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網路使用者狀況分析 - 文獻處理實驗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研究就以開拓文教基金會在一九九六年底的調查為主,再參考其他幾個調查的結果,來探究網路使用者的狀況及其社會意義。

其次,網站的設置和使用者入網站都是客觀存在的行為 ...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1997年6月20日 第七章 資訊網路與臺灣社會 Page2of5 貳、網路使用者狀況分析 電腦網路在臺灣近一兩年來極為快速地擴展,已經成為臺灣最重要的社會新興現象之一。

電腦網路的擴張直接顯示了網路使用者的激增,而電腦網路的擴張也只有在網路使用者增加的狀況下才有意義。

於是網路使用的狀況與性質就成為資訊網路對社會文化影響的重要研究課題。

由於電腦網路,尤其是有關網際網路其高科技所支撐的特異功能,使得人們都響往資訊社會的來臨,大眾傳播媒體也對資訊網路有著濃烈的興趣和旺盛傳播的動機,對網路資訊和現象的報導不遺餘力,許多報紙都闢有資訊專版專刊,更頻頻報導有關資訊網路的新聞。

民間的熱烈響應,給予資訊網路無限發展生機。

但是,資訊網路的擴張和使用究竟有什麼社會文化的意義?這是一個新的研究主題,人文社會科學界對這個主題都有很濃厚的興趣,但都才開始進行研究,同時這個新興社會文化現象由於資訊科技極為快速的發展,很不容易掌握。

本文就是一種開始研究的一種初步嚐試。

在探討資訊網路與臺灣社會的關係時,我們在這裡強調對網路使用進行實際的探究。

在目前,我們可以收集到兩大類可資分析研究的資料。

第一大類是有關網路使用的調查統計,第二類則是針對某些類時下比較頻繁的網路使用方式來集得一些資料。

關於第一類資料,由於網路的擴張而上網的人愈來愈多,一些網路引擎組織和研究者就著手進行網路使用調查,以期了解網路使用者的背景和使用網路的狀況。

本研究就以開拓文教基金會在一九九六年底的調查為主,再參考其他幾個調查的結果,來探究網路使用者的狀況及其社會意義。

其次,網站的設置和使用者入網站都是客觀存在的行為,在許多狀況下也都留下具體的數量資料。

例如熱門網站的統計,就是以上網次數做為主要的依據。

1996年第二、三季排名一百名內之網址分類統計   第二季 第三季 資訊 15 13 術數 9 14 情人 6 11 遊戲 6 11 漫畫 6 6 寫真 6 5 交誼 5 8 雖然這個研究計畫原先訂為NII對社會的衝擊,但經初步研究,覺得不是太妥當。

因為在資訊網路上,可以看到的既有的或新的社會文化利用資訊網路在傳佈,同時社會文化也對資訊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有著顯著的影響。

質言之,網路和社會之間是互動的,而不是網路對社會文化單向的衝擊。

資訊科技,包括目前發展快速的網路,是人類社會不可能放棄的傳播與溝通的工具,在人類知識創造和傳遞上也愈來愈重要。

在國際上流行的NII計畫,而實際上在網際網路的快速成長,很可能造成過度樂觀的預期。

相對的,色情在網路的泛濫等又使得資訊科技挑起了強烈的社會不安。

於是資訊科技的普及應用,究竟和社會文化產生了何種互動關係就成為重要的課題。

根據近兩三個月的研究,這部分的研究計畫是以從若干網站統計做為主要的基礎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運用蕃薯藤所做的網址分類統計來探究其社會意義。

在網站的數目上,根據三月二十二日蕃薯藤的網上資料,設網站最多的是育樂休閒和工商產業,各有三千一兩百個網站。

其次,則是資訊(二三三0個)和教育(一四五二個)。

就這些網站最多的幾個領域來看,資訊一項主要是指與資訊科技及其運用有關的,是推動資訊化的重要基本力量,同時又有極大的商機,各個有關方面踴躍設站是時勢所趨。

在現代社會,特別是經濟社會已發展到接近已開發的階段,育樂休閒活動就會蓬勃發展,成了人們重要而日漸頻繁的活動。

從網路上獲得資訊比較快速,又有許多育樂休閒活動是迎合了各種不同民眾的需求,或也有成功地開發了特定顧客者,網友進站多半沒有什麼困難。

而相關業者也在業務拓展需要下,積極設站提供消費。

其次工商產業擁有第二多的網站,是工商業界,特別是商界,發現或由於流行而設定網路是開拓商機的新的有效工具,或至少是另一種可自己掌握而所費有限的廣告機制,設網站成為一種流行。

教育界設網站的數目也名列前茅,居第四位。

主要是大專就佔了百分之七十。

網路本來就先在大專院校架設和發展,而對師生也多採開放甚至不收費政策。

網路使用者調查也顯示是所有使用人口中比例最高的。

相對於以上情形,在醫藥、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方面的網站就少了許多。

這些比較嚴肅的而和非簡單訊息的知識有關的網站數量如此少,一方面可能顯現在資訊網路上有反智的傾向,但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這樣知識為主的網站本來就不像休閒或商業性的站那麼容易設,要設也設不了許多,例如地質學只有四個站,全台地質系所本來就有限,四個其實已經很多。

更嚴肅而泠門的學術領域設了站也可能無人造訪。

關於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根據蕃薯藤的統計,在一九九六年第二季和第三季,最熱門的一百個網站中,資訊是最多的,其他排名在前的有術數、情人、遊戲、漫畫、個人寫真、和交友。

其中術數還有上升的趨勢。

在察看七至十月排行在前三十名之內的網站,則大體上看出與性和命有關的是最多的,佔了竟接近二十個站。

「性」「命」主題如此突顯,很值得注意。

一種最原始的需求和一種神祕而不理性的行為竟如此快速地應用了最先進的科技。

究其原因,初步可以這樣來看:人們對性和命有著強烈的動機,而網路所提供的又是方便而又可保有隱私的管道,有一個情趣商品站就在首頁上說反正沒人知道你在做什麼。

或許這也是臺灣特有的社會現象,也和電視等媒體所表現的相近。

在這裡也可以看出社會和資訊間是互動的,而不是資訊科技促成的性和命的流行趨勢。

對網站數和熱門網站的討論,很可能因為太重視量的表現,而不能掌握網絡真正的表現。

例如,在政治、宗教、社會運動和學術方面,確實有一些重要的網路現象值得我們做深入的研究分析。

一些積極甚至是激進的團體很能利用網路的資源。

根據開拓基金會等機構於一九九六年底所完成的「臺灣地區網際網路相關運用及使用調查」,以及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於一九九七年三月進行「網路族生態大公開--國內Internet 消費者購買行為線上問卷調查」可以發現幾項重要的事實: 使用者平均年齡為二十六歲左右,開拓基金會調查所得平均為26.5歲,而資策會的調查為26.1歲,兩個調查所得結果十分相近。

使用者當中男性佔百分之七十五,資策會的調查為百分之七十六。

百分之八十左右的網路使用者的教育程度是大學和研究所,開拓的調查為80%,而資策會的為83%。

臺北市和臺灣北部佔了百分之六十三或百分之六十五。

在家中上網的佔百分之六十或百分之六十六。

百分之七十三都上國內網路。

上WWW的佔百分之五十五,上BBS的佔百分之十三,用電子信件的佔百分之二十一。

上網以生活休閒有關的最多,佔百分之二十七,新聞雜誌方面有百分之這是開拓基金會的調查結果。

資策會的調查,由於分類上的問題,調查結果似乎不甚有意義。

例如資訊查尋者高達百分之就可能是因為這個類別太過廣泛,幾乎無所不包,這個數字的意義就不是很明確了。

以上兩個網路使用者調查的調查時間間隔不超過半年,而所得結果相當接近,也因此上述結果頗可代表當前網路使用者的狀況。

另外,有一份資策會一九九五年的調查,但樣本小而內容並未比目前這兩份豐富,在此就不加討論。

根據以上的調查結果,大約可以發現,在國內上網者之年齡偏低而學生比例偏高,同時網路使用者太集中在北部地區,而在使用用途上以獲取生活休閒資訊為最多,其次為新聞。

這些可能是網路擴張初期的現象,似乎比較偏向非知識性資訊的獲得。

另外王燦槐的研究顯示大學生上網有增加知識、提供生活資訊、廣交朋友、排除寂寞、打發時間等作用,而也會有減少讀書時間、戶外活動、和睡眠等負面作用。

這樣看來,網路使用者似乎多傾向獲取非知識性資訊是很明顯的事實,很值得深思。

在諸多網路使用者調查中,還有一項事實應該在此提出來籲請資策會注意,即該會使用者調查似乎多以了解網上購物為目的,問卷題目除基本資料外多是有關購物的問題,資訊網路化的發展所要強調的範圍很廣,太強調網上購物似乎對於推動全國資訊化的組織而言並非十分妥當。

上網地點 家中 60 66 工作地點 16 18 學校 22 14 上網活動 抓取軟體 11 資訊查尋 90 閱讀新聞、雜誌 22     運用資料庫 14     學習 11 教育學習 53 生活休閒 27 娛樂交友 48 聊天交友 5     上成人網 1     通訊 5 通訊 40     工作 20     購物 11     其他 7 網路使用者背景 平均年齡 26.5 26.1 男性 76 75 大專以上 80 83 居住北部 63 65 平均收入 27901 32500 上網少於五小時 59 52 樣本數 22114 8519 Page2of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