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腦(拉丁語:Cerebrum),結構上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是腦的最主要部分。

在人腦中,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最上層的部分,一般分為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四個腦葉。

大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介紹的是大腦的詳細構造及功能。

關於大腦的下部區域,請見「小腦」。

大腦 額葉 顳葉 頂葉 枕葉 綠色是顳葉,藍色是額葉,黃色是頂葉,紅色是枕葉。

(無顏色標記的小腦不屬於大腦)大腦也被稱為端腦(telencephalon)基本資訊動脈anteriorcerebral,middlecerebral,posteriorcerebral靜脈cerebralveins(英語:cerebralveins)標識字符拉丁文CerebrumMeSHD054022NeuroLex(英語:NeuroLex)IDbirnlex_1042TA98A14.1.03.008、​A14.1.09.001TA25416THH3.11.03.6.00001TE(英語:TerminologiaEmbryologica)E5.14.1.0.2.0.12FMAFMA:62000格雷氏p.817《神經解剖學術語(英語:Anatomicaltermsofneuroanatomy)》[在維基數據上編輯] 大腦(拉丁語:Cerebrum),結構上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是腦的最主要部分[1][2]。

在人腦中,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最上層的部分,一般分為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四個腦葉[1]。

將兩個大腦半球隔開的是被稱作為「中央縱裂」的溝壑,兩個半球除了胼胝體相連以外完全左右分開[2][3]。

目次 1大腦結構 1.1大腦皮層 1.2大腦半球 2解剖學 3相關結構 4參見 5參考文獻 6外部連結 大腦結構[編輯] 大腦皮層[編輯] 大腦表面的溝回 大腦皮層表面布滿腦溝,溝與溝之間所夾細長的部分稱為腦回。

腦溝並非是在腦的成長過程中隨意形成,什麼形態出現在何處都完全有規律(其深度和彎曲度因人稍有差異)。

每一條腦溝在解剖學上都有專有名稱。

腦溝與腦回的形態基本左右半球對稱,是對腦進行分葉和定位的重要標誌。

比較重要的腦溝有外側溝起於半球下面,行向後上方,至上外側面;中央溝起於半球上綠中點稍後方,斜向前下方,下端與外側溝隔一腦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內側面;頂枕溝位於半球內側面後部,自下向上。

在外側溝上方和中央溝以前的部分為額葉;外側溝以下的部分為顳葉;枕葉位於半球後部,其前界在內側面為頂枕溝,在上外側面的界限是自頂枕溝至枕前切跡(在枕葉後端前方約4cm處)的連線;頂葉為外側溝上方、中央溝後方、枕葉以前的部分;島葉呈三角形島狀,位於外側溝深面,被額、頂、顳葉所掩蓋,與其他部分不同布滿細小的淺溝(非腦溝)。

大腦半球[編輯] 參見:腦室 有關兩個大腦半球的功能單側化的研究表明,大多數人的語言中樞在大腦左半球。

此外,對於大腦運動中樞的初級運動皮層,右腦半球控制左半身的活動,左腦半球則控制右半身的活動,因此,如果右腦半球受損,左半身便無法正常的活動[4]。

左右大腦半球有各自的稱為側腦室的腔隙。

側腦室與間腦的第三腦室,以及小腦和延髓、腦橋之間的第四腦室之間有孔道連通。

腦室中的脈絡叢產生腦的液體稱為腦脊液。

腦脊液在各腦室與蛛網膜下腔之間循環,如果腦室的通道阻塞,腦室中的腦脊液積多,將形成腦積水。

解剖學[編輯] 人的大腦(紅色顯示的區域) 大腦的斷面分為白質與灰質[5]。

大腦的灰質是指表層的數厘米厚的被稱為「大腦皮層」的結構,是神經細胞(細胞體)聚集的部分,具有六層的構造,含有複雜的迴路是思考等活動的中樞[5]。

相對大腦皮層的灰質,大腦白質又稱為大腦髓質。

一般情況下,大腦的神經細胞在數分鐘內得不到氧氣(腦缺氧),人變會失去知覺,其中如果5、6分鐘後仍缺氧,神經細胞便會陸續死去[6][7]。

相關結構[編輯] 間腦由上視丘、視丘、下視丘、底視丘構成[8]。

視丘與大腦皮層、腦幹、小腦、脊髓等聯絡,負責感覺的中繼、控制運動等。

下視丘與保持身體恆常性,控制自主神經系統、感情等相關。

腦神經有12對(廣義有13對,包括終末神經),譬如大腦出發的嗅神經、間腦出發的視神經。

參見[編輯] 海馬體 基底核 嗅球 腦化指數 智商 參考文獻[編輯] ^1.01.1Cerebrum-anoverview.ScienceDirect.[2021-04-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英語).  ^2.02.1Bui,Toai;MDas,Joe.Neuroanatomy,CerebralHemisphere.StatPearls.TreasureIsland(FL):StatPearlsPublishing.2021[2021-04-03].PMID 3174719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Goldstein,Andrea;Covington,BenjaminP.;Mahabadi,Navid;Mesfin,FassilB.Neuroanatomy,CorpusCallosum.StatPearls.TreasureIsland(FL):StatPearlsPublishing.2021[2021-04-03].PMID 2884623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7).  ^Banker,Linnea;Tadi,Prasanna.Neuroanatomy,PrecentralGyrus.StatPearls.TreasureIsland(FL):StatPearlsPublishing.2021[2021-04-03].PMID 3133493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9).  ^5.05.1Mercadante,AnthonyA.;Tadi,Prasanna.Neuroanatomy,GrayMatter.StatPearls.TreasureIsland(FL):StatPearlsPublishing.2021[2021-04-03].PMID 3199049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2).  ^ScienceDirectTopics.www.sciencedirect.com.[2021-04-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Cerebralhypoxia:MedlinePlusMedicalEncyclopedia.medlineplus.gov.[2021-04-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5)(英語).  ^11.6A:FunctionsoftheDiencephalon.MedicineLibreTexts.2018-07-20[2021-04-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4)(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 headandneck(頭頸部)-大腦溝與迴(cerebralgyruandsulc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人體系統與器官肌肉骨骼系統人體骨架 骨骼 腕骨 鎖骨 股骨 腓骨 肱骨 下顎 掌骨 跖骨 聽小骨 髕骨 指頭的骨頭 橈骨 顱骨 跗骨 脛骨 尺骨 肋骨 脊椎 骨盆 胸骨 軟骨 關節 纖維性關節(英語:Fibrousjoint) 軟骨性關節(英語:Cartilaginousjoint) 滑液關節 肌肉系統 肌肉 腱 橫膈膜 循環系統心血管系統 周邊血液供應 動脈 靜脈 淋巴管 心臟 淋巴系統 主要 骨髓 胸腺 次要 脾臟 淋巴結 CNSequivalent 膠淋巴系統 神經系統 人腦 後腦 延髓 橋腦 小腦 中腦 前腦 間腦 視網膜 視神經 大腦 邊緣系統 脊髓 神經 感覺系統 耳部 人眼 表皮系統 人類皮膚 皮下組織 乳房 乳腺 免疫系統 髓細胞 免疫系統 淋巴細胞 免疫系統 呼吸系統 上呼吸道 鼻子 咽 喉 下呼吸道 氣管 支氣管 肺 消化系統 嘴巴 唾腺 舌部 上消化道 口咽 喉咽 食道 胃 下消化道 小腸 闌尾 大腸 直腸 肛門 附屬消化腺 肝臟 膽道 胰臟 泌尿系統 泌尿生殖系統 腎 輸尿管 膀胱 尿道 生殖系統 女性生殖系統 子宮 陰道 女陰 卵巢 胎盤 男性生殖系統 陰囊 陰莖 前列腺 睪丸 精囊 內分泌系統 腦下垂體 松果體 甲狀腺 副甲狀腺 腎上腺 胰島 大體解剖:系統及器官、區域解剖、解剖平面及基準線(英語:Template:Anatomicalplanesandlines)、中軸表面解剖(英語:Template:Superficialaxialanatomy)、附肢表面解剖(英語:Template:Superficialanatomyoflimbs) 閱論編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 腦脊膜 脊髓 人腦 後腦 延髓 橋腦 小腦 中腦 前腦 間腦 視網膜 視神經 大腦 邊緣系統 周圍神經系統軀體神經系統 感覺神經 運動神經 腦神經 脊神經 自主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 副交感神經 腸神經系統 閱論編大腦皮質解剖學額葉外上側前額葉 額上回 4(英語:Brodmannarea4) 6 8(英語:Brodmannarea8) 額中回 9(英語:Brodmannarea9) 10(英語:Brodmannarea10) 46 額下回:11(英語:Brodmannarea11) 47(英語:Brodmannarea47)-額下回眶部(英語:Orbitalpartofinferiorfrontalgyrus) 布若卡氏區 44-島蓋部 45-三角部 額上溝 額下溝 中央前回 中央前回 中央前溝 內側/下方前額葉 額上溝 4(英語:Brodmannarea4) 6 額內回 8(英語:Brodmannarea8) 9(英語:Brodmannarea9) 終板旁回/旁嗅區 12(英語:Brodmannarea12) 直回 11(英語:Brodmannarea11) 眶回/眶額皮質 10(英語:Brodmannarea10) 11(英語:Brodmannarea11) 12(英語:Brodmannarea12) 腹內側前額葉皮層(英語:Ventromedialprefrontalcortex) 10(英語:Brodmannarea10) 胼胝體下區 25(英語:Brodmannarea25) 嗅溝 眶溝 中央前回 中央旁小葉 4(英語:Brodmannarea4) 中央旁溝 兩者皆有 初級運動皮層 4(英語:Brodmannarea4) 前運動區 6 運動輔助區 6 輔助眼區(英語:Supplementaryeyefield) 6 額葉眼動區(英語:Frontaleyefields) 8(英語:Brodmannarea8) 頂葉外上方 頂上小葉 5(英語:Brodmannarea5) 7(英語:Brodmannarea7) 頂下小葉 40(英語:Brodmannarea40)-緣上回 39(英語:Brodmannarea39)-外側溝 頂葉島蓋 43(英語:Brodmannarea43) 頂內溝 內側/下方 中央旁小葉 1(英語:Brodmannarea1) 2(英語:Brodmannarea2) 3(英語:Brodmannarea3) 5(英語:Brodmannarea5) 楔前葉 7(英語:Brodmannarea7) 緣溝 兩者皆有 中央後回/初級感覺皮層(英語:Primarysomatosensorycortex) 1 2 3 次級感覺皮層(英語:Secondarysomatosensorycortex) 5(英語:Brodmannarea5) 後頂葉皮層(英語:Posteriorparietalcortex) 7(英語:Brodmannarea7) 枕葉外上方 枕極 枕回 枕外側溝 18(英語:Brodmannarea18) 19(英語:Brodmannarea19) 月狀溝 枕橫溝 內側/下方 視覺皮層 17 楔葉 舌回 距狀溝 顳葉外上方 顳橫回/聽覺皮層 41(英語:Brodmannarea41) 42(英語:Brodmannarea42) 顳上回 38(英語:Brodmannarea38) 22(英語:Brodmannarea22)/韋尼克區/顳平面(英語:Planumtemporale) 顳中回 21(英語:Brodmannarea21) 顳上溝 內側/下方 梭狀回 37(英語:Brodmannarea37) 內側顳葉 27(英語:Brodmannarea27) 28(英語:Brodmannarea28) 34(英語:Brodmannarea34) 35(英語:Brodmannarea35) 36(英語:Brodmannarea36) 枕顳溝 鉤回 顳下回 20(英語:Brodmannarea20) 顳下溝 腦溝和腦回外上方 中央溝(額葉+頂葉) 外側溝(額葉+頂葉+顳葉) 頂枕溝 枕前切跡 內側/下方 中央縱裂 扣帶溝 側副裂 胼胝體溝 邊緣葉/邊緣系統海馬旁回 前部 內嗅皮層 鼻周皮層 後鼻皮層 後海馬旁回(英語:Posteriorparahippocampalgyrus) 梨狀葉(英語:Prepyriformarea) 扣帶皮層/扣帶回 膝下區(英語:Subgenualarea25) 25(英語:Brodmannarea25) 前扣帶皮層 24(英語:Brodmannarea24) 32(英語:Brodmannarea32) 33(英語:Brodmannarea33) 後扣帶皮層 23(英語:Brodmannarea23) 31(英語:Brodmannarea31) 扣帶回峽部(英語:Isthmusofcingulategyrus):壓後皮層 26(英語:Brodmannarea26) 29(英語:Brodmannarea29) 30(英語:Brodmannarea30) 海馬結構 海馬溝(英語:Hippocampalsulcus) 海馬傘(英語:Fimbriaofhippocampus) 齒狀回(英語:Dentategyrus) 嗅腦溝 其他 灰被 鉤回 杏仁核 島葉 島葉 其它 島蓋 大腦半球 注意:以上某些只是近似分類;一些布羅德曼分區地跨多個腦回。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大脑&oldid=71346496」 分類:​中樞神經系統大腦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含有拉丁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বাংলা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alego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עברית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TaqbaylitҚазақша한국어KurdîLatinaLinguaFrancaNovaLietuviųLatviešuമലയാളംМонгол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cots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