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成長 - 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草案建議將“家庭教育”這一概念表述修改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知識技能、文化修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培育、 ...
首頁
黨政
黨網·時政
人事
反腐
理論
黨史
黨建
要聞
經濟·科技
社會·法治
文旅·體育
健康·生活
國際
軍事
港澳
台灣
教育
房產
科普
觀點
人民網評
三評
人民財評
人民來論
人民訪談
互動
領導留言板
強國論壇
維權
可視化
視頻
圖片
圖解
地方
京
津
冀
晉
蒙
遼
吉
黑
滬
蘇
浙
皖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渝
川
黔
滇
藏
陝
甘
青
寧
新
鵬
雄安
舉報專區多語言
|
合作網站
毛主席紀念堂
周恩來紀念網
鄧小平紀念網
人大新聞網
工會新聞網
中國僑聯
學習強國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中組部12380舉報網
全國哲學社科工作辦
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
旗幟網
國家保密局
科普中國
知識產權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登錄
退出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領導留言板
強國論壇
人民視頻
人民智雲
人民日報報系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汽車報
中國能源報
健康時報
証券時報
國際金融報網
諷刺與幽默
中國城市報
新聞戰線
人民論壇
環球人物
中國經濟周刊
民生周刊
國家人文歷史
人民周刊
旗下網站
國家重點實驗室
環球網
海外網
人民圖片
人民視覺
人民網研究院
人民網>>教育
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成長
2021年08月24日08:22|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成長
編者按
近日,家庭教育法草案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上進行了二次審議。
草案建議將“家庭教育”這一概念表述修改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知識技能、文化修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並擬將家庭教育法的名稱改為家庭教育促進法。
促進家庭教育的提出,使我們聯想到“原生家庭”這一概念。
所謂原生家庭,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近年來,“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人的成長”“原生家庭的影響力有多大”等話題在社交媒體上討論熱度常年居高不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教育和心理研究領域圍繞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也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了解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對家長成為合格的第一任老師意義重大。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由父母的態度決定
家庭養育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學會的是指責﹔生活在敵意之中,學會的是打架﹔生活在嘲笑之中,學會的是害羞﹔生活在羞辱之中,學會的是內疚﹔生活在寬容之中,學會的是大度﹔生活在贊揚之中,學會的是自信﹔生活在公平之中,學會的是正義﹔生活在安全之中,學會的是信任﹔生活在贊許之中,學會的是自愛﹔生活在相互承認和友好之中,學會的是愛。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錢志亮指出,“父母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態度,孩子就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的態度決定的。
”
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傳了一代又一代的傳統養育觀念,錢志亮認為,“這種環境下教育大的孩子,由於總是在被專制,就會自卑,懦弱、冷漠、消極,容易產生恐懼、焦慮、敵意或者殘忍的心理,容易發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強、攻擊和沖動的行為。
父母原以為棍棒下面能出孝子,最終會發現:棍棒打沒了孩子的歡樂,打沒了孩子的個性,打沒了孩子的創造性。
”
蘇珊·福沃德則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裡強調父母情緒的重要性,許多父母往往自己在保持穩定的情緒或健康的心態方面存在著(或者存在過)極大的障礙。
這一點於純深有體會,她兒子剛滿8歲,她發現,當她自己處於很浮躁的、喜歡給孩子打雞血的狀態時,孩子往往也很浮躁,並且面對生活中的小挫折的耐受力比較低,孩子的心情波動明顯增大。
這讓她意識到,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情緒穩定至關重要。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的作者奧利弗·詹姆斯說,父母通過“言傳、身教、身份認同”等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教育子女什麼是“正確”的言行方式。
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父母會對他們的某些言行大加鼓勵,而對其他言行進行抵制。
這就讓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取悅父母,如何避免令父母失望,並學會對父母的話全盤照辦。
很多時候,不取悅父母被父母視為一種不正確的行為。
比如父母時常讓孩子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節目,實際上是為了炫耀,讓自己“有面子”。
如果孩子不願意表演就會被指責為“不聽話”“不大方”,讓父母覺得顏面盡失。
長此以往,為了取悅父母,很多孩子便會硬著頭皮表演,最終獲得滿足感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孩子性格的養成,不論積極還是消極的一面,都會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響,不僅包括良好的日常習慣、組織性思維方式、知足常樂的心態,也包括那些不良的習慣和態度。
如果孩子因為父母的行為受到傷害,那麼這種傷害會成為孩子的一部分。
反之同理:如果父母冷靜達觀、精神健康,那麼這些積極因素也會傳遞給孩子。
原生家庭中的無奈要用對話和理解來面對
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孩子自我認同感的形成影響極大。
父母在孩子心裡種下的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孩子一同成長。
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樂瑤來自西南的一個小鄉村,家裡還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母親在家裡做小買賣補貼家用,父親則外出務工,隻有逢年過節才回家,因此家中的重擔都由母親一人承擔。
樂瑤的父親有重男輕女的思想,還伴有一定的家暴傾向。
“他別回家是最好的”,樂瑤說,她在家裡並沒有感受過多少溫暖,有的多是無奈、恐慌以及壓抑。
原生家庭讓她“有了極度渴望自由和陽光的心”。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表示:“在社會學上,原生家庭是父母的家庭。
父母的家庭給孩子最重要的是‘社會化’。
父母其實是把他們年輕時代所認可的一套社會規范和社會角色傳給孩子。
原生家庭本身給孩子的社會化是帶有時代烙印的,是父母把當時所認可的體系給到孩子。
在我們的研究裡從來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
大部分時候父母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認為“合情合理”的言語已經不適合說給孩子聽,他們認為“理所應當”的行為已經不適合讓孩子繼續遵從。
“比如父母覺得女性要保持矜持不要那麼主動,這些都是我們父母所認為的當時的好的理念。
而把它放到今天的家庭裡、放到今天的兩性關系裡很可能就不適用了。
所以不是因為父母有問題,也不是說父母不愛你,恰恰是因為父母本身受到他們經歷的時代限制,給了你這樣一個概念。
”沈奕斐說。
樂瑤想脫離自己的原生家庭,但許多中國父母卻認為無論如何都要把家庭維持下去。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要不是因為你,我們早就離婚了”,這些是他們常說的話,他們沒有注意到,在這樣的潛台詞中,孩子承受了來自父母婚姻不和諧的巨大壓力,這帶來的可能性后果就是這些孩子一生都在察言觀色、謹言慎行,難以建立完整的自我價值感。
在沈奕斐看來,原生家庭有點問題也是正常的。
她在研究中曾遇到一個案例,這個孩子一直覺得父母特別忽視他,尤其他的媽媽,從來沒有關心過他今天在學校是否高興,從來沒有心思聽他分享自己在學校裡的事情。
實際上,孩子媽媽也是沒有辦法,她和孩子爸爸工作很忙,為了應付工作就已經精疲力盡,回到家裡真的沒有心思去關注孩子敏銳、細膩的情感問題。
所以“父母也有父母的無奈,他們有現實的生存問題,他們也受自己家庭和時代的影響。
”沈奕斐說。
這也提示我們,在家庭建設中,父母與子女間平等對話、互相交流的重要。
也許我們不能指望孩子去理解父母的辛勞,但讓父母子女間養成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相互之間對話和理解的習慣,無疑是家庭和諧的重要一步。
尊重孩子,制定合適的教養計劃
父母對子女的養育方式,是心理特征由父母向子女傳遞的真實體現。
所以,養育方式,尤其是幼年時期的養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錢志亮認為,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孩子,家長在管教的時候,要注意場合、態度、內容和方式方法。
比如不要在飯桌上訓孩子,不要在人多時揭孩子的短,數落孩子,因為場合不對。
讓孩子無條件認同父母的話,很容易加劇親子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十二歲以后,有些事情要跟孩子商量著來。
應該跟孩子平等地坐下來談,而不是訓斥、責罵、諷刺。
不能隻看到孩子的缺點,忽略孩子的優點,把孩子全盤否定。
另外還需要言傳身教,需要通過營造環境去引領孩子更好地成長。
蘇珊·福沃德羅列出稱職的父母必須履行的基本職責:他們必須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身體上的傷害﹔他們必須滿足孩子對愛、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的需求﹔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傷害﹔他們必須在道德倫理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蘇彥捷認為,要讓原生家庭具有積極的影響,對父母來說可以從教養實踐入手,“父母的教養實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更多地接近一種本能,即我們的父母如何對待我們,我們也會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進行代際傳遞與傳承。
這應該說是一種相當省心的方式。
第二個層次是隨著社會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為人父母的年輕一代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專業教養知識,會更多地學習和了解個體的發展規律與孩子各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很多年輕的父母都已經有了天性教養方面的意識,並且不斷實踐著‘學術為尊、按書索驥’的教養實踐。
”
“第三個層次應該更進一步,除了閱讀專業書籍、了解個體發展的相關知識外,父母更應好好‘讀讀’自己的孩子。
尊重個體差異,制定出更合適的教養計劃。
這個層次對父母的要求很高:孩子是某一類中特定的那個,作為一類個體的特點在發展心理學上通常有所總結,可特定的這個孩子需要我們花時間去觀察,要不斷地嘗試,探索出適宜的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和方法。
”蘇彥捷說。
(記者楊颯通訊員古力婭)
(責編:溫璐、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客戶端下載
人民日報
人民網+
手機人民網
領導留言板
人民視頻
人民智雲
人民智作
熱門排行
1北京“雙減”政策重磅出台2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輪崗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有…3大學畢業了,這些個人檔案存放知識要了解4職業教育“低人一等”?職教本科的優勢在…5懷進鵬任教育部部長6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發…7天津高考報名新政:戶籍+學籍8“課前到書”保衛戰:為了孩子們的教材,…9“雙減”下的暑期 上海中小學生去哪兒10針對北京市“雙減措施”中校培機構退費規…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報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數據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信息保護
|
聯系我們
服務郵箱:[email protected]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証書(京)-非經營性-2016-0098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京網文[2020]5494-1075號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1997-2021bywww.people.com.cn.allrightsreserved
評論
分享
關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
返回頂部
延伸文章資訊
- 1家庭(婚姻關係)對兒童及少年身心發展的影響
幼兒氣質與照顧者的教養方式是相互影響的。 • 孩子學習內化了父母相互對待的方式。 • 模仿學習:-性別角色認同. -暴力的認知與因應. -負向情緒與壓力的處理.
- 2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打破5種不正確的教養觀念 - 媽媽寶寶
為什麼家庭教育的好與壞,對人的影響那麼重要,身為父母該怎麼做呢? 家庭是每一個人出生時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在6歲 ...
- 3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 每日頭條
- 4淺談家庭教育對兒童成長和發展的影響 - 每日頭條
富貴子女如果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會成為遊手好閒、不思進取的平庸之輩。 通常情況下,居住條件對幼兒身體發展會有影響。居住面積大,孩子活動空間大, ...
- 5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成長 - 教育
草案建議將“家庭教育”這一概念表述修改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知識技能、文化修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