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苗系列專欄:接種後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根據疫苗仿單記載,超過一萬名受試者接種COVID-19疫苗後常見的不良反應可分為局部性(local reactogenicity),如接種部位紅腫、疼痛、或接種側之腋下淋巴結腫脹等; ... 首頁 應用專區 出版品 期刊 疫情報導 焦點特寫 期刊 期刊 感染控制雜誌 疫情報導 疫情報導 疫情報導 本刊物簡介 本刊物簡介 本刊物簡介 關於疫情報導 投稿須知 投稿請寄件至E-MAIL:[email protected] 勘誤啟事 疫情報導卷期 原著文章 疫情調查 焦點特寫 國內外疫情焦點 疫調快報 生安專欄 疫苗專欄 重要疫訊 CDCAnnualReport 傳染病統計暨監視年報 台灣地區傳染病統計暨監視年報 台灣結核病防治年報 結核病防治年報 定點監視週報 焦點特寫 Facebook Line 列印 回上一頁 COVID-19疫苗系列專欄:接種後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DOI:10.6524/EB.202106_37(11).0003 鄔豪欣* 2021年第37卷第11期 通訊作者: 鄔豪欣* 服務單位 疾病管制署感染管制及生物安全組 摘要:     罕見(≥1/10,000至<1/1,000)、極罕見(<1/10,000)。

根據疫苗仿單記載,超過一萬名受試者接種COVID-19疫苗後常見的不良反應可分為局部性(localreactogenicity),如接種部位紅腫、疼痛、或接種側之腋下淋巴結腫脹等;以及全身性(systemicreactogenicity),如發燒、倦怠、頭痛、寒顫、肌肉或關節痠痛等。

由於疫苗的原理是將病毒的抗原或遺傳物質等免疫原打入人體,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保護力,因此這些接種後反應,乃為人體建立免疫反應的正常現象。

這些症狀多發生在疫苗接種後的數天內,並於症狀出現後的1–3天內緩解。

根據疫苗的臨床試驗結果,接種者出現至少一種局部或全身性反應的機率可達55–80%以上。

    上述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發生的機率及嚴重程度除了隨著不同廠牌與使用的免疫原而有所差異外,也可能因接種者的年齡、接種劑次、或之前是否曾感染過COVID-19而異。

一般而言,年輕人因免疫反應較強,出現接種後局部或全身性反應之機率與嚴重程度均較年長者(如大於55歲以上)為高。

接種第二劑mRNACOVID-19疫苗後產生之不良反應通常較第一劑嚴重,但接種第二劑腺病毒載體COVID-19疫苗後出現的反應則較第一劑為輕。

    常見不良反應為接種疫苗後可預期之現象,出現與否或嚴重程度並不影響疫苗保護力。

為降低不適,建議於接種後多休息,若持續有發燒或其他不適,可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發生時間與疫苗接種時間,經醫師處方後給予進一步處置或藥物治療。

文章下載: COVID-19疫苗系列專欄:接種後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哪些.pdf(另開新視窗) ::: 網站導覽 隱私權保護 資訊安全 著作權聲明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雙語詞彙 電子報 署長信箱 10050臺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6號 MAP電話:02-2395-9825 防疫專線: 1922或 0800-001922(全年無休免付費) 聽語障服務免付費傳真: 0800-655955 國外可撥打 +886-800-001922(自國外撥打回國須自付國際電話費用) Copyright©2019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Allrightsreserved. 本網站建議使用IE10以上版本瀏覽器及以1920x1080解析度,以獲得最佳瀏覽體驗。

為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網站提供ODF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免費開源軟體 (https://www.ndc.gov.tw/cp.aspx?n=32A75A78342B669D)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