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Gap Year壯遊 - VERS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兩廳院為培育青年人才的藝術基地計畫之一「Gap Year壯遊」,是以徵選六位18至26歲青年以一年為期,到兩廳院觀察藝文場館的營運日常,打破人才培育、傳統實習計畫的 ... Promotion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GapYear壯遊 兩廳院為培育青年人才的藝術基地計畫之一「GapYear壯遊」,是以徵選六位18至26歲青年以一年為期,到兩廳院觀察藝文場館的營運日常,打破人才培育、傳統實習計畫的窠臼,大膽打開場館的營運核心組織,讓仍在學業與就業間擺盪的未來人才,有機會進入場館進行一場沈浸式的產業微觀。

第三屆GapYear壯遊參與成員:周安迪、高慕曦、唐歆瑋、陳明緯、郭家瑋、鄭筠蓁 第三屆的GapYear成員各別來自不同背景,經過徵選拿下了GapYear的一年期門票,他們一起走進了兩廳院的核心,從參與會議、了解預算、議題推廣等工作面向,提出自己的觀點與企劃。

而一年的互動和合作不只學習,也有產出。

在2021年底完成研究成果發表後,六位成員除了即將踏上人生下一階段的新旅程,也參與了新一年度的成員評選,除了在過去的自己身上看見今日的成長,也讓他們更加肯定未來的路。

GapYear的共感與共學:「捏一個形狀,但不用定型」 不同於傳統人才培育計畫,GapYear壯遊以需要長時間培育的營運人才為發想起點,重視成員在跨領域、跨世代的共同學習與交流。

在這一年的計畫期間,兩廳院不只邀請六位成員參與各部門會議,成員也在計畫中後段開始參與企劃發想,並籌備年末的開放工作室。

並且也由成員們自主擬定名單,邀請來自其他領域或不同藝文組織的工作者來館交流回饋,並且也前往其他表演場地、美術館等文化機構參訪,探索不同規模的藝文工作團隊在營運上可能面臨的考驗。

由於GapYear成員的年齡層恰巧是學涯與職涯的轉換期,不論是已在藝文產業開始摸索,或正在學生生涯尾聲準備完成畢業製作,每位成員對於未來的各種可能都懷抱期待與些許不安。

而選擇在這個階段按下暫停鍵、給自己一年GapYear的期待又是什麼? 2021兩廳院GapYear壯遊計畫成員郭家瑋(左)、陳明緯(右)。

成員陳明緯認為,在兩廳院的這一年經驗因為介於產學之間,既展現藝文產業營運的現實面,提供他們較缺少認識的場館營運實體經驗,但也保有他們創作與研究上充分的自由。

從這樣的全新角度、介於現實與理想的平衡觀察,並沒有改變他對職涯的初心,反倒賦予他自由轉變視角的能力。

而這也和計畫本身強調場館期望在未來的表演藝術人才培育、營運經營能夠「重整體質」的目標不謀而合。

對於GapYear結束之後的規畫,每位成員都侃侃而談。

有些成員期待將這一年的收穫帶回原本熱愛的領域繼續耕耘,有些則從這次的經驗更清楚理解到目前就業市場結構上的利與弊,希望能夠在未來探索更注重跨領域能力的職務。

鍾情於藝術研究的郭家瑋,就在這一年的內部觀察經驗中,接觸到了補助、研究計畫的籌運方式,因此期待未來的表演藝術場館能夠更支持研究人才,也希望自身能透過所學,為組織的決策者提出更具有遠見的分析。

成員唐歆瑋(左)、鄭筠蓁(右)。

「在這裡,我們手中的未來可以被捏一個形狀,但不用固定下來,」成員唐歆瑋分享道。

因為在GapYear的這一年並不是職前訓練中心,也不是進入場館的先修實習計畫,而是為啟發每位成員尋找創造力與寬廣視野的一場壯遊。

尊重來自溝通:換位思考的關鍵Knowhow 要促成一場演出,創作者與表演者之間的溝通固然重要,但創作團隊與演出場館的各個部門,以及場館與藝術家、觀眾的多向溝通,也都是不可疏忽的重要細節。

GapYear成員除了在這一年的觀察之中,實際感受到跨部門、跨單位的溝通之要,對於同儕間在這一年的溝通與共作,也感觸良深。

對於溝通不良的阻隔,成員們認為並不一定在世代,而在平行工作的同儕之間。

「對年輕人最不友善的往往是年輕人」,成員們感慨說道。

但他們也從這一年的團隊互動經驗中,發現劇烈的討論雖然看似充滿對立,卻是彼此理解、尊重的基礎,反倒是刻意保持距離與靜默,容易導致對他人更深的不解與輕視。

而在實際的藝術場域亦然:「唯有溝通才能夠創造」,成員筠蓁一語道破。

經過一年洗禮,原本以抽象概念為主體的藝術活動,開始轉變成具有實際條件、並進一步在場館中真正的被呈現、被完成的專案管理工作,對每一位成員來說,都是最可貴的觀摩經驗。

成員高慕曦(左)、周安迪(右)。

場館與演出團隊之間的溝通或許能在一來一往之間深化,但與觀眾的溝通卻容易因為缺少觀眾的直觀回饋,而淪為單向的「傳播」或「行銷」。

如成員慕曦所觀察,兩廳院作為國內重要的表演場館同時要經營許多溝通管道,實有其困難之處。

但是在2021年底主持呈現年度成果的工作坊經驗裡,他們也蒐集了不少觀眾回饋,而這些意見凸顯節目或藝術節在鋪排以及行銷的包裝方式,往往容易造成演出和觀眾之間的理解落差,而這也是場館未來所要面對的溝通議題:如何由內而外扎實地互換訊息,進而達成有效溝通。

來自不同背景的六位成員,在這一年的壯遊計畫中同時是觀察者,也將會是未來世代的改革推動者。

他們在這一年學會在組織中有效提出問題,也尋找解方。

至於對剛進入藝術基地計畫的GapYear新成員,成員安迪建議他們抱持開放心態,跳脫原本慣有的框架,並且要去關心整個組織內的各部門,才能在這個已有35年運作經驗的指標性場館中收穫更多。

在GapYear尾聲,每位成員也都更加確認自己生涯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不管未來將會在什麼角色上發揮,相信這一年的兩廳院壯遊,都讓他們找到了不一樣的自己。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化 日期2022/03/09 文字/林穎宣 攝影/KrisKang 編輯/林穎宣 核稿/梁雯晶 加入書籤 分享文章 複製連結 列印 林穎宣 1990年生。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東海大學哲學系肄業,旅居法國三年餘,期間就讀巴黎高等藝術學院。

曾任《VERSE》採訪編輯、電台採訪記者、誠品書店編輯,台中國家歌劇院行銷公關部門。

熱愛寫作,天性浪漫。

更多林穎宣的文章 相關文章 RelatedArticles 文化.觀念.電影 桃園電影節「魔幻時刻」:從未來看當下,探索電影與真實的界線 即將於8月19日登場的「2022桃園電影節」以「魔幻時刻」為題,探討電影與觀眾間的關係:「未來當下」單元匯集了聚焦未來與近未來的科幻作品,叩問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及擔憂;「魔幻電影院」單元則模糊了電影幕前幕後與觀眾之間的界線。

建築.文化.設計 一堂以積木為主題的歷史課,如何改變一間教室? 走進萬芳高中的「美感積地」教室,由歷史老師黃小萍和3+2DesignStudio攜手合作,讓這間以積木為教材和空間設計理念的教學空間,提供學生沈浸於有別於過往的學習情境中。

這個改造是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之一,目的是為了協助台灣各級學校與專業設計團隊合作,進行校園環境美感改造。

文化.觀念.設計 從校園掃具到大眾文化,我們該如何看待「常民美學」? 在「美感細胞團隊」發布「校園掃具改造計畫」後,討論聲四起,有人懷疑我們的美學是否該被匡列在類MUJI的極簡風格中,也有人認為過往的紅綠掃具備「常民美學」應當被保留。

然而「美」的判斷是否有一套標準,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常民美學? 文化.觀念.設計 「校園掃具美感改造計畫」:這不是標準解答,我們只是願意做的人 2013年成立的「美感細胞」致力推動美學教育,今年6月,一份發布在粉絲專頁的「校園掃具改造懶人包」引爆了一場「何謂美感」的爭論。

然而,爭論之後,改造還是要繼續。

文化.觀念.設計 「美感積地」教師黃小萍:歷史老師如何推動校園美感? 「校園美感計畫」是一系列對生活、生命感知的體驗過程,用設計力導入校園,運用策略拆解關於教育現場的痛點,跨業結合產官學協力合作,掀起一波美學寧靜浪潮,在這場美的盛宴中,沒有人會缺席,沒有人不受吸引。

這是一門學習感受的課,用「看」學知識,用「問」學思考,動手做、學成就。

展覽.文化.設計 2022文博會在高雄——用一場展覽的時間環島全台 本屆(2022年)臺灣文博會首度移師高雄,我們特別於展前和三位主要策展人——「豪華朗機工」林昆穎、「莎妹工作室」王嘉明、「水越設計」周育如暢聊設計理念,看他們如何用一場文博會的參觀時間,讓觀者有如環島全台的壯遊體驗。

文化.觀念.電影 電影辯士——上世紀的電影守護者,至今仍該存在的理由 電影史中有一群名為「辯士」的人,他們伴隨無聲電影現身,用聲音詮釋故事,陪伴大眾熟悉影像的世界,卻隨時代的演進凋零,走入人們的回憶。

這幾年,辯士重新出現在台灣影展的螢幕旁,不僅是延續一個古老的文化技藝,更讓我們重新思考,走進電影院可以有什麼樣的體驗? 文化.觀念 在學習中成為更好的人:台灣教科書的內容與美學新革命 從部編本到民編本,將知識學科化的教科書,不但是國民接受義務教育時學習考試的媒介,更是反映社會集體意識的文本。

「為什麼教科書如此枯燥乏味?」「教科書設計為什麼都一成不變?」「國文課本選文為什麼都是中年男子、失意政客的心聲?」這些始終不斷的質疑在過去十年逐漸匯集成一股能量,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實施後,形成一場台灣教科書的內容與美學新革命。

國際.文化.電影 透過VR,站在歷史與現實的界限中:多媒體藝術家權河允 來自韓國的留法多媒體藝術家權河允(HayounKwon),於2021年高雄電影節發表的VR作品《玉山守護者》,述說日治時期一位日本學者與一位台灣布農族人間的可貴情誼。

在創作的過程中她探索了台灣的傳說,更找到了不同的角度去觀看歷史。

國際.文化.電影 橫越三大洲的拍攝是為了什麼?專訪《為了國家》導演RachidHami與演員KarimLeklou、ShaïnBoumedine 由法籍導演RachidHami所拍攝的法台合製電影《為了國家》(PourlaFrance),該劇情從一名在軍校被霸凌致死的軍人展開,最終讓主角哥哥為弟弟站上前線抗爭。

Rachid以自身的故事改編,於阿爾及利亞、台灣、法國三地拍攝,從沉重的回憶裡帶出與弟弟最真摯的情感。

閱讀設定 0 夜間模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