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狂冒小水泡!汗皰疹治療預防靠這8 招 - Hello醫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皮膚紅腫、龜裂,水泡消退後皮膚持續乾燥龜裂. 水泡本身和水泡周圍皮膚發癢、乾燥脫屑且大量出汗. 小水泡大約會在兩到三 ... 你要登出Hello醫師嗎?確認登出嗎?登出取消歡迎,!很高興你加入我們的社群,我們將一起追尋更健康、快樂的優質生活。

馬上看Hello醫師有什麼新消息?有什麼新鮮事?繼續探索更多類別眼睛健康視力問題眼睛疾病眼睛保養青光眼白內障其他眼睛問題睡眠與健康一夜好眠睡眠呼吸中止症失眠睡眠障礙男性健康男性荷爾蒙失調勃起障礙陰莖健康其他男性健康議題女性健康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陰道炎骨盆相關問題更年期月經其他女性健康議題子宮肌瘤與囊腫過敏其他過敏食物過敏眼睛過敏/鼻過敏皮膚過敏呼吸道健康一般感冒氣喘支氣管炎流行性感冒肺炎肺栓塞其他呼吸道疾病大腦與神經中風/動脈瘤癲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多發性硬化症頭痛/偏頭痛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周邊神經病變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骨骼與肌肉關節炎骨質疏鬆骨科肌肉痠痛/骨頭疼痛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其他骨骼疾病骨折/骨頭斷裂消化道健康腹瀉便祕發炎性腸道疾病腸躁症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痔瘡腸胃炎肝臟疾病其他消化問題胃脹/脹氣膽囊疾病耳鼻喉耳朵症狀鼻子相關症狀喉嚨症狀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糖尿病併發症血液疾病貧血地中海型貧血血友病血小板疾病其他血液疾病草藥與另類/民俗療法另類/民俗療法草藥健康飲食健康食譜飲食體重管理運動營養特殊飲食健康飲食小撇步營養知識癌症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皮膚癌乳癌肺癌大腸癌胃癌子宮頸癌肝癌骨癌卵巢癌其他癌症胰臟癌膀胱癌甲狀腺癌白血病/血癌頭頸癌心臟健康心臟病高血壓膽固醇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病心臟感染心律不整先天性心臟病動脈粥狀硬化心肌病變其他心血管問題心臟衰竭泌尿健康腎臟病尿路結石泌尿道感染膀胱疾病攝護腺健康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健康習慣戒菸急救衛生保健傳染病新冠肺炎食物中毒空氣/飛沫傳染疾病蚊蟲叮咬感染腦膜炎疱疹其他細菌感染其他病毒感染皮膚健康皮膚保養/清潔頭髮/頭皮保養其他皮膚疾病痘痘/粉刺指甲保養傳染性皮膚病乾癬皮膚炎西藥與營養素銀髮族健康高齡健康老年心理健康老化高齡營養常見老年疾病健康百科新聞健康知識/常識手術健康症狀健康檢查懷孕保養懷孕週期懷孕計畫生產照顧媽媽保養運動健身心肺耐力平衡/柔軟度肌力訓練運動健身安全健身動力其他健身相關減重運動親子教育6~12歲兒童期青少年0~1歲嬰兒期1~5歲學齡前兒童健康性愛健康性病避孕HIV/愛滋病人類乳突病毒(HPV)性愛技巧安全性行為心理健康成癮焦慮症情緒障礙自殺防治壓力管理飲食障礙人際關係發展遲緩其他心理健康問題口腔健康口腔及牙齦疾病牙科疾病口腔保養牙齒矯正/美容兒童牙科其他口腔疾病齒顎矯正看所有類別健康小工具健康風險子宮頸癌風險評估乳癌風險評估卵巢癌風險評估更年期自我評估運動健身BMR/TDEE計算機BMI身體質量指數計算機心率計算機:評估靜止心率標準、計算運動目標心率懷孕與親子新生兒疫苗接種小幫手懷孕體重計算機預產期計算機從寶寶的大便看健康看所有健康小工具登入或註冊你在意的部分為?資訊不正確內容難懂其他送出我的意見分享複製連結複製首頁皮膚健康其他皮膚疾病手腳狂冒小水泡!汗皰疹治療預防靠這8招文:周士閔,最後更新於06/05/2021醫學審稿:賴建翰醫師許多病痛、過敏往往在換季時發作,汗皰疹(DyshidroticEczema)便是其中之一。

雖名為汗皰疹,但跟汗疹與皰疹無關,也不用擔心會傳染;其實汗皰疹為濕疹的一種,發作時奇癢無比,患處常會長滿小水泡,最討厭的是,汗皰疹難以根治又容易復發;不過,汗皰疹的狀況是可以控制並加以預防的,以下將介紹汗皰疹的症狀、原因與治療,並提供預防和改善汗皰疹的實用方法。

汗皰疹的高風險群汗皰疹好發於20~40歲的年輕人,女性汗皰疹發作機率又比男性高兩倍,曾患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Dermatitis)、異位性皮膚炎(AtopicDermatitis)、鼻過敏或有家族有汗皰疹病史的人,更是高危險族群,其他的容易發作的族群有以下特徵:HIV感染者多汗症、易流手和腳汗抵抗力較差,曾接受免疫蛋白注射工作需要接觸水泥、鎳(Nickel)、鈷(Cobalt)或鉻鹽(ChromiumSalt)等金屬(同場加映:認識過敏)汗皰疹發作的原因造成汗皰疹的確切成因不明,但以下為常見引發汗皰疹的因素:季節變換:汗皰疹對濕度變化特別敏感,因此台灣春夏交替之際、梅雨季、濕熱的夏天,都是汗皰疹容易發作的時間。

壓力:情緒及壓力是一大原因,保持心情愉快、適當調適壓力,能改善汗皰疹狀況。

潮濕:雖然汗皰疹患者皮膚應該多保濕,但是過度潮濕也不好,例如:過多的手汗及腳汗。

也應避免皮膚長時間接觸水。

鎳:鑰匙、手機、不鏽鋼、鏡框、金屬鈕扣或拉鍊等金屬物都含鎳。

另外,許多食物也含鎳,例如可可、巧克力、黃豆、燕麥、堅果、杏仁、罐頭食物、豆莢類。

鈷:含有鈷的日常用品包括:鈷藍色碗盤、顏料或亮光漆;食物像是蛤蜊、魚、深綠葉菜類、牛奶、堅果、牡蠣和紅肉。

鉻鹽:常見於水泥、皮革、顏料、防鏽塗料的製造過程。

觀察這些可能的因素,注意自己是否在吃完特定食物、接觸某些金屬或環境之後,特別容易出現症狀,找到之後,盡量減少接觸或攝取它。

(同場加映:什麼是蕁麻疹?蕁麻疹的原因、症狀和治療)汗皰疹的症狀汗皰疹最明顯的症狀是成群出現的小水泡,好發於手掌、腳掌、手指或腳趾邊緣,發作期間可能會維持數禮拜,但汗皰疹容易再復發,除了小水泡外,汗皰疹常見的症狀包括:指甲變厚且出現顏色變化起水泡前皮膚感覺發癢、灼痛感皮膚紅腫、龜裂,水泡消退後皮膚持續乾燥龜裂水泡本身和水泡周圍皮膚發癢、乾燥脫屑且大量出汗小水泡大約會在兩到三週內漸漸消退,但一段時間內,水泡下的皮膚仍會較脆弱且呈偏紅顏色;另外,腳底長汗皰疹的情況也很常見,腳底的水泡可能會導致難以行走,若是長在手上也會導致生活的障礙,這種長在手腳上的汗皰疹特別容易弄破水泡,要小心注意感染。

汗皰疹可以去抓或刺破水泡嗎?雖然起汗皰疹皮膚會非常癢,但應避免經常搔抓,否則皮膚可能會因此不斷增厚,較大的水泡和區域也可能因為被抓破而感染;一般狀況下,任何的水泡都不建議去戳破,因為很可能會導致感染,受感染的汗皰疹有以下徵兆:紅腫結痂劇烈疼痛水泡有膿液(推薦閱讀: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汗皰疹的治療針對難搞的汗皰疹,最有效的治療是靠生活調整,以下提供八種實用的居家保健撇步,能夠改善並預防汗皰疹的症狀:冷敷止癢:對汗皰疹患處進行冷敷15分鐘,一天2~4次能有止癢、舒緩效果。

定期保濕:特別在洗手或洗完澡後,擦保濕產品或乳液。

遠離過敏原:除了上述鎳和鉻等過敏原,寵物皮屑的接觸也可能引發汗皰疹。

皮膚清潔:注意清潔以降低皮膚感染的機率,避免洗澡水過熱,擦乾身體後記得保濕,避免皮膚乾燥。

控制濕度:空氣太乾冷時,可考慮使用加濕器,防止皮膚水分流失,太潮濕則可斟酌使用除濕機,濕度過與不及對皮膚都不好。

避免過度抓癢:汗皰疹有時奇癢難耐,如過度搔癢或抓患處,很容易破皮,導致感染及惡化。

衣物選擇:穿著天然纖維衣物(例如:棉),較寬鬆、柔軟的衣服也可以避免刺激皮膚,應避免羊毛等不透氣且會造成搔癢的材質。

戴手套:如果環境容易碰到水而導致汗皰疹發作,例如工作需要,或在家洗碗洗衣拖地等,可以考慮戴上手套。

什麼時候該看醫生?居家保健很重要雖然汗皰疹的藥物治療主要功能為消炎、止癢,並無法根治汗皰疹,但如果無法忍受疼痛或搔癢難耐,就應前往就醫,可避免過於乾癢導致抓破皮,降低皮膚感染的風險。

應特別注意的是,平時的生活調整仍是主軸,尤其症狀緩解後,更要持續保持上述的生活調整;根據美國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Clinic)的說明,醫師可能會提供以下治療方式。

醫師可能會開立止癢或舒緩疼痛的皮質類固醇藥膏,以及口服抗組織胺,能幫助減輕發炎和搔癢感,如果情況嚴重,單靠平時的維持和抗組織胺可能難以控制症狀,就得採用其他治療方式:1.紫外線光療2.注射皮質類固醇藥物(同場加映:類固醇不可怕!合理使用減少副作用)3.一般不建議長期服用類固醇,若症狀持續,醫師可能考慮使用非類固醇的免疫抑制劑,如:MycophenolateMofetil(推薦閱讀:濕疹和食物過敏有關?測了才知道)老是失眠、身體不舒服?你知道身體正在發神經嗎??【馬上測你的發神經指數】Hello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參考資料Whatisdyshidroticeczemaandhowdoyouknowifyouhaveit?https://nationaleczema.org/eczema/types-of-eczema/dyshidrotic-eczema/.AccessedMarch16,2019 Dyshidroticeczema:Symptoms,causes,andtreatment.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0831.php.AccessedMarch16,2019 Dyshidrosis.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yshidrosis/symptoms-causes/syc-20352342.AccessedMarch16,2019 Dyshidrosis–ClevelandClinc.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17728-dyshidrosis.AccessedAugust18,2020 相關文章皮疹乳痂都治~椰子油對寶寶皮膚好處一直疲倦瘀青又起疹~可能有染HIV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照顧文:周士閔,最後更新於06/05/2021醫學審稿:賴建翰醫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