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需求理論是否已經過時?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過時有點過分了,相當一部分心理學工作者(以諮詢為甚)還是很看重這個理論的。

不過需求層次理論一直缺乏研究支持其有效性,被部分科學主義者批評也算 ... 標籤: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Maslow心理學產品經理用戶需求需求 馬斯洛需求理論是否已經過時? 12-31 有人談到:「馬斯洛是一個過時的歪理邪說,心理學研究早有了更科學的方法」。

如何看待這句話? 更科學的方法是什麼?如何給需求層級進行分類更合理? 說過時有點過分了,相當一部分心理學工作者(以諮詢為甚)還是很看重這個理論的。

不過需求層次理論一直缺乏研究支持其有效性,被部分科學主義者批評也算常事。

關於需求層次分類的問題,其實也有問題。

比如,一,層次的區分不絕對,一個人的同一個需求常常會歸於多個層次,有重疊;二,高層次需求在低層次需求沒有完全滿足時也會有所滿足。

這些問題讓需求層次的理論框架變得模糊,好像只是在玩弄概念。

更科學的分類方法我不清楚,但的確有新的理論提出,如ERG理論。

它把需要分為生存需要,相互關係需要和成長發展需要。

ERG理論並不強調需求的層級,而是突出需求的關係,並提出了三大原則。

與需要層次理論相比,它更注重個體差異的闡述,因此顯得更有解釋力。

我一直覺得心理學是個形散神散什麼都散的學科,不同的視角各有各的道理吵來吵去沒有停過。

統計學上來看,每個理論都適用於大多數人群,但是總有在正態分布兩端的小眾呀。

也有例子說明已經實現了馬斯洛最高需求時,反而失去了底層需求的滿足,比如說政客實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但卻把自己置身於隨時可能被暗殺的境況之中,連生存都難以保障,再比如說,人主觀上放棄滿足某種需求的能力。

發一個新的需求理論模型人類的需求只分為四個層面: 1.生存2.長久的生存(未來的)3.追求興奮4.追求持續的興奮(未來的) 生命的本質是追求穩定的結構與不斷的進化。

生存是進化的基礎,興奮是進化的引擎和生存的動力,進化是生存的意義。

人類的需求層面再多,也逃不出底層最本質的東西。

人類所有的次級需求,都來源於這四個層面。

所以最後,人類個體之於整個人類,還有一個隱藏的需求層面,那就是:進化。

如果非要畫一幅圖,那就是: 最近在研究這個,結論大體正確,但並不完全,稱之為模型有點過了。

舉兩個問題:一、層次並不適用於很多人 很多人的需求是同時存在的,低層需求的缺失有時候會激發更高層次的需求。

例:民主國家很多人只關心自己的日常生活,並不關心政治問題。

反而是專制國家的屌絲居於生存和安全問題都沒解決掉,言必稱國家、經濟、軍事這些高大上的問題。

二、一些很重要的需求無法在模型中被歸類。

所有人都有求真、求善、求美的需求,但我們很難把它歸到哪一層。

所以我更建意提出另外兩種說法:一、人的需求是一個混和體,這樣有三種人生狀態(個人觀點)生存:當前主要的人生目的是生存和安全生活:當前主要的生存目的是社交和他人尊重生命:當前主要的生存目的是自我認同、使命、更高的需求(真善美等)一個窮困潦倒的藝術家的人生狀態也可以是生命。

二、人的精神是一個混和體,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其中,本我在受壓制的情況下,自我和超我可能有常人十倍的提升,這也解釋了上面說的幾個例子。

(寧財神) 應該加個wifi╮(╯▽╰)╭ 沒過時,人性的進步非常緩慢的。

過時也不至於了啦我覺得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在整個大方向上總結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從層次和邊界這些細節部分來摳的話,確實在時代的變遷中已經顯得有些不一樣了,或者跟樓上說的一樣層次模糊了。

不過我一直認為像這種金字塔理論本身就不是很嚴格的區分這些層次的邊界的,他可能只是為了說明需求本身確實是有一定層次,但層次並不一定能很明顯的規定其邊界範圍,層次也不一定百分百按照馬斯洛所訴的順序展開。

而且我個人認為馬斯洛分析的是一個人類的大方向而就心理學來說講求的是具體的、個體案例,對於心理學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不可能百分百的被某種理論定義。

而馬斯洛層次理論我認為比較適合對面向人群的研究,類似於管理學這樣的。

他只是一個大方向,也許放在具體的小案例里確實不符合~~~~ 我認為馬斯洛需求理論依然活躍,不能將其定性為老舊的說法。

該理論在各行各業中都有具體的運用,比如涉及社會交流的公共關係、新聞傳播、管理、教育、社會保障等等。

我們通過這種需求層級的推動來達到最高層次的自我滿足,這是人類自身低級慾望向社會層面的轉化。

簡單而言就是:溫飽思淫慾。

就比如以前你混QQ空間和人人,看著主頁來訪量的激增頓感虛榮心爆棚,還時不時的截屏炫耀一下。

但人家小S一句「我社交網路好友有XXXXXXX」,你就感覺自己菜了吧?於是現在定位大學生社交平台的人人網衰落了,小孩兒玩意何足掛齒呢,轉戰其他平台的人也不少。

所以人總是在尋求「某一階段里」能體現自身價值的東西,跟風尋找最新潮最不同於普通大眾的自我表達。

而這些裝啵一的行為都要建立在吃飽穿暖安全有保障人還能被搭理的情況之上~~~~~~~ 沒有過時的理論,只有不同人從中悟出的不同理解。

這麼看來「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一句點評了,但是把道理藝術化表達出來了感覺就不一樣了。

就我個人而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確就前面的人所說,並非是滿足一層後向下一層遞進,也有可能存在一個時刻,滿足自我實現的時刻突然迫切需要生理需求。

假設你在一個配置齊全的團隊里準備攀登珠峰實現自己的理想,中途遭遇管它多少年一遇的暴風雪,跟同伴走失,雪盲加上饑寒交加的時候你需要的是一間溫暖的小屋和美味的食物,這個時候一個性感的女人也只是錦上添花,你並沒有端坐電腦前看愛情動作片的少年那麼迫切需要一個女人(舉例而已,不要認為我物化女性)。

另外一個方面,大多數人把理論當作寶典、「聖經」,這個行為本質上有將理論作死的趨勢,有一種讓理論處於靜止狀態的感覺。

而這個理論就跟星座、心理測試和大多數心靈雞湯一樣,只是受眾面比較廣,並不對所有人有用。

0—10歲最大的慾望是吃;10—20歲最大的慾望是玩;20—30歲,最大的慾望是性;30—40歲,最大的慾望是財;40—50歲,最大的慾望是成功;50—60歲,最大的慾望是安心;60—70歲,最大的慾望是天倫之樂; 70—80歲,最大的慾望是健康長壽;80歲以上,最大的慾望是無欲。

以上論斷可能不準確,但是可以看出來,人的需求是從理論最底部上升到自我實現,然後返回的一個過程。

人的慾望是無窮的,需求也不會一成不變,理論本身肯定有思維和時代背景的局限,但並不影響對它的重新解讀和補充,甚至新瓶換舊瓶。

度娘也說了 DouglasTHall和KhalilNougaim曾做過5年的相關研究,沒有足夠實驗證據證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關係的確存在;即使需求層次存在,但其之間的聯繫並不明顯。

隨著主管人員的升遷,他們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重要程度上有逐漸減少的傾向,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有增強傾向。

需求層次的提高,是職位上升的結果,而不是低級需求得到滿足後產生的。

換句話說,需求沒什麼層次之分。

Wahba,M.A.和Bridwell,L.G在1976年發表於《組織行為和人類表達》(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Performance)的文章《馬斯洛反思:對需求層次理論的研究概述》(Maslowreconsidered:Areviewofresearchontheneedhierarchytheory.)中表示馬斯洛理論的需求排名,或者某些特定需求存在的證據並不足。

GeertHofstede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批評為種族中心主義。

所以理論永遠不會過時,只是當事人和角度會有所不同,進而產生爭論,不然那麼多心理學家和社會媒體不都沒事幹了?每個人都需要付出努力,並且獲得支持,理論本身就是一個信就有不信就沒有的東西。

個人覺得它作為簡單需求模型尚可,但對於複雜需求的解構就顯得層次模糊了,如樓上所言,層次可能出現交叉與重疊,需要圈定範疇來談。

本人業餘研究心理學多年,曾經為了研究心理學,脫產2年,馬斯洛需求當然是研究的重點。

要反駁馬斯洛需求理論從低到高逐級發展是很容易的,舉一個反例就可。

例如:1個科學家常年在封閉森林裡一個能自給自足的實驗室里做實驗(美劇迷失),然而很快樂,不願意到世俗世界生活。

這個例子里,科學家是1個人,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沒什麼情感和歸屬的需求,也沒什麼他尊的需求,卻直接自我實現了。

總之,馬斯洛需求理論多層次重疊,不好一一分辨的清晰。

但我還是傾向於馬斯洛在5個維度上還是總結的很好的,當然有前提,前提是人活在社會裡,而不是一個人活在孤島上。

當然以上只是一些簡單的總結,沒有邏輯推演,沒有說服力。

下面是我對心理學的一些推演。

1。

人類追求快樂,遠離痛苦。

(精神分析學派學說)2。

推論: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需求得到滿足就會快樂,反之,就會痛苦。

3。

什麼是需求?目前沒有找到確切的心理學上的定義。

但有些我們是能達成基本的共識的。

1)本能需求。

食物,性,呼吸(空氣),睡眠(休息),適宜的溫度,濕度,運動等。

食物是什麼?是保障人體健康的東西,需要人們去創造。

呼吸,需要空氣,污濁的空氣讓人難受痛苦,我們可以創造潔凈的空氣。

睡眠是什麼?是自由。

是由自由意志支配自己的保障健康的一種行為。

適宜的溫度,濕度?通過房子和衣服可以滿足。

需要人們去創造。

性是什麼?相對而言,性比較複雜,人們可以通過補償的方式(自慰)可以得到滿足,不是必需品,但想獲得高質量的滿足,必須要找到性對象。

綜上所述,我們能清晰的看到為了滿足我們的本能需求,我們需要創造財富和得到性對象。

問題:怎麼獲得財富和性對象?1,創造財富(生產力),生產力的3要素:勞動者,生產資料,生產工具。

其中,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生產工具的先進度,生產資料的好壞決定生產效率,也即生產力高低水平。

2。

分配財富。

兩種方式:1)暴力。

暴力掠奪財富。

創造財富的人可能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可能連財富的一毫一厘都拿不到,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的擁有者,不僅拿不到財富,還要失去自己的生產資料。

2)在除掉暴力的因素下,勞動者,生產資料擁有者和生產工具擁有者按照彼此達成的契約關係分配財富。

第一種方式是野蠻的,第二種方式是文明的,我現在來說說我們的社會是怎麼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

我們最早期的社會是原始社會,原始社會是按平均主義分配,沒有暴力,與我們第一種方式無關,我們不管它,我們說奴隸社會。









』 算了,沒時間了,有空再寫。

我直接說我的研究心得吧:人只有本能需求,其他的安全需求,情感需求,自尊需求都是為了保障自己的本能需求演化出來的,像正義,實際上安全需求的衍生品,情感需求其實可以有,也可以無,有些人離群索居,一樣能過得很好很快樂。

其實本能需求也沒寫全,像人們對音樂的,文化的需求,其實也很難否定他沒有本能的因素。

我們生下來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得到了很多設定,這些都是長時間的進化遺傳下來的。

如:如果我們只是要活下去,只要我們的身體得到足夠的能量即可,即對食物有量的要求,沒有質的要求,事實上卻不是如此,我們天生喜好甜的,油膩的,鹹的,甜的是糖,消化後進入血液,成為血糖,馬上能提供能量,油膩的,是蛋白質,能提供跟糖一樣的能量,鹹的,是礦物質,在自然的環境下比較難獲得,因為我們人類在成千上萬年中,一直匱乏這些東西,所以我們一嘗到這些味道,我們的大腦就認為是好東西。

但我們沒有嘗到過這些食物前,我們是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價值的。

所以我們是知道了這些價值,才會有再次獲得的慾望。

對於我們的感官其實也是如此。

小孩可能在一出生,就會有對音樂的敏感度,但如果從沒聽到過音樂,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為了追求快樂,我們要發掘出我們個人大腦的真實需求,雖然音樂對生存幾乎沒什麼影響,但如果能發掘出需求,一樣能讓人快樂。

人的自尊包含基本價值:生命,健康,自由,財富,暴力,技能,權力,性對象,名聲,正義,道德,情感。

我本來想把這些東西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從最基本的需求推出來的,但實在沒時間了,有空再寫。

看了那麼多大佬的發言,說一下個人觀點。

我的觀點是:其實這些需求都可以概括為安全需求。

人的一生都在為追尋穩定而努力,希望有自己的車子、房子、票子,那麼是為了什麼呢?最初的階段,肯定是為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衣食住行;第二個階段是社交需求,在這個階段人們會組建家庭,等等一系列的社交圈子,深究其根源,我們不難發現:維繫這些圈子的關係長久的目的也是出於某方面的安全考慮吧;第三個階段是為了得到認可,其實說到底得到認可不過是為了穩定當前的生活狀態;第四個階段是贏得尊重,同時,也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階段;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感性貼近於自然,理性受社會影響。

人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生理需求迄今為止沒有隨時間改變,而社會需求的表現形式隨著社會變遷或單一或豐富,但究其人性本質都同根同源。

人性已經有的需求都會被傳承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性的需求有可能變更豐富,但不會過時。

你們小心點,我已經壓不住,馬斯洛的棺材了Σ⊙▃⊙川 推薦閱讀: ※怎樣做一份良好的競品分析?通常有哪些方法?※產品新人,需要看哪些技術方面的書?※互聯網廣告行業(尤其是DSP)有哪些重要的趨勢,各家公司主要公司的特色如何?※你用過最優秀的互聯網產品是什麼?為什麼?※怎樣脫離對產品UI、交互、功能層面的分析,而從更大的的格局去看待產品? TAG:產品經理|心理學|用戶需求|需求|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Maslow| 一點新知 GetIt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