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當道,意見領袖成風向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這個從今年7 月起開始在全球流行的名詞,指的是在網路上發生的抵制行為──公眾人物的言論或行為遭各種抵制,導致工作機會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觀點評論 評論 「取消文化」(CancelCulture)當道,意見領袖成風向標,恐帶來哪些危險? 讀者太太/英國職場放大鏡 2020/10/16 12444 PhotoCredit:Shutterstock 民主社會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對各種言論秉持多元開放的態度,並且在理性溝通的前提下,互相辯論彼此的想法,讓真理越辯越明,但在「取消文化」盛行的時代,這個民主社會最可貴的價值,會不會有消失的危機? 雙十國慶剛過,10月10日當天我打開社群媒體,看到許多臺灣朋友和我一樣,在newsfeed上Po文祝賀國家生日快樂;但我手機滑了半天,卻看不到任何一位我追蹤的臺灣藝人在官方帳號上發文,他們安靜的程度直逼「網路斷線」,仿佛在這個「敏感」的日子,我關注的幾位臺灣藝人集體失聲,突然間失去了發文的動力。

雖然我不是藝人,但其實也能理解這個現象背後的造成原因,誰叫統獨議題一直是兩岸間最敏感、撕裂性最高的話題呢!而且任何一位有前往中國大陸發展的臺灣藝人,都知道自動自發地噤聲是最明哲保身的表現,因為誰也不願意得罪自己在大陸的金主,導致任何可能的潛在工作機會被取消。

很無奈的,隨著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張,這種因為害怕被取消讚、取消粉絲的支持、取消工作、取消代言、取消各種商演機會等等,而不得不在公開發言前「自我審查」的壓力,正快速地在臺灣的影視圈裡蔓延開來,成為部分臺灣藝人最重要的「政治正確」。

如果套用英國2020年除了Coronavirus以外,另一個最重要的「C-word」──「CancelCulture(取消文化)」,剛好可以精確地解釋以上這個現象背後的成因,而且不只臺灣,「取消文化」正在伴隨著無遠弗屆的網路力量,迅速地影響全世界。

華人世界的取消文化,往往與國族有關 「取消文化(CancelCulture)」這個從今年7月起開始在全球流行的名詞,指的是在網路上發生的抵制行為──公眾人物的言論或行為遭各種抵制,導致工作機會、商業代言、網路影響力、個人公信力等都「被取消」。

譬如好萊塢演員凱文史貝西在2017年因為性醜聞一案,遭到Netflix在影集《紙牌屋》中換角的命運,個人形象也受到重創;《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也因為針對跨性別族群的議題,在社群媒體上發表「逆風發文」,不但在英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除了招致許多公眾人物包括EddieRedmayne和EmmaWatson在內的公開批評,甚至還有人在網路上揚言要姦殺她,其「被取消」的程度堪稱目前英國史上最激烈。

圖/IMDb 在西方社會,「取消文化」通常和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同性戀、跨性別等文化議題有著密切關係;但在華人世界,「取消文化」雖然也和上述這些議題有關,不過很大程度上,政治意識型態和國族認同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

除了先前提到部分臺灣藝人因為擔心曝露自己的政治傾向、對統獨議題表態,會遭到粉絲抵制,甚至面臨廠商撤換合作機會的風險,所以選擇在任何和政治相關的領域保持沈默外,商業品牌因為踩了國族認同的紅線而「被取消」最知名的案例,就是2018年義大利時尚精品品牌Dolce&Gabbana推出一個名為「DGLovesChina」的campaign,卻製作了一支缺乏文化敏感度(culturalsensitivity),而被視為辱華的影片──導致影片一播出後就立即遭到中國網友抵制,不但造成原本預定要在上海舉辦的時裝大秀被取消,還引發中國影星集體抵制、中國消費者發起拒買運動,該影片除了馬上被下架,最後兩位設計師DomenicoDolce和StefanoGabbana還親自錄製影片,向全球華人道歉,更用中文說了「對不起」後,整起事件才落幕。

去年8月,主演電影《花木蘭》的中國女星劉亦菲,因為在微博上公開力挺香港警察用暴力鎮壓抗議民眾,引發全球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網友們在社群媒體上用「#BoycottMulan(抵制木蘭)」這個hashtag抵制《花木蘭》,作為對劉亦菲的「取消」,輿論也將迪士尼延後《花木蘭》的上映時間和此事件做連結。

而從今年9月4日《花木蘭》在Disney+上映後,光是9月1日到9月9日期間,在Twitter上就有多達19,236則推文使用這個hashtag。

圖/[email protected] 雖然「取消文化」這個名詞是在今年才從西方社會興起,但其實這個現象早在許久以前就已出現,譬如張惠妹在2000年因為在臺灣總統就職典禮上演唱國歌,慘遭中國封殺4年;只是近年來由於社群媒體發達,讓網友更容易串聯起來,一起響應抵制行動。

而且現代輿論能透過社群媒體即時傳達給公眾人物,對他們的衝擊更直接,也造成各種被取消的事件越來越層出不窮,因為廠商或贊助者會擔心如果不表態,自己會被「誅連」,成為下一個被網友抵制的目標。

網路「正義」可能造成什麼後果? 圖/Shutterstock 然而不管是為了什麽原因「被取消」,以上案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公眾人物的言論或行為和網路上多數人的價值觀有所抵觸──只是這些網路上的「正義」,一定全部都是公平公正、100%正確的嗎?如果公眾人物不是因為行為不當、觸犯法律進而被抵制,而是因為公開發表自己對某個議題的想法,才被反對者抵制,這樣的結果會不會導致名人、網紅這些本來應該是「意見領袖」的人物,為了不被撻伐,或是「不想要和錢過不去」,漸漸變成不表態、沒意見、無主張的一群人?就像在大陸的發展的臺灣藝人,雙十節時都很「有默契」地集體保持沈默。

更嚴重的是,原本民主社會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對各種言論秉持多元開放的態度,並且在理性溝通的前提下,互相辯論彼此的想法,讓真理越辯越明,但在「取消文化」盛行的時代,這個民主社會最可貴的價值,會不會有消失的危機?如果有一天,所有的議題都不需要經過辯論,只要看哪一方的hashtag比較多人使用,就能成為主流民意,那人們還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嗎?「取消文化」如果發展到極致,是否可能造成hashtag變成網路霸淩的工具呢? 我想或許從今天起,作為閱聽人的我們,在網路上大力抨擊某位名人或網紅時,或許應該認真思考上述的幾個問題;而作為公眾人物或網路名人,發文前也最好認真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對即將要發表意見的議題有全盤且深入的了解,千萬不要只是道聽途說了某些歪理就大鳴大放,畢竟公眾人物的影響力不可小覷,請不要做錯誤的示範。

總而言之,網路越發達,媒體識讀的能力就越重要,因為媒體是一種武器,要保護自己還是要傷害別人,每個人心中應該都要有一把尺。

執行、核稿編輯:林欣蘋 取消文化 民主 評論 輿論 政治正確 關聯閱讀 歷史、政治與童年:迪士尼真人版動畫《小美人魚》與《花木蘭》,為何引發影迷熱議? 一週之內近億瀏覽,「麥當勞裡的流浪漢」——美國的網路事件,與「鄉民的正義」 作品推薦 成為英國藥妝龍頭職位最高華人後,她辭職了──專訪Boots前經理KarenLee-Thompson 「行行出狀元」不只是口號!──在世界舞台,遇見台灣技職之光 參考資料 TOP 讀者太太/英國職場放大鏡 英國人妻讀者太太,因冠夫姓成為MrsReader。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復旦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

人生前30年住台北蛋黃區,當了5年記者、2年精品公關,移民英國後住倫敦外的鄉下,任職行銷顧問公司客戶經理,因為下班後沒有KTV可去,開始了經營部落格與寫專欄的斜槓人生,結果一年內出了兩本書。

目標是有天能和村上春樹一樣,成為作家界的公務員,朝九晚五,為世界寫下更多美麗有趣又實用的文字。

臉書專頁:讀者太太在英國 看更多 上一篇 我們最擅長的,恐怕只是做個「最精明的旁觀者」 下一篇 大談「國際觀」前,先問自己對台灣多元文化了解多少?阿爆得獎後,一位「熟漢」的熱切期盼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文化Culture 「這是我的文化,不是妳的舞衣」──從一件旗袍引發的論戰,談文化流動的「政治正確」 時事CurrentAffairs 「都是假的!我眼睛業障重啊!」──四大類「假新聞」橫掃全球,我們到底該相信誰? 評論Opinion 從行銷公關角度談「新疆棉」事件:「愛國藝人」與合作品牌,真能說斷就斷嗎? 教育Education 從創業到永續,二代大學為企業傳承搭建完美橋樑 【未來人才進行式】EP1小紅帽創辦人林薇Vivi 熱門文章 1 不去竹科當工程師,整天只想「搞飛機」?十年後,我在歐洲的天空,遙想竹中時光 2 沒有「天職」怎麼辦?工作十年、換了N個產業的我,學到的一件事 3 員工心累了,加薪也沒用?亞洲「大辭職潮」背後的真實問題:職業倦怠、技能落差 4 在英國參加學術研討會,是一種全新感受?──報名費「令人心痛」,卻物超所值 5 【新加坡缺工內幕】祭出「鑽石級」洗碗工資!不是「找不到」人,而是人「到不了」? 6 老闆交代任務,美、中同事反應大不同──原來,這就是亞洲人在美國難升遷的原因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