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國兩大政黨歷史 - 菜市場政治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到底誰是保守派,誰是進步派?共和黨與民主黨支持者版圖曾在1960 年代大對調?羅斯福的「新政聯盟」如何暴輾所有政黨三十年? ◎FormosanEnterpriseInstitute   ※本文由FormosanEnterpriseInstitute授權轉載   前言:共和黨曾經是左膠?民主黨偽善支持奴隸制度?為什麼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政策時常忽左忽右?到底誰是保守派,誰是進步派?共和黨與民主黨支持者版圖曾在1960年代大對調?羅斯福的「新政聯盟」如何暴輾所有政黨三十年? 最近台灣選民十分關注美國大選,許多網友也表示有興趣多了解美國政黨和歷史,故FEI將美國人在學校中學過的資訊彙整,再經由菜市場政治學轉載刊登。

推薦閱讀:紅大象與藍驢子:美國大選的動物符號與「色彩政治學」 美國政黨體系簡介 美國歷史上政黨的變遷,兩百多年來政黨政治流動性非常大,大致上經歷六次版圖大洗牌(realignment),須避免去脈絡化地判定各別政黨的刻板印象。

有細心看完全篇的網友將會發現,自從1787年制憲大會開始至今,種族議題–從生存權利(奴隸制度)、至政治權利(隔離制度)、至經濟權利(結構性歧視)都是最後造成美國南北分裂、政黨對立、政黨瓦解的根本性原因。

  第一政黨體系(1792-1824):聯邦黨vs.民主共和黨       美國1776年獨立革命,1788年通過正式憲法,並於1788–1789年選出第一任正副總統。

在這段時期,現代人所皆知的「美式民主」還未成型。

美國人仍然擔心英國經由英屬北美(加拿大)反攻美國,且西班牙的殖民勢力仍在擴張中,而美國的老大哥–法國,正在經歷大革命,國王路易十六被斷頭。

這時候美國並沒有現代人所認知中的政黨概念或架構,僅是理念相近的人所被統稱的名號。

聯邦黨Federalist–以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彌爾敦(Hamilton)為首,主張中央集權。

希望能夠建立國家銀行、統一發行國債、建立國家常備陸海軍;貿易政策上面支持國內保護主義(所以希望建立國家力量調控);聯邦黨人大致上認為國家應由精英和資產階級主導,投票權應只限於有房產的民眾;而在外交政策上對英國友善。

聯邦黨人支持者主要在美國東北的商人與資產階級,以及美國建國元勛們。

華盛頓總統雖保持無黨籍,但一般認為是支持聯邦黨。

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以第一任國務卿傑佛遜(Jefferson)為首,由反對聯邦黨的中央集權主張的人所組成。

他們擔心中央集權會造成皇權復辟,必須將國家權力分給各州(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小政府主義)。

民主共和黨人積極反對國家銀行、國債、國軍等概念,並且認為投票權應給所有白人男性,並不僅限有房產的資產階級。

在外交政策上他們對法國親善。

民主共和黨是後世學者給的稱謂,在當時被稱之為「傑佛遜黨人」、「共和黨人」、「民主人士」等。

這兩派最白熱化肇因1792年歐洲第一次反法同盟,歐洲列強對法國拿破崙宣戰,華盛頓與英國簽訂傑伊條約(JayTreaty),修復美英關係,並在歐戰中保持中立,但此舉惹怒了親法的民主共和黨人。

聯邦黨人在之後的選舉分裂而且逐漸失去選民支持,並在1812年美英戰爭後淡出政治。

而最後勝出的民主共和黨,則在1824年分裂為民主黨(DemocraticParty)以及國家共和黨(NationalRepublicanParty),後者又俗稱輝格黨(WhigParty)。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第二政黨體系(1828-1854):民主黨vs輝格黨   此一時期,美國政黨持續辯論經濟發展的方向。

而奴隸制度的存廢漸漸成為美國政黨政治的核心爭議,其遺留下來的種族議題則會持續分化美國政黨。

在聯邦黨式微後,民主共和黨的傑佛遜(Jefferson)、麥迪遜(Madison)、門羅(Monroe)總統也改變政策主張,逐漸採納以前聯邦黨所主張,由聯邦政府主導的大型建設以及經濟發展計劃,以抵擋外國勢力介入美國經濟以及政局。

門羅總統卸任後,民主共和黨分裂成民主黨以及國家共和黨(或稱輝格黨),兩黨都主張其繼承傑佛遜的共和主義。

民主黨(DemocraticParty)–以傑克遜(Jackson)為首,仍然堅持小政府主義,限制政府權力,以杜絕腐敗和集權,須將政治權力分散至各州。

民主黨主要支持者為鄉下地區的農民階級,反對所謂的菁英階層和新經濟。

傑克遜主政期間大量使用否決權,反對聯邦政府介入國家銀行、紙幣、國民教育、基礎建設,與現今的共和黨小政府主義相似。

在經貿上支持降低關稅,而在移民政策上傾向開放,因為此時期從德國和愛爾蘭來的農業新移民都傾向支持民主黨。

輝格黨(WhigParty)–主要以反傑克遜的克萊(HenryClay)為首,先組成國家共和黨(NationalRepublicanParty),再演變成輝格黨。

他們主張設立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建立國民教育體系、發行企業牌照。

在經貿上支持保護主義,維持對外國工業產品的高關稅,以刺激本國工業開發。

這些大政府主義與現今的民主黨相似。

輝格黨支持者大部分為中產階級、新經濟受惠者(有別於農業經濟)、知識分子、以及南北方的菁英階層。

因為政治因素,輝格黨較為反對移民政策。

由於美國工業化的結果,民主黨到1840、50年代逐漸與輝格黨在經濟政策上一致,開始接受工業化社會所需要帶來的轉型。

而輝格黨由於成員的利益團體組成較為複雜,在經濟議題以及奴隸議題上面四分五裂,走入歷史。

  圖片來源:kiddle     第三政黨體系(1854-1890):民主黨vs共和黨   在這時期,美國政黨組織逐漸成熟,民眾對政黨的忠誠度和參與度變高,政黨支持者的種族、宗教、社經地位、居住區域的劃分越來越清晰。

種族議題是全國最大的議題,也是兩黨最大的分歧點。

現代人所熟悉的共和黨和民主黨已經產生了,但兩黨支持的意涵和現在十分不同。

在美國革命戰爭期間,北方殖民地就已逐漸廢除奴隸制,然而由於南方莊園經濟體十分仰賴廉價勞力,所以南方的革命元勳仍然支持此制度。

這兩派人馬從撰寫獨立宣言、到制定憲法、直到南北戰爭都僵持不下,在妥協的過程中持續摩擦累積不滿。

在1787年制憲大會,南方代表不願在憲法裡同意解放黑奴。

北方代表轉而提議,眾議院的各州議員人數應該按照自由人的人口比例來計算,然而南方代表要求應該算入所有奴隸人口,縱使黑奴沒有任何投票權。

倘若不答應南方要求,則將退出制憲大會(基本上退出美國聯邦)。

最後南北妥協,黑奴算五分之三的人口。

這妥協大大加強了南方蓄奴州在國會的優勢。

雖然憲法規定聯邦無權阻擋國際奴隸買賣,但到了1808年美國各州已相繼嚴禁進口奴隸,南方蓄奴州必須仰賴本土黑奴自行繁衍。

在這段期間內,美國經歷路易西安納購地(LouisianaPurchase)和美墨戰爭,領土大幅增長。

而新納入的領地該是廢奴州還是蓄奴州,則是許多政黨間甚至政黨內無法協調的原因。

1820年的密蘇里協議(MissouriCompromise)中表示,新的緬因州為廢奴州,新的密蘇里州為蓄奴州,並規定北緯36度線以北禁止奴隸制度(也就是大部分美國的北方和西方領土)。

此法案讓許多支持奴隸制度的南方議員和民眾不滿意。

1850年,各州又達成所謂的1850協議(Compromiseof1850),裡面包含了惡名昭彰的逃跑奴隸法(FugitiveSlaveAct),要求全國(包含北方廢奴州)只要發現逃跑奴隸,有權利及義務要將奴隸返還主人。

此法使得北方自由派不滿,認為此法變相迫使他們成為奴隸制度的共犯,並擔心南方議員和官員在美國政府權力過大。

1854年,支持南方奴隸制度的民主黨憑國會優勢,制定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Kansas-NebraskaAct),規定位於北緯36度以北新成立的堪薩斯和內布拉斯加兩州,有權利自行決定要成為廢奴或蓄奴州。

北方議員認為此舉推翻了1820年密蘇里協議,奴隸制度將會在美國沒完沒了的蔓延。

兩邊動員各自的鄉民遷入這兩州,試圖用選票來影響結果,最後爆發流血衝突。

我們之前提到前一時期民主黨的最大政敵–輝格黨,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內耗下失去票源。

大部分的輝格黨人認為自己是獨立思考的個體,並非向民主黨一樣黨性堅強,導致許多黨員意見無法協調互相攻訐,許多時候甚至與民主黨人合作,像是1850年協議。

美國選民逐漸看不清輝格黨的政見主張,尤其在1854年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之後,更是南北輝格黨四分五裂。

就在這此時,一股以反對堪薩斯法案的政治集團形成,他們的成員有輝格黨、民主黨中的自由派、以及其他廢奴勢力。

這股勢力稱自己為共和黨(RepublicanParty),並主張「自由地權、自由勞權、自由人權」(FreeSoil,FreeLabor,FreeMen)。

1860年,共和黨籍林肯當選總統,南方各州已相繼露出叛國決心。

而此時將卸任的布坎南總統(Buchanan)仍火上加油地在國會講說,聲稱如果北方執意要介入南方的奴隸制度,則南方各州有權利拒絕聯邦政府管轄。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

  圖片來源:bignewsnetwork 民主黨–此一時期的民主黨,支持小政府主義,支持南方各州有權利保持奴隸制度。

思想較為開放,反對奴隸制度的民主黨人已先分裂投靠新成立的共和黨。

內戰爆發時,南方邦聯政府禁止政黨活動,而留在北方的民主黨人,則分成支持共和黨的主戰派(WarDemocrats)和希望南北馬上議和的腹蛇派(Copperheads),大概就是像國民黨舔共派那樣。

林肯為了聯合民主黨主戰派,提名民主黨強森(AndrewJohnson)為副總統。

在戰後重建期(Reconstruction;1866–1877),支持民主黨的白人組成民兵,在每次選舉暴力襲擊黑人以及共和黨員,屢次與聯邦軍隊衝突,造成多起死傷事件並且成功地將黑人與共和黨員逐出政治地盤。

民主黨由於鮮明的白人至上主義政策,在聯邦軍隊撤出後穩穩地掌握的南方的各層級政府和國會席次,形成南方鐵票倉(SolidSouth),此現象要一直到1960-70年代兩黨政策大對調後,才會變成共和黨鐵票。

至於想理解甚麼是政策大對調的網友,請繼續讀下去! 共和黨–共和黨此時支持大政府主義,希望動用聯邦政府的力量廢除奴隸制度。

在奴隸議題和南北戰爭上,共和黨又分溫和派(moderates)和激進派(radicals),以激進派佔大多數。

激進派共和黨希望動用聯邦政府所有權力,馬上、完全、毫無妥協地廢除奴隸制度。

同時也不許任何前南軍的領袖和指揮官出任美國政府任何職位。

以現在台灣網紅網美的標準,大概就是左膠。

在共和黨激進派的推動下,國會完成了憲法第13、14、15修正案,正式將廢除奴隸制度以及保證有色人種的投票權寫進憲法。

以格蘭特總統(Grant) 為首的激進派,也支持在戰後讓北方聯邦軍隊持續駐紮在南方,以保障黑奴順利解放並且鎮壓南方擁槍自重的白人主義民兵,像是三K黨、白人聯盟(WhiteLeague)、紅杉軍(RedShirts)、和各種白人步槍社團。

爾後共和黨又因格蘭特政府的腐敗,而造成黨內內鬥。

南北戰爭結束後的戰後重建(1865-1877),由於白人至上主義民兵以及白人領主的各種選民威脅(votersuppression)方式,使得共和黨推動平權運動屢屢受阻。

而由於共和黨內部意見不合,使得民主黨在國會選舉也大有斬獲,控制眾議院。

1876年新當選的共和黨總統海斯(Hayes)做出1877年協議(Compromiseof1877),將聯邦軍隊撤出南方,戰後重建期正式結束。

北方對南方的抵抗已十分厭倦,而民主黨實際控制所有南方的議會、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甚至國會,可繼續在南方推行白人的種族政策,南方的白人民兵便不再做武裝反抗。

南北方在種族議題上至此便井水不犯河水,繼續保持南北對立,而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接下來便將議題從種族轉至經濟發展議題。

而在南方,民主黨在1876年開始推行一系列的吉姆克勞法(JimCrowLaws),從制度上的打壓黑人的一切權益(例:規定公共設施必須要區分使用者的膚色),基本上剝奪了之前憲法修正案的精神。

此現象要到1964年平權法案才有改善。

  第四政黨體系(1896–1930):民主黨vs.共和黨   此一時期從1893經濟蕭條、至一次大戰、以及之後的經濟大蕭條。

民主和共和兩黨不再理會種族議題,主要在於各項經貿議題,如關稅、鐵道管制、銀行管制、勞工法、工會、稅務等,此一時期又稱為進步時代(ProgressiveEra)。

在這段時期,雖然選民投票意向仍然差不多,也就是說南方白人肯定是民主黨鐵票,但是政黨的政策取向已經逐漸改變。

南北戰爭時代的政治人物已經退場,民主共和兩黨的新血已經不再是因蓄奴或廢奴來區分,而是在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下的勞工議題。

美國在此時期急速工業化與歐洲競爭,從普通列強迅速升級為一等強國。

而美國的工商業從完全沒有任何控管,一直到建立些許政府制度來保障人民健康、安全、以及經濟條件。

1893年至1897年,由於歐洲投資者失利,向美國擠兌黃金而造成黃金荒。

美國五百家銀行倒閉,一萬五千間行號破產,以及許多農場被迫關閉。

美國失業率飆升,進入前所未有的經濟衰退。

美國兩黨開始辯論是否要維持金本位,還是換成金銀雙本位制。

共和黨以及他們的工商巨頭和銀行支持者支持金本位,而民主黨的農民和勞工階級支持開採銀礦,換成金銀雙本位制以增加通貨膨脹,紓困負債壓力。

共和黨–此一時期的共和黨逐漸有些現代共和黨的輪廓。

從支持大政府主義變成小政府主義。

由於經濟蕭條的緣故,共和黨為了促進國內工商業起飛,而支持提高關稅的貿易保護政策。

而在國內則是採取政府不介入的自由市場經濟。

也因為如此,共和黨比較不支持立法禁止童工,不支持勞工保護政策,不支持政府反壟斷,也較不支持聯邦政府規範食品、藥品、飲水、環境等法案。

共和黨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Roosevelt)在執政後期,逐漸左傾,開始大力管制鐵路公司、食品安全、以及反壟斷。

1909年,共和黨人通過潘恩關稅法(Payne-AldrichTariffAct),再度增加美國關稅,此舉讓以老羅斯福為首的共和黨自由派不滿,造成共和黨分裂,形成第三勢力進步黨(ProgressiveParty)。

民主黨–此一時期的民主黨,大部分支持者仍是鄉下地區農民和勞工。

在經濟大蕭條時,他們認為共和黨的高關稅僅幫助到大企業,但對於平民來說所有進口物價變貴,而農產品出口也遭到外國報復性關稅而銷量減低。

民主黨提倡降低關稅進行自由貿易。

民主黨也逐漸支持大政府主義(黑人種族問題除外),希望聯邦政府管制企業,保護勞工權益,禁止童工,反對大企業壟斷市場,支持管制各項食安、工安、還有環境安全的法案。

民主黨與共和黨基本上都支持女人投票權,除了南方的民主黨人和東北方的共和黨人。

1920年通過憲法19條修正案,保障女性的投票權。

然而在南方,黑人女性仍然受到吉姆克勞法限制,幾乎沒有權利投票。

在共和黨長期執政的重商主義下,以及民主黨的社會保護網政策的混和下,美國工商業與社會長足發展。

美國在一次大戰之中以及接下來的咆嘯的二零年代(RoaringTwenties)成為一等強國,直到1929年10月28號黑色星期一,美股重挫,美國與全世界進入了全球經濟大蕭條,政黨系統又重新洗牌。

  圖片來源:fineartamerica.com     第五政黨體系(1930–1970):新政聯盟(民主黨)vs.共和黨 在之前第三體系(南北戰爭)和第四體系(進步時代),大部分時間行政權在共和黨手上。

而在此時期,則是由民主黨長期執政。

美國熬過了經濟大蕭條,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國際上與蘇聯等交鋒。

在國內則是有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美國有色人種終於在法律上得到平等的權利。

美國經濟大蕭條以及之後的振興經濟措施,使得傳統投票陣營開始鬆動,各種新的議題和聯盟相繼組成,最後導致共和以及民主兩黨在政策上大對調,逐漸成為今天各位所熟悉的兩大黨。

美國30年代初經濟大蕭條,人民對於共和黨的自由放任經濟失去信心,轉而投向主張大政府主義,希望聯邦政府介入紓困計畫和大型建設的民主黨。

民主黨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D.Roosevelt)總統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新政(NewDeal)」,並且獲得許多原本水火不容的選民結構支持,形成了堅強的新政聯盟(NewDealCoalition)。

此聯盟讓民主黨在接下來30年把持著行政權,也使得美國政黨地圖產生大調整。

為了拯救美國的高失業,新政基本上是一系列的政府經建計劃,動用聯邦政府的資源做大型基礎建設以增加就業和帶動經濟活動,並且對失控的華爾街金融體系大刀拓斧改革。

新政聯盟的支持者包含:城市勞工、中產階級、低收入戶、社會主義者、工會、黑人、猶太人、天主教徒、農民、自由派知識分子、進步派的共和黨員、還有南方民主黨員(也就是白人「領主」,因為新政的南方工業化政策他們也是既得利益者,並且羅斯福先保證不破壞南方的種族隔離政策)。

同時,羅斯福在大城市大量使用所謂的政黨機器(citymachines)–也就是利用該城市的民主黨組織架構,配合政府的公共事業振興署(WorksProgressAdministration;WPA),讓失業民眾可藉由民主黨的體制來得到政府的救濟工作,繼而對民主黨忠誠。

這在現代聽起來是十分荒謬,但這種分贓制度在美國政治歷史上,民主以及共和兩黨都用過十分多次,後來也因多次公務員法案改革而被禁止。

然而這制度也令鄉下窮人十分眼紅城市窮人,並對城市居民的腐敗感到不滿,種下日後政治上城鄉對立的種子。

圖片來源:UCSB   民主黨–此一時期的民主黨,已經逐漸地成為今日的民主黨,但仍然是屬於精神分裂的狀態。

一方面,南方民主黨仍然是堅持種族隔離、白人至上的政策,不准許聯邦政府插手南方州的種族事務,但是歡迎聯邦大政府的經濟投資。

而北方民主黨,則是開始變成自由派知識分子的歸所,支持各種社會安全網、政府大型經濟計劃、補助窮人、投資公共教育、對移民友善、保障少數民族權益。

由於新政初期羅斯福需要南方民主黨員的支持,策略性無視黑人種族隔離問題。

然而到了中後期,北方民主黨員便逐漸開始與南方民主黨在種族議題上分歧,一直到50、60 年代民權運動後,南北民主黨正式分道揚鑣。

民主黨組成的新政聯盟,除了1952和1956被共和黨支持新政的艾森豪選上總統,其餘時間都由民主黨長期入主白宮。

共和黨–自從共和黨進步派逐漸離開共和黨陣營後,此時期共和黨已逐漸轉為現今所知的保守派。

在經濟大蕭條期間,仍然抱持著市場經濟會自動矯正的理念,反對一切羅斯福新政。

由於在二次大戰期間,又主張不干涉政策,並且出了幾個對納粹綏靖的政治人物,所以在選票上一直表現不如民主黨。

如前述,羅斯福在中後期由於在全美國的支持度十分牢固,已不再需要南方民主黨票源,便漸漸開始檢討南方的歧視政策。

此舉讓南方民主黨與共和黨組成所謂的保守聯盟(ConservativeCoalition),希望能讓美國回到1930年代以前的模樣。

雖然新政聯盟的民主黨總統在接下來的30 年長期掌握白宮,但保守聯盟卻長期掌握國會。

有趣的是,雖然這些南方民主黨在保守思想上與共和黨一致,但由於南方鄉民仍有「共和黨是林肯黨,林肯是摧毀南方的仇人,叭叭~」的思維,所以仍保持著民主黨黨籍,跟北方民主黨同黨異夢。

共和黨同時也分兩派系,較為左傾支持新政的佔據美國東北,而保守派(多數)則占據美國中西部。

此一時代隨著新政聯盟在1964年瓦解而終結。

隨著經濟大蕭條和二戰結束,政治機器運作已不再是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由於經濟結構的改變和人口遷徙,工會的勢力也大不如前。

而在經濟型態改變造成的都市貧窮以及接踵而至的都市犯罪,也是民主黨內時常內鬨的議題。

然而最大的議題,終究是50、60年代的民權運動,顛覆整個美國社會。

民主黨總統詹森(LyndonB.Johnson)突破各方壓力,簽署了1964年民權法案(CivilRightsActof1964)以及1965年選舉法案(VotingRightsActof1965),終於在法律上保障了全美各種族的政治權力(但卻遺留許多結構性的問題至今仍未解決)。

然而,此舉造成民主黨支持者大分裂,民主黨至此被定位為自由平權派政黨。

共和黨藉此議題發揮,向南方民主黨支持者訴諸保守的意識形態,又被後世稱為南方策略(SouthernStrategy)。

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的一百年,聯邦政府終於迫使南方結束種族政策,然而共和黨已非林肯的大聯邦主義、自由派思想、帶點輝格色彩的共和黨;而民主黨也已非屢屢被南方白人奴隸主意識形態所綁架的民主黨。

  第六政黨體系(1970–現在):民主黨vs.共和黨(及川普黨人)     由於是現在進行式,我們就不多加著墨。

我們先將川普黨人與共和黨分開標示,因為川黨有許多政策是有違共和黨理念。

共和黨–支持小政府主義、自由貿易、重商主義、降低稅率、反對環境保護政策、以基督教理念為傳統(反對同婚、反對女性墮胎權)、反對健保改革、節約政府開支(減少各項社會保護傘)、緊縮移民政策、國際多邊合作主義。

主要支持者為銀行業與工商業巨頭、傳統產業、鄉村選民、平均教育水準較低、白人男性居多。

川普黨人–無限期支持警察(黑藍旗眾)、反自由貿易、孤立外交、降低稅率、反對環境保護政策(開採傳統能源)、尊崇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福音教眾)、偶爾干涉商業(偶爾反對,並無一定標準)、反對全國健保、反對美國聯邦政府、反對現有國安國防體系、緊縮移民政策(同時發表反拉丁、反伊斯蘭言論)、反對種族、婦女平權運動、反對任何主流媒體和政策智庫、反對學術界/醫界/科學界所陳之建議。

主要支持者為基督教激進派、受經濟全球化威脅、鄉村選民、平均教育水準較低、白人男性居多、同時也吸引許多白人至上主義者,倡導「南方將在崛起(TheSouthshallriseagain)」言論者。

民主黨–支持大政府主義、勞工保護政策、增加富人稅和企業稅、關注全球暖化和環境保護議題、宗教文化多元主義、支持健保改革(全民健保目前不是共識)、擴大投資社會保護傘、改革移民政策,國際多邊合作主義。

主要支持者為中產階級、都市選民、平均教育水準較高、民族多元、分布於美國東西岸及各州較大城市及學術聚落。

相關補充:墮胎問題是怎樣被美國福音派政治化的?(直到1979年墮胎才成為政治問題,這與美國保守宗教右翼在1970年代後期的崛起及政治參與相關。

)   圖片來源:FinancialExpress   最後要再提醒大家,美國兩百多年來政黨政治流動性非常大,須避免去脈絡化地判定各別政黨的刻板印象。

美國雖然一直維持兩大黨的政黨體系,但是重要議題卻不斷在變化。

自從1787年制憲大會開始至今,種族議題–從生存權利(奴隸制度)、至政治權利(隔離制度)、至經濟權利(結構性歧視)都是最後造成美國南北分裂、政黨對立、政黨瓦解的根本性原因。

至於台灣網友最關心的親中/反中議題,在美國歷史上以及選舉議題上,是十分新的議題,也是兩黨共業。

共和黨的尼克森和季辛吉首開與中國結盟的外交策略,再由共和黨籍但親民主黨的BrentScowcroft繼續養大中國。

民主黨的柯林頓賣給台灣愛國者飛彈系統以及許多飛機零件、飛彈,邀請李登輝至美國演講並且防衛台海,但卻因為希望將中國納入WTO而對中國讓步。

共和黨小布希欲擴大對台軍售,但因反恐戰爭和北韓六方會談,而與中國達成共識,希望陳水扁不要擴大事態攪局。

民主黨歐巴馬由於次級房貸經濟大蕭條,以及為了後來的巴黎氣候協議而與中國妥協,但又在任內開始制定美國「重返亞洲」、跨太平洋協議(TPP)等架構開始與盟邦圍堵中國。

簡單來說,中國議題在美國兩大黨來看,並不是決定性的區別因素。

    淺談美國兩大政黨歷史 Taggedon:政黨政治    政黨競爭    歷史    美國政治    美國政黨 相關文章 政治檔案的開放之路 我們人民的承諾──評史奈德《重病的美國》 四年過後,政治學家比較了解川普支持者了嗎? 《巨人》書評:美國(該)是一個帝國嗎? ←四年過後,政治學家比較了解川普支持者了嗎? 道阻且躋—評中國「國內大循環」政策→ Onethoughton“淺談美國兩大政黨歷史” 美國媒體炒作,川普是待罪之人 https://www.hi-on.org/article-single.php?At=58&An=185843 Reply LeaveaReplyCancelreplyYouremailaddresswillnotbepublished.Requiredfieldsaremark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Savemyname,email,andwebsiteinthisbrowserforthenexttimeIcomment. Notifymeoffollow-upcommentsbyemail.Notifymeofnewpostsbyemai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