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心中的俠客,戰國四公子裡的義人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戰國四公子足以記入列傳,分別是:《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司馬遷只對信陵君魏無忌稱公子,在《魏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司馬遷心中的俠客,戰國四公子裡的義人 2020-08-29欣知24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大變革的時代。

這個時期,諸侯爭霸,烽火連天,羣雄逐鹿,百家爭鳴。

這是一個動盪的年代,也是人才輩出的年代。

商鞅變法強秦,張儀蘇秦縱橫捭闔,廉頗李牧戰場爭鋒,更有四公子禮賢下士,政治斡旋。

戰國四公子者,爲孟嘗君田文、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是也。

這四人,「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爲世人所稱道。

然在司馬遷眼中,配得上「公子」稱號的,唯信陵君一人。

司馬遷寫戰國四公子,唯尊稱信陵君爲「公子」,說他「名冠諸侯,不虛耳」。

信陵君魏無忌司馬遷爲何如此推崇信陵君?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信陵君急人之難,有俠義之心;禮賢下士,不圖私利。

長平一戰,白起大敗趙括,坑殺趙卒四十餘萬,隨後進兵邯鄲。

邯鄲危在旦夕。

趙國向魏國求救,魏王卻因害怕秦國而留軍壁鄴。

信陵君幾次請求魏王出兵救趙,魏王就是不答應。

其實,魏王不是不願意,而是害怕。

魏王接到趙國求救信後,派大將晉鄙率十萬士兵前去救趙。

他知道趙國完了,魏國也難自保。

秦昭王得知後,就派使臣去警告魏王:「趙國早晚要被我拿下,諸侯國中有誰敢去就趙國的,等我滅了趙國之後第一時間就滅了他。

」彼時,秦國有戰神白起,長平一戰,白起威震諸侯。

魏王慫了,生怕因救趙而惹禍上身,便命令晉鄙在鄴駐紮,既不進攻,也不後退,就在那裡搖旗吶喊。

他心裡自有打算,如果趙國占上風,他立刻出兵幫著趙國打秦國;如果秦國占上風,他馬上就撤兵。

信陵君見屢諫無效,決定自己帶領門客去與秦兵決一死戰,他想,我哥靠不住,不肯救趙國。

但是我不能坐視不管。

趙國亡了,我也不獨活,他誓與趙國共存亡。

於是,他召集了門下的賓客,湊了一百多輛車馬,趕赴邯鄲救趙。

信陵君明知此行是九死一生,以百餘車騎對抗秦兵的幾十萬大軍,無疑以卵擊石。

可是,他爲了一個「義」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知道此去沒有後援,也不會得到魏王的認可,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

「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難」,這不正是俠客所爲麼?喬峯心系蒼生,悲天憫人,一身正氣,萬世景仰。

郭靖爲守襄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令狐沖路見不平,捨身相助,胡一刀苗人鳳俠肝義膽,一諾千金。

信陵君救趙,雖有姐姐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爲了魏國。

趙存,使魏不孤立而有屏障。

敗秦軍,消除了魏王尊秦爲帝的幻想,減少了對秦的畏懼,也可以提高魏國在各諸侯國之間的威信。

信陵君思慮深遠也。

俠之大者,急天下人之難,信陵君義氣、仁愛、誠信,是爲大俠。

「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爲信陵君能行之。

」這是司馬遷對信陵君的評價。

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弟弟,貴爲王室,富甲一方。

可他卻能真正放下身段禮賢下士,實屬不易。

侯嬴是個看門人,朱亥是屠夫,兩個人出身低賤,還一身臭脾氣。

信陵君備了厚禮前去拜訪侯嬴,吃了個閉門羹。

侯嬴對他說,我修身潔行幾十年了,雖然窮,但我有骨氣,不會接受你的錢財的。

信陵君大擺宴席請侯嬴吃飯,還親自套好馬車去接他。

侯嬴大搖大擺地坐在主位上,連謝謝都不說一句。

更過分的是,他居然還讓信陵君爲他駕車去市屠見朱亥,然後在集市里跟朱亥說個不停。

這朱亥也是個怪人,信陵君多次前去拜訪,朱亥卻從來不回拜。

不管這兩人有多麼無禮,信陵君依然捧出一顆真心待他們。

信陵君如何得知侯嬴這個人的,史記沒有記載。

但從侯嬴後來的所作所爲來看,這個人胸懷治國韜略,一諾千金。

在這之前,侯嬴有何才能,信陵君也只是聽說而已,並未親眼目睹。

至於朱亥,也是因爲侯嬴的推薦,才引起了信陵君的重視。

但是信陵君知道,所謂隱士隱藏的不僅是不凡的抱負和經歷,也隱藏了不爲人知的潛在價值,誰能開發出這種潛在價值誰就能成爲真正的領袖。

信陵君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具有潛在價值的隱士,所以他主動屈身結交。

侯嬴去見朱亥,信陵君親自駕車;侯嬴在鬧市跟朱亥聊天,信陵君在一旁耐心等候;朱亥不回拜,絲毫不影響信陵君去拜訪他。

同樣,信陵君在趙國期間,聽說趙國有兩個能人,一個姓毛,經常混跡於賭坊,另一個姓薛,以賣酒爲生。

信陵君想盡辦法找到他們,跟他們交朋友,一起喝酒,一起遊玩,從不以有這樣的朋友爲恥。

平原君聽說了此事,便有些瞧不起信陵君,認爲信陵君跟賭徒、賣酒的人交往,是自跌身價,很荒唐。

信陵君得知平原君對他的評價後說:「我在大梁就經常聽說這兩個人賢能,來到趙國唯恐見不到他們。

我和他們交往尚且擔心他們不願意理我。

現在平原君認爲我跟他們交往是羞恥,看來平原君交朋友只是一時的舉動,是爲了裝門面,不是在真誠地尋找人才。

像平原君這樣的朋友不交也罷。

」信陵君交朋友,是純粹的,不含任何目的的。

他尊重士人,發自內心地跟士人交朋友,爲國家招攬人才。

正因爲信陵君捧著一顆心來「不恥下交」,他的這些門客願意追隨,哪怕賠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侯嬴爲信陵君獻上竊符救趙之計,爲了消除信陵君矯殺晉鄙的內疚之心,北鄉自剄;朱亥跟隨信陵君前往救趙,椎殺晉鄙,想來最後也不會獨活;更有衆多門客在信陵君決意與秦軍決一死戰,和趙國共存亡之時,誓死相隨。

可就是這麼一個才德兼備的人,卻因爲自己的哥哥安釐王的猜忌而鬱郁不得志,最終死於酒色,原因有二,一是功高震主,二是秦國反間。

信陵君有多厲害?他坐鎮魏國,「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信陵君留趙十年,這十年,趙國便相安無事。

後來,秦國圍攻趙國,信陵君「趣駕歸救魏」。

諸侯一聽說是信陵君任上將軍,立刻派軍隊協助。

信陵君率領齊、楚、燕、韓、趙五國軍隊大敗蒙驁,打得秦兵不敢出來。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

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

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

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

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獨率五國兵而迫強秦,秦不敢出函谷關,想想都熱血噴張。

人若真心服一人,他應該可以如信陵君,振臂一呼天下響應。

信陵君名冠諸侯。

上至諸侯臣將,下至隱士名流,誰人不服?這是大寫的服!信陵君門客衆多,遍布各國。

有一次,他和安釐王下棋。

邊境傳來急報,說是趙國出兵來犯。

安釐王大驚失色,信陵君卻一臉淡定地說:「別急,趙王那是打獵,不是來侵犯。

」安釐王將信將疑。

後來果然證實如信陵君所言。

就這麼一個小小的插曲,卻在安釐王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

這顆種子隨著信陵君的威望日益高漲也開始變大、變強,最終,在秦國日益挑撥之中,這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轟然倒塌。

信陵君知道自己再也無法得到魏王的信任,想到自己一腔的報國熱情最終換來無盡的猜忌,不由得心灰意冷,從此縱情酒色,鬱鬱而終。

信陵君,濁世之佼佼者,才堪大任,義薄雲天,而沒於醇酒婦人,令人一嘆!清末女才子李晚芳曾這樣評價信陵君:「戰國四君,皆以好士稱,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蓋其質本仁厚,性復聰慧。

聰慧則能知人用人,仁厚則待賢,自有一段慕不盡之真意,非勉強矯飾者可比,此賢士所以樂爲用也。

餘三君,孟嘗但營私耳,平原徒豪舉耳,黃歇愈不足道,類皆好士以自爲,而信陵則好士以爲國也。

」戰國四公子皆好士,但唯有信陵君是真正的「好士」,他好士,是爲國家,爲天下,「名冠諸侯,不虛耳」! 相關焦點 戰國四公子,司馬遷認爲只有魏無忌配得上公子二字,尊稱公子147次 》中,寫到戰國四公子時,【只稱信陵君魏無忌爲公子】,其他三位都稱「××君」,這是爲什麼呢?戰國四公子足以記入列傳,分別是:《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司馬遷只對信陵君魏無忌稱公子,在《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共出現了147次「公子」。

這足以說明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態度是不同的。

這跟司馬遷自身的遭遇有關,在司馬遷看來,只有信陵君是真正的「俠義之人」,和自己是同一類人。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 嬀姓,田氏,名文,「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靖郭君田嬰之子。

因封襲其父爵於薛(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又稱薛公,號孟嘗君。

孟嘗君依仗父親留下的豐厚資產,在封地薛邑廣招各國人才,而且還有雞鳴狗盜之徒。

秦昭王求賢若渴,聽說孟嘗君的名氣,封爲丞相,後經宣太后的試探,及其在秦國的所作所爲,爲秦國高層所不恥。

不久逃歸,在逃亡途中因受飢滅縣。

後爲齊湣王相國。

戰國四公子不一定就是戰國四君子 平原君在司馬遷的《平原君虞卿》中,把他描繪爲:「他算是個汙濁世界裡的上好公子,但是沒有看穿大局的眼光。

」對春申君,司馬遷引用了「該斷不斷,必招禍患」的諺語,對他從政處事的能力大有疑問。

這四個人中,只有信陵君例外。

千古俠客夢,由《史記·魏公子列傳》看司馬遷理想中的俠士之風 總而言之,俠客們身輕如燕,自在隨性,瀟灑極了。

但是,中國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過俠客的。

他們沒有高深莫測的武功,不會降龍十八掌,也不會獨孤九劍。

但是他們依然是俠客。

他們有著自由的精神和道義,並以此為準則,出入江湖和朝堂。

比如信陵君魏公子,比如侯贏。

「四大公子」如何攪動戰國時局? 詩開頭四句從俠客的裝束、兵刃、坐騎來刻畫俠客的形象,緊接著描寫俠客高超的武術和淡泊名利的作派,之後再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進一步歌頌俠客,同時也委婉表達自己的抱負,最後四句表示,即使俠客的行動沒有達到目的,但俠客的骨氣依然流芳後世,並不遜色於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

信陵君是司馬遷心中最具才德的戰國公子,爲什麼不受魏王的重視? 司馬遷爲戰國四公子都寫過傳記,獨稱信陵君爲「公子」。

在司馬遷的心中,信陵君是當時各諸侯國中少有的真正能做到尊重底層人民,屈尊求賢、禮賢下士的貴族;爲了魏國的利益,廣納人才,有他在,既是強大的秦國也不敢派兵進犯;爲救趙國於危難中,不惜「竊符救趙」,不顧個人安危。

爲何說《史記》雖寫了四位戰國公子,但司馬遷真正認可的只有一位 本文即從這篇「得意文」入手,通過分析其敘事方法,看司馬遷是如何塑造信陵君這位「胸中得意人」的。

《魏公子列傳》與其他三傳最直觀的區別在對傳主的稱謂上,其它三傳都以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稱呼傳主,唯獨《魏公子列傳》通篇都以「公子」稱呼信陵君。

由此,不難看出司馬遷對信陵君的偏愛。

戰國四公子,誰的名氣最大? 說起戰國四公子,首先會想到誰?戰國後期,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並稱爲戰國四公子。

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都有大量門客,在各自的國家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能對當時的政治產生影響。

他們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名氣都不小,但是在後世民間,似乎孟嘗君更有名一些。

戰國四公子——信陵君究竟是不是俠義之士 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本名魏無忌,是安僖王同父異母的弟弟。

因其封邑在信陵,故稱之爲信陵君。

前來投奔他的士,無論能力高低,品行如何,信陵君都能真心對待這些門客,沒有絲毫的貴公子氣息,因此他在戰國四公子中威望最高。

自古以來,道、德、禮、義、仁五者是一體的,就連地痞、流氓頭子也要有道、德、禮、義、仁這五體,否則難以服衆。

但任何事物都有一體兩面的情況,而《易經》上更是講述了一個事物有八面或十面的情況。

就像這道、德、禮、義、仁,任何一種品德都有正、反兩面。

戰國四公子 -前243年),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兒子。

王異母弟也」,爲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士因此多歸公子。

而列國也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地十餘年。

」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 亂世出英雄,動亂年代,盡顯戰國四公子之風采 亂世出英雄,動亂年代,盡顯戰國四公子之風采各位讀者朋友們,大家好!衆所周知,戰國時期是一個紛亂不堪、動盪不止的時代,諸侯割據混戰、兵戈相見,再加之百家爭鳴,各種思想此起彼伏。

許多傑出的人物應運而生,在這亂世之中盡顯風采。

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終是黃粱夢一場的救贖 這大概是很多人對俠客的印象吧。

俠客是很多中國人心中的理想化身,不管是在古時候還是在現在,俠客一詞都是很多人心裡的「白月光。

」我想這大概是很多人迷戀金庸的一個原因吧。

那爲什麼偏偏是在這紛亂亂不堪的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興盛了起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戰國四公子——信陵君究竟是不是俠義之士 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本名魏無忌,是安僖王同父異母的弟弟。

因其封邑在信陵,故稱之爲信陵君。

信陵君爲人十分宅心仁厚,能禮賢下士。

前來投奔他的士,無論能力高低,品行如何,信陵君都能真心對待這些門客,沒有絲毫的貴公子氣息,因此他在戰國四公子中威望最高。

戰國四公子信陵君的職場選擇 魏王的異母弟無忌是信陵君,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他養士三千,人才濟濟。

他的國王哥哥,心中既高興又害怕。

高興的是,有弟弟的號召力,魏國在各國間很有威信。

害怕的是,萬一哪天弟弟想當國君了,自己的地位很危險。

戰國四公子都有誰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山東六國爲對抗逐漸強大的秦國和挽救本國的滅亡,各貴族禮賢下士,廣納賓客,養士之風盛行,而當時以養士之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

流傳千年的戰國貴族四公子,誰的結局最慘? 戰國時期有四位貴族公子,關於他們的傳說流傳千年。

賈誼的《過秦論》中曾寫道: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在賈誼的眼中,這四位公子的形象都非常不錯,像極了大家所看的武俠小說中那種蓋世大俠,將這四個人塑造成了幾乎完美的人格形象。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雞鳴狗盜」、信陵君「竊符救趙」……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雞鳴狗盜」、信陵君「竊符救趙」……文|草莓很暖中國的歷史上一直不缺少能人異士,作爲一個思想大變革的時期,春秋戰國一直是一個非常值得說道的時期,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看看戰國時期的這四位人 什麼是俠客?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還是成爲皇權僕人?看看古代俠客 司馬遷並在《太史公自序》中,對俠客的行爲加以肯定。

"救人於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

"魯迅說,春秋時的俠客以「死」爲終極目的,其結局也是慷慨赴死。

但是到了清朝,所有傳奇小說中的英雄,表面上是俠客,實質都是奴才。

魯迅說的沒錯。

春秋時期的俠客路見不平,知恩必報,赴湯蹈火,一諾千金。

司馬遷記載的四大刺客,無不體現了這些精神。

比如專諸刺吳王僚的故事。

2020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戰國四公子 本文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給大家帶來是戰國四公子的介紹,備考2020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的小夥伴們趕緊學習吧!   在戰國時期,有四位有名的公子,皆因禮賢下士而聞名於世,他們分別是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時稱「戰國四君子」,亦稱「戰國四公子」。

戰國四公子爲何沒有秦國的份?秦國:實力他不允許啊 孟嘗君的爺爺是諸侯,稱之爲公孫更爲合適,而春申君壓根就不是楚國宗室,按血統論不是公子,所以也有說法稱他們四人爲戰國四君或者戰國四君子,這是從封號入手了。

現在所能找到最早關於戰國四公子並列的記載出現在《史記》,恰恰就是秦國一位大人物的傳記中,那就是《史記·呂不韋列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