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終回顧:科技領域有哪些重大突破和進展? - BBC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在全球肆虐與反覆,臨近年底,最新變異毒株奧密克戎(Omicron)以「閃電之勢」全球傳播,感染病例急劇增多,引發新一輪疫情 ...
2021年終回顧:科技領域有哪些重大突破和進展?2021年12月27日圖像來源,Reuters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在全球肆虐與反覆,臨近年底,最新變異毒株奧密克戎(Omicron)以「閃電之勢」全球傳播,感染病例急劇增多,引發新一輪疫情高峰和再一次大範圍防疫封鎖的言論和行動。
不過,人類科技發展的腳步卻沒有因疫情而停滯——星辰、人間、虛擬空間,人類繼續科技攀登。
BBC中文為您盤點2021年,全球科技領域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與突破。
圖像來源,GettyImages新冠疫情——疫苗、變異株、新藥新冠疫情讓世界發生了永久、根本性的改變,首當其衝的是科學技術領域,尤其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資源投入,為疫苗和藥物研發提供了大量數據和經驗積累,推動了檢測、診斷、治療和疫苗研發領域的的技術突破,推動行業整體進步。
新冠檢測方式更多、更快捷、更便宜。
新冠檢測主要有三種方式:PCR基因檢測、血液抗體檢測和側流抗原檢測。
過去一年裏,快捷、簡便的側流抗原檢測迅速普及。
專家指出,這一領域的創新也可被用於其他病毒的檢測。
新冠疫苗:全球各地接種進展動態追蹤新冠變異毒株Omicron全球擴散,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新冠口服藥陸續問世有四點你需要知道新冠疫苗加強劑要不要打?突破性感染是否值得擔憂?新冠肺炎:「人體挑戰」是什麼?為什麼有爭議?新冠疫情:疫苗、藥物和疫情結束後的挑戰新冠疫苗:輝瑞/BioNTech你需要了解的幾個問題新冠疫苗:牛津/阿斯利康你需要了解的幾個問題新冠疫苗:中國國藥你可能想了解的三個問題新冠疫苗:中國科興疫苗你可能想知道的幾個問題台灣產首款新冠疫苗「高端」:你可能想了解的幾個問題新冠疫苗:「一針、二針或者三針」等問題的科學解答下一代新冠疫苗可望免注射又能抗突變疫苗研發和接種繼續加速。
截至本文發稿時,有八支疫苗獲世衛組織批准使用,另外六支正在審批過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裏基於mRNA(信使核糖核酸)的新冠疫苗和療法的長足進展。
mRNA疫苗是通過抽取病毒內部分核糖核酸編碼蛋白製成,目前接種最多的是輝瑞和莫德納疫苗。
科興的克爾來福是滅活疫苗,由已殺滅的病原體製成,主要通過其中的抗原誘導細胞免疫的產生。
牛津-阿斯利康研發的是腺病毒載體疫苗。
在大規模接種一年以後,對疫苗的常見、罕見和極罕見副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積累了更多數據。
新冠變異毒株Omicron全球擴散,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新冠病毒:拉姆達、德爾塔和變異毒株你需要了解的問題新冠疫苗:副作用、混搭接種和其他幾個基本問題阿斯利康疫苗:導致血凝塊/血栓「最可能的觸發因素」新冠病毒「天然免疫者」給疫苗研發帶來新靈感新冠疫情:病毒、疫苗和抵抗力已知與未知的九大問題圖像來源,GettyImages基因編輯和基因療法基於基因研究的非傳統藥物還處於起步階段,但mRNA新冠疫苗的問世和迅速普及為針對其他病毒的疫苗研發打開了大門,比如登革熱疫苗和埃博拉疫苗。
不少科學家曾預計細胞和基因療法在2021年會發揮重大作用,尤其是因為2020年兩名開創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科學家為此獲諾貝爾獎。
這項技術過去十多年一直局限於實驗室,但現在首批CRISPR療法正在改變先天性衰弱遺傳病患者的命運。
基因療法通常用於治療罕見的遺傳疾病。
它們的工作原理是用正確的DNA代碼替換有缺陷的功能失調的基因。
這項技術尚欠精凖,可能會導致DNA缺失或重排。
英國推出「基因沉默」療法應對嚴重疼痛症,也有望治療罕見遺傳病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高危基因,常見於南亞人群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2011年,法國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左,Emmanuelle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JenniferA.Doudna)開始聯手打造基因剪刀,即"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可以用來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2020年因此同獲諾貝爾化學獎。
BBC《科技聚焦》雜誌說,在大部分人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人類已經"處於一場深刻的醫學和技術革命的山腳下,這場革命不僅帶來了新療法和治療方法的前景,還帶來了關於倫理、平等和健康正義的巨大問題"。
就其改變遊戲規則式的全方位翻天覆地的影響而言,即將到來的基因編輯應用浪潮可以跟工業革命或互聯網的誕生相提並論。
氣候變化——COP26、淨零排放、環境氣候變化在2021年下半年登上媒體頭條,和Covid-19疫情一同列入最重大國際議題,一個重要原因是11月在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
國際社會曾對COP26寄予厚望,希望它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征途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氣候融資、能源轉型、淨零碳排放和實現「1.5°C目標」等方面取得突破。
經過艱難談判終於在最後一刻簽署了《格拉斯哥氣候協定》,簽約國承諾在今後10年中將攜手加速推動氣候行動,會議期間還簽署了碳減排、甲烷排放等具體協議,但圍繞「1.5°C目標」能否實現還是留下諸多未決疑問和不確定因素。
展望2021氣候變化持久戰可能出現轉機的五大原因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淨零排放和通向淨零的七條路氣候峰會:COP26的議題、看點和預期COP26:讀懂氣候變化的關鍵詞COP26:中國和西方的主要分歧與合作可能音頻加註文字,英國知華專家談中西對立中氣候合作可能性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Guterres)在閉幕辭中直言,「我們邁出了重要一步,但幅度還不夠」。
「1.5°C目標」是指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升高1.5°C的範圍內。
以南極冰蓋縮小加速為例來說明控制氣溫升高的緊迫性:南極內陸氣溫介於零下89.2°C-零下56°C之間,自工業化以來的百餘年內地區平均溫度上升近3°C;海洋溫度僅上升2°C就足以導致冰層融化。
氣候變化懶人包:九張圖看懂全球變暖和你我的關係COP26峰會:中美印俄等全球排放大戶正在採取什麼行動?氣候變化:哪些人為導致的環境禍害已幾乎被消滅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的退煤協議與爭議氣候改變與治理洪水:中國海綿城市的倡導者音頻加註文字,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登陸火星過程公開祝融號傳來探測火星畫面天上的故事——火星、月球和太空旅行2020火星年先後出發的阿聯酋、中國和美國火星探測器2021年2月抵達各自的目的地,開始探測、科研和標本收集任務,不久開始陸續「交作業」。
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環境最為相似的行星,了解火星對研究地球早期歷史和生命起源有著重要價值。
中國「天問一號」主要任務是地質勘測,用雷達「透視」幾千米深的地層,採集岩石土壤等樣本,繪製火星地質結構圖,探測火星磁場,由此解開火星磁場的演變歷史;美國「毅力號」凖備用兩年時間探尋火星生命跡象,並測試火星低空飛行的條件和可能性。
阿聯酋「希望號」主要任務是繞火星做近赤道軌道運行,對火星氣候及天氣進行探測研究。
火星探測:三位地球來客同時抵達各有什麼使命尋找火星生命跡象「毅力」號發現了什麼線索NASA探測器「洞察號」揭露火星內部結構的秘密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就地取材制氧成功音頻加註文字,NASA「毅力號」成功著陸火星傳來第一張照片「毅力號」2月18日在火星赤道附近的耶澤羅(Jezero)隕石坑安全著陸,幾數分鐘後傳回一張火星表面的影像,隨後幾個月陸續完成了火星表面直升機試飛、探查火星內部結構、就地取材制氧和探查生命跡象線索等任務。
10月份,」毅力號「基於實地考察結果確定了進一步探索生命跡象的地點範圍。
中國中國國家航天局6月下旬發佈」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和探測畫面。
當時」祝融號「火星車已在火星度過了42個火星日,累計行駛236米。
中國希望」祝融號「可以運作90個火星日。
中國「祝融號」火星車傳回著陸後首批照片天問一號著陸:中國成第二個成功登陸火星的國家音頻加註文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直升機(IngenuityMarsHelicopter)在火星上成功完成歷史性首飛,並安全著陸。
」祝融號「在火星執行任務時,名為「天和」的中國天宮空間站核心艙於4月29日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太空計劃邁出最新一步。
「天和」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B火箭運載升空,是中國新空間站的一個核心部分,擁有可供三名宇航員生活起居的艙室。
」天宮「是中國自主建設的常駐大型太空站,總重量達到66噸,將會在離地球340至450公里(210-280英里)的太空軌道運行。
官方媒體稱它將是「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和太空母港」,預期在2022年投入運作,成為繼國際空間站(ISS)之後的第二個空間站。
中國沒有參與ISS運作。
另外,中國和俄羅斯3月簽約聯手共建月球科研站,是為兩國加強空間項目合作的舉措之一。
2020年12月,嫦娥號從月球採集的熔岩樣本經研究發現有超過30億年的歷史;研究報告2021年10月在《科學》雜誌發表。
除了火星和月球探測,2021年值得一提的太空新聞還有哪些?中國月球採樣帶回最年輕熔岩中國俄羅斯合建月球科研站:太空聯手的四大看點三大組件之核心艙升空,中國空間站預計明年建成中國太空文化:英國學者解讀寓意和影響音頻加註文字,升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實況(英語視頻)望遠鏡交接班哈勃望遠鏡的」繼任「——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WebbSpaceTelescope,縮寫JWST)——在聖誕節期間發射升空。
它的任務是用影像記錄宇宙中第一顆發光的恆星。
研發這個望遠鏡耗費100億美元,功能強大,是哈勃望遠鏡的100倍,被視為21世紀最宏大的科學探索之一。
它使用的望遠鏡直徑為6.5米,是有史以來送入太空最大的,在太空中打開需要兩周時間。
它能看到的最遠星系,預計將包括一些最早出現的星體。
韋伯望遠鏡在法屬圭亞那被一枚阿麗亞娜火箭(又譯亞利安火箭)送入太空,約半小時後進入運行軌道。
韋伯太空望遠鏡升空開啟揭示宇宙最古老恆星之旅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人類在太空尋找宜居新家的好幫手哈勃太空望遠鏡30周歲紀念—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太空旅行新時代2020年曾被人形容為商業化太空旅行元年,但2021年開始太空有可能成為富豪們的最新遊樂場;更多發射升空計劃排在2021年。
7月11日,維珍航空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Branson)和5位機組人員坐著他創立的維珍銀河公司(VirginGalactic)運營的小型火箭飛機起飛,在太空短暫飛行,成為使用民用太空飛行器成功體驗商業太空旅行的第一人。
12月8日,日本富豪前澤友作和助手平野洋三經SpaceX安排,隨俄羅斯宇航員乘俄國聯盟號飛往國際空間站(ISS),計劃在那裏逗留12天。
此行是為他2023年搭乘SpaceX航天器赴月球之旅做凖備。
他是過去十多年來登上ISS的第一批觀光客,2023年登月之旅將是人類首次民間付費繞月旅行。
貝佐斯邀請同上太空的榮譽嘉賓:誰是沃利·馮克?日本富豪前澤友作公開徵友:和我一起飛往月球SpaceX發射「靈感4」走向太空的平民都有誰維珍銀河通往太空的漫長曲折路圖像來源,GettyImages私人航天公司AxiomSpace和NASA合作,正在凖備最早於2022年1月用SpaceX公司的「龍」(CrewDragon)太空艙把一名前NASA宇航員和三名普通公眾送往國際空間站,預計在那裏停留8天。
SpaceX也將於今年第一次開展太空旅行,雖然不是前往火星。
38歲的億萬富翁賈里德·艾薩克曼(JaredIsaacman)從SpaceX包租了一枚火箭和航天器,計劃在9月進行為期三天的地球軌道旅行。
Axiom計劃製造並發射專門的「太空旅遊模塊」,初期先利用ISS電力維持設備運作,之後逐步增添自己的電力與維生設備,與ISS分離,獨立運作。
貝佐斯向NASA登月計劃捐贈20億美元變相介入中美競賽中國發射神舟十二飛船首次把三名宇航員送往「天宮號」空間站中國太空文化:英國學者解讀寓意和影響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勞拉·切奇列(左一,LauraShepardChurchley)的父親1961年進入太空,是美國第一批宇航員之一。
臨近年底,貝佐斯的「藍源」公司的商業航天器2021年第三次飛行,搭載了一名特殊乘客——74歲的勞拉·謝潑德·丘奇利(LauraShepardChurchley),她父親艾倫·謝潑德(AlanShepard)1961年執行美國」水星-紅石3號「太空任務,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宇航員,也是繼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之後進入太空的第二人。
這艘以謝潑德命名的商業太空飛行器(NewShepard)上有六個座位,除了勞拉,還有前NFL球星邁克爾·斯特拉漢(MichaelStrahan)及其他四名付費乘客,飛行時間約10分鐘,抵達100公里高空。
此類商業性質的太空旅行業務也有爭議,受到批評。
11月,英國威廉王子曾警告說,太空旅遊等活動正在加劇年輕一代的」氣候焦慮「。
他說,地球精英們應該致力的是修復這個星球,而不是去找另一個。
科技巨頭爭相入局「元宇宙」究竟有何魅力元宇宙經濟:你不知道的商機藏在哪裏造訪以前的元宇宙:回到過去看未來世界Facebook更名Meta重大品牌重塑背後的意義圖像來源,GettyImages虛擬空間——元宇宙和臉書過去一年來,虛擬世界的演變也一如既往地令人目眩,比如「元宇宙」(metaverse)的高調亮相。
「元宇宙」的概念被許多科技公司、科技專業分析和市場人士譽為是互聯網的未來,本質上來說它可以被看作虛擬現實(VR)的升級拓展。
人們使用穿戴式裝置進入元宇宙,那是一個連接著各式各樣的數字環境的一個虛擬世界。
不同於VR遊戲,元宇宙更包羅萬象,例如在元宇宙裏面可以工作、和朋友相聚、看演唱會、看電影、或者只是在裏面逛逛看看也可以。
與此相關但並未激起巨大浪花的是臉書(Facebook)更名Meta,宣佈將要在歐洲僱用一萬人來發展「元宇宙」,據悉凖備五年後在元宇宙佔據重要地位,不過目前為止這個新的名稱使用者不多。
.相關主題內容科學天地航天技術新知外太空美國中國歐洲更多相關內容2020年科技大事回顧:天上、人間和虛擬空間2020年12月30日COP26:氣候變化、淨零排放目標和達到目標的七條路2021年11月13日氣候變化:九張圖看懂全球變暖和你我的關係2021年7月18日2018:全年最受BBC新聞網讀者關注的科技新聞2018年12月30日頭條新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稱俄國向中國尋求援助北京批「虛假消息」2022年3月1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3月15日最新情況綜述17分钟前中國疫情陡然升溫致多地「封城」,「動態清零」政策受考驗2022年3月14日特別推薦《創造安娜》:Netflix熱播電視劇和現實對比2022年3月9日中國首次表態願就烏克蘭問題開展斡旋向烏方提供援助物資2022年3月7日3:43視頻,VeraWang王薇薇:「年齡歧視已經過時了」,節目全長3,432022年3月8日北京冬殘奧會:中國殘障人士的生活是怎樣的2022年3月8日烏克蘭戰爭:11歲男孩孤身逃難「微笑打動人心」2022年3月9日在每天確診數萬的香港感染新冠BBC記者親身經歷求驗求診難2022年3月7日中國訂下5.5%經濟增長目標分析形容「保守」2022年3月5日2:51視頻,走進北約監測俄羅斯活動的「空中之眼」預警機,節目全長2,512022年3月7日烏克蘭局勢:普京核心圈裏的心腹都有哪些人?2022年3月3日熱讀1俄羅斯入侵烏克蘭:3月15日最新情況綜述2中國疫情陡然升溫致多地「封城」,「動態清零」政策受考驗3沒有美元不能出國旅行俄羅斯人現在的生活與蘇聯時代對比4沙利文羅馬會晤楊潔篪:白宮稱美中就烏克蘭局勢進行了「實質性討論」5新冠症狀知多少——流鼻水是感冒還是奧密克戎6俄羅斯入侵烏克蘭:3月14日最新情況綜述7中國官腔進入香港政府用語分析形容再證北京政治影響8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稱俄國向中國尋求援助北京批「虛假消息」9新冠病毒:奧密克戎感染者的傳染期有多長?10新冠口服藥陸續問世有四點你需要知道最近更新:2021年11月11日
延伸文章資訊
- 1科技- 最新文章 - 關鍵評論網
科技最新文章相關標籤: 烏克蘭, 臉書, 2022烏克蘭危機, 元宇宙, 區塊鏈, 俄羅斯, 社群媒體, 馬斯克, 全面即懂metaverse的第一本書, 李丞桓.
- 22021年終回顧:科技領域有哪些重大突破和進展? - BBC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在全球肆虐與反覆,臨近年底,最新變異毒株奧密克戎(Omicron)以「閃電之勢」全球傳播,感染病例急劇增多,引發新一輪疫情 ...
- 3工研院解析2022年科技發展5大主軸 - 自由財經
5、更深入廣泛的運算及AI人工智慧創新應用;高算力/低功耗處理器架構、新機器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對話式AI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內容生成模擬科技等衍生創新 ...
- 4一文先睹2021 年十大科技趨勢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 針對2021 年科技產業發展,整理十大科技趨勢。 ... 2020 年6 月全球行動通訊系統協會(GSMA)發布最新5G SA 部署指南(5G ...
- 52021最失望與2022最期待的五大科技| 雜誌|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