈 電子作戰 低可偵測性技術 工兵 其他領域 機器人學 機械電子學 系統工程 蛋白質工程 聚合物工程 系統分類學 金融科技 組件 基礎設施 發明 發明年表 知識 機器 技能 工藝 工具 技術史 史前技术(英语:Outlineofprehistorictechnology) 新石器革命 古代技術(英语:Ancienttechnology) 中世紀技術(英语:Medievaltechnology) 文藝復興技術(英语:Renaissancetechnology) 第一次工業革命 噴氣時代(英语:JetAge)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 資訊時代 第四次工業革命 互聯網泡沫 破壞性創新 共享經濟 社交網路服務 新零售 O2O 資訊技術教育 線上學習 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 STEM教育 Category:資訊技术教育 理論(英语:Theoriesoftechnology)和概念 技術倫理(英语:Ethicsoftechnology) 技術社會建構論 科技的社會形塑 技術決定論 超人類主義 技術接受模型 技術官僚 專家統治 軍民兩用技術(英语:Dual-usetechnology) 高科技 破壞性創新 技術奇異點 技术成熟度曲线 适用技术 通用技术 其他 新兴技术列表 卡尔达肖夫指数 Category:各国科技 Category:科技公司 技術傳播者 技术新闻学 Category:技術 commons:Category:技術 技術主題 规范控制 AAT:300311832 BNE:XX526504 GND:4026899-8 LCCN:sh85029027 NKC:ph12109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信息&oldid=71724688” 分类:​資訊形而上學概念信息、知识与不确定性資訊科學隐藏分类:​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可能带有原创研究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含有日語的條目含有希臘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包含AA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AfrikaansAlemannisch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Qırımtatarca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legoگیلکیAvañe'ẽ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mburgs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Олыкмарий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irandés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IsiXhosa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Bân-lâm-gú粵語IsiZulu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