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遇溺通常是因為液體進入肺部而導致缺氧,繼而窒息,此類名為濕性溺水,另外有乾性溺水、二次溺水。

常見於游泳、船隻沉沒、海嘯、潛水、意外及自溺。

遇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5月6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遇溺類型損害,窒息肇因呼吸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急診醫學ICD-11NF08.1ICD-10T75.1ICD-9-CM994.1DiseasesDB3957MedlinePlus000046eMedicineemerg/744MeSHC23.550.260.393[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遇溺通常是因為液體進入肺部而導致缺氧,繼而窒息,此類名為濕性溺水,另外有乾性溺水、二次溺水。

常見於游泳、船隻沉沒、海嘯、潛水、意外及自溺。

在很多國家都是12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因,例如在美國便是僅次於車禍[1]。

小童多是從泳池或浴缸中溺死。

遇溺者多是男性及青少年[1]。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全世界每年有超過30萬人遇溺死亡。

[2] 目次 1乾性溺水 2繼發性溺水 3溺水死亡名人 4參考文獻 5外部連結 6參見 乾性溺水[編輯] 游泳者嗆水後24小時至48小時,由於受到強烈的驚嚇刺激,引起反射性的喉頭痙攣,呼吸道梗阻,可能造成窒息死亡。

這個時候,肺裡面還沒有進水或者進的水很少,這就是所謂的「乾性溺水」。

[3][4] 繼發性溺水[編輯] 或稱為「二次溺水、次發性溺水、遲發性溺水」,是在溺水的人離開水後才發生的現象,原因為在溺水時有少量水進入肺部,但救起後溺水者並無任何不舒服感,而這些水卻在隨後的數小時甚至72小時後導致肺部發炎或腫脹,使體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發生困難,產生窒息現象。

[3][4] 溺水死亡名人[編輯] 楊偉中(生於1971年5月29日),臺灣記者、主編、政治人物、時事評論員、社會運動人士,歷職工人民主協會、全國產業總工會、臺灣鐵路工會、臺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中央廣播電臺副總臺長兼新聞部經理、中國國民黨發言人、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委,2018年8月30日在庫克群島艾圖塔基島溺水死,享年47歲。

參考文獻[編輯] ^1.01.1CDC.CDC'sGatewaytoCommunicationandSocialMarketingPractice.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2020-08-04[2020-12-06](美國英語).  ^Globalreportondrowning:preventingaleadingkiller.www.who.int.[2020-12-06](英語).  ^3.03.1張桂榕.夏日戲水要注意 乾性溺水恐致命.良醫健康.  ^4.04.1丁香媽媽;急診夜鷹.孩子游泳回家後神祕死亡,「乾性溺水」的真相是…….微文庫.  外部連結[編輯] DrowningpreventioninformationfromSeattleChildren'sHospital. DrSuzanneShepherd,DrowningineMedicine Informationonsearchandrecoveryofdrowningvictims CanadianRedCross:DrowningResearch:DrowningsinCanada,10YearsofResearchModule2-Ice&ColdWaterImmersion,2006 TransportCanadaSurvivalinColdWaters,2003 CanadianLifesavingSocietyCanadianNationalDrowningReport(1991-2000) 全球溺水報告-世界衛生組織 參見[編輯] 游泳 救生員 心肺復甦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遇溺&oldid=68359185」 分類:​遇溺死因隱藏分類:​CS1美國英語來源(en-us)CS1英語來源(en)自2013年5月擴充中的條目Infoboxmedicalcondition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CatalàČeština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FrançaisFryskGàidhligHausaעבריתहिन्दी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ଓଡ଼ିଆ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lovenščina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