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为行宪交接程序,在民选政府成立前,依照《训政结束程序法》由国民政府组织第一届国会选举。
民国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颁布《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选举总事务所 ...
194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1947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
← 1934
1948年1月21日-1948年1月23日
1969 →
共選出759席獲得絕對多數需379个席位
第一大黨
第二大黨
第三大黨
领袖
蔣中正
張君勱
曾琦
政党
中國國民黨
中國民主社會黨
中國青年黨
赢得议席
716
17
6
选前立法院院長
孫科
中國國民黨
當選立法院院長
孫科
中國國民黨
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
投票日
1948年1月21日-23日
當時在任總統
(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
任期屆滿日
1991年12月31日
改選數
759席
選舉制度
全國性公民投票
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
單議席單票制(甘肅省第二選區)
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1934
1969>
第一屆立法院委員席次分布圖:* 中國國民黨 (716)* 中國民主社會黨 (17)* 中國青年黨 (6)*無黨籍 (20)
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和稍前举行的1947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為中華民國建國以來首次舉行的實質性國會議員直接選舉。
當時政權仍及於全中國絕大部分領土的中華民國政府,以直接選舉方式選出759名立法委員。
以當時中華民國全國的4.61億人口[1]來計算,平均60萬人選出一名實為國會議員的立法委員。
因為此次直接選舉,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
目录
1背景
2選務
3选举过程
4當選名單
5後續
61947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和1948年立法委員選舉图片
7參考文獻
7.1引用
7.2来源
8外部連結
9参见
背景[编辑]
194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改组之日,上海大公报公布国民政府消息,为行宪之目的,自即日起不再于公开场合悬挂中國国民党党旗。
仅悬挂中華民國国旗与国父孫中山画像。
民國元年舉行1912年中華民國眾議院大選,後續有1918年中華民國國會大選等。
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達成全中國名義上的統一後,即公佈施行《訓政綱領》,並成立立法院。
但其時的立法委員並未直接選舉,而是由國民政府指派,任期兩年。
名額則由初期的49名增加到抗日戰爭前的194名。
而1934年遴選出來的194名立法委員任期則因二戰原因,延至二戰後的1947年。
1947年1月1日,《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同年12月25日開始施行。
1947年4月,依据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国民政府改组容纳少数政党(如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参加。
1948年初,依據憲法第64條,舉辦行憲後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
因為幅員廣闊,各省選舉日期並不完全相同,其起訖日期為1月21日至1月23日。
因1947年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发生的纷扰(即党内人员不经政党推荐,自行征集选民联署推荐参选),国民党中央加强了对党内代表提名的审查,国民政府规定:
国民政府就立法委员候选人提名办法之规定[2]
各级选举所委员,各政党均有人员参加,关于签署提名立委候选人有无党籍,应由各级选所抄录名单,先送各党各省级党务机关审查,取具正式公文附卷。
如确系政党党员,未经政党提名而自由参选时,应受政党提名补充规定之限制,不予公告。
如受政党提名补充规定限制之立委签署候选人,虽经公告,亦应予以撤销。
经此规定,仅无党派人士才可以三千选民联署提名的方式推荐候选人,政党代表必须遵守各个政党之纪律,由该政党提名候选人。
選務[编辑]
民国政府中民选产生之公职人员
名称
机构性质
宪法规定
增修条文规定
总统
国家元首
由国民大会间接选举
自由地区人民直接选举
国大代表
政权机关
全体国民直接选举
冻结国民大会,改由自由地区人民通過公民投票直接行使政权
立法委员
立法机关
全体国民直接选举
自由地区人民直接选举
监察委员
监察机关
省议会间接选举
总统任命,經立法院同意
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第六十四條,立法委員依下述規定選出:
各省、各直轄市選出者,其人口在三百萬以下者五人,其人口超過三百萬者,每滿一百萬人增選一人
蒙古各盟旗選出者
西藏選出者
各民族在邊疆地區選出者
僑居國外之國民選出者
職業團體選出者
其中婦女在各省、各直轄市選區,有保障名額之設計。
經核算後,當時公民數為4.61億人口[1]的中國,在此選舉中應選出773名立法委員。
其名額分配如下:
各省、各直轄市選出者:622名
蒙古各盟旗選出者:22名
西藏選出者:15名
各民族在邊疆地區選出者:6名
僑居國外之國民選出者:19名
職業團體選出者:89名[3]
候选人之产生:立法委员选举罢免法第十二条规定,有被选举权而欲为候选人时,经三千名以上选举人之签署,或由政党提名,得登记为候选人,公开竞选。
非登记者,不得当选。
侨民及职业团体由规定数目之若干选民签署提名方可参选。
由于当时宪政伊始,反对党势力过小,绝大部分候选人实际由国民党提名产生。
选举过程[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蒋中正就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直选讲话
作为行宪交接程序,在民选政府成立前,依照《训政结束程序法》由国民政府组织第一届国会选举。
民国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颁布《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选举总事务所条例》,由國民大會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員選舉總事務所负责该次的选务工作。
根据《条例》,6月13日,国民政府特派张厉生、洪兰友、蒋匀田、刘东岩、金体乾为总事务所委员会委员,并指令张厉生为主席。
6月25日,选举总事务所正式於首都南京成立。
同时,各地亦设立省市县选举事务所负责本地区的选举工作。
1948年1月21日至1月23日,全国47省、市及蒙古18盟旗、西藏区和国内各职业、妇女团体各地,以及海外侨胞聚居区,约有近2亿选民,投票选举了立法委员。
由于国共内战,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内无法进行民选,国民政府通过了补充条例,规定由临近地区人民选举绥靖区内代表。
此次選舉因為中國共產黨拒绝参与,而僅有中國國民黨、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國青年黨及無所屬特定黨籍或小黨參與。
在選舉方式方面,經過公民登記的年滿廿歲的中國公民均可以「單選、無記名、秘密」的方式參與投票。
其中除了少數的職業團體人士與自治民族之外,全國皆於設籍住所附近的選務所參加,以各省平均三成的公民登錄率來換算,該選舉據估計至少有1億5000萬人參與。
[來源請求]尽管参选率较低,此届国大代表和立法委员选举仍是迄今为止大陸地区唯一的一次直接民选。
另外,新疆省名額6名,保留伊塔阿三区应选一名,僅選出5名;西藏地方原定名額5名,由於噶廈遲遲不上報名單,最後依條例由駐京國大代表3人兼任,故西藏地方缺2人;另外僑居國外國民應選名額19人,第六至第十三區均未統計出,故僅選出8人,缺額11人。
合計總額共缺14人。
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目睹国大代表选举和立法委员选举,说:“以美国人眼光看中国大选,难免有不能尽如人意之处。
但此事之教育价值,实无法估计。
中国经此一开端,即正式步入民主大道,对于国家之民主建设,必当发生至佳之影响。
”[4]
當選名單[编辑]
主条目: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後續[编辑]
1948年1月選出的立法委員,5月8日自行集會於南京國民大會堂,並選出孫科與陳立夫為正、副院長,至5月18日立法院第1屆第1會期第1次會議正式開議。
其時,並分設21個常設委員會開始運作。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徙台灣,759名立法委員當中,共有380餘名隨之前往台灣。
該380餘名立法委員的任期,原應於1951年5月屆滿,但國民黨政府為了「法統」之象征,這批於大陸地區選出的中央民意代表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1號解釋》[5],讓其380餘名立委繼續行使職權。
1969年起,政府進行了中央民代的增額補選,立委部分稱為「增額立委」,此舉讓更多台灣基層的代表進入國會,並補充日漸凋零的老立委。
由於老立委過世就不再進行補選,增額立委席次則不斷增加,比例上日漸平衡。
增額補選之後每三年進行一次選舉,最後一屆增額選舉是1989年。
1948年選出的立法委員,未過世者任期一直到1991年才結束。
期間長達43年。
被反對派人士譏評為「萬年國會」、「老賊」。
1948年5月於南京初次完成報到的第一屆立法委員,共有643名,第一會期閉會時立法委員報到人數684人。
第二會期於1948年9月7日至12月31日,立法委員報到達754人,與選出總額僅差5人。
未報到者包含部分轉任官職,僑選與職業團體。
其中有許多當選人得票相當高,比方河北省選出的吳延環就曾於1980年代的立法院議會上,公開展現他得百萬票以上的得票證明。
[來源請求]
1947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和1948年立法委員選舉图片[编辑]
因两次选举几乎同时举行,照片难以分辨出两次选举之归属,故统一放置于此
上海某投票站大门处的童子军
政府官员正向民众解释投票规则
一名工人正在进行投票
一群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正在进行投票
南京市中華民國国军战士投票
市民踊跃投票时的情景,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国会议员直选
普通市民投票
蒋中正以普通国民身份投票,票选陈裕光
投票时国父像左侧的国民党旗已被撤下,换上了国旗,标志着训政结束
农村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选民登记
時任中華民國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投票
時任中國国民党秘书长吴铁城与南京市民一起排队投票
參考文獻[编辑]
引用[编辑]
^1.01.1China'sPopulationReaches461,000,000TheWashingtonPost(1877-1954).Washington,D.C.:Nov22,1947.p.2(1page)
^大公报上海,1948年1月12日,第二版
^《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中央選舉委員會,1984年6月,第562頁
^《中央日报》,南京,1947年11月24日第2版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1號解釋.[2018-03-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8).
来源[编辑]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中華民國國史館編:《中華民國褒揚令全集》,14冊,NO.2313-NO.2708,台北市:國史館,1985年.
李憲榮:《從選舉制度論立法院效能之改善》,2001年.
《中華民國憲法》,立法篇.
許主峰:《公民組織與政府組織的改造》.
外部連結[编辑]
中華民國立法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南方周末:国民政府行宪之初的选举纠纷
参见[编辑]
中华民国主题
1947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
中华民国宪法
制宪国民大会
国民大会
立法院
萬年國會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第二次国共内战
国共谈判
查论编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民國三十七年選出)院長:孫科→童冠賢→劉健群→黃國書→張道藩→黃國書→倪文亞→劉闊才→梁肅戎()/副院長:陳立夫→劉健群→黃國書→倪文亞→劉闊才→梁肅戎→劉松藩()江蘇省(38)第一區(5)林 棟 ·周厚鈞 ·陳光甫 ·周紹成 ·于錫來第二區(5)許聞天 ·張道行 ·薛明劍 ·宗伯宣 ·張九如 ·陳桂清(補) ·陳 洪(補) ·李煥之(補)第三區(5)王艮仲 ·吳紹澍 ·嚴欣淇 ·仲肇湘 ·狄 膺 ·徐漢豪(補) ·彭利人(補)第四區(5)李雲良 ·葛克信 ·儲家昌 ·封中平 ·謝承炳第五區(6)韓 同 ·周傑人 ·朱 華 ·陳康和 ·陳海澄 ·相菊潭 ·喬一凡(補)第六區(4)汪寶瑄 ·牛踐初 ·徐 銓 ·龐壽峯第七區(5)曹寅甫 ·劉雲昭 ·王子蘭 ·苗啟平 ·邵鏡人 ·朱延豐(補)婦女(3)王德箴 ·張維楨 ·莊 靜 ·趙淑嘉(補)浙江省(23)第一區(5)陳立夫 ·羅霞天 ·葛敬恩 ·楊 雲 ·劉湘女 ·吳祥麟(補)第二區(6)金鳴盛 ·陳 成 ·周兆棠 ·毛翼虎 ·岳樹猷 ·周大烈 ·李祖謙(補) ·沈友梅(補)第三區(5)蕭 錚 ·許紹棣 ·陳蒼正 ·倪文亞 ·洪瑞釗 ·林樹藝(補)第四區(5)鄭文禮 ·樓桐蓀 ·姜卿雲 ·陳正修 ·胡維藩 ·姜紹謨(補) ·劉子鵬(補)婦女(2)劉譜人 ·錢 英安徽省(25)第一區(6)劉 真 ·陳紫楓 ·張慶楨 ·陸福廷 ·李應生 ·程元斟 ·魏壽永(補)第二區(6)黃夢飛 ·劉啟瑞 ·端木傑 ·范苑聲 ·汪新民 ·佘凌雲 ·夏濤聲(補)第三區(5)朱子帆 ·徐君佩 ·汪少倫 ·王培仁 ·范春陽 ·朱世龍(補) ·陳 鐵(補)第四區(6)邵 華 ·李蔭五 ·王丹岑 ·徐中嶽 ·馬景常 ·夏馥棠婦女(2)丁澄芳 ·仝道雲 ·汪秀瑞(補)江西省(22)第一區(6)詹純鑑 ·胡家鳳 ·程天放 ·梅汝璈 ·王澤民 ·黃 強 ·張一清(補)第二區(6)陳際唐 ·文 羣 ·甘家馨 ·彭醇士 ·劉 實 ·彭鎮寰第三區(4)幸華鐵 ·何人豪 ·黃鎮中 ·王又庸 ·謝建華(補)第四區(4)周雍能 ·塗公遂 ·羅運炎 ·姜伯彰婦女(2)程 琇 ·程孝福 ·曾華英(補)湖北省(28)第一區(4)劉先雲 ·鄧翔宇 ·錢雲階 ·金紹先 ·萬 燦(補) ·艾 時(補)第二區(5)徐源泉 ·夏斗寅 ·劉文島 ·孔 庚 ·胡秋原 ·陶希聖(補)第三區(5)黃建中 ·晏勳甫 ·王孟鄰 ·楊玉清 ·湯汝梅 ·鍾樸生(補) ·胡 淳(補)第四區(4)余 拯 ·陶堯階 ·錢納水 ·秦祖培第五區(4)楊一如 ·王開化 ·習文德 ·崔學禮第六區(4)羅貢華 ·饒鳳璜 ·張文和 ·田 鵬婦女(2)葉叶琹 ·周 敏湖南省(33)第一區(7)宋宜山 ·柳克述 ·朱如松 ·韓中石 ·余文傑 ·魯蕩平 ·湯如炎第二區(5)白 瑜 ·戴修駿 ·賀醒漢 ·楊幼炯 ·毛 飛 ·趙家焯(補)第三區(6)王力航 ·梁 棟 ·李毓堯 ·鄧公玄 ·廖維藩 ·鄧飛黃 ·蕭文鐸(補) ·朱有為(補)第四區(3)周 斕 ·駱啟蓮 ·蔣肇周第五區(3)蕭贊育 ·莫萱元 ·傅澍蒼第六區(3)周天賢 ·蕭逢蔚 ·伍家宥第七區(3)許孝炎 ·邱昌渭 ·諶小岑 ·蔣 固(補)婦女(3)譚惕吾 ·唐國楨 ·黃振華四川省(53)第一區(5)李天民 ·李琢仁 ·黃 鰲 ·趙惠謨 ·梅恕曾第二區(5)尹靜夫 ·魏廷鶴 ·黃應乾 ·唐昭明 ·李公權 ·杜履謙(補)第三區(5)
田頌堯 ·曾擴情 ·林雲根 ·沈重宇 ·但懋辛 ·黃肅方(補)第四區(4)徐中齊 ·余富庠 ·劉航琛 ·解維哲第五區(6)李伯申 ·夏仲實 ·李永懋 ·施槐青 ·顧鶴皋 ·彭勳武 ·楊公達(補)第六區(5)劉明揚 ·高新亞 ·王兆榮 ·謝星曲 ·馮家邦 ·劉文質(補) ·許大川(補)第七區(5)鄧華民 ·馮均璉 ·石體元 ·曾寶森 ·皮德中 ·任和平(補)第八區(5)李亞東 ·李朝信 ·吳 幹 ·費有浚 ·趙巨旭第九區(4)康 澤 ·劉士篤 ·杜均衡 ·朱啟明 ·王子野(補)第十區(4)李顯威 ·謝百城 ·彭善承 ·蹇幼樵婦女(5)黃穉荃 ·趙懋華 ·鄧季惺 ·聶仰華 ·王純碧 ·皮以書(補) ·喻孝權(補)河北省(31)第一區(5)張寶樹 ·吳延環 ·李培基 ·張清源 ·李東園 ·王述先(補)第二區(6)張興周 ·王南復 ·于紀夢 ·崔敬伯 ·張之江 ·王鴻韶第三區(5)李 荷 ·侯紹文 ·盧郁文 ·張翰書 ·秦榮甲第四區(6)王啟江 ·張希之 ·吉佑民 ·張光濤 ·馬煥文 ·陳紀瀅第五區(6)王秉鈞 ·韓振聲 ·王耀漳 ·段永慶 ·崔書琴 ·曲直生婦女(3)馬潤民 ·王冬珍 ·崔璞珍 ·王化民(補)山東省(40)第一區(5)宋憲亭 ·趙公魯 ·孟雲橋 ·盧逮曾 ·史亦江 ·賈和甫(補)第二區(5)劉效義 ·趙華叔 ·李郁廷 ·張匯文 ·閻實甫 ·延國符(補)第三區(5)劉階平 ·范予遂 ·蔡自聲 ·王仲裕 ·畢圃仙第四區(6)劉振東 ·葛 覃 ·初香山 ·林鳴九 ·劉志平 ·牟尚齋 ·崔唯吾(補)第五區(5)韓方正 ·潘維芳 ·杜光塤 ·張靜愚 ·傅斯年 ·熊夢賓(補) ·田誼民(補)第六區(5)陳名豫 ·李漢鳴 ·于心澄 ·孔令燦 ·龔舜衡第七區(5)李文齋 ·臧元駿 ·李漢三 ·張里元 ·宋梅村婦女(4)王雋英 ·楊寶琳 ·呂雲章 ·陳久敬山西省(16)第一區(5)王竹咸 ·楊思誠 ·武和軒 ·孫慧西 ·武誓彭 ·馬木齋(補) ·馬濟霖(補)第二區(5)趙仲容 ·劉 傑 ·張子揚 ·鄧勵豪 ·冀浴泗 ·張志智(補) ·朱 點(補)第三區(5)席尚謙 ·鄧鴻業 ·喬鵬書 ·嚴廷颺 ·解子清婦女(1)
劉慕真 ·傅晉媛(補)河南省(36)第一區(5)胡長怡 ·鄭震宇 ·段劍岷 ·周樹聲 ·史宗周第二區(6)張金鑑 ·楊一峯 ·杜希夷 ·王三祝 ·趙振洲 ·王升庭 ·李宏基(補)第三區(6)
宋垣忠 ·朱紀章 ·張雨生 ·蕭 洒 ·劉景健 ·田鎮南第四區(5)簡貫三 ·李雅仙 ·鄭若谷 ·劉 暨 ·易伯堅 ·張鴻烈(補) ·張其彭(補)第五區(6)周 南 ·姚廷芳 ·李 定 ·楊保東 ·羅夢冊 ·王汝泮第六區(5)郭安宇 ·馬乘風 ·王廣慶 ·劉錫五 ·張純明婦女(3)張廣仁 ·傅 岩 ·胡曼奇陝西省(13)第一區(6)周伯敏 ·郭景唐 ·潘廉方 ·鄭自毅 ·陳顧遠 ·張廷贊 ·張廷鏞(補) ·魏惜言(補)第二區(4)劉楚材 ·于振瀛 ·劉次楓 ·黃 統 ·楊迺儒(補) ·楊覺天(補)第三區(2)冉寅谷 ·營爾斌婦女(1)吳雲芳甘肅省(8)第一區(2)王董正 ·蘇振甲第二區(1)段 焯第三區(2)朱貫三 ·李世軍第四區(2)楊集瀛 ·劉友琛婦女(1)魏佩蘭福建省(14)第一區(4)劉 通 ·林炳康 ·郭公木 ·何 遂 ·林可璣(補)第二區(2)謝澄宇 ·李 鈺第三區(4)黃哲真 ·連 謀 ·吳春晴 ·葉道淵第四區(3)賴 璉 ·張 貞 ·丘漢平婦女(1)劉我英廣東省(33)第一區(6)吳鐵城 ·鄭彥棻 ·黃元彬 ·高廷梓 ·謝保樵 ·王光海 ·張超良(補) ·李雨田(補) ·伍藻池(補) ·劉崇齡(補)第二區(4)黃麟書 ·任國榮 ·陳茹玄 ·潘衍興 ·陳祖貽(補)第三區(6)陳紹賢 ·方少雲 ·林作民 ·楊德昭 ·馬耐園 ·鄭漢川 ·陳 素(補) ·沈之敬(補)第四區(3)劉 平 ·何春帆 ·鄧青陽 ·盧崇善(補)第五區(4)陳 衡 ·司徒德 ·梁寒操 ·鄧澂濤 ·梁朝威(補) ·張希哲(補) ·何 適(補)第六區(5)鄧世增 ·陸宗騏 ·譚惠泉 ·黃玉明 ·鄭 豐 ·陳翰華(補)第七區(2)韓漢藩 ·王 俊婦女(3)陳逸雲 ·李曼瑰 ·黃佩蘭廣西省(16)第一區(5)張岳靈 ·韋永成 ·張任民 ·李任仁 ·翟念劬 ·廖競存(補)第二區(5)黃紹竑 ·陳錫珖 ·林 虎 ·陳克文 ·蘇汝洤 ·滿擊雲(補) ·馬曉軍(補)第三區(5)程思遠 ·蘇希洵 ·雷 殷 ·黃啟漢 ·曾 彥 ·陳壽民(補)婦女(1)樓亦文雲南省(14)第一區(5)安恩溥 ·裴存藩 ·楊天理 ·段克武 ·孫東明 ·竇子進(補) ·廖行超(補)第二區(4)楊適生 ·萬保邦 ·楊家麟 ·陶 鎔 ·孫秉權(補)第三區(4)李培天 ·李希泌 ·馬崇六 ·李元凱 ·蔣公亮(補) ·趙 澍(補) ·沈 沅(補)婦女(1)羅 衡貴州省(12)第一區(5)谷正鼎 ·宋述樵 ·吳道安 ·商文立 ·李仲公第二區(6)劉健群 ·張道藩 ·吳劍平 ·黃宇人 ·尹述賢 ·李居平婦女(1)陳明仙西康省(5)劉潤之 ·胡恭先 ·楊仲華 ·譚其蓁 ·伍 璘 ·陳光普(補)青海省(5)趙 珮 ·高文遠 ·冶存禮 ·馬世俊 ·丑輝瑛 ·韓樹淼(補) ·謝剛傑(補)臺灣省(8)劉明朝 ·羅萬俥 ·黃國書 ·蔡培火 ·郭天乙 ·謝 娥 ·林 慎 ·鄭品聰 ·何景寮(補)遼寧省(13)劉聖斌 ·羅大愚 ·石九齡 ·王化一 ·孟廣厚 ·齊世英 ·王德溥 ·莫寒竹 ·費希平 ·董正之 ·李繼武 ·劉郁中 ·周慕文安東省(5)劉不同 ·關大成 ·劉博崑 ·包一民 ·董 微遼北省(5)劉贊周 ·洪 聲 ·梁肅戎 ·高語和 ·富靜岩吉林省(9)李錫恩 ·張潛華 ·閻孟華 ·霍戰一 ·韓玉符 ·程 烈 ·藍文徵 ·田雨時 ·李薌蘅松江省(6)劉兆勳 ·齊 廉 ·李 峯 ·董其政 ·王寒生 ·倪玉潔 ·趙祖貽(補)合江省(5)師連舫 ·李田林 ·劉明侯 ·郎冰俠 ·解文超黑龍江省(5)樊德潤 ·杜荀若 ·王漢倬 ·郭德權 ·紀清漪嫩江省(5)吳越潮 ·楊致煥 ·劉全忠 ·王兆民 ·黃節文興安省(5)趙憲文 ·盧宗濂 ·房殿華 ·王孝華 ·李毓華熱河省(8)王維新 ·趙自齊 ·成蓬一 ·張大田 ·趙炳琪 ·李郁才 ·何梅志 ·李慧民 ·王者賓(補) ·劉仲平(補)察哈爾省(5)童冠賢 ·張季春 ·賈維榘 ·呂 復 ·李秀芬綏遠省(5)趙允義 ·祁志厚 ·辛崇業 ·劉 漢 ·莫淡雲寧夏省(5)馬書城 ·白建民 ·程福剛 ·張明經 ·強 斌新疆省(6選出5)廣 祿 ·華聲慕 ·阿合買提孜牙依 ·倪華德 ·愛美娜南京市(5)胡鈍俞 ·黃 通 ·劉百閔 ·秦 傑 ·劉蘅靜上海市(7)王新衡 ·鄭毓秀 ·朱文德 ·顏惠慶 ·方志超 ·馬樹禮 ·王劍鍔 ·曹 俊(補) ·謝仁釗(補) ·錢劍秋(補)北平市(5)吳鑄人 ·李 蒸 ·成舍我 ·唐嗣堯 ·王靄芬 ·劉秋芳(補)青島市(5)姜黎川 ·李宗理 ·胡道遠 ·崔紉秋 ·戰慶輝 ·張曉古(補) ·吳竹銘(補)天津市(5)王任遠 ·郭紫峻 ·溫士源 ·李曜林 ·夏景如重慶市(5)陳介生 ·龍文治 ·胡子昂 ·王履冰 ·包華國 ·高允斌(補)大連市(5)穆 超 ·王洽民 ·汪漁洋 ·侯庭督 ·邢淑孍哈爾濱市(5)孫桂籍 ·何正卓 ·譚學融 ·徐百川 ·于汝洲漢口市(5)郎維漢 ·熊東皋 ·李薦廷 ·費 俠 ·蕭覺天 ·黃煥如(補)廣州市(5)孫 科 ·鍾天心 ·伍智梅 ·許崇清 ·吳尚鷹 ·黃仲榆(補) ·鄒志奮(補) ·袁良驊(補) ·伍根華(補)西安市(5)趙和亭 ·楊大乾 ·王普涵 ·李芝亭 ·陳建晨 ·馮大轟(補) ·趙文藝(補)瀋陽市(5)劉廣瑛 ·王常裕 ·胡賡年 ·金紹賢 ·項潤崑蒙古地方(22)呼倫貝爾部(2)德古來 ·白蓮貞 ·李 清(補)依克明安特別旗(1)許占魁哲里木盟(2)金養浩 ·白大誠卓索圖盟(2)李永新 ·薛興儒昭烏達盟(2)吳雲鵬 ·楊俊生錫林郭勒盟(1)吉利占泰察哈爾部(1)席振鐸烏蘭察布盟(1)巴圖畢力格伊克昭盟(1)汪鵬程土默特旗(1)榮照綏東四旗(1)杭嘉驤阿拉善特別旗(1)達穆林旺楚克額濟納旗(1)嘎瓦 ·達瓦(補)青海左翼盟(1)齊木公旺札勒拉卜坦青海右翼盟(1)阿福壽巴圖塞特奇勒圖中路盟(1)胡海濱烏拉恩素珠克圖四路盟(1)喬嘉甫青塞特奇勒圖盟(1)烏靜彬西藏地方(15選出12)西藏地方(5選出3)土丹桑布 ·絳巴阿汪 ·丹增當卻暫時旅居內地西藏人員(由班禪堪布會議廳選出)(5)計晉美 ·蔡仁團柱 ·圖丹尼麻 ·洛桑堅贊 ·納旺金巴省區藏民(5)青海省(2)華寶藏 ·土觀呼圖克圖西康省(2)劉家駒 ·麻傾翁甘肅省(1)楊生華各民族於邊疆地區選出者(6)雲南省(1)安則法貴州省(1)羅英西康省(1)嶺光電四川省(1)索趙士雅廣西省(1)黃雲煥湖南省(1)石宏規僑居國外國民(19選出8)第一區(2)潘朝英 ·陳汝舟 ·劉伯驥(補)第二區(1)李炳瑞第三區(1)李繼淵第四區(1)劉誌軒第五區(1)王健海第六區(1)未開票第七區(1)未開票第八區(1)未開票第九區(1)未開票第十區(1)未開票第十一區(2)未開票第十二區(2)未開票第十三區(2)未開票第十四區(1)劉如心 ·周庭和(補)第十五區(1)馮正忠職業團體(89)農業團體(18)農會東區(3)邱有珍 ·李慶麐 ·吳望伋農會北區(2)喬啟明 ·牛進祿 ·冷彭(補)農會中區(3)白如初 ·趙連芳 ·楊不平 ·楊粹(補)農會南區(2)林競忠 ·馬潤庠農會西區(2)漆中權 ·胡德淵農會西北區(2)張守約 ·凌子惟農會東北區(2)張鴻學 ·賈成章 ·李樹滋(補)農會婦女(2)史敏濟 ·孫繼緒漁業團體(3)漁會一區(1)許蟠雲漁會二區(1)姜佐周漁會三區(1)謝哲聲工人團體(18)工會東區(3)王宜聲 ·陸京士 ·孫翔風 ·孫金柱(補)工會北區(2)安輔廷 ·雷鳴龍工會中區(1)張劍白 ·田亞丹(補)工會南區(2)沈家杰 ·黃 俊工會西區(1)陳鐵夫工會西北區(1)阿不都拉工會東北區(1)王大任鐵路工會(1)郭中興海員工會(1)孫履平 ·何蓋民(補)公路工會及電信工會(1)袁其烱礦業工會及鹽業工會(1)彭爾康工會婦女(3)王長慧 ·凌英貞 ·張平江商業團體(10)商會東區(2)朱惠清 ·駱清華 ·潘士浩(補)商會北區(2)徐宏玉 ·姬奠川商會中區(1)陳芸田商會南區(2)許紹勤 ·何佐治商會西區(1)潘昌猷商會西北區(1)王漢生商會東北區(1)傅汝霖 ·馬俊德(補)工礦團體(10)工礦東區(2)楊管北 ·劉丕基工礦北區(1)李燭塵工礦中區(1)滕昆田工礦南區(2)鄭家俊 ·王世憲工礦西區(1)繆嘉銘工礦西北區(1)柴春霖工礦東北區(2)束雲章 ·石堅教育團體(15)教育會東區(2)葉溯中 ·傅統先教育會北區(1)郭登敖教育會中區(1)夏開權 ·劉樹仁(補)教育會南區(1)雷沛鴻教育會西區(1)龔自知教育會西北區(1)郝耀東教育會東北區(1)趙石溪教育會婦女(2)王孝英 ·拉希達 ·王學超(補)大學暨獨立學院教員團體(5)周鴻經 ·歐元懷 ·胡庶華 ·程其保 ·程毅志 ·張雲(補) ·薩孟武(補) ·黃龍先(補) ·任培道(補)自由職業團體(15)新聞記者公會(5)黃少谷 ·程滄波 ·陳訓悆 ·陳博生 ·胡健中 ·宋漱石(補)律師公會(3)端木愷 ·江一平 ·方冀達 ·劉蓬瀛(補) ·王夢雲(補)會計師公會(1)奚玉書技師公會(2)農礦業(1)鄒樹文工業(1)曾養甫醫藥團體(4)中醫師(2)覃勤 ·施今墨其他(2)俞松筠 ·楊崇瑞前一屆:第4屆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立法委員 · 同屆增補:中華民國第一屆增選立法委員、中華民國第一屆第一次增額立法委員、中華民國第一屆第二次增額立法委員、中華民國第一屆第三次增額立法委員、中華民國第一屆第四次增額立法委員、中華民國第一屆第五次增額立法委員、中華民國第一屆第六次增額立法委員 · 下一屆:中華民國第二屆立法委員
查论编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總統、副總統選舉 ·立法委員選舉 ·立委選區(2008年、2020年) ·其他選舉、罷免及公民投票訓政時期
1928年
第1屆
1930年
第2屆
1932年
第3屆
1934年
第4屆
憲政時期第1屆
1948年
第1屆
1969年
增選
1972年
增額1
1975年
增額2
1980年
增額3
1983年
增額4
1986年
增額5
1989年
增額6
第2屆起
1992年
第2屆
1995年
第3屆
1998年
第4屆
2001年
第5屆
2004年
第6屆
2008年
第7屆
2012年
第8屆
2016年
第9屆
2020年
第10屆
2024年
第11屆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列表
查论编第二次国共内战(1945年-1950年)
国共内战
战役列表
戰鬥列表
中國國民黨/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
冷战
主要将领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周恩来
任弼时
彭德怀
林彪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粟裕
贺龙
陈赓
王震
罗荣桓
聂荣臻
叶剑英
徐向前
高岗
陈云
谭震林
李先念
萧劲光
薄一波
习仲勋
中國國民黨
蔣中正
李宗仁
顾祝同
陳誠
白崇禧
熊式辉
薛岳
何應欽
刘峙
阎锡山
湯恩伯
王耀武
胡宗南
杜聿明
马步芳
傅作义
卫立煌
余汉谋
宋希濂
桂永清
孫立人
胡璉
張靈甫
周至柔
孫連仲
陳濟棠
徐永昌
孫元良
盛世才
鄧寶珊
張治中
關麟徵
前奏
延安時期開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國共摩擦
新三民主義
新民主主义
宪政运动
国民参政会
中共抗日根據地
減租減息
三三制
法幣贬值
伊宁事变
中共七大
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
费巩遇害
解散文工会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公告
八月風暴行動
两淮战役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日本投降
外蒙古独立
伯奇事件
朱總司令命令岡村寧次投降
中国战区受降
内蒙古人民共和国
五子登科
剿匪手本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对目前时局宣言
中共臺灣工委
重慶談判
雙十協定
剿匪密令
“一〇·三”事件(十月事件)
1945年国共冲突
上党战役
平綏路戰役
津浦战役
邯郸战役
山海关战斗
高树勋运动
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
吕阿协定
“一二·一”惨案
三人委员会
軍調部
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
热河战役
一月停战令
整军方案
沧白堂事件
政治協商會議
政府組織案
和平建国纲领
政协宪草
國民大會案
軍事問題案
较场口事件
卢冬生遇害
张莘夫事件
反苏运动(二二二运动)
二二二事件
軍調部事件
孟县事件
沙嶺戰役
第一阶段1946年3月↓1947年3月
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
国民参政会四届二次会议
上海黄金风潮案
練兵指示
李兆麟遇刺
南通惨案
四八空難
东北停战协议
音乐堂事件
北平四三事件
五四指示
六月停战令
人团联成立
下关惨案
李闻惨案
舊臺幣
东北行政委员会
第三方面调停
制宪国民大会(中華民國憲法)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臧大咬子事件
上海攤販事件
沈崇案
二九惨案
二二八事件
中原
中原突围
出击陇海路战役
定陶战役
巨野战役
鄄城战役
滑县战役
巨金鱼战役
豫皖边战役
豫北战役
华北
晋北战役
大同集宁战役
同蒲战役
临浮战役
张家口战役
吕梁战役
汾孝战役
保南战役
晋南战役
正太战役
东北
第一次四平战役
第一次長春戰役
本溪战役
第二次四平战役(吉長之役)
临江战役
新开岭战役(安東會戰)
东北剿匪
山东-苏中
胶济路沿线战役
苏中战役
朝阳集战役
泗縣戰役
两淮保卫战
平度安丘战役
漣水戰役
苏北战役
宿北战役
鲁南战役
莱芜战役
淮沭及李堡战役
泰蒙战役
第二阶段1947年3月↓1948年9月
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
重点进攻
杜斌丞遇害
中山陵哭陵事件
枣林沟会议
中共中央城工部成立
杨禄奎事件
五二〇运动
六一惨案
上海警宪冲突
和平攻势
内蒙古自治政府
三查三整
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党团合并
解散民主同盟
于子三惨案
台盟成立
國大代表選舉
十二月会议
新式整军运动
革命军人委员会
民革成立
民盟恢復活動
同济大学血案
上海舞潮案
申九惨案
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
成都四九惨案
北平四九惨案
四一四宣言
和平民主同盟
1948年中国通货膨胀
1948年币制改革
八一九限价
金圓券
打虎运动
第一届国民大会
孔宪荣尸谏
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城南庄会议
五一口号
反对美帝扶日运动
北平七五事件
景明大楼事件
延安時期結束
华北人民政府
全總恢復
中原
鲁西南战役
挺進大別山
豫西战役
豫皖苏战役
丁里長戰役
高山铺战役
伏牛山东麓战役
平汉-陇海铁路战役
洛阳战役
宛西战役
宛东战役
襄樊战役
郑州战役
华北
青沧战役
第一次保北战役
清风店战役
石家庄战役
运城战役
临汾战役
察南绥东战役
冀热察战役
晋中战役
第二次保北战役
冀中穿心戰
东北
东北1947年夏季战役
第三次四平街會戰
东北1947年秋季战役
东北1947年冬季战役
第四次四平街會戰
长春围困战
山东-苏中
孟良崮戰役
七月分兵
南麻战役
临朐战役
土山集戰役
盐城东台战役
胶东战役
莱阳战役
沙土集战役
李堡拼茶战役
盐南战役
胶济路西段战役
苏北战役
潍县战役
兖州战役
豫东战役
涟水战役
西北
陕北战役
合水戰役
第一次榆林战役
沙家店战役
延清战役
第二次榆林战役
宜瓦战役
西府陇东战役
澄合战役
第三阶段1948年9月↓1950年
江亚轮沉没
内战战争罪犯名单
《观察》事件
黃金運台
搶救學人
将革命进行到底
元旦文告
一月会议
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
和平谈判八项条件
蒋中正下野
太平輪沉沒事件
江湾军火库爆炸案
四六事件
紫石英号事件
米高扬秘密访问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北平和谈
张权遇害
关闭政策
澎湖七一三事件
青年团一大
新政协筹备会
新臺幣
60億圓紙幣
第一次文代会
銀圓券
东北人民政府
馮玉祥之死
楊杰遇害
扎巴依喀勒山空难
新政協召开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國慶文告
兩航事件
重庆一一·二七事件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成都十二桥惨案
东北
辽沈战役
锦州战役
长春围困战
塔山战役
黑山阻击战
华中、华东
济南战役
吴化文起义
淮海战役
徐东阻击战
碾庄战役
雙堆集戰役
陳官莊戰役
荆门战役
渡江战役
江陰要塞投共
上海戰役
月浦之戰
上海空战
青即战役
長江突圍
宜沙战役
湘赣战役
青树坪战役
衡宝战役
赣西南战役
福州战役
漳州战役
厦门战役
古寧頭戰役
舟山战役
登步島戰役
舟山撤退
华北、西北
荔北战役
西北1948年冬季战役
太原戰役
察绥战役
平津战役
新保安战役
天津战役
北平和平解放
安新战役
大同和平解放
陕中战役
扶郿战役
兰州战役
宁夏战役
新疆和平解放
华南
广东战役
鄂西战役
广西战役
富台部队
西南
广西战役
南泉战役
西南战役
成都战役
云南起义
滇南战役
泰缅孤军
西昌战役
昌都战役
后续
全国大剿匪
中南剿匪
湘西剿匪
华东剿匪
大别山剿匪
西北剿匪
西南剿匪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西藏和平解放
十七条协议
登步島戰役
大膽島戰役
南日島戰役
湄州岛战斗
東山島戰役
海南島戰役
万山群岛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
九三砲戰
金剛計劃
大陳島撤退
721馬祖空戰
八二三炮戰
九二海戰
1958年台海空戰
九二四空戰
雙十馬祖空戰
六一九炮戰
湄公河戰役
反攻大陸
國光計劃
东引海战
八六海戰
烏坵海戰
关闭政策→打通南北航线→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台湾海峡复航
告台湾同胞书
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解放軍機越過台海中線
解放軍機艦繞臺
解放軍台海演練
參見:解放区/国统区
末任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一級行政區行政首長列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赦
共產黨间谍/國民黨间谍
台灣海峽兩岸主題导航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oldid=67925171”
分类: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立法委員選舉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选举1948年中国政治事件中华民国宪政史1948年選舉隐藏分类:使用过时图像语法的页面使用divbox的条目自2012年1月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已展开
已折叠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English한국어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194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作为行宪交接程序,在民选政府成立前,依照《训政结束程序法》由国民政府组织第一届国会选举。民国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颁布《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选举总事务所 ...
- 2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名單 - owlapps
1950年12月27日,行政院建議蔣中正,咨請立法院同意,由現任立法委員延長任期1年「以繼續行使立法權」。12月29日,立法院第21次會議,就蔣中正咨商立法院「延長立法委員 ...
- 3歷屆立委 - 立法院
- 4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4 相關法條 - 全國法規資料庫
立法院立法委員自第七屆起一百一十三人,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於每屆任滿前三個月內,依左列規定選出之,不受憲法第六十四條及第六十五條之限制:.
- 5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名單 - 维基百科
原定立法委員任期於1951年5月7日屆滿,「惟各省市政府均無法行使職權」,既不能辦理選民調查,「選民亦無法行使其選舉權」,行政院乃建議咨商立法院,使立法委員「任期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