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來玩輕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整個上艇的程序為:身體蹲下來,將槳橫放在艇艙的後面,然後用手把座艙的中央和槳一起握住,另一手撐住岸邊以維持艇的穩定,然後先把一腳放進座艙後,再把另一腳一起放進去 ...                澎湖縣海洋文化--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示例 單元主題 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輕艇 適用年級 六年級 教學設計 洪清林 教學節數 八節(320分鐘) 能力指標 健康與體育領域 3-2-1 表現全身性身體活動的控制能力。

4-2-3 了解影響運動參與的因素。

4-2-5 透過運動了解本土與世界文化。

單元目標 1.認識輕艇的發展歷史。

2.認識輕艇的裝備與器材。

3.發展輕艇操作控制的基本能力 具體目標 1-1能說出輕艇的發展歷史(含世界、中國)。

(4-2-5健體) 1-2能說出現代輕艇運動發展的歷史。

(4-2-5健體) 1-3能說出與認識澎湖地方特色的輕艇。

(4-2-5健體) 2-1能說出從事輕艇運動所需的裝備與器材。

(4-2-3健體) 2-2能正確穿著與使用輕艇運動裝備與器材。

(4-2-3健體) 3-1能學會並正確掌握水中漂浮的技巧與要領。

(3-2-1健體) 3-2能學會並正確掌握輕艇操作控制的技巧與要領。

(3-2-1健體) 各      節 教學內容 一—二、輕艇的歷史沿革與澎湖本土輕艇,所需裝備與器材。

三—五、水中漂浮基本練習,裝備的正確穿著與器材使用方法。

六—八、輕艇划槳的基本技術與優游水面世界。

具體目標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1-1 1-2 1-3 2-1 第一—二節  輕艇的歷史沿革與澎湖本土輕艇,所需裝備與器材。

(連續上課) 【準備活動】 1.課前上網:以『古代的小船』為主題,讓學生先收集資料,可以到上課時進行討論。

2.課前預習:閱讀兒童用教材「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輕艇」。

3.教學地點:一般教室或資訊教室。

【引起動機】 1.詢問學生查詢得到的『古代的小船』名稱。

2.詢問學生曾經在澎湖看過的人力小船的名稱。

【發展活動】 1.古代的獨木舟活動:     古代人類的生產效率不高,為謀生存大都聚集在有水的地方,進行漁獵和運輸活動,但在河流和湖泊上移動,獨木舟成為最早的水面工具。

最早的獨木舟構造很簡單,只要剖開並鑿空大樹的樹幹,便是獨木舟了。

後來發現用樹枝當作槳,並加上槳葉,可以前進的更快。

    隨著人類智慧累積的進步,獨木舟也增加了許多附屬的功能,並製造輕而快速的獨木舟,發展專門的划船技能,是原始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甚至還用於戰爭的用途;也開始講究船身的裝飾圖案。

      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獨木舟記錄。

例如:印地安人剖開並鑿空大樹幹所製成的船;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利用獸皮做成細長形狀的小船;還有南美洲安地斯山脈中的原住民所使用的草船;紐西蘭毛利人的戰船;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等南太平洋島民利用麵包樹作成的獨木舟;或是黃河上游中的渡河工具「羊皮筏」;蘭嶼雅美族人的獨木舟以及每年端午的龍舟競技等。

2.我國古代的獨木舟活動:       其實,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使用獨木舟的記錄,最早可追溯到一則關於大禹造獨木舟的神話,內容為:「禹為了指揮治水工程,需要造一隻獨木舟。

在四川砍伐一棵特大的梓樹,並把中間挖空,造了一艘既寬大又靈巧的獨木舟。

禹乘坐這艘獨木舟禹為了指揮治水工程,經過13年的努力,終於治服了洪水」。

      在世本、物原等古籍中可找到一些記載,如「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世本)、「見窺木浮而知為舟」等都說明人類很早就知道了木舟浮在水面上的道理,並開始製造木舟(吳文忠,民46);或是古史中記載的「燧人氏以匏濟水,伏曦始乘桴」(物原),則進一步地已形成了獨木舟的雛形。

又從「刳(剖開)木為舟,剡木為楫」(周易˙繫辭)中,可看到最早的獨木舟的構造。

「刳木為舟」,其意為剖開大樹的樹幹,並用石斧石刀鑿空,削成一個長槽便可浮水當船來使用了。

至於最早的「獨木舟」還是以手撥水前進的,之後才慢慢發現以樹枝當作槳、並加上槳葉後會使船前進的更快。

    新石器時期,獨木舟的製造已有相當的水準。

可以從不少考古中的發現。

例如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有木槳出土,說明至遲在大約7000年前就已經有獨木舟。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杭州水田畈和吳興錢三漾遺址發現的漁獵用具中,也有划船用的木槳。

      獨木舟製造及使用都非常簡便,有水的地方就有獨木舟分布的蹤跡,例如:在大陸沿海地區,福建連江縣、廣東化州縣、廣西貴港市、浙江;在台灣等地都有諸多獨木舟以及造船工具的考古發現出土;這些都說明獨木舟已成為水上重要交通工具。

除此以外,現在大陸西南地區及一些少數民族,都還用獨木舟做為渡河的工具。

抗戰前,處於原始部落生活的布特哈鄂溫克人,有一種用樺樹皮製作的渡船,輕而快速,是他們狩獵及交通的主要工具。

3.近代輕艇活動的濫觴與沿革       近代輕艇運動的濫觴,可追溯到西元1865年,由英人約翰.馬葛列佳(John MacGregor)所開始的,他觀察印地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的獨木舟形式,建造了一艘15呎長、30吋寬、全重90磅的輕艇,命名為Robroy號,隨後並還有RobroyⅡ的建造。

航行遍及北歐及西歐的各大河川和湖泊,甚至還遠至尼羅河、約旦河及波羅的海周圍。

由於對這項運動的貢獻,因此有「近代輕艇之父」之稱。

      在北美洲,1874年華肖普用一條紙板加工製造的輕艇,馬麗亞特里薩號,從紐約沿隱蔽的近海水域巡航到佛羅里達,四年後他發表了著作「紙船遠航」,成為北美最有名氣的輕艇運動家。

威廉.奧爾登和內森尼.華肖普認識到比賽和旅遊的重要性,便組織起一個全國協會,並組織了關於船艇設計和此種運動其他問題的討論會。

加拿大和美國的廠商也積極生產,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在1900年以後,輕艇已被大多數的歐洲國家所採用,英、美等地的輕艇俱樂部及協會組織也相繼成立。

於是在1924年的1月20日便由奧地利、德國、丹麥和瑞典等國,在丹麥哥本哈根發起了國際輕艇代表會(Internationalen Representationfur Kanusport,IRK),即國際輕艇總會的前身。

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輕艇代表會由國際輕艇總會(InternationalCanoe Federation,ICF)所取代。

      在國際輕艇代表會成立的同年,輕艇成為巴黎奧運的示範項目。

在1936年,輕艇則首度列為柏林奧運的正式項目,並成為往後歷屆奧運所必辦的比賽項目之一。

到了1972慕尼黑奧運時則又加入了激流的項目。

    在過去20-30年間,這項運動有了很多變化且仍繼續不斷在演進中,主要是造船技術及材質研發上不斷改進,玻璃再增強塑膠(glassre-inforced plastics,G.R.P.)以及玻璃纖維材質,應用到造船上,使得輕艇的安全性和操控性大大提高,大多的輕艇活動都因此得到迅速的發展。

4.澎湖本土的人力小船   (1)竹筏:以往利用粗竹竿並排組合,現在改用粗水管,使用撐篙或搖櫓前進,現在改用船舷機。

  (2)大目仔:以木板為材質所製造的小型船隻,使用撐篙或搖櫓前進,現在改用船舷機。

5.輕艇的裝備和器材介紹  輕艇:是輕艇運動的主體,一般而言:已使用性質來分,有休閒艇與競技艇兩種,以競技艇來來說又有K艇(Kayak)和C艇(Canoe)之分,差別在於前者以雙槳葉、坐姿划行,而後者以單槳葉及跪姿划行。

此外,其他的附屬物件,包括了腳踏板、跪墊、腰帶、氣袋等。

腳踏板是為了使在划槳時,腳能有一個出力點。

跪墊及腰帶主要是為了划槳時的舒適。

而氣袋是為了使船在翻艇時仍能保持漂浮,不會因進水而沈沒。

 槳:用來撥水使輕艇前進的物件,有單槳葉和雙槳葉的分別。

槳葉的形狀有平頭及翼狀。

除傳統的直桿外,目前也有曲柄的槳桿。

 防水蓋:是將身體和座艙包覆和連結起來的一個防水物件,作用是防止水跑進船艙的裝備。

 救生衣:英文名為Buoyancy Aid或個人的浮力裝置PFD(personalflotation devices),穿著救生衣為了安全的理由,讓在翻艇脫困後仍保持漂浮,降低危險。

浮力標準要達到6公斤以上。

 頭盔:用途在保護頭部的安全,在翻艇時以免與河流下的暗礁或岩石碰撞。

要大小適合,扣帶要扣牢,以免脫落而造成危險。

 防寒衣:要確實能防水和防寒,以杜絕水的進入。

還有也應依天候的狀況選擇適當厚度的防寒衣。

 防滑鞋:要有防滑的鞋底,預防被石頭割傷或滑倒。

 救生繩:在激流中有人翻艇,協助脫困時做為援助時使用,最好每人攜帶至少一條以上以備不時之需。

值得注意的救生繩在收繩時要確實收好,這樣才不會在要用時發生拋不出去等不能使用的狀況。

【統整活動】 1.複習輕艇的發展歷史。

2.複習輕艇的各項裝備。

--第一—二節完--       視學生家庭電腦設備而定。

兒童教材           兒童教材 2-1 2-2 3-1 3-2 第三—五節  水中漂浮基本練習,裝備的正確穿著與器材使用方法。

【準備活動】 1.課前準備:採用3節連上,已達教學效果。

並要求學生穿著適當衣服,攜帶乾淨衣服一套以利更換,同時宣佈安全注意事項:不開玩笑、不擅自離隊、不逞強、注意教師與教練指示。

2.課前預習:閱讀兒童用教材「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輕艇」。

3.教學地點:建議青螺輕艇運動休閒園區(先行接洽澎湖輕艇協會陳盡川先生)。

【引起動機】 1.實際介紹各式輕艇名稱。

2.實際介紹各種裝備的名稱。

【發展活動】 1.熱身運動:由教師或教練帶領,從事運動前熱身操,形式自訂。

2.穿著救生衣:除前面扣帶需確實扣妥外,腰帶與胯帶亦需檢查扣妥,不可省略。

3.水中漂浮練習:就是利用本身的浮力,在水中漂浮自救。

其方式很多,僅動作有異,名稱有別,如下: (1)水母漂。

        (2)十字漂。

(3)仰漂。

          (4)雙手韻律呼吸。

(5)單手韻律呼吸。

  (6)單腳式的韻律呼吸。

            (7)魚鰭式:這種魚鰭式漂浮法是用手部緩慢往後推水造成向前的動力之方式,如果是俯臥,使用俯漂前進亦可。

    由於學生以穿著救生衣,因此,上述動作中有些不易做到,所以主要教學在於萬一落水,仍能維持頭部浮出水面,不緊張驚慌,能充分適應水性。

 4.槳的基本認識:以雙葉獎為例。

  (1)槳葉的角度:由於一般槳的兩槳葉間有約70-90度的角度,了解這個特性,以熟悉利用手腕的轉動使用槳。

  (2)槳面與槳背:槳面或稱為槳的驅動面(Drive face),是一般前划動作時槳葉拉水的面。

槳的另外一面就叫做槳的背面。

在有曲度的槳葉上,凹的一面是驅動面,而凸的面是槳的背面。

(3)槳葉的大小及槳的長度:槳葉的大小及槳的長度並沒有限制,乃是依照個別的喜好而各自不同的。

5.握槳位置:對初學者握槳位置的建議是將槳舉在頭上,左右手肘為90度,此距離即為握槳的寬度。

等使用熟悉後,再依喜好調整握槳的寬度。

6.划槳動作:以慣用手為右手的人為例,在動作過程中,右手為固定手,隨時握緊,以能夠控制整個槳桿的轉動,而左手則僅是輔助的功用而已,是放鬆、未抓緊的。

因為兩個槳葉間有角度存在,當右邊做完一個完整的划槳動作時,換由左邊的槳葉入水時,要伸展右手腕轉動槳桿,提高手臂,在左手虎口間滾動,使左邊的槳面達到所需的入水角度。

主要的目的在於使槳葉入水時,使左右兩側的入水角度相同,可以均勻地出力。

7.陸上划槳練習:用站立的姿勢並使用一根槳桿來進行划槳的動作。

用意主要在練習如何握槳以及控制槳面的方法,等動作較熟練後可以改以坐在地上、板凳或划槳的練習台上來模擬適當的划槳動作。

8.上下艇:有一個很簡單的概念要牢記,即在陸地上和在輕艇上是穩定和不穩定兩者截然不同的情況。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以槳輔助以作為一可施力或借力處,然後才將重心放低並漸漸從陸地移向艇上。

整個上艇的程序為:身體蹲下來,將槳橫放在艇艙的後面,然後用手把座艙的中央和槳一起握住,另一手撐住岸邊以維持艇的穩定,然後先把一腳放進座艙後,再把另一腳一起放進去,此時雙腳再一起向前,使臀部坐進座位上,之後在適度地調整合適、平衡的位置,以上即完成整個上艇的程序。

下艇則依反方向的順序進行。

上下艇一定要依程序進行,不然若貿然坐進艇艙的話,極有可能發生翻艇或使身體與艇接觸的部位發生擦傷的情況。

【統整活動】 1.複習水中漂浮的要領。

2.複習輕艇各項裝備的使用要領。

3.熟習划槳的動作要領。

--第三—五節完--                     兒童教材   各式輕艇 槳與救生衣       救生衣                         雙葉槳                 雙葉槳       雙葉槳             雙葉槳       輕艇   第六—八節  輕艇划槳的基本技術與優游水面世界。

【準備活動】 1.課前準備:讓學生事先做參加意願調查,不強制參加,對參加學生調查身體狀況,了解是否可以下水操作;並先行聯繫是否有場地進行使用,將採用3節連上,已達教學效果。

並要求學生穿著適當衣服,攜帶乾淨衣服一套以利更換,同時宣佈安全注意事項:不開玩笑、不擅自離隊、不逞強、注意教師與教練指示。

2.課前預習:閱讀兒童用教材「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輕艇」。

3.教學地點:建議青螺輕艇運動休閒園區(先行接洽澎湖輕艇協會陳盡川先生)。

【引起動機】 1.由教練實際在水面上示範操作各式輕艇。

  【發展活動】 1.熱身運動:由教師或教練帶領,從事運動前熱身操,形式自訂。

2.穿著救生衣並複習握槳動作。

3.輕艇划槳技術練習:先由教師或教練登艇實際示範,再由學生實際登艇操作。

 (1)前划:是所有輕艇運動中最常用到的動作。

動作的重點是划槳時,槳的路徑應沿著靠近艇邊的線,並且盡可能的和輕艇的中心線平行。

前划的動作要點:槳葉必須完全地進入水面。

沿船中心線平行向後拉。

拉槳的手臂同邊的腳應去踩(推)腳踏板。

下面的手拉,上面的手帶動。

頭是靜止的。

舒適地坐著且身體稍微前傾。

船應保持平穩。

 (2)後划:提供輕艇向背後方向的移動。

不過,缺少信心和柔軟度,會因技術不熟練而造成時間浪費。

後划動作注意重點:使用槳背推水,且方向要和輕艇的中心線平行。

轉動軀幹,使槳葉移動時更有效率。

保持兩邊的肩膀同高,以使兩邊的出力平均。

在膝蓋的位置將槳葉移開,注意避免船尾過度的左右移動。

  (3)停止:由於前划和後划是相反的動作,作用也是相反,所以艇在前進時,若要停止的話,用幾個後划的動作便可以使艇停止;反過來說,若艇在後退時,連續用幾個前划的動作便可以使艇停止。

 (4)側划:可使輕艇做橫向的移動,側划的動作要領為:較低的一手向外伸出約一手臂的長度,約比髖部略高,並使槳葉完全進入水中,槳面向內用力;另一手要高舉越過軀幹,才能獲得有效的位移。

至接近艇身時,轉槳葉切水至下一個側划的起始動作位置。

  (5)搖櫓:槳葉入水的位置約與側划一般,但開始動作時是以槳葉的路線是向船身的方向,連續劃八字型。

 (6)前划轉彎:簡單但高度有效的轉彎划法。

槳葉入水位置約與前划的動作相似,但槳面是稍向外面的,在划的時候同時手臂要向外伸直,應利用軀幹的旋轉來帶動,從船首一直到船尾的位置,劃一個半圓形的弧。

 (7)前拉轉彎:是另一種轉彎的方式,其做法為手臂向右前方或左前方30-45度的地方伸直,槳面朝向船頭的方向,然後使槳面向船頭方向移動,待槳面快接近船頭時,要有一個類似側划轉槳葉方式的轉槳面動作,使槳葉向外切出到下一個入水處,如此可再進行下一個循環。

這個轉向的角度較前划轉彎小,提供在輕艇前進時,在不會損失過大的速度,可以做小角度的轉彎變換方向。

 (8)後划轉彎:手臂應向後方伸直,槳背面向外側,進行後划轉彎時,槳的路徑是如畫一從後往前的圓弧,記得要使用軀幹旋轉的力量。

在做有效的後划轉彎動作時,身體也應保持直立。

後划轉彎的動作經常會和後划的動作相混淆,後划的動作時槳葉較靠近船的中線,且吃水較深;而後划轉彎的動作則是槳葉偏外側且吃水較淺。

  (9)平衡:由於是在激流中使用的技術,因為水流不斷地在變化,船的相對位置也在變化,而不容易維持平衡將有損船的速度,因此平衡技術需要注重,而且需要長時間的練習。

有兩種平衡方式:低手平衡:槳背向下、手肘的位置高於槳桿。

高手平衡:槳面向下、手肘低於槳桿。

可從較穩的旅遊型或輕艇水球用的輕艇開始練習會較容易。

4.優游水面世界:讓學生於各種技術學習告一段落之後,兩人一組配合操作輕艇,以實際運用各種操作技術,同時切實掌握學生活動範圍,避免發生意外。

【統整活動】 1.讓學生報告划輕艇的心得。

2.精益求精,需要更多的時間練習。

--第六—八節完--                   兒童教材               各式輕艇         輕艇、雙葉槳與救生衣                                                                                                 輕艇、雙葉槳與救生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