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蕁麻疹? - 康健知識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蕁麻疹俗稱為「風疹塊」,是一種經由「過敏反應」所引起的疾病,過敏反應就是免疫系統將原本無害的物質誤判為對人體有害的威脅,產生不正確的過度反應,在人體產生明顯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蕁麻疹 首頁 健康百科 皮膚 蕁麻疹 症狀 病程 併發症 成因 種類 危險族群 預防 相關檢驗 治療 照護 就醫準備 部位 分享 收藏 訂閱 點擊可以訂閱電子報喔! 加入LINE好友 什麼是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為「風疹塊」,是一種經由「過敏反應」所引起的疾病,過敏反應就是免疫系統將原本無害的物質誤判為對人體有害的威脅,產生不正確的過度反應,在人體產生明顯的病徵。

常見的過敏反應是第1型過敏反應,只要是由E型免疫球蛋白(IgE)所引起。

常見的過敏原有花粉、食物、黴菌、動物皮屑與小分子化學物質等。

蕁麻疹也可能是由組織胺不正常分泌所引起,這類型的蕁麻疹就不屬於第1型過敏反應,甚至也有非免疫反應所引起,增加蕁麻疹成因的複雜性。

蕁麻疹復發率高,根據發作的持續性,可分為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

病人皮膚會出現大小不一,非常癢的小塊,可能幾個小時後又消失,但接下來又出現在皮膚其他區域,常影響的區域是眼睛和嘴唇等處。

蕁麻疹的治療一般先以抗組織胺的藥物為主,症狀嚴重才會短期考慮使用類固醇類藥物,不建議長期使用,停藥容易復發且會有藥物副作用。

如果長期治療成效不佳,可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

蕁麻疹雖然復發率高,關鍵在遠離誘發因子,治療需要持之以恆,才會有控制好轉的機會。

蕁麻疹症狀 病人全身皮膚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非常癢的塊狀浮腫。

每個區域的腫塊可能只出現幾個小時就消失,過段時間後又會再其他區域生重生,尤其在眼睛或嘴唇周圍則會特別嚴重。

蕁麻疹進展 一般來說,持續數天至1~2周即消失的蕁麻疹是為急性蕁麻疹,反之如果維持超過6周以上則可歸類為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併發症 血管性水腫:血管性水腫是發生在皮下組織疏鬆部或黏膜,患部會出現嚴重腫脹,不癢但伴隨會痛感與灼熱感,通常發生在眼瞼、唇、舌、外生殖器、手和足。

如果波及上呼吸道,病人由於臉部或脖子過於腫脹導致呼吸困難,可能會危及生命,此時可使用類固醇治療緩解。

蕁麻疹常見致病成因 蕁麻疹的成因甚多,以下整理常見的各種蕁麻疹成因: 過敏性蕁麻疹:以第1型免疫反應(由IgE所引起)為主,有特定的過敏原引起之後的免疫反應,並且有可能造成急性或慢性的蕁麻疹。

過敏原第一次進入人體後,人體中負責製造抗體的B細胞會產生針對這個過敏原製造針對的E型免疫球蛋白,這些E型免疫球蛋白會附著在皮膚表面中的的肥大細胞上。

當病人再接觸同樣的過敏原,E型免疫球蛋白會引起第1型過敏反應,釋放出大量的組織胺,使皮膚中的血管擴張、組織腫脹,同時作用神經引起癢感。

這類的蕁麻疹若能找到其致病的因子即能有效預防,常見的因子包含有:海鮮、酒類、堅果、巧克力、雞蛋、牛奶、腐敗魚肉所產生的組胺酸等。

自體免疫性蕁麻疹:約有一半無法找到確定病因的慢性蕁麻疹的病人,有可能是因為自體免疫(autoimmune)導致,因為很多病人都是具有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第1型糖尿病等。

感染性疾病:部分的感染性疾病也會引起免疫反應導致蕁麻疹,例如:普通感冒病毒、人芽囊原蟲感染等。

非過敏性的蕁麻疹:運動、流汗、高溫的環境、情緒緊張、洗熱水澡時會出現蕁麻疹,這種蕁麻疹被稱為「膽素型蕁麻疹」;而「物理性蕁麻疹」則是在搔抓或劃過的地方會浮腫起來產生蕁麻疹;冷、熱、陽光、局部的皮膚的壓迫也可使某些體質特殊的病人產生蕁麻疹;有些藥物不用透過過敏反應,也能導致蕁麻疹,例如:阿斯匹靈與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等。

血管炎性蕁麻疹:血管炎性的蕁麻疹的膨疹症狀,往往持續超過48小時以上,並且呈現紫紅色或深紅色色澤,消褪後還會留下暗紅色的紫斑,有時還會在發作時伴隨發燒、關節痛等較嚴重的症狀。

蕁麻疹種類 蕁麻疹可以按照發作時間先分為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根據誘發情況還可再分為兩大類: 可誘發型: 皮膚劃紋症:皮膚的搔抓 膽素型蕁麻疹:運動和體溫上升 冷或熱型蕁麻疹:溫度變化 日光型蕁麻疹:陽光刺激 不可誘發型: 系統性疾病引起:甲狀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所引起。

原因不明:檢查正常,無法分類 蕁麻疹高危險群 過敏體質 自體免疫疾病病人 蕁麻疹預防重點 避開誘發因素:如果已知誘發原因,就要盡量避開,例如:家裡濕氣不要太重、避免灰塵、盡量不要養寵物;若對冷空氣敏感,出門要記得戴口罩、手套保暖;盡量不要吃海鮮、芒果、鳳梨、奇異果等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

少吃寒性食物:中醫師認為寒涼傷脾胃,一旦腸胃系統功能變弱,身體便無法有效排除濕氣(廢棄水分)。

當「濕」堆積在皮膚上就會起疹子,堆積在腸胃道會引起腹瀉,堆積在呼吸道就會產生鼻涕、鼻水或痰,女性則容易有較多陰道分泌物。

充足睡眠、運動紓壓:許多臨床經驗發現,改變生活節奏、紓解生活壓力可有效改善慢性蕁麻疹。

平常要睡飽一點,透過規律運動活動筋骨、紓解壓力與緊張情緒,特別是有氧、會出汗的運動比較好。

蕁麻疹診斷方式 病人絕大多數都不知道發疹原因,一般常見的食物過敏,通常不是慢性蕁麻疹的主因。

在尋找病因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病史記錄,比如是否在接觸了某些東西後變嚴重?是否在某個時間、或某個季節特別容易發作?跟溫度變化、運動、工作、心情、壓力、藥物是否有明顯關係?是否在衣物摩擦壓迫皮膚處(例如:皮帶或襪子太緊、褲子摩擦鼠蹊部、女性穿著內衣等)特別容易發疹?如果記錄後懷疑可能與某些事件相關,可在就診時與醫師討論,做為日後參考,並提醒自己避免這些誘發因素。

醫師需透過詳細問診的方式逐步推測病人其可能的致病因素,甚至包含近期服用的藥物,以利做出診斷。

有時也需要時做自體免疫疾病、慢性發炎感染、甲狀腺功能等檢查,釐清可能的病因。

蕁麻疹治療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訂定慢性蕁麻疹治療指引,急性蕁麻疹僅需要使用抗組織胺,就能有效控制病情,除非出現嚴重的血管水腫,臉部或脖子出現嚴重腫脹時,此時才可短暫使用類固醇予以治療。

慢性蕁麻疹若長期使用抗組織胺,如果治療效果仍不佳,則可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治療,除特殊的病人外,一般並不建議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治療,雖有顯著療效,停藥容易復發,且長期使用副作用也較大。

蕁麻疹照護重點 蕁麻疹是復發率很高的皮膚疾病,如果能遠離誘發因子的話,發病率便能有效避免,蕁麻疹的治療必須持之以恆,切勿擅自停藥或是另尋千奇百怪的民俗療法,以免花大錢卻傷身。

蕁麻疹就醫提醒 初期就醫階段,病人和家屬應該知道: 對於病人的症狀,醫師認為的診斷是? 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嗎? 蕁麻疹是怎麼得到的? 治療方法有哪些可選擇?不治療會怎麼樣? 蕁麻疹還會繼續惡化?會對身體造成那些問題? 生活需要注意那些事情?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何時要複診或進一步檢查?   已經確診蕁麻疹,照顧者應該知道: 有那些症狀平常要注意? 需要長期服藥嗎?未來有機會減少藥量或停藥嗎? 藥物副作用是什麼?服藥要注意哪些事? 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下一次複診或追蹤是什麼時候? 疾病發生部位 皮膚 看診科別 過敏風濕免疫科 找醫院 皮膚科 找醫院 參考資料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蕁麻疹自我紀錄與控制:國際通用「UAS7」活性檢測表 高醫醫訊:蕁麻疹 台北榮民總醫院網路護理指導:蕁麻疹 亞東紀念醫院亞東院訊: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談『慢性蕁麻疹』 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慢性蕁麻疹的藥物治療及衛教資訊 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認識蕁麻疹~急性蕁麻疹 請注意,並沒有任何一種或一組方法適用於所有病人,一般表格內建議的治療方法並非絕對不變,請您務必與醫師充分討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