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銀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恒生銀行(港交所:11,OTCBB:HSNGY)是一間香港商業銀行,於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偉、盛春霖及何添創立,曾為香港主要華資銀行之一,1965年後成為匯豐 ... 恒生銀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恆豐銀行。

  此條目的主題是總部位於香港的香港恒生銀行。

關於澳門匯業銀行的前身澳門恒生銀行,請見「匯業銀行」。

恒生銀行有限公司HangSengBankLimited公司類型上市公司(港交所:11,OTCBB:HSNGY)成立1933年3月3日 英屬香港總部 香港特別行政區標語口號與你成就更多(2019年)理財創富專注為你(2006年)開拓超越恒生(2000年)恒生在乎你(1996年)產業銀行稅後盈餘166.87億港元(2020年)員工人數10,000(2018年12月)母公司滙豐控股(行政上)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實際持股)網站www.hangseng.com 位於中環的恒生銀行總行大廈 恒生銀行總行大廈分行內貌 位於港鐵中環站的iPoint個人理財中心 恒生銀行在青衣城1期分行 上環東寧大廈恒生銀行分行 位於香港黃大仙雙鳳街的恒生銀行分行,2013時仍用舊式門面 恒生銀行(港交所:11,OTCBB:HSNGY)是一間香港商業銀行,於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偉、盛春霖及何添創立,曾為香港主要華資銀行之一,1965年後成為匯豐集團成員,目前以香港及中國大陸業務為重點。

其亦負責算出香港股市的參考指數:恒生指數。

截至2020年6月30日,恒生銀行總資產高達17,320億港元,股東權益1,761.15億港元,總客戶貸款9,530億港元,客戶存款13,020億港元,總營業收入338億港元,盈利91.35億元。

目次 1員工統計 2命名 3歷史 3.1創辦初期 3.2日本侵華時期 3.3戰後初期 3.41965年銀行危機:恒生控股權易手 3.5被滙豐收購後的恒生 3.5.1主力中小企業務 3.5.2住宅樓宇按揭服務 3.5.3招股上市 3.5.4擴展分行網絡 3.5.5收購永安銀行 3.5.6開拓中國大陸市場 4集團架構 4.1董事會 4.2附屬公司 4.3股權分佈 5業務概況 6恒生後勤中心 7評級及獎項 7.1企業責任 8相關條目 9參考資料 10外部連結 員工統計[編輯]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職員工人數合共9,708人,較前一年減少433人,內地員工數合共1,731人。

命名[編輯] 根據恒生官方網頁的說法,是取「永恒生長」之意;但據曾經出任恒生副董事長何添表示,「恒生」二字分別取自當時盛春霖開設的恆興銀號及林炳炎的生大銀號。

歷史[編輯] 創辦初期[編輯] 1933年恒生銀號創辦時期,4位創辦人中,何善衡出資最少,只有港幣1,000元,但他卻與恒生的發展關係最為密切。

恒生銀號最初設於銀號錢莊林立的上環永樂街70號一幢舊建築物內,面積只有800平方呎。

當時,銀號董事長由林炳炎出任,經理和副經理則分別為何善衡及梁植偉,全銀號職員僅11人,規模較小。

初期主要經營買賣黃金,匯兌及找換的業務。

開業首年,獲利10,389港元。

恒生銀號以香港為基地,其後業務擴張至廣州、上海等大城市。

日本侵華時期[編輯]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大陸富戶紛紛南下,急於把銀元兌成港幣。

由於恒生已在中國大陸遍設業務網絡,生意滔滔不絕。

中國國民政府急需外匯以資軍費,恒生更獨家代理政府的兌換業務,從中抽傭,獲利甚豐。

1941年,香港淪陷,恒生被迫停業。

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帶同資金及18位員工往澳門暫避。

由於當時澳門已有由區榮諤創辦了同名的恒生銀號,他們遂改名「永華銀號」繼續經營,他們另外亦在1942年創辦大豐銀號,即今日澳門大豐銀行的前身。

1945年,香港重光後,他們返港,並把恒生銀號搬往新址中環皇后大道中181號自置物業重新開業,新店規模較以前大。

1946年,利國偉應邀加入,主理海外黃金買賣。

戰後初期[編輯]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大陸實行一連串嚴格的外匯管制。

至韓戰時期,聯合國對中國大陸實行經濟封鎖,這既打擊了海外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信心,也對原先擁有大陸網絡的銀行業務不利。

此外,戰後香港經濟起飛,製造業及地產業崛起,借貸需求增加。

在這兩種因素下,香港的銀行開始轉型。

由於失去了中國大陸的聯繫,恒生也開始了業務轉型。

1952年12月5日,恒生註冊為香港的私人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港元,實收資本500萬港元,並成立新的董事局。

當時,林炳炎已去世,由何善衡出任董事長,梁植偉任副董事長,何添任總經理。

1953年,恒生遷入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163至165號一幢5層高的自置物業,全面開展商業銀行的業務。

當時,恒生主要客戶是市民大眾及中小型企業。

何善衡為職員訂下了一系列服務守則,規定員工必須以誠待客,深得社會大眾歡迎。

至於中小企客戶,主要為廣東籍的製衣、玩具、電子、塑膠、五金的廠商。

他們希望得到信貸,但卻沒有公司資產負債表及支持他們取得信貸的足夠條件。

由於恒生早已了解他們的背景,故不介意批出信貸。

這些小公司,後來也發展成大公司、大集團,並成為恒生的長期客戶。

1959年10月,恒生將註冊資本增至3,000萬港元,實收資本1,500萬港元。

1960年2月7日,恒生改組成香港的公眾有限公司,正式改名為「恒生銀行」。

同年,在九龍油麻地及旺角成立兩間分行,積極開拓港九的分行網絡。

1962年聖誕節,新總行大廈恒生大廈落成啟用,樓高22層,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而恒生總行則於1991年遷至中區消防局舊址。

從1954年至1964年,恒生的資本帳戶從630萬港元增至5,250萬港元,存款從2,100萬港元增至7.2億港元;總資產從3,200萬港元增至7.61億港元。

在1965年香港股災發生前,恒生在存款和資產方面是香港最大的華資銀行,並在銀行零售業務方面逐漸成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主要競爭對手。

1965年銀行危機:恒生控股權易手[編輯] 主條目:1965年香港股災 1965年1月,香港爆發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型的銀行危機。

事緣在1月23日,明德銀號發出約值700萬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

消息傳出後,許多存戶紛紛擁至提取現金,由於銀號一時間無法支付數額龐大的提款,最後1月27日,香港政府正式接管明德銀號。

其後,擠提蔓延至其他華資銀行,如廣東信託銀行、恒生銀行、廣安銀行、道亨銀行、永隆銀行等等。

經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聲明對香港的華資銀行作出無限量支持,加上港府採取多項措施,至2月10日,風波暫告平息。

但事件並未就此完結。

直到3月,仍有部分報紙刊登了一些沒有根據、中傷本地銀行的流言,恒生是其中之一。

期間,大客戶悄悄地取消帳戶;至4月初,擠提再次爆發,恒生銀行更是首當其衝。

最先出事的是香港仔分行。

當時大批客戶湧至提取存款,身為總經理的何添勸告不要急於提款。

個別二、三十萬港元的大客戶如警司韓森,要求何添簽名擔保才停止提款。

在總行,提款的人潮更伸延至皇后像廣場的香港會所。

滙豐再次表明支持恒生銀行,並委派職員駐守恒生總行大堂,以證明有足夠的現金供應,一疊疊的鈔票遍佈大堂的各個角落。

但是,情況並未有改善的跡象。

4月5日,恒生銀行一日之內失去了8,000萬港元存款,佔銀行存款總額的六分之一,至4月上旬共失去了2億港元。

面對這個困境,何善衡召開了董事局會議商討對策。

其時,得出了三個解決方案: 接受美國大通銀行的援助; 停業並由政府接管; 向滙豐銀行尋求協助。

經過多日商討,在4月8日,董事局決議把銀行控股權售予滙豐,並交由通曉英語的利國偉全權處理。

4月9日,在得到香港財政司郭伯偉的批准後,立即與滙豐進行談判。

在談判中,雙方在恒生的總價值及出售股權數量分歧較大。

滙豐認為恒生總值6,700萬港元及要求收購恒生76%股權;但恒生方面認為其總值1億港元,並只願意出售51%股權。

由於滙豐顧慮到若恒生倒閉自己也難以獨善其身[來源請求],遂於4月12日答允以5,100萬元收購恒生51%股權(其後增持至62.14%至今),由匯豐成為控股股東。

消息傳出後,風潮也告平息。

據悉,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權從此斷送而哭了兩個晚上。

不過,在出售當日,他親自召開大會向員工解釋,穩定人心。

滙豐卻無疑成了大贏家。

滙豐不單以低廉的價錢買入當時在香港最有發展前景的金融資產,也除去了香港本地銀行業最具威脅的對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銀行零售業的壟斷優勢。

匯豐在完成收購後,雖然成為最大的持股股東,取得銀行的控制權,但匯豐仍保持恒生銀行獨立運作,只派出4名代表加入董事局,並繼續保持原來的華人管理層,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

這是滙豐的遠識卓見,利用恒生在本地銀行業與華人社會緊密往來的優勢,有利在香港拓展銀行網絡。

當時,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經理桑達士認為,恒生銀行的成功在於其華人的管理層,所以滙豐不必插手。

被滙豐收購後的恒生[編輯] 在滙豐作為後盾下,恒生業務更大為擴展。

主力中小企業務[編輯] 管理層仍堅持著專向中小企業埋首為主要方針。

當時1960至7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中小企普遍缺乏資金擴展,恒生卻給予財政上的支持,提供信用證及出入口融資服務。

如華資大戶鄭裕彤發跡前,由他主理的周大福珠寶,得力於恒生的資助,往後由珠寶業進軍地產業。

而長實也與恒生素有淵源,當年李嘉誠經營塑膠花廠時,曾設法與何善衡會面。

會面後,何善衡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認為他做事幹練,是有潛質的客戶。

小公司演變成大企業後,更成為恒生的長期客戶。

例如長實不少的樓盤,就由恒生提供按揭;由鄭裕彤主政的新世界,恒生至今仍是其主要往來的銀行。

住宅樓宇按揭服務[編輯] 自1960年代開始,香港地產業也逐漸變得興旺。

為了力爭中小型樓宇按揭市場,在1967年,恒生首創為中產階級(又稱「夾心階層」)提供長達7年期的住宅樓宇按揭服務,一改當時最多為期3年的做法,令中產階級得以置業。

招股上市[編輯] 1972年,恒生銀行在香港上市。

它將股份面值降低,由1股變為10股,並發行新股,使實收資本從4,500萬港元增至1億港元。

同年5月,恒生將其已發行股份的十分之一,每股面值10元共100萬股,以每股價格100元公開發售,結果獲得29倍的超額認購,凍結資金28億港元,相等於香港政府1971年財政收入的一半。

6月20日,恒生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這是戰後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銀行。

當天,恒生以175元高開,全日最高升至186元,最後以165元收市,即恒生市值已高達16.5億。

此外,恒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編制的「恒生指數」而深入人心。

擴展分行網絡[編輯] 另外,恒生銀行也在香港及中國大陸擴展分行,建立更廣泛的網絡。

至1972年上市為止,恒生在香港已擁有20間分行,超過2,000名員工,成為僅次於匯豐的商業銀行。

及至1981年,分行數目更增至45間。

同年,更取得在地鐵沿線開設分行的專營權。

在1980年代中期開始,恒生在中國大陸陸續建立分行。

收購永安銀行[編輯] 1980年中期,銀行危機爆發。

1984年,永安銀行傳出醜聞,總經理郭志匡挪用1,000萬美元作為己用。

1985年,永安由於無法收回該行董事及行政領導人的貸款,銀行資本出現負值。

1986年5月,恒生銀行與永安銀行達成協議,由恒生向永安注資1.76億港元,取得該行50.29%股權,至此,恒生銀行成為永安銀行的最大股東。

在恒生經營下,永安轉虧為盈。

1993年1月,恒生將永安銀行賣給大新金融集團,獲利4.78億港元。

開拓中國大陸市場[編輯] 主條目:恒生銀行(中國) 恆生銀行(中國)為恒生銀行全資子公司,於2007年5月28日成立,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廣州、東莞、深圳、福州、南京、昆明及寧波共14間分行及35間支行,並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東莞及南京設離行式的自動櫃員機。

集團架構[編輯] 恒生銀行是滙豐集團成員之一,其母公司是滙豐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持有恒生銀行62.14%股權。

恒生銀行的股份亦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買賣,並在美國為投資者提供第一級贊助形式之美國預託證券計劃。

董事會[編輯] 利蘊蓮(董事長兼獨立非執行董事) 施穎茵(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 關穎嫺(署理行政總裁,執行董事兼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主管]) 顏傑慧(非執行董事) 羅康瑞(非執行董事) 伍成業(非執行董事) 王冬勝(非執行董事) 陳祖澤(獨立非執行董事) 蔣麗苑(獨立非執行董事) 郭敬文(獨立非執行董事)及審核委員會主席 伍偉國(獨立非執行董事) 附屬公司[編輯] 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 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70% 恒生銀行信託有限公司 恒生期貨有限公司 恒生金業有限公司 恒生授信有限公司 恒生資訊服務有限公司 恒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恒生投資服務有限公司 恒生證券有限公司 恒生指數有限公司 恆指國際有限公司 恒生保險有限公司 恒生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恒生(代理人)有限公司 恒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恒生保安管理有限公司 高泰投資有限公司 ImensonLimited 恩年發展有限公司 輝昌企業有限公司 根據2014年恒生銀行年報,按照新香港公司條例(第622章)第15條釋義共20間附屬公司。

股權分佈[編輯]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62.14% 公眾-不少於25% 業務概況[編輯] 恒生銀行有名的財神形象 恒生銀行的業務主要可分成個人理財服務及商業理財服務。

個人理財服務包括綜合理財服務、存款服務、信用卡服務、按揭服務、私人貸款服務、投資服務及保險服務等。

在綜合理財服務中,恒生設有3個各具特色的理財服務以針對不同的顧客,分別為優越理財、優進理財,以及綜合理財戶口。

商業理財服務包括商業綜合戶口、商業現金管理、投資、貸款、商務卡、保險及強積金等。

恒生的存款、信用卡結餘、按揭及壽險市場的佔有率分別為9.4%、18%、12.5%及9.5%。

2012年3月7日澳大利亞QBEInsurance(昆士蘭保險)以4.2億美元現金收購恆生銀行旗下子公司恆生財險(香港)有限公司和阿根廷一般保險業務 2012年11月恒生銀行以5.608億元將筲箕灣道171號恒生西灣河大廈售予亮慧有限公司 2013年3月12日南豐以29億元出售旗下旺角亞皆老街113號全幢商廈給恒生銀行,樓高約30層,總樓面約34萬方呎,是次成交平均呎價約8529元 2004年恒生銀行以17億人民幣(約16億港元)購入興業銀行股份,佔其擴大後股本的15.98%,2010年以23億元人民幣(約26億港元)參與興業銀行供股計劃,恒生由04年投資興業銀行至今,恒生收到興業銀行所派發之現金股息合計44億元 2015年2月10日恆生銀行以每股購股價13.36元人民幣,配售興業銀行5%股權或9.53億股,料最高籌得127.3億元人民幣(約157.9億港元)。

是次交易完成後,恒生仍持有興業銀行5.87%股權。

2015年5月12日恆生銀行以每股購股價17.68元人民幣,配售興業銀行4.99%股權或9.507億股,料最高籌得168.08億元人民幣(約209.9億港元)。

是次交易完成後,恒生仍持有興業銀行0.88%股權。

恒生後勤中心[編輯] 恒生中心(HangSengTower)位於香港九龍灣偉業街33號德福廣場二期,為恒生銀行在九龍區的後勤總部,類似位於創紀之城一期的渣打中心。

2006年,恒生租用企業廣場五期2座全幢15層高的辦公大樓,作另一個後勤總部,總樓面面積約262,000平方呎。

2012年,恆生以15.67億元向信和置業購入九龍灣國際交易中心16至22層共7層辦公室樓面以及至少30個車位,以用作銀行其下的人壽保險及退休福利業務部門辦公室。

2013年,恒生以29億元向南豐購入旺角亞皆老街113號,用作後勤部門作辦公室用途,包括目前租用的九龍灣企業廣場5期2座辦公室,亦有計劃遷至亞皆老街商廈。

發言人又表示,由於目前該廈部分樓層的租約未滿,後勤部門計劃在未來3年內陸續遷入。

[1] 評級及獎項[編輯] 重要獎譽 2017年,獲得《人民幣業務傑出大奬》跨境商業銀行獎項 2013年,於《亞洲銀行家》雜誌主辦「2013年零售金融服務卓越大獎」中,榮獲「亞太區最強資産負債表銀行」; 2013年,於《2013年Randstad企業大獎》中,獲選為香港「銀行及金融服務界最具吸引力僱主」; 2013年,於《AsianBankingandFinance》雜誌主辦中,榮獲「香港最佳本地貿易融資銀行」; 2013年,中小企業最佳拍檔獎(連續8年)(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 2012年,於2012年「Euromoney私人銀行評選」中,評選為「最佳服務─特級富裕客戶組別(以資產淨值區分)」《Euromoney》); 2010-2012年,香港最佳本地私人銀行《Euromoney》); 2012年,榮膺「香港最佳本地現金管理銀行」《AsianBankingandFinance》; 2012年,香港最佳本地銀行(連續13年)《財資》; 2012年,恒生強積金智選計劃的北美股票基金榮獲「北美股票-最佳強積金基金3年獎」《理柏香港基金年獎2012》; 2012年,恒生強積金智選計劃的北美股票基金榮獲「北美股票-最佳強積金基金5年獎」《理柏香港基金年獎2011; 2012年,於「2011年大中華大獎」中,榮獲「香港最佳本地銀行」《PrivateBankerInternational》; 2012年,於「亞洲風險大獎」評選中,榮獲「最佳銀行(香港)」《亞洲風險》; 2008年,於《亞洲貨幣》的「2008年最佳銀行大獎」中,榮獲「香港最佳本地銀行」; 2008年,於《亞洲銀行家》雜誌主辦「2008年零售金融服務卓越大獎」中,榮獲「財富管理卓越獎」; 2006年,於《亞洲銀行家》雜誌主辦「2006年零售金融服務卓越大獎」中,榮獲「亞洲最佳零售銀行獎」、「香港最佳零售銀行獎」及「財富管理卓越獎」 企業責任[編輯] 2011年,本地首家成為道瓊亞太區可持續發展指數成員的香港銀行(道瓊指數) 2011年,企業責任報告(2010)獲「全球報告倡議組織」認證並達至B+級應用水準的首間本地銀行 2011年,「香港公共關係獎」中「最佳創意獎」及企業社會責任組別–優異獎(香港公共關係專業人員協會) 2010年,全球首間獲得BSOHSAS18001:2007國際認證的銀行 2010年,獲納入為「恒生可持續發展企業指數」成份股 2009年,最高服務時數獎(私人團體-組別一)優異獎(社會福利署) 2009年,「香港環保卓越計劃」金獎(金融、保險及會計業界別)(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 2009年,「恒生指數成份股公司企業社會責任調查2009」中獲認可為「領先企業」(樂施會) 2009年,「傑出綠色貢獻大獎」(UMagazine) 2008年,亞洲最佳持續發展報告獎(LaffertyGroup) 2008年,中國最佳公共關係案例大賽銀獎(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 2007年,亞洲企業社會責任大獎─卓越環保大獎(AsianInstituteofManagement) 2007年,綠色企業大獎(香港工業總會) 2005-2010年,全港首間獲得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本地銀行 2004,2006年,中國最佳公共關係案例大賽金獎(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 2003-2010年,「商界展關懷」機構(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2001-2010年,富時全球社會責任指數成份股(富時集團) 相關條目[編輯]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 興業銀行 煙台銀行 恒生保險 恒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恒生大廈 恒生銀行總行大廈 恒生商學書院 香港恒生大學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一個多年來由恒生銀行為主要贊助商的活動 何善衡 利國偉 鄭海泉 邵銘高 柯清輝 鄭慧敏 參考資料[編輯] ^Šúłř°]¸gşô-°]¸gˇsťD-¸gŔ١sťD-­ŤÂIˇsťD-ůÚĽÍ29ťőÁĘŠô¨¤°ÓˇH-20130313.[2015-04-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參數|title=值左起第38位存在軟連字符(幫助)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恒生銀行 書籍 《香港金融業百年》,三聯書店出版,馮邦彥著,2002年 《2005年恒生銀行年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恒生銀行,2006年 報章 《大公報》.鄭海泉:恒生進軍內地看長遠.2002年6月20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年10月20日).  恒生銀行未來3年在內地投資將逾10億港元,《人民網》,2006年6月1日 外部連結[編輯] 恒生銀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滙豐董事會 杜嘉祺(英語:MarkTucker(business))(集團主席) 祈耀年(集團執行長) 邵偉信(集團財務總監) 聶德偉(英語:DavidNish(businessman)) 段小纓 傅偉思北美滙豐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古肇華 利蘊蓮 麥浩智(西班牙語:JoséAntonioMeadeKuribreña) 梅愛苓(英語:EileenMurray) 戴國良 梅爾莫 戴愛蘭(集團公司秘書長及管治總監) 品牌 FirstDirect 滙豐 HSBCExpat HSBCPremier HSBCPrivateBank 滙豐特林考斯銀行 M&SMoney Proa PayMe 主要地方銀行 阿根廷滙豐銀行 加拿大滙豐銀行 滙豐銀行(中國) 埃及滙豐銀行 滙豐歐洲大陸 滙豐特林考斯銀行 恒生銀行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印度滙豐銀行 馬來西亞滙豐銀行 中東滙豐銀行 墨西哥滙豐銀行 巴拿馬滙豐銀行 沙特英國銀行 斯里蘭卡滙豐銀行 滙豐(台灣)商業銀行 土耳其滙豐銀行 英國滙豐銀行 美國滙豐銀行 澳洲滙豐銀行 越南滙豐銀行 百慕達滙豐銀行 滙豐(紐西蘭分行) 匯豐銀行(新加坡) 滙豐銀行(菲律賓) 滙豐(泰國分行) 滙豐(韓國分行) 百慕達滙豐銀行 少數股權和合資企業 交通銀行(19%) 沙烏地阿拉伯滙豐銀行(60%) 沙特英國銀行(29.3%) 中國平安(19.9%)已出售 越南科技及商業股份銀行(15%)已出售 上海銀行(8%)已出售 公司前身 GrupoBanistmo 英屬哥倫比亞銀行 加拿大巴克萊銀行 共益集團 加拿大大陸銀行 法國商業銀行 格林威治儲蓄銀行 Guyerzeller 美國滙豐融資 波斯帝國銀行 加拿大萊斯銀行 海豐銀行 米特蘭銀行 利寶銀行 SamuelMontagu&Co. 威廉斯堡儲蓄銀行 前子公司 巴西滙豐銀行 新百利融資 Category:滙豐 Commons Wikiversity 閱論編恒生指數成份股(藍籌股)(截至2021年6月7日)金融滙豐控股 ·恒生銀行 ·香港交易所 ·建設銀行 ·友邦保險 ·工商銀行 ·中國平安 ·中銀香港 ·中國人壽 ·交通銀行 ·中國銀行公用中電控股 ·中華煤氣 ·電能實業 ·長江基建地產恒基地產 ·新鴻基地產 ·新世界發展 ·恒隆地產 ·中國海外 ·領展房產基金 ·龍湖地產 ·華潤置地 ·長實集團 ·九龍倉置業 ·碧桂園工商長和 ·銀河娛樂 ·港鐵公司 ·吉利汽車 ·阿里健康 ·中信股份 ·萬洲國際 ·華潤啤酒 ·中國石化 ·創科實業 ·騰訊 ·中國聯通 ·中國石油 ·信義玻璃 ·中國海洋石油 ·中國移動 ·信義光能 ·恆安國際 ·石藥集團 ·中國生物製藥 ·比亞迪 ·小米集團 ·百威亞太 ·金沙中國 ·瑞聲科技 ·安踏體育 ·申洲國際 ·藥明生物 ·蒙牛乳業 ·舜宇光學 ·美團 ·碧桂園服務 ·海底撈 ·阿里巴巴其他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恒生科技指數·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數盈富基金(港交所:2800)·恒生指數ETF(港交所:2833)·華夏恒生ETF(深交所:159920) 閱論編香港銀行業 香港金融管理局 香港註冊的持牌銀行傳統銀行 渣打銀行(香港)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 中國銀行(香港) 東亞銀行 星展銀行(香港) 中信銀行(國際) 招商永隆銀行 恒生銀行 上海商業銀行 大眾銀行(香港) 大有銀行 集友銀行 大新銀行 創興銀行 南洋商業銀行 華僑永亨銀行 大生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 富邦銀行(香港) 花旗銀行(香港) 交通銀行(香港) 摩根史坦利亞洲國際 虛擬銀行 眾安銀行 Livi(粵語:liviBank) Mox 匯立銀行(粵語:匯立銀行) 富融銀行(粵語:富融銀行) 平安壹賬通銀行(粵語:平安壹賬通銀行) 螞蟻銀行(香港) 天星銀行 香港以外註冊的持牌銀行 荷蘭銀行 中國農業銀行 阿拉哈巴德銀行(英語:AllahabadBank) 澳新銀行 AXIS銀行(英語:AxisBank) 義大利西雅那銀行 西班牙外換銀行 金融銀行 桑坦德銀行 盤谷銀行 美國銀行 巴魯達銀行 中國銀行 交通銀行 印度銀行 滿地可銀行 紐約梅隆銀行 加拿大豐業銀行 蘇格蘭銀行 新加坡銀行 臺灣銀行 三菱東京UFJ銀行 瑞士嘉盛萊寶銀行 永豐商業銀行 巴克萊銀行 德國巴伐利亞銀行 法國巴黎銀行 法國巴黎銀行證券服務 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 卡納拉銀行 國泰銀行 國泰世華商業銀行 彰化商業銀行 千葉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國家開發銀行 招商銀行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中國銀行(日本) 花旗銀行 德國商業銀行 澳洲聯邦銀行 荷蘭合作銀行 法國農業信貸企業與投資銀行 瑞士信貸集團 星展銀行 德意志銀行 DZ銀行 玉山商業銀行 華美銀行 瑞士盈豐銀行 奧地利第一銀行 瑞士安勤私人銀行 遠東國際商業銀行 第一商業銀行 富通銀行 八十二銀行(日語:八十二銀行) 韓亞銀行 HDFC銀行 豐隆銀行 滙豐銀行國際 英國滙豐銀行 美國滙豐銀行 滙豐私人銀行(瑞士) 比利時聯合銀行 ICICI銀行 印度海外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小企業銀行 王道商業銀行 勞埃德銀行 荷蘭安置銀行 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 伊予銀行 摩根大通銀行 澳洲國民銀行 華南銀行 韓國外換銀行 臺灣土地銀行 馬來亞銀行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 伊朗國家銀行 三菱UFJ信託銀行 瑞穗實業銀行 阿布達比銀行 巴基斯坦國民銀行 法國外貿銀行 新際銀行(NewedgeGroup​) 華僑銀行 菲律賓國家銀行 印尼國家銀行 旁遮普國民銀行 蘇格蘭皇家顧資銀行 加拿大皇家銀行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 滋賀銀行(日語:滋賀銀行) 新韓銀行 靜岡銀行 法國興業銀行 法國興業銀行與信託 渣打銀行 印度國家銀行 道富銀行 三井住友銀行 瑞典商業銀行 台北富邦商業銀行 台新國際商業銀行 臺灣中小企業銀行 合作金庫商業銀行 加拿大多倫多道明銀行 瑞士銀行 USO銀行 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AG 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SPA 印度聯合銀行 大華銀行 富國銀行 德國西德銀行 西太平洋銀行 友利銀行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中國民生銀行 興業銀行 元大商業銀行 NipponWealthLimited 國民銀行 浙商銀行 QatarNationalBank(英語:QNBGroup) 平安銀行 華夏銀行 廣發銀行 東莞銀行 中銀香港合併前的成員 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廣東省銀行 新華銀行 中南銀行 金城銀行 國華商業銀行 浙江興業銀行 鹽業銀行 華僑商業銀行 寶生銀行 已經結業/被收購/撤出香港市場的銀行 國際商業信貸銀行 東藩滙理銀行 呵加剌銀行 匯隆銀行 慳度士丹中國日本滙理銀行 華俄道勝銀行 德華銀行 廣安銀行 道亨銀行 海外信託銀行 遠東銀行 恒隆銀行 大和銀行 南洋兄弟銀行 華商銀行 中國工業銀行 友聯銀行 華比銀行 有利銀行 新鴻基銀行 港基國際銀行 中國聯合銀行 第一太平銀行 香港工商銀行 香港華人銀行 康年銀行 嘉華銀行 富滇銀行 永安銀行 廣東銀行 明德銀號 美國銀行(亞洲) 建新銀行 浙江第一銀行 國民西敏銀行 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 有餘銀行 中華滙理銀行 國民商業儲蓄銀行 橫濱正金銀行 三和銀行 華聯銀行 崇僑銀行 蘇格蘭皇家銀行 瑞士友邦銀行 美國運通銀行 羅馬銀行 戴普發銀行 大眾銀行 廣東信託銀行 香港銀行列表註:這裡只包括持牌銀行及有限制牌照銀行,不包括接受存款公司及本地代表辦事處。

閱論編澳門銀行管理及恊調機構澳門金融管理局·澳門銀行公會澳門註冊的持牌銀行大西洋銀行·大豐銀行·澳門華僑永亨銀行·澳門國際銀行·澳門商業銀行·滙業銀行·澳門華人銀行·工銀澳門·中國建設銀行澳門分行·立橋銀行·澳門發展銀行澳門以外註冊的持牌銀行中國銀行澳門分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東亞銀行澳門分行·星展銀行·創興銀行·恒生銀行·花旗銀行·永豐銀行·廣發銀行·中信銀行國際澳門分行·交通銀行於澳門設立辦事處的銀行渣打銀行·法國巴黎銀行·葡國商業銀行·BPI銀行被收購、被合併的銀行澳門永亨銀行·美國銀行(澳門)·誠興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澳門)·富利銀行 閱論編香港恒生大學歷史恒生商學書院(1980-2012)→恒生管理學院(2010-2018)→香港恒生大學(2018-)學院商學院·決策科學學院·傳播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翻譯學院校園設施M教學行政大樓·N教學行政大樓·何善衡教學大樓·李兆基綜合大樓(學生康樂活動中心)·偉倫廣場·利國偉教學大樓·香港恒生大學賽馬會住宿書院學生會學生會·大專部學生會住宿書院博文書院·康活書院·樂群書院·綠延書院建築景點及道路行善里·袁炳濤校園·恒樂苑辦學機構恒生銀行(匯豐集團成員)校友列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恒生銀行&oldid=68197681」 分類: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美國場外交易市場上市公司恒生指數成份股香港銀行香港上市金融公司滙豐恒生銀行香港交易所上市認股證香港辦學團體1972年首次公開募股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錯誤:不可見字符含有英語的條目使用過時圖像語法的頁面使用未知公司信息框參數的頁面自2013年6月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تۆرکجهDansk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FrançaisBahasaIndonesia日本語한국어BahasaMelayuNederlandsРусскийTürkçe吴语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