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島快速升溫中!台灣冬天將「被消失」 | 雜誌| 聯合新聞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世紀末台灣:高溫劇增,冬日將盡? 台版氣候變遷報告更推估,未來台灣各地溫度還將持續上升。

採用全球暖化最劣情境(SSP5~ ... 快訊 兒童新樂園、科教館出現確診足跡北市府證實有新案 22:05 udn 雜誌 新聞時事 聽新聞 test 0:00/ 0:00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HTML5Audio!😢 全島快速升溫中!台灣冬天將「被消失」 2021-12-1508:30 聯合新聞網/ 遠見 圖/百年來台灣平均溫度上升1.6度,超車全球,台灣的冬天恐將「被消失」。

陳之俊攝 【文.林珮萱】 今年立冬,全台各地紛紛飆出高溫。

而這並不是偶發事件,因為統計110年的大數據,台灣平地溫度平均上升1.6度,甚至超越全球平均。

專家警告,未來台灣冬天恐「被消失」! 二十四節氣的立冬,是象徵冬季的開端。

本該是「冬日將近」的時刻,然而,今年的立冬(11月7日),全台各地最高溫飆至攝氏29、甚至33度。

難道,冬天真的將從台灣消失嗎?本世紀末的台灣,將會「冬日將盡」? 就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今年8月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AR6)隔日,結合國內多個單位的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也發布相關研究,可說是指標性的「台版氣候變遷評析報告」。

當中最引人重視的關鍵發現,便是以台灣本地觀測分析指出,從1911~2020年、過去台灣110年的平地年平均氣溫上升約攝氏1.6度,已超越全球平均增溫的1.07度。

對比近50年、近30年台灣的增溫速度,皆有加速趨勢。

不僅如此,過去110年台灣的季節長度變化,也產生明顯改變。

歷史數據顯示,夏季長度已逐漸增加至120~150天,冬季則縮短至約20~40天。

世紀末台灣:高溫劇增,冬日將盡? 台版氣候變遷報告更推估,未來台灣各地溫度還將持續上升。

採用全球暖化最劣情境(SSP5~8.5)分析,至21世紀中,台灣的年平均氣溫可能上升超過攝氏1.8度;至21世紀末,則可能超過攝氏3.4度。

推估未來極端高溫現象,同樣以最劣情境推估,至21世紀末、攝氏36度以上的高溫日將增加48日;未來台灣的夏季長度最多將增長為210天,而冬季長度可能降至0天! 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氣象組織(WMO)也指出,2013~2020年是史上最熱的7年,在全球增溫趨勢下,台灣亦無法倖免。

根據中央氣象局測得的史上最高溫紀錄,百年以來,全台共出現23次超過攝氏39度以上的高溫紀錄,其中有6次都發生在去(2020)年。

升溫「回不去了」,專家直言:令人緊張 過去國內氣象局定義的高溫是攝氏35度,但近年門檻已上調到36度,「全台愈來愈熱,高溫上升趨勢已避免不了,發生頻率也愈來愈多,」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直言。

談升溫,不是只有想著要如何避暑。

他說,一般人想到天氣炎熱,第一反應就是「躲進冷氣房就好」,但龐大的用電量,也會對電力供應帶來不小壓力;靠天吃飯的農作物恐將影響生長,引發的減產或農業災損皆不容小覷,這些連鎖效應,都關乎你我生活。

氣候暖化危機與急迫感,正加速到來。

長年接觸各類氣象資訊、中央氣象局氣象資訊中心副主任沈里音對升溫的變化,比一般人更有感。

「之前推估世紀中或世紀末才會發生的事,現在就發生了,時間點有點太早,的確是讓人有一些緊張,」他說,去(2020)年夏天,台北多次創下破歷史高溫的紀錄,更讓他記憶猶新。

高溫日增多,研究示警:注意「熱傷害」風險 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陳正達提醒,不只是平均溫度上升,高溫日數增多的現象,同樣值得重視。

根據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龍世俊的分析發現,台灣2000至2017年全島平均日最高溫超出攝氏33度的日數,由僅1日增加到超過1個月(37天)。

再者,若進一步改以綜合溫度熱指數(WetBulbGlobeTemperature,WBGT)來觀察,趨勢更為顯著。

WBGT也稱為暑熱壓力指數,是結合溫度、相對溼度、風速、太陽輻射等,多重因子得出的溫度指標。

自2006年起,被日本運用做為判斷熱傷害風險的數值。

依據中央氣象局、國民健康署、中央研究院合作的研究分類,將WBGT閾值分為注意、警戒、危險、高危險共四等級,WBGT小時最高值達32時便屬於「注意」,意即民眾須留意有熱傷害風險。

龍世俊研究發現,台灣2000年還沒有任何一日的全島平均日最高溫WBGT超過32,至2017年已增至79日。

換句話說,如今台灣每年約有2.5個月,必須留意熱傷害風險。

龍世俊針對未來氣候變遷情境分析,不只平均溫度增高,每日最高溫及綜合溫度熱指數的最高值均會隨之增加。

影響所及,中暑等熱相關疾病之急診、就診人次及非意外之死亡人數,在這些熱天也會增加。

根據她的研究分析,當最高溫超過攝氏34度,熱相關「急診」會增加為原先4倍,其中女性患者增加7.5倍,65歲以上患者增加5倍;「就診」人數增加70%,尤其對14歲以下民眾影響最大。

因此,她提醒,應及早針對熱暴險脆弱度高的民眾,如婦幼、長輩、戶外工作者提高其因應能力,加強對大眾熱傷害宣導教育。

氣候調適作為欠積極,不應只有「防災」思惟 長年從事氣候變遷研究的許晃雄主張,國內對氣候變遷各項衝擊仍不夠了解,雖然零星研究很多,但還欠缺通盤整合的國家隊。

他以日本為例,定期推出5年、10年計畫,「曾去參與他們會議都非常羡慕,一個執行氣候變遷衝擊的團隊,大概有300、400研究人員,」許晃雄透露,因應氣候調適的作為,也不能只有強化因應防災措施,「修堤防、抵抗暴潮,這樣思惟就不對了,」他強調。

為了能讓國內擁有更多的科學數據、全面有系統研究成果,作為因應氣候變遷政策擬定與推動的依據,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就希望能發揮關鍵智庫的角色。

結合國內科技部、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中央氣象局、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以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共同參與,TCCIP以產製符合台灣氣候變遷研究所需氣候資料、提供加值與服務為主要任務,從事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發,並將成果與應用服務彙集於整合平台。

沒有人是局外人,各部會該有氣候變遷對策 至於國內因對氣候變遷的調適作為,在立法委員洪申翰眼中,以環保署作為氣候調適的主管機關,顯得能力有限,「環保署能做的事情很少,我更希望中央的主責單位能拉到國發會等級,」他直言。

今年初他提出的溫管法修法版本,便主張要由行政院成立「氣候會報」,不僅將國發會列為要角,更條列13個部會的權責,強調各部會都是「氣候變遷部」。

今年10月,環保署終於公布《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而成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提出2050年溫室氣體排量,減為2005年排放量一半的政策目標,由環保署為中央主管機關,並由行政院永續會負責跨部會協調。

草案亦提及「調適專章」,指出應由科技部與氣象局進行氣候變遷科學及衝擊調適研究發展,綜整易受氣候變遷衝擊領域的風險評估資訊。

而最受外界注目的,還有碳定價機制,宣示未來將針對溫室氣體直接或間接排放源進行碳費徵收。

草案看似跨出一步,但仍受外界抨擊為「三無」,也就是沒有明定權責、沒有規劃路徑、碳定價機制也不明確。

如今,眼看台灣百年來的升溫現象,已經超車全球,數據歷歷在目,不難理解外界為何如此心急如焚。

「人類的紅色警戒」已敲響,對應氣候變遷,不論淨零排放、提高能源使用率,還是國土重新規劃、學習調整生活模式,若再不急起直追,距離台灣成為被烤焦的「紅番薯」,還剩下多少時間?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QE收緊、升息加快台股險中上攻「二萬」 2022《遠見》投資趨勢大調查出爐,獨家掌握48家投資機構的第一手洞見!哪些產業能延續利多,又有哪些黑馬受惠?在通膨、升息循環影響下,2022如何做資產配置?讓投資機構告訴你專業建議。

2022-01-1013:44 「40+」告白:為何要結婚生子人生才算圓滿? 在台灣,許多40世代不僅背負高額房貸,還要苦籌孩子的教育基金,連父母的照護費也要一手包辦,宛如「三明治」的他們,正承受著高壓與痛苦輪迴,苦盼隧道盡頭的那道光! 2022-01-1013:41 台北一間45年老公寓四名遊子訴盡「30+」的悶與苦 30世代,理應是人生正在起飛、充滿希望的一群人,但身處在台灣的他們,卻面臨進退兩難的窘境。

在台北市一層45年的老舊出租公寓裡,四名室友道盡了這個世代的悲歌。

2022-01-1013:20 全島快速升溫中!台灣冬天將「被消失」 今年立冬,全台各地紛紛飆出高溫。

而這並不是偶發事件,因為統計110年的大數據,台灣平地溫度平均上升1.6度,甚至超越全球平均。

專家警告,未來台灣冬天恐「被消失」! 2021-12-1508:30 沈慶京:讓中石化民營是我最後悔的事 11月3日,威京集團大動作舉辦CIS發表會,現場賓客雲集,揭示「威京小沈」江湖再起的企圖心。

2021-12-1508:21 為何事隔86年諾貝爾和平獎重新頒給記者? 「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凝霜被野草,歲暮亦云已」是魏末晉初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在詠懷詩中的經典名句,主要慨嘆,再怎麼繁盛的光景亦會衰敗,即便權傾一時的顯達人家,亦有殿堂落魄的時刻,因此在新舊遞嬗的歲晚時分,更要好好擘劃來年,否則等一年又過去,又會像凝霜被覆的野草,難以重生。

2022-01-1013:49 共0則留言 規範 發布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More 《遠見》雜誌藉由觀察、採訪、民意調查,深入分析報導台灣社會的大脈動,提供與世界趨勢互相映照、反思的平台,希望能夠用財經知識拓展前瞻視野,以人文養分積累素質品味,成為台灣以及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