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樂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全長約17 公分,三種常見燕子裡,只有家燕上胸有一黑色環帶,胸腹也最白。

普遍分布於台灣西部丘陵及平原地帶,尤其常集中在人類社區內繁殖,巢成碗狀貼附在屋簷角落。

鳥樂師SongBirds 鳥類被稱為是「天生的歌唱家」,除了飛行本能讓人類羨慕外,曼妙的啼唱本事同樣令人傾倒。

為什麼小小的身軀能發出天籟般的音律,甚至傳聲廣遠呢? 根據研究,鳥兒和人類一樣擁有喉頭,但卻不以喉頭發聲,而是以位置比喉頭深的「鳴管」來發聲,是唯一擁有這種發聲結構的動物。

當牠們呼吸時,肺部的收縮和鳴管上方的氣管,能夠控制發聲的長短和變化,有些鳥可以一連啼唱數分鐘而不間斷,有些鳥歌聲悅耳、節奏性強,有些鳥則鳴聲粗嘎、短促沙啞,種種不同的鳴唱,都源自於鳴管與其他關連性器官的交互影響。

自然界中,鳥兒的鳴唱是最令人驚異的一種聲音,賞鳥之樂除了濡沐於自然美景中,也因為鳥族歌聲的悅耳與動聽,聽聲辨鳥已成為另一種滿足心靈的賞鳥方式。

演唱者 歌曲 演唱者 歌曲 1 麻雀 23 繡眼畫眉 2 白頭翁 24 黑枕藍鶲 3 烏頭翁 25 黃鸝 4 家燕 26 棕面鶯 5 綠繡眼 27 黃嘴角鴞 6 八哥 28 黑冠麻鷺 7 大卷尾 29 翠翼鳩 8 珠頸班鳩 30 大彎嘴畫眉 9 棕背伯勞 31 八色鳥 10 白鶺鴒 32 頭烏線 11 紅嘴黑鵯 33 竹雞 12 番鵑 34 小彎嘴畫眉 13 台灣畫眉 35 山紅頭 14 灰頭鷦鶯 36 白環鸚嘴鵯 15 中杜鵑 37 粉紅鸚嘴 16 五色鳥 38 台灣小鶯 17 台灣藍鵲 39 大冠鷲 18 樹鵲 40 夜鷹 19 小卷尾 41 台灣紫嘯鶇 20 灰喉山椒鳥 42 小水鴨 21 小啄木 43 高蹺行鳥 22 綠啄花 麻雀 英文名:TreeSparrow 全長約14公分,臉頰上的黑斑是辨識特徵之一。

麻雀數量之多與人之密切,幾乎是有人居住就有麻雀。

穀類之外,某些昆蟲也是麻雀的最愛,尤其繁殖季更以此為主食。

天剛破曉,庭院中聒噪的麻雀鳴聲首先響起,開啟了人們一天忙碌的生活。

鄉間日漸泛黃的稻田裡,群集的麻雀中偶有文鳥混群,一同飛來啄食稻穀。

農人這一頭驅趕,雀群卻在那一頭上下飛舞,飢餓鳥群也無視於佇立田邊的稻草人,仍忙著進食。

千百年來,這人與鳥的追追趕趕,至今依舊。

Top 白頭翁 英文名:Light-ventedBulbul 全長約18公分,是一種與人類比鄰而居的鳥類,普遍易見。

舉凡昆蟲、果實、種子及人類丟棄的各類食物等,都羅列在牠們的菜單內,可能因菜色多樣,才造就牠們龐大的種群數量。

頭上帶了一頂白色瓜皮帽是牠專屬的特徵,終年成對活動,棲居台灣西部,東部為近親烏頭翁。

推測白頭翁很少做遠距離遷徙,可能因此牠們的鳴唱類型歧異度相當大。

下次到野外踏青時,請多留意白頭翁的鳴唱聲是否也像我們一樣,有山地腔與海口腔之分。

Top 烏頭翁 英文名:TaiwanBulbul 全長18公分,與白頭翁分居台灣東、西部,但在花蓮太魯閣與屏東楓港等地,可見兩種混居。

倆鳥形態極為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頭頂羽色一黑一白。

兩者的習性、鳴聲等行為雖有差異但不大,彼此仍可溝通、婚配,致使亦黑亦白的的雜交後代於上述混居地隨處可見。

文獻上,烏頭翁列為台灣特有種,與白頭翁分屬不同物種,既屬不同種,理應老死不相配對,即使偶有雜交出現,其子代也不具有生殖能力。

然而烏、白頭翁的雜交不但普遍,其後代也具生殖能力。

或許不久的未來,這兩種鳥類將混而為一,其特有種的地位也將隨之消失。

Top 家燕 英文名:BarnSwallow 全長約17公分,三種常見燕子裡,只有家燕上胸有一黑色環帶,胸腹也最白。

普遍分布於台灣西部丘陵及平原地帶,尤其常集中在人類社區內繁殖,巢成碗狀貼附在屋簷角落。

繁殖期夜晚是牠們社群間交際的時段,幾乎徹夜吱喳不停,相互追逐嬉戲間常發出高頻鳴聲,有如白天人類鬧市街景的喧囂。

Top 綠繡眼 英文名:JapaneseWhite-eye 全長約11公分,白色眼眶是辨識特徵之一,與麻雀、白頭翁一樣,同列人類社區裡最常見的鳥類。

每年春夏兩季配對,且佔領地盤繁殖,每窩三顆蛋,每對每年可產四窩,共約十二顆蛋。

雌雄鳥配對後終年形影不離,恩愛有加。

秋冬之季,成群四處遊蕩。

食性多樣,以昆蟲、水果、花蜜三類食物為主。

其聲悅耳有致,尤以繁殖季節的鳴唱更是動人。

Top 八哥 英文名:CrestedMyna 全長約26公分,全身黑色,飛起時,翼上有明顯白斑,為辨識特徵之一。

棲息在低海拔以下之開墾區及人類社區裡,數量普遍,常見牠們在道路上覓食車上掉落的穀類,或停棲牛背上捕食昆蟲。

八哥羽色平淡,但鳴聲富變化,包括人類語言在內,都是牠善於模仿的對象。

Top 大卷尾 英文名:BlackDrongo 全長約29公分,亦名烏鶖,一身黑色燕尾服讓人印象深刻。

分布於平地及其淺山一帶。

田間老牛步伐蹣跚地低頭啃食野草,挺立牛背上的大卷尾飛啄被牛隻趕出的蟲子,上下飛舞的大卷尾也幫著牛兒驅趕附身的蚊蟲,因此,老牛也樂得任其自在停棲背上。

幾千年來,雙方就因彼此互利而形影相隨。

但可惜的是,這大卷尾傳唱千古的「牛背之歌」可能將成絕響,原因在於田間耕牛已被鐵牛取代,隨之而來的是適應新環境的開始:夜半路燈昆蟲飛繞,原本白天活動的大卷尾因此日夜顛倒,就連高亢的求偶之歌也變成伴人入夢的小夜曲。

Top 珠頸班鳩 英文名:Potted-NeckedDove 全長約30公分,或稱「斑頸鳩」,與紅鳩都是平原及丘陵地帶人類開墾區最常見的斑鳩,也常在比較開闊、光禿的地面覓食小石子以助消化。

與鴿子同屬鳩鴿科家族,習性相近,終年繁殖,雄鳥求偶時邊鼓著脖子發出長鳴,邊點頭趨近雌鳥身旁,彷彿一齣載歌載舞的芭蕾舞劇,優雅動人,驅趕入侵者時的鳴聲與舞步也與求偶雷同。

Top 棕背伯勞 英文名:Black-headedShrike 全長約26公分,在開闊農耕地或河床地普遍易見,臉部的黑色過眼紋是觀察重點。

棕背伯勞領域性強,生性兇猛,以昆蟲、兩棲類、小型鳥類、蛇、鼠等動物為食,甚至可捕食比自己還重的獵物。

牠們還有一種特殊的儲食行為,會把捕獲的獵物叉掛在枝頭上,再分次食用,目的除了儲存食物外,推測還藉此作為標記,昭示自己的地盤範圍。

伯勞鳥在日本名為百舌,即善於模仿它鳥鳴聲。

本地的棕背伯勞也有此習性,在野外曾聽過模仿的對有竹雞、小彎嘴畫眉、白鶺鴒、樹鵲、小雲雀、白腹秧雞等,恰如其名,有一百個舌頭。

Top 白鶺鴒 英文名:WhiteWagtail 全長約19公分,全身黑白間雜,飛行時呈波浪狀,極易辨識。

偏好在溪流或水窪邊活動,都市裡也普遍易見。

俗稱「牛屎鳥」,倒也不是牠喜歡吃牛屎,而是因牠常環繞在牛屎堆旁覓食蚊蠅。

白鶺鴒在台灣有部分為留鳥(終年留在台灣者),部分為冬候鳥(在台灣過冬者)。

每年秋季的遷徙季節,在台北、基隆等市區內常有數百隻集群棲宿。

春夏繁殖的白鶺鴒多選擇於建築物、河床、岩壁等縫隙築巢,幼鳥羽色為灰白間雜。

Top 紅嘴黑鵯 英文名:BlackBulbul 全長約24公分,與白頭翁是同一家族成員,習性類似。

平地或都會區白頭翁多,山區則是紅嘴黑鵯較普遍。

秋冬非繁殖季裡,有牠們群聚活動的山林顯得熱鬧,吱吱喳喳、羊咩貓叫,彷彿市場裡吆喝的販子,雖不免讓人覺得聒噪,但若少了牠們,秋冬蕭索的野地將更加了無生意。

Top 番鵑 英文名:LesserCoucal 全長約39公分,與牠第一次邂逅是在台南烏山頭水庫堤霸上,當年還不太懂鳥的我看到牠緩慢的動作,總以為牠體力不濟,就連歌聲也是緩緩地唱出。

春夏之季,荒地裡一襲棕黑色盛裝的番鵑,在人高的芒草上舞動著慵懶的身影,羞赧習性常隱身在密處,幸好那鳴聲宏亮且與眾不同的節奏,叫人一聽即知,倒也不難循聲找到。

Top 台灣畫眉 英文名:Hwa-Mei 全長約24公分,常見於平地或低海拔山區灌叢活動。

自古以來,此鳥即因聲韻優美動人而招來囹圄之災,常被愛鳥人關在籠中飼養,導致野外種群數量急劇下降,長此下去,畫眉鳥自由自在的鳴聲恐將成絕響。

Top 灰頭鷦鶯 英文名:Yellow-bellied 全長約14公分,外觀與褐頭鶴鶯極似,唯頭部顏色較鉛灰且有一道短白眉紋。

普遍分布於丘陵地帶及其接壤的平原或河床地,偏好在濃密稍高的草叢環境活動。

初春早晨寒風依然蕭瑟,灰頭鶴鶯飄行於芒草頂端擺弄著修長身影,活潑躍動的舞姿為這片荒地增添幾許春意。

熱烈而悠長的鳴聲接著響起,除了傳達情意之外,還喧示著這片領域的所有權。

Top 中杜鵑 英文名:OrientalCuckoo 全長約32公分,是少數夏候鳥之一,每年3月來台繁殖,8月漸飛離。

從高山到丘陵地帶普遍易見,常單獨挺立於突出的枯枝或電線上,鳴唱時發出連續的「bu、bu」聲,曾觀察到有些個體可連續唱出長達一百多個鳴聲。

中杜鵑屬寄生性鳥類,也就是把蛋生在其他鳥類巢中,由被寄生的親鳥代為撫育下一代,被寄生的對象有台灣小鶯、粉紅鸚嘴、伯勞等。

中杜鵑可能因此寄生行為,所以常被群鳥驅趕,尤以紅嘴黑鵯為甚。

Top 五色鳥 英文名:Muller'sBarbe 全長約20公分,是雜木林中常見鳥類,人稱「花和尚」,但並非指花花和尚,而是口喧木魚聲、身披五彩袈裟。

翠綠身影隱在枝葉間時,具有極佳的保護色,不過牠的鳴聲宏亮而獨特,倒也不難循聲找至今蹤影。

Top 台灣藍鵲 英文名:TaiwanBlueMagpie 俗稱長尾山娘,全長約64公分,屬鴉科鳥類。

鳴聲雖然粗啞,其身卻如穿著寶藍色晚禮服的淑女一般華麗。

藍鵲成群在低海拔山林間活動,尤其像彩帶般排列飛過山谷時,更是愛鳥者欲賭為快的景致。

藍鵲食性多樣,凡果實、昆蟲、蛙、蛇、小鳥等皆捕食,其覓食行為中有一特殊習性,即把捕獲的食物儲藏起來,待餓時再行取食。

已長大離巢的台灣藍鵲會再回到父母親巢中,幫忙餵養弟妹們,這種「幫手」行為常見於藍鵲社會中。

Top 樹鵲 英文名:HimalayanTreePie 全長約34公分,其貌不揚,鳴聲也不太悅耳,是一種數量普遍而易見的鳥類。

一般住在高山的鳥兒,到了冬季都會遷往較低海拔度過寒冬,但本住在丘陵地帶的樹鵲,冬天反而飛上高山,這種「反常」行為經常是愛鳥者談論的焦點,有人說牠不怕冷,也有人說牠上高山是為了找尋更多的食物。

Top 小卷尾 英文名:BronzedDrongo 全長約25公分,外形與大卷尾極為相似,差別在於全身藍黑色且帶有金屬光澤,體型也略小,分布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山區,但1000公尺以下丘陵地帶較常見。

喜停於突出的枝頭或電線上捕食飛蟲,常與灰喉山椒鳥混群活動,其性兇猛,繁殖期更常見攻擊靠近巢區的人或鳥。

鳴聲宏亮,極具變化,與伯勞、畫眉一樣善於模仿其它鳥類鳴聲,曾見模仿對象有台灣藍鵲、白頭翁等。

Top 灰喉山椒鳥 英文名:Gray-chinnedMinivet 全長約18公分,兩性羽色有別,雄者大致為紅黑兩色,雌為黃黑色構成。

分布於海拔約2500公尺以下山區,唯1000公尺以上較常見。

成群活動且常與小卷尾、繡眼畫眉等混群,牠們之所以一起活動,推測其目的是雙方皆有「利」可圖,就與小卷尾混群來說,灰喉山椒一般都在樹林中、內層覓食,當一些未被捕獲而被驚起的昆蟲飛出枝葉外面時,即被站立高枝上守株待免的小卷尾捕食;另外,如有天敵降臨時,停在高點的小卷尾也會先警覺到,並迅速發出警告聲,因此正忙著尋食的灰喉山椒也能立即逃生。

Top 小啄木 英文名:Gray-headedPygmyWoodpecker 全長約22公分,當你走入山林,耳聞敲擊木頭之聲,就是人們口中的啄木鳥。

本土啄木鳥約3~4種,其中小啄木分布海拔最低,數量也最普遍。

有人說牠是森林的醫生,其因在於啄食樹幹上的蟲子,替樹林除去害蟲。

所以,若是啄木鳥不見了,翠綠盎然的森林恐將變為一片枯黃。

Top 綠啄花 英文名:PlainFlowerpecker 全長約8公分是台灣最小的鳥類,全身大致為欖欖綠。

分布海拔約1500公尺以下山區。

偏好林木中、上層活動。

這種鳥可謂一條腸子通到底,並非說牠「老實」,而是指牠體內的消化器官構造特殊,沒有一般動物明顯的胃部構造,其胃已萎縮成略為腫大的腸子。

故據此推測,其主要食物應為桑寄生和槲寄生類的果實與花蜜,因為這些食物並不需要發達的胃部研磨即可消化、吸收。

Top 繡眼畫眉 英文名:Gray-checkedfulvetta 全長約12公分,體型比綠繡眼稍大,同樣都有個白眼圈。

任何季節,只要遠離塵囂走進山林野地,首先與你邂逅的鳥兒就是成群的繡眼畫眉,活動環境從拉近地面的灌叢到林木上層,覓食對象葷素不拘。

充滿歌聲的森林舞台,繡眼畫眉雖不是主唱歌手,卻是不可或缺的伴唱者。

鳴聲類型多樣,不同場合不同聲韻。

懂鳥之人,聞聲即可辨識牠們的喜怒哀樂,一般般人則聆賞其快慢有致的節奏感,以享山林之樂。

Top 黑枕藍鶲 英文名:Black-napedBlueMonarch 全長約15公分,分布於丘陵地帶,數量普遍,有時會與繡眼畫眉等小型鳥類混群,活動時常獨自站立一旁,等候捕食被群鳥驚起的昆蟲。

每年2月初春時節,天色微亮即開始「回、回」地唱著,彷彿定時的鬧鐘準時響起。

慵懶的早晨往往賴床不起,總要窗外黑枕藍鶲宏亮鳴聲把我「吵」醒後,才有精神起床,日暮時分也是按時鳴唱,就這樣,我們居家生活就屬和牠們最為密切,直到入秋才因鳴聲減少而漸疏遠。

Top 黃鸝 英文名:Black-napedOriole 全長約26公分,全身大致呈艷黃色,臉部一道黑色過眼紋繞至頭枕部。

故亦名黑枕黃鸝,也就是俗稱的黃鶯。

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到平原地帶的樹林環境中,以屏東墾丁國家公園、高雄六龜、花蓮鳳林兆豐農場等地較常見。

除了美麗身影之外,牠那宏亮且帶哨音的鳴唱聲,更讓人不忍離去。

一種鳴唱類型多種節奏,從2到6~7個音節都有,尤其春夏繁殖季節,一隻黃鸝能在幾分鐘內以數種節奏輪唱,可謂黃鶯出谷,林間繚繞,久久不已。

Top 棕面鶯 英文名:White-throatedFlycatcherWarbler 全長約10公分,分布於海拔約2500公尺以下山區的闊葉林或竹林中,以中海拔(1200~2500公尺)較普遍,常見與其他鳥類混群,於樹林中、上層活動,主食昆蟲。

棕面鶯身材嬌小又活潑好動,雖然數量普遍,卻不易見到;又常與體型相仿的冠羽畫眉、紅頭山雀混群活動,更增加觀察難度,但其落單時常發出搖鈴般的鳴聲,此時是最佳的觀賞時機。

Top 黃嘴角鴞 英文名:SpottedScopsOwl 全長約20公分,全身大致為紅褐色,頭部有一對角羽,嘴部肉色。

分布於海拔約2500公尺以下山區樹林中,屬夜行性貓頭鷹之一。

數量普遍但不易見,入夜後鳴聲常聞,尤以晨昏時刻為甚。

暗夜林中陣陣口哨般鳴聲響起,和遠處的黃嘴角鴞彷彿互為鳴應,一來一往,回盪谷中。

黑暗中循聲移近,距離尚遠,牠就急切飛離,只見一團黑影低空掠過,悄無聲息,如鬼如魅。

Top 黑冠麻鷺 英文名:TigerBitten 全長約47公分,比一般白鷺鷥身材略小,全身大致呈或淡或暗的褐色。

鳥名上的黑冠不明顯,大都貼於頭頂,僅在危險時刻羽冠才聳起。

分布於低海拔山區陰濕的樹林底層,偏好約30公分高度以下稀疏的草生地、果園區或人車少的山區道路上,雖不普遍,但在這些特定環境裡亦不難發現。

主食蚯蚓、蛙類等。

當他啄食蚯蚓時,常見有趣的拉扯畫面:被鳥叨住的蚯蚓一邊使力想溜回土裡,即便身體斷了半節,縮回土中仍可活命;而另一邊牢牢拑住蚯蚓的黑冠麻鷺,卻也不敢用力拉扯,以免蚯蚓斷離,損失了即將到嘴的食物。

兩邊就像僵持的拔河比賽,緩緩地來回拉鋸。

最後,通常是黑冠麻鷺大獲全勝。

Top 翠翼鳩 英文名:EmeraldDove 全長約25公分,顧名思義是雙翼翠綠的斑鳩,但生性隱密不易見。

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樹林中,常單獨或成雙飛下地面覓食植物種子與果實,是全然的素食者。

翠翼鳩讓人驚艷的外表是造物者精心雕琢的傑作,雌雄羽色近似,僅某些部位有色澤深淺之別。

Top 大彎嘴畫眉 英文名:Rusty-cheekedScimitarBabbler 全長約25公分,是畫眉鳥家族成員,彎彎的大嘴是名字的由來,鳴聲常聞但其蹤難覓,是一種隱行於密林灌叢的鳥類,可能與台灣畫眉一樣,終年成對活動且具領域性。

分布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森林中,終年常聞雄鳥「哇---虎」叫著,一旁的雌鳥有時也配合節奏應和著,宛如雙人合唱團,明快而綿長的歌曲飄揚於森林舞台上。

Top 八色鳥 英文名:IndianPitta 全長約18公分,是本省少數的夏候鳥之一,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帶,常見活動於樹林底層,覓食蚯蚓、昆蟲等。

每年3、4月起的山林中,白天除外,在夜深人靜的晚上,亦聞遠處傳來陣陣單調而哀婉的鳴聲,甚至村內稀疏的林子裡,也時有過境的個體出現。

八色鳥是愛鳥人最想一賭風采的對象之一,雖處林中密處,由於羽色艷麗,加上鳴聲常聞,因此不難循聲找到牠們。

Top 頭烏線 英文名:Gould'sFulvetta 全長約13公分,眼睛上方雖然沒有「畫眉」,但也屬於島上16種畫眉畫亞科鳥類中的成員。

全身黑褐,其貌不揚,但可是山林間的歌手,少了牠們,森林將會變得單調無趣。

頭烏線通常只聞其聲難見其影,大都隱身林下灌叢鳴唱,藉著宏亮歌聲招引配偶。

秋冬時節則成群活動。

Top 竹雞 英文名:BambooPartridge 全長約25公分,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灌叢,也常見在人類開墾區內活動,領域性極強。

雖處隱密灌叢,宏亮叫聲卻常迴盪山林間,「雞狗乖」是我們最常聽到的鳴聲類型,代表竹雞正在喧示地盤的所有權。

有一次發現兩隻竹雞在灌叢裡,時而一來一往相互對鳴,時而展翅撲擊對方,不知是爭妻妾還是搶地盤,對峙隊至少一個小時以上。

Top 小彎嘴畫眉 英文名:Streak-breastedScimitarBabbler 全長約21公分,在春夏的繁殖季節進入低海拔山區,小彎嘴畫眉可能是最容易聽到的鳥聲之一,鳴聲類型多到連專家都會誤判。

即使進入秋風蕭索的季節,雌雄鳥也常在芒草桿上隔空鳴唱應和,一來一往,聲聲相扣,乍聽下,纏綿程度不減春夏熱戀時。

靜謐樹林中,時有撥弄枝葉的響聲自灌叢間傳來,總以為山鼠出巡,等著!等著!原來是幾隻小彎嘴畫眉正在尋食。

Top 山紅頭 英文名:Red-headedTreeBabbler 全長約11公分,屬於畫眉鳥家族成員,見於中海拔以下山林野地間的灌叢,常與其它畫眉亞科鳥類混群。

終年可聞的「嘟–嘟」叫聲,似傳情像呼喚。

當你不經意靠近牠們時,常發出「鳩吉-」的告警聲,似提醒其它同伴留意,也警告你這個不速之客已闖入牠們的家園。

Top 白環鸚嘴鵯 英文名:Collaredfinchbill 全長約20公分,有一道白環繞頸但不連續,為辨識特徵之一。

分布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山區,偏好人類的開墾地及其附近的疏林環境,數量普遍,常成零散的群體活動,以昆蟲、果實與種子為食。

白環鸚嘴鵯的種群數量,隨著人類足跡的延伸而增長,幾乎可以這麼說:哪裡有人住,哪裡就有白環鸚嘴鵯、白頭翁等鵯科鳥類。

Top 粉紅鸚嘴 英文名:Vinous-throatedParrotbill 全長約12公分,除嘴喙短小外,無甚明顯的辨識特徵。

分布於海拔約2000公尺以下山區與平地,以低海拔山區較普遍。

成群活動於低矮灌叢中,食性龐雜,葷素不拘。

每年春、夏繁殖季節築巢於低矮灌木或灌叢中。

Top 台灣小鶯 英文名:Strong-footedBushWarbler 全長約14公分,分布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山區,雖普遍但常隱身灌叢,難以觀察。

某天和一位不懂鳥的朋友到山上工作,蹲在草叢間正忙著時,突然身後傳來一聲「你回去」,朋友快速回頭查看卻無人影,正納悶時,背後又響起「你回去」的聲音,最後朋友問我:荒山野地何以有人叫我們回去? 沒錯,只要在山區草叢邊有「人」叫你回去,就是每年只有春夏繁殖季節才聽得到的台灣小鶯鳴唱聲;秋冬兩季則變為「即、即」的單調鳴聲。

Top 大冠鷲 英文名:CrestedSerpentEagle 全長約70公分,屬大型猛禽,全身大致為黑褐色並綴有白斑,飛行時可見翼下一條明顯的白色橫帶,此為辨識的特徵之一。

分布於海拔約2000公尺以下山區,但低海拔較為常見。

以蛇類為食,故亦名蛇鵰。

Top 夜鷹 英文名:AlliedNightjar 全長約25公分,身材修長,大致呈灰褐色。

屬夜行性鳥類,白天蹲伏地面或樹幹上,有如木頭一般,故不易被發現。

因全然以飛行中的昆蟲為食其嘴部構造比一般鳥類來得寬廣,嘴鬚也更長且硬。

分布於低海拔山區至平原的河床地及其附近的疏林地帶,雖不普遍,但在特定地方如大甲溪、濁水溪與高屏溪等地河床上,較容易見到。

平常少聞其聲,但到了繁殖季節,一進入巢區,幾乎是鳴聲盈耳,終夜不斷,不過仍以晨昏鳴叫最為頻繁。

Top 台灣紫嘯鶇 英文名:TaiwanWhistlingThrush 全長約30公分,晨昏時,當你進入溪流或陰濕森林中,遇上一隻通體藍黑色的鳥兒掠過眼前,並發山「茲」急煞車般的聲音,就是紫嘯鶇。

牠們長年棲居溪流環境,在生態適應上有些特化現象,就鳴聲方面,頻率要比一般森林鳥類來得高,為什麼呢?就像車子的喇叭聲高於引擎聲一樣,如此鳥聲才不至於被水聲「蓋掉」。

Top 小水鴨 英文名:Green-wingedTeal 全長約38公分,羽色隨季節而異,在春夏兩季的繁殖期,雄鳥如國劇般的臉譜,栗色頭部有道綠色貫眼紋延伸至頭後部,此一階段的外形較易辨識;秋冬非繁殖季節,則雌雄羽色近似,全身大致呈暗褐色。

小水鴨繁殖於西伯利亞一帶,在台灣屬普遍的冬候鳥,分布於海邊泥灘、河口、內陸溪流等水澤環境,成群浮游水面或泥灘上覓食。

Top 高蹺行鳥 英文名:Black-wingedStilt 全長約32公分,是少數在台灣繁殖的水鳥之一。

為什麼叫高蹺行鳥?每年秋天成群飛抵台灣過冬,翌年春天再返北方,也有一部分留在台灣繁殖。

海邊沼澤地是牠們最喜歡活動的場所,而越長的腳有利於走入水更深的地方覓食,這就是為什麼牠們腳長的原因。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