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省理工多媒體實驗室的一年:歷經挫折與挑戰後的創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MIT Media Lab 推出的創新研究和產品原型,廣受全球媒體及知名企業矚目,包括百元電腦(One Laptop Per Child)、設計給小朋友的程式語言Scratch、TED上發表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Publishedin付諸行動的夢想家bySayaminduDasgupta—Flickr:MediaLab在麻省理工多媒體實驗室的一年:歷經挫折與挑戰後的創新十年前因緣際會翻開《世界很平,我不平》這本書,因而認識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多媒體實驗室(MITMediaLab),那時我還只是個懵懵懂懂的高中生,第一次看到這個世界頂尖的創新研究機構,深深著迷。

心裡想著,天啊!這個地方太酷了。

MITMediaLab推出的創新研究和產品原型,廣受全球媒體及知名企業矚目,包括百元電腦(OneLaptopPerChild)、設計給小朋友的程式語言Scratch、TED上發表的SixthSense等等。

MediaLab這些瘋狂且想像力豐富的發明,儼然是科技創新界的霍格華茲,神聖且令人好奇。

還記得去年的三月十五日,當我收到來自MediaLab的錄取信時,我興奮地在家裡尖叫跑跳。

沒錯,我拿到專屬於我的幸運金卡,可以前往全世界最酷的創新聖殿,做最前瞻的研究。

很難想像,一年多後的今天,自己走在MIT標竿建築物之一E14館的玻璃大樓中,擦身而過的是人工義肢的先驅HughHerr;我走進我們組的實驗室裡,與網際網路創辦人TimBerners-Lee一同討論語意網技術,嘗試研究顛覆現有新聞媒體的新興科技。

終於可以體會YEF和MITMediaLab的校友Edward,為何會分享在MediaLab的歲月是「人生中最幸福的兩年之一」。

但我當初不知道的,卻是實現創新背後的挑戰與挫折。

接連的衝擊與挫折出發至MediaLab前的幾個月,內心其實相當忐忑,害怕自己沒有足夠的創意驚艷他人,或沒有足夠的能力實現出想像的雛形。

因此,我在出發前卯足了勁、做足功課,熟悉相關的技術標準,並努力研讀學術文獻,希望這些知識對實際研究有所幫助。

我事先做的準備,在修課時著實給了不少幫助,身邊的研究夥伴聰明且平易近人,在海外求學的環境適應上也沒有遇到太大的問題。

然而在”創新”這部分,卻是種種震撼與挫折的開始。

在MediaLab,若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越是瘋狂,越需要動手做一個雛形出來。

即便明白“實做”與“表達”的重要性,但自己與MediaLab的產出水準仍有落差。

而我需要說服這些想法的目標族群,是一群世界最頂尖的創意匠才。

要讓他們說你的想法不只是“good”,而是“great”,很是困難。

另一方面,在這幾乎沒有框架的實作環境下,常常讓我感到迷惘,感覺心中有一堆想法能改變世界,但如何選擇”對”的第一步,卻沒有什麼明確的頭緒。

雖然MediaLab支持瘋狂的點子,但你的想法發言,還是會被檢視話語背後的架構及價值。

也因此,並不是每個問題都是好問題。

某一次和TimBerners-Lee的討論中,因為沒有切中要害,被他簡短回應後,稍微不耐地補上“Youunderstandnow?”,當下的震撼難以言喻。

每次會後,我們還會互相討論誰提出了什麼有趣的看法,若眾人反應熱烈,大家通常很願意相互合作,將想法進一步實踐。

其實也就是自己的想法變相與他人比較。

與導師的互動上,起初也是挫折連連。

我的導師DebRoy,不僅是MediaLab的校友和資深教授,同時是一位成功的創業人士及現任Twitter的首席科學家,他對大方向相當重視,這也代表原型所使用的數學模型及技術,相對來說不那麼重要,除非是帶往極具突破性的資料洞察。

當然,單純的研究願景也是不夠的,除非你已經縝密構思過需求背後的結構性問題與變遷理論,以及實踐長遠目標的步驟。

有好幾次,我提出新框架的想法及小有成果的實驗都被退回。

過了三四個月,研究依然沒有很大的突破和進展,而我也被換到另一個研究計畫中,感受到導師對自己的重視越來越少。

那時候,我常常感覺在研究上很孤單迷失,看著身邊的同學一一有所斬獲,不是在Hackathon上贏得冠軍,雜誌爭相報導其成果;或是有很棒的研究刊登上MIT首頁。

看著吃飯睡覺都抱著電腦和文獻的自己,腦中不斷浮現“我真的適合MediaLab嗎?它是否超出我的能力負荷?”,對此我常感到徬徨失措。

接受、吸收挫折,再繼續挑戰極限在波士頓寒冬中的某個晚上,偶然在MediaLab遇到其他組的同學們。

我們簡單寒暄,更新一下研究近況,聊得正起勁。

其中一人突然無奈地說:「看著Lab的大家都好有生產力,自己有時還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向,壓力真的很大。

」我內心一陣驚訝,她做的研究才剛被媒體報導啊!然而,隨著眾人的附和,我才驚覺,原來其他人也和我有著類似的困惑和焦慮。

另一個朋友接著回應:「不用花太多時間猶豫,你我能在這裏都是有理由的。

」這句話,鼓舞我到現在。

在之後的幾個月,我思考並調整了我的研究節奏。

嘗試許久後,有幾點特別有助益:你不可能孤軍奮戰,而在團隊中,除了貢獻自己的專業及經驗外,你要有本事帶出夥伴的強項,讓團隊更好—在接下來的研究,我的夥伴是一位資料視覺專家。

我們嘗試將不同來源的資料合併且視覺化。

因為他對社群網路很感興趣,我提供想法討論,並處理後端資料,讓他能專心思考如何製作基於GraphDatabase的互動介面。

有時候,你要願意去做些吃力不討好的雜事,讓你的夥伴發揮強項。

永遠不能停止自我充實—無論是專業知識或重要人物的思想著作,不要排斥或停止學習。

雖然所學不一定能馬上套用在研究上,但若能深入了解技術實踐原理及他人的思考框架,我們將會發現,自己正在慢慢吸收不同人看問題、看事情的觀點。

這在研究創新框架極限的MediaLab是相當有幫助的。

比如當我們在思考如何歸納分析利用Twitter推動公民記者,出乎意料地發現,數學中圖論的知識有助於我們做資料推論。

別猶豫,直接做就是了—我發現自己的徬徨與迷惘時常源自於躊躇不前。

我還是缺乏一些對瘋狂想法的堅持,而花時間在猶豫他人的想法。

先徵求他人認同再做是不夠的;而先做一點後去徵求他人認可,再繼續做下去一樣不夠。

即使是實作初步的原型,儘管過於精簡,仍應該完整傳達目前的雛形,如何連接到後續中長期目標的實踐,甚至產品化至現實生活中。

除非面對的問題及技術框架已經相當成熟,否則漸進式創新很難讓自己脫穎而出。

在新的嘗試下,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也逐漸有了積累。

四月在每半年一度的MediaLab會員企業會議上,當DebRoy展示我們組的成品時,台下來自世界各地大企業及非營利組織的高層,紛紛掏出手機照相,內心有說不出的悸動和成就感。

會議結束後,DebRoy開心地與我們道賀,恭喜大家成功完成第一次成果發表。

而我研究的夥伴向我道謝,說我在後端的處理,讓他在製作介面時能心無旁騖。

聽到他說「和你合作很愉快」,突然覺得很感動,因為我終於慢慢跟上MediaLab的步調了。

獻給那些身處於挑戰、挫折中,而仍在實現內心瘋狂想法的創新者們。

【作者簡介】Pau為09年時代基金會實習生,2013年於台大資工所畢業,並於2014年秋季赴美就讀麻省理工多媒體實驗室,目前為一年級生。

他熱愛從社群網路資料中挖寶,致力於未來有天建工具讓機器學習改變人們理解資料的方式。

--Morefrom付諸行動的夢想家來自EpochSchool時代學院畢業校友的不同觀點Readmorefrom付諸行動的夢想家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時代基金會—付諸行動的夢想家408Followers時代基金會以「推動知識經濟的橋樑」自期,接軌國際產學計劃、深耕人才、育成新創。

多年來購過EpochSchool、EpochFamily、Garage+,鼓勵年輕人的興業精神,多年來,超過3,000名學子受訓、上百名學子赴海外頂尖學府深造、超過80家新創企業成立,以及許許多多的專業經理人、非營利組織工作FollowMorefromMediumMarecommsInc.HowMuchInformationCanBeSentReliablyfromHalifaxtoDartmouthUndertheWater?SeeCatIn-FocusDeepanshuCheapestwaytoconvertUSDtoCADJasonStachowiakMindfulHistory-Writing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