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 - 维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尼安德塔男人約為165至168公分(65-66英吋),有強健的骨骼結構。
他們比智人更為強壯,尤其是手臂與手掌的部分。
女性高約152-156公分(60 ...
尼安德特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8年7月15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尼安德特人化石时期:0.43–0.025 Ma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
中更新世-晚更新世
H.neanderthalensis,法國聖沙拜爾
尼安德塔人的骨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哺乳纲Mammalia
目:
灵长目Primates
科:
人科Hominidae
属:
人属Homo
种:
†尼安德特人H.neanderthalensis
二名法
†HomoneanderthalensisKing(英语:WilliamKing(geologist)),1864
尼安德特人的分布範圍。
東、北部的範圍可能係為延展部分,以涵蓋阿爾泰山脈的Okladnikov洞與烏拉山脈的Mamotnaia。
異名
Palaeoanthropusneanderthalensis(King,1864)
Homosapiensneanderthalensis(King,1864)
「尼安德塔人」的各地常用別名中国大陸尼安德特人臺灣尼安德塔人港澳尼安德塔人
尼安德特人(学名:Homoneanderthalensis,简称尼人)是一群生存于旧石器时代的史前人类,1856年,其遺迹首先在德國尼安德河谷被發現。
目前按照国际科学分类二名法归类为人科人属,至于是否为独立物种还是智人的亚种则一直不确定,随着2010年的研究发现部份现代人是其混血后代后,也可能被归类于智人下的一个亚种。
[1]
最近期的尼安德特人相關考古發現包括HyaenaDen(英國),其存在年代被認定已超過3萬年。
另外,克羅埃西亞的尼安德特人存在年代則被測定為距今3.2萬年至3.3萬年前間。
考古界至今沒有挖掘到距今3萬年以內的標本;然而,直布羅陀發現的尼安德特人用火遺跡,顯示他們可能在當地生活到距今2萬4000年之時。
保有「尼安德特人性狀」的克羅馬儂人或原始現代人骸骨則出土於LagarVelho(葡萄牙),經鑑定年代為距今2萬4500年前,这意味着广泛的基因渗入跡象[2],而现在几乎已经确定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是尼安德特人与非洲智人的混血后裔。
遗传学家原以为非洲人身上没有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两万年中有许多携带尼安德特人DNA的欧洲人回移非洲,增强免疫功能和抵御紫外线辐射的基因即来自于尼安德特人[3]。
在骸骨未被發現的情況下,尼安德特人的石器便成為他們存在、活動的明確證據。
莫斯特文化近期的考古成果發現了一種與尼安德特人有關的石器,地點在直布羅陀面南海岸邊的戈勒姆岩洞[4]。
與尼安德特人相關的石器文化另有沙泰尔佩伦文化(英语:Châtelperronian)、奧瑞納文化與格拉維特文化,保有尼安德特人距今2.2萬年前、最後存在的遺跡。
學者推測尼安德特人的腦容量應與智人相同,甚至更大,因此推斷他們的腦部大小也與此相襯。
2008年,一群科學家將發現於俄羅斯與敘利亞的尼安德特人幼兒化石,以電腦的三維重建技術重現原貌,顯示尼安德特人的腦部出生時與現代智人大小相同,成人時則稍大於现代智人[5]。
尼安德特人的平均身高與那時候的智人差不多。
尼安德塔男人約為165至168公分(65-66英吋),有強健的骨骼結構。
他們比智人更為強壯,尤其是手臂與手掌的部分[6]。
女性高約152-156公分(60-61英吋)[7]。
尼安德特人幾乎是全然的肉食性[8],為最高級掠食者[9]。
但在西班牙南部一考古遺址研究指出,尼安德特人的飲食中也含有大量植物[10][11]。
目录
1解剖特征
2生活方式
3命运
3.1与智人的混血后裔
4參見
5註釋
6參考
解剖特征[编辑]
尼安德特人男性身高约165至168公分,女性身高约152-156公分,颅骨容量約1,200-1,750cm³(现代人約1,400-1,600cm³)。
身体特征:额头平扁(眉弓到发际线的距离比现代人短得多)、下颌角圆滑,下巴不如现代人前突。
骨骼强健,身體耐寒。
其具体特征是肱骨、尺骨、橈骨之間的比例,和股骨、胫骨、腓骨之間的比例大於现代人。
此為适应寒冷气候的典型。
另外,研究亦顯示尼安德特人的牙齒的琺瑯質較現代人的祖先的為薄[12]。
生活方式[编辑]
此章節的中立性有争议。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章節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尼安德塔人看来是相当稀少的群体,已经在法国北部发现尼安德塔人的藝術品;在艺术品中发现一颞骨,通过研究发现,它属于一个尼安德塔人。
就艺术品本身,它们的一端被切出一条沟,应该是被人用绳子绑起来的。
而现代人的艺术品,则是在其中打洞,并将之用绳串起来。
在其营地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工具。
但是据调查,尼安德塔人的工具在数万年當中都没有改革。
因此通常认为他们的智力比现代人低。
他们没有弓箭,要利用特殊的策略去围捕动物。
他们会与熊等动物争夺栖身用的洞穴。
已發現的尼安德塔人遗骸都有發現被工具刮下肉的痕跡,推測他們會將死去的同伴也用來作食用,考古學家認為那是因為他們欠缺有效的狩獵技巧[13]。
目前發現尼安德塔人似乎也會建造墓葬,據讀者文摘的一考古學家撰寫的資料表示,在北法某一洞窟發掘出來的遺址的土壤中,經土壤分析發現有花粉的痕跡化石,且其舉行方式跟今日歐美國家類似,都是對死者的墓塚進行獻花,但尼安德塔人為何會進行墓葬,從何時開始學會祭祀,成了待解之謎。
命运[编辑]
尼安德塔人的遗迹从中东到英国,再往南延伸到地中海的北端,甚至遠至西伯利亞[13],都有所发现。
这些遗迹有骨骸、营地、工具,甚至艺术品。
尼安德塔人的遗迹消失的时候,大概正是在智人进入欧洲的时候。
早期學說認為尼安德特人在現代人的入侵下已經絕種。
可能是由于气候突然寒冷起来;尼安德塔人为避寒而躲进山谷;群体之间缺乏联系,近亲交配增多;加上現代人与之的竞争,导致了尼安德塔人的灭亡
[14]。
美國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One)2019年11月27日刊登的最新研究:《近親繁殖,阿利效應和隨機性可能足以說明尼安德特人滅絕》[15],研究內容推測尼安德塔人滅絕可能有3個因素:
第1個因素是近親繁殖,這會損害人口的適應度,根據這份新研究引用的先前研究,尼安德塔人的生殖適應力比現代人類低4成。
第2個因素是「阿利效應」(Alleeeffect),「阿利效應」指族群密度低於某個門檻時,生育率會低於死亡率(因為配偶選擇有限),人口太少導致外出打獵者少、無法保護食物不被動物吃掉、無法養育孩子,造成族群進一步縮小,終致滅絕。
第3個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性別比的自然波動,科學家指出,智人抵達歐洲與近東地區時,尼安德塔人的人口數很少,僅約1萬人至7萬人,因此近親繁殖、或是出生率、死亡率、性別比的自然波動都可能導致他們滅亡。
著有《入侵者》(TheInvaders)一書的人類學家帕特希普曼(PatShipman)認為,在現代人類的祖先將尼安德塔人趕上絕路的過程中,狗很可能扮演了關鍵角色[16]。
還有一種猜測,那就是他們的滅亡是因為他們的眼睛太大,需要利用過多腦部空間去處理視覺信息,這讓他們在進化過程中處於劣勢[17]。
与智人的混血后裔[编辑]
在2010年以前,学者就开始研究尼安德特人是否能與智人混血,早期研究大多以为不可能混血;但后来少數證據顯示,尼安德特人可能因為在遺傳上居於劣勢,所以都被現代人同化,而不是單純地完全滅絕,例如在葡萄牙发现的一具4岁小童的尸骨,其中的解剖显示了很多尼安德塔人的特征,如提到的肱骨與尺桡骨的比例、以及下颌骨的形状。
但是他配有装饰品,下巴的强健构造,而且他生活在尼安德塔人灭绝的3千年后,刷新了灭绝的时间记录。
直到2010年發表的一份基因研究报告才有突破性的发现[18],在对比尼安德特人和五个分别来自中国、法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非洲及南非洲的现代人基因样本后,发现非洲以外的大多數現代人(包括欧洲、亚洲、美洲及大洋洲人)的基因有至少1至4%源自尼安德特人,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现代人則沒有這些基因。
[19]由于东亚人及东南亚人,包括巴布亚民族、美洲原住民都携带此基因,但除欧洲及中东以外的地区都未再发现尼安德特人的遗迹,因此报告作者推断,这是因为智人走出非洲时在中东一带与尼安德特人相遇,并发生小规模融合混血,然后才迁移到世界各地,所以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携有这部份基因。
參見[编辑]
克羅馬儂人
註釋[编辑]
^Tattersall,I.;Schwartz,J.H.Hominidsandhybrids:TheplaceofNeanderthalsinhumanevolution.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1999-06-22,96(13):7117–7119.ISSN 0027-8424.doi:10.1073/pnas.96.13.7117(英语).Thus,althoughmanystudentsofhumanevolutionhavelatelybeguntolookfavorablyontheviewthatthesedistinctivehominidsmeritspeciesrecognitionintheirownrightasH.neanderthalensis(e.g.,refs.4and5),atleastasmanystillregardthemasnomorethanavariantofourownspecies,H.sapiens.
^Duarte,C.;Mauricio,J.;Pettitt,P.B.;Souto,P.;Trinkaus,E.;vanderPlicht,H.;Zilhao,J.TheearlyUpperPaleolithichumanskeletonfromtheAbrigodoLagarVelho(Portugal)andmodernhumanemergenceinIberia.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1999-06-22,96(13):7604–7609.ISSN 0027-8424.doi:10.1073/pnas.96.13.7604(英语).
^PriceJan.30,Michael.AfricanscarrysurprisingamountofNeanderthalDNA.Science|AAAS.2020-01-30[2020-03-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6)(英语).
^Finlayson,Clive;GilesPacheco,Francisco;Rodríguez-Vidal,Joaquín;Fa,DarrenA.;MaríaGutierrezLópez,José;SantiagoPérez,Antonio;Finlayson,Geraldine;Allue,Ethel;BaenaPreysler,Javier.LatesurvivalofNeanderthalsatthesouthernmostextremeofEurope.Nature.2006-10,443(7113):850–853[2020-03-10].ISSN 1476-4687.doi:10.1038/nature0519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5)(英语).
^NeanderthalBrainSizeatBirthShedsLightonHumanEvolution.NationalGeographic.2008-09-09[2009-09-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5).
^Science&Nature —Wildfacts —Neanderthal.BBC.[2009-06-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9).
^Helmuth,H.Bodyheight,bodymassandsurfaceareaoftheNeanderthals.ZeitschriftFurMorphologieUndAnthropologie.1998,82(1):1–12[2020-03-10].ISSN 0044-314X.PMID 985062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5).
^Richards,M.P.;Pettitt,P.B.;Trinkaus,E.;Smith,F.H.;Paunovic',M.;Karavanic',I.NeanderthaldietatVindijaandNeanderthalpredation:Theevidencefromstableisotopes.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00-06-20,97(13):7663–7666.ISSN 0027-8424.PMC 16602 .PMID 10852955.doi:10.1073/pnas.120178997(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PMC格式(link)
^Frabetti,P.L.;Cheung,H.W.K.;Cumalat,J.P.;Dallapiccola,C.;Ginkel,J.F.;Johns,W.E.;Nehring,M.S.;Vaandering,E.W.;Butler,J.N.Onthenarrowdipstructureat1.9 GeV/c2indiffractivephotoproduction.PhysicsLettersB.2004-01-08,578(3):290–296[2020-03-10].ISSN 0370-2693.PMC 1821096 .PMID 17113065.doi:10.1016/j.physletb.2003.10.07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30)(英语).
^Ghosh,Pallab.Neanderthals'cookedvegetables'.BBCNews.2010-12-27[2020-03-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5)(英国英语).
^Henry,A.G.;Brooks,A.S.;Piperno,D.R.MicrofossilsincalculusdemonstrateconsumptionofplantsandcookedfoodsinNeanderthaldiets(ShanidarIII,Iraq;SpyIandII,Belgium).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11-01-11,108(2):486–491.ISSN 0027-8424.PMC 3021051 .PMID 21187393.doi:10.1073/pnas.1016868108(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PMC格式(link)
^SophisticatedtoolsmayhavespelleddoomforNeandertals[更巧妙的工具宣告了尼安德特人的末日嗎?].2015-04-23[2015-04-24](英语).
^13.013.1尼安德特人.NationalGeographic.2008-10.
^智人崛起導致尼安德塔人滅絕?最新科學研究:近親繁殖加上壞運氣才是原因!-風傳媒.www.storm.mg.2019-11-28[2020-10-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中文(臺灣)).
^Vaesen,Krist;Scherjon,Fulco;Hemerik,Lia;Verpoorte,Alexander.Inbreeding,AlleeeffectsandstochasticitymightbesufficienttoaccountforNeanderthalextinction.PLOSONE.2019-11-27,14(11):e0225117[2020-10-08].ISSN 1932-6203.doi:10.1371/journal.pone.02251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英语).
^PatShipman.狗,可能帮助人类淘汰了尼安德特人.[2020-10-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30)(中文(中国大陆)).
^尼安德特人滅絕的元兇:眼睛太大?.BBC英伦网.2015-08-12[2020-10-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1)(中文(繁體)).
^Green,RichardE.;Krause,Johannes;Briggs,AdrianW.;Maricic,Tomislav;Stenzel,Udo;Kircher,Martin;Patterson,Nick;Li,Heng;Zhai,Weiwei.ADraftSequenceoftheNeandertalGenome.Sci.2010-05,328(5979):710[2020-03-10].ISSN 0036-8075.doi:10.1126/science.11880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5)(英语).
^Neanderthals,HumansInterbred—FirstSolidDNAEvidence.NationalGeographicNews.2010-05-08[2020-03-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1)(英语).
參考[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尼安德特人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尼安德特人
Boë,Louis-Jean;Jean-LouisHeim;KiyoshiHonda;ShinjiMaeda.ThepotentialNeandertalvowelspacewasaslargeasthatofmodernhumans(PDF).JournalofPhonetics.2002年7月,30(3):465–484.doi:10.1006/jpho.2002.0170.(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06-11-24).
Derev'anko,AnatoliyP.;WilliamRogerPowers;DemitriBorisShimkin.ThePaleolithicofSiberia:newdiscoveriesandinterpretations.Novosibirsk:InstituteofAnthropologyandEthnography.1998.ISBN 0252020529.OCLC 36461622.
Jacobs,JamesQ.NeanderthalDNASequencing.4July2000[23May20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2).
Kreger,C.David.Homoneanderthalensis.ArchaeologyInfo.com.30June2000[23May20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Lieberman,Philip.CurrentviewsonNeanderthalspeechcapabilities:AreplytoBoeetal.(2002).JournalofPhonetics.October2007,35(4):552–563.doi:10.1016/j.wocn.2005.07.002.
O'Neil,Dennis.EvolutionofModernHumans:Neandertals.12May2009[23May20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SerreD,LanganeyA,ChechM,Teschler-NicolaM,PaunovicM,MennecierP,HofreiterM,PossnertG,PääboS.NoevidenceofNeandertalmtDNAcontributiontoearlymodernhumans.PLoSBiology.March2004,2(3):E57[16May2009].PMC 368159 .PMID 15024415.doi:10.1371/journal.pbio.0020057.
Wild,EvaM.;MariaTeschler-Nicola;WalterKutschera;PeterSteier;ErikTrinkaus;WolfgangWanek.DirectdatingofEarlyUpperPalaeolithichumanremainsfromMladeč.Nature.19May2005,435:332–5.doi:10.1038/nature03585. linkforNaturesubscrib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尼安德塔人身世之謎
另一種人類的滅絕∼尼安德塔人的身世之謎
早熟的尼安德塔人
尼安德特人基因揭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纯现代人基因中的1-4%可能来自尼安德特人。
查论编人類演化人族南猿亞族(南猿類)中新世
乍得沙赫人1
圖根原人1
肯尼亞平臉人2
5.33Ma↑上新世↓2.58Ma地猿(屬)3
始祖地猿
卡達巴地猿
南方古猿(屬)
阿法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
湖畔南方古猿
羚羊河南方古猿
近親南方古猿
驚奇南方古猿
源泉南方古猿
傍人(屬)
埃塞俄比亞傍人
羅百氏傍人
鮑氏傍人
人亞族人属上新世能人(巧人)2.58Ma↑更新世↓11.7Ka直立人
爪哇猿人
格魯及亞人
蓝田人
和县人
南京人
北京人
梭罗人
托塔韋人(英语:Tautavel_Man)
巫山人
元谋人
匠人
盧多爾夫人
豪登人(英语:Homogautengensis)
前人
佛羅勒斯人
西布兰诺人
吕宋人
早期智人
海德堡人(罗德西亚人)
尼安德特人
丹尼索瓦人
澎湖原人
龙人
晚期智人
长者智人
克羅馬儂人
智人(人類)
山顶洞人
马鹿洞人
尚未定年纳莱迪人
註1:部分學者將其歸為南猿亞族,或將其歸為人亞族。
註2:部分學者將其視為南猿亞族,或將其歸為人屬。
註3:部分學者將其歸為人亞族。
参见:人類演化年表
人類演化化石列表(英语:Listofhumanevolutionfossils)
人类演化遗传学
相关假说:单地起源说
多地起源说
分類單元識別碼
维基数据:Q40171
維基物種:Homoneanderthalensis
EoL:4454114
Fossilworks:83087
GBIF:4827584
iNaturalist:490960
IRMNG:11388321
规范控制
AAT:300310667
BNE:XX540103
BNF:cb12474629x(data)
GND:4171356-4
LCCN:sh85090493
NDL:00568063
NKC:ph116879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尼安德特人&oldid=70374891”
分类:古人类学早期人類人屬歐洲史前哺乳動物亞洲史前哺乳動物隐藏分类:CS1英语来源(en)引文格式1维护:PMC格式CS1英国英语来源(en-gb)自2018年7月需要专业人士关注的页面物种微格式条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中立性有争议的作品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需补充来源的条目包含AA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物种
其他语言
AfrikaansAlemannisch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Boarisch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Cebuano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FryskGaeilge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Сахатыла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epsänkel’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Yorùbá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為什麼東西方智人尼安德塔DNA比例有別?混血,分家,再混血
非洲以外的智人,都配備一絲絲尼安德塔人的血緣,不過不同地方的族群比例卻有差別。一個很有意思的謎團是,尼尼明明一直住在歐亞大陸西方, ...
- 2尼安德特人 - 维基百科
尼安德塔男人約為165至168公分(65-66英吋),有強健的骨骼結構。他們比智人更為強壯,尤其是手臂與手掌的部分。女性高約152-156公分(60 ...
- 3為什麼尼安德塔人消失呢?智人演化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謝伊認為,我應該跟大學生一起參加「人類起源考古學」的考試。雖然我迷上海德堡人,又從已滅絕的許多古代人類故事中得到新趣味,但我還是嚇到了。
- 4人類祖先與尼安德特人的性生活如何影響我們的今天 - BBC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早期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之間發生性關係的情況並不罕見。從如何接吻到他們的性器官長什麼樣,相關信息對於科學研究十分重要。
- 5智人崛起導致尼安德塔人滅絕?最新科學研究:近親繁殖加上壞 ...
史前人類尼安德塔人約在4萬年前滅絕,科學家普遍認為,6萬年前遷出非洲的智人崛起搶奪資源是尼安德塔人滅絕的主要原因,但美國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