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由」:十位從獨處中覓得靈感的藝術家 - Christie'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種自由」:十位從獨處中覓得靈感的藝術家. 當今許多知名藝術家的一流佳作, 均在遠離都市、孑然獨處的情況下創作出來.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 「一種自由」:十位從獨處中覓得靈感的藝術家 當今許多知名藝術家的一流佳作, 均在遠離都市、孑然獨處的情況下創作出來 芙烈達·卡蘿(FridaKahlo) 芙烈達·卡蘿的一生都與痛苦相伴:她兒時患上小兒麻痺症,因而行走困難;18歲時一場幾乎奪命的車禍令她一生要經歷多次手術;而墮胎和流產亦令她飽受精神創傷。

當然,還有她與迭戈·里維拉(DiegoRivera)的分分合合、一連串婚外情,以及她與母親緊張的關係。

卡蘿將痛苦的經歷注入藝術,催生出令人敬畏的創意,深受世人推祟。

在床上作畫的芙烈達·卡蘿,1952年。

照片︰Granger/BridgemanImages。

藝術作品︰©BancodeMéxicoDiegoRiveraFridaKahloMuseumsTrust,Mexico,D.F./DACS2020 她於1925年開始利用放在大腿上的特製畫架和安裝在床頂篷的鏡子作畫,當時她正處於巴士車禍後長達九個月的康復期。

在其後20年左右,卡蘿以令人難忘的沉痛筆觸,描繪人體的脆弱、生死和腐朽。

她曾說:「我繪畫自己,是因為我經常孤獨一人,而且我最了解的便是自己。

」在她現存的143幅油畫中,有55幅是自畫像。

約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 約瑟夫‧博伊斯(1921-1986)將藝術視為推行社會和政治變革的一種手段。

他於1970年代初已在歐洲獲譽為德國概念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在大西洋彼岸美國的知名度卻較低。

他於1974年首次到訪美國時呈獻《我喜歡美國,美國喜歡我》現場表演作品(又或行為藝術作品),成為他最為人熟悉的作品之一。

為宣傳約瑟夫‧博伊斯行為藝術作品《我喜歡美國,美國喜歡我》照片展覽而製作的海報細節,紐約,1974年,由合作夥伴卡羅琳.提斯德爾製作。

照片︰©Tate。

藝術作品︰©DACS2020 表演中,博伊斯在一間房中與一頭北美土狼待了三天。

他後來解釋︰「我想孤立自己,與世隔絕,除了這頭土狼外,看不見任何與美國有關的東西。

」 對於美洲土著來說,土狼是能穿梭於物質與精神世界的神明,但在歐洲殖民者到來後,它們卻被視為一種害獸。

博伊斯嘗試挑戰這種分裂主義,並解釋︰「可以說,你必須與土狼算一算帳,才能消除這種傷痛。

」 艾格尼斯‧馬丁(AgnesMartin) 艾格尼斯‧馬丁於1967年放棄繪畫材料,乘坐貨車逃離紐約,直到18個月後才在新墨西哥州陶斯的一個偏遠平頂山上再度露面。

臨行前,她對佩斯畫廊創辦人阿尼‧格里姆徹(ArneGlimcher)表示︰「我已經畫完了,再也不會畫畫。

」 格里姆徹說︰「她認為自己已畫盡能夠畫的一切,要回到新墨西哥州那種獨處的空間。

」他亦著重補充道︰「我認為她未必能應付開始出現的惡名。

」 坐在工作室的艾格尼斯‧馬丁,1991年4月6日。

新墨西哥州加利斯特。

照片︰由CharlesR.Rushton/紐約ArtResource提供。

©DACS2020。

藝術作品︰©©2020EstateofAgnesMartin/ArtistsRightsSociety(ARS),NYandDACS,London 在陶斯時,馬丁過著簡單的獨居生活,沒有電視、電話,也沒養貓。

她對格里姆徹表示︰「我不能分心。

」 直到1974年她才再度執起畫筆,但當時她的美學風格已經改變,網格變成對橫線和直線的探索,而柔和的粉紅色、黃色和藍色則取代淺淡的灰色和白色。

這種全新的繪畫語言令她贏得各界讚譽,並以類似沙漠神秘主義者的美譽而備受推崇。

艾馮·希金斯(IvonHitchens) 如今,艾馮·希金斯(1893-1979)大概以繪畫英國鄉郊的戰後抽象畫作最為聞名,作品採用豐富鮮豔的色塊。

這些風景畫大多是希金斯與家人在薩塞克斯郡佩特沃斯居住的鄉郊小屋Greenleaves和四周繪下。

艾馮·希金斯(1893-1979),《船和樹葉的五和弦,第二幅習作》。

油彩畫布。

18x46吋(45.7x116.9公分)。

此作於2016年11月23日在佳士得倫敦售出,成交價197,000英鎊。

©TheEstateofIvonHitchens。

版權所有,DACS2020 希金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回到Greenleaves(他的倫敦工作室於1940年被炸毀),標誌著其藝術生涯的轉捩點。

房子四周的六英畝樹林為他帶來大量創作靈感。

花園中的垂枝樺樹、附近的草地,還有庭院裡的向日葵、罌粟花和大麗花,皆成為希金斯其後40年的作畫題材。

草間彌生(YayoiKusama) 草間彌生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藝術藥物」,而創作過程則是一種「自我治療」。

她曾透露︰「如果沒有藝術,我早就自殺了。

」 草間彌生(1929年生),《無限之網》,2004年作。

壓克力畫布。

46x36吋(116.8x91.4公分)。

此作可於佳士得私人洽購。

瀏覽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部可供私人洽購作品 草間彌生嘗試透過演繹重複圖案的繪畫和油畫,忘記和逃離她幻想中的惡魔。

她於2017年接受Artspace訪問時談到自己的圓點畫作,並解釋︰「我大量繪畫(圓點),從而嘗試逃避。

」她憑《無限之網》首度在紐約贏得藝評家讚譽,該系列亦是她於拍會上最受追捧的作品。

草間彌生並不隱瞞自己的病情,並由1977年起自願住進東京的精神病院。

她現年90多歲,就目前的健康危機,她最近向全世界傳達一個信息,表示是時候「戰勝和克服不快樂」。

文森‧梵谷(VincentvanGogh) 文森·梵谷於生命最後數年的痛苦歲月中創出數幅名作,包括《星夜》(1889年作)、《麥田群鴉》(1890年作)和《嘉舍醫生肖像》(1890年作)。

《嘉舍醫生肖像》於1990年在佳士得紐約以82,500,000美元成文,刷新梵谷作品的拍賣紀錄。

文森·梵谷(1853-1890),《聖雷米療養院與教堂風景》,1889年作。

油彩畫布。

17¾x23¾吋(45.1x60.4公分)。

此作於2012年2月7日在佳士得倫敦售出,成交價10,121,250英鎊 梵谷1889年創作的大部分作品(包括《聖雷米療養院與教堂風景》)均在聖保羅療養院完成,這座療養院原為修道院,後來改建成私人精神病院。

他急迫的筆觸、厚塗色彩和隆起的紋理,為二十世紀初的表現主義舖平道路。

可是,梵谷在療養院時既要兼顧精神健康,也要專注創作,難以取得平衡。

他在致弟弟西奧的信中寫道︰「要犧牲自由,遠離社會,心無旁鶩地專心創作……我開始感到很吃力了。

」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O’Keeffe) 自從攝影師丈夫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Stieglitz)於1946年離世後,喬治亞‧歐姬芙每逢夏秋便會獨自來到新墨西哥州的幽靈牧場(GhostRanch)居住,僅靠發電機生活,沒有電話。

她的房子布置簡單,反映她的極簡主義美學。

身處幽靈牧場的喬治亞‧歐姬芙,攝於約1960年。

照片︰©TonyVaccaro/BridgemanImages 歐姬芙曾說孤獨為她帶來「一種自由」,令她更接近大自然,而在塞羅佩德納爾山襯托下的遼闊沙漠風光更成為其最愛的主題,曾見於《紅色山崗和白雲》(1936年作)。

她解釋︰「這是只屬於我自己的私人山崗。

上帝跟我說如果我畫得夠多,便能擁有它。

」 華蘇迪奧‧蓋同德(V.S.Gaitonde) 華蘇迪奧・蓋同德(1924-2001)是拍賣史上作品成交價最高的現代印度藝術家之一。

佳士得南亞藝術部國際主管DeepanjanaKlein指︰「他的作品多為單色,並深不可測,將你吞沒在寂靜與靜止之中。

」 華蘇迪奧・蓋同德(1924-2001),《無題》,1996年作。

油彩畫布。

55x40吋(139.7x101.6公分)。

此作於2017年9月13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4,092,500美元 寂靜和靜止的特質亦同樣體現在蓋同德身上。

正如已故藝評家DnyaneshwarNadkarni於1983年所解釋︰「早在事業生涯初期,蓋同德便會遠離他認為與(他)作為畫家的力量無關的一切事物。

」 蓋同德每年只創作五、六幅畫,亦甚少與其他藝術家來往。

他曾表示︰「一切皆始於寂靜。

畫布的沉寂、畫刀的沉寂,而畫家則從吸收這些沉寂開始。

」 保羅‧塞尚(PaulCézanne) 塞尚於1839生於普羅旺斯艾克斯,曾修讀法律,其後於1861年前往巴黎開始繪畫生涯。

他在當地認識印象派畫家卡密爾‧畢沙羅(CamillePissarro),並在第一屆(1874年)和第三屆(1877年)印象派畫展中展出作品。

但到了1880年代初,塞尚卻返回普羅旺斯,開始淡出以巴黎為中心的印象派圈子。

保羅‧塞尚(1839-1906),《水果與水壺》,1888-1890年作。

油彩畫布。

19⅛x23⅝吋(48.6x60公分)。

此作於2019年5月13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59,295,000美元 塞尚在陽光普照的家鄉過著簡樸的獨居生活,亦改變創作方向。

他嘗試運用透視法,並在作品中使用短小的影線筆觸、鮮明濃厚的色塊和不規則的光線。

如今,來自塞尚晚年這段開創性時期的作品在拍賣會上令藏家趨之若鶩。

《水果與水壺》(1888-1890年作,見上圖)曾是S.I.紐豪斯的傳奇珍藏之一,於2019年5月在佳士得紐約以59,295,000美元拍出,遠高於4,000萬美元的估價。

約瑟夫·康奈爾(JosephCornell) 約瑟夫·康奈爾於1903年生於紐約(1972年卒),以精緻的影子盒(正面為玻璃的木結構,放滿各種瑣碎物品)和獨處的隱居生活聞名。

他不曾結婚,亦一直住在皇后區UtopiaParkway的家族宅邸。

康奈爾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天馬行空。

他前往市區時,會收集一些能啟發他構想遠方探索之旅的瑣碎小物,例如小飾物、貝殼、明信片、錢幣和玩具,這些東西其後成為影子盒的核心和靈魂。

他通常會於晚上在母親的地下室組裝影子盒,並在這些「詩意劇場」中找到慰藉。

約瑟夫·康奈爾(1903-1972),《美第奇老虎機:物件》,1942年作。

盒子結構、木材、玻璃、鏡子、金屬、波子、拋接子遊戲、錢幣、顏料和印刷紙拼貼。

15½x12x4⅜吋(39.4x30.5x11公分)。

此作於2018年11月15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5,037,500美元©TheJosephandRobertCornellMemorialFoundation/VAGAatARS,NYandDACS,London2020 康奈爾與達利(Dalí)、杜尚(Duchamp)和李·米勒(LeeMiller)相識,並與草間彌生建立了一種深刻的柏拉圖式關係。

然而,隨著聲名愈發響亮,他卻越像隱士。

在摯愛的弟弟與母親先後於1965年和1966年逝世後,康奈爾對親密關係的渴求不斷增長,並因此飽受困擾。

他於1972年12月與妹妹的最後一次對話中透露︰「我希望自己過去沒那麼內斂。

」 頁頂圖片: 身處幽靈牧場的喬治亞‧歐姬芙,攝於約1960年。

照片︰©TonyVaccaro/BridgemanImages GetthebeststoriesfromChristies.cominaweeklyemail 立即登記 *Wewillneversellorrentyourinformation.PrivacyPolicy 相關專題 有關草間彌生的十件軼事 更多 您可能也會喜歡 相關內容 有關草間彌生的十件軼事 弗洛倫斯.沃特斯(FlorenceWaters)細探「圓點女王」草間彌生的人生與創作 心靈之旅——藝術家對遙遠國度的繽紛想像 從緬因州到亞拉拉特山,藝術家常在工作室中繪下自己腦海中的遙遠美景 佳士得拍賣史上的10幅頂尖印象派名畫 由1892年以180英鎊成交的德加作品,到2008年以4,000萬英鎊收槌的莫奈名畫,一覽佳士得拍賣史上繪畫大師的傑出鉅作 畢加索《阿爾及爾的女人》領銜佳士得創新拍賣平台「ONE:現當代全球聯合夜拍」 這幅畢加索鉅作將領銜佳士得全新拍賣會,煥然一新的形式將聯繫香港、巴黎、倫敦及紐約四地 奧古斯特·羅丹:現代雕塑之父 這位偉大雕塑巨匠的名作如《青銅時代》、《思想者》、《吻》等顛覆了藝術傳統 相關部門 印象派及現代藝術 拉丁美洲藝術 戰後及當代藝術 相關的藝術家 Josephbeuys Paulcezanne Josephcornell Vasudeos.gaitonde Ivonhitchens Fridakahlo Yayoikusama Agnesmartin Georgiao'keeffe Vincentvangogh TaptoClos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