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到貓消失了再來後悔!就從專注、感受當下開始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主要包含兩個腦區,一個是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 後來發生兩個轉折,第一個是我很認真的去修了大學中文系的課,結果發現 ... 121文字分享友善列印121社會群體精神心理不要等到貓消失了再來後悔!就從專注、感受當下開始貓心——龔佑霖・2016/09/29・7326字・閱讀時間約15分鐘・SR值500・六年級+追蹤我每天過著平凡的生活,早上起來刷牙、餵貓、騎腳踏車出門送信。

這樣看似重複的日子,似乎會這樣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被醫生宣告罹患了絕症,將不久於人世……「如果讓摯愛消失,就能多活一天,你願意嗎?」惡魔向我開出了這樣的條件。

「如果讓摯愛消失,就能多活一天,你願意嗎?」惡魔向我開出了這樣的條件。

圖/《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官方網站隨著身邊這些看似平凡而不重要的存在,一件件地消失了之後,我才突然發現,原來這些看似必然的存在,原來是這麼地重要而珍貴。

這是電影《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的劇情,但你的生活,也是如此嗎?你也和我一樣總是忙著計劃未來,匆匆忙忙、忡忡茫茫地朝著心中的目標走著,卻在某個空虛而慌亂的夜裡,突然懷疑起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這樣沒日沒夜的工作下去,真的是我想做的嗎?這個繁重而惱人的科系,真的是我想讀的嗎?這樣的人生,我真的、真的,有好好地品味過嗎?又或者,妳也和我一樣呢?總是悼念著過去,看著那些物是人非的景色,懷念那年寒冬中,他輕輕地在妳的肩上,披上了他那渾厚而帶著一絲香氣的大衣;又或是在那一個回不去的夏夜裡,妳們一起在大稻埕河畔,看著轉瞬即逝的煙花呢?對於我們身旁重要的人們,妳是不是也早已習慣於他們的存在?每天睡前的一句晚安,每天早上的一聲早,好像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例行公事一般;總是要到了那一天,妳突然發現,妳習以為常的他,早已與妳漸行漸遠,留下妳孤獨一人,在原地,望著那飄落的楓,徒然錯愕呢?我到底是誰?我現在所追求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總得錯過了幾場大雨,錯過了幾回青春之後,才會驀然發現,原來那些身旁的人們,是那麼的重要。

圖/《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電影預告截圖「我是誰?」──兩套了解自我的系統事實上,在我們的大腦之中,原本應該有兩套不同的系統(dual-modes),可以讓我們了解自己(self-reference),其中一套系統,連結了我們的過去與未來,心理學家稱之為敘事聚焦系統(narrativefocus),另一套系統,則幫助我們專注於此時此刻的感受,心理學家則稱之為經驗聚焦系統(experientialfocus)[1]。

但是,在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只用到了敘事聚焦系統。

敘事聚焦系統:腦中揮之不去的昨天敘事聚焦系統,主要由一套稱為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modenetwork,DMN)的腦神經系統所構成。

這一套網絡,主要包含兩個腦區,一個是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PrefrontalCortex,mPFC),另一個則是後扣帶回皮質(posteriorcingulatecortex,PCC),這兩個腦區之間有著強烈的連結,並且獨立於大腦當中的其他網絡[2]。

這個系統,讓我們成了白日夢冒險王,不斷在大腦中翻騰著許多的畫面與話語[4][5],讓我們難以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不斷地想著許多關於自己、他人的事情[2][3]。

每當你想要好好地讀書時,大腦卻一直翻騰著昨天在同學面前出醜的畫面,或是和伴侶吵架時的那些對話,就是因為這一套系統的關係。

默認模式網絡:靠近大腦前側的部分為內側前額葉皮質,靠近大腦後側的部分則是後扣帶迴皮質。

圖/維基百科接著,我就來介紹一下默認模式網絡當中的這兩大腦區吧。

內側前額葉皮質:負面思考先來介紹內側前額葉皮質。

這個腦區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便是將不同時間的自我連結在一起[6],其中包含了自我相關的特質及知識[7-12]、對自我的未來期許[13],以及關於他人的相關知識[14]。

除了判斷和自我相關的事物之外[16],這個部位和憂鬱症可能也有關係:當內側前額葉皮質的下半部,也就是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PrefrontalCortex,vmPFC)過度活化時,便可能和重度憂鬱症有關[17]。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個腦區在整合、處理、評價我們的內外在感受時[18-24],多半會傾向去思考負面的可能性。

在一個研究中發現,這塊腦區受損的病患,會無法評估勝率極低的賭局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因而胡亂地下注[25]。

而重度憂鬱症患者的這個腦區過度活化,則可能代表著他們過度反芻負面後果,因而不敢輕易做出嘗試(註1)。

除此之外,腹內側前額葉皮質當中的「眼窩扇面(orbitalsectorsoftheventromedialprefrontalcortex)」這個區域,和我們的右側島腦(rightinsula)之間,也有緊密的連結:右側島腦負責接收所有的軀體內訊號[26-29],並將這些訊號傳遞至腹內側前額葉皮質眼窩扇面。

腹內側前額葉皮質眼窩扇面是一個靠近我們眼球部位的腦區,負責整合、回應、評價右側島腦傳遞來的軀體感受訊息。

當我們覺得肌肉緊繃、心跳加快、頭昏腦脹、惴慄不安之時,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對勁了?是不是發生什麼事情了?於是我們便開始擔憂著,擔心自己等等上台報告時會語無倫次,擔心自己等等和心儀的異性見面時會表現得不自然,擔心明天的比賽會不會失常……這樣的網絡,使得我們太容易自動化(註2)地去評價自身的感受、經驗、自我價值,使得我們很難專注在當下。

構成本圖的腦區,是解剖學上所稱的「皮質中縣結構(corticalmidlinestructures)」,而圖中的VMPFC(腹內側前額葉皮質)、DMPFC(背內側前額葉皮質)合稱MPFC,也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內側前額葉皮質,而PCC則是上文所提到的後扣帶迴皮質,默認模式網絡便是由這三個腦區所構成。

 圖片取自此篇腦科學論文。

後扣帶回皮質:情節記憶提取而這一套系統的另一個主要腦區──後扣帶回皮質,則是提取情節記憶(episodicmemory)的腦區[17]。

所謂的情節記憶,簡而言之,就是關於我們的生命故事相關的記憶,譬如說「上次我和朋友到花蓮玩是在四月的時候,那一次,我們騎機車上了太魯閣」,就是一個情節記憶。

而由內側前額葉皮質與後扣帶迴皮質所構成的默認模式網絡,可想而知地,就是不斷地提取關於過去的記憶,並且不斷地解讀這些記憶,回憶著我們的過去、建構著自身的未來。

自然而然,我們的心思,就很難安靜下來。

然而,讀到了這裡,你或許會覺得這是一個不好的系統。

但是,若少了這個系統,我們便難以從過去的經驗學習,並且建構我們的未來。

只有在這個系統不斷反芻過去、擔憂未來時,才會造成我們的困擾。

圖/Psyphotographer(作者攝影粉專)回到當下──經驗聚焦系統接下來,我要來談談經驗聚焦系統。

第一篇將我們了解自己的方式區分成兩套系統的論文,是由多倫多大學的一批研究團隊發表的,他們透過正念冥想(meditation)訓練的方式,發現我們的大腦中,本來有兩套自我指涉的系統,但是我們大多都只用到了敘事聚焦系統,很少使用經驗聚焦系統[1]。

那麼,經驗聚焦系統在什麼時候會被開啟呢?透過功能性磁振照影(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這一批研究者發現,當受試者專注在當下感官經驗時,和使用敘事聚焦系統時相比,他們腦中的背內側前額葉皮質和後扣帶迴皮質活動量會顯著地減少,而這兩個腦區,都屬於默認模式網絡的一部份;相對的,他們腦中的外側前額葉皮質(lateralprefrontalcortex,lPFC)與後頂葉皮質(posteriorparietalcortex,PP)的活動量則顯著地增加了[1](見下圖)。

DMPFC:背內側前額葉皮質、PCC:後扣帶迴皮質、LPFC:外側前額葉皮質、PP:後頂葉皮質。

這代表什麼呢?這樣的改變之中,最關鍵的部位在於外側前額葉皮質。

這個腦區又可以細分成靠近上半部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dlPFC)與靠近下半部的腹外側前額葉皮質(ventrolateralprefrontalcortex),其中,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監控、覺察當下自我的狀態(self-monitoring、cognitivecontrol)有關[30],可能有助於我們使用非語言(nonlinguistic-based)的方式來覺察當下[31][32],也就是說,這個腦區的活化,和我們可以單純地、不帶描述與批判的去感受當下是有關的。

而腹外側前額葉皮質則可能有助於我們增強抑制性控制的能力( augmentinhibitorycontrol )[33][34],讓我們不再陷入默認模式網絡之中。

正念冥想與經驗聚焦系統這一批研究團隊,更進一步地讓受試者接受正念冥想訓練,藉此觀察他們腦部的變化。

聽到正念冥想,也許你會想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或是「業力引爆」,但是,正念冥想可以是一種完全非宗教性的注意力訓練方式[35],而這樣的注意力訓練,有助於我們專注在當下的自我狀態之上[36][37]。

在這個實驗當中,實驗者採用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stressreduction,MBSR)療法創始人喬.卡巴金(JonKabat-Zinn)所設計的八周課程,訓練受試者專注在當下的自我狀態之上。

這八周的課程包含了「將注意力聚焦於呼吸上」、「將注意力聚焦於身體感官之上」、「專注的身體掃描(attentionalbodyscans)」以及一些基礎的「哈達瑜珈(hathayogapostures)」課程[36]。

本文作者與喬.卡巴金合照。

2014年冬,攝於台大心理系北館。

在經過八周的訓練之後,這些受過正念減壓訓練的人,比起那些未受過訓練的人,他們的內側前額葉皮層活動量大大的減少了;除此之外,他們在右側的外側前額葉皮質、右側島腦、右側次級軀體感覺皮質(secondarysomatosensorycortex,SII)以及右側下頂葉(inferiorparietallobule)的活動量則大大的增加了(見下圖);有另一篇相似的研究也指出了,正念練習和右側島腦、右側體感覺區、右側下頂葉皮質的皮質增厚有關[38]。

而這些區域活動量的增加,可能代表著這些受試者能將意識聚焦在當下(present-focusedawareness)的能力顯著地增加了,因為這些區域和外在感官感受、內在臟器感受,以及全身肢體覺察(overallcorporealawareness)有所關聯。

過去的研究也指出了,右側島腦體積與活動量的增加,和覺察內在臟器感受的能力有關[29];而次級軀體感覺皮質則被認為是表徵身體狀態的皮質區域[26][38],反映了身體的感覺[26][27]。

這樣的結果,可能代表著我們更能夠用不評價的方式,去看待我們的感受[31][32]。

DMPFC:背內側前額葉皮質、VMPFC:腹內側前額葉皮質、LPFC:外側前額葉皮質、Insula:島腦、IPL:下頂葉、SII:次級軀體感覺皮質。

除此之外,這篇研究也發現[1],在經過了八周的正念冥想訓練之後,這些受試者的腹外側前額葉皮質活動量也增加了,這可能代表著這些人更有能力去抑制大腦朝向默認模式網絡漫遊的趨勢[33][34];另一篇更近期的研究,也指出類似的研究結果[39]:在長期進行冥想訓練的人身上,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他們冥想時,他們的後扣帶回皮質、背側前扣帶迴皮質(dorsalanteriorcingulatecortex,DACC),以及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之間,出現了緊密的連結;而過去研究指出,背側前扣帶迴皮質與背外側前額葉皮質,都和自我監控與認知控制有關[30][40],而關於後扣帶回皮質的功能,前面已經提過,它和情節記憶的提取有關[15]。

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這樣的緊密連結,將使他們更能夠駕馭心中不斷湧出的那些回憶,而不被它們帶著走,從而回到當前的工作上。

另外,這篇研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1]:前面提到了,我們的腹內側前額葉皮質,會對右側島腦傳來的軀體感覺訊號,做出快速而自動化地回應;但在經過八周的訓練之後,右側島腦和腹內側前額葉皮質之間的連結被切斷了,取而代之的是右側島腦與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之間的連結。

也就是說,面對身體內的感受,他們不會急著去評價與回應,而是能夠單純地去覺察它、感受它,讓它自然地過去。

情緒就只是情緒,感受就只是感受,就如同暴風雨一般,它們會來,也會去,在離去了之後,又是雨過天晴。

圖/Psyphotographer(作者攝影粉專)專注,帶來心幸福前面曾經提到,內側前額葉皮質過度活化可能和急性重度憂鬱症有關[17],當我們的敘事聚焦系統過於活化時,會增加得到情緒與焦慮障礙相關精神疾病的可能性[41]。

而當我們能夠專注於當下,不再被過去和未來綁架時,我們便能夠不再焦慮未來與反芻過去,能夠看到更多、更廣的可能性,從而做出更多的選擇,而不再照著原有的生命腳本活著(註3)。

而你有多久,不曾活在當下了呢?和朋友出去玩總是滑著手機,或是想著明天要做什麼?還是你總擔憂著還沒有完成的任務,而沒能好好地專注而真誠地和朋友聊天呢?是否得等到有一天,他們從我們的生命裡消失之後,才開始後悔沒有好好珍惜他們呢?你還記得嗎?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也曾經經歷過許多痛苦吧!總有時候想著乾脆放棄算了,總有時候希望今晚闔上眼就不要再醒來了。

但是,我們的身旁,總是會有一些人,在我們痛苦的時候陪伴我們、安慰我們,在我們快樂的時候,與我們真摯地分享喜悅。

你還記得嗎?在那些困境當中,是誰陪伴著你走過來的?你還記得嗎?在上一次你感受到喜悅時,你最想分享給誰聽呢?試著好好感謝所有身旁為我們付出的人們吧。

活在當下,帶給我們幸福、快樂[42-45],而感恩,使我們喜悅、富足[46]。



在你出生的那一天,你父親對著你說「謝謝」,謝謝你來到了這世界上。

圖/《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官方網站人生啊,近看像一場悲劇,遠看到像一場喜劇。

也許,用謝謝開始的人生,也能夠用謝謝結束,那麼,這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吧?如果你的生命將在今天畫下句點,你,最想跟誰道別? 書籍推薦關於正念冥想的書,我推薦《正念:八週靜心計畫,找回心的喜悅》,網路上亦可找到該書籍之錄音檔,幫助妳練習正念冥想。

如果妳想試試看其他專注於當下的方式,我推薦《從聽故事開始療癒》,這本書提到許多回到當下的方式,有助於妳不再被焦慮綁架。

註解在我寫文章的早期,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我們如何評價自己」的文章,而這篇文章當中所談到的自我內言,我想有可能和這個腦區有關,有興趣的可以讀讀那篇文章。

自動化歷程(AutomaticProcesses),指的是我們大腦已經習慣於自動化地執行、回應某一些事情,因而不太需要經過思考,便能夠很快速地執行某一些事情,例如NBA球星在灌籃的時候,他們並不需要特別去思考自己該怎麼起跳、腳步要怎麼踏、要怎麼閃過眼前的防守者,因為這已經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不需要耗費太多的思考與意識即可完成。

然而,當我們太自動化地去做某一些事情時,便有可能忽略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當一個人被某個心儀的異性、老闆、朋友、老師等拒絕時,便覺得是自己很糟糕,而沒能去看見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其實只是我的特質不適合這份工作」、「其實只是對方還沒有準備好要談戀愛」、「其實只是剛好對方最近很忙,沒時間和我約而已」。

相對於自動化歷程的,則是控制化歷程(controlledprocessing):一件事情在形成自動化歷程之前,會先經歷過控制化歷程,在這個時期,我們得耗費較多的意識去思考我們該如何做,例如一個人在學習如何三步上籃時,一開始可能得先練習一些分解動作,慢慢地才能很順暢地做出三步上籃的動作。

關於這兩個歷程的介紹,可以參考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若你喜歡相關的文章,可以看看海苔熊的這篇:《失戀的第五種可能》參考文獻NormanA.S.Farb,ZindelV.Segal,HelenMayberg,JimBean,DeborahMcKeon,ZainabFatima,andAdamK.Anderson(2007)Attendingtothepresent:mindfulnessmeditationrevealsdistinctneuralmodesofself-reference.SCAN(2007)2,313–322.Buckner,R.L.;Andrews-Hanna,J.R.;Schacter,D.L.(2008).“TheBrain’sDefaultNetwork:Anatomy,Function,andRelevancetoDisease”.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1124(1):1–38.Lieberman,Matthew(2September2016).Social.BroadwayBooks.McGuire,P.K.,Paulesu,E.,Frackowiak,R.S.,Frith,C.D.(1996).Brainactivityduringstimulusindependentthought.Neuroreport,7,2095–9.Teasdale,J.D.,Dritschel,B.H.,Taylor,M.J.,Proctor,L.,Lloyd,C.A.,Nimmo-Smith,I.,Baddeley,A.D.(1995).Stimulus-independentthoughtdependsoncentralexecutiveresources.MemoryandCognition,23,551–9.Gallagher,S.(2004).Philosophicalconceptionsoftheself:implicationsforcognitivescience.TrendsinCogntiveScience,4,14–21.Craik,F.I.M.,Moroz,T.M.,Moscovitch,M.,Stuss,D.T.,Winocur,G.,Tulving,E.,etal.(1999).Insearchoftheself:a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study.PsychologicalScience,10,27–35.Kelley,W.M.,Macrae,C.N.,Wyland,C.L.,Caglar,S.,Inati,S.,Heatherton,T.F.(2002).Findingtheself?Anevent-relatedfMRIstudy.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14,785–94.Fossati,P.,Hevenor,S.J.,Graham,S.J.,Grady,C.,Keightley,M.L.,Craik,F.,etal.(2003).Insearchoftheemotionalself:anfMRIstudyusingpositiveandnegativeemotionalwords.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160,1938–45.Macrae,C.N.,Moran,J.M.,Heatherton,T.F.,Banfield,J.F.,Kelley,W.M.(2004).Medialprefrontalactivitypredictsmemoryforself.CerebralCortex,14,647–54.Lieberman,M.D.,Jarcho,J.M.,Satpute,A.B.(2004).Evidence-basedandintuition-basedself-knowledge:anfMRIstud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7,421–35.Ochsner,K.N.,Beer,J.S.,Robertson,E.R.,Cooper,J.C.,Gabrieli,J.D.,Kihlstrom,J.F.,etal.(2005).Theneuralcorrelatesofdirectandreflectedself-knowledge.Neuroimage,28,797–814.Johnson,M.K.,Raye,C.L.,Mitchell,K.J.,Touryan,S.R.,Greene,E.J.,Nolen-Hoeksema,S.(2006).Dissociatingmedialfrontalandposteriorcingulateactivityduringself-reflection.SocialCognitiveandAffectiveNeuroscience,1,56–64.Mitchell,J.P.,Macrae,C.N.,Banaji,M.R.(2006).Dissociablemedialprefrontalcontributionstojudgmentsofsimilaranddissimilarothers.Neuron,50,655–63.NielsenFA1,BalslevD,HansenLK.(2005)Miningtheposteriorcingulate:segregationbetweenmemoryandpaincomponents.Neuroimage.27(3):520-32.Phan,K.L.,Taylor,S.F.,Welsh,R.C.,Ho,S.H.,Britton,J.C.,Liberzon,I.(2004).Neuralcorrelatesofindividualratingsofemotionalsalience:atrial-relatedfMRIstudy.Neuroimage,21,768–80.AynaBaladiNejad1,2*,PhilippeFossati2,3andCédricLemogne(2013)Self-referentialprocessing,rumination,andcorticalmidlinestructuresinmajordepression.Front.Hum.Neurosci.,10O’Doherty,J.,Kringelbach,M.L.,Rolls,E.T.,Hornak,J.,Andrews,C.(2001).Abstractrewardandpunishmentrepresentationsinthehumanorbitofrontalcortex.NatureNeuroscience,4,95–102.Anderson,A.K.,Christoff,K.,Stappen,I.,Panitz,D.,Ghahremani,D.G.,Glover,G.,Gabrieli,J.D.,Sobel,N.(2003).Dissociatedneuralrepresentationsofintensityandvalenceinhumanolfaction.NatureNeuroscience,6,196–202.Cunningham,W.A.,Raye,C.L.,Johnson,M.K.(2004).Implicitandexplicitevaluation:fMRIcorrelatesofvalence,emotionalintensity,andcontrolintheprocessingofattitudes.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16,1717–29.Rolls,E.T.(2000).Onthebrainandemotion.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23,219-28.Barbas,H.(2000).Connectionsunderlyingthesynthesisofcognition,memory,andemotioninprimateprefrontalcortices.BrainResearchBulletin,52,319–30.Carmichael,S.T.,Price,J.L.(1996).Connectionalnetworkswithintheorbitalandmedialprefrontalcortexofmacaquemonkeys.JournalofComparativeNeurology,371,179–207.Ochsner,K.N.,Gross,J.J.(2005).Thecognitivecontrolofemotion.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9,242–50.NSLawrence,FJollant,OO’Daly,FZelaya,MLPhillips(2009)DistinctrolesofprefrontalcorticalsubregionsintheIowaGamblingTask.CerebralCortex19(5),1134-1143.Damasio,A.R.(1999).TheFeelingofWhatHappens:BodyandEmotionintheMakingofConsciousness.USA:HarcourtTradePublishers.Adolphs,R.(2002).Neuralsystemsforrecognizingemotion.CurrentOpinioninNeurobiology,12,169–77.Craig,A.D.(2004).Humanfeelings:whyaresomemoreawarethanothers?TrendsinCogntiveScience,8,239–41.Critchley,H.D.,Wiens,S.,Rotshtein,P.,Ohman,A.,Dolan,R.J.(2004).Neuralsystemssupportinginteroceptiveawareness.NatureNeuroscience,7,189–95.ToddA.Hare,ColinF.Camerer,AntonioRangel(2009).Self-ControlinDecision-MakingInvolvesModulationofthevmPFCValuationSystem.Miller,E.K.,Cohen,J.D.(2001).Anintegrativetheoryofprefrontalcortexfunction.AnnualReviewofNeuroscience,24,167–202.Gray,J.R.,Braver,T.S.,Raichle,M.E.(2002).Integrationofemotionandcognitioninthelateralprefrontalcortex.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99,4115–20.Bunge,S.A.,Ochsner,K.N.,Desmond,J.E.,Glover,G.H.,Gabrieli,J.D.(2001).Prefrontalregionsinvolvedinkeepinginformationinandoutofmind.Brain,124,2074–86.Gusnard,D.A.,Akbudak,E.,Shulman,G.L.,Raichle,M.E.(2001).Medialprefrontalcortexandself-referentialmentalactivity:relationtoadefaultmodeofbrainfunction.Proceeding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98,4259–64.馬克.威廉斯、丹尼.潘曼(2012)。

正念──八周靜心計畫,找回心的喜悅(吳茵茵,譯)。

台北:天下文化。

(原作出版於2011年)Kabat-Zinn,J.(1982).Anoutpatientprograminbehavioralmedicineforchronicpainpatientsbasedonthepracticeofmindfulnessmeditation:theoreticalconsiderationsandpreliminaryresults.GeneralHospitalPsychiatry,4,33–47Segal,Z.V.,Williams,J.M.G.,Teasdale,J.D.(2002).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fordepressionAnewapproachtopreventingrelapse.NewYork,NY:GuilfordPressLazar,S.W.,Kerr,C.E.,Wasserman,R.H.,Gray,J.R.,Greve,D.N.,Treadway,M.T.,etal.(2005).Meditationexperienceisassociatedwithincreasedcorticalthickness.Neuroreport,16,1893–7JudsonA.Brewer,PatrickD.Worhunsky,JeremyR.Gray,Yi-YuanTang,JochenWeber,andHedyKober(2011).Meditationexperienceisassociatedwithdifferencesindefaultmodenetworkactivityandconnectivity.vanVeenV,CohenJD,BotvinickMM,StengerVA,CarterCS.(2001)Anteriorcingulatecortex,conflictmonitoring,andlevelsofprocessing.Neuroimage.2001Dec;14(6):1302-8.Segal,Z.V.,Kennedy,S.,Gemar,M.,Hood,K.,Pedersen,R.,Buis,T.(2006).Cognitivereactivitytosadmoodprovocationandthepredictionofdepressiverelapse.ArchivesofGeneralPsychiatry,63,749–55.Davidson,R.J.(2004).Well-beingandaffectivestyle:neuralsubstratesandbiobehaviouralcorrelates.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359,1395–411.Ivanowski,B.&Malhi,G.S.(2007),‘Thepsychologicalandneuro-physiologicalconcomitantsofmindfulnessformsofmeditation’,ActaNeuropsychiatrica,19,pp.76–91Shapiro,S.L.,Oman,D.,Thoresen,C.E.,Plante,T.G.&Flinders,T.(2008),‘Cultivatingmindfulness:effectsonwell-being’,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64(7),pp.840–62Shapiro,S.L.,Schwartz,G.E.&Bonner,G.(1998),‘Effectsofmindfulness-basedstressreductiononmedicalandpre-medicalstudents’,JournalofBehavioralMedicine,21,pp.581–99.討論可參照McCullough,M.E.,Tsang,J.A.,&Emmons,R.A.(2004).Gratitudeinintermediateaffectiveterrain:Linksofgratefulmoodstoindividualdifferencesanddailyemotionalexperienc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6(2),295-309.數感宇宙探索課程,現正募資中!相關標籤:冥想感恩敘事聚焦系統正念當下經驗聚焦系統自我覺察默認模式網絡熱門標籤:大麻NASA女科學家量子力學CT值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1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elim6052021/05/23回覆感謝貓心的分享收穫良多呢~貓心——龔佑霖73篇文章・ 69位粉絲+追蹤心理作家。

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

」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RELATED相關文章「如果我們有能力製造疫苗,為什麼要等待其他人?」——《光速計畫》「糖果代碼」如何幫助我們分辨藥品真偽?慷慨英雄VS.保守小卒──社會心理學剖析助人行為的深層秘密今年夏天絕不能錯過——「搞笑諾貝爾獎世界展」首度登台!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糖果代碼」如何幫助我們分辨藥品真偽?11天前「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傷關節,還可能引發肺纖維化12天前時間是甚麼?國內物理學家與哲學家怎麼看?13天前烘焙系動畫利用米做麵包——淺談米的科學與應用14天前沒有「引力」,只有「時空扭曲」——《高手相對論》84天前控制進食時間與熱量,小鼠可以更長命?34天前一生可以聆聽的聲音總量是註定的?戴上你的聽力計算機!37天前跌入黑洞的瞬間,會發生什麼事?——《高手相對論》22022/05/18283文字分享友善列印283數學妙用萬物之理既是科學家,也是樂團鼓手!──專訪數學物理學家程之寧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2022/03/11・5978字・閱讀時間約12分鐘+追蹤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郭雅欣、簡克志美術設計|林洵安、蔡宛潔在學術與搖滾的多重維度上行走還記得美劇《TheBigBangTheory》嗎?劇中常常出現的物理名詞「弦論」,是描述物理世界基本結構的理論。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數學研究所程之寧研究員,她正是研究弦論的科學家,也是熱愛音樂的搖滾樂團鼓手,這種跨領域身份並不衝突,兩邊都需要創造力與紀律。

由於天生斜槓的性格,讓程之寧在數學和物理領域大展身手,透過數學的深入探討,她試圖將弦論更往前推進。

最近程之寧更跨足到人工智慧領域,為學界提供理論物理上的貢獻。

中研院數學所程之寧研究員,主要研究K3曲面(特殊的四維空間)的弦論,她發現模函數和有限對稱群之間有23個新的數學關聯,稱之為「伴影月光猜想」(UmbralMoonshine)。

圖/研之有物萬有理論和難以捉摸的「月光」世界從那裡來呢?物理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呢?回答這樣的大哉問,一直是理論物理學家所追求的目標。

從牛頓力學(日常應用)、廣義相對論(探討很重的物質)到量子力學(探討很小的物質),隨著物理學不斷發展,我們似乎一步步接近答案,但至今卻還未走到終點。

舉例來說,如果有個東西很重又很小,就像「黑洞」,或是大爆炸時的宇宙,我們要怎麼用數學描述?於是科學家試圖整合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找出所謂的「萬有理論」(TheoryofEverything)──能完全解釋物理世界基本結構的核心理論。

程之寧研究的「弦論」就企圖發展成這樣一個萬有理論。

弦論一如其名的「玄妙」,它設定宇宙所有的粒子都是由一段段「能量弦線」所組成,每一種基本粒子的振動模式不同,產生不同的粒子特性。

「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之一就是,如果能用一句話解釋所有事情,那該有多麼美好。

」中研院數學所研究員程之寧說道。

程之寧的研究牽涉到數學上的「月光猜想」(Moonshine)與弦論中K3曲面的連結。

月光猜想是存在於模函數係數與特殊群之間的數學關聯,程之寧與其研究夥伴共發現了23個新的關連,並稱之為「伴影月光猜想」(UmbralMoonshine)。

基於弦論的假設,我們的世界是十維的,除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到的3+1維(空間+時間),還有六維是因為尺寸太小而無法用肉眼觀察的,這些看不到的維度影響著物理世界,最終也產生了我們這個物理世界所需的各種條件與特性。

綜觀程之寧的研究,橫跨了物理與數學兩個領域,她笑稱自己「天生斜槓」。

在學術上,程之寧原先喜歡文學,之後卻走上數理研究的道路;在音樂上,程之寧喜愛搖滾樂,至今仍在自己的樂團裡擔任鼓手。

她如何看待自己一路走來的各種轉折?游徜在數學與物理之間,她又對這兩個領域的連結有怎樣的體會?在與「研之有物」的訪談中,程之寧侃侃而談她的經歷、想法,以及對學術研究的熱忱所在。

在弦論的設定中,宇宙所有的粒子都是由一段段「能量弦線」所組成,每一種基本粒子的振動模式不同,產生不同的粒子特性。

圖/iStock請問您是如何對數學及物理產生興趣?從何時開始?一開始考大學時,其實我想去念中文系(笑)。

不過,因為我高中是選理組,而且只念了一兩年,對文科考試比較沒把握,加上對工程科系沒興趣,最後就選擇臺大物理系就讀。

後來發生兩個轉折,第一個是我很認真的去修了大學中文系的課,結果發現真的沒有想像中容易。

第二個就是我發現物理系的課還蠻有趣的,像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讓我覺得還想再多學一點、多知道一點。

我開始覺得如果念完臺大物理系就停下來,好像有一種小說沒讀完的感覺,所以就想繼續讀碩士班。

那時還沒有覺得自己會走上學術研究的路,單純抱著想把故事看完的想法。

後來是如何接觸到弦論?弦論是如何引起您的興趣?後來我去荷蘭念碩士,指導教授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Gerard’tHooft。

他其實蠻不認同弦論,但他對於如何處理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很有興趣。

當時’tHooft教授在建議我碩士題目時就說:「你也知道我不太認為弦論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不過聽說弦論最近真的在量子重力這一塊有一些成果。

不如妳去讀一讀,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一些東西在那裡,也可以比較一下其他量子重力理論。

」在我很認真的比較各個量子重力理論之後,就變成弦論派了(笑)。

’tHooft教授對此也保持開放態度,他有幾個不錯的博士生後來也變成弦論學家,之後我在ErikVerlinde的指導下念博士時,就完全以弦論為研究主題了。

研究理論物理會影響您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嗎?蠻多人會問我說,妳學了量子力學,是不是就會比較了解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或問我量子力學跟宗教是不是有關?可是我覺得我分得很開,我不會去做這樣的連結,我還是活在現實裡,走路時大部分都在專注於自己不要跌倒之類的。

如果真的要講,我蠻感激我們的存在,因為我所學的東西讓我知道這是沒有必然性的。

我們能這樣以一種人形的很奇怪的生物的形式存在,然後在這樣一個環境過一輩子,是機率很低的事情,而且我還蠻開心我是當人,而不是奇怪的阿米巴蟲或外星生物!有些人會從這裡連結到宗教或轉世,但我不會,我就停在這裡。

來談談您的研究,伴影月光猜想與K3曲面弦論之間是什麼關係?弦論中有很多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挑選特定的四維,然後假設這四維空間是個K3曲面。

例如說,我們可以把兩個甜甜圈乘起來,在上面做特殊的奇異點,來製造出一個K3曲面。

這個曲面有一些很有趣的對稱性。

從弦論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透過這個過程,找出一個解釋為何有伴影月光猜想的框架。

「把維度乘起來」這個概念很難想像,但這在數學上是成立的。

我舉例一個我們能想像的「乘起來」:如果有一個空間是一條線,另一個空間是一個圓,乘起來就變成一個圓柱形,從一個方向剖面可以切出圓,另一個方向則切出線。

而在數學上,不管幾維,能不能在紙上畫的出來,都可以這樣操作。

程之寧向「研之有物」採訪團隊解釋「把維度乘起來」的概念。

圖/研之有物如何透過計算,發現捉摸不定的「月光」?有時候這看似湊巧,一個數學上的函數正好就是弦論某個問題的答案。

但其實並不是真的那麼巧,弦論看起來很有彈性,好像什麼都可以解釋,但它其實有非常多結構及限制。

當我在計算一個弦論理論時,它的內部結構可能原本就具有某些特定的性質,然後我再去觀察數學中,有這樣性質的函數可能就只有一兩個,只要再初步算一下,就能知道哪一個是答案。

弦論學家日常的計算常常是這樣的,所以這是巧合嗎?是也不是。

您曾經發現23個新的伴影月光猜想,您對這類題目特別有興趣嗎?我覺得數學有兩種,有些數學家喜歡系統性的事情,就像蓋房子一樣,在數學裡建造一個很美麗、非常有系統性的結構,可以把很多事情都放入這個結構來理解。

另一種比較少數的,就是喜歡獵奇,去收集分類奇奇怪怪的特殊東西,例如有這些性質的函數在哪裡?可能你算出來就是5個,你也不知道為什麼。

月光猜想很明顯就屬於這一類。

兩種的樂趣感覺是不一樣的,我覺得應該都很棒,但我可能是屬於偏好獵奇的這種。

您的研究連結了物理上的弦論與數學上的月光猜想,您怎麼看待這兩個知識體系的互動?弦論是一個需要很多數學理論配合的物理理論,它是一個有點繁複的框架,我們什麼都要會一些,才能看懂這個理論。

當你把許多不一樣的學門的知識加起來,有時候就會在某一個學門──例如幾何──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弦論在數學上也扮演探索與找尋新方向的角色,讓數學家有新的發現。

雖然最後數學定理的證明還是得仰賴傳統數學方法,但在這二三十年間,我們一直從弦論身上找尋數學研究的新方向或有趣的猜想,看到了弦論與數學之間的互動。

數學家有兩種,一種人喜歡建立美麗又有系統性的結構,另一種人喜歡尋找和收集奇怪特殊的數學物件(比如函數),程之寧表示自己屬於後者。

圖/研之有物剛才一開始提到,您高中只念了一兩年,是因為對學校沒有興趣嗎?其實我一直都覺得上學很無聊。

我小時候臺灣教育和現在很不一樣,一班50幾個人,老師必須盡量軍事化管理,大家最好都一模一樣,比較好管理。

我和學校一直處於互相磨合的狀況,我自認已經努力配合學校,但學校一直覺得我在反抗,這可能是一個認知上的差別。

舉例來說,我小學的時候不想睡午覺,可是老師說大家都一定要睡午覺,不睡午覺的人要罰抄課文,所以我早上到學校時就會把已經抄好的課文交給老師。

我覺得我這樣做是在配合老師的規定,可是以老師的立場會覺得我在反抗,學校教育中我遇到了很多類似的情況。

還有就是不喜歡高中的升學氛圍,同學和老師好像都只有一個活著的目標,就是「考大學」。

我當時無法習慣升學氛圍,感覺好像活在平行宇宙一樣。

高中休學後,您去唱片行工作,可否談談當時的想法?我國中開始聽音樂,這是我除了看書之外的重要興趣,我也很快就喜歡上了搖滾樂。

高中休學的時候,我唯一的謀生技能可能就是我對音樂的各類知識吧!所以我就去了唱片行,這是唯一一個我會做又有興趣的工作,還好那時候還有很多唱片行(笑)。

對音樂的熱忱,讓您與朋友共組了樂團,並擔任鼓手。

您是否比較過樂團生活和學術研究之間的異同之處?有些人覺得我這樣很跳tone,但我自己覺得還好。

音樂和學術都是我發自內心覺得好玩的東西,兩者也有相同之處,例如它們都需要創造性,也都有需要了解的框架。

數學需要嚴謹的證明,音樂演奏也需要遵循結構,例如不能掉拍。

音樂領域還有一點和數學類似──玩樂團的圈子也是以男性為主。

我們樂團則是只有一個男生,其他都是女生,可能我真的天生對框架有點遲鈍,玩團之後才發現:「怎麼大家都是男生?」程之寧表示,學術界仍有許多性別不平等問題未受重視。

圖/研之有物也就是說,目前數學學術圈仍是男性主導,在研究路上,您有因為性別而感受到一些衝擊或眼光嗎?您怎麼面對?有。

那感覺很明顯,日復一日地要去面對,尤其是年紀還比較輕、還必須每一天去證明自己的能力的時候,特別有感。

我遇到時的反應就是,在心裡暗罵一句髒話,然後繼續做我要做的事。

我不會想改變別人的想法,感覺那是浪費時間,就算環境給我的阻礙是這樣,我還是繼續去做該做的事。

可是有些事情沒那麼簡單,現在我也當過老師,有時候會看到年輕女生在學術界因為性別而被欺負,或遭到不公平待遇、甚至騷擾。

對此我感到心痛,覺得為何我們學術領域還是這樣的狀況?甚至為什麼性騷擾至今還是一個議題?可以確定的是,學術界許多性別不平等問題未受到重視。

您現在已經有傑出的研究成果,還會因為性別而遭受質疑嗎?我現在比較會遇到一個狀況反而是來自學生的質疑。

我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書時,有時候學生會因為我是女教授,而且我的外表在許多歐洲人眼中看起來就像小妹妹,所以比較容易去挑我的毛病。

在課堂上,下面坐的可能都是男學生,只有一兩個女學生,那個氣氛就會變得很奇怪。

例如說偶爾會聽到學生評論我的身材或樣貌。

我有和其他一些在歐洲或美國的女性教授聊過這樣的問題,似乎不少人都有類似的不太愉快的經驗。

感覺不是很好。

看到您最近的研究和人工智慧(AI)有關,為何會想往這個方向發展?我有兩個動機。

一個就是我真的想深入了解人工智慧。

我也可以像普羅大眾,看看AI下圍棋,讚嘆「哇!好厲害!」這樣就好,可是我覺得我一定可以真的去理解它,這可能就是數學家的自大吧!另一方面,我知道對科學研究來說,未來AI將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

這是「在職訓練」的概念,我可能會用到這個新工具,或以後我可能會需要教這樣的課,因為學生是下一代的科學家。

因為這些原因,我覺得我需要去訓練自己使用新的工具。

在我的領域裡,也有一些有趣的、還沒被解答的科學問題,是AI有可能幫得上忙的,我看到了一些潛力。

弦論和AI感覺差距很大,AI也可以應用到弦論的研究嗎?乍看之下,弦論的確比較抽象,也不像其他許多實驗會產生大量數據。

但其實弦論有大量的可能性,我認為使用AI來在這些巨量的可能性當中搜尋特別有趣的理論,是一個有潛力能夠加深我們對弦論理解的新的研究方法。

而且AI的應用絕不僅限於巨量資料。

如果是面對一些比較新的挑戰,在沒有現成的演算法可以用的情形之下,可以自己做出需要的功能嗎?這過程我覺得也非常很有趣,而且應該是會有成果的一條路。

這種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事情,我覺得很有挑戰性,也蠻好玩的。

除了用AI來幫助物理跟數學的研究之外,我也試著物理研究當做靈感來源,找出新的AI的可能性,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方向。

我現在有和AI的學者合作,嘗試做出一些創新的演算法,真的還蠻有趣的。

AI對您而言是全新的領域,您如何面對跨領域遇到的門檻?一開始會覺得真的要去碰這個新的領域嗎?其實現在也還是偶爾會有這樣的懷疑。

我在弦論領域可能已經是專家,但去了一個新的領域,我學得不會比二十歲的人快,要怎麼去跟人家競爭?是不是在浪費時間?但也會想,與其想這麼多,不如先做再說。

到目前為止我做了兩年多,感覺還蠻好的,我有學到東西,也有做出小小的貢獻。

其實我還蠻感激有這樣的學習機會。

對我來說當科學家最大的好處就是,去搞懂一個新的東西就是工作的一部分。

當科學家雖然蠻辛苦,但就結果論來說,我還蠻開心能當一位科學家!延伸閱讀MoonshineMasterToysWithStringTheory|QuantaMagazineMathematiciansChaseMoonshine’sShadow|QuantaMagazine林正洪教授演講一怪物與月光(MonsterandMoonshine),《數學傳播》數感宇宙探索課程,現正募資中!相關標籤:K3曲面人工智慧伴影月光猜想弦論搖滾樂數學物理熱門標籤:大麻NASA女科學家量子力學CT值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2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鄭國威Portnoy2022/03/11回覆此文該附上歌單!#2哈士奇2022/03/11回覆#1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56篇文章・ 19位粉絲+追蹤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RELATED相關文章一生最重要的數學教育:小學數學——《數學,這樣看才精采》莫比烏斯把紙帶轉了幾圈——《數學,這樣看才精采》遲來報到的質數——《數學,這樣看才精采》「好奇心」不只是珍貴的學習動機,還能讓孩子學得更好、記得更牢!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糖果代碼」如何幫助我們分辨藥品真偽?11天前「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傷關節,還可能引發肺纖維化12天前時間是甚麼?國內物理學家與哲學家怎麼看?13天前烘焙系動畫利用米做麵包——淺談米的科學與應用14天前沒有「引力」,只有「時空扭曲」——《高手相對論》84天前控制進食時間與熱量,小鼠可以更長命?34天前一生可以聆聽的聲音總量是註定的?戴上你的聽力計算機!37天前跌入黑洞的瞬間,會發生什麼事?——《高手相對論》22022/05/1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