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會民主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聆聽)),德國主要政黨之一,是一個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成立於1863年。

於1966年至1982年,1998年至2009年,2013年至今,社民黨與不同政黨結成執政聯盟,組建聯合政府。

德國社會民主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ParteiDeutschlands德國社會民主黨標誌總書記拉爾斯·克林拜爾領袖薩斯基婭·艾斯肯諾貝特·瓦爾特-博爾揚斯副領袖 克拉拉·蓋維茨(英語:KlaraGeywitz) 胡貝圖斯·海爾(英語:HubertusHeil) 凱文·屈納特(英語:KevinKühnert) 塞爾皮爾·米迪亞特利(英語:SerpilMidyatli) 安克·雷林格(英語:AnkeRehlinger) 創始人 卡爾·馬克思 斐迪南·拉薩爾 奧古斯特·倍倍爾 威廉·李卜克內西 成立1863年5月23日 (1863-05-23Tdfx)(建黨紀念日)1875年5月27日 (1875-05-27)合併自全德工人聯合會德意志社會民主工黨總部柏林黨報《前進報》青年組織德國社民黨青年社會主義者工作團體學生組織社會主義德國學生聯盟(1946年–1961年)德國社民黨青年社會主義者-大學團體(1973年至今)婦女組織社會民主婦女協會黨員(2021年)▼404,305[1]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2]民主社會主義第三條道路親歐洲主義派系:伯恩施坦主義社會自由主義 過去:馬克思主義考茨基主義政治立場過去:左翼現在:中間偏左[3]歐洲組織歐洲社會黨國際組織進步聯盟社會黨國際歐洲議會黨團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人士進步聯盟官方色彩 紅色聯邦議院206/735 (28%)邦總理7/16 (44%)邦議會469/1,884 (25%)歐洲議會16/96 (17%)黨旗官方網站www.spd.de德國政治政黨·選舉 德國社會民主黨(德語:SozialdemokratischeParteiDeutschlands),簡稱德國社民黨(SPD,德語發音:[ɛspeːˈdeː]( 聆聽)),德國主要政黨之一,是一個社會民主主義[4][5][6]政黨,成立於1863年。

於1966年至1982年,1998年至2009年,2013年至今,社民黨與不同政黨結成執政聯盟,組建聯合政府。

在德國的政治光譜上,它較聯盟黨和自由民主黨為左,較左翼黨為右。

目次 1基本主張 2歷史 2.11914-1919:一戰、十一月革命、分裂 2.21919-1933:威瑪共和國 2.3二戰後至今 3選舉成績 3.1聯邦議院 3.2歐洲議會 3.3州議會 4歷任社會民主黨領導 4.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社民黨領袖 4.2兩次大戰間的社民黨領袖 4.3社民黨主席 4.4社民黨政府 4.5德國總統 5注釋 6相關條目 7參考資料 8外部連結 基本主張[編輯] 社民黨來源於工人運動,有著明確的社會主義性質;社民黨和工會關係密切,在意識形態上像19世紀歐洲大多數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政黨那樣向革命性的馬克思主義看齊。

愛德華·伯恩斯坦以他的修正主義理論反對當時在社民黨中仍占大多數的具有革命傾向的陣營。

最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修正主義理論就在黨內得到逐步但非正式的貫徹。

這個理論主要包含:通過民主選舉以民主的合法的手段來接管政府,並且以改革的方式來實現社會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目標。

1989年,社民黨告別了從1959年一直延用的哥德斯堡綱領,取而代之為柏林宣言。

如今,社民黨為了能更好的強調黨派觀點,清晰黨派政見(特別是和基民盟),於2007年新發布的黨派宣言。

2005年至2009年,社民黨是德國大聯合政府(社民黨、基民盟/基社盟)的重要成員,三個政黨根據聯合組閣協議,社民黨取得8個內閣席位,主導內閣人事變動。

前總理施洛德的辦公廳主任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將出任外交部長,財政部長一職則屬於前邦總理施泰因布呂克。

社民黨把社會正義作為它的一個主要政見。

經濟應該發展,利益應該公平分配,因此公民才能更好的享受社會福利。

同時社民黨認為一個強大而重視社會福利的國家才能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一個充分滿足下一代需要的財政政策也是非常必要。

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標,不同的人群能夠獲利,社民黨提出了新改革議題,如新的富人稅政策等。

在社會政治上,社民黨致力於民法,開放式社會和公民參政上,它們是自由、正義和團結的基石。

國際政策上,社民黨採取了比較積極的歐洲一體化和對外政策。

2013年,63%的社民黨黨員都在60歲以上,8%為35歲以下的青年,三分之二的黨員為男性,大多有工會背景;將近一半的黨員是工人或者公司雇員,12%為家庭婦女(或居家男性),11%為公務員。

歷史[編輯] 1863年5月23日,社會主義活動家斐迪南·拉薩爾創立了「全德工人聯合會」(即拉薩爾派)。

1869年,奧古斯特·倍倍爾和威廉·李卜克內西創立「德意志社會民主工黨」(即艾森納赫派)。

在卡爾·馬克思的斡旋下,1875年5月22日—27日,兩個組織在哥達召開大會,合併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並通過哥達綱領,馬克思因此創作了哥達綱領批判。

因為該黨贊成革命反對君主制,俾斯麥在1878年開始實施的「反社會黨人法」,宣布該黨為非法,進行鎮壓。

此舉導致該黨黨派結構的迅速發展,並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此期間,被認為是國家力量代言人的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多次要求對社會民主人士進行暴力鎮壓。

但是,龐大的工人階級在最緊要關頭覺醒,使該黨很快成為了德國最大的黨派。

1890年,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改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恢復活動。

1892年,該黨正式合法化,並在艾福特通過了艾福特綱領。

由卡爾·考茨基和愛德華·伯恩斯坦撰寫的黨綱拒絕了改良主義,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主要的思想指南針。

1890年社民黨已經占據了27.2%的席位,1912年社民黨提高到了34.8%的席位。

1913年倍倍爾死後,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胡戈·哈阿茲共同領導社民黨。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愛德華·伯恩斯坦發表了他的修正主義理論,以反對社民黨內部占主流的革命馬克思主義理論。

伯恩施坦認為在德國可以通過一次民主的,合法的選舉,進行一次政府更替,從而實現德國的社會主義變革。

修正主義理論一直在社民黨實際政治策略中得到部分運用,但不被公開承認。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修正主義才逐步成為社民黨的官方意識形態。

1914-1919:一戰、十一月革命、分裂[編輯]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社民黨支持戰爭公債的發行。

只有卡爾·李卜克內西(威廉·李卜克內西之子)和奧托·呂勒兩位社民黨議員反對1915年的戰爭公債。

1916年在一次反戰遊行之後,卡爾·李卜克內西被捕,並判處監禁。

但出於不明原因,他在戰爭結束前被釋放。

在戰爭中,很多議員不贊同社民黨越來越懦弱的姿態,他們在社民黨之外另外組建了一個獨立於社民黨的黨派——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USPD)。

1916年卡爾·李卜克內西出獄後,他和羅莎·盧森堡一同組織左派的斯巴達克同盟,又稱「國際派」。

左翼社會民主黨人從社會民主黨內分離出來,組建了新政黨:獨立社會民主黨。

形式上,斯巴達克同盟是獨立社會民主黨內的一派。

加入獨立社民黨的社民黨人不但有左派領袖羅莎·盧森堡,還有馬克思主義的教皇、《新時代》的發行人卡爾·考茨基,以及修正主義之父、理論家愛德華·伯恩斯坦。

從1915年起一個叫列施—庫諾—亨尼施集團(Lensch-Cunow-Hänisch-Gruppe)的組織(它和俄裔德國社會主義右翼政治家亞歷山大·帕爾烏斯很親近),取代考茨基和伯恩斯坦,成為主要的修正主義派別。

他們期待德國能在一戰中獲勝,能夠在歐洲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解放在俄羅斯沙皇統治下的人民。

海恩里希·庫諾(英語:HeinrichCunow),一位人種學家,社民黨黨校講師在1917年取代了考茨基,成為《新時代》的發行人,也成為了後來的《哥利茲宣言》和《海德堡宣言》的撰寫人之一。

從1917年開始,當大多社會民主黨人開始覺得,戰爭將以失敗告終,該組織影響力也隨之衰退。

1918年,德國的敗局已定,在維爾赫爾姆斯哈芬和基爾的水兵開始起義,也就是歷史上的德國革命,又稱十一月革命。

革命使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退位,最後逃到了荷蘭。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領導「多數派社會民主黨」(MehrheitssozialdemokratischeParteiDeutschlands)為政府更替做好了準備,同時馬克斯·馮·巴登親王也將政權移交給了社會民主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斯巴達克聯盟和部分獨立社民黨人支持仿照年前在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在德國建立一個蘇維埃政權。

但是革命士兵和工人並沒有把俄國的十月革命做為榜樣,他們大多都在為結束戰爭和推翻軍政奔走。

在此目標下多數派社民黨和獨立社民黨再度合併。

這個在艾伯特和哈阿茲領導下的,由多數派社民黨和獨立社民黨平等組成的革命政府只是一個過渡政府,它只是作為不久後舉行全民大選最終產生國民議會做準備。

1918年末,多數派社會民主黨人和部分獨立社民黨人在聯合政府中為軍事鎮壓起義的水兵爭論不休。

多數社民黨認為沒有授權的行動是違背工人運動民主原則的,他們嘗試建立義務警察系統(德語:Volkswehr)和多數派社會民主黨的自由團體。

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發動第二股革命浪潮,讓它橫掃德國。

艾伯特聘用自由軍團鎮壓起義。

由古斯塔夫·諾斯克徵召的右派民族主義自由軍團在多數社會民主黨的支持下,對斯巴達克同盟起義和蘇維埃政權進行了血腥鎮壓。

由此,古斯塔夫·諾斯克也成了威瑪共和國的第一任國防部長,同時他也被冠以了「血手」的稱號。

他應該為眾多的,知名的或不知名的,自由軍團對革命者的謀殺負責。

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在1919年1月15日也未倖免於難。

艾伯特和諾斯克在十一月革命,以及對其鎮壓的角色,被當時的議會內外的左派政黨的攻擊,被認為是「革命的叛徒」。

斯巴達克聯盟和其他左派革命者聯盟在1919年1月1日建立了德國共產黨。

這也是革命社會民主黨人和改良社會民主黨人分道揚鑣的標誌。

1919-1933:威瑪共和國[編輯] 從1919-1925年,社民黨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一直主導年輕的威瑪共和國政府。

1922年,左派開始崛起,社民黨和殘餘的獨立社民黨再一次合併,從那以後,社民黨和他們分擔了政府部門的主導權,最後在1928-1930年組成了以赫爾曼·穆勒為首的米勒二世內閣大聯合政府。

奧托·布勞恩在普魯士從1920-1932年也一直擔任普魯士總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社民黨和由大部分脫離者組建的德國共產黨成了新的激烈競爭對手,相當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德國革命的餘熱。

由於一些工人階級選民投向了德國共產黨,社民黨一直試圖作為反對黨來保持在帝國內部政治的影響以減少選票的流失。

社民黨的社會基礎在威瑪共和國期間以工會組織的專業工人隊伍為主。

雖然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開始逐漸崛起,社民黨還是保持了它的選民群體。

納粹黨依靠年輕選民甚至非選民贏得選舉,但是社民黨並沒有太多的反對。

由於社民黨結構上的癥結,它不願意和指責社民黨是社會法西斯主義的德國共產黨合作,同時其他被邊緣化的民主黨也不是對抗納粹的好夥伴。

社民黨議會議員採取的妥協政策導致了在布呂寧政府中一部分年輕黨員和社民黨左派越來越多的責備。

1931年一部分社民黨左派再度組成了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

柏林的普魯士政府領導人,社會主義者奧托·布勞恩,1932年7月20日在軍事政變中被驅逐,在一場被稱為普魯士政變(英語:Preußenschlag)的運動,社民黨最後的堡壘也被攻破。

1933年,社民黨在其他所有黨派對啟動《授權法》[7]投了贊成票的的情況下,毅然投出了反對票,唯一一個在投票中反對啟動《授權法》的政黨,捍衛了它作為一個強調民主的黨派引以為豪。

在社民黨的所有黨產被沒收以後,相當一部分的黨派領袖移居它國。

5月17日一些社民黨議會主要成員在生命威脅下通過了希特勒的外交解釋。

6月21日,社民黨收到了希特勒的禁令,7月14日,社民黨被禁止。

二戰後至今[編輯] 二戰以後社民黨重建。

在聯邦德國,社民黨起初處於在野位置,但是從1966年-1982年領導了聯邦政府,維利·勃蘭特和赫爾穆特·施密特先後出任西德總理。

在1959年的《哥德斯堡綱領》中社民黨摒棄了階級政黨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概念[8],繼續推行社會福利計劃,在198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基本綱領(1998年補充)的我們的歷史淵源中稱:「歐洲民主社會主義思想淵源淵源自基督教、人道主義哲學基督教、人道主義哲學、啟蒙主義、馬克思的歷史和社會學說以及工人運動的經驗。

」[9][10]又在2007年社民黨綱領中的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理念稱:「1959年的哥德斯堡綱領是植根於猶太教和基督教,人文主義和啟蒙、社會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和工人運動的經驗」[11]。

雖然起初社民黨反對西德於1955年加入北約,不過現在十分強烈的支持德國加強與歐洲聯盟和北約的關係。

在蘇軍占領區也就是後來的東德,社民黨被迫與德國共產黨合併成德國統一社會黨。

1989年東歐巨變以後,東德的社民黨重新回到獨立政黨狀態,兩德統一後與西德社民黨合併。

1990年德國統一後,1998年社民黨在施洛德帶領下,順利在大選中勝利奪取政權,並在2002年連任,但其在2005年因提前解散大選而下台。

隨後,社民黨加入了以基民盟為首的大聯合政府,後於2009年因大選中慘敗退出政府,成為在野黨。

在格哈特·施洛德領導下,社民黨宣稱建立一個更好的平台減少失業。

1998年德國聯邦選舉社民黨以40.9%的支持率成為第一大黨。

社民黨獲勝至關重要的力量在於大城市和擁有傳統產業的邦。

通過與綠黨組成的聯合政府,社民黨在1982年選舉失利之後十六年重新執政。

1995年11月奧斯卡·拉方丹經過選舉成為社民黨主席,1998年他出任財政部長,1999年3月因與總理施洛德理念不合,辭去黨內和政府職務。

施洛德繼拉方丹之後成為黨主席。

2002年德國聯邦選舉,社民黨得到了全國選票的38.5%,與綠黨繼續組成新一屆聯合政府。

其後聯合政府反對伊拉克戰爭。

2004年歐洲選舉對社民黨是一場災難,在全國範圍的選舉中取得了最壞的成績,二戰以後的最低點21.5%。

這一年早期,社民黨領導權從總理施洛德移交給了弗朗茨·明特菲林,這被廣泛認為是要解決黨內對聯邦政府推行經濟改革的反對。

社民黨的成員近年開始減少。

1976年社民黨擁有一百萬成員,到1998年只有77萬5千人,2003年9月降到了66萬3千人,2005年11月只剩下59萬1千人。

不少支持者轉而支持比社民黨更為左傾的綠黨和左翼黨.民社黨。

2005年4月,黨主席明特菲林公開反對在德國自由市場經濟中的過於牟利,並且要求聯邦政府在推進經濟正義方面更多干涉。

這引起了一場主導全國新聞幾個禮拜的辯論,成為了幾乎所有主要期刊頭版文章的主題,也得到了主要電視新聞幾乎每天報導。

明特菲林的建議已遭到一些雇員組織和經濟學家批評,但是仍然得到公眾支持(某些民意測驗有75%支持)。

2005年1月,一些社民黨左派成員離開該黨成立了勞動和社會公正-選舉替代反對社民黨的右傾和新自由主義;5月,前社民黨主席奧斯卡·拉方丹加入該黨;2007年,該黨與左翼黨.民社黨合併為左翼黨。



2005年,一向有「社民黨家鄉」之稱的北萊茵-西發利亞邦舉行大選,社民黨失去了長達39年的執政黨地位。

從而導致施洛德政府提前於9月18日舉行聯邦國會大選。

大選結果,社民黨與主要對手基民盟打成平手,但由於與綠黨議席不過半,最終與基民盟組建大聯合政府。

2006年4月10日,社民黨主席馬蒂亞斯·普拉策克因聽力嚴重下降辭職。

[12]臨時黨大會選出前副主席庫特·貝克繼任。

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社民黨的得票率為23.0%。

2013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社民黨的得票率為25.7%,與基民盟組建大聯合政府。

2017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社民黨的得票率為20.5%,為68年來最低得票率。

2021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社民黨得票率達25.74%,創下2005年以來的最好成績,自2002年以來成為奪回國會第一大黨[13]。

選舉成績[編輯] 聯邦議院[編輯] 選舉年份 選區投票 黨派選票 總票數(至1912年)/黨派選票(截至1919年) 總席次 +/– 政府陣營 1877年 493,447 9.1(#4) 13/397 反對黨 1878年 437,158 7.6(#5) 9/397 ▼4 反對黨 1881年 311,961 6.1(#7) 13/397 ▲4 反對黨 1884年 549,990 9.7(#5) 24/397 ▲11 反對黨 1887年 763,102 10.1(#5) 11/397 ▼13 反對黨 1890年 1,427,323 19.7(#1) 35/397 ▲24 反對黨 1893年 1,786,738 23.3(#1) 44/397 ▲9 反對黨 1898年 2,107,076 27.2(#1) 56/397 ▲12 反對黨 1903年 3,010,771 31.7(#1) 81/397 ▲25 反對黨 1907年 3,259,029 28.9(#1) 43/397 ▼38 反對黨 1912年 4,250,399 34.8(#1) 110/397 ▲67 反對黨 執政聯盟 執政聯盟 1919年 11,509,048 37.9(#1) 165/423 ▲55 執政聯盟 1920年 6,179,991 21.9(#1) 102/459 ▼63 反對黨 執政聯盟 反對黨 執政聯盟 反對黨 1924年5月 6,008,905 20.5(#1) 100/472 ▼2 反對黨 1924年12月 7,881,041 26.0(#1) 131/493 ▲31 反對黨 1928年 9,152,979 29.8(#1) 153/491 ▲22 執政聯盟 1930年 8,575,244 24.5(#1) 143/577 ▼10 反對黨 1932年7月 7,959,712 21.6(#2) 133/608 ▼10 反對黨 1932年11月 7,247,901 20.4(#2) 121/584 ▼12 反對黨 1933年3月 7,181,629 18.3(#2) 120/667 ▼1 反對黨 1949年 6,934,975 29.2(#2) 131/402 ▲11 反對黨 1953年 8,131,257 7,944,943 28.8(#2) 162/509 ▲22 反對黨 1957年 11,975,400 11,875,339 31.8(#2) 181/519 ▲19 反對黨 1961年 11,672,057 11,427,355 36.2(#2) 203/521 ▲22 反對黨 1965年 12,998,474 12,813,186 39.3(#2) 217/518 ▲14 執政聯盟 1969年 14,402,374 14,065,716 42.7(#2) 237/518 ▲20 執政聯盟 1972年 18,228,239 17,175,169 45.8(#1) 242/518 ▲5 執政聯盟 1976年 16,471,321 16,099,019 42.6(#2) 224/518 ▼18 執政聯盟 1980年 16,808,861 16,260,677 42.9(#2) 228/519 ▲4 執政聯盟 1983年 15,686,033 14,865,807 38.2(#2) 202/520 ▼26 反對黨 1987年 14,787,953 14,025,763 37.0(#2) 193/519 ▼9 反對黨 1990年 16,279,980 15,545,366 33.5(#2) 239/662 ▲46 反對黨 1994年 17,966,813 17,140,354 36.4(#2) 252/672 ▲13 反對黨 1998年 21,535,893 20,181,269 40.9(#1) 298/669 ▲43 執政聯盟 2002年 20,059,967 18,484,560 38.5(#1)[14] 251/603 ▼47 執政聯盟 2005年 18,129,100 16,194,665 34.2(#2) 222/614 ▼29 執政聯盟 2009年 12,077,437 9,988,843 23.0(#2) 146/622 ▼76 反對黨 2013年 12,835,933 11,247,283 25.7(#2) 193/630 ▲42 執政聯盟 2017年 11,426,613 9,538,367 20.5(#2) 153/709 ▼40 執政聯盟 2021年 12,227,998 11,949,374 25.7(#1) 206/735 ▲53 執政聯盟 歐洲議會[編輯] Electionyear #ofoverallvotes %ofoverallvote #ofoverallseatswon +/– 1979 11,370,045 40.8(#1) 33/81 1984 9,296,417 37.4(#2) 32/81 ▼1 1989 10,525,728 37.3(#1) 30/81 ▼2 1994 11,389,697 32.2(#1) 40/99 ▲10 1999 8,307,085 30.7(#2) 33/99 ▼7 2004 5,547,971 21.5(#2) 23/99 ▼10 2009 5,472,566 20.8(#2) 23/99 ━0 2014 7,999,955 27.2(#2) 27/96 ▲4 邦議會[編輯] 邦議會 選舉年份 得票 得票率(%) 席位 政府陣營 No. ± 巴登-符騰堡邦 2021 535,462 11.0(#3) 19/154 ━0 反對黨 巴伐利亞邦 2018 1,317,942 9.7(5th)▼ 22/205 ▼20 反對黨 柏林 2016 352,369 21.6(1st)▼ 38/160 ▼10 社民黨-左翼黨-綠黨 布蘭登堡邦 2019 331,238 26.2%(1st)▼ 25/88 ▼5 社民黨-左翼黨 布萊梅邦 2019 365,315 24.9(2nd)▼ 23/84 ▼7 社民黨-綠黨-左翼黨 漢堡州 2020 1,554,760 39.0(#1) 54/123 ▼4 社民黨–綠黨 黑森邦 2018 570,166 19.8(3rd)▼ 29/137 ▼8 反對黨 下薩克森邦 2017 1,413,990 36.9(1st)▲ 55/137 ▲6 社民黨-基民盟 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邦 2016 246,393 30.6(1st)▼ 28/71 ▼2 社民黨-基民盟 北萊茵-西發利亞邦 2017 2,649,205 31.2(2nd)▼ 69/199 ▼30 反對黨 萊茵蘭-普法茲邦 2021 691,055 35.7(#1) 39/101 ━0 社民黨–綠黨–自民黨 薩爾蘭邦 2017 157,841 29.6(2nd)▼ 17/51 ━0 基民盟-社民黨 薩克森邦 2019 167,289 7.7(5th)▼ 10/119 ▼8 基民盟-社民黨 薩克森-安哈特邦 2021 89,475 8.4(#4) 9/97 ▼2 反對黨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邦 2017 400,635 27.2(2nd)▼ 21/73 ▼1 反對黨 圖林根邦 2019 90,984 8.2(#4) 8/90 ▼4 左翼黨–社民黨–綠黨 歷任社會民主黨領導[編輯] 奧古斯特·倍倍爾胡戈·哈塞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奧托·威爾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社民黨領袖[編輯] 奧古斯特·倍倍爾 威廉·李卜克內西 伊格納茨·奧艾爾 卡爾·考茨基 愛德華·伯恩斯坦 羅莎·盧森堡 兩次大戰間的社民黨領袖[編輯]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菲利普·謝德曼 古斯塔夫·鮑爾 赫爾曼·穆勒 社民黨主席[編輯] 奧古斯特·倍倍爾、保羅·辛格爾(1892年~1911年) 奧古斯特·倍倍爾、胡戈·哈塞(1911年~1913年)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胡戈·哈塞(1913年~1916年)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1916年~1917年)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菲利普·謝德曼(1917年~1919年) 奧托·威爾斯、赫爾曼·穆勒(1919年~1922年) 亞瑟·克里斯平、奧托·維爾斯、赫爾曼·穆勒(1922年~1928年) 亞瑟·克里斯平、奧托·維爾斯(1928年~1931年) 亞瑟·克里斯平、奧托·維爾斯、漢斯·沃格爾(1931年~1933年) 奧托·維爾斯和漢斯·沃格爾(1933年~1939年,流亡) 漢斯·沃格爾(HansVogel)(1939年~1945年,流亡) 庫爾特·舒馬赫(1946年~1952年) 埃里希·奧倫豪爾(ErichOllenhauer)(1952年~1963年) 維利·勃蘭特(1964年~1987年) 漢斯-約申·沃格爾(1987年~1991年) 布容·英格霍姆(BjörnEngholm)(1991年~1993年) 約翰內斯·勞(1993年,代理) 魯道夫·沙爾平(1993年~1995年) 奧斯卡·拉方丹(1995年~1999年) 格哈特·施洛德(1999年~2004年) 弗朗茨·明特費林(2004年3月21日~2005年11月15日) 馬蒂亞斯·普拉策克(2005年11月15日~2006年4月10日) 庫特·貝克(2006年4月10日~2008年9月7日) 弗朗茨·明特費林(2008年10月18日~2009年11月13日) 西格瑪爾·加布里爾(2009年11月13日~2017年3月19日) 馬丁·舒爾茨(2017年3月19日~2018年2月13日) 奧拉夫·朔爾茨(2018年2月13日~2018年4月22日,代理) 安德里亞·納勒斯(2018年4月22日~2019年6月3日) 馬紐埃爾·施瓦西格(英語:ManuelaSchwesig)(2019年6月3日~2019年9月10日,代理) 托爾斯滕·舍費爾-岡貝爾(英語:ThorstenSchäfer-Gümbel)(2019年6月3日~2019年10月1日,代理) 馬陸·德雷爾(英語:MaluDreyer)(2019年6月3日~,代理) 社民黨政府[編輯]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1918 菲利普·謝德曼1919 古斯塔夫·鮑爾1919-1920 赫爾曼·穆勒1920、1928-1930 維利·勃蘭特1969-1974 赫爾莫特·施密特1974-1982 格哈特·施洛德1998-2005 奧拉夫·朔爾茨2021-至今 德國總統[編輯]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1919-1925 古斯塔夫·海涅曼1969-1974 約翰內斯·勞1999-2004 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2017-至今 注釋[編輯] ^Partymembers:Greensgain,AfDandSPDlose.RedaktionsNetzwerkDeutschland.2021-02-14(德語).  ^Merkel,Wolfgang;AlexanderPetring,ChristianHenkes,ChristophEgle.SocialDemocracyinPower:thecapacitytoreform.London:Taylor&Francis.2008.ISBN 0415438209.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Greekdebtcrisis:ViolenceinAthensaheadofGermanyvote.BBCNewsOnline.26February2015[26February2015].  ^Merkel,Wolfgang;Petring,Alexander;Henkes,Christian;Egle,Christoph.SocialDemocracyinPower:thecapacitytoreform.London:Taylor&Francis.2008.ISBN 978-0-415-43820-9.  ^Almeida,Dimitri.TheImpactofEuropeanIntegrationonPoliticalParties:BeyondthePermissiveConsensus.CRCPress.2012:71[2013-07-14].ISBN 978-1-136-34039-0.  ^AshleyLavelle.TheDeathofSocialDemocracy:PoliticalConsequencesinthe21stCentury.AshgatePublishing,Ltd.2013:7[2013-07-18].ISBN 978-1-4094-9872-8.  ^威瑪共和國憲法規定的《授權法》,授權法規定總理可以不通過議會自行制訂規章以代替法律,可是授權法需要國會三分之二的多數議員通過才能生效,在威瑪共和國的歷史上,只在1923年經濟危機時啟用一次。

^JamesJoll.SecondInternational1889-1914.Oxford,England:RouteledgRevivals.2014:200.ISBN 9780415741163.  ^哥德斯堡綱領以及1989年社會民主黨基本綱領 ^德國社民黨1989年綱領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1-26.:"IndersozialdemokratischenParteiDeutschlandsarbeitenMenschenverschiedener GrundüberzeugungenundGlaubenshaltungenzusammen.IhreÜbereinstimmung beruhtaufgemeinsamenGrundwertenund gleichenpolitischenZielen.DerDemokratischeSozialismusinEuropahatseinegeistigenWurzelnimChristentumundinder humanistischenPhilosophie,inderAufklärung,inMarxscherGeschichts-undGesellschaftslehreundindenErfahrungender Arbeiterbewegung.DieIdeenderFrauenbefreiungsindbereitsim19.Jahrhundertvon derArbeiterbewegungaufgenommenund weiterentwickeltworden.Wirhabenmehr als100Jahregebraucht,dieseIdeenwirksamwerdenzulassen.Wirbegrüßenund achtenpersönlicheGrundüberzeugungen undGlaubenshaltungen.Siekönnenniemals Parteibeschlüssenunterworfensein." ^德國社民黨2007年綱領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0.13頁:「DieSozialdemokratiewarvonAnbeginndieDemokratiepartei.Siehat diepolitischeKulturunseresLandesentscheidendgeprägt.Inihrarbeiten FrauenundMännerunterschiedlicherHerkunft,verschiedenerreligiöser undweltanschaulicherÜberzeugungenzusammen.Sieverstehensichseit demGodesbergerProgrammvon1959alslinkeVolkspartei,dieihreWurzelninJudentumundChristentum,HumanismusundAufklärung,marxistischerGesellschaftsanalyseunddenErfahrungenderArbeiterbewegung hat.DielinkeVolksparteiverdanktwichtigeImpulsederFrauenbewegung unddenneuensozialenBewegungen.」 ^德國社民黨主席普拉策克因健康原因辭職 ^Kramp-KarrenbauerohneDirektmandatinSaarbrücken.Stern.de.[27September2021].(原始內容存檔於27September2021)(德語).  ^存档副本.[2018-04-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3).  相關條目[編輯] 德國政治 德國政黨 德國聯邦議院 愛德華·伯恩施坦 克努特·弗雷肯斯坦 威瑪共和國 參考資料[編輯] SPD.SozialdemokratischeParteiDeutschlands.2007年4月27日[2007年4月28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2月18日)(德語).  外部連結[編輯] 社民黨主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德國政黨 在歐洲議會和德國聯邦議院皆有席位的政黨 德國另類選擇(83)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151) 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45) 自由民主黨(96) 德國社會民主黨(206) 南什列斯威選民協會(1) 聯盟90/綠黨(118) 左翼黨(39)  其他在歐洲議會☆或邦議會(英語:CompositionoftheGermanstateparliaments)★有席位的政黨 布蘭登堡聯合公民運動/自由選民(英語:BrandenburgUnitedCivicMovements/FreeVoters)★ 憤怒公民(英語:CitizensinRage)★ 黨☆ 生態民主黨(英語:EcologicalDemocraticParty)☆ 德國家庭黨☆★ 自由選民☆★ 人類、環境與動物福利黨☆ 德國海盜黨☆ 電壓歐洲(英語:VoltEuropa)☆  小黨(無區級以上席位) 德國無政府主義米蟲黨(英語:AnarchistPogoPartyofGermany) 基本收入聯盟(英語:BasicIncomeAlliance) 巴伐利亞黨 德國中央黨 基督教中心(英語:ChristianCentre) 公民權力運動團結黨(英語:BürgerrechtsbewegungSolidarität) 德國共產黨-紅色黎明 德國共產黨(1990年) 弗裡斯蘭人黨(英語:DieFriesen) 德國女權黨(英語:FeministPartyofGermany) 德國的共產黨 德國自由黨(英語:GermanFreedomParty) 德國社會聯盟(英語:GermanSocialUnion(EastGermany)) 德國基層民主黨(英語:GrassrootsDemocraticPartyofGermany) 自由保守改革者(英語:LiberalConservativeReformers) 德國馬列主義黨 德國國家民主黨 新自由黨(英語:NewLiberals(Germany)) 健康研究黨(英語:ParteifürGesundheitsforschung) C聯盟-基督教為德國(英語:AllianceC–ChristiansforGermany) 人文黨(英語:PartyofHumanists) 理性黨(英語:PartyofReason) 支持德國公民運動(英語:ProGermanyCitizens'Movement) 共和黨 社會主義平等黨 國家黨(英語:StattParty) V3黨(英語:V-Partei3) 政治主題 執政黨列表 德國政治 閱論編東德政黨1945年-1946年 德國共產黨 德國社會民主黨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自由民主黨 1946年-1989年 德國統一社會黨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德國自由民主黨 德國國家民主黨 德國民主農民黨 1989年-1990年 聯盟90 民主現在 爭取和平與人權倡議 新論壇 德國聯盟 基督教民主聯盟 民主覺醒 德國社會聯盟 自由民主人士協會 德國自由民主黨 自由民主黨 德國論壇黨 德國民主農民黨 東德綠黨 德國國家民主黨 民主德國社會民主黨 德國統一社會黨-民主社會主義黨 聯合左翼 東德政治 國家陣線 德國政黨 閱論編威瑪共和國時期德國政黨共產主義 德國共產黨 德國共產主義工人黨 德國共產黨(反對派)(英語:CommunistPartyofGermany(Opposition)) 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民主社會主義 德國社會民主黨 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 德國多數社會民主黨(英語:MajoritySocialDemocraticPartyofGermany) 舊德國社會民主黨(英語:OldSocialDemocraticPartyofGermany) 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 基督教民主主義 德國中央黨 巴伐利亞人民黨(英語:BavarianPeople'sParty) 基督教人民黨(英語:ChristianPeople'sParty(Germany)) 農業主義 巴伐利亞農民聯盟 國家農業聯盟(英語:AgriculturalLeague)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農民和農場工人民主(英語:Schleswig-HolsteinFarmersandFarmworkersDemocracy) 基督教國家農民黨(英語:Christian-NationalPeasants'andFarmers'Party) 德國農民黨(英語:GermanFarmers'Party) 自由主義 德國民主黨 德國人民黨 德國國家黨(英語:GermanStateParty) 保守主義 德國國家人民黨 國家民權與通貨緊縮黨(英語:ReichPartyforCivilRightsandDeflation) 基督教社會人民服務(英語:ChristianSocialPeople'sService) 保守人民黨(英語:ConservativePeople'sParty(Germany)) 大眾主義/國家社會主義 德國工人黨 德國大眾自由黨(英語:GermanVölkischFreedomParty) 德國社會黨(英語:GermanSocialParty(WeimarRepublic)) 德國社會主義黨(英語:GermanSocialistParty) 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國家社會主義自由運動(英語:NationalSocialistFreedomMovement) 保守人民黨(英語:ConservativePeople'sParty(Germany)) 其他派別 德意志-漢諾威黨(英語:German-HanoverianParty) 帝國德意志中產階級黨(英語:ReichPartyoftheGermanMiddleClass) 閱論編 德意志帝國時期德國政黨社會主義 全德工人聯合會 德意志社會民主工黨 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 德國社會民主黨 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 德國多數社會民主黨(英語:MajoritySocialDemocraticPartyofGermany) 基督教民主主義 德國中央黨 自由主義社會自由主義 德國進步黨(英語:GermanProgressParty) 民主人民黨(英語:DemocraticPeople'sParty(Germany)) 德國人民黨(英語:GermanPeople'sParty(1868)) 自由聯盟(英語:LiberalUnion(Germany)) 德國自由思想黨(英語:GermanFree-mindedParty) 自由思想人民黨(英語:Free-mindedPeople'sParty(Germany)) 自由思想聯盟(英語:Free-mindedUnion) 民族社會協會(英語:National-SocialAssociation) 民主聯盟(英語:DemocraticUnion(Germany)) 進步人民黨(英語:ProgressivePeople'sParty(Germany)) 民族自由主義 民族自由黨 帝國自由黨(英語:ImperialLiberalParty) 保守主義 自由保守黨(英語:FreeConservativeParty) 德國保守黨 基督教社會黨(英語:ChristianSocialParty(Germany)) 德國祖國黨(英語:GermanFatherlandParty) 反猶太主義 德國改革黨(英語:GermanReformParty) 德國社會黨(英語:GermanSocialParty(GermanEmpire)) 德國社會改革(英語:GermanSocialReformParty) 地區主義 撒克遜人民黨(英語:SaxonPeople'sParty) 德意志-漢諾威黨(英語:German-HanoverianParty) 巴伐利亞農民聯盟 波蘭人黨(英語:PolishParty) 丹麥人黨(英語:DanishParty)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1867469p(data) GND:2022139-3 ISNI:0000000123534548 LCCN:n80067141 NDL:00278064 NKC:kn20010711415 SUDOC:050601717 VIAF:151021191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德国社会民主党&oldid=69355089」 分類:德國政黨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歐洲社會黨成員1863年建立的政黨1863年德國建立第二國際成員黨社會主義工人國際成員隱藏分類:CS1德語來源(de)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含有德語的條目嵌入hAudio微格式的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Boarisch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DanskDeutschZazakiDolnoserbs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GalegoGaelgעבריתHrvatskiHornjoserbsce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BahasaMelayuPlattdüütsch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DeitschPälzisch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venskaKiswahiliไทย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